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 上 (權威中譯本) | 誠品線上

The Wealth of Nations, Books I-III

作者 Adam Smith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國富論 上 (權威中譯本):這本誕生於1776年的經典巨著,啟發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誕生,不只是經濟思想的起點,更是一部洞察人性、揭露國家與市場互動關係的深刻著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本誕生於1776年的經典巨著,啟發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誕生,不只是經濟思想的起點,更是一部洞察人性、揭露國家與市場互動關係的深刻著作!川普該補補亞當.史密斯的課了!市場不是只靠貪婪驅動,更要仰賴信任。──《金融時報》這個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讀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無論你是學生、一般公民、創業者、政策制定者,或是對這個世界感到迷惘的旁觀者,現在,正是時候重新打開《國富論》,唯有理解經濟思想的起源,我們才能更清晰地看見未來。國家的富強,從來不是靠築牆設限、以關稅懲罰外人,而是仰賴自由交換、分工合作與互利貿易的力量。《國富論》讓我們認清:市場不是零和遊戲,而是一場眾人共贏的創造過程。即使是現今龐大複雜的社會,其運作方式仍依循《國富論》所提出的原則。身陷貧富日益不均,充滿財政與貨幣幻覺的經濟變局裡,這部真正透析經濟本質的不朽經典,冷靜、理性地提出了能看清長遠大局的觀點,教會我們抵抗短視近利的政策誘惑,理解自由貿易與個人選擇的真正價值,也提醒我們:真正的經濟繁榮,來自開放與信任,而非恐懼與封鎖。本套書由「全台灣的經濟學老師」張清溪教授導讀,譯文兼顧專業度與原作風格,詳實呈現亞當.史密斯原著特點,為華文世界最完整、最詳盡中文版。「上冊」收錄國富論〈卷一〉至〈卷三〉●財富是以什麼樣的秩序在社會各階層自然分配?●為什麼有些人只能享有過得去的待遇,有些人卻能過著奢華的生活?●為什麼本來可以由一人完成的工作,分工之後才能將財富普及到下層人民?●是什麼決定了黃金的價值?●在什麼情況下,勞動階級會得到議價優勢,讓雇主願意主動提高薪資? ●為什麼法律永遠不可能適當調節工資,儘管政府經常吹噓說辦到了?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1723-1790)蘇格蘭哲學家與經濟學家,現代經濟學奠基者之一。史密斯早年就讀於格拉斯哥大學,隨後赴牛津大學深造,曾任格拉斯哥大學道德哲學教授。他在1759年出版《道德情操論》,探討人性、道德與社會秩序問題,奠定其學術聲望。1776年,史密斯發表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國富論》(《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該書首創系統性的經濟分析,闡述市場如何透過「看不見的手」自然調節,促進整體繁榮,並為自由貿易與市場經濟提供理論依據。史密斯也批判當時流行的重商主義,強調分工與專業化的重要性。《國富論》出版後迅速成為經濟學經典,深刻影響近代資本主義與現代經濟政策。至今,其思想仍是各國推動自由市場改革的重要基礎,奠定史密斯作為經濟學史上最重要思想家的地位。│譯者簡介│謝宗林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常在《經濟前瞻》、《東南亞經貿報導》等專業期刊發表論述。譯作有《國富論【權威中譯本】(上、下)》、《道德情感論》與《資本主義與自由》等。李華夏台大經濟系學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歷任政大、清大等校兼任教授。譯作有《國富論【權威中譯本】(上)》《資本主義的未來》、《海耶克論海耶克》等。│導讀者簡介│張清溪(1948-2022)彰化縣人,曾任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與系主任,任內推動多項改革,並成立「台灣經濟學會」,有「全台灣的經濟學老師」美譽。張與其他三位同系教授所著的《經濟學:理論與實際》是無數人的經濟學啟蒙,其對台灣經濟教育的深遠影響,至今仍為人敬仰與追念。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 為什麼要讀《國富論》? 張清溪〈卷一〉論勞動生產力改善的原因,並論勞動產出自然而然在各社會階級間分配的次序序言1. 論分工2. 論促成分工的原理3. 分工受限於市場範圍4. 論金錢的起源與應用5. 論商品的真實價格與名目價格,或論商品的勞動價格與金錢價格6. 論商品價格的構成部分7. 論商品的自然價格與市場價格8. 論勞動工資9. 論資本利潤10. 論勞動與資本在不同行業的工資與利潤11. 論地租〈卷二〉 論物品積蓄的性質、累積與運用序言1. 論物品積蓄的種類2. 論貨幣作為社會全部積蓄中的一個特殊種類,或論國家資本的維持費用3. 論資本的累積,兼論生產性和非生產性勞動4. 論貸出取息的積蓄5. 論資本的各種用途〈卷三〉 論不同國家財富增加的過程1. 論國家財富增加的自然過程2. 論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古代國家農業發展的阻礙3. 論羅馬帝國滅亡後城鎮的興起和進步4. 論城鎮商業活動如何促進鄉村改良

