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he World Ran Out of Everything
作者 | Peter S. Goodman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 跨越全球的供應鏈風暴, 揭開穩定生活的幻象:★《外交政策》雜誌、亞斯本研究所年度最佳書籍★川普關稅戰如何引爆全球供應鏈重組?「美國製造」為 |
作者 | Peter S. Goodman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 跨越全球的供應鏈風暴, 揭開穩定生活的幻象:★《外交政策》雜誌、亞斯本研究所年度最佳書籍★川普關稅戰如何引爆全球供應鏈重組?「美國製造」為 |
內容簡介 穩定的供應鏈只是幻覺,全球化早已變質!當物流癱瘓、價格飆升、貨架空空如也,口罩、雞蛋、奶粉、晶片與醫療設備全面短缺,我們才驚覺,過去信以為真的經濟秩序正在瓦解。《紐約時報》得獎記者深入全球各個角落幕後,全面檢視這條被奉為效率奇蹟的供應鏈,其實建構在壟斷與剝削之上。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總以為還有一件事可控:只要動動手指在網路下單,商品就會如期抵達自家門口。但這幾年,我們連這點都無法再確定了: ★為什麼川普不惜大打關稅戰,也要讓製造業回流美國? ★為什麼地球上最富有的國家,會在COVID-19風暴中連最基本防護裝備都無法自給自足? ★為什麼全球最大企業花費數十億製造出的汽車,卻因為缺乏晶片而無法上路? 當世紀大疫爆發、海上巨輪卡關、晶片斷鏈,超市貨架空無一物時,我們才赫然發現,原來自己生活在一個極度依賴他人、且幾乎毫無備案的世界。《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正是一部解構這場供應鏈災難的權威之作。屢獲獎項肯定的《紐約時報》資深全球經濟特派員彼得・古德曼,親身走訪中國工廠、美國中西部的貨車司機車隊,一路追蹤物品如何從製造產地、穿越海洋,最終抵達我們家門口。更挖掘出一個早已存在的事實:這套系統隨時可能失控崩潰,風險至今未除。在財務利益驅動、資訊透明度喪失與勞動條件惡化的多重壓力下,全球供應鏈始終搖搖欲墜。 過去我們以為的全球化,是建立在脆弱且不公平的分工體系之上。從蘋果手機的組裝工廠到美國加州的杏仁園,從美國鐵路罷工潮到長賜輪卡在蘇伊士運河,每一個斷點都提醒我們,這不只是供應鏈危機,更是全球資本主義過度追求效率與壓榨勞動的報應。本書是一部精準犀利、資訊豐富的當代經濟紀實,帶你重新認識供應鏈的真實樣貌,並說明為什麼改革刻不容緩──不只是為了避免生活不便,更是為了守住整個世界的未來。 供應鏈觸及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並與許多社會問題交匯,如醫療保健、財富分配、勞工權利、社會不平等、政治等。《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有無盡的視角,提供了大量細緻、真實且令人深思的第一手觀察與系統性分析。這不只是一本揭露危機的書,更是對未來發出預警的警世之作。 「引人入勝……一本會徹底改變你看世界方式的書。」——馬克・萊博維奇(Mark Leibovich),《真實世界的紙牌屋》(This Town)與《謝謝你們的效忠》(Thank You For Your Servitude)作者 「近年來揭露了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紐約時報全球經濟特派員彼得・古德曼在新書中帶領讀者深入這套系統,分析其為何變得如此脆弱,並提出這個體系早該徹底改革的理由。」——《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 「本書翔實追蹤近年供應鏈中斷的原因,尤其聚焦於效率市場理論如何導致生產過度集中於少數地點。這是一部聰明又詳盡的作品,自2005年巴瑞・林恩(Barry Lynn)的《終點線》(The End of the Line)以來,這個主題終於再獲深入剖析。」——拉娜.