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不和諧人際關係, 從此難受、痛苦全數終結! | 誠品線上

うまくいかない人間関係逆転の法則

作者 松村亞里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逆轉不和諧人際關係, 從此難受、痛苦全數終結!:本書透過豐富的故事案例,教你如何將一段「糟糕的關係」(膩煩三角),變成「讓自己成長且變得幸福的關係」(幸福三角),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三角形」解析並逆轉生活中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關係幸福三角法則會讓你從「可憐的我 ⇔ 惡劣的你」的世界,轉換到「有夢想的我 ⇔ 支持我夢想的你」的世界。「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好痛苦。」「常常牽扯進麻煩事。」「總是被難相處的人纏上。」「明明是想幫忙,卻弄巧成拙。」……本書透過豐富的故事案例,教你如何將一段「糟糕的關係」(膩煩三角),變成「讓自己成長且變得幸福的關係」(幸福三角),解決人際關係中永無止境的煩惱和問題。原本以為不可能修復的關係,用此方法都漸漸變好!-「我變得不再害怕與人交往,交到了很多朋友。」-「我與差點離婚的另一半,關係有了戲劇性轉變,對方開始支持我的夢想。」-「沒有自信的孩子,自我肯定感突然大幅提升。」-「我與斷絕關係的母親和好,她變得甚至會幫我照顧孩子。」-「沒秩序的班級變得充滿活力,好轉後的狀態讓我受邀成為訓練課程的講師。」-「原本感覺很憂鬱的同事變得有精神了。」-「缺乏動力的部下,突然變得幹勁十足。」★讀者5星好評!•這本書確實具有其他關係問題書籍所沒有的視角,而且非常有幫助。壞關係和好關係的區別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了。•它就像個工具箱,當你為生活中的人際關係煩惱時可以拿出來用!•在了解人際關係三角的結構後,我不僅在周圍的關係中,也開始在看電視劇和電影時看到膩煩三角和幸福三角。•對養育孩子也非常有用!•我認為這本書的應用範圍很廣,包括教育、醫療、社區、組織、家庭。強烈推薦,因為它非常清晰且易於閱讀。•當我應用到自己的三角關係中時,我感覺得救了,因為錯的不是人,而是關係。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松村亞里(Matsumura Ari)醫學博士、臨床心理師、正向心理學執行師紐約平衡生活研究所(Life Balance Institute of New York, Inc)負責人成長於單親家庭,國中畢業並取得高中同等學歷。起早貪黑地工作存錢,隻身前往美國。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紐約市立大學後,完成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課程(臨床心理學)、秋田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公共衛生)。曾在紐約市立大學、國際教養大學教授諮商與心理學課程10年以上。2013年起在紐約開辦心理學講座,並擴大至美國各州。設立「紐約平衡生活研究所」(NYLB),也在線上或世界各國的研討會中,指導在各種領域應用的方法。致力於發展線上沙龍,負責管理「亞里學院」(Ari’s Academia),以及針對想取得NYLB認證資格者所開設的「轉變推手俱樂部」(Change Agent Club)。正向心理學教練培訓講座、顧問培訓講座皆獲得「改變人生」的好評。為了幫助更多人掌握人生方向、創造幸福人生,以容易融入每日生活的方式,提供最新的實證。著有《逆轉不和諧人際關係,從此難受、痛苦全數終結》、《別讓不安吃掉你的人生》、《AI時代長大的孩子,別用千篇一律的教養》、《我要當快樂的媽媽,也想成為有價值的自己》、《養出自我效能高的孩子》。另負責監修在日本首次出版的VIA24性格優勢譯本《如何培養優勢》(暫譯,WAVE出版)。<譯者簡介>陳靖涵專職譯者,喜歡美食也重視精神糧食。在專業上精益求精,同時也追求身心靈的成長。連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 給感嘆「為什麼老是發生這種事……?」的你案例故事~Before篇~看見膩煩的人際關係[CASE1] 道德騷擾的丈夫與拒學的女兒,導致家庭分崩離析[CASE2] 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CASE3] 明明很努力了,班上學生不守規矩幾乎失控[CASE4] 下屬不積極、缺乏工作幹勁第1章 人際關係中,誰是受害者,誰是迫害者,誰是拯救者?幸福的人一定是「人緣好的人」有毒的人際關係是膩煩三角造成的膩煩三角隨處可見把錯都推給別人的膩煩三角準備脫離膩煩三角!「受害者」想要一直當受害者「迫害者」想要指責和攻擊別人「拯救者」想要感受到自己的價值第2章 結束週而復始理不完的膩煩三角「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共同點「受害者」把不安、恐懼當作動能「受害者」遇到問題會逃跑、僵住、戰鬥「受害者」會自己把不安變成現實膩煩三角會轉換角色,無限循環從膩煩三角變成幸福三角的轉換法,可以運用在各式各樣的場合[NOTE1] 寫下膩煩三角的練習第3章 陷入膩煩三角的人們自尊心強的人容易變成「受害者」批判性強的人容易變成「迫害者」認真又體貼的人容易變成「拯救者」即使不清算過去,未來也能被改變第4章 用幸福三角讓人際關係漸漸變好「不和諧的關係」變成「和諧的關係」什麼是人際關係好轉的過程?「創造者」是能夠打造人生的人「挑戰者」是會讓人成長的人「教練」是能夠支持別人的人第5章 從「受害者」變成「創造者」!光是換個「看待事物的方式」,就能讓角色完全改變跨出一步,擁抱「創造者」心態只要稍微轉念,就能脫離膩煩三角釐清自己想要什麼,領先一步當你關注「擁有的東西」勝於關注「沒有的東西」時關注「優勢」,而不是「弱點」!刻意去想事情的正面環境也可以讓人變成「創造者」退回「受害者心態」也不用擔心第6章 從「拯救者」變成「教練」!「拯救者」可以重生變成「教練」第一步是從滿足自己開始把對方視為「創造者」問問對方已經「擁有的東西」陪伴對方「負面的部分」找出對方的「優勢」並告訴他傾聽對方的未來,一起描繪夢想「拯救者」不需要犧牲自己的人生[NOTE2] 「教練」必修!按下創造者開關練習案例故事~After篇~看見改善後的人際關係[CASE1] 得到家人的幫助,挑戰心心念念的資格檢定考![CASE2] 孩子忘東忘西的次數減少,早上也能自動起床![CASE3] 班級變成全校的榜樣,既歡樂又充滿活力! [CASE4] 成功締造全公司最有活力的團隊!結語│成為你自己人生的創造者

