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開始越活越聰明!: 大腦與心境的瞬間保養法 | 誠品線上

脳と心が一瞬で整うシンプル習慣 60歳から頭はどんどんよくなる!

作者 和田秀樹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60歲開始越活越聰明!: 大腦與心境的瞬間保養法:為銀髮族打造「變聰明指南」:專為六十歲讀者量身設計,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腦越用越靈光、思考更敏捷每天都能做的「生活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六十歲,不是老去,而是腦力再升級!」您可能就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千萬別錯過,迎接人生第二次巔峰的關鍵機會。好聰明一致推薦——Joel來談日本 福澤喬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林書煒(POP Radio台長、主持人)林經甫醫師(時尚老人)郭憲鴻(小冬瓜)(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吳佳璇(台北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醫師)黃揚名(輔大心理學系副教授)「日本高齡權威醫師」和田秀樹提醒:「不論幾歲,只要改變日常習慣,就能讓大腦重新啟動,越活越聰明。」本書「特別針對60歲以上」的讀者,提出日常生活中就能實踐的最實用的大腦活化法。透過簡單、卻科學有效的方式,讓您:・頭腦更敏銳,思維保持靈活・有效延緩衰老與失智風險・在六十歲之後,活出比年輕時更聰慧的人生高峰活得久,更要活得聰明!這不是一本枯燥的醫學指南,而是專為熟齡讀者量身打造的「大腦年輕計畫」。無論您現在是六十歲、七十歲,甚至八十歲,都能透過這些方法重啟腦力,走向「越老越聰明」的人生黃金期。讀了這本書,您會驚訝地發現:巔峰,並非只屬於年輕時,而是可以在晚年再次到來!書中亮點・第0章:活化前額葉,打造「聰明腦」・第1章:日常習慣 × 思考模式 × 飲食祕訣・第2章:人際關係與情緒管理,建立優雅態度・第3章:面對老病,戰勝憂鬱與焦慮・第4章:正能量學習,培養一生不老的智慧和田醫師的核心建議・每天寫日記、與人交流,訓練大腦專注力・多攝取蛋白質與維生素C,保持大腦年輕・不斷學習、挑戰自己,讓人生持續成長【名人推薦語】Joel來談日本 福澤 喬——六十後的聰明,是以幽默好奇與彈性鍛鍊前額葉而來。勇於實驗、持續輸出;不囿於學歷,不畏老化,主動面對醫療,專注當下,讓下半場依然明亮。直面登出地球,珍惜每一個當下。天天前行,保持希望。郭憲鴻(小冬瓜)(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年齡不該成為限制,大腦與心境也能重新出發。透過和田醫師的溫柔引導,看見每一天都值得期待的理由,這是給人生下半場最溫暖、實用的禮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和田秀樹日本高齡權威醫師一九六○年出生於大阪府,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部,現為精神科醫師。曾任東京大學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助手、美國卡爾梅寧格精神醫學院國際研究員,現在是和田秀樹身心診所院長。身為專為高齡人士服務的精神科醫師,投入高齡醫療領域超過三十年。和田秀樹醫師的作品在台灣廣受歡迎,特別受到年長讀者的青睞。他的多本著作皆有引進台灣出版,涵蓋抗老、樂活等主題,深受讀者喜愛。著有:《人,從情緒開始老化》、《成熟大人的生氣技術》、《幸齡人生70開始》、《如果活到80歲》、《高年級的理想姿態》、《最強學習法大全》等書。林慧雯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全職譯者。深感翻譯的世界學無止境,喜歡從譯作中探索各種未知的世界。譯作有:《一流、二流、三流的提問術》、《幸齡人生70開始》、《圖解 成人的發展障礙自救手冊》等。如有任何指教,請來信至:[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第0章 無論幾歲,人類的大腦都可以變得更聰明.打造「聰明大腦」只需要一點點技巧與意願.過了60歲後「聰明」的定義會有所改變.