福洛荷(Rana Foroohar),《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閱讀推薦」專欄作家 「COVID-19 疫情揭露了供應鏈的脆弱性,而這本詳細的研究指出問題早有根源……這本書應該在下一場危機爆發前,交到每位政策制定者與經濟學家的手中。古德曼敢於提出尖銳問題,也充分揭示了:低價的背後,往往是高昂的代價。」——《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推薦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是一堂引人入勝的供應鏈速成課。就像麥可・路易斯(Michael Lewis)那樣,古德曼以清晰活潑的筆調,講述一段商業故事。他揭示美國企業如何為了提高帳面獲利,打造出一套犧牲庫存、壓低成本、擠壓卡車司機與鐵路工人的體系,最終導致在危機來臨時讓消費者陷入困境。讀完這本書,你會變得更聰明,也更憤怒。」——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吃佛:從一座城市窺見西藏的劫難與求生》(Eat the Buddha)與《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Nothing to Envy)作者 「一本豐富多彩、極易閱讀的著作,深刻呈現 COVID-19 疫情如何重創全球供應鏈。」——《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各界推薦 吳 嘉 隆|資深政經評論家※專文推薦巫師地理|地理與國際情勢粉專游 庭 皓|財經直播主※盛讚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彼得.古德曼Peter S. Goodman《紐約時報》全球經濟特派員。他曾任《紐約時報》駐倫敦的歐洲經濟特派員,以及駐紐約的全國經濟特派員,期間主導報導全球金融海嘯,該系列報導入圍普立茲獎。 在此之前,他曾作為《華盛頓郵報》記者報導網路泡沫和蕭條,並擔任《華盛頓郵報》駐中國的亞洲經濟線記者。他著有《達沃斯人》(Davos Man)和《過期:寬鬆貨幣的終結與美國經濟的復興》(Past Due: The End of Easy Money and the Renewal of the American Economy)。他於美國里德學院(Reed College)取得學士學位,並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越南史碩士學位。楊芩雯 專職譯者,現居台南。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畢業,做過採訪和編輯工作。譯有《地獄廚神美食祕境》、《總統的人馬》、《古巴人的美好年代》、《苦土之囚》、《被推倒的偶像》。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吳嘉隆前言 「世界分崩離析」第一部 供應鏈大斷裂第1章 「去中國找人做」:世界工廠的起源第2章 「人人都在爭奪同一國的供貨」:全球疫情揭露的愚行第3章 「最可怕的浪費莫過於生產過剩」:及時生產的源頭第4章 「精實塔利班」:及時生產第5章 「大家什麼都想要」:史詩級的全球商業誤判第6章 「全新的貨運裝卸方式」:鋼板箱讓地球縮小了第7章 「船公司在打劫托運人」:海上卡特爾集團第二部 跨越海洋第8章 「被遺忘的土地」:農夫困在無船的海岸第9章 「我應該聽說過他們」:碼頭上的新警長第10章 「一切都失常了」:在煉獄中漂浮第11章 「既瘋狂又危險」:碼頭上的生活第12章 「早上何必起床?」:短途運輸的無盡悲歌第13章 「拿公帑在荒地蓋鐵路」:投資人洗劫蒸汽火車頭的故事第14章 「神聖的營業比率」:現代版鐵路掠奪第15章 「車輪上的血汗工廠」:漫漫艱辛長路第16章 「感謝你讓食品店架上有貨」:肉品業如何犧牲員工換取利潤第17章 「我們沒有自由市場」:壟斷業者不正當利用新冠疫情第三部 全球化回歸第18章 「我們需要一點多元性」:到中國之外找工廠第19章 「全球化幾乎已死」:讓工廠職缺回流第20章 「好吧!墨西哥,救救我」:全球供應鏈為何背向海洋第21章 「人們不想做那些工作」:機器人和股東報酬的未來結論 「為你付出重大犧牲」:重擬不當的勞資協議謝辭注釋
