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結: 內心隱形的拉扯力量 | 誠品線上

コンプレックス

作者 河合隼雄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情結: 內心隱形的拉扯力量:★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讀者認識何謂「情結」、如何與它共處★援引神話、文學,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例,令讀者多元而直觀地看到「情結」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每個人的內心,都住著另一個自己,總是悄悄拉扯我們的情緒與決定⋯⋯「情結」是內心深處帶著強烈情緒色彩的能量,往往不受自我意識控制,卻時時左右我們的情緒、行為與人際關係。它讓你莫名其妙地忘詞或說錯話,也讓你無緣無故地討厭某個人……若未加以覺察,情結便透過語言、行動、夢境,或症狀現身,使心情拉扯糾結,甚至對生活扯後腿。在本書中,榮格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以清晰簡練的文字,融合文學、神話與臨床經驗,帶領讀者輕鬆理解情結是什麼,也告訴我們如何與這個隱於內心的力量共處。為了克服情結,河合直言:「我們需要的是以愛為背景的對決,以及毫不敷衍的對話。」這不是一場溫和的協商,而是一場需要全心全意投入的深層心理對決。唯有提起勇氣、直球面對,我們才可能使那些隱形的力量浮現,並將之轉化成為前進、成長的動力。河合也提醒我們,當現代的科技與社群活動讓外在生活世界愈來愈廣闊時,我們對內心的探索便應該愈加深刻,才不會迷失在瞬息萬變的洪流之中。而認識、直面情結,就是深入自我至關重要的一步。本書不僅是探討心理現象的作品,更是認識榮格心理學不可或缺的經典入門,其行文淺白,洞見犀利,對所有渴望深入自己內心動力的人來說,無疑是理想的起點。讚譽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王浩威|榮格分析師、臺灣榮格心理學會理事長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雪力(夏瑄澧)|YouTube《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主持人陳宏儒|心蘊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俊霖|榮格分析師、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與綠色照護科主任廣梅芳|臨床心理學博士、榮格分析師魏宏晉|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榮格心理學指南》譯者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除了將本書當作認識「情結」與榮格心理學的入門讀物之外,它也能作為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指引,甚至當成專業人士在進行心理治療工作時的參考書,提供了多層次的閱讀面向。——河合俊雄將情結論述得最完整的書就是這一本,它同時也是河合隼雄最傑出的早期作品。我會將本書稱作自我瞭解的聖經,沒有之一。——鐘穎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河合隼雄Kawai Hayao, 1928-2007 出生於日本兵庫縣,畢業於京都大學數學系。1962年赴瑞士蘇黎世榮格學院學習,是第一位取得榮格分析師資格的日本人。持有世界沙遊學會執照,為該會創始人之一,也是日本沙遊治療的主要推動者。曾任京都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長、日本文化廳廳長、日本臨床心理醫師學會會長、京都大學榮譽教授等職。 河合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長年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對話。著作甚豐,其中《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一書曾榮獲大佛次郎獎,《高山寺的夢僧》榮獲首屆新潮學藝獎。其他重要著作包括《孩子與惡》、《轉大人的辛苦》、《青春的夢與遊戲》、《故事裡的不可思議》、《閱讀孩子的書》、《閱讀奇幻文學》、《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源氏物語與日本人》、《神話心理學》、《民間故事啟示錄》(以上皆由心靈工坊出版)、《活著,就是創造自己的故事》(與小川洋子合著)、《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與村上春樹合著)、《原來如此的對話》(與吉本芭娜娜合著)、《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心的棲止木》等。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著作,已出版《力與交換模式》、《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作為隱喻的建築》、《移動的批判》、《帝國的結構》、《哲學的起源》、《世界史的結構》、《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另譯有《神話與日本人的心》、《高山寺的夢僧》、《革命的做法》、《孩子與惡》(以上均由心靈工坊出版)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以「情結」為線索,探索人類的內心深處/河合俊雄│推薦序二│ 情結與內在星空:自我探索的聖經/鐘穎 │推薦序三│ 「情結」不只是「情結」:撥開「複雜性」的迷霧/魏宏晉第一章 什麼是「情結」?1 是什麼威脅了我們的主體性2 詞語聯想測驗3 自我4 情結的結構第二章 另一個我1 雙重人格2 分身(Doppelgänger)3 自卑情結4 心的互補性第三章 情結的現象1 自我與情結的關係2 精神官能症3 人際關係與情結第四章 情結的消除1 與情結對決2 Trickster3 死亡的體驗4 儀式的意義第五章 夢與情結1 情結的人格化2 夢的意義3 男性形象與女性形象4 夢中的「我」第六章 情結與原型1 伊底帕斯情結2 文化差異的問題3 原型4 自性的實現引用與參考文獻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情結: 內心隱形的拉扯力量
作者 / 河合隼雄
簡介 / 情結: 內心隱形的拉扯力量:★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讀者認識何謂「情結」、如何與它共處★援引神話、文學,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例,令讀者多元而直觀地看到「情結」的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574453
ISBN10 /
EAN / 9789863574453
誠品26碼 / 2682921557009
頁數 / 2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一】以「情結」為線索,探索人類的內心深處
河合俊雄(臨床心理學家,榮格分析師)

就像我們常常會聽到「那個人懷有很強烈的情結」之類的說法,「情結」這個詞彙在世界各地,幾乎都已成為日常生活用語,尤其大多是用在與自卑感有關的情況。但事實上,「情結」原本是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發明的專業術語。榮格從接受詞語聯想測驗的人所產生的混亂反應(花了很長的時間才聯想出對應的詞,或是事後記不起自己最初的回答等等)中,指認出情結的現象——本書的論述,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也就是說,情結是威脅到你我主體性的東西。而且就像本書一開始所舉出的例子(一位中年女性,對職場中擅長料理的女同事感到強烈的厭惡)所顯示的,我們身邊那些引起我們不快的人,他們的特徵經常與我們自己的情結有關。作者將這位女性的情結暫時命名為「料理情結」,但其實人們對於金錢、性、容貌、手足關係、父親、母親等等各種不同的事物,都可能產生情結。

河合隼雄於一九六五年在瑞士取得榮格分析師的資格,是亞洲第一位取得該資格的人。這本編列在岩波新書系列的著作,首次出版於一九七一年、作者四十三歲的時候,也使他一夕成名。雖然問世已超過五十年以上,但內容絲毫沒有過時,至今仍然非常受到歡迎,每年都追印再版,去年(2024)十月在日本發行的,已經是第七十一刷。

