放下不確定的未來, 做出此刻最好的決定 | 誠品線上

放下不確定的未來, 做出此刻最好的決定

作者 堀内進之介/ 吉岡直樹
出版社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放下不確定的未來, 做出此刻最好的決定:別讓不確定的未來,綁架了現在的自己你的不安,有91.4%都不會成為現實。把視角拉回當下,在「此刻.這裡」盡力而為,我們將不再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別讓不確定的未來,綁架了現在的自己你的不安,有91.4%都不會成為現實。把視角拉回當下,在「此刻.這裡」盡力而為,我們將不再執著於「必須達成的目標」,而是能享受「活著的過程」。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愛瑞克 《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 共同創辦人 Tings聽思 正面能量創作者這些煩惱,都跟你對「未來」的想像有關?!● 不常看的影音平台,要為了優惠續訂嗎?● 整理時該丟掉什麼?買或不買如何選擇?● 「一路上都在想事情,回過神來已經到家了」——這樣的人要特別注意!● 比起金錢,為了老後生活更應該儲存的是……?「我們之所以不安,是因為沒有適切地應對眼前的事態,反而搶先思考遙遠的未來。」——古羅馬哲學家 塞內卡我們的內心有著獨特的運作方式,總是在捕捉「未來」,對「當下」卻漫不經心。更糟糕的是,這種內心的運作就像悲觀的占卜師,會對微小的可能性捕風捉影,讓我們將幾乎不會發生的悲劇放大成「確定的結局」。我們總是在妄想「不明白、不確定、不可能」的未來,進而深感焦慮,再用各種「應該.必須」的規則束縛自己、重複著「不合理.沒有用」的努力,想要掌控局面,把未來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到頭來只是讓自己停滯不前、精疲力盡。社會與生活文化觀察家.研究者堀内進之介、吉岡直樹,結合哲學、心理學理論與古今賢者的思想精華,提出一份確實可行的幸福企劃書,引導你跳脫迷惘與不安,切實地感受生活、專注於當下。全書從【自信、關係、物品、時間、金錢、成長】等各種課題切入,剖析「過度想像未來」會如何影響我們對當前狀況的認知與判斷,導致我們的行為受到箝制、想法也陷入負面迴圈,同時彙整出實用、即效的要訣與方法,幫助我們重新聚焦於此時此地,放下「無法控制的事」、投入「現在能做的事」,為人生做出更務實、有益的決定。幸福不是未來的終點,而是每一刻都在累積、形塑的過程。與其試圖主導不可知的未來,或只是憑空苦惱與煩心,我們更該做的是面對當下能化解的恐懼,藉由一點一滴地改善,朝更好的方向前進。希望這本書陪伴你找出消解不安的線索,用充實的每一個瞬間,鋪展成自在寬廣的未來。 不要因為擔憂未來,就延遲所有的樂趣,而是應該適度地享受當下,讓自己過得開心。內心的答案時刻都在改變,絕對的正解並不存在。比起反覆糾結「什麼才是未來無可撼動的答案」,不如確實掌握當下的感受,選擇「在這一刻認為是正確」的決定,毫不猶豫地付諸行動!【現在的你,可以這樣與未來共處】● 我們要做的不是無視過去或未來,而是去掌控面對它們的反應。● 不確定自己想怎麼做時,可以用【Relax.Challenge.Stress】三種內心狀態來檢測!● 人無法只靠「自力」改變,也要善用「外力」驅動。● 認清「讓所有人都喜歡」和「不被任何人討厭」是兩回事。● 分辨「自私自利」和「忠於自我」,用對的方式「做自己」。● 只要能和身邊約三成的人自在相處,就是成熟的大人!● 偶爾相信直覺也很重要,沉浸於憂慮的CP值很低,先試著行動的幸福度更高!● 我們並非是因為不安而無法行動,而是因為沒有行動才深感不安。● 之所以會不安,代表你是自由的,還擁有「可以選擇的未來」。● 與其嘆息「為何不是那樣」,不如珍惜「現在就是這樣」的狀態。● 成長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忍耐」,而是「避免無謂的努力」、「選擇能專注投入的努力」。●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不要責怪自己「還不夠完美」,而是要衷心稱讚「我已經做了這麼多」。● 有錢人的用錢哲學是——「只把錢花在喜愛的事物上,其他方面則極度節約。」● 韌性堅強的人,通常是不太在意結果的人。他們只專注於「持續做著自己當下覺得有趣的事」,而不是最終的成敗。● 人生的可能性是很多樣化的,沒有必要始終執著於一件事。我們應該仰賴自己的判斷,而不是寄託於某種莫名的努力。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專業推薦】◎心理學中有種說法——是先感覺快樂,才會成功;而不是要等到成功,才能感覺快樂。以未來的成功為目標無可厚非,但當下做事時的狀態,也相當關鍵。與其過度想像不確定的未來,不如試著在當下樂在其中。很期待和讀者分享這本書,願我們能減少在無謂的擔憂中耗損時間與心力!