書名 / |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 跨越全球的供應鏈風暴, 揭開穩定生活的幻象 |
---|---|
作者 / | Peter S. Goodman |
簡介 / | 為什麼全世界都在缺貨?: 跨越全球的供應鏈風暴, 揭開穩定生活的幻象:★《外交政策》雜誌、亞斯本研究所年度最佳書籍★川普關稅戰如何引爆全球供應鏈重組?「美國製造」為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589533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589533 |
誠品26碼 / | 2682973982002 |
頁數 / | 40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1.85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導讀 : 前言 「世界分崩離析」
從表面上看起來,南加州遭到封鎖圍困。
超過50艘巨輪卡在相鄰的洛杉磯港和長堤港外,在太平洋的寒冷海水裡載浮載沉。船隻排隊等待停靠碼頭卸貨,滯留時間從數日延長到好幾周。看熱鬧的人帶雙筒望遠鏡蜂擁到海邊,試圖計算一艘艘往漆黑地平線延伸而去的船究竟有多少。
這不是入侵行動。確切地說,這是全球經濟戛然停擺的景象。
時間是2021年10月,世界陷入百年來最嚴峻的全球疫情,國際貿易充斥讓人不解的失常現象。基礎地理學似乎重新排列組合過,就好像海洋變得更寬廣,導致中國工廠和美國大賣場之間隔得更遠。
考量到貨櫃船的尺寸(最大艘的船身長度是自由女神像高度的4倍多),只要任何一艘貨輪停在港外等候,就代表大批訂單沒送到預定目的地。巨輪甲板上的貨櫃堆積如山,裝滿想得到的每一種現代生活用品──衣服、電子產品、汽車零件、家具、冷藏的水果、玩具、醫療器材、罐裝飲料,還有滿滿的化學原料桶,用來調配油漆、藥物等產品。
枯等的貨輪隊伍中,一艘懸掛香港旗幟的中海之春輪(CSCL Spring)船上滿載138個貨櫃,客戶是中國農企集團的要角──益海嘉里國際貿易有限公司。這些貨櫃共裝運730萬磅(約3,311公噸)用作動物飼料的菜籽粕粒,夠2萬頭牛吃上一星期。這導致困擾美國畜牧業者的飼料短缺問題又更惡化。
在這列被攔住的艦隊中,計有5艘船共載運1,300萬磅(約5,897公噸)的瓶裝斐濟水(Fiji),另有超過1,700萬磅(約7,711公噸)的海尼根啤酒延誤送達。萬海海運的和春輪(Wan Hai 625)懸掛新加坡旗幟,載運近300萬磅(約1,361公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簡稱PET),這是用來製造合成纖維織物和裝軟性飲料寶特瓶的關鍵原料,本身也是另一項短缺商品。同一艘貨輪上還載有520萬磅(約2,359公噸)太陽能板和160萬磅(約726公噸)鐵絲網材料。懸掛賽普勒斯旗幟的現代香港貨輪(Hyundai Hongkong)剛從韓國釜山港駛來,載運64,511磅(約29公噸)供應給特斯拉的汽車地毯布,以及28,723磅(約13公噸)的布袋球遊戲組。
據估算,在南加州兩大港外等候的船隻,共載運貨物總值超過250億美元(約台幣7,000億元)。這只是全球供應鏈崩潰導致的一小部分貨物擱置,整體情況已達驚人地步。全球近13%的貨輪卡在中國經北美再到歐洲的各大港口外海,總值至少1兆美元(約台幣28兆元)的產品受困在擁塞中。
這一切貨物都應該在別的地方。
空前大量湧入的貨櫃占滿碼頭,因為隔離中的美國人想為災變做好準備,在自家地下室塞進健身腳踏車,臥室擺放辦公家具,廚房安裝烘焙設備。這些物品大多在亞洲製造。卡車貨運業者抱怨,僱不到足額司機來把海嘯般的產品運走。倉庫塞到滿坑滿谷並缺工。鐵路業在連年的企業削減成本下流失根基,面臨陡增需求時不堪負荷。
就這樣,數以萬計的貨櫃堆在港口,等人來把它們運往下個目的地。大批貨船停泊在離岸數英里的海上,船員無精打采,想知道何時才能再踏上陸地。
這就是美國人突然發現自己什麼都買不到的主因,從醫療用品、乾洗手到牙膏和智慧型手機一律缺貨。南加州外海的景象導致木匠遍尋不著木材,家戶油漆房子時有什麼顏色就湊合著用,醫院只好以次級品取代採購不到的藥物。