這本書以一般讀者為對象,撰寫的方式非常淺顯易懂。即使如此,它也不僅說明「情結」的現象,更以「情結」作為線索,引領讀者們探索人類的內心深處,我想這是它如此受到歡迎與重視的原因。

如同雙重人格的案例所顯示,情結的現象不只威脅我們的主體性,有時候甚至會奪走我們的主體性而取得主導地位——就像這樣,這本書介紹了情結所造成的各種現象,並且更進一步透過幾個心理治療的例子,探討「如何消除情結」、「整合情結的可能性」等問題。也就是說,讀者們不僅可以透過本書客觀地認識「情結」的概念,更可以經由情結,深入探索自己的內心。在談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書中所舉的一些心理治療的案例,雖然短小卻令人印象深刻。儘管本書淺顯易懂,但是它論述水準之高,對於以心理治療為專業的人來說,也極具參考的價值。特別是第四章開頭,以離開母親而獨立為主題的中學男生的案例,非常令人感動。

情結也經常人格化,化為人物的形象出現在我們的夢中,因此本書特別以第五章探討夢與情結的問題。其中介紹的許多夢的例子本身就相當引人深思,而作者所提出論點更是具有說服力。例如,那位因為同性戀傾向而煩惱的高中男生,夢見自己的房間空空蕩蕩,而隔壁友人(他的愛慕對象)的房間則排滿了家具。這個對比最終讓他聯想到,友人的家庭富足而溫暖,自己的家人則關係慘澹而冷漠。

此外,因為某些情結的影響所及超過個人的範圍,促使榮格構想出原型的概念,認為原型位於人類心中超越個人的層次,是產生人類某些重要意象的根源。本書最後的第六章,就探討了原型與情結的關係。換句話說,經由對情結的介紹,本書成為一本榮格心理學的絕佳入門書籍。

而除了將本書當作認識「情結」與榮格心理學的入門讀物之外,它也能作為探索自己內心深處的指引,甚至當成專業人士在進行心理治療工作時的參考書,提供了多層次的閱讀面向——作者指出「情結」具有多重的層次,而這本書本身,亦是如此。



【推薦序二】情結與內在星空:自我探索的聖經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經常有人問我:「陰影裡頭的內容是什麼?」
比較簡單的答案是「情結」。

什麼是情結?

雖然情結已經成為了心理學的常見用語,但多數人對它的認識並不完整。它是什麼?簡單來說,情結是威脅我們人格主體性的東西。它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是會讓你越講越激動、憤慨激昂的內在無形事物。榮格學派常用「附身」這個詞來形容人被情結佔領,從而失去理性的狀態。

換個說法,情結就是「有色眼鏡」,它是理性致力消除的對象。但因為我們的教育體系更看重外在知識的獲取,而非內在知識的探究,因此無論人的學歷多高,他還是可能在特定觀點上充滿偏見。

那些特別容易讓人激動或反過來想要迴避的議題,就有我們的情結隱身其中。藉由與情結的接觸,人會獲得能量;但要當心的是,情結經常會喧賓奪主,讓我們失去客觀。

有趣的是,愛好占星學的榮格也會用constellation(星座)這個詞來指涉情結(complex)。換言之,它是我們內在情緒的集合體,在我們的內在星空中閃閃發亮。若想辨別它,你得先願意抬頭,並且具備一點星空的知識才行。

這麼說來,情結其實是內在星空的主角,就如星座書上寫的那樣,星座會在無形中影響我們的思考與行動,情結對人也有類似的影響力。

諮商是為了消除情結嗎?

「心理諮商的目的就是消除情結嗎?」這是我另一個常被問的問題。

——不是,比較好的說法應該是去「認識它」。因為當情結挾帶著蓬勃的心理能量自無意識出現時,自我會被迫遠遁,所以他們兩者很可能並沒有真正地打過照面。

榮格心理學中所謂的「認識自己」,指的就是認識我們內在的情結——認識那個會影響我,但我卻根本不認識的心靈元素。認識自己這件事,並不是要我們去反覆熟悉我們已經熟悉的自我。

要認知自身容易受哪個情結影響並不容易,尤其情結本身就是一個複合體,它在與其他情結纏繞交織的同時,也會與個人的自我緊緊交纏。我經常把它比喻為一串肉粽:它的內部有香菇、花生、豬肉與蛋黃,你很難將誰與誰分開,它在外部也還跟其他肉粽綁在一起。

也就是說,在處理特定情結的同時,其他議題也會一併現身。所以作者河合隼雄特別提醒我們,認為「只要把某個情結去除,精神官能症就能痊癒」的觀點是普遍的誤解。

舉個例子,你可能在瞭解當事人自卑情結的起因時,會先發現他對金錢的認知有偏見,覺得錢很骯髒(金錢情結)。在深究之後,你又察覺這背後有父母情結在作祟(他認為父母就是低俗的商人),同時當事人還會有意無意地將自己的收入跟姊姊比較(手足情結)。

可以這麼講,在進行諮商時必須一次跟多個情結作戰,所以它的歷程才會如此緩慢。

雖然這裡使用「作戰」這個詞,但要銘記在心的是,情結經常是自我的對立面,這是源自於自我在成長的過程中太過單一。河合隼雄強調,「在彌補自我的片面性與不足上,情結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僅是個人,人際關係也是一樣。他特別以夫妻為例,說明伴侶之間的對話就是與自己的情結對決。

從此角度來說,人際之間的衝突其實是來自雙方的情結互炸,如果希望自己的各項關係能和諧順暢,要處理的對象就不是對方的「錯誤」,而是情結所指向的個人議題。

情結與神祕現象的關係

雖然上文以一個比較學術的方式討論了情結的概念,但「情結」還有另一個神祕的面向,它在榮格心理學中也被視為鬼神與妖異的代名詞——神靈附體、卡到陰、冤魂附身、通靈⋯⋯這些民俗的常見現象,同樣被視為情結的作用。

所以情結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自主情結」(autonomous complex),顧名思義,它是自主運作、不受控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就好像被靈體拜訪一樣。當中比較戲劇化的表現,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雙重與多重人格。

藉助情結理論,這些原先難解的神祕現象因此被納入心理學的視角。但問題來了,情結可以解釋全部的神祕現象嗎?為何觀落陰時,被附身的靈媒可以精準說出亡靈生前的喜好,以及只有他與詢問者兩人之間的祕密?