——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不可預知的未來,總是充滿想像,讓人們不時地猜想、預測、賭注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不知不覺,當下消失了,此刻不見了。自己的目光、心思、時間、精力,就這樣耗損在不確定的未來。幸運的話,結果如你所預期;不幸的話,結局終究令自己不堪想像。不可逆的是,此時此刻已隨風而逝,無影無蹤。及時回頭吧,請擁抱那真切的現在。——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人們對於不確定的未來,耗費了過多的心神在擔憂和害怕,殊不知這些內心的聲音比真正的挑戰更危險又可怕!此書直指核心,點出了現代人在幸福路上的最大絆腳石——負面思考的自己,從自信、關係、物品、時間、金錢、成長等六大面向進行剖析,是用來戰勝自己的解憂百寶箱,讀來相當過癮!——《內在成就》系列作者、TMBA 共同創辦人 愛瑞克◎這本書以哲學與心理學為視角,細膩地剖析我們對未來過度擔憂的心態,作者提供了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將焦點重新拉回此時此刻。未來的不可預知,正是我們需要專注於當下的最佳理由。這是一部充滿啟發與力量的心靈指南,每一頁都能帶來溫暖與指引,從書中我體會到,幸福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來自每一個真心選擇的當下。——正面能量創作者 Tings聽思【讀者佳評】◎我的工作交付期限都很短,我也常因此深感焦慮、甚至寢食難安。這本書讓我覺得像是在跟一位溫柔的諮商師對話,我於是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過著為未來擔驚受怕的日子,並且開始了解這有多麼浪費自己的人生。◎我從來不覺得自己不幸福,但讀了這本書,我才意識到自己「為了努力變幸福」,竟然承受了那麼多壓力。作者教導了我,要如何更相信內心的直覺,為自己打造一種免除過度壓力的理想生活型態。◎作者告訴我們,需要處理的不是未來無法掌握的「不安」,而是當下可以因應的「恐懼」,並透過實證研究及賢哲箴言,提供各種「不為未來煩惱」的建議,讓人深獲慰藉與啟發,讀完也輕鬆自在許多。◎這本書指出,悲觀的思維會讓人對現實的感受比實際情況更加沉重,令人深有同感。明明挑哪個選項都可能是正確的,卻無法下定決心,往往是因為我們無謂地擔憂一些瑣碎的事,從而不斷想像糟糕的未來。有時,少一點過度思考,而是認真理解當下的情緒、並順應內心去行動,也是十分重要的。◎這本書給了我當頭棒喝,因為我的學生時代就是為了未來而犧牲現在的典型例子。當時我的人生目標就是努力賺錢成為富人,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全力以赴,只為了成為有價值的人才。現在的我已經有所成就,不必再為了未來犧牲當下,卻反而感到迷茫——接下來該怎麼辦呢?或許,是時候該開啟我的「第二輪」人生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堀内進之介立教大學文學院教育系特聘副教授、Screenless Media Lab.所長、東京都立大學客座研究員。擁有社會學博士學位,專攻為政治社會學、應用倫理學,著有《數據管理能讓我們幸福嗎?》《在AI時代好好活著的技能》、與他人合著《SENSE》《AI助理的核心概念》等書。特長是在讀一本書的休息空檔時,再讀另一本書。X:x.com Homocriticos 吉岡直樹Screenless Media Lab.技術研究員,也是行銷專家。持有「深度學習」、「專案管理」、「網站分析」等領域之專業認證資格,與他人合著《AI助理的核心概念》等書。與妻子及三個孩子過著平淡踏實的每一天。譯者簡介楊詠婷輔大大眾傳播系畢業,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譯者、選書企劃。譯有《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拐個彎、繞點路,避開職場麻煩人物》《一整天沒跟人說話也OK》《除了自己,成為不了別人》《只要存在著就好》(仲間出版)《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等書。E-mail:[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別讓不確定的未來,綁架了現在的自己不小心寄錯郵件,竟然就懊惱到想辭職? 我們的內心總是在捕捉未來、放大不安 一直思考未來,人生就完蛋了「應該.必須~」只是毫無根據的執念 別讓「不合理.沒有用」的努力束縛自己 追著未來跑的內心,讓現在的自己疲於奔命 善用方法,跳脫想掌控未來的惡性循環——方法①做些和以往不同的事:突破停滯——方法②放下「不合理.沒有用」:克服成見——方法③讓意識集中於當下:改變對未來的反應放下對未來的執著,安心過當下的生活 〈第1章〉不要小看憑著當下心情所做的決定不常看的影音平台,要為了優惠續訂嗎? 