數十年來,世界顯得扁平和馴服,貨輪、網際網路連線與意氣風發的全球化信念銜接起各大洲。如今地球再度顯得廣闊無邊,充滿謎團。
快桅恩登(Maersk Emden)貨輪停在長堤港外的船陣中央,這艘懸掛丹麥旗幟的船身長1,200英尺(約366公尺)、寬158英尺(約48公尺),大小超過紐約中央車站的5倍。快桅恩登輪剛從中國寧波舟山港駛抵,船上載了約12,000個貨櫃。
這批貨物中包括韓國家電品牌LG電子的474個貨櫃,還有裝滿Nike產品的74個貨櫃。玩具業兩大巨頭美泰兒(Mattel)和孩之寶(Hasbro)也在等船上的貨櫃,相加共160櫃。正值北美的氣候轉冷之際,伯靈頓商場(Burlington Coat Factory)的48個貨櫃依然困在船上。
海根.沃克(Hagan Walker)只有一個40呎櫃在快桅恩登輪上,海運艙單編號是MSMU8771295。但是對沃克成立不久的新創公司來說,史上最重要的一筆訂單就在這個貨櫃中。
沃克的炫光公司(Glo)位在密西西比州的一座小鎮,專門製造放進水中就會發光的新奇塑膠方塊。他不久前談成一筆大生意,拿到幫兒童節目《芝麻街》(Sesame Street)生產洗澡玩具的採購合約,包括受歡迎的艾蒙(Elmo)玩偶造型版本。這批商品預計在關鍵的感恩節到新年節慶購物季推出,距離現在只剩2個月。
沃克的公司就跟其他數百萬間企業相仿,營運仰賴兩項關鍵因素:位在中國的工廠製造產品,再用巨大貨輪運到美國海岸。數十年來,這證明是做生意便宜又可靠的方式。無論大品牌或利基市場經營者都採用相同手段,讓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庫存無虞,從烤箱清潔劑到飛機零件樣樣不缺。
然而這道等式正在瓦解。
一整年來,物流難關讓沃克的生活很難過。中國工廠缺工缺料,造成驚人延誤。海運業應接不暇,企圖預訂貨櫃艙位成為近乎不可能的任務。運輸貨物跨越太平洋的成本上漲10倍。
在這一切如火如荼上演的2021年3月23日,彷彿老天開的玩笑,有艘巨大貨輪在埃及蘇伊士運河內擱淺。運河交通癱瘓,卡死從亞洲運往歐洲的大批貨物。此後幾個月,全球各地的工廠苦等不到零件和原料運來,生產受阻,威脅到廠內員工的生計。
沃克設法度過這些變化多端的威脅。可是到了2021年秋天,他發現自己面臨至今最讓人氣餒的考驗──南加州外海的極端交通堵塞。
日子不斷逼近年底購物季,沃克的艾蒙玩偶隨波浮沉,在我稱為供應鏈大斷裂(Great Supply Chain Disruption)的期間漂流海面。
整體社會面臨的風險,遠比會發光的《芝麻街》玩具能否及時在聖誕節前送抵最終目的地來得嚴重。儘管如此,沃克的貨櫃仍是理想的追蹤目標(我們在書中會繼續這麼做),因為它的航程與跨越太平洋和美洲的無數貨物交疊。它的漫長歷險既平凡又驚人,提供理想視角俯瞰全球供應鏈陷入的鋪天蓋地困境。單單這一個貨櫃的旅程,揭示價值上兆美元的貨物,如何與為何在一場公共衛生災難中下落不明,更何況其中有些東西是救命關鍵。
當快桅恩登輪載著沃克的貨物,排進長堤港外的海上隊伍,這時從歐洲、非洲到南北美洲的人民,早就在忍受口罩、手術衣等個人防護裝備的可怕匱乏。這迫使第一線醫護人員要在保護不足的情況下,救治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病患。
恐慌囤積導致全球各地的衛生紙從商店貨架消失。女性生理用品變得不好找,抗生素,甚至阿斯匹靈等藥品也一樣。超市的肉品櫃空空蕩蕩。有段時間,熱門的早餐麥片葡萄堅果(Grape Nuts)不見蹤影,製作珍珠奶茶的粉圓同樣缺貨。
在亞洲,電腦晶片製造工廠跟不上暴增的需求,在各式各樣設備都靠晶片運作的年代,這可是緊急狀況。從日本、美國到巴西的汽車工廠統統停擺,停工因素提到晶片缺貨。美國汽車經銷商通常保有月銷量2至3倍的車輛庫存,到了2021年底,他們的庫存量降到史上最低──比月銷量的一半還少。當新車變得稀缺,連二手車的價格也水漲船高。
醫療器材製造商發動一場沒什麼希望的宣傳行動,藉由譴責晶片公司,期盼讓他們的訂單優先出貨,而不是排在蘋果和Google等智慧型手機公司後頭。大型電子公司開始悄悄收購舊玩具和電玩主機,拆開陳舊的PlayStation和芭比配件取得裡面的晶片。
甚至連嬰兒配方奶粉也供應吃緊,使得數百萬美國家庭陷入絕境。