河合隼雄博士在述及「分身現象」時也語帶保留,「有些事情僅僅依靠情結的概念是遠遠無法解釋的」。根據榮格生前最後一位祕書安妮拉‧亞菲(Aniela Jaffé)的說法,榮格本人在晚年時也感覺到了情結理論在詮釋鬼神附體現象時的不足,漸漸不再提了。

這表示心理學尚無法完全說明那些令人驚奇又感嘆的神祕現象。例如,頭七時阿公的鬼魂造訪家中的小孫子,並告訴當事人他不可能知道的阿嬤的小名;又或者,僅有小學學歷的乩童,在王爺附身後即興且大量地以信徒的名字為首字來創作春聯⋯⋯

榮格雖仍試著用原型來解釋這一切,但依然讓榮格心理學在心理學界蒙上了神祕主義的色彩,又讓神祕學家感覺榮格心理學在侵門踏戶。處在尷尬位置的榮格心理學因此也充分體現了情結的難以捉摸。

結語:精彩萬分的學術著作

情結理論從身心疾病的研究出發,在揭開心靈運作原理的同時,也推開了宗教與靈界的大門。而將情結論述得最完整的書就是這一本,它同時也是河合隼雄最傑出的早期作品。

我會將本書稱作自我瞭解的聖經,沒有之一。

在本書出版後的十六年,作者又完成了《影子現象學:探索陰影與它的國度》,某種程度上,該書可被視為《情結》的續篇,情結與陰影的問題至此終於各自有了完整的解釋。

兩書珠聯璧合,互為補充,其所延伸探究的問題實在太多,我在驚訝於作者對人性觀察之廣闊深刻的同時,又覺得面對心靈的無窮變化,自己所學實在有限。

雖是學術書籍,本書卻精彩萬分。能用心理學視角同時滿足大眾好奇心,又不違榮格專業的作者,似乎也只有河合隼雄博士了。



【推薦序三】「情結」不只是「情結」:撥開「複雜性」的迷霧
魏宏晉(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榮格心理學指南》譯者)

河合隼雄先生精通精神分析,深諳日本文化,卻也還得用一整本書的篇幅,佐以旁徵博引,輔助案例對照理論,才足以清楚解釋日譯後的「complex」一詞,足見精準把握此字原旨要義之不易。

日本學界譯介西方學術名詞,常使用漢字以補日語假名音譯稍遜形神之憾,而由於字義直通,應節合拍,許多便為華人學界直接因襲,比如,哲學、心理學、精神分析等,毫不違和。然而,在翻譯「complex」時,華文學界的用法和日本的有了分歧,日本最終以片假名音譯作「コンプレックス」;在中文裡,如今則通用為「情結」。不管是「コンプレックス」或者「情結」,都已經在各自的社會裡生根發芽,借河合先生的話就是「幾乎完全融入了日本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裡。

本書首章開宗明義便直指該詞在日本的翻譯歷史,河合先生畫龍點睛地暗示了「complex」的概念並不一般,「最初這個用語被介紹到日本時,曾經有『心的複合體』或是『複合』等翻譯,目前則直接音譯」;一樣地,「complex」的概念被引介入中國之初,也曾經過反覆砥礪,不同的翻譯方式,代表譯者各自的理解或者重視的面向。

一九二一年,朱光潛先生在上海《東方雜誌》發表〈福魯德的隱意識說與心理分析〉一文,允為中國比較詳盡介紹精神分析理論之濫觴,但該文沒有提到「complex」的概念。朱先生稍後寫作《變態心理學》,介紹包括佛洛伊德等學者的心理學學說,一九三〇年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書裡,他將「complex」譯為「情意綜」,對後來有比較大的影響。高覺敷在一九三三年翻譯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論》(Neue Folge der 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中,特別於卷首撰寫「譯言」,對幾個翻譯關鍵詞做出說明:「關於譯名,我所用的都較為普通,然而下列數詞卻有聲明的必要:『complex』有譯為『心組』的,我則譯『情意綜』,此詞為吾友朱君孟實所創,不敢掠美 。」

孟實為朱光潛先生的字,至於選譯作「心組」的是余文偉,一九二六年,他在上海《民鐸》上發表〈佛洛特派心理學及其批評〉長文,評介佛洛伊德理論。

此外,一九二〇、三〇年代,還有謝六逸與契可親採用「錯綜」的譯法。到了一九四〇年代,心理學家潘光旦翻譯英國性學家靄理士(Havelock Ellis)的《性心理學》(Psychology of Sex),特別在文中譯註裡指出:「精神分析派常用的『complex』一字,有人譯為『癥結』,也有人說,可以譯做『疙瘩』,都可以過得去,今酌定用『癥結』。精神上郁結不解的『癥結』,與普通行文時所用的『癥結』,例如,問題的癥結,自是不同,讀者自可參照上下,自可不致相混。」

台灣在一九六〇年代末引進精神分析理論,起初翻譯「complex」也有見選用「癥結」的,但很快地,「情結」的用法便流行了,與此同時,「情意結」與「情意綜」也間或可見;而中國大陸地區在一九七〇年代末改革開放後,重啟西方思想的正常譯介,就算重版早期著作,也都統一改為「情結」,比如一九八六年潘光旦的《性心理學》,以及一九八七年高覺敷的《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等簡體字重版,內文的「complex」都改譯為「情結」,這可能與官方統一外文譯詞標準有關。

引進新的外語詞條,譯法通常有段「百家爭鳴」的時期,因此「complex」起初有多種譯法,各國皆然,無可厚非。有趣的是,日本最後選擇了音譯,而台灣與大陸終究卻以「情結」為依歸,何以如此?「情結」看來望文差可知意,「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古典與雅緻兼之,日本人何不「從善如流」?