高齡長者的「聰明」與學歷、頭銜都無關.只要活化前額葉,大腦與身體都能維持青春.正因為年齡增長,大腦更有變聰明的空間.擁有自己獨特想法的人才有智慧與魅力.活到高齡後迎來人生巔峰的人們.活到高齡才迎來人生巔峰更讓人備感喜悅.懂得為自己創造幸福才是真正的智者第1章 藉由小小的習慣讓大腦越來越年輕.大腦的功能絕對有可能變得比年輕時更好.越是鍛鍊前額葉,就越能延緩老化、打造聰明大腦.新的店家、新的興趣……前額葉最喜歡的就是「新的體驗」.每當發生意想不到的事,大腦就會重返年輕.懂得思考「先試試看再說」的人,大腦特別擅長運作.懂得鼓勵自己的人,大腦與心靈都能常保活力.「這是真的嗎?」凡事抱持懷疑的心態,便能鍛鍊大腦.不要急著判斷是非對錯,要懂得包容,留點灰色地帶空間.「有沒有更輕鬆的方法呢?」思考偷懶的方法有助於大腦全速運作.總是懷抱遠大夢想的人,大腦不會老化.享用喜愛的食物、多多走路,鍛鍊大腦的基礎體力.打造聰明大腦的飲食關鍵字:肉類與維生素C.就算一時想不起來,也不要輕易用「這個」、「那個」取代真正要說的話.寫日記、做筆記……「書寫」能帶給大腦刺激.經常與人對話,能延緩失智症的惡化.比起益智遊戲,前額葉更喜歡沉浸在興趣或戀情之中.與討厭的人事物保持距離,就能讓大腦不再老化.身體與大腦要保持健康的關鍵就在於持續使用.別再說出這句話:「都已經這把年紀了……」第2章 60歲之後的智慧指的是「幽默」及「品味」.最重要的是運用知識的能力,而非知識量.你隨口說出的一句話,對年輕人而言可能非常有趣.被一般常識束縛而封閉自己,其實是非常大的危機.小小的叛逆精神很可能是變聰明的契機.智者知道無論任何事必須先試試看再說.成功人士都一定經歷過失敗.如果一個人可以說出:「原來也有這樣的想法啊!」就代表他兼具智慧與格調.能站在不同立場思考事物的人,肯定聰明又優秀.所謂的言語化能力,是能將複雜事物表達得簡單易懂的能力.唯有具備「統整能力」才能發揮「表達能力」.讀完書籍或報紙後,試著自行統整內容吧!.善用譬喻的人,說話也比較簡潔易懂.演講前要先準備好草稿.聰明人、口才好的人,都在不為人知時默默努力.只要透過訓練,每個人都能學會高明的說話方式第3章 聰明面對老去與疾病.要懂得不被醫師說的話牽著鼻子走.無論醫師或醫院,都要自己下決定、做選擇.健康檢查並不是唯一的健康指標.對抗老化靠的是懂得享受人生的成熟智慧.接受老化,是心靈充裕的人生智慧.抱有「與疾病共生」的心態,能讓精神更穩定.自己辦不到的事就依靠外力幫忙,便是聰明人生之道.聰明人不會一味懼怕失智症.了解失智症正向的一面第4章 懂得愉快過生活就是至高無上的智慧.隨時保有好心情,就是幸福人生的終極策略.懂得愛惜「自己擁有的」、「自己能做到的」,就能成為找尋幸福的高手.爽朗、和藹可親的性格代表著優異的社會化程度.無法控制情緒的人,看起來會顯得很愚昧.隨意吐露負面情緒的人,容易顯得思慮淺薄.懂得「掌握」自己的情緒,就是擁有好心情的第一步.盡量以輕鬆的態度看待事物,就是聰明生活的秘訣.不要試圖做到一百分。懂得稱讚自己的人,才能擁有順遂人生.你就是最耀眼美好的存在.懂得讚美別人優點的人,能散發出從容感與知性氣質.天真憨厚的人,無論大腦或運氣都會越來越好.無須任何理由就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人,便能提升智慧、開拓人生.與別人比較是毫無意義的行為。智者的口頭禪是:「我就是我。」.為了別人的發言或態度忽悲忽喜,就等於讓別人牽著鼻子走.孤獨也是很美好的一件事。製作一份會讓自己心情變好的「幸福清單」吧!.一定要留意比失智症更可怕的老年憂鬱症.人總有一死。所以盡量任性地活下去吧!.每個人都會迎接死亡的到來。不過度畏懼死亡也是一種智慧.真正的聰明,是對自己的人生持續抱有希望後記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60歲開始越活越聰明!: 大腦與心境的瞬間保養法
作者 / 和田秀樹
簡介 / 60歲開始越活越聰明!: 大腦與心境的瞬間保養法:為銀髮族打造「變聰明指南」:專為六十歲讀者量身設計,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腦越用越靈光、思考更敏捷每天都能做的「生活變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330961
ISBN10 /
EAN / 9786264330961
誠品26碼 / 2683022484003
頁數 / 27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65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鍛鍊前額葉
維持一輩子的聰明腦