想得太多,最後會弄不清在煩惱什麼 根據三種「內心區域」,檢測當下的感受 內心的答案時刻都在改變,沒有絕對的正解〈第2章〉【自信】你不需要當個完美的「好人」你是不是變成「什麼都放不下」的「好人」了? 你在意的事,別人可能已經忘得一乾二淨 人無法只靠「自力」改變,也要善用「外力」驅動 ——學習新事物:利用人際關係或情境的更新——靈活切換內心的角色:利用自己以外的他人之力——搬家:利用生活環境變化的影響「想當個好人」,問題是出在「自我肯定感」 ——只要覺得有壓力,就不必勉強當個「好人」——認清「讓所有人都喜歡」和「不被任何人討厭」是兩回事——「不是每個人都討厭我」,這樣的狀態剛剛好能和周遭三成的人自在相處,就是成熟的大人 不再苛求自己、正視內心感受,你會活得更自由 ——略微突破自己的常識:做出「有別於平常」的選擇——做完七成就稱讚自己:降低標準的「自賣自誇法」——分辨「自私自利」和「忠於自我」:用對的方式「做自己」——狀況不好時,可以延後約定:正視自己的感受強迫你「必須完美」的人,根本不值得你重視 〈第3章〉【關係】放下期待,守護自己也尊重對方有些人就是想利用你的「好人性格」占便宜 期待善意獲得回報,會掉進不斷付出的陷阱 獲得幸福的必要思考——除了自己,沒有人會改變 就算不合拍,也不必歸咎於自己 不對他人有所期待,是人際關係中成熟的表現 和偶像保持距離,更能享受追星的樂趣 人際關係需要「畢業」時,請心懷感謝 將社群媒體視為單純的工具,開啟連結的機會 要留意那個一直羨慕著他人的自己那麼美好的人真的存在嗎?〈第4章〉【物品】內心的整理,從丟掉寶特瓶開始即使面對物品,我們也會被過去和未來所束縛 「垃圾屋」裡不會住著身心健全的人 對你來說最必要的東西,真的有那麼多嗎? ——極限測試:家裡失火了,你會搶救什麼帶出來?設定好「從什麼開始」的規則,降低整理的壓力 ——①首先,收好家中的寶特瓶——②收好各種鐵罐、鋁罐——③收好餐食或廚餘等和食物相關的垃圾——④收好廢紙及可燃垃圾——⑤收好衣物不必想著「必須」整理,借助提示就能自然完成 買或不買?我們總在滿足和後悔之間糾結 「當下」是購物之樂持續最久的一刻 〈第5章〉【時間】你的不安,有91.4%不會成為現實許多憂慮都是毫無根據,不祥的預感也多會落空 我們的內心,總在找尋擔憂成真的微小可能性 用這句「咒語」,改變內心關注的焦點 「一路上都在想事情,回過神來已經到家了」…… 確實去感受眼前真切存在的幸福吧! 越是對現在感到遺憾,越要專注於當下 面對「現在不想做的工作」時,應該怎麼辦? ——借助周遭的力量,避免陷入孤軍奮戰 ——既然躲不掉,就帶著玩心去克服和超越〈第6章〉【金錢】和金錢好好相處,讓未來豐盛幸福「養老金短缺兩千萬日圓」是真的嗎? 只是「悶頭存錢」,其實也等於毫無計畫 有錢人的用錢哲學——只把錢花在喜愛的事物上 適度地享受當下,才是幸福的人生設計真的擔心未來,儲存「這個」比存錢更重要! 降低門檻、持之以恆,用兩種方式累積健康資本〈第7章〉【成長】不追求結果的行動,讓你更有韌性人生的大部分,會因為「相處的人」而改變 在職場上遇見不合拍的人,要如何巧妙避開?——①「容易避開」的不合拍之人:尊重對方,不期望超越界限的交流——②「難以避開」的不合拍之人:與他人分享問題,必要時減少接觸——③「應該避開」的不合拍之人:以健康幸福為優先,考慮轉換環境成長不需要盲目的忍耐,而是該放下無謂的努力 與其糾結於答案對錯,試著相信自己的直覺 沒有付諸行動,想法就難以超越夢想的領域 未來無法預知,所以更要選擇「此刻相信的正確」 付出「擔憂」這項成本,實在太不划算 既然都要做,就選擇CP值最高的方法「韌性」堅強的人,通常是不太在意結果的人 要克服「怕麻煩」的心態,先跨出一小步就好不是有幹勁才會行動,而是行動了才有幹勁——前十分鐘要是感覺不對,就直接放棄 ——就算不順利,也可以提升經驗值 放棄不等於認輸或失敗,人生還有更多可能性我們不必執著於所謂的「成長」〈終章〉幸福不在未來,而是當下每一刻的累積幸福不是未來的目標,而是面對人生的態度透過專注於當下,我們將能享受「活著的過程」將未來的不安,轉化為當下具體可解的恐懼放下無法控制的事,投入現在能做的事會感到不安,代表你是自由而有選擇的全書註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放下不確定的未來, 做出此刻最好的決定
作者 / 堀内進之介 吉岡直樹
簡介 / 放下不確定的未來, 做出此刻最好的決定:別讓不確定的未來,綁架了現在的自己你的不安,有91.4%都不會成為現實。把視角拉回當下,在「此刻.這裡」盡力而為,我們將不再執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934409
ISBN10 /
EAN / 9786269934409
誠品26碼 / 2682806284006
頁數 / 22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1.5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13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章〉不要小看憑著當下心情所做的決定——