對於過去沒道理要顧慮全球供應鏈複雜現況的一般人來說,這一切讓人極度不安。商品缺貨使人打從心底確信眼前的生活失靈了,並揭穿黑暗動盪的事實:沒人能夠掌控現況。
在富裕國家,現代社會深信網際網路超越了傳統的時空限制。你可以在任何一天的任意時間上網,無論天氣好壞,按下購買鍵就能坐等運送訂單的貨車送抵。
在充斥深深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唯有購物車千真萬確。
供應鏈不只是商品的流通系統,也是人類處境中深植的掌控感來源,更是現代生活中難得有共識的面向。在政府信任感低弱、對媒體和企業動機產生疑慮的年代,人人至少能相信把UPS快遞員帶到自家門前的隱形力量。連結農場、工廠、物流中心到家戶和企業的紐帶顯得完好無缺。
我們對交易的道德神聖性不抱幻想。大多數人都了解,主導供應鏈的企業使經濟變得更不均,讓時常虐待基層員工的經理人致富,破壞我們的民主並在政治論述中埋毒,遑論自然環境。思考這件事的時候,我們普遍體認到自身的消費主義模式造成氣候變遷、威脅人類存續,同時在剝削南亞到拉丁美洲的勞工。
我們清楚亞馬遜公司的經營者是世界富豪傑夫.貝佐斯,他富有到能把自己射向太空,與此同時,在致命疫情流行之際卻未能提供口罩給倉庫的員工。不過我們也明白自己信服什麼:確定性和安全感,無論需要什麼都不必煩惱會缺貨的安逸富足。我們默許一向違背道德的全球資本主義,用來交換不過數十年前難以想像的便利和可靠程度。
這代表供應鏈系統崩潰比商品延誤和短缺更嚴重,迫使我們思索全盤迅速失控的可能性,更別說是在一個最糟糕的時間點發生。
供應鏈開始失序之際,從美國的明尼亞波利斯到義大利的米蘭,最顯眼的城市現況是連綿的救護車鳴笛聲,不斷送COVID-19病患去醫院。垂死感染者躺在推床上堵住醫院走廊,病房客滿,呼吸器用光。無論舊金山或斯德哥爾摩都有人在安養中心獨自吐出最後一口氣,沒能向自己的兒孫道別。天天傳來死亡潮上升的殘酷報告,最終奪走全世界近700萬人的生命。
民眾陷入生存恐慌,演變成對一切的信心考驗,從懷疑公衛主管機關的智慧,再到納悶婚姻還走不走得下去。供應鏈失靈使封城生活的情緒壓力升高──驚恐、幽閉恐懼症、無聊。禁止進入超市和餐廳、不能送小孩去學校或是與朋友往來、為自己和心愛的人擔憂不已,此刻的我們比往常更加依賴商品物流系統。
連這都行不通的時候,後果是情緒狀態墜入深淵。
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前2年,我和家人住在倫敦,我們清楚意識到自己在封城的匱乏下擁有相對優勢。我的妻子迪安娜(Deanna)和我都可以在家工作。我們有戶外空間讓2個大孩子用,也有充足網路頻寬能適應突如其來的遠距教學。我們有地方囤積爆米花、玩具和拼圖──對於暫時轉移壓力和焦慮可能有幫助的任何東西。儘管如此,步步逼近我們家的一件重要大事讓人煩心:在我們極早期早產的女兒出生8年後,迪安娜預計在2020年4月生下家中第3個小孩。
隨著一個又一個計畫在疫情的殘酷現實下低頭,我看著妻子保持堅強。她的父母沒辦法飛來幫忙照顧嬰兒,生產期間朋友也不能來陪伴我們的大孩子。我們設想中的平靜育嬰假,演變成恍如戰時的光景。我看著她生下四肢健全的健康男嬰,心知我在見到兒子的幾分鐘內,就要被迫離開妻子身旁,多年來期望再添手足的2個大孩子也不能進醫院看弟弟。
我看著迪安娜接受事實,在政府單位關閉下,我們拿不到出生證明來證實兒子的存在。她接受有醫療必要性的剖腹產手術,一天半之內醫院就通知得出院時,我扶她走上通往家中臥室的階梯,她把寶寶抱在懷中滿臉歡欣。我看著她哺育小孩,並記錄寶寶的喝奶時間、尿布用量和體重,心裡明白沒有兒科醫師能親自查看他的情況。
隨後,迪安娜企圖訂購衛生紙失敗了,都怪我之前不肯加入搶購的行列。她也下訂乾洗手,甚至機靈地嘗試自己做,才發現關鍵原料(異丙醇和蘆薈膠)到處缺貨。她嘗試訂購消毒溼紙巾和N95口罩,也嘗試訂購備用的嬰兒配方奶粉。直到迪安娜發現自己沒辦法下訂這些日用必需品送到家門口,我才終於目睹她崩潰。
理性上,迪安娜知道我們的生命沒有立即危險,我們依舊屬於地球上最幸運的一群人。可是從情感和實際層面來看,我們熟悉的生活不再。
「我們只希望寶寶健康。」她對我說。「現在他來到我們身邊,世界卻瓦解了。」
有些基礎確實出了問題。一種現代生活的基本機制突然失靈,想買到以前滿街都是的小東西,現在變成令人困惑的不可能任務。
究竟發生什麼事?