河合先生在他書中沒有直接觸及這個問題,畢竟他著書目的不在考據,但長篇論述,卻也足以說明此事與不同文化的語言字義轉譯後,無法「一言以敝之」有關。榮格原本使用「complex」的脈絡是指「情感複合體」(德語:gefühlsbetonter Komplex),是用以說明「某種情感集結而成的心理內容集合體」,它不只是望文生義的「情結」,單指一股憋在某處而無可伸張的胸中鬱結,而是可能有很多股情感集合醞釀,交互作用的結果。因此,「complex」的內涵是動態的「複雜性」(complexity),會產生情感的複雜性系統互動,如人腦、氣候、生態,甚至到整個宇宙,都是複雜性系統,皆具自發「湧現」(emergence)新現象的能力,本質上都是難以建模的系統。

也就是說,根據複雜性理論,作為心靈活動的關鍵點或樞紐的「complex」,基本上是難以掌握與預測的。它存在無意識當中,有如另一個(或者多個)活生生的人格,這種「另一個我」的現象包括內心感到分裂、雙重人格以及分身等,與意識自我(ego)並存,對心靈的運作(包括行為、情感和人際關係等)產生顯然地深遠影響,正如同榮格所說的:「(『complex』是)心的生命的焦點,也是節點,絕對不能消失不見。因為一旦『complex』消失,心將停止活動。」

因此,「complex」這個精神分析外來語,除了一「此無故」,本土自來無有,尚兼以「含多義故」,意義紛歧,不僅無法以病理化的「癥結」以偏概全;簡化為單純心理現象排列組合的「心組」自亦不宜;「錯綜」的形象有餘而內涵不足;至於「情意綜」雖然顧及情緒與意念交織形成的心理複合體之意,強調多元素動態交織,但是少了望文生義的文化形象;反而簡化其相似用詞,捨動態而就形象的「情意結」為「情結」來得簡單可親,或許這就是「情結」得以風行的緣故吧。

然而,「情結」雖以字義浪漫易解勝出,卻稍遜精義神髓。河合先生深知問題癥結,「……了解這個用語正確意義的人,也出乎意料地少。這是我想要重新思考『情結』的原因」,他「重新思考」的精華結晶正是本書。

本書初版於半世紀前的一九七一年,歷經五十年,久陳依舊彌新,仍然值得細品。對於「complex」,我們一知半解,惟閱讀本書後,經過榮格專家河合先生深入淺出地解說,終將恍然大悟,原來「情結」不只是「情結」,有若自「複雜性」的迷霧中甦醒。

試閱文字

自序 : 【後記】

在這二十世紀的後半,人類的探索力有如爆炸般地急速擴大。人類成功登陸月球這件事彷彿在告訴我們,在地球上已經沒有能讓我們「探險」的地方了。然而,即使在現代,其實仍然有一片足跡未履之地、一個充滿充滿「探險」可能性的領域。那就是我們人類的內在,無意識的世界。而「情結」,就是這罕無人跡的王國的名字。現代人的心思都被外界的探險佔據了,而忽略了向內在世界探索,不是嗎?
情結並不是什麼我們必須排除的塵埃——就算它是塵埃,其中也包含了「至高無上的珍寶,由最低等的事物而生」這個矛盾。本書從情結的闡明出發,談到了「我」這個概念、精神官能症,以及種種人際關係。我們還思考了其他許多問題,比如「活著」是怎麼回事?做夢是什麼現象?男性與女性的關係是什麼?⋯⋯最後,我們還碰觸到,存在於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型」(archetypes)。這或許正如榮格所說,因為「情結是心的生命的焦點,也是節點(起點、中間點與終點)」吧!
為一般公眾所寫作的書籍,不容許描述太多個案的細節。但是如果不引用具體的案例,我實在沒有把握能展開具有說服力的論述。這是個兩難。後來我決定,在必要的時候稍微修改案例的事實內容,有關個人隱私的部分,即使引人深思也予以省略,總算解決了這個難題。關於這一點,還請讀者見諒。
筆者提倡情結的概念,在專業上亦屬於榮格學派,因此大致上是以榮格的思想作為論述的基礎。情結的概念在榮格心理學的整體中,佔有什麼樣的位置?關於這一點,還希望讀者們能參閱拙著《榮格心理學入門》。雖然以情結為主題的本書,本身也可以當作認識榮格心理學的入門,但是在內容方面,筆者盡可能不讓它與前一本著作重複。
因為本書的設定是解說性質,因此引用自其他書籍的文字,僅用括號「()」提示書名,詳細的資料還請參閱卷末的引用與參考文獻表。另外,筆者選擇了幾本適合進一步閱讀參考的資料,也一併記載在文獻表中。
支持本書構成的基礎,是筆者從治療工作中所得到的經驗。這些經驗主要得自天理大學教職課程研究室,以及京都大學教育學部臨床心理學研究室。對於許多在這兩個研究室中惠予我指導與援助的人,請容我在這裡表達來自內心的謝意。另外,我在第二章所記載的「雙重人格少年」案例,是經由牧康夫先生(大阪府立女子大學教授)的介紹而認識,謹致上我由衷的感謝。

一九七一年十月
河合隼雄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什麼是「情結」?

「情結」這個名詞,原本是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但是它現在已經成為日常用語的一部分。我們經常可以在生活對話中聽到「那個人有很深的情結,不好相處」、「我對音樂有解不開的情結」等等說法。

最初這個用語被介紹到日本時,曾經有「心的複合體」或是「複合」等翻譯,目前則直接音譯成片假名(コンプレックス)。如今,這個詞幾乎完全融入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但是很少人知道,最早以現在這個意思使用「情結」一詞的,是瑞士的精神科醫師榮格,而且了解這個用語正確意義的人,也出乎意料地少。這是我想要重新思考「情結」的原因。首先讓我們來觀察,是什麼樣的心理現象會令人們感覺到「情結」的存在?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們將逐步深入探討這個問題。

1 是什麼威脅了我們的主體性

我們總以為自己的行為是由自己控制的。想吃什麼就吃,不想吃就不吃。我們依照自己的意志行動,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具有主體性,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我們的主體性比自己所相信的要來得薄弱,也有許多人因為行為違背自己的意志而感到苦惱。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精神官能症患者就是因為自己的行為違背自己的意志,而深感痛苦的人,比方對人恐懼症就是一例。

有一位女學生不知道為什麼,因對人感到恐懼而無法外出。她並沒什麼特別的理由,自己也覺得「這種擔心很愚蠢」,可是一旦要外出就會心生恐懼,怎麼樣也踏不出門。雖然受苦的當事人也知道「不會發生什麼事」,但恐懼的情緒依然違背她的意志湧現上來——這就是對人恐懼症的特徵。

又比方說,最近因為案例大增而造成社會問題的學校恐懼症,也是例子之一。許多有這種症狀的學生,他們學習認真、成績優良,也不討厭學校或老師(關於這一點,其實使用「學校恐懼症」這個名稱容易招致誤解。患者在意識上,對學校或老師並沒有任何恐懼)。相反地,有些學生甚至為了去上學,會從前一晚就開始計劃、分配時間,但是一到了早上,「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沒辦法去學校」。到底是誰違背了這位認真學生的意志,讓他沒辦法上學?

