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係變成傷害之前: 為什麼愈相愛愈受傷?
作者 | 張家齊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在關係變成傷害之前: 為什麼愈相愛愈受傷?:第一本談心理失控感的專書,揭開親密關係破裂的關鍵!原來,我們在關係裡尋找的,不只是親密感,更還有內在的匱乏。:誠品以「 |
作者 | 張家齊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在關係變成傷害之前: 為什麼愈相愛愈受傷?:第一本談心理失控感的專書,揭開親密關係破裂的關鍵!原來,我們在關係裡尋找的,不只是親密感,更還有內在的匱乏。:誠品以「 |
內容簡介 第一本談心理失控感的專書,揭開親密關係破裂的關鍵!原來,我們在關係裡尋找的,不只是親密感,更還有內在的匱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難道我不值得被愛?」、「我不夠好嗎?」⋯⋯有時候,我們的愛情就像脫軌的列車,明明知道彼此的關係愈來愈不對勁,卻怎麼也無法啟動煞車,持續失速。在撕心裂肺的爭吵中,在明明痛到不行卻無法放棄的關係中,出問題的,難道只是愛情?真正折磨你的,並非他人的不愛,而是你沒看透的錯誤期待;修復心碎、逃離情感的耗損,關鍵在於解開親密關係的索求與操控! 臨床心理師張家齊博士,綜合多年來幫助個案走過親密關係傷痛的經驗,觀察到親密關係之所以破裂,很多時候並非源於彼此不夠親密,而是我們往往不自覺地會去索求伴侶,要他們填補我們過去在原生家庭未被滿足的重要心理需求,也就是填補我們的「心理失控感」。然而我們愈索求什麼、愈想填補什麼,親密關係卻愈容易失衡。本書透過與個案的深度談話,分析了六種常見失衡的親密關係模式,源於怎樣的心理失控感,以及企圖從親密關係獲得補償的各種樣貌: 1.容易在愛情裡委屈求全——心理價值感失控,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 2.容易在愛情裡嫌棄對方——心理負罪感失控,覺得讓人失望的自己是有罪的。 3.為什麼由愛生恨,無法放手——心理壓迫感失控,陷於情緒被壓迫的成長傷痛。 4.容易在愛情裡一直查勤——心理安全感失控,欠缺值得信賴的父母。 5.明明知道不對,卻還是劈腿——心理權力感失控,不想當弱者的恐懼。 6.常常黏著另一半——心理存在感失控,無法肯定自己的存在意義。釐清昨日的傷痛,才能找回今日的幸福。失控的愛帶來的苦,很可能不只存在於某一段關係,甚至會像病毒般入侵我們的多段感情,重複愈愛愈痛的負循環。本書提出的自我重建與成長建議,將幫助我們停下腳步覺察內在的匱乏;同時幫助我們認清愛與傷害的界線,在關係變成傷之前及時修復,找回在愛裡連結彼此卻不失去自我的力量!暖心推薦「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作者、臨床心理師 曾心怡「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臨床心理師 丁郁芙諮商心理師、Podcaster 海苔熊「你的網路閨密」/知名兩性YouTuber、作家 SKimmy*本書為《失控的愛》新編版
作者介紹 張家齊 臨床心理師。臺大心理系臨床心理碩士,次領域為成人精神與健康心理,擅長主題包括親密關係、親子衝突與職場關係。管理學博士。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管理學研究所。學術研究聚焦員工關係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副教授。教學內容為領導心理、績效管理,以及企業經理人情商領導力課程。《獨立評論@天下》「心理與管理的十字路」專欄作家。專欄系列文章累計點閱逾120萬人次,心中遠大理想是提升大眾的心理健康知識,以及鼓勵公司關注員工的心理健康,讓大家開心工作、開心生活。Facebook:張家齊—家齊博士陪你多管心事Instagram:dr.chiachi.psych(張家齊—家齊博士陪你多管心事)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聽內在的聲音,看內在的文字,開始拆解愛情的疑難雜症╱曾心怡 推薦序 從不斷遞迴的虐愛裡,找回真正缺失的那一角╱蘇益賢 推薦序 我們都追求愛的美好,為何卻都為愛所傷?╱SKimmy 自序 相愛相殺,當愛情像脫軌的失速列車 序章 為什麼我的每段感情,都因為相似的理由分手? ――六種原型:如何打破愈愛愈痛的負循環明明愈愛愈傷,為什麼還是無法停止去愛?回溯成長過程的傷,找回愛的第一步我們是否正陷入帶來傷痛的愛?第一章 為什麼我成了愛情裡的奴隸,不斷犧牲? ――自我犧牲型:如何肯定自己的價值,練習不討好只要能留住他,我怎樣都可以這是一部愛情故事,還是一部犧牲日記?要對人有用,我才有生存的價值?