我得到的答案是全球化正在崩解。
這本書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跟隨沃克的訂單,從製造產品的中國工廠一路到加州長堤港。在途中,我們會探討中國如何崛起成為全球製造中心。我們將深究跨國企業是怎麼運用利己敘事讓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把這當作自由的福利。我們也會追索,有哪些關鍵要素形塑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全球化時代──貨櫃海運的出現,還有對於及時生產的全盤接受。我們要看管理顧問如何將一個合情合理的點子,轉變成大砍存貨的粗暴命令,導致世界面臨危機。我們也會探討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歷史遺產,他正是擔憂這麼一場災難的供應鏈先驅。
在第二部,我們追蹤沃克貨櫃的下一段旅程,從南加州橫越北美大陸到密西西比州。沿途中,我們將探究一路上涉及的所有產業,從海運、貨運到鐵路,並特別關注輕率放寬管制造成的弱點。我們要藉助屠宰場工人和牧牛人的經驗,追究獨占業者怎麼利用稀缺哄抬價格,並從災難中獲利。
第三部把這波危機視為改造供應鏈的契機。我們將隨著沃克一起尋求中國工廠的替代選項,也細究回流(把製造帶回國內市場)的前景。最後,我們要探討愈來愈重要的區域製造模式,觀察企圖更靠近美國消費者的企業將投資流向墨西哥。
這趟艱辛旅程的終點揭露一項特別的事實:在我們的年代,人類漸漸仰賴失序又不穩固的全球供應鏈取得產品,從救命藥物、電腦晶片到玩具和遊戲。這套體系依靠剝削勞工構成的金字塔,造成系統容易失靈的弱點恆常存在。再加上供應鏈被建構來當作酬庸投資群體的方式,常把犧牲可靠度作為代價。
供應鏈大斷裂並非近代史上的異常怪事,這波危機在向我們預告:如果不把機器維修好,將來有天絕對會故障。
內文 : 第2章 「人人都在爭奪同一國的供貨」:全球疫情揭露的愚行
這些年來,炫光公司曾與中國南部多間工廠合作製造方塊,成果有好有壞。品質高高低低,但是價格全都一樣低。
有一次,沃克收到廣東省一間供應商的貨,發現10萬個方塊裡將近三分之一有問題。他和芭可坐在會議室好幾天,把方塊一個個放進水裡測試。他們不得不讓客戶失望,在等待下一批貨入庫前延後出貨。
以《芝麻街》的訂單來說,遇到這種情況會是災難。他們需要一間營運上能說到做到的工廠。
2020年底,沃克找上浙江省寧波市的一間公司,屬於88平台(Platform88)品牌旗下營運的一系列工廠。這間公司由美國人雅各.羅斯曼(Jacob Rothman)負責,他成年後多半待在中國。
羅斯曼在南加州長大,赴緬因州的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讀宗教學,計畫成為猶太教的拉比。事與願違,後來他加入家族企業,在加州縣治城市史塔克頓(Stockton)的一間掃帚和拖把工廠,位於舊金山市東邊60英里(約97公里)。
2000年羅斯曼第一次去中國,尋找能用低價製造公司產品的當地工廠。隨著生意轉向謀求更高的利潤,他繼續留在中國,供應男性禮品目錄上的商品──釣魚配備、烤肉用具、刮鬍膏加熱給皂器。
羅斯曼渴望精通中文並掌握中國的社會風俗,因此避開外國人的圈子。他住在當地的小旅館,而不是充斥每座大城市的五星級豪華酒店。沒多久,他和一位中國合夥人創立自己的公司。
他的6間工廠幫大型跨國零售商製造大批產品,包括沃爾瑪和家用烤肉爐製造商威焙(Weber)。羅斯曼的工程師協助產品調整成最佳規格,他的採購人員能在全中國找到需要的原物料,從特用塑膠到LED燈一應俱全。
沃克覺得滿意,他開始跟羅斯曼團隊談《芝麻街》訂單的下一步。
當然在那時候,沃克、羅斯曼和整個國際商業界必須應對一波龐大的新變數。
一種稱為COVID-19的新型冠狀病毒正在全球各地蔓延,散播死亡、恐懼和停工。
全世界突然間領悟,把這麼多產品製造託付給單一國家的隱憂。
2020年2月,蘋果宣告最新款iPhone手機無法如期出貨,因為中國工廠在設法解決停工狀況。豐田汽車(Toyota)竭力應付零件短缺,因為中國廠的員工遭到隔離所困。另一間車廠飛雅特克萊斯勒集團(Fiat Chrysler)預計讓歐洲的工廠停工,因為無法取得中國生產的零件。法國車廠雷諾(Renault)暫停韓國廠生產線,也是出於來自中國的零件短缺,世界第5大車廠現代汽車(Hyundai)也一樣。
時尚業爭先恐後把訂單從中國轉去土耳其。玩具零售商85%的全球產量來自中國工廠,他們把皮繃緊準備面對延宕和缺貨。