商品規格

書名 / 逆轉不和諧人際關係, 從此難受、痛苦全數終結!
作者 / 松村亞里
簡介 / 逆轉不和諧人際關係, 從此難受、痛苦全數終結!:本書透過豐富的故事案例,教你如何將一段「糟糕的關係」(膩煩三角),變成「讓自己成長且變得幸福的關係」(幸福三角),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367453
ISBN10 /
EAN / 9789861367453
誠品26碼 / 2682998104007
頁數 / 25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8*14.8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給感嘆「為什麼老是發生這種事……?」的你

「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好痛苦。」
「常常牽扯進麻煩事。」
「總是被難相處的人纏上。」
「明明是想幫忙,卻弄巧成拙。」
應該有很多人帶著這樣的想法在過日子。
之所以會遇到這些事,都是有原因的。

你好,我是正向心理學家──松村亞里。
我活用從科學角度研究幸福生活的「正向心理學」,透過不斷舉辦線上交流會和講座,讓更多的人能夠自由地掌握人生方向,靠己力開創幸福人生。
夫妻、親子、婆媳、親戚、朋友、熟人、媽媽友、學校、社區、職場、客戶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類別五花八門。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跟某人產生某種關聯,並且對話交流。

拿起本書的你,或許正在煩惱:
「我想要做些什麼以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我必須想想辦法才行。」
你明明很努力,事情發展卻不如預期,沒有看到成效。你越是努力,狀況反而變得越糟。到了這個地步,會讓人感覺陷入僵局對吧?

我曾在大學擔任諮商心理師,但在到任的前半年,完全沒得到任何想要的成果。
我懷抱著「想要盡全力消除學生煩惱」的心情面對,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然而我越是努力,學生的症狀越是惡化,甚至原本自殘的行為變得更加嚴重。
學生諮商的次數不斷增加,卻都沒有結果。該見的學生人數陸續增加,得花費更多的時間,而我只不過是變得更忙而已。

「我到底哪裡做得不好?」
「我回應了所有的要求,也盡全力了啊……」
我責備起沮喪的自己,後來甚至開始感到憤怒。
「我都這麼努力了,他們為什麼都不了解!」

那時我學到了兩種思考模式,分別是改善「弱點」來解決問題的「差距取向」(Gap Approach),以及發展「優勢」來解決問題的「正向取向」(Positive Approach)。自從我採取這兩種思考模式之後,諮商多次卻仍未見改善的學生,僅經過一、兩次的諮商就好轉了。光是稍微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我就深切地感受到這確實能夠幫助學生成長。在那之後,我在學習「正向心理學」的過程中,學到了「DDT」(糾纏不清且沉重得讓人生厭的有毒人際關係,膩煩三角→42頁)和「TED」(使人成長且變得幸福的和諧人際關係,幸福三角→120頁)的思考模式,變得能夠清楚地說明為何稍微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可以幫助人成長。
其實不好的人際關係,有九成都是膩煩三角,好的人際關係則有九成都是幸福三角。