商品規格

書名 / 國富論 上 (權威中譯本)
作者 / Adam Smith
簡介 / 國富論 上 (權威中譯本):這本誕生於1776年的經典巨著,啟發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誕生,不只是經濟思想的起點,更是一部洞察人性、揭露國家與市場互動關係的深刻著作!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345468
ISBN10 /
EAN / 9789861345468
誠品26碼 / 2682971758005
頁數 / 496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8*14.8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為什麼要讀《國富論》?/張清溪

有人曾開玩笑說,所謂「名著」,就是大家都聽過、但是都沒有讀過的書。《國富論》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但不知道有多少人讀過。記得剛進入台大經濟系,我就興匆匆的到圖書館借來原著(當時還沒有通俗的譯本),想一窺這位號稱「經濟學之父」的代表作。結果看來看去看不懂,不久,忙別的事就把它忘了。一別三十年之後,我才認真重讀《國富論》,而且赫然發現,亞當.史密斯是在五十歲時完成這本巨著,就是我讀它的年紀。這次重讀,我是以台灣銀行的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為基礎,看不懂的地方才核對原文。我發現譯本的問題頗多,乃起了重譯之念。不久,得知謝宗林先生等人已經著手翻譯了。這真是大好消息,因為謝先生是我所知最適當的翻譯本書人選。這不是信口開河的。因為教學的需要,我讀過不少經濟翻譯書,就以謝宗林等人所譯的《不要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種種錯誤》(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s of Socialism,作者F. A. Hayek,遠流,1995)最令人滿意,而海耶克的書一向以難讀出名。
譯者翻譯本書相當用心。舉兩個例子。一是money這個簡單的「貨幣」名詞,本書原則上譯為「金錢」。為什麼呢?因為現在貨幣主要構成項目是「支票存款」,不是現鈔(新台幣),更不是輔幣(銅板);但是在當時(十八世紀),money基本上是金、銀等金屬貨幣,可知其間差別之大。亞當.史密斯主張以信用貨幣代替金銀貨幣。他有一個有趣的比喻:money就像一個推動社會經濟轉動的巨輪,這個巨輪過去是以金銀製成,為何不換成便宜的紙幣呢!其實,金融市場的變革,是近代經濟最突出的現象(好不好另當別論,但如以最近當道的金融商品,帶動整個社會人力物力投入這零和的金融遊戲,實在很難說它有什麼好處),因此相關的議題,也有時代上的差異。例如,所謂塑膠貨幣(信用卡)雖然還未具獨立的貨幣功能,但對交易行為影響極大。另一個相關的例子,是capital這個簡單的「資本」。現代經濟學把它視為「實物」,主要指機器設備等生產財。但是在《國富論》裡,capital的重點則是在「營運資本」,這後來成為奧地利學派的主張。譯本有時視它為「資金」,有時則譯成「財源」,視前後文而定。