【不常看的影音平台,要為了優惠續訂嗎?】

某個晚上,我和朋友F在社群媒體上互傳訊息,他向我坦承了一件事。
「我訂閱了一個影音串流平台,已經三個多月沒看了,一直煩惱著要不要退訂。」
後來,F又說這不是什麼大事,便準備轉移到其他話題,但他似乎真的很煩惱,我就提議打電話聊聊吧。
(都三個多月沒看了,直接退訂不就好了?)
雖然我心裡這麼想,不過當下的氛圍,讓我沒辦法就這樣輕易地回應。
一想到F在深夜向我求助的心情,就覺得自己的態度不能太輕率。反正我也沒什麼特別的事要做,便打算集中精神,好好聽F訴說整個經過。

據F說,他是為了追某部外國影集,才訂閱了那個平台。平台的規定是只要訂閱超過兩年,就可以升級成「黃金會員」,原本每期一千日圓的會費則降為八百五十日圓。
聽到這裡,只是「三個多月沒看」就退訂,似乎的確有點可惜。
於是我問F:「你有特別想看的節目嗎?」
他回我:「也不是完全沒有……」這個回應似乎有點微妙。
F是這樣解釋的——「我一直想著,『不管什麼劇,只要持續追下去,應該都會看得蠻開心』。但我總是覺得『今天沒那個心情』,結果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整整三個月一次都沒看過。」
聽他這麼說,我大概就能理解了,因為我自己也有過一兩次這種經驗。
我試著站在F的立場,把自己當成他去模擬這個狀況。