在本書中,我會讓你在理解這兩個三角的同時,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把不良人際關係,變成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並且提供實際的案例。

另外,我一定會對第一次來接受輔導的人,提出以下這個問題。
「從你預約當天到今天為止,有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嗎?」
令人驚訝的是,不少人從預約後就開始產生變化,到晤談當天狀態已經好轉許多。
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人生的變化,是從自己下定決心要改變、採取小小的行動開始發生。
來輔導的人打了電話,或是寫了電子郵件預約輔導。如同一滴水滴落入平靜的水面般,這個小小的行動對他人生的其他面向造成影響。在那個時間點,他的煩惱已經改善了兩到三成。

同樣的事情,現在也發生在你的身上。
你找到這本書,是因為你想要改變,你拿起這本書,就是做出了小小的行動。從這一刻起,你已開始改變了。你踏出的這一步,是你脫離膩煩人際關係的大好機會。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幸福的人全都擁有「良好的關係」。我們生下來的目的是變得幸福,所以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並擁有人際關係,是極具價值的一件事。
為人際關係所苦惱的人、想要幫助正在煩惱人際關係的人的各位,不用擔心!你的狀況已經開始好轉了。
就像第9頁的 Before篇和第225頁的After篇所提供的案例,許多實踐本書內容的人,他們原本以為不可能修復的關係,都漸漸地變好了。

好消息源源不絕。
「我變得不再害怕與人交往,交到了很多朋友。」
「我與差點離婚的另一半關係有了戲劇性轉變,對方開始支持我的夢想。」
「沒有自信的孩子,自我肯定感突然大幅提升。」
「我與斷絕關係的母親和好,她變得甚至會幫我照顧孩子。」
「沒秩序的班級變得充滿活力,好轉後的狀態讓我受邀成為訓練課程的講師。」
「原本感覺很憂鬱的同事變得有精神了。」
「缺乏動力的部下,突然變得幹勁十足。」

幸福三角的關係,會讓自己和對方發揮出最大的實力,因此也可以應用在人際關係以外的領域。

例如,因為未來想要做的事情變得明確,所以離達成又邁進了一大步。
因為把困難視為挑戰,所以變得能夠克服。
它真的是一個可以滿足各種願望的技巧,在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同時,還能讓自己和對方的﹁優勢﹂發揮到極限,並且有所成長。

請你務必閱讀本書,和我一起抱著開朗又積極的心態,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試閱文字

內文 : 【CASE1】 道德騷擾的丈夫與拒學的女兒,導致家庭分崩離析      A小姐(50多歲,與丈夫和念高一的女兒一起生活)

丈 夫 「今天的配菜只有這些?」
A小姐 「抱歉……今天工作做不完,回來得晚了,時間不夠。」
丈 夫 「守護家庭是妻子的責任吧?我也是累了一天回到家。結果呢,吃這些根本無法消除疲勞。妳工作做不完,八成是妳做得不好吧?還是妳嫌只靠我賺的薪水不夠用?」

唉,又開始了。只要端出的不是他喜歡的配菜,馬上就會演變成這樣。
他還接著說了一大堆不相干的事。
即使道歉也沒用,反駁也只會火上加油。
我也有在工作啊,就算下班後也沒有時間休息。
要收衣服、準備晚餐,每天都有一堆事情要做。
「我已經很努力了,你就不能稍微幫一點忙嗎?」
我也這麼說過,後來發展成大吵一頓。最近我覺得吵架很麻煩,大多數的時候都是默默地等待暴風雨過去。
升高中的女兒最近常常向學校請假。
她開始躲在房間裡不出來。自此之後,丈夫都會責怪我:「誰叫妳沒把小孩教好。」
我明明這麼努力了,所有的壞事卻都怪到我頭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這樣的呢?全都是我的錯嗎?這個狀況,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CASE3】 明明很努力,班上學生不守規矩幾乎失控      C小姐(40多歲,小學老師)