關於違背當事人意志的行動,更戲劇化的情況應該是歇斯底里吧——芭蕾舞者在出場前一刻,突然雙腿麻痺而無法跳舞;預定在會議上發表重要報告的上班族,前一天聲帶突然發不出聲音。在這些狀態下,身體的機能違背了當事人的意志,擅自停止運作,當事人對身體的主體性完全受到壓制。佛洛伊德與榮格剛開始做研究時,歇斯底里症的患者很多。這些患者明明身體沒有任何異常,卻有的人眼睛看不見、有的人耳朵聽不見。在佛洛伊德與榮格早期的論文裡,記載了許多這樣的案例。雖然大家都說這樣的案例已經大量減少了,但絕非全然消失,即使是現在,還是有這樣的患者來向治療師求助。

對於上文所述精神官能症的案例,讀者們或許會認為事不關己,只覺得:「世上真是無奇不有,竟然也有這種事啊!」又說不定讀者們會想,那些都是「異常」人的事,不會發生在自己這種「正常」人的身上。但事實上,隔開正常與異常的那堵牆,並不像世人所認為的那樣堅固。

舉例來說,對人恐懼症就是如此。這種精神官能症是一種日本人特有的症狀,很能幫助我們了解日本人的心性,但出乎意料的是,許多一般人也有近似的苦惱。有相當多的人,就算症狀沒有到「對人感到恐懼而不敢外出」的程度,也會因為「容易在他人面前臉紅害羞」而苦惱。

在京都大學保健管理中心擔任精神科醫師的笠原助理教授,為了闡明對人恐懼症的精神病理,付出了長期而持續的努力。他發表了非常有趣的統計結果(《全國大學保健管理協會會刊》第四號)。根據昭和四十二年(1967),京都大學的兩千四百八十一名新生在入學時填寫問卷所得到的統計結果,勾選「容易臉紅」的學生有九百九十五名(40.1%),勾選「在意他人視線」的有七百九十八名(32.2%)。當然,問卷告知學生們「就算過去一年當中只發生過一次」也可以「輕鬆地」勾選;我們也必須考慮到這些新生在過去的一年,為了準備考試承受了嚴峻的壓力。儘管如此,這個數字之大還是令人吃驚。這些學生並非全部都患有精神官能症,絕大部分都過著「正常」的學生生活,但是他們都曾經在人際關係中經驗到某種不安,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在榮格在《分析心理學二論》所記載的歇斯底里病例中,有一位女性患者聽到摯愛的父親去世的消息時,無法控制地發笑。在她的意識裡,父親過世是令她非常哀傷的事,但是卻無法制止自己「發笑」。或許有些人認為這種戲劇化的歇斯底里症狀和自己無關,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即使是這樣想的人,大多數說不定也都遭受過「發笑」的突襲。許多人有這樣的記憶吧?小時候參加嚴肅的典禮,卻因為很無聊的小事想笑,必須苦苦忍耐,甚至真的忍不住笑了出來,而被斥責一頓。或者是去看醫生時,明明事先告誡自己要保持正經,但聽診器一碰到皮膚就想笑,讓人不知如何是好。那個不理會自己意志的控制,擅自嘰嘰嘎嘎笑出聲的人,到底是誰?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經驗到違背自己意志的行為,比如說錯話,或是忘記事情。明明是熟識已久的人,當面看到卻突然忘記他的名字;或是在重要的場合,脫口說出不得體的怪話來。

榮格在〈論早發性失智症的心理〉中舉出許多這樣的例子。比方某位男性(A)的前女友,和他分手後與另一位男性(B)結婚。A與B因為工作的關係,彼此認識而有往來。某一天A要寫信給B,卻怎麼也想不出B的名字,十分困擾。關於這樣的事情,佛洛伊德也做了許多研究,甚至以此為主題寫了《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學》一書。

筆者自己也聽過這樣的例子。有一位女性與學生時代的老師相約,他們好久沒有見面了。她準時在約定的地點等候,但老師一直沒有出現。遲到很久以後,老師終於來了,說了一聲:「你好!」這位女性心裡原本打算說「老師好久不見」,衝口而出的卻是「讓您久等了」。

與歇斯底里的情況不同的是,在這種場合下「說錯話」的原因,當事人也很清楚。自己遵守了約定的時間,老師卻讓她等那麼久,心裡當然有點不高興;但另一方面她知道老師的生活十分忙碌,同時也覺得這一點小事沒什麼。後來老師到了,卻完全沒有對自己的遲到表示歉意,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一聲「你好」,於是「讓您久等了」這句話便違背她的意志脫口而出——那是她期待老師會對她講的話。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這位女性的心裡,發生了某種「分裂」。一方面老師讓她等那麼久,她不太高興;另一方面,她想要平靜地接受「老師遲到」這件事。當後者(想要接受的心)試圖作為主體而行動時,前者(不高興的心)反叛了,讓她說出意想不到的話來。經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推想,在之前我們舉出的例子裡,是否都發生了某種內心的「分裂」現象?而且當事人只意識到其中一方,忽視了另一方。

在剛剛的這些例子裡,我們看到即使是所謂「正常」的人,主體性也會受到威脅與壓制。不僅如此,在我們的日常經驗裡,其實這樣的事很常發生,不是嗎?比方「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一肚子悶氣」——這是怎麼回事?還有,日本人會這樣說某個人:「我肚子裡的蟲子不喜歡他」(虫がすかない)——這是什麼意思?日本的語言中有很多類似的表達方式,很能刺激我們思考。因為不是「我」不喜歡,而是「蟲子」不喜歡,所以我不可能了解其理由。如果是這樣,那麼在我的體內,卻和「我」不一樣的「蟲子」,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在試圖闡明所有這類現象的時候,「情結」的概念很自然地會浮上我們心頭。不過在這一節的最後,我還要提出另一個威脅到我們主體性的現象。