任天堂熱門的電玩遊戲機Switch延後交貨。這項科技產品在越南的工廠製造,可是生產線仰賴中國製零件。從印度到日本,製造業仰賴中國提供近三分之二的進口電子元件。
一間內衣公司為了迴避川普對中國出口品施加的關稅,把生產線從中國移往孟加拉,然而生產還是遭受打擊。產線只能停工,等待依舊是在中國工廠製造的肩帶和罩杯。
衛生紙缺貨讓全世界大眾更理解什麼叫供應鏈停工,到處都有恐慌搶購和囤積的新聞。空盪貨架的照片在臉書上分享,促使民眾連忙去買一堆回家放。但是眼前的麻煩有部分源自於供應鏈。用來製造家用捲筒衛生紙的巨大紙捲有10%在中國和印度生產。
從歐洲到北美,應戰第一波COVID-19疫情的醫院發現買不到足夠的防護裝備,供給院內醫生、護理師和其他醫療工作者。這些物品的全球產量大部分來自中國,尤其是湖北省。單就口罩來看,全球80%的口罩是中國製造。
在紐約,醫院和安養院依靠正在迅速減少的政府存貨來供應員工防護裝備。義大利政府通知醫院做好重複使用口罩的準備,因為他們無法從中國買到更多存貨。在瑞典,數千位長者在安養院過世,許多人未經醫生看診就注射了嗎啡,部分原因是員工的口罩和手套嚴重短缺。
呼吸器無比稀缺,美國的汽車廠接獲徵召,重新調整生產線去製造呼吸器。這波迫切行動多少反映出,疫情前美國有17%的呼吸器是從中國進口。
藥廠沒辦法保證他們的庫存能撐到危機過去。美國銷售的各種抗生素中,90%產自中國的工廠,70%的基本藥物也一樣,例如退燒止痛藥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普拿疼的主要成分)。中國製造商支配印度藥廠採用的重要成分供應,而印度本身就是主要的藥品生產國。另外,中國工廠是最大的基本化學藥品供應商,用來治療COVID-19住院患者的一連串學名藥得靠它們製造。
恐懼加上日漸升高的國族主義,引起對於製藥原料的狂爭搶奪,最終延伸到疫苗原料。數十個國家實施出口禁令。
這波衝突的核心肇因是許多必要物品都在中國製造。
到了2020年4月初,美國70%的醫院和藥局提報至少一種用來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藥物短缺。
「人人都在爭奪同一國的供貨。」羅斯瑪麗.吉布森(Rosemary Gibson)說,她是紐約一間獨立研究機構哈斯丁中心(Hastings Center)的醫療照護專家。
沃克不需要先進的電腦晶片或製藥原料,也沒有生產呼吸器或醫療級口罩。他只是要藉助基本的電子元件讓塑膠玩偶發光。
儘管如此,他依然受到中國製造業的亂象擺布。
沃克仰賴多間工廠製造炫光產品的零組件,供應基本材料──做塑膠的化學原料、做電子元件的基本金屬、做包裝盒的紙板。這一切現在都缺貨。只要中國製造業有環節中斷,他的供貨就受到威脅並阻礙產品製造力。
這種擔憂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大量生產初期。一間工廠愈依賴外包廠商供應零件和原料,發生問題時就愈容易受害。
現代生產線之父福特預見了這一切。他竭力避開複雜供應鏈帶來的隱憂,而這透露近年來衝擊全球的危機根源。
福特是一個自信並追求遠大抱負的人,不被內心的疑慮左右。然而在1915年夏天,福特的商業帝國複雜程度讓他憂心忡忡。
他的公司在新興汽車產業穩居成功領先者,福特T型車是第一輛用流水生產線量產的車,正在一步步改變美國人的生活方式。
這輛車重寫地理學的概念,拓展城市以外的探索空間,創造居住、工作和休閒娛樂的嶄新機會。它讓此後數十年的郊區開發有了可行性,也推動遍布整個大陸的公路網興建。
在一個崇尚流動性到近乎神祕主義的國家,福特成功拓展了自由的輪廓。
隨著福特將視野擴展到全球,最終在英國、埃及、南非和日本都建立工廠,他漸漸成為或許是地球上最知名的人。他說的話被挖出來當成促進繁榮的智慧箴言,就好像數十年後的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和貝佐斯。
可是福特對自己掌控外的變數擔驚受怕。有一個問題時時困擾著他:該如何確保供給無虞,足以生產他展望中的所有車輛?
福特依賴外包廠商提供必備的原料和零件,才能做出冠上自身名號的汽車。他要求這些製品跟隨他的車輛一起提升產量,測試供應商的交貨極限在哪裡。
1908年問世的T型車是美國底特律商業生態系的產物。由於福特長期欠缺資金,最初他依賴當地企業製造底盤、輪圈、輪胎和引擎。他靠鐵路和船運來回渡過一系列河流和運河,取得為熔爐供應動力的煤炭,也靠相同的船隻運送汽車成品到日漸茁壯的全美經銷商網絡,最終遍及全球。
他在福特汽車的密西根州高地公園廠(Highland Park)打造生產線,這套曾經領先業界的設施從1910年開始投產。5年後,福特認為這座工廠已經到達產量潛能的高峰。供應商在議價時扣住關鍵材料導致的產能放緩也使他感到沮喪。
