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藝術的未來圖譜: 從自然科學到數位技術, 重新定義藝術創作、審美體驗與人機互動的多元形態與未來可能
作者 | 張燕翔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科技藝術的未來圖譜: 從自然科學到數位技術, 重新定義藝術創作、審美體驗與人機互動的多元形態與未來可能:本書以跨學科視角,探討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多元形態,涵蓋數學、物 |
作者 | 張燕翔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科技藝術的未來圖譜: 從自然科學到數位技術, 重新定義藝術創作、審美體驗與人機互動的多元形態與未來可能:本書以跨學科視角,探討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多元形態,涵蓋數學、物 |
內容簡介 科技與藝術的無界融合,關於「感知」的審美新變革!以科學技術為引的譜系建構,探索數學、物理、生命科學與數位時代藝術形態演變與審美創新的完整圖景▎ 藝術與科技交融的新時代 當代科技的迅速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藝術的表現方式、規則與審美價值觀,推動著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與互動創新。本書從交叉學科與藝術形態學的視角出發,系統探討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腦科學(涵蓋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虛實整合與人機互動等)等領域與藝術融合的多元形態。本書旨在描繪出一幅完整的知識圖譜,展示科技與藝術互動交融的豐富脈絡,並引導未來融合形態的創新與發展。▎科技藝術的多樣形態探索 本書分章細緻探討各類科技藝術的表現形式。第一章介紹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基本理論,包括科學對傳統藝術審美的影響及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脈絡。第二至第四章,分別從數學、物理、化學與生物藝術出發,深入分析從透視法、碎形藝術、拓撲結構,到微觀晶體、氣象藝術、生物資訊與基因藝術等豐富領域的創新成果。每一章節都兼具理論深度與典型案例,全面展現科技推動藝術變革、拓展藝術邊界的多元樣態。▎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與人機互動的創新舞臺 隨著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技術的進步,藝術創作模式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第五章至第七章,聚焦於人工智慧藝術、人工生命藝術、沉浸式體驗、虛擬實境藝術及虛實整合與人機互動藝術。從AI詩歌創作、生成對抗網路繪畫,到VR電影、混合實境敘事設計,以及GPS藝術、RFID藝術等領域的探索,本書展現了科技如何重新定義藝術體驗,使觀眾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乃至共創者,拓寬了藝術審美與感知的疆界。▎知識建構與未來展望 本書不僅是對科技藝術現象的爬梳與總結,也是一次有建設性的理論探索。透過藝術形態學譜系建構,作者試圖理清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內在邏輯,並提出多元融合發展的可能方向。從去中心化、多樣化的科技藝術形式,到跨學科、跨媒介的創作思維,本書為藝術與科技的互動創新提供了清晰而具前瞻性的藍圖。無論是藝術與科技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從業者,還是對STEAM教育有興趣的讀者,本書都能提供豐富的理論參考與創作啟發。
作者介紹 張燕翔,研究方向為沉浸式媒體(VR AR MR)、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新媒體科普等,現為科技傳播系副教授。藝術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展覽及獲獎。在相關領域出版著作十餘部,發表論文80多篇。
產品目錄 內容簡介前言第1章 科技與藝術的交融第2章 數學之美與藝術創作第3章 物理世界中的藝術靈感第4章 化學、生物與生命藝術第5章 人工智慧與人工生命藝術第6章 沉浸式體驗與虛擬實境美學第7章 虛實整合與人機互動藝術
書名 / | 科技藝術的未來圖譜: 從自然科學到數位技術, 重新定義藝術創作、審美體驗與人機互動的多元形態與未來可能 |
---|---|
作者 / | 張燕翔 |
簡介 / | 科技藝術的未來圖譜: 從自然科學到數位技術, 重新定義藝術創作、審美體驗與人機互動的多元形態與未來可能:本書以跨學科視角,探討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多元形態,涵蓋數學、物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70831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708316 |
誠品26碼 / | 2682917516003 |
頁數 / | 46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1.1 多元融合:科學、技術與藝術的相遇
隨著當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及其與人文藝術領域的交融,科學技術與藝術及美的交融也日趨深入,產生了科學美、技術美、傳統藝術審美中的科學規則、科學技術推動藝術的變革及審美形態的發展……等諸多形態各異的交叉融合,如圖1-1,且對應不同的學科領域,進而對科技文明及文化的多元化發展產生重要作用。本章就相關的概念進行整理及界定,以便掌握學科脈絡,促進科學技術與美學交叉學科體系的發展。
1.1.1 美術、藝術、科學、技術之間的相互關係
1)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的相輔相成