自從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發表以來,兩百多年的經濟學發展,照理說應已將其精華納入教科書中。但是基於三點理由,我以為有必要重讀原著。一是它完成於現代經濟學體系建立之前,立論的方法是從複雜的社會現象中,歸納出經濟學原理。我們可以從書中學習到這種觀察社會的方法。這種學習方式,與當代學生從教科書中依循既有體系的學習,各有優劣。現代的學習方法有一套完整體系,可以大量節省時間;缺點則是很容易局限於這個體系內,跳不出既有的框框,難以看到體系外的風光。做過論文研究的人,常常有一個經驗,找論文題目與尋找立論的觀點,從雜亂無章的現象、資料、思潮中理出「頭」、「緒」,是做研究最困難費時的;其實這也是做研究最珍貴的地方。當然,若有現代經濟學的基礎,而又能開放心胸不帶執著的去重讀古典,則會有更深的認識與體會。這裡的重點是「不帶有執著」,因為,《國富論》完成於一七七六年(也是美國獨立那年),亞當.史密斯花了十年才完成此書,因此書中說的本世紀,就是十八世紀。我們看這部兩百多年前的書,要能盡量體會當時的情景,不要先有批判的成見,才不會阻礙自己去了解作者的意思。若是能這樣品嘗,或許會發現亞當.史密斯的地租理論,比後來的李嘉圖的「差額地租」更寬廣、更具啟發性。我們最好還要知道,《國富論》完成的十八世紀中葉,正是歐洲流行海外探險殖民的年代。當時英國有東印度公司,而東印度公司與當時的商業同業團體是亞當.史密斯經常批評的對象,因為政府賦予它們太多的特權。
第二,亞當.史密斯的主張,有些不被後人重視,例如「分工」。《國富論》共有五卷,而〈卷一〉第一章的標題就是「論分工」,之後三章分別是「論促成分工的原理」、「分工受限於市場範圍」與「論金錢的起源與應用」。在我近年來慢慢了解分工的重要性,以及金錢(貨幣)對於分工、交易的價值之後,我對亞當.史密斯這樣的安排,簡直是驚呆了。我五十歲時除了回頭看《國富論》,追溯經濟學的起源外,還接觸了「法輪大法」,進入修煉的人生。在《轉法輪》這部大法中,提到「有許多人想要往高層次上修煉,這個東西給你擺在面前了,你可能還反應不過來……」我對亞當.史密斯以「分工」來為《國富論》這個經濟發展理論破題,有一點點類似的感覺。因為,經濟學的最終課題是「經濟發展」,而「分工」正是經濟發展的根源,是比科技、資本、制度更根本、更關鍵的因素。亞當.史密斯一針見血指出分工的關鍵角色後,分工的觀念雖然被接受了,但在整個汗牛充棟的經濟理論著作中,它的地位卻很邊緣。原因是在近代數理經濟學中,分工不容易處理。幸好旅澳華人經濟學家楊小凱與黃有光等人,特別是楊小凱,對此有極大的突破。其實我對此的一點了解,也得助於楊小凱在台大經濟系客座中的講學。
第三,我們從《國富論》中除了尋找西方社會科學的根源外,還可以當作經濟史來學習,特別是〈卷三〉。亞當.史密斯分析任何問題,幾乎都從「原始」社會的歷史變化開始陳述,從中解釋其間的經濟意義。他對社會現象的經濟內涵,有著非比尋常的洞察力,很多我們看似稀鬆平常的現象,他可以洞察其中代表的社會意義,特別是在經濟發展上的特殊內涵;整部《國富論》就是在分析經濟發展,因此讀者要記得印證各個論點與經濟成長的關係(例如價格機能如何促進經濟成長)。這就有賴讀者細細體會了。正因為亞當.史密斯的這種洞察力,我們迄今還可以經常看到,許多極有名的經濟學者不時的引用《國富論》的詞句。
讀者須注意的是,《國富論(上)》集結〈卷一〉至〈卷三〉,〈卷四〉、〈卷五〉收錄在《國富論(下)》,而其中〈卷五〉論述政府收支,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