  對於評斷一個人究竟是聰明還是愚笨,日本人似乎一直存在著很大的誤解。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學歷」。
  像我今年六十四歲,當年應屆考上東京大學理科三類,並從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直到現在,還一直常有人會誇獎我:「和田先生真聰明啊!」
  但要知道,我考上東京大學已經是「四十五年前的事了」。當時,我就讀東京大學時,幾乎沒怎麼去上課,就算是把同屆畢業的醫學系學生都算上,我應該也是最糟糕的那一位。
  所以,每當被稱讚「聰明」時,我都會感到很不好意思。
  事實上,活到這把年紀我也知道,從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的人,並不見得每一位都真的很優秀。

  不過,在這個世界上也有些人並不曉得我的學歷,而是在讀過我寫的書後對我說:「我拜讀了作品,真的很優秀」、「和田先生真的很聰明」。
  每當聽到這樣的讚美,我都由衷感到喜悅。
  如果真要說我聰明,那肯定是因為我在畢業後仍持續學習,而不是因為學歷的緣故。我有自信,我比任何一位同樣是東京大學醫學系畢業的人,都更努力持續學習。
  當然,也會有人反駁:「我在求學或畢業後,一樣一心一意投入研究,一直非常用功。」
  然而,我除了專業領域之外,也很積極吸收其他領域的知識,並養成隨時隨地思考各種事物的習慣。至今寫了將近一千本書籍,還常被別人稱讚「說話很風趣」。
  換句話說,對我而言,「聰明」並不是我的教授頭銜或重大研究成就,而在能被大家讚美談吐風趣,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聰明。

  話說回來,這種形式的「聰明」在社會上似乎沒有什麼實際的用處。就算被同事或下屬稱讚「幽默風趣」,也不會因此出人頭地或賺上大錢。
  不過,活到六十四歲這個年紀我很清楚,唯有「幽默風趣的人」,才能吸引大家靠近。此外,要長年持續寫作,也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幽默感。
  另一方面,無論是否幽默風趣,上了年紀後依然要維持聰明的頭腦,我相信關鍵在於「意願」。
  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意願,就不可能上了年紀還興味盎然地持續蒐集各種資訊,並為了提出與眾不同的意見而勤於思考。
  但是,如果沒有特別去維持,到了中高年齡層之後,意願就會逐漸下滑。
  而這跟大腦的「前額葉」息息相關。
  從四、五十歲開始,大腦的前額葉就會開始明顯萎縮,變得越來越小。由於前額葉正是掌管意願的部位,因此隨著大腦老化,意願也會隨之低落。
  一旦意願降低,學習便會變成一件麻煩事,大腦也會變得越來越遲鈍。即使沒有失智,也會逐漸失去幽默感,不再能吸引別人主動接近、或傾聽自己說話。

  事實上,幽默風趣的談吐源自於創造性,以及是否能坦然接受意料之外的資訊,這兩者皆由前額葉掌控。
  隨著年齡增長,談話內容往往容易陷入一成不變(第一次聽或許還能接受,第二次再提就讓人興趣缺缺了),同時也會逐漸排斥接受新事物,這些現象都是前額葉功能下降,也就是老化所帶來的影響。
  換句話說,一旦前額葉老化,不僅意願會減弱,說話也會變得不再風趣,自然難以吸引他人靠近。
  本書最主要的重點,就是要告訴大家如何預防這種情況的發生。
  然而,日本人從小幾乎不怎麼使用前額葉,也缺乏鍛鍊前額葉的教育。
  即使暫且不提高中之前的基礎學力,日本的大學教育方針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仍有極大差異。在日本,只要在考試時原封不動地填上教授曾說過的話,就能拿到高分,但在歐美國家,反而是能寫出與教授相左觀點、敢於與教授辯論的學生,才被視為優秀。

  服從聽話雖然能獲得知識,卻無法鍛鍊前額葉。懂得追求與眾不同的答案,並對既定觀念提出質疑,這樣的行為才能夠鍛鍊前額葉。
  而在整個日本社會裡,上行下效的人很容易出人頭地;會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則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簡而言之,即便是年輕人,也幾乎不太使用前額葉,大部分人都乖乖服從權威、接受既定觀念。
  但反過來說,無論活到多大的歲數,只要能充分鍛鍊,前額葉的功能絕對能贏過幾乎不使用前額葉的年輕人。
  希望大家都能透過本書學會鍛鍊前額葉,即使上了年紀,也能變得越來越聰明,這將是身為作者的我,至高無上的榮幸。