我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小學老師。
「我想要教會孩子學習的快樂。」
「我想要拯救所有感到痛苦的孩子。」
我懷抱著這樣的理想,正式成為小學老師。
我最初負責的是6年B班。
「好耶!我要打造出最棒的班級!」
我自動自發地鼓足了幹勁。我不僅仔細聆聽孩子說的話,也頻繁地與家長溝通,只要能幫到孩子,我什麼都願意做。
可是,最近班上的氣氛很差,孩子們完全不聽我的話。
拒絕上學的孩子、一直遲到的孩子、家庭環境令人擔憂的孩子。

家長接連幾天打電話來抱怨,問題堆積如山。
「我該怎麼做才好……。」
我每天都為了消化眼前的課題而拚盡全力,忙的時候我一天連續工作16小時,週末也沒得休息,然而問題卻完全沒有獲得解決。
「我想讓大家笑著畢業啊……。」
壓力持續累積,我的心靈逐漸耗弱,身體疲憊不堪,體力就快撐不下去。
最終我的健康出了問題,變得必須吃藥和定期往返醫院。
「我努力過頭,把身體弄壞,卻沒看到任何成果。我或許不適合這份工作吧,我是不是只能辭職了……?」
朋友看到我筋疲力盡的模樣,對我說道:
「妳要不要辭掉學校的工作?還是要珍惜自己比較好,讓自己活得開心一些。」

「可是我如果現在辭職,要靠什麼生活?」
「我要做什麼?未來該何去何從?」
煩惱接二連三地冒出來,我無法做出辭掉學校工作的決定,只能過一天算一天。
這樣的我,唯一的樂趣就是吃好吃的東西。
工作結束後,我會去便利商店買喜歡的甜點回家。
這是我給自己的小獎勵,深夜的甜食讓人欲罷不能。
體重直線上升,也是沒辦法的事。
但看著衣服變得越來越緊,不知不覺間也討厭起自己。
「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沒能獲得想要的結果呢……?」


膩煩三角隨處可見

童話、戲劇、動畫、電影等,有很多都是由膩煩三角的關係所建構而成。
會那樣的理由,是因為看起來很有趣。畢竟是戲劇,可以想見會有戲劇化的進展。
例如《哆啦A夢》,大雄每次被胖虎和小夫欺負,都會哭著大喊:「哆啦A夢……!」並且跑回家,向哆啦A夢哭訴。
接著哆啦A夢就會一邊說:「真是的,真拿你沒辦法,大雄……」一邊從肚子的百寶袋拿出道具,幫忙解決問題。
你或許會覺得:
「只要有哆啦A夢在,不就好了嗎?」
「哆啦A夢每次都會幫他,所以沒問題吧?」
要說這個關係哪裡出了問題,就是即使哆啦A夢每次都解決了問題,沒多久後大雄又同樣會被欺負,跑來找哆啦A夢哭訴。
換句話說,他們不停地在重複同樣的互動模式。乍看之下,哆啦A夢是解決了問題,可是他沒有解決任何根本性的問題。
請你試著把這個情境套入圖4的膩煩三角。
大雄是「受害者」,胖虎和小夫是「迫害者」,哆啦A夢則是「拯救者」。在這段關係中,大雄無論何時都是受害者,一直被胖虎和小夫欺負,而且每次哆啦A夢都會登場,拿出道具幫助大雄替他出氣。狀況從未改變過。
這在卡通的世界倒是無妨,可是假如那是一個在現實世界中像大雄一樣,沒有哆啦A夢就什麼都做不好的人,他不僅會活得很痛苦,也不會有所成長。
最重要的是萬一哆啦A夢不在了,他勢必會過得非常辛苦,毫無疑問正是陷入膩煩三角泥淖的狀態。

「拯救者」真的是一個好人嗎?

那麼,「拯救者」做出的行為,真的全都是為了對方好嗎?其實未必,倒不如說「拯救者」大多數的行為,會讓「受害者」變得越來越軟弱無力。
「受害者」因為「拯救者」的關係,反而變得軟弱無力的理由有兩個。

①就如同大雄的狀況,「拯救者」代替「受害者」解決了問題,因此「受害者」本身並沒有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麼做的結果,是「受害者」永遠需要「拯救者」。「受害者」因為「拯救者」持續待在這個關係,於是一直維持著「受害者」的角色。「受害者」之所以無法擺脫這個情況,代替「受害者」做了所有事的「拯救者」也難辭其咎。
某位從事家族治療的諮商心理師,建議兒子老是欠債的父母:「請你們隱匿行蹤。」
據說那對父母突然不知去向後,他們的兒子就不再欠債了。這對父母在心理學的用語中稱為「縱容者」(Enabler),意思是會導致那個問題行為發生(惡化)的人。