——那就是夢。夢是我們自身的心的現象,但是我們卻無法根據自己的意志,想夢見什麼就夢見什麼(雖然也不能說,意志的力量對夢的現象完全沒有影響)。有一位接受筆者心理分析的患者,每天所做的全都是可怕的惡夢,於是他試著在入睡前回想小時候的快樂經驗,但這卻對他夢中的內容沒有任何影響。

榮格經常提到一件事:聖奧古斯丁為了提升自己的人格而終生努力不懈,但仍然會做一些違背他意志的夢。最後他認為:神應該不至於因為我們所做的夢的內容,而追究我們的責任吧!即使是聖奧古斯丁,也無法做自己想做的夢。

因為夢有這樣的性質,所以能大大地幫助我們闡明先前描述的各種心理現象。關於這一點,我們將在第五章詳細討論。

為了以實驗的方式揭示以上的現象,榮格構想出一種「詞語聯想法」。在下一節,我將完整地說明這個方法。


第五章 夢與情結
4 夢中的「我」

截至目前,我們談論了情結在夢中的人格化;在上一節中,我們也看到了阿尼瑪與阿尼姆斯,如何在夢中具象化成為異性的形象,但是在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夢中的「我」,到底是什麼?夢中的「我」,象徵了什麼?

我們在第二章中,看到了雙重人格與分身這兩種「另一個我」的特異現象。事實上,我們不是都在夢中體驗過這種情況嗎?我們在夢裡偷東西、做各種壞事,有時候甚至會殺人。不得不說,這些行為與清醒時的「我」相比,完全是另一種人格的表現。我們還經常在夢裡看到「我」的樣貌——從懸崖墜落的「我」、抵死奮戰的「我」⋯⋯仔細想想,這難道不就是「自見幻覺」(autoscopy)嗎?

因此,我們思考雙重人格與分身現象的意義時所採取的觀點,也可以用來理解夢中的「我」的意義。夢中的「我」並不是現存的自我本身,而是作為可能性的自我——或許應該稱為潛在自我——的形象。人類的特長之一,在於有能力把自己當作對象來觀察。自我可以把自我當作判斷的對象,比方認為自己不夠善良,或是自己在智能方面很優秀等等。自我能夠透過與未來的關連——將來可能會發生的事、將來可能會遭遇的危險等等——將自己對象化。但是,當作為對象的自己出現在夢裡的時候,就不只是思考的對象了,而是成為行動與體驗的主體,這一點是夢中的「我」的特徵。而且就如同本章第二節所說的,我們必須透過「意象」來了解它。夢中的「我」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恐怕再也找不到其他如此栩栩如生的自我形象了吧!

夢中的「我」,能事先經歷未來可能發生的體驗。以上一節所引述的夢來說,那位罹患焦慮症的婦人,並不是去思考自己潛在的繪畫能力,而是直接經驗了承認這份能力,以及承認之後所帶來的奇妙效果。然而,那終究只是世界的一種可能而已。如果要讓這個可能性真實發生,這位婦人非得實際上拿起畫筆來畫畫看不可。

夢中的「我」,有時候也會是過去的我。那很可能是遭到自我遺忘的、我的某一個面向。清醒時的自我對情結採取防衛的態度,能保持某種程度的自主性,但是在夢中,我們以更逼真的方式體驗自己與情結的關係。夢中的「我」是自我的某個面向,而這個面向與情結之間,有著強烈的關聯性。先前我們說,自我透過與情結的對決來得到進展,由此我們也可以理解,夢中的「我」顯示了自我發展的可能性。

順帶一提,夢中也會發生「分身」的現象。剛剛我們說,在夢中看見自己的模樣,是某種性質的「自見幻覺」;但我所說的夢中的分身現象,是更為明確的經驗——我們在夢裡看到自己遇見自己,或是清楚地看到有兩個自己。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樣的例子。這是一位女大學生所做的夢:

母親在整理櫃子上的東西。我就在她的身旁。(那是在自己的家,但樣子和現實中的家不同。)母親突然倒下來死去。我緊緊抓著她哭泣,但奇怪的是,隔壁的房間裡,還有另一個我正拿著掃把在掃地。

這位女性與母親相處得不好,來找我諮商就是為了改善母女關係。母親經常挑剔、斥責女兒的缺點,結論卻總是「有這麼多缺點,一定找不到人願意娶妳,妳就一生單身留在家裡好了」。事實上,她們爭吵不休的母女關係背後,卻是兩人無意識的緊密結合。她們母女是一體的,因此母親相信無論如何攻擊女兒,她也不會離開自己。以此為前提,這位母親才會不斷地叱罵、責備女兒,但其實兩人都隱約感覺到,她們已經到了非分開不可的時候了。雖然爭吵越來越激烈,但仗著這樣的一體感,兩人都沒有付出努力,嘗試改變現狀。

我經常在前來尋求諮商的人身上,看見這樣的親子關係。頻繁的爭吵,不見得表示雙方正逐漸分離。以無意識的緊密結合為基礎的爭吵,既不會帶來破壞、也不會帶來建設,只不過是不斷反覆經歷同樣的狀況而已。這並不是真正的對決。

透過與治療者的談話與夢的解析,患者逐漸開始了解以上的事實。就在這個時間點,她做了上述的夢。做子女的人在試著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而自立的時候,經常會夢見父母的死亡,這象徵了父母的形象在子女心中的急遽變化。這樣的夢讓子女強烈地體驗到離別的悲傷。無法承受這悲傷與孤獨的人,是不可能離開父母而真正獨立的。

在這個夢裡,雖然「我」因為母親突然的死亡而哀傷;但「另一個我」卻好像有什麼事情終於告一段落似地,平靜地掃地。這兩者都很重要。如果有任何一方的傾向太強,情況就會變得很困難——如果前者的心情太過強烈,這位女兒大概就無法離開母親獨立了;若是過於傾向後者,當事人將欠缺人類的情感,不只是與父母,也會與其他的人疏離,變得孤立。透過夢中的分身體驗,這個人可以說同時經驗到這兩種難以並存的傾向。

最後,這位女性和母親大吵了意義深遠的一架,向自立的方向邁進。以上述的意義來說,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夢。在這個夢裡,緊緊抓住母親而哭泣的「我」,與清醒時的自我相近;而冷漠的另一個「我」,則表示補償自我的傾向。

