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 那樣生活?: 當個超級溝通者, 解鎖與他人連結的祕密語言 | 誠品線上

Supercommunicators: How to Unlock the Secret Language of Connection

作者 Charles Duhigg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 那樣生活?: 當個超級溝通者, 解鎖與他人連結的祕密語言:紐時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的最新力作,結合精彩的故事,探索對話能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這個誰也聽不到誰說話的年代,我們太需要這本人際連結指南。對話無所不在,學會聆聽、說服、連結,在紛亂的世界中自在溝通。Plus──釐清3種對話類型,任何人都能成為超級溝通者!★為什麼兩個人溝通,有時能合拍,有時卻無法?為什麼有些社群歡迎多元的看法,有些卻容易質疑新的意見?有些領導人的話能激勵人心、起而行動,有些人同樣具有熱情,卻無法撫平雜音?溝通順暢,或許只是成功對話的假象?◆內容簡介《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作者最新力作,精彩探索對話能發揮作用的要素——以及我們所有人如何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學著成為超級溝通者 什麼樣的人是超級溝通者?就是能毫不費力讓對話成功產生結論的人。他們可以處理各種困難的主題,但又不得罪人。他們可以讓對方感到輕鬆自在,並傳達自己所思所想。他們是聰明的協調者,足以引導決策的形成。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在這本具開創性的新作中,杜希格揭開超級溝通者事事都能溝通成功的祕密,以及溝通的藝術與科學。他詳細剖析日常生活中不同類型的對話,釐清為何有些對話得以順暢進行,有些卻無疾而終。他更進一步指出,有哪些提問與策略可以讓人們通力合作,而有些尷尬至極的互動又要如何成功逆轉。論述過程中,他精彩解釋一位CIA探員是如何說服並吸收某個最初不情不願的間諜,某個陪審團成員是如何讓其他陪審員重新檢視一個乍看判決結果顯而易見的案子,還有一名醫生要如何應對反疫苗的病人。 杜希格運用他標誌性的說故事技巧,深入淺出介紹各界的研究,告訴我們人人都有可能學著辨識並化解那些隱形的干擾。最難能可貴的是,作者一一展示與他人成功連結的技巧,無論情況有多棘手。這本書不僅收錄了精彩絕倫的案例分享,還有各種最新的研究結果,任何人讀完之後,都會重新看待自己說出口的話語和說話的方式。◆本書特色▲這本書徹底探討何謂「成功的溝通」:當我們張口說話、打開耳朵聆聽,腦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溝通順暢或阻礙重重,是出於哪些出人意料的因素?還有與人圓滿對談之後,那種水乳交融的狀態?這些都是真實發生的事件:出自人類生理機制深層的神經鏡象化。▲本書主要分為三部分──聆聽、說服、連結:1)對話要成功,除了必須具備邏輯跟理路,也要訴諸情感層面。2)如何說話,包含我們述說的故事、倚賴的隱喻及典故,如何形容自身的經驗,甚至是語調及節奏。3)分析對話成功與否,也可以運用經濟學的工具、賽局理論及社會學;我們可以將溝通行為視為一種無意識的交易,只有給予和索取都達到時,才算成功。▲每一次互動都是某種形式的溝通:從大學兄弟會到人質談判,從婚姻諮商到為犯人辯護等各種情境,作者透過精彩的報導,告訴讀者如何在對話中張耳傾聽。為什麼有些人能夠比較仔細聆聽?最好的聆聽者施展了什麼技法?更迫切的是,面對一直以來被排擠或邊緣化的人士,對話模式該如何調整,讓他們的表達更有力量?▲紛爭,有時是理解的源頭:研究發現,即使是意見不同的艱難對話,只要以對的方式進行,不見得無法讓人理解彼此,達到平衡,而且最有可能讓大腦同步。我們都可以藉由進行艱難的對話,增進聆聽、說服與連結的能力。▲困難重重的對話,往往是人們、家庭或社群溝通成敗的關鍵:其中包含:瞭解如何和彼此溝通並互相挑戰;面對不希望成真的事物時,該如何表達或聆聽;要如何講述及接收,才不至於引出一發不可收拾的防衛心,或是讓人裝聾作啞的偏見。