試閱文字

內文 : ★1 論分工

勞動生產力最為重大的進步,以及人們不管往何處引導或在何處應用勞動生產力,所展現的大部分技巧、熟練度與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

且讓我們在某些特別的製造業裡討論分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也許比較容易了解社會上一般的分工會產生什麼結果。一般以為,規模小的製造業分工的程度最高;實際上,這些小規模的製造業,分工的程度也許不會比其他比較重要的製造業來得高。但是,那些旨在供給少數人少量需求的製造業,所雇用的勞工人數必然不多,而在不同部門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中在同一個工廠內工作,讓旁觀者一眼就能綜觀全局。相反的,那些旨在供給大多數人大量需求的大型製造業,每個工作部門都雇有大量勞工,不可能把所有勞工都集中在同一工廠內,因此,我們不太可能同時看見一個部門以上的工人在工作。所以,這種大型製造業實際上也許比小型製造業分成更多的部門,但分工的方式卻沒有那麼明顯,因此旁觀者比較不容易一眼看穿。

且讓我們從小規模的製造業中舉出一個例子。以別針製造業而言,因為經常有人注意到這個行業的分工情形。一個未曾受過此行業訓練的工匠(由於分工,製作別針已成為一種特殊行業),如果又不熟悉這個行業所使用的機器(也許是為了分工,才發明了這些機器),那麼即使竭盡所能工作,一整天也許都做不成一枚別針,若想做二十枚,就更不可能了。以目前這個行業經營的方式來說,不僅整個工作已經成為特殊行業,而且又被分解成若干部門,其中大多數同樣也已成為特殊行業。某人抽鐵線,另一人拉直,第三人切斷,第四人削尖,第五人研磨頂端以便裝頭;而製作針頭則需要三個特別的工序;裝頭是一項特殊工作,將別針塗成白色又是另一項,甚至把別針用紙包好也是一項特殊工作;於是,製作別針的主要工作就這樣大約分成十八個特別工序。有些工廠,這十八個工序分別由十八個特定工人完成,但也有些工廠,一個人會兼做兩、三個工序。我曾經見過一個這種小工廠,只雇用了十個工人,因此當中幾個必須負責二或三個工序。儘管他們很窮,一些必需的機械配備顯然捉襟見肘,但如果他們努力工作,一整天下來卻能做出約十二磅的別針。以中型別針每磅約有四千餘枚來計算,這十個工人每天就可做出四萬八千餘枚別針。如果以每個人都製作這四萬八千枚別針當中的十分之一來算,等於每人每天做了四千八百枚別針。但如果每個人都各自獨立工作,而且都未曾接受這個行業的特殊訓練,那麼他們當中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在一天內做出二十枚別針,說不定連一枚都做不出來;也就是說,由於適當的分工與工序組合,他們每個人每天能夠製作四千八百枚,可是如果各自獨立工作,每個人不但做不到那個數量的兩百四十分之一,恐怕連四千八百分之一也做不到。