如同我們在第二章所說,榮格提出了「自性」的概念。他認為,為了補償自我的片面性而送來「另一個我」的主體,就是這「自性」。我們可以說,「自性」是一種原型,存在於內心深處,是自我存在的基礎。有時候,這個作為原型的自性,會以某種意象出現在我們的夢中,顯露出它某部分的性質。榮格在他的自傳中提到一個夢,可以作為這種自性意象的例子:

我在野地裡散步,走在看得見山丘的小路上。陽光燦爛,廣闊的風景向四面八方延展。終於,我走到小路盡頭的一座小小的教堂。教堂的門微開,我走了進去。嚇我一跳的是,祭壇上既沒有聖母瑪利亞的像,也沒有十字架,只有一盆美麗的插花。但是祭壇前的這盆插花上,面向著我盤腿坐著一位瑜伽行者,正處於深沉的冥想狀態。更仔細地看他的臉,發現那就是我的臉孔。我感到深刻的恐懼。醒過來的時候我這樣想:「啊!他就是冥想著我的人。他在做夢,而我就是那個夢。」於是我知道,如果他醒來了,我將不復存在。

這也是「另一個我」的夢,而且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自己的存在,是一位瑜伽行者冥想內容的一部分;當這位瑜伽行者停止冥想,自己的存在也將消失——毫無疑問地,這樣的體驗在榮格的心中,激起了無以名狀的感動。榮格自己也說了,這是個關於自我與自性的夢。意識到自己「只不過是一位瑜伽行者的冥想內容」這件事,讓他強烈地感覺到自我的渺小;同時他又確信,那麼偉大的人物,就存在於自己內部——這兩點,或許就是所有宗教情感的基礎吧!取代基督與瑪利亞,在西洋式的禮拜堂裡冥想的東洋行者,作為榮格的自性形象非常合適。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有一位來尋求諮商的人告訴我,人生中應該有的經驗,他幾乎都經歷過了,繼續活下去也沒什麼意思,想要自殺。我不在這裡說太多細節,不過聽了這個人的敘述,他的確經歷了各式各樣的事情,令人印象深刻。「再活下去也不知道能做什麼」的倦怠感、虛無感也非常強烈。他說:「人生的百分之九十八,我都已經活過了。就算現在自殺,剩下的百分之二也不覺得可惜。」我回答他,應不應該阻止一個想得如此透徹、堅決尋死的人,我不知道。但我確定知道的是:「你的人生只活過了百分之二。還有百分之九十八是你不知道的。」我又加上一句,如果你覺得剩下的那百分之九十八也不足為惜,那就請你自殺吧!對於累積了許多經驗而感到驕傲的他來說,「你只活過了百分之二的人生」這句話,似乎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不知道是不是這些話的影響,總之後來這個人重新下定決心,面對今後的人生。

如果以自我為主體,我們或許可以揣測自己活過了百分之多少的人生。但是如果以榮格夢中的瑜伽行者為主體,我們怎麼知道自己經歷過的人生,到底佔了這位行者冥想中的多大部分呢?其實,甚至連有沒有達到百分之二也無法斷言。我確信存在於我們心中的「另一個我」是無限遼闊的;只是因為順著這個人所說的話才將它顛倒過來,暫且說是百分之二。也就是說,我們活過的人生比例,接近無限小。

「自性」與阿尼瑪、阿尼姆斯一樣,都是榮格構思的原型之一。關於「原型」這個概念,我們將在最後一章稍做說明。


第六章
情結與原型

如前章所述,榮格在長期思考、研究情結之後,開始提倡原型的概念。我們將在本章,說明榮格所主張的「原型」。首先,我們會解釋何謂伊底帕斯情結——這是早期的佛洛伊德認為最為根本的要素。接著,透過與該情結的比較,再進一步闡明榮格的想法。


1 伊底帕斯情結

伊底帕斯情結的名稱,來自希臘神話的故事。索福克里斯 以這個神話為基礎,寫下《伊底帕斯王》這部悲劇,不過民間流傳的神話與索夫克里斯的創作,故事的綱要幾乎一模一樣。

伊底帕斯是底比斯的國王萊瑤斯與王后柔卡斯塔的兒子。然而因為神諭表示,這孩子長大後將會奪走父親的性命,所以萊瑤斯決定殺死他,但王后柔卡斯塔不忍心痛下殺手,命令家臣把嬰兒帶到國境丟棄。之後,嬰兒被鄰國的人救起,當作國王的孩子撫育成人。

萊瑤斯曾經用黃金做的針刺穿嬰兒的腳,傷口一直沒有真正癒合,因此人們給這孩子取了「伊底帕斯」(希臘文的意思是「浮腫的腳」)的綽號。伊底帕斯長大後從友人那裡聽到謠言,自己不是哥林多國王真正的兒子。為了查明確切的答案,他前往德爾斐神殿請示神諭。太陽神阿波羅告訴他,回到故鄉的時候,他將會殺死自己的父親,並且與母親結婚,於是伊底帕斯決定離開哥林多,開始流浪,因為這時候的他,仍然相信自己是哥林多國王的兒子。旅途中,他在一條小路上與一位老人發生衝突,將老人連同座車一起推下山谷。當時的他並不知道,那老人就是他生父萊瑤斯。

伊底帕斯不知道自己已經犯下弒父之罪,朝著底比斯城繼續他的旅行。這時候底比斯城的郊外出現了一隻名為史芬克斯的怪獸,將人們都困在城裡。牠有著一張女人的臉,以及獅子的軀幹、腳和尾巴,還長著一對翅膀。史芬克斯抓住每一個路過的人,要他回答一個謎語,凡是答不出來的人,就會被殺死吞食。這個謎語是:「什麼動物早晨用四隻腳、中午用兩隻腳、晚上用三隻腳走路?」而這時的底比斯,因為國王不知道被什麼人殺死了,所以發布了一條命令——誰能解開史芬克斯的謎題,就可以獲得王位。

伊底帕斯接受了挑戰。他告訴史芬克斯,答案是「人」。因為人在嬰兒時期用四隻腳爬行,接下來學會用兩隻腳走路,年老了以後拄著拐杖,變成三隻腳。謎題被解開後,史芬克斯跳到山谷裡摔死,伊底帕斯登基成為底比斯的國王,並娶了柔卡斯塔為妻。也就是說,他在完全不知情的狀況下,上演了一齣神諭所預言的悲劇。