即使「今天沒心情追劇」的狀況已經持續蠻長一段時間了,但說不定哪天自己想看的影片就上線了。如果現在退訂,屆時就得再花一千日圓去訂閱「原本用黃金會員價八百五十日圓就可以收看」的影音平台。
這確實會讓人很不甘心。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連平時聰明伶俐的F也會猶豫不決。
「我很清楚,付了錢不看就吃虧了。」
「可是,因為付了錢就勉強自己看,不是很奇怪嗎?」
「不對,都已經付錢了,不看才叫浪費吧。」
「不然這樣,乾脆直接退訂,這樣就不必煩惱看不看了?」
「……可是,要是現在退訂,之後就沒辦法用優惠價訂閱了。」
從這裡開始,F的思緒就糾結起來、亂成一團了。

【想得太多,最後會弄不清在煩惱什麼】

不過,F的態度卻出奇地堅定。「我現在不想看,但是以後可能會想看啊。」
他斬釘截鐵地說。的確,我也不否定有這個可能性。
或許,F糾結的是自己「現在明明沒看,卻為了未來繼續在付錢」吧!
他之所以下不了決心,也是想到如果退訂,「未來哪天想看了」,就得付出比現在多一百五十日圓的會費。
然而,退訂和續訂,到底哪一邊才划算呢?
如果要用最嚴謹的態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或許只能等到「F離世的那一刻」,才有辦法算清楚他最後是賺還是賠。
所以「現在哪一邊划算?」,正確答案是「不知道」。
因為「不知道」,所以在當下這個時間點無論「退訂」或「續訂」,都不能說是錯誤的選擇。
即便如此,F還是很認真地煩惱著,甚至忍不住在深夜打電話跟朋友傾訴。這樣的煩惱,究竟是從何而來呢?
如同接下來的描述,有時我們會因為「無論選哪一個都沒錯的選項」,陷入猶豫不決而掙扎苦惱的無限循環。
這種令人困擾的循環,我們可以想像成是反覆陷入了以下這三種「泥沼狀態」。請套入我朋友F的情況,試著思考一下吧。

① 無意義的原地打轉狀態——首先,他會不由自主地一直思考著「自己以後會不會看」這個不確定的未來。(→進入②)
② 一毛不拔的狀態——接著,他會受困在「不想遭受一丁點損失」的執念裡,持續支出不必要的費用。冷靜想想,他為了不想放棄一百五十日圓這種蠅頭小利的優惠,反而每個月浪費了八百五十日圓。(→進入③)
③ 動彈不得的狀態——最後,他會進退兩難,只能無奈地維持現狀,既下不了決心退訂,又為了要不情願地繼續付費而煩惱。(→回到①)

【根據三種「內心區域」,確認當下的感受】

「太過在意未來,只會製造出更多『不合理.沒有用』,讓自己動彈不得。」
那要怎麼做,才能從這種泥沼中脫身呢?本書要提供一個重新審視內心的方法,幫助大家脫離這種狀態。
這個方法並不難,只要依照自己當下的內心狀態來選擇即可,思考的根源則是植基於「壓力的科學」。
根據「壓力的科學」所示,人的內心狀態可以分成三大區域——「舒適區」(comfort)、「最佳表現區」(performance)和「危險區」(danger)。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在本書中會換成用以下三種區域來表示:
①【放鬆區】(relax zone)
②【挑戰區】(challenge zone)
③【壓力區】(stress zone)
雖然不如科學用語那麼嚴謹,但這個方法效益良好,可以確實地掌握、判斷自己內心的狀態。

以F為例,對於「每月持續支付八百五十日圓」的這個狀態,他的反應與認知可以分成以下三種:
【放鬆區】——「即使」沒看,為了隨時都能看,還是願意付八百五十日圓。
【挑戰區】——「雖然」沒看,但既然都付了八百五十日圓,就努力搜尋有趣的節目吧!
【壓力區】——「明明」沒看,卻付了八百五十日圓,實在很浪費。
同樣都是「八百五十日圓」,卻會隨著F的內心在當下是如何解讀,產生截然不同的意義。雖然我們無從得知「哪天可能會看」的未來是否實現,但只要對照自己此刻的內心狀態,應該就會知道要做出什麼選擇。
若是①【放鬆區】,那就繼續付費也無妨。
若是②【挑戰區】,即使不知道下個月狀況如何,至少可以用積極的角度看待這個月的支出,先觀望一陣子再說。
如果陷入了F身處的③【壓力區】,還是直接退訂比較好。