在其他行業或製造業,分工效果都會和上述的小行業相似;雖然在許多行業,分工程度不能達到那麼細密,工序也無法簡化到那麼單純。然而任何一種行業,若能引進分工,都會因分工而使勞動生產力得到相當比例的提高。而且不同行業與職業之所以相互分離出來,似乎也是由於分工有這種好處。一般來說,產業最發達進步的國家,通常也是分工程度最高的國家;在野蠻的社會狀態裡,由一人完成的工作,到了進步的社會中,通常都變成由幾個人來完成。在進步的社會裡,一般來說,農夫只做農夫的工作,製造業者也只做製造業者的工作。此外,完成一件製品所需的勞動,也幾乎一定會由許多人來分擔。試想,生產紡織品的行業雇用了多少種不同職業的人?包括了種麻的人、牧羊的人、漂白和燙平布匹的人,或染布和整布的人等等。農業確實不像製造業那樣允許細密的分工,而各種屬於農業的行業,也不像製造業那樣清楚分離。例如,畜牧業和玉米種植業就不可能像普通的木業和鐵工業那樣完全分開。又例如,紡紗與織布幾乎總是由不同的人分別負責;然而,犁地、耙土、播種與收割這類農務,通常則由同一人完成。不同的農事,每年隨著季節替換而輪番重複上場,不可能讓每個人固定只從事當中的一種工作。而我們不能將農業所運用的各種勞動完全清楚分開、相互獨立出來,也許就是農業勞動生產力改善的速度跟不上製造業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現在最富裕的一些國家,的確在農業與製造業都優於鄰國;但在製造業方面的優越程度,通常大於農業的優越程度。一般來說,富裕國家的土地耕耘情況比較好,花在土地上的勞動與費用比較多,在一定面積與自然肥沃的土地上,生產出來的物品也比較多。但就比例來說,富國每單位土地較高的生產數量,很少超過它們在單位土地上所花費的較多勞動與費用。在農業方面,富國的勞動生產力未必比貧國的勞動生產力高很多,至少不會像在製造業那樣明顯。所以,如果品質同樣優良,富國的小麥在市場上的售價,未必比貧國的小麥來得便宜。例如,波蘭小麥與品質同樣優良的法國小麥,在市場上的價格一樣便宜,儘管就富裕和進步的程度來說,法國勝過波蘭。又例如,在法國小麥產區出產的小麥,品質與英格蘭出產的小麥一樣好,而且在大多數年頭價格也大致相同,然而就富裕與進步的程度來說,法國也許不如英格蘭。可是,英格蘭的麥田耕種得比法國好,而法國的麥田,據說耕種得比波蘭好很多。貧國土地耕種的情況,儘管次於富國,但貧國生產的小麥,在品質和價格方面,卻在相當程度上能與富國競爭;但在製造業方面,尤其是那些適宜富國土壤氣候與位置的製造業,貧國最好別想和富國競爭。法國的絲織品比英國好而且便宜,只是因為絲織業在目前原絲進口稅很高的情況下,不適合在英國的氣候條件下發展。但英格蘭的五金製品和粗毛織物等的品質,皆遠勝於法國,而且即使品質同樣優良,英格蘭製品的價格也比法國便宜許多。在波蘭,除了少數幾種如果沒有就很難過活的簡陋家用製品外,據說幾乎沒有什麼製造業。

分工之後,同樣人數的工人所能生產的數量大為提高,主要是基於三種不同理由:第一、每個工人手腳靈巧的程度提高了;第二、工人不再需要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節省了一些時間;第三、由於發明了許多機器,簡化與節省了人力,使一個人能夠完成許多人的工作。

首先,工人手腳靈巧的程度提高,必然會提高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使每個人的工作只剩下某一單純工序,而且使這個單純工序變成他畢生唯一的職業,必然會大大提高他手腳靈巧的程度。普通一個鐵匠,縱然慣於使用鐵錘,如果沒有製作鐵釘的經驗,一旦事出突然,必須上場製釘,我相信,他一天頂多只能做兩、三百枚,而且品質必然也好不了。一個鐵匠,即使曾經做過鐵釘,但如果不是以製釘為唯一或主要的職業,就算他竭力工作,也甚少能在一天之內做出八百或一千枚釘子。我曾經見過幾個不滿二十歲的年輕人,他們唯一的工作經驗就是製作鐵釘,可是當他們努力工作時,每人每天卻能做兩千三百多枚鐵釘。然而,製作一支鐵釘絕不是簡單的工作。同一位工人,要鼓動風箱,要視情況調節火力,要燒鐵,要錘打釘子的每個部位,在錘打釘頭時還得換工具。比較起來,製作別針或金屬鈕扣的工作細分為若干不同工序,每項工序都要比製作鐵釘簡單,而畢生以個別工序為業的工人,手腳熟練的程度通常也高得多。這些製造業當中有幾項工序,其進行速度之快,在任何未曾親眼目睹的人想來,顯然超過人類雙手能夠做到的範圍。