②「拯救者」會強化受害者「可憐的我」的心態
「拯救者」會下意識地認定「受害者」是「弱小的人」,用「我必須幫助弱小的人」的心態去對待「受害者」。
「拯救者」斷定「受害者是可憐的人」,導致「受害者」本身也深信「我是可憐的人」、「反正我就是什麼都做不好的人」,反而加深了「受害者」的無力感。
人有活成被賦予的角色的傾向,「拯救者」在不知不覺中減弱了「受害者」行動的動力。


從膩煩三角變成幸福三角的轉換法,可用在各種場合

從膩煩三角變成幸福三角的轉換法,其優點在於適用各式各樣的狀況。
˙親子關係(小孩不聽話、父母很囉唆)
˙夫妻關係(妻子或丈夫道德騷擾、家暴、不肯幫忙做家事或育兒)
˙婆媳關係(婆婆刻意刁難、無視、差別待遇)
˙媽媽友(展現優越感、老是說別人壞話、操控)
˙職場霸凌(利用職務之便做出某些言行)
˙與主管的關係(被主管呼來喚去)
˙與下屬的關係(下屬缺乏工作幹勁)
˙與學生或病人的關係(有問題行為、缺乏動力)
諸如此類,可以運用在各種場合。
尤其是親子、夫妻、職場的人際關係等,想要切斷關係並不容易,就算想要改變,也很難做到。

不過即使不換對象,也有辦法改變狀況。
首先,你要稍微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光是做到這一點,你的言行會先產生變化。同時,連帶影響到對方,接著狀況或環境將有所轉變。
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只要把所有關係套入「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這三者間的關係圖即可(也有缺少「拯救者」,或者對方不是人,而是事物或狀況的情形)。圖表的架構如下,非常簡單。
˙感到不愉快的人=受害者
˙造成不愉快的人、事物、狀況=迫害者
˙降低不愉快的人、事物、狀況=拯救者


「創造者」是能夠打造人生的人

脫離膩煩三角的世界後,幸福三角的世界正在等著你。在那裡,「受害者」會變成「創造者」、「拯救者」會變成「教練」、「迫害者」會變成「挑戰者」。
我們先來看看「創造者」,創造者是怎麼樣的人呢?

①打造自己的人生
「創造者」認為「自己能夠打造自己的人生」。
人、社會、未來,「創造者」信任這一切,所以不會著急,他自己做決定,並且擁有採取行動的能力。愛與熱情是「創造者」行動的基礎。
「創造者」會思考:「我想要打造這樣的未來,所以我該做些什麼?」這讓他可以用更做自己、更自然的方式向前邁進。

②相信人和社會,會尋求幫助
「創造者」知道自己的周圍有看得見自己「優勢」的人,以及了解自己的人。
所以他也能安心地展示自己的弱點,還有做不好的部分。
此外,「創造者」有辦法說出「我這部分很弱,所以希望你能幫忙」,向他人尋求協助。
這與「受害者」依賴「拯救者」是不一樣的。
「受害者」期待「拯救者」可以解決問題,把事情全部推出去,但「創造者」是為了自己想要打造的世界,而找人提供必要的協助。
「創造者」知道大家願意支持他的幸福。
我想要治療癌症、想要在手術後靜養,拜託別人接力送餐的做法,正是符合後者的情況。

③擁有創造者心態
「創造者」在幸福三角中,是核心般的存在。在膩煩三角中,所有人是以恐懼為基礎,懷抱著「受害者心態」,但幸福三角正好相反,所有人都是以想要這麼做的熱情為基礎來行動,擁有「創造者心態」。在「受害者心態」的狀態下,焦點會集中在「不想要什麼」的問題上。心中產生不安,於是為了消除不安而採取行動。人類一旦感到不安,就容易提出否定或負面的看法,例如「我討厭那個」、「這個不好」。
如果被問到「那你想怎麼做」、「你希望是怎樣的狀況」,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為他們老是盯著「不想要的東西」,沒有在看「想要的東西」。
相較之下,「創造者心態」如136頁的圖9。創造者心態會聚焦於理想,也就是「我想要什麼」。經常想像自己想要的東西,以及理想和目標。
如果用夫妻關係來舉例,就是不去想「對方不做什麼」,而是思考:「怎樣的關係才是理想的關係?」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帶來成長與美好關係的幸福三角法則!簡單有效,已幫助3萬人從根本解決人際與情緒困境,開創幸福人生!
★夫妻、親子、婆媳、親戚、朋友、熟人、媽媽友、學校、社區、職場、客戶……所有人際煩惱,再難都可以用這套方法狠狠地終結!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