【內心的答案時刻都在改變,沒有絕對的正解】

我們常會受內心的狀態影響,而使自己的感受「偏好」或「偏壞」。也就是說,我們的內心有著另一項無關「損益」,而是以「當下有何感受」等情緒為中心的評價標準。
對於「這個月付了八百五十日圓」,我們可以覺得「這樣不管什麼時候想看,都只要付八百五十日圓,讚啦!」,也可以想成「果然一直都沒看,又虧了八百五十日圓,真不甘心!」。
即便最終付出的金額都一樣,但當下的心情如果不太好受,答案就很清楚了。那就是——直接退訂。
對我們的「內心」來說,答案時刻都在改變,所謂「絕對的正解」並不存在。與其反覆糾結著「什麼才是未來無可撼動的答案」,不如確實掌握當下的感受,選擇「此時與這份心情相應的正解」(在這一刻認為是「對」的答案),才是適切的做法。
聽起來可能有點極端,但是你的心情或許明天就變了,到時候「正解」就算跟著改變也無妨。執著於所謂的正確答案,只會徒增壓力,重要的是做出決斷時,要坦誠地聽從「當下這一刻」的心情。

一邊想著「這個月又虧了」,一邊繼續支付八百五十日圓,只會成為壓力的來源。
反過來說,為了「多少節約一點」,而拒付八百五十日圓,苛扣自己的快樂時光,也會讓內心逐漸受到侵蝕。
所以,選擇自己能夠認同的狀態就好。
重視當下的感受,是獲得幸福的唯一要訣,也是珍惜自己的生存之道。

——〈第3章〉【關係】放下期待,守護自己也尊重對方——

【期待善意獲得回報,會掉進不斷付出的陷阱】

越是認真的好人,往往越會過度努力。當你因為過度努力而備感艱辛,最讓人頭痛的就是那些想方設法,要利用你的「全力以赴」謀取好處的人,善良的人反而會因此吃虧。
有人利用你的「謙遜」獲得優越感。
有人利用你的「客氣」奪取你的時間和精力。
有人利用你的「努力」讓自己落得輕鬆。
當你發現自己「明明很努力卻不見成果」,你的周遭可能就有這些「努力吸血鬼」的存在。
說不定,你自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
那麼,你為何會心甘情願地為狡猾的「那個人」付出呢?
這是因為,在你的內心深處,還在期待「那個人」會有所回報。
「總有一天,那個人會改變想法,然後給我回報。」
你是不是這麼想呢?
阿德勒心理學教導我們,不要對他人有所期待,也不要認為自己能響他人。換言之,我們能夠影響的只有自己,因此「我」要如何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好人往往會親切地對待自私的人,希望對方理解自己的善意,並以相同的方式行動,最終給予自己回報,這卻使他們掉進了期待的陷阱。面對善意未必有所回報的事實,好人早已精疲力盡,卻依然在不斷地付出。

【獲得幸福的必要思考——除了自己,沒有人會改變】

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捨棄對他人的期待。我們可以控制自己,但無法控制他人,與其在意他人的回報,反而更應該重視本身的行動是否符合自我的價值觀。
這麼一來,即便善意被他人利用,也不會感到失望;當行動與自己的信念一致,就能從中獲得滿足感,不會因此讓身心燃燒殆盡。
阿德勒也說過,你可以把人帶到水邊,但喝不喝水得看那個人自己。這絕不是在說善意不會有所回報,而是當我們將自己的善意從他人的反應中獨立出來,基於自身的價值觀而行動,才有能力維護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立場。

人類最大的問題,就是常有過度的期待,認為「事情應該如己所願」, 或是「我們應該如自己想像中被愛」。
而人際關係的精髓,則在於「不期待他人改變」和「不試圖改變他人」,也就是「不要強人所難」。
對方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變成「好人」,也可能不會改變。
但我要再說一次,基於對未來的期待或不安而犧牲了「現在」,實在是太可惜了。
「除了自己,沒有人會改變。」這種想法或許讓人感到寂寥,時而有些痛苦,卻是獲得幸福所必要的思考。當我們開始思考要如何應對身邊的「努力吸血鬼」,才算是走上了接近幸福的道路。