第二,工人不再需要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如此節省下來的時間,通常遠大於我們的想像。一個人如果有兩種必須在不同地方進行,又使用不同工具的工作,事實上就不可能很快的從其中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鄉村裡兼職耕作一小塊地的織布者,一定會把許多時間浪費在從他的織布機走到田地,又從田地走回織布機。如果這兩種工作能在同一場所進行,損失的時間無疑會少很多。然而即使如此,還是很可觀。人從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時,通常會溜達一下子。剛開始新的工作時,人很難既敏捷又用心。他的心真是所謂「尚未就位」,而且會摸魚一陣子,而不是在真心工作。鄉村裡的每個工人,與其說自然而然,倒不如說必然,都會感染到這種閒逛溜達與偷懶摸魚的習慣,因為他每半小時必須換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他一生中幾乎每天都必須從事二十種不同工作。即使面對的是最緊急迫切的狀況,這種習慣使他老是怠慢懶散,提不起勁。所以,縱使他在手腳靈巧方面沒有不如人,光是這種習慣就會大大降低他所能完成的工作數量。

第三,也是最後要說明的情況就是利用機器。無需舉例,現在每個人都知道,利用適當的機器能簡化與節省勞力到什麼程度。所以我只想在此說明,人們之所以會發明那些大規模簡化與節省勞力的機器,追根溯源似乎也是由於分工的緣故。如果人們的心思全部集中在某個目標,就比較可能發現更簡便的方法去達成目標,而不是分散到許多五花八門的事情上。分工之後,人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會傾注於某個簡單工序。所以工序只要有改良的餘地,在執行該工序的工人中,遲早會有人發現一些比較簡便的方法來完成自己的工作。目前那些分工最細密的製造業,所使用的機器,大部分原本是某些普通工人的發明;他們每個人都只操作某種簡單的工序,自然而然會把心思花在設法找出較簡便的操作方式。不論是誰,只要他常去拜訪這種工廠,一定會看到不少巧妙的機器,都是普通工人發明的,原本只是為了要讓自己負責的那部分工作更輕鬆快速的完成。最初的蒸氣機,原本必須請一個小孩看著活塞升降,交替打開或關閉汽鍋與汽筒間的通路。其中,有一個小孩特別喜歡和同伴玩耍,他發現,只要用一條繩子,將通路開關活門的把手和蒸氣機的另一頭繫起來,活門就會自動開關,他就可自由自在的與同伴玩耍。某個小孩為了讓自己省事而發現的方法,就這樣成為蒸氣機發明以來最重大的改良之一。

然而,並非一切機器的改良都是使用者的發明。在機器製作變成一門特殊行業後,有許多改良出自機器製作者的巧智;還有一些改良出自所謂哲學家或理論家的巧思,這種人的工作,不是製造,而是觀察,所以他們往往能將距離最遙遠且形狀性質最不相似的東西,組合起來形成新的力量。隨著社會進步,搞哲學或提理論也成為某個特殊社會階級主要(或唯一)的職業。此外,這種職業也像其他職業,細分成許多不同的部門,每個部門都讓一夥特殊的哲學家有工作可做。哲學界的這種分工,和其他行業的分工一樣,提高了靈巧,也節省了時間。每個人在自己專門的部分變得更為老練,整體完成了更多工作,科學產出數量也因此大增。

在一個施政完善的社會裡,分工之後,各行各業的產出大增,因此可以達到全面富裕的狀態,將財富普及到最下層人民。每個工人的產出,除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還有大量的產品可以自由處分;其他每個工人的處境也都一樣,因此能以自己的大量產品,交換大量的產品,或者說,交換其他工人的大量產品。自己大量供應別人所需的物品,而別人也同樣大量供應自己所需的物品,於是普遍富裕的狀態自然而然的擴散至每個社會階層。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 真正透析經濟本質的不朽經典!
★ 華文世界最值得收藏的權威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