◆名人推薦丁菱娟 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王介安 GAS口語魅力培訓 ® 創辦人、廣播主持人朱家安 作家、哲學雞蛋糕腦闆艾爾文 作家吳若權 作家、主持人、企業顧問宋怡慧 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李崇建 親子作家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海苔熊 諮商心理師、Podcaster齊立文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歐馬克 聲藝創辦人歐陽立中 「Life不下課」節目主持人潘月琪 口語表達講師、資深媒體人、《質感說話課》作者謝伯讓 台大心理系教授、作家羅志仲 人際溝通講師、《和解練習》作者羅怡君 親職溝通作家、講師鐘穎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共融推薦◆各界佳評《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那樣生活?》以專業的論述與精彩的故事,為讀者解析語言和情緒的真實意義,透過對話建立友善而信任的人際連結。──吳若權,作家、主持人、企業顧問本書闡明了「聆聽、說服、連結」三個關鍵是溝通成敗最重要的因素,一切對話都從聆聽開始,加上真誠,邏輯、同理便能達成與人連結,解決九九%的問題。──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每個人都會說話,但並非每個人都擅長溝通;每個人都會表達想法,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把話說到對方心坎裡。不過,什麼才是有效的溝通?本書透過豐富的故事和科學研究,強調分享個人的真實故事與情感,就能深化彼此的理解和連結。無論是在職場表現、人際互動,本書都提供新的啟發,幫助讀者成為更出色的溝通者。──艾爾文,作家這本書使用的三個思考路線,其實也就是我們在諮商的時候經常使用的。作者很有條理地整理出來,替許多人省下摸索的時間。書中談到同步化的部分,可見得和對方在同一個空間裡面講話、做同樣的動作、腦部呈現相同的活化等是免不了的,也更顯得真實溝通的珍貴。──海苔熊,諮商心理師、Podcaster好的對話讓你喜從天降,不好的對話讓你一落千丈。──歐馬克,聲藝創辦人這本引人入勝的書,不只談如何更理解他人,也談如何讓人聽懂你的話。作者杜希格完美結合故事、研究和指南,即便是你碰過的最不會溝通的人,也能脫胎換骨。——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時暢銷排行榜作家、《逆思維》和《隱性潛能》作者、播客節目「Re:Thinking」主持人我們在個人生活與職業兩方面的成功,取決於我們理解和被理解的能力,但我們通常交給直覺。作者杜希格為了這本書,將汗牛充棟的學術研究挖了一遍,藉由引人入勝的故事,揭曉實用的技巧,證明任何人都能以更有效的方法聆聽與說話,甚至是運用社群媒體。——大衛.艾普斯坦(David Epstein),《跨能致勝》與《運動基因》作者這本書持續影響著我。我開始思考自己在與人對話時,問了多少問題與笑的頻率。我們每個人講很多話,真正被聽進去的,卻少得不可思議。在這個誰也聽不到誰說話的年代,我們太需要這本連結指南。——亞曼達.瑞普立(Amanda Ripley),《修復關係的正向衝突》作者杜希格再次帶來精彩力作,完成一本我們都需要讀的書。他以獨特的風格融合故事和科學,讓這本指南帶領大家改善對話,建立更深刻的人際連結。如果你想改善工作和生活中的溝通技巧,就從閱讀這本書開始。——亞瑟.C.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和哈佛商學院教授、紐時暢銷排行榜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獲頒普立茲獎的調查記者,著有《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與《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Smarter Faster Better)。他畢業於哈佛商學院和耶魯大學,曾獲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全國新聞(National Journalism)和喬治.波爾卡(George Polk)頒發的獎項。他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等刊物撰稿,先前擔任《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資深編輯,偶爾還主持播客節目「How To!」。