伊底帕斯就任國王以後,底比斯的饑荒與瘟疫不斷,於是他派人前往德爾斐神殿請示神諭。神諭指示,底比斯之所以災禍連連,是因為殺死先王的人玷污了這個國家,他們必須找出兇手,將他驅逐出境。伊底帕斯找出萊瑤斯王遇難時身邊的侍從,還詢問了哥林多國王的使者,將各種線索拼湊起來,終於知道了全部的真相。這時候柔卡斯塔上吊自殺,伊底帕斯詛咒自己的命運,親手刺瞎雙眼,放逐自我四處流浪。

這是多麼可怕的悲劇啊!但是,佛洛伊德主張,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無意識裡,都存在著如此可怕的內容。他根據大量的精神官能症案例做出判斷,認為每一個男性的無意識之中,都將自己的母親視為愛慕的對象,也因此產生與父親敵對的衝動,並且會壓抑這種衝動,因而形成了情結。佛洛伊德借用上述希臘神話的主人翁的名字,為這種情結取名為「伊底帕斯情結」。他認為,伊底帕斯情結是所有情結當中,最根本的一種;其他所有的情結,都是由此衍生而出。

在與佛洛伊德合作研究的時期,榮格曾經指出女性也具有相對應的情結。佛洛伊德接受了這個意見,並且將女性的情結命名為「厄勒克特拉情結」(Electra Complex)。女性在幼兒時期會依附、依戀母親,但是到了五、六歲的時候,會開始以異性的父親作為愛戀的對象,並且敵視母親、將母親視為競爭對手。厄勒克拉情結也是以希臘神話的人物命名的,以下就讓我們簡單介紹這個希臘神話。

阿伽門農以將軍的身分參加特洛伊戰爭。他不在家的時候,妻子克呂泰涅斯特拉與情夫埃癸斯托斯私通。凱旋歸來的阿伽門農中了兩人的奸計,在浴槽中慘遭殺害。埃癸斯托斯害怕遭到報復,於是將阿伽門農的女兒厄勒克特拉寄養在一位貧農家,並打算殺死厄勒克特拉的弟弟俄瑞斯忒斯。厄勒克特拉救出弟弟後,將他托給姨父保護,並且多次差遣使者告訴他,父親的仇非報不可。終於,姊弟倆同心合力,將殺父仇人埃癸斯托斯,以及克呂泰涅斯特拉(也就是他們兩人的母親)殺死。就在厄勒克特拉鼓勵弟弟俄瑞斯忒斯動手的時候,母親克呂泰涅斯特拉露出姊弟倆曾經吸吮過的乳房,乞求他們原諒。

這也是個不亞於伊底帕斯的悲劇。但如果看了這些故事就認為希臘人很殘忍,那就太愚昧了。如果把這些故事當作是我們內心的戲劇來看,再回想一下前一章談到死亡體驗時所說的事情就能明白——事實上,這些故事在我們的身邊經常發生,只是希臘悲劇放大了衝突的規模,以更血腥的方式呈現而已。

現在大多數人已經不再使用「厄勒克特拉情結」這個名稱,而以「伊底帕斯情結」來統稱子女對異性父母的愛戀與依附,以及對同性父母的憎惡與敵意。當然,就像我們先前一直強調的,情結是一種情感的複合體,愛憎的情感在其中互相交錯,而表現為矛盾的態度。我們無法斬釘截鐵地說,伊底帕斯情結單純是對異性父母的愛與對同性父母的憎惡。無論如何,一旦自我受到伊底帕斯情結的影響,就會發生許多障礙。

舉例來說,假設有一位少年因為伊底帕斯情結的影響而憎惡父親,但另一方面他的自我卻敬愛父親。為了解決這樣的矛盾,這位少年很可能將馬當作父親的代償,而患有馬恐懼症。或者,也可能有某位女性對父親的迷戀過於強烈,因此拒絕一切適合結婚的男性而終生保持獨身。我還曾經遇見一位無條件反抗權威的男性,對他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位男性在幼兒期所產生的對父親的憎恨情感,一直到成年以後都沒有解決。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可以明白,我們之前所舉出的各種例子,有許多如果當作是伊底帕斯情結的問題來思考,就都可以理解。對男性來說,父親的確是難以應付的對象。因為覺得不可能勝過他而屈服,是很可惜的事;但持續反抗、甚至像伊底帕斯那樣徹底打敗父親,也會留下遺憾。我們甚至可以說,自我要以什麼樣的方式處理伊底帕斯情結,是一生的課題。

事實上,佛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文化就是在努力與伊底帕斯情結對抗的過程中產生的。他還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闡明宗教與藝術背後的伊底帕斯情結。

我們已在第二章說過,阿德勒反對佛洛伊德的這種想法,而更重視自卑感。他認為,伊底帕斯情結也是為了隱藏自卑感,並證明自己比家人優越而產生的。

同一個現象有兩種不同的觀點,而且無法斷定哪一種才正確,這件事讓榮格感到十分困惑。後來榮格認為,這兩種不同的看法根本上來自佛洛伊德與阿德勒態度上的差異,並且引伸出「內向」與「外向」的性格類型的想法。也就是說,佛洛伊德是以外向的觀點思考;相反地,阿德勒則是從內向的立場思考。

說得更極端一點,伊底帕斯情結對佛洛伊德個人來說是根本的因素,而自卑情結對阿德勒個人來說是根本的因素。佛洛伊德生長在父權強勢的猶太家庭,與父親年齡差距非常大,因此從他的眼裡看來,最根本的因素是伊底帕斯情結;而阿德勒是家中的次男,天生就有點駝背,而且當他加入精神分析學會的時候,佛洛伊德已經是站在頂點的偉大人物,阿德勒不得不屈居其下。這樣的阿德勒會覺得自卑情結很重要,也是理所當然的(在《與榮格對話》中,榮格指出了這一點)。

從以上的思考,榮格得出一個結論:情結確實具有多層次的結構,我們無法斷定其中哪一個最根本。而且,他認為有一種超越個人情結而更為普遍的存在,並稱之為「原型」。在說明榮格有關原型的想法之前,先讓我們從文化差異的觀點,來思考一下伊底帕斯情結的問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用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帶領讀者認識何謂「情結」、如何與它共處
★援引神話、文學,以及豐富的臨床經驗為例,令讀者多元而直觀地看到「情結」的各種樣態。
★特邀日本臨床心理學家、榮格分析師——河合俊雄 專文推薦!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