試閱文字

內文 : 打造「聰明大腦」
只需要一點點
技巧與意願


  或許有些人是因為看到書名《60歲後大腦還能越來越聰明》,感到半信半疑而翻閱這本書吧!我似乎已經聽到大家七嘴八舌的質疑:「都活到這把年紀了,大腦只會越來越退化吧!」「我最近明明健忘得很嚴重」「可是我原本腦袋就不太靈光……」
  而我想大聲告訴這些人:「只要掌握一點點技巧,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聰明」「只要有意願,就能變成聰明人」。
  我曾寫過《考試全靠訣竅》(暫譯:《受験は要領》)等,多本專為考生量身打造的著作。其中反覆強調的一點就是:「要在試場嶄露頭角,只需要一點點訣竅與技巧。」

  要在考試中名列前茅,其實和與生俱來的智力高低沒有太大關連。事實上,就算是原本成績吊車尾的學生,只要學會「在考試中脫穎而出的技巧」,就可以錄取頂尖名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同理,六十歲之後想打造「聰明大腦」,也跟天賦或智慧無關,需要的只是一點點的訣竅與習慣。
  世界上絕對存在著一些訣竅,可以讓人做到原本做不到的事。最重要的是,我們是否知道這些方法,並且親身實踐。
  舉例來說,我在從事函授教育工作時,面臨到許多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足,而使學業成績停滯不前。因此,我開始潛心摸索,試圖找出提升閱讀理解的方法。當時,我採用了補教名師出口汪所設計的學習系統,讓孩子們試用後,每個人的閱讀理解能力都突飛猛進。

  無論是運動、音樂、藝術、人際關係,其實多數人都是明明做得到,卻因為不懂技巧而受挫。
  如果你至今依然為了「自己的頭腦不好」、「缺乏智慧」而煩惱,那只不過是因為你不知道那一點點訣竅罷了。藉由訓練,完全有機會獲得大幅改善。
  想要聰明度過餘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訣竅」與「擁有意願」這兩個能力。正如「資訊落差」、「資訊弱者」這些詞彙所揭示的,是否掌握對自己有益的資訊,絕對導致人生的走向截然不同。如果本書能成為各位人生的分水嶺,將是我最大的榮幸。不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努力蒐集各種資訊、提升人生品質。
  而保持意願最重要的,就是不能隨便放棄自己的想望。所以,我們不要在嘗試前就擅自預測結果,就算嘗試後成果不如預期,也要告訴自己:「那就換種方法再試試看!」靈活地轉換方向同樣重要。就連戀愛方面也是如此,就算跟第一個人、第二個人告白都被拒絕,也不妨嘗試看看別的示好方式,說不定第十個人就能成功了。我認為凡事都是一樣的道理。

  像這樣不管到了幾歲,都勇於挑戰的人,只要願意嘗試各種方法、調整對策,無論心靈或頭腦都能保持年輕,度過豐富愉快的人生。說得極端一點,如果凡事都認為「自己肯定辦不到」,還沒開始就先放棄,絕對不是聰明的生活方式。
  相信「以後頭腦還能越來越好」並付諸行動的人,與認為「以後頭腦只會越來越差」而放棄所有希望的人,兩者在未來的人生必然截然不同。如果能抱持著輕鬆的心態,告訴自己:「如果這樣做就能變聰明,那我就賺到了」凡事樂於嘗試挑戰,人生的道路一定會變得更加寬廣。

過了60歲後
「聰明」的定義
會有所改變


  讓未來的人生更豐富、所謂「高齡長者的智慧」究竟是什麼呢?
  在談何謂「高齡長者的智慧」之前,我想先讓大家了解,「感覺頭腦不好的高齡長者」是什麼樣子。
  我認為,「無法讓人感到睿智的高齡長者」,大多有以下特徵:

.無法妥善控制情緒,不分場合隨便發怒。
.堅信「自己絕對是對的」,完全不認同反對意見。
.凡事「全有或全無」、「非黑即白」,只有極端的兩種分類,毫無中庸或彈性。
.對電視名嘴的言論全盤接受,毫無自己的主見。
.無法好好整理想說的話與想法。
.害怕改變,把自己封閉在固定常規中,不敢嘗試新挑戰。
.總擔心「自己做不好」、「都這把年紀了」,缺乏挑戰意願。
.總是只看自己的缺點,態度消極悲觀,無法享受人生。