許恬寧師大翻譯所畢業,先前譯有《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合譯)、《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FBI談判協商術》、《如何改變一個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三種類型的對話第1章 匹配原則──如何招不到間諜概念運用指南【第一部分】:有意義的對話四原則「真正要談的是什麼?」對話第2章 每場對話都是一次協商──萊羅伊.李德案概念運用指南【第二部分】:發問與留意線索「我們有什麼感受?」對話第3章 聆聽對策──流露情緒的對沖基金人士第4章 沒人大聲說出口的時候,如何能聽出情緒?──《宅男行不行》第5章 在衝突中連結──和對立方談論槍枝概念運用指南【第三部分】:生活中與網路上的情緒對話「我們是誰?」對話第6章 社會認同形塑我們的世界──幫反對疫苗的人打疫苗第7章 如何讓最難的對話安全?──網飛的日常考驗概念運用指南【第四部分】:讓困難的對話變容易後記謝辭資料來源與方法說明註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 那樣生活?: 當個超級溝通者, 解鎖與他人連結的祕密語言
作者 / Charles Duhigg
簡介 / 為什麼我們這樣對話, 那樣生活?: 當個超級溝通者, 解鎖與他人連結的祕密語言:紐時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的最新力作,結合精彩的故事,探索對話能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594667
ISBN10 /
EAN / 9786267594667
誠品26碼 / 2682856558003
頁數 / 34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85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導讀 : 前言

  如果要說菲力斯.席嘉拉(Felix Sigala)有什麼特點,那就是每個人都知道他很好聊,真的不是蓋的。大家都很喜歡跟他講話,因為講著講著,你就會感到自己幽默風趣、聰明過人。就算你和菲力斯之間沒有任何共同點(這種情況很罕見,因為聊一聊總會發現你們英雄所見略同,或是有過相同的經歷、有共同的朋友等等),你感到菲力斯懂你在說什麼,彷彿你們心靈相通。
  那就是為什麼科學家找上菲力斯。
  菲力斯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服務了二十年。他大學畢業、當兵一陣子之後就加入,幾年間擔任外勤探員。也就在那段期間,長官首度發現他很容易和人打成一片,不斷拔擢他,最後升任資深區域長,成為全能型談判人員,工作內容包括力勸不肯透露實情的證人開口、說服逃犯自首,或是安撫悲痛的家屬。有一次,有人把自己和六條眼鏡蛇、十九條響尾蛇、一隻美洲鬣蜥關在一起。菲力斯說服他自行走出來投降,還供出動物走私集團的共犯。「關鍵是讓他從蛇的角度出發。」菲力斯告訴我:「那個人性格有點古怪,但真心喜愛動物。」
  FBI的危機談判組(Crisis Negotiation Unit)負責處理人質情境,而事情極度棘手時,他們會打電話給菲力斯這樣的高手。
  年輕探員向菲力斯求救時,他傳授的招數包括:永遠不要假裝自己不是警察;永遠不要操縱或威脅;問大量的問題;如果對方展露情緒,那就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抱怨,或是一起慶祝。不過,到底為什麼菲力斯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依然有點令人費解,就連一起工作的夥伴都說不清。
  一群科學家因此在二○一四年找上菲力斯本人。當時國防部委託心理學與社會學等各領域的研究人員探索新方法,教導軍官說服與協商之術──基本上是在研究如何把人訓練得更擅長溝通。那群科學家詢問軍官共事過最優秀的談判人員,結果從好幾人的口中,聽到菲力斯的豐功偉業。他的名字一再被提及。
  好幾位科學家以為會見到一個高高帥帥、眼神溫暖、聲音醉人的迷人男中音,沒想到走進來一個中年爸爸,臉上一抹小鬍子,稍微有點中廣身材,講話聲音細柔,帶點鼻音,看起來──不太起眼。
  菲力斯告訴我,介紹與寒暄過後,一名科學家跳出來解釋他們正在執行的研究計畫,接著拋出一個籠統的問題:「能不能告訴我們,你如何看待溝通?」
  「我看我就直接示範一遍吧。」菲力斯回答:「你最美好的回憶是什麼?」
  和菲力斯對話的科學家,介紹自己是大型實驗的主持人,負責監督數百萬美元的經費,旗下有數十名研究人員。這種日理萬機的人,不太像是會在大白天閒來無事憶當年。
  那名科學家愣了一下。「大概是我女兒結婚吧。」最後他終於擠出答案:「整個家族都在。幾個月後,我母親就過世了。」