隨著當代科技的迅速發展,當代科學、技術與美術、藝術的結合越來越深入且緊密,科技的革新往往催生出全新的美術或藝術形態。而這些全新的美術或藝術形態的繁榮發展,又成就了更多此類的科技。例如,數位影像技術成就了今天影像藝術及影像文化的流行,人們對影像藝術表現的追求,又反過來成就了數位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而2023年火紅的AI繪畫中,科學、技術與美術、藝術同樣是相輔相成地發展著。
2)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的相互促進
當代科學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發展,為美術及藝術的表現形態和物質存在形式,開創了全新的可能性。
而虛擬實境、人工智慧、虛實整合等技術的發展,為美術及藝術的精神生產和審美體驗創新,開闢了全新的表現空間。
美術作品對空間結構和色彩的追求,推動透視繪畫、顏料化學、攝影技術等科技的發展,而對藝術體驗的追求,又反過來推動科技的創新發展,如虛擬實境技術中對觸覺、嗅覺等的追求,推動這些尖端技術的發展。
3)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的相得益彰
古中華文化四大發明中,造紙術與印刷術的發展,對書畫藝術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更促進了紙媒傳播時代的到來,使人類文明進入全新的階段。
今天,科學、技術與美術、藝術之間優勢互補的魅力越發突顯。無人機團隊表演、體育賽事開幕式等大型展演,已然成為科學、技術與美術、藝術交融的舞臺,科技的魔力與藝術的魅力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1.1.2 科學對傳統藝術審美的影響
雖然在傳統藝術中,我們更常看到的是藝術家對藝術風格的探索,但實際上,藝術的創作一直離不開科學的支持。在有些藝術形態中,科學原理發揮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審美過程是對事物外在形式加以知覺,並產生愉悅感的活動」,音樂藝術源於對聲波頻率的數學劃分,而視覺藝術的形態,則與人類的視覺系統中光學透視機制及心理機制密切相關,這就導致人類視聽覺藝術的審美取向必然離不開科學規則的影響。
1.1.3 科學原理對視覺藝術審美規則的定義
1)透視幾何對繪畫的影響
在觀察物體時,由於方向、距離、高低和角度等各種因素,我們眼睛看到的景物形象與實際的三維(3D)大小有所不同。同樣高的事物,越遠越低;同樣寬的道路,越遠越窄;同等體積的物體,越遠越小……這種現象稱之為透視現象。因此在進行寫實繪畫時,作畫者需遵循基本的透視原理,用嚴謹、真實的科學規範,再現藝術場景。
2)黃金比例
黃金比例是人們所熟知的一種數學比例關係,也被美學家稱為形式美的一條法則,一直都是被公認的美學定律,在建築、繪畫、音樂、雕塑等藝術作品中,都能尋找到黃金比例的影子。
3)圖案鑲嵌
鑲嵌是指裝飾設計中,利用裝飾圖案,實現完全沒有重疊且沒有空隙的封閉圖形的排列,圖案鑲嵌在各種工藝美術作品中,有廣泛的應用,如地毯等編織物和瓷磚、牆磚等的圖案設計,以及某些器物表面的紋理繪製等。圖案鑲嵌實際上是幾何學的一種分支。
1.1.4 科學規則對音樂審美的定義
音律是指音高的決定方式。現代樂器的音律主要有以下三種。
①純律:純律中任何兩個音的頻率都是有理數,這種音律源於號角,因為它可以吹出大調音階中的三和弦(簡譜中的1、3、5),它們的頻率之比為4∶5∶6。這種音律在演奏和聲時很有優勢,因為可以產生最好的結合效果。
②五度律:事實上它是純律的一部分,它規定五度音的頻率之比為2n/3m(m、n為正整數)。實際顯示,按照五度相生律的音高演奏的旋律是最優美的,絃樂器就是典型的按照五度相生律定音的樂器。
③十二平均律:簡稱平均律,它根據對數關係確定音的頻率。計算頻率時,只要對2開12次方根,就可以確定兩個半音訊率的比值。十二平均律是由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首先倡導在鋼琴上使用的,鋼琴上每個半音具有同等地位,因此這種音律在轉調頻繁的作品中很有優勢。
1.1.5 科學技術推動藝術的變革及審美形態的發展
在傳統的視覺藝術中,繪畫顏料的生產和改進一直源於科技,而影像科技的發展,則大大地推動了視覺藝術形態及風格的多元化發展。攝影技術的出現,使繪畫藝術從模仿現實的傳統模式中解脫出來,印象派、超現實主義等眾多現代藝術流派應運而生。數位影像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解放了銀鹽照相對藝術審美的約束,而不斷發展的動畫與特效技術所帶來的奇幻視覺,又不斷衝擊著人們的審美體驗,推動著藝術審美的提升、發展。
1)當代科學技術所創造的新藝術之美
影像藝術誕生之後,它們便被諸多研究者定義為新媒體藝術,以區分傳統的藝術形式。然而,除了已經非常流行的數位影像技術之外,許多新型的藝術作品,已經深入地應用到數學、物理、生化等科學原理,而虛擬實境以及機器人等高科技,更是為新藝術開創了魔幻般的表現空間。當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大大豐富了以其為依託的新型藝術形態,同時也推動著這種新型藝術審美體系的多元化發展。
2)當代科技的藝術化發展
近幾十年來,隨著資訊科技的誕生及推動,當代科技也得到了極為迅速的發展,且不斷滲透到藝術創作的領域中。不同於科技原理或在傳統藝術中的應用,也不同於科技在應用過程中藝術化的設計,當代科技與藝術、哲學及美學的交叉融合,產生的是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同時也是在新的藝術審美導向下科技創新應用的結果,可以說,它是在當代科技與哲學及美學之間產生的一種全新的交叉學科領域。
作為一種全新藝術形態的同時,它還與文化創意產業、娛樂產業以及科技自身的創新發展,都有密切的關係,形成相互促進、相互啟發的良性聯動關係。
最佳賣點 : 本書以跨學科視角,探討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多元形態,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領域,結合理論分析與典型作品案例,構建出完整的科技藝術知識圖譜。內容深入淺出,既可作為相關科系教材,也適合藝術與科技領域研究者、創作者及STEAM教育推廣者。書中視野開闊,對未來藝術創新提供了前瞻性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