  如果具備以上這些特質,我必須很遺憾地說,這樣的人無法稱為聰明的高齡長者,更談不上活出睿智的人生。
  換句話說,只要朝與上述完全相反的特質努力,就能成為「聰明人」。

  聰明人樂於積極面對人生、享受每天的生活;擁有穩定的情緒,不因小事動搖,散發出翩翩風度。此外,在確實保有核心價值與想法之餘,也能尊重不同的觀點,理解多元聲音。
  想必大家應該都覺得,這樣的長者,不僅品格高尚,還散發出難以言喻的知性氣質。其實,只要掌握一點點祕訣,每個人都能成為具有如此風範的長者。
  我認為,想要讓自己越來越聰明,關鍵在於保有思想上的「彈性」。保有靈活的想法,最能直接顯現出高齡長者睿智的象徵。
  隨著年齡增長,人生累積了各式各樣的經驗。擁有豐富人生經驗的人,如果變得固執己見、執著於固定答案,反而顯得幼稚。
  在我的學生時代,教育告訴我們,唯有回答出唯一正確解答才算聰明,也就是「會念書」就等於聰明。畢業進入職場後,為了追求效率與利益,又被要求試圖找出最佳捷徑。因此,我們這一代長久以來都被要求找出唯一的正確答案,久而久之,很容易落入「只有A是對的、B是錯的」這種狹隘的思維。

  但事實上,我們卻忽視了世界上還有不同的選項──「其實每一種方法都可行」。
  年過六十後,不妨檢視自己是否落入了這個巢臼,試著重新思考:「A可能是對的、B也可能是對的。」不要急著判斷孰是孰非,要包容灰色地帶的可能性,能承認一個問題有很多種解答的人,不僅更成熟,也給人富有智慧的印象。
  例如,討論「要怎麼做才能維持健康」、「要怎麼做才能遠離疾病」時,也不要執著於唯一作法,而是要有彈性地接受、包容多種選項,這會大大影響人生的品質。

  我平常就經常強調,「到了一定年齡後,就算血壓與血糖有點高也不必太在意,這很正常」。刻意把血壓降得太低,反而容易跌倒;血糖過低,也會讓人失去活力。因此,我認為應該考量每個人的體質與情況,如果一味要求患者將數值降到所謂正常值,反而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話說回來,日本九成以上的醫生,只要看到高血壓患者,就會直接要求患者非降血壓不可,幾乎少有醫師懂得發揮「視情況與場合」或「因人而異」的靈活判斷。
  雖然我的主張偶有爭議,但我並非否定降血壓與降血糖,而是反對「只要到達某個數字就必須服藥」的作法,我認為這種毫無轉圜空間的作法,才是最大的問題。
  若是按照醫師指示,服藥後身體感覺舒適多了,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若反而身體情況變差,為什麼不考慮暫停服藥或是減少用藥呢?

  尤其有些醫師會斬釘截鐵地認定「服藥絕對正確」,但誰會知道這個見解,五年、十年後不會被徹底推翻呢?正因為如此,我希望大家千萬別忘了,這世界上有時候答案並不會只有一個。
  我非常尊敬的醫學專家暨解剖學家養老孟司醫師,曾一邊大口吸菸一邊說:「世上不是所有事都按道理走的。」他精神抖擻的模樣令我印象深刻。我深有同感。身為醫師多年,我也認為不可能凡事都按照理想劇本進行。
  所謂聰明,換言之就是靈活轉換思維。不要拘泥唯一解答,也要接受事物不按常理、不如預期的發展,擁有轉換思維的彈性,才是最重要的。能懷抱如此想法的人,才能跟上時代變化,面對隨著時間改變的各種答案。

更多精彩內文,請詳見《60歲開始越活越聰明!:大腦與心境的瞬間保養術》⋯⋯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為銀髮族打造「變聰明指南」:專為六十歲讀者量身設計,用最簡單的方式讓大腦越用越靈光、思考更敏捷
每天都能做的「生活變聰明法」:不靠補品、不用死記!從飲食、人際交流、習慣到思考方式,本書一步步教你在日常小事中訓練大腦
長輩友善設計:全書採大字排版、收錄案例與方法,讓你看得清楚、學得輕鬆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