  菲力斯接著又問了幾個問題,偶爾穿插自己的回憶。「我妹妹在二○一○年結婚。」菲力斯告訴對方:「她已經過世了──得了癌症,很不容易。但婚禮那天她好美啊。我試著記住那樣的她。」
  接下來四十五分鐘,雙方就那樣聊下去。菲力斯問那群科學家問題,偶爾也講講自己。有人透露私事時,菲力斯也說出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有科學家提到女兒處於令人頭疼的青春期,菲力斯於是講起,不論他多努力,有個姑姑就是很難相處。另一名研究人員問到菲力斯的童年,菲力斯解釋自己從小到大都極度害羞—但他的父親是推銷員(而祖父是詐騙犯)。菲力斯試著模仿家人的樣子,最終學會與他人連結。
  預定的訪談時間快要結束時,某位心理學教授插話。「抱歉,」她說:「今天聊得很愉快,但我並沒有進一步瞭解你做了什麼。你認為為什麼這麼多人都推薦我們和你聊一聊?」
  「問得好。」菲力斯說:「在我回答之前,我想先問:先前妳提到自己是單親媽媽,我猜又要照顧孩子,又要兼顧職涯,一定很不容易。這個問題聽起來不太尋常,但我很想知道:如果有人打算離婚,妳會跟他們說什麼?」
  女教授沉默了一會。「好吧,要聊就來聊。」她回答:「我有很多建議。我和先生分居時──」
  菲力斯溫和地打斷她。
  「我不是真的需要答案。」他說:「但我想指出,在場的都是專業同仁,而在不到一小時的對話後,你們就願意告訴我人生中最私密的事情。」菲力斯解釋,女教授會感到如此自在的原因,八成要歸功於大家一起打造的談話環境。菲力斯仔細聆聽、引導人們講出自己的脆弱之處,讓所有人透露有意義的個人細節。菲力斯鼓勵現場的科學家解釋自己如何看待世界,接著又向他們證明,他聽進了他們所說的話。每當有人提到觸動情緒的事(即便他們沒發現自己情緒外露),菲力斯都會有來有往,也說出他的感受。菲力斯解釋,他們做出的所有這些小小的選擇,營造出信任的氣氛。
  「這是一套技能組合。」菲力斯告訴科學家:「背後沒有什麼玄妙之處。」換句話說,人人都能練習成為超級溝通者。
(未完)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一】
三種類型的對話
概述
  對話是我們共同呼吸的空氣。我們在一天之中和家人、朋友、陌生人、同事說話,有時還跟寵物說話。我們透過簡訊、電子郵件、網路文章與社群媒體溝通。我們用鍵盤和語音轉成文字發聲,偶爾還提筆寫信。咕噥、微笑、鬼臉、嘆氣,也不時成為表達工具。
  然而,不是所有的對話都是平等的。碰上有意義的討論時,我們會感到十分開心,有如撥雲見日。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曾說:「不論是婚姻或友誼,最終所有友伴關係的黏著劑是對話。」
  然而,若是重要的對話進展不順利,將導致心情低落、垂頭喪氣,覺得錯過機會。我們心情複雜地離開,悶悶不樂,不確定有任何人聽懂我們剛才講的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
  下一章會解釋,人類的大腦演化成渴望連結。然而,我們必須理解,溝通是如何產生作用,才有可能持續與他人同頻──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意識到,連結的前提是雙方參與同一種對話。
  超級溝通者不是生下來就具備特殊能力──但他們比別人更認真思考對話是如何開展、對話為什麼成功或失敗。此外,他們意識到每場對話都帶來接近無限的選擇機會,人們將因此更貼近彼此,或是漸行漸遠。當我們學會辨識那些機會,將開始以新的方式開口與聆聽。

【內文試閱二】
第1章 匹配原則──為何招不到間諜
  吉姆.勞勒(Jim Lawler)要是對自己誠實,他會承認自己毫無吸收間諜的能力。事實上,他度過的多數夜晚都在煩惱,這輩子做過的各種工作中,找人當間諜是他唯一喜歡的,但看來他就要被炒魷魚了。勞勒在兩年前得到這份工作,進入美國中情局(Central IntelligenceAgency, CIA)當招募員。
  時間回到一九八二年,當時勞勒三十歲。他在加入CIA前,畢業於德州大學法學院,成績平平,接著輾轉於一連串無聊透頂的工作。有一天,不確定人生要幹什麼的他,打電話給在校園碰到的CIA獵頭雇員。接下來,他接受面試、測謊,又在數個城市參加了十幾場面試,接著是一系列的考試。考題感覺上是在找碴,專問一些勞勒不知道的事情(勞勒真的想不通,到底有誰會背下一九六○年代的橄欖球世界冠軍?)。
  勞勒終究闖進了最後一關的面試,但感覺不太可能會錄取。他的考試表現介於差勁和平庸之間。此外,他沒有海外生活的經驗,不會說外語,沒有軍隊的經驗,也沒有特殊技能。不過,面試官注意到勞勒為了參加這次面試,千里迢迢自費飛到華盛頓特區,而且堅持完成每一場考試,即便大部分問題的答案,他顯然毫無頭緒。勞勒以令人欽佩的正面精神回應每一次的挫敗,甚至有過度樂觀之嫌。
  面試官問勞勒,他到底為什麼這麼想加入CIA?