福特向一位生意夥伴提到,他一定要避免「依賴到有可能缺貨的地步」。
於是,他開始悄悄在密西根州的沼澤地買進2,000英畝土地,旁有淤積的胭脂河(River Rouge),準備開發成未來世界最大的工業園區。
「我們的目標是每種零件都製造一定的量,這麼一來,我們就不會捲入任何的市場突發事件,也不會因為某些外包製造商無法如期交貨就降低生產力。」福特在回憶錄寫道。
福特是發揮全球供應鏈優勢的典範,善加利用全世界工廠的特殊專長。可是這間公司讓自身陷入容易缺貨劣勢的程度,會讓它的創辦人驚恐不已。福特徹底仰賴的供應商,僅靠太平洋另一端的單獨一間公司製造關鍵零組件──已經形同現今汽車大腦的電腦晶片。
這間供應商是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簡稱台積電),早已對全球汽車產業不可或缺,接單生產全世界80%到90%的車用電腦晶片。
在全球疫情剛開始的2020年初,車廠認定汽車需求將會下滑。他們取消晶片訂單,導致台積電和其他晶片大廠產量遽減。
事實證明,他們的預測過度悲觀。到了2020年中,美國和其他富裕國家的民眾選擇買車,藉此降低在大眾運輸上與其他人接觸的風險。在一個室內娛樂突然不夠用的世界,家庭添購運動休旅車去戶外探險。
直到車廠察覺自己的預判出錯,可惜為時已晚。晶片製造商無法立即消化驟增的訂單。提升產能需要投資數十億美元,外加好幾個月的時間。全世界都發現自身面對嚴重的晶片短缺。
當福特和其他車廠爭相採購晶片,他們發覺對供應商來說,汽車業的地位相對沒那麼重要。晶片製造銷售的主要對象是蘋果、三星(Samsung)、索尼(Sony)等電子巨頭,這些公司的銷售量倍增,因為困在家裡的人迫切尋求娛樂消遣,好從隔離和無所不在的死訊中分心。
福特公司買不到足夠的晶片,只好被迫減產。在2021年中,福特喊停北美洲8座工廠的生產線,從美國的芝加哥、堪薩斯城到墨西哥全面停工。
「這正是亨利.福特擔憂的事情。」麥特.安德森(Matt Anderson)說,他在亨利福特博物館擔任運輸收藏品策展人。這座博物館位於密西根州的迪爾柏恩市(Dearborn),也是福特的家鄉,專門探討福特的歷史遺產和美國的發明史。「他非常擔心供應鏈中斷,或是他的供應商拒絕出貨。」
福特公司終究依賴遠方的單一供應商,至少有部分反映出他們屈從創辦人的勁敵──股東權益。在全球疫情前的3年間,福特分發的股東紅利總額達79億美元,也就是公司70%的營利。
福特高層反對這種觀念,認為滿足投資人不需為公司的晶片缺貨負責。他們指出,光是F-150車款就需要800多種半導體產品,因此福特有可能自給自足的說法站不住腳。另外,晶片的保存期限不長。福特沒辦法把發股利的現金直接拿來囤積存貨。
對福特來說,自行製造晶片,或是僅限採用位在北美洲的供應商,都會造成「資產與資本極度密集的艱巨難題,而且根本不切實際」,福特公司的工業平台營運長唐浩泰告訴我。
不過唐浩泰也坦承,務實與否的界線多半由投資人決定。就跟製造業其他廠商一樣,福特公司長期避免大量的備用零組件庫存,藉此降低成本。全球疫情顯示出把這種概念執行過頭的後果。
「我們絕對有在反思過去2年的事。」唐浩泰說。
我參訪胭脂河廠區那天,許多滑下生產線的貨卡車並未前往美國家戶的車道,而是停放在緊鄰福特企業總部的停車場。這些車輛靜靜閒置,等待能讓它們運轉的晶片運抵。
其中一座擺滿動彈不得貨卡車的停車場,正對街就是以當地代表人物命名的校園:從亨利福特小學立面的窗戶往外看,如今俯視供應鏈管理大失靈下失算的數百輛汽車。
福特遠非唯一捨棄額外供應量,以免拖累淨利的公司。大多數全球企業費力謀求靠低毛利營運。
這項關鍵因素從部分層面說明,中國的工廠停工為何迅速導致其他所有地方零件短缺,以及沃克的公司為什麼買不到需要的原物料而發愁。
數十年來,及時生產供貨的執念束縛了企業經營高層。在倉庫囤積備用的零件和產品,當作應對困境的保護手段,在他們心目中是資金運用失當。
及時生產是一種明智的觀念,由福特的強大競爭者豐田汽車建立。在商業史上的成功企業中,豐田名列前茅。
然而商業顧問界挪用這項概念,扭曲成大幅削減存貨的粗暴命令,藉此壓低成本並拉抬股價。他們犧牲供應鏈的長期韌性,換取投資人的短期滿足。
這樣的現實情況數十年來日益強化。全球疫情揭開世界對於動盪巨變缺乏準備的程度。
最佳賣點 : ★《外交政策》雜誌、亞斯本研究所年度最佳書籍★
川普關稅戰如何引爆全球供應鏈重組?「美國製造」為何再次被喚起?
台積電赴美設廠又如何捲入地緣政治漩渦?
從港口癱瘓到勞工罷工,從效率神話到成本壓榨,
這是一部揭開物流幻象、直指全球化脆弱核心的第一手調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