【不對他人有所期待,是人際關係中成熟的表現】

「不對他人有所期待」,不只是為了避免對他人失望而採取的防衛措施,也是人際關係中顯示尊重與成熟的表現。
首先,不對他人有所期待,確實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期待與失望有著密切的關係,不抱期待會將失望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不過,這個思考方式的本質其實還有更深刻的意義。
當我們對他人抱有某種期待,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都是在試圖控制對方;反過來說,不對他人有所期待,則是尊重對方的自由,不把自己的欲望或價值觀強加在對方身上,接受對方原本的模樣。
人就算能控制自身的行動,也無法控制他人要怎麼做,而對他人有所期待,等於是在間接地試圖控制對方。
因此,不對他人有所期待,就是只控制自身的行為,並且尊重對方的自由,這能確保我們的行動和情感步入正軌,同時守護他人的立場與自由。
關係再怎麼親密,也應該尊重彼此的想法、理解雙方都有各自認同的正確,這種成熟的態度會讓你的內心更輕鬆自在。
當然,有時我們還是會覺得「再怎麼說,這樣也太超過了」。
我們沒有必要壓抑這種憤怒的感受。但正因如此,我們也應該對他人展現寬容。
當心裡覺得「無法原諒」、「那種態度太過分了」,可以想想「對方或許有什麼苦衷」。
即便無法原諒對方,如果能放下自己的情緒,也可以拯救自己的內心。
然後,默默地走開、與對方保持距離,這才是守護自己也尊重對方的適切表現。

【能和周遭三成的人自在相處,就是成熟的大人】

人對於自己的了解,往往非常有限。雖然「溝通能力」一詞常被提起,但如果不過度勉強自己去發揮或提升溝通能力,或許就不必太在意自我肯定感的問題。
人際關係輕鬆自在,這樣很好;稍微努力一點,積極因應帶有挑戰性的人際關係,那也很棒。目前為止,我們面對的都是相處起來沒有壓力的人。
那麼,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多少人能讓你毫無壓力地相處呢?
如果周遭有三成的人是這樣,那就足夠了;反過來說,即便有七成的人你不太喜歡,這也足以是成熟大人的生活態度了。
如果周遭有五成的人能讓你相處起來沒有壓力,你就是對他人心胸寬大的賢者;如果到達七成,那麼你已經是「最頂尖的社交達人」。
這項觀點源自於某位思想家,在日常人際互動中,確實能有效地幫助我們放鬆心情。

【人際關係需要「畢業」時,請心懷感謝】

對人際關係來說,也有需要「畢業」的時候。如果永遠困在某段關係之中,就跟留級沒兩樣,即使再不願意,我們也必須往前走。
無論哪一種人際關係,都會隨著時間變化,偶而也會難以維持適切的距離感。在這種情況下,或許就意味著「畢業」的時刻到來了。
在偶像與粉絲的關係中,偶像本身可能會引退、單飛而「畢業」;粉絲也會因為偶像轉型或發生醜聞,不得不從粉絲的身分「畢業」。
即使是感情緊密的朋友,也會因為生活環境的變遷,導致價值觀漸行漸遠。夫妻可能分開,親子之間有時也需要拉開距離。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要求對方「應該如何」,也不能讓對方逾越分際地要求你「應該如何」,這是最重要的事。只有單方面施壓索求著「應該如何」的關係,很快就會變成「負債」,必須選擇放手。
這就是所謂的「畢業」。
人就是在不斷地「畢業」之中,編織著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被沉重的羈絆所困住,請勇敢地考慮「畢業」。
如果你正在為某段關係不能長久而憂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其實已經「畢業」了,應該要好好稱讚自己。
因為,你已經成為一個能再度與全新對象建立關係的人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別讓不確定的未來,綁架了現在的自己
你的不安,有91.4%都不會成為現實。
把視角拉回當下,在「此刻.這裡」盡力而為,
我們將不再執著於「必須達成的目標」,而是能享受「活著的過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