  勞勒回答:「我這輩子一直想做重要的事。」他想要報效母國,「把民主帶給渴望自由的國家。」話一說出口,勞勒自己都知道很好笑。有誰會在面試時談什麼渴望?所以勞勒停下來,深呼吸,說出當下能想到最誠實的答案:「我感到人生很空虛。」勞勒告訴面試官:「我想參與有意義的事。」
  一星期後,CIA打電話通知他錄取了。勞勒立刻接受,到培里營(Camp Peary)報到──培里營俗稱「農場」(the Farm),是CIA在維吉尼亞州的訓練場地。勞勒在那裡學習開鎖、傳遞情報與跟蹤監視。
  不過,農場課程最出乎意料的一面是CIA極其重視對話技巧。勞勒在受訓期間得知,在CIA的工作基本上就是溝通。外勤人員的任務不是潛伏在暗處,也不是在停車場竊竊私語,而是在派對上找人聊天,在大使館交朋友,和外交官打成一片,希望有一天能悄悄得知關鍵情報。溝通萬分重要,CIA訓練法的摘要開門見山地指示:「找出辦法連結。」上頭寫著:「CIA招募員的目標是讓間諜人選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招募員是少數真正懂他的人,甚至是世上唯一的知己。」
  勞勒從間諜學校高分結業,派駐歐洲。他的任務是結交外國官員,和大使館人員培養友誼,並開發各式各樣的人脈。或許有人會願意敞開心扉和他聊一聊—他的上司希望能因此開啟討論的管道,讓全球事務變得更可控一些。•••
  勞勒在海外的頭幾個月過得慘兮兮。他盡了最大的努力融入當地生活,參加必須穿著禮服的晚宴,還在大使館附近的酒吧灌酒,但不管怎麼做都沒用。有一次,勞勒在滑完雪的社交活動中,認識一名中國代表團的職員,沒事就相邀吃午餐和喝雞尾酒。勞勒最後鼓起勇氣問這位新朋友,或許他願意賺點零用錢,只要傳遞在大使館聽到的小道消息就可以了。然而,那個人告訴勞勒,自己的家族財力雄厚,謝謝他的邀請,但上頭一般會處決幹這種事的人,所以還是算了吧。
  還有一次,一名蘇聯領事館的接待人員看起來可能答應,直到上司把勞勒拉到一旁解釋,那其實是蘇聯情報機構KGB的人。她也在試圖吸收他。
  最後,終於出現能拯救勞勒事業的機會:CIA的同事提到,在某中東國家外交部工作的年輕女性茉莉(Yasmin),最近會來到他們這裡。同事解釋,茉莉是來休假的,住在移居歐洲的哥哥家。幾天後,勞勒設法在餐廳「不小心撞到」茉莉。勞勒自稱是石油商人,兩人聊起天。茉莉好像有點寂寞,提到哥哥總是很忙,永遠沒空陪她觀光。
  勞勒邀請茉莉隔天共進午餐,詢問她的生活。她喜歡她的工作嗎?住在近期剛發生保守革命的國家難不難?茉莉坦承她痛恨上台的宗教激進分子,渴望移居國外,住在巴黎或紐約,但這種事要有錢才能辦到。光是這次的短期停留,就花掉她好幾個月的積蓄。
  勞勒感到這是個機會。他告訴茉莉,他的石油公司正好需要顧問。那是一份兼差工作,可以和茉莉在外交部的正職同時做,但他還是會提供簽約獎金。「我們點了香檳慶祝,茉莉差點喜極而泣,她好開心。」勞勒告訴我。
  午餐過後,勞勒衝回辦公室找上司。他終於網羅到第一名間諜!「結果長官告訴我:『恭喜。總部會欣喜若狂。現在你需要告訴她,你是CIA探員,你想取得她的政府的資訊。』」勞勒覺得這樣不大好,如果誠實以告,茉莉大概再也不會理他了。
  然而,長官解釋不明講是替CIA工作,對她並不公平。萬一哪天茉莉被政府抓到,她會入獄,甚至被處死。她需要瞭解風險所在。
  勞勒於是繼續和茉莉見面,試著找到正確時機,說出自己真正的後台。隨著兩人相處的時間愈來愈多,茉莉講話愈來愈沒防備。她告訴勞勒,她恥於自己的政府關閉報社,禁止自由言論。此外,她也厭惡官僚下令讓女性在大學研究某些主題變成違法行為,還強迫女性在公共場所佩戴頭巾。茉莉說她最初在政府單位找工作時,從沒想到情況會惡化至此。
  勞勒認為這是好兆頭。某天晚餐時,他解釋自己其實不是什麼石油商人,而是美國的情報人員。勞勒告訴茉莉,她想要的東西跟美國一樣:他們都想推翻她的國家的神權政治,打擊神權領袖的勢力,終止對女性的壓迫。勞勒說對不起,他對自己的身分說謊了,但工作機會是真的。她願不願意考慮替美國的中情局工作?
  「我邊說邊看到茉莉的眼睛愈瞪愈大。她抓緊桌布,瘋狂搖頭,喃喃自語著:『不,不,不。』等我講到一個段落,她便開始哭。我知道我搞砸了。」勞勒告訴我:「她說政府會為了這種事殺人,她不可能協助我。」任憑勞勒說破了嘴,茉莉依然不肯考慮他的提議,「她只想快點遠離我。」
  勞勒向上級報告壞消息。「我的上司說:『我已經告訴每個人你招募到她了!我告訴了處長,還告訴了站長,他們又回報給華盛頓特區了。然後你現在要我告訴他們,你沒搞定?』」
  接下來該怎麼辦,勞勒毫無頭緒。「不論我提議給多少錢,提供多少承諾,茉莉都不肯冒可能害死自己的風險。」勞勒告訴我。唯一可能繼續推動這件事的辦法,就是說服茉莉相信他。他懂她,會保護她。然而,要如何辦到?「他們在農場教我,要想招到人,得讓對方相信你在乎他們。也就是說,你得真正在乎他們。換句話說,你得以某種方式連結,但我根本不曉得如何才能辦到。」
•••
  我們如何與另一個人建立真正的連結?如何透過對話,鼓勵某個人去做有風險的事、踏上冒險旅程、接受某份工作,或是出門約會?
  讓我們把難度降低一點:假設你試著和上司打好關係,或是想認識某位新朋友:你要如何讓他們放下戒心?如何證明你在認真聽他們說話?
  過去數十年間,隨著研究人類行為與大腦的新方法紛紛出爐,這一類的問題促使研究人員幾乎檢視了溝通的每一個面向。科學家仔細觀察我們的大腦如何吸收資訊,最後發現,透過言論跟他人連結的影響力與複雜度,遠超過以往的想像。我們如何溝通──說話與聆聽時不知不覺做出的決定、問的問題、暴露的軟肋,甚至是語氣,全部會影響我們將信任誰、誰能說服我們,以及我們會找誰當朋友。
  除了這方面的全新認識,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研究也顯示,每場對話的核心是潛在的神經同步(neurological synchronization),也就是從每個人的呼吸速度到起雞皮疙瘩,大腦與身體會趨於一致──我們通常不會發現這件事,但這會影響我們如何說話、聆聽與思考。有的人持續未能與他人同步,即便和走得近的朋友聊天也辦不到。有些人似乎毫不費力就能與任何人同步──這樣的人姑且稱作超級溝通者(supercommunicator)吧。大部分的人則落在光譜的中間。然而,如果我們理解對話的機制,就能學著以更有意義的方式連結。
  不過,道理懂歸懂,勞勒還是感到茫然,看不出如何和茉莉建立連結。「我知道頂多還有一次跟她說話的機會。」勞勒告訴我:「我得想辦法突破。」

大腦的連結時刻
  波.席佛斯(Beau Sievers)在二○一二年加入達特茅斯社會系統實驗室(Dartmouth SocialSystems Lab),一身打扮就像幾年前還在擔任樂手的時期。他有時會頂著金色爆炸頭,套著某次爵士節的破爛T恤,一醒來就衝向實驗室。校警不確定剛跑過去的人到底是博士候選人,還是戕害大學生的大麻販子。
  席佛斯繞了一大圈,才進入常春藤名校。他大學原本讀的是音樂學院,研究擊鼓與音樂製作,幾乎不問世事。然而沒多久,他就在想,不論再怎麼瘋狂練習,也很難成為萬中選一的幸運兒,「只靠打鼓養活自己。」他因此開始探索其他職涯。席佛斯向來對人們如何溝通極感興趣,尤其喜愛舞台上不時發生的無聲音樂對話。他和其他樂手即興演出時,有時候突然間所有人彷彿融為一體,共用一個大腦。表演者,以及聽眾、調音師,甚至是酒保,突然間就同步了。席佛斯有時也會在深夜聊得很愉快,或是在約會很成功時,出現相同的感受。他因此上了幾堂心理學的課,最後申請到魏特利博士(Thalia Wheatley)的博士班。魏特利博士是最頂尖的神經科學家之一,專門研究人類如何相互連結。
  魏特利在期刊《社會與人格心理學指南》(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中寫道:「為什麼人會和某些人『一見如故』,跟其他人卻不會,這是科學上未解的重大謎題。」魏特利解釋,和某個人聊得來的感覺會很美好的部分原因,在於人腦演化成渴望那種連結。想要連結的欲望,促使人們組成社群、保護後代、尋求新朋友與盟友。這是我們這個物種得以生存的原因。「人類擁有罕見的能力。」魏特利寫道:「有辦法在重重阻礙下依舊彼此連結。」
  無數的其他研究人員,也對我們如何形成連結深感興趣。席佛斯閱讀科學期刊後發現,德國的馬克斯普朗克人類發展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學者在二○一二年,研究過吉他手演奏音樂家沙伊德勒(C. G. Scheidler)D大調奏鳴曲時的大腦。當吉他手各自彈奏,專注於自己的樂譜,他們的神經活動看起來不太一樣。然而,等進入二重奏,顱內的電脈衝會開始同步。在研究人員眼中,這有如吉他手的大腦合而為一。此外,那個連結通常會流過他們的身體:吉他手往往開始以相同的速率呼吸,眼睛同時瞪大,心臟也出現相似的跳動模式。就連他們皮膚上的電脈衝通常也會同步。接下來,等他們不再彈奏同一個段落──譜子開始不一樣,或是轉為獨奏,「腦間的同步化就完全消失。」科學家寫道。
  席佛斯發現其他研究也顯示,當人們一起哼歌、肩並肩在桌上敲打手指、合作解謎,或是為彼此講故事,也會發生同樣的現象。普林斯頓的研究人員進行測試神經活動的實驗。十二名受試者聆聽一名年輕女性講述在畢業舞會當天,一則峰迴路轉的故事。研究人員同時觀測說話者與聆聽者的大腦,發現聽話者的大腦開始與敘事者同步,直到所有人感受到相同的壓力、不安、開心、幽默等情緒,就好像大家在一起說故事。此外,有的聆聽者與說話者特別同步;大腦看起來跟她幾乎一模一樣。事後被問到時,那些步調特別相近的受試者,更能清楚分辨故事中的人物並回憶小細節。人們的大腦愈是同步,愈能理解說話內容。研究人員在二○一○年的《國家科學院院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寫道:「說者與聽者的神經耦合(speaker-listener neural coupling)程度,能夠預測溝通的成功度。」
(未完)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紐時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的最新力作,結合精彩的故事,探索對話能發揮作用的要素——以及我們所有人如何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學著成為「超級溝通者」。
溝通是一種超能力。人每次開口都是展開三種對話──務實、情緒、社會,只要辨識對話類型,就可以對症下藥。有了正確的工具,就能夠與任何人連結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