說不出口的憤怒,化為自尊的傷心理價值感失控別再仰望他人,看見自己吧覺察「單身自我」的那些傷心肯定自我的價值學習關掉心中的「魔王之聲」拚命犧牲自己的人,必須小心兩件事調整彼此的「犧牲默契」第二章 為什麼一直挑剔對方,覺得他不夠好?――全面控制型:如何允許不完美,從一直要求中喊停因為愛,失去自我也應該?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在乎?讓他人失望就是有罪的心魔迫切需要監督另一半需要維持被人認可的狀態心理負罪感失控重新檢視關係中的那些「基本要求」卸除肩上的罪惡感與無望感對話中的「我們」,需要中場休息第三章 為什麼由愛生恨,無法放手?――恨意爆表型:如何走出心中的不甘與憤恨我居然變成行走的炸彈理智線斷裂的那一刻情緒被壓迫的內在創傷每次都忍耐的人,反彈最大心理壓迫感失控為了更親密,更需要好好生氣為什麼表達了不滿反而更氣?釋放憤怒的有效選擇讓罪惡感走對方向第四章 為什麼一直查勤,還是沒有安全感?――零信任感型:如何在關係中建立信任無法被我信任的你,是有罪的缺乏安全感到底是哪裡出了錯?成長過程是否擁有值得信賴的父母一旦遇上困難,我們的關係終將結束我不是不信任你,我只是不信任關係心理安全感失控覺察自卑感在作祟重塑因父母相互指責而失落的信任感第五章 明明知道不對,為什麼還是劈腿了?――多重關係型:如何安撫紊亂無力的自己愈愛愈空虛,我是誰我在哪?我只是害怕寂寞沒有人要的恐懼我只是想確定,我不是弱勢的一方出軌的人沉迷的是支配的權力心理權力感失控看見出軌背後那個紊亂無力的自己兩人關係可以是穩定且溫暖的第六章 為什麼沒辦法獨處,常常黏著另一半?――寄生型:如何肯定自己的價值,不依賴他人寄生,才能開始人生把生命寄託在另一半的風暴渴望被照顧的依賴感無法應付生命中的挑戰,只好傷害自己心理存在感失控肯定自己的存在練習體驗自己的感受醒醒吧,沒有誰該當誰的英雄避免「依賴套餐」,請嘗試「單點」結語 四個心理準備,重拾愛與被愛的能量準備一:失控的愛不是親密感出錯先與自己靠近,才能感受親密準備二:探見失控的愛的源頭他先受了傷,不代表你就不會痛不急著究責,才能看見彼此的傷準備三:用覺察阻止複製失控的愛我眼中的自己與他人眼中的我準備四:別想在失控的愛中講道理請給我一個溫暖的擁抱
書名 / | 在關係變成傷害之前: 為什麼愈相愛愈受傷? |
---|---|
作者 / | 張家齊 |
簡介 / | 在關係變成傷害之前: 為什麼愈相愛愈受傷?:第一本談心理失控感的專書,揭開親密關係破裂的關鍵!原來,我們在關係裡尋找的,不只是親密感,更還有內在的匱乏。:誠品以「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468739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468739 |
誠品26碼 / | 2682828230005 |
頁數 / | 272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x1cm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相愛相殺,當愛情像脫軌的失速列車
從學習心理專業開始,我經常被問到:「找心理諮商有用嗎?心情不好找朋友或家人聊天不就好了?」以前都會傻傻地認真開始解釋,心理師怎麼被訓練、有什麼技術,但換來的往往還是懷疑的面孔。後來我發現,與其理性解釋,不如給些比喻比較有美感,我會試著問對方:
「通常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儀容或服裝可能不整,要怎麼辦?」
答案一般會很直接:「找個鏡子照一照,就能看清楚要怎麼調整了。」
「那麼,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糾結混亂,請問哪裡有鏡子可以讓你看看哪個想法沒順好、哪個情緒該調整?」
一個照鏡子的比喻,就是我與個案互動最直接的寫照。
一面鏡子,可以讓我們看見自己五官的狀態,衣服的色彩,提醒過長的鬍鬚、暈開的眼線;一段獨特的心理對話開啟後,我嘗試成為一面思緒的反射鏡,努力讓個案看見自己想法的狀態、情緒的色彩,提醒對方照顧那些被忽略的自我盲區。
「經過這段時間的諮詢,我終於看懂自己了。在我們談話的過程,除了情緒能得到支持,很特別的是,我感覺你會帶我去看一些自己沒看見的盲區。當我們把那個盲區整理完畢,很多卡住的東西其實就過去了。一開始我有點困惑,我明明才是最認識自己的人,怎麼之前自己沒有看到那些盲區。體驗到現在,我意識到了,那些盲區,其實是一些我沒有處理好的痛苦,是一些我想刻意避開的感受,根本是自己把它們藏起來的!」
在要撰寫這篇序言的前幾天,一位和我合作了一年左右的個案,在某次的會談中與我分享前面這段心得。還記得一年前,個案在親密關係中面對難以承受的痛苦,幾乎每週都與伴侶發生激烈衝突,與對方如仇人般爭執怒吼。經過了總共四十個小時的會談之後,個案回顧了我們一起看見的那些憤怒盲區,提升了自我覺察,找回了與伴侶真正的親密感,面帶微笑和我說:「可以情緒平穩地和我愛的人在一起,感覺真的不錯。」
親密關係裡一直受苦,其實是心理失控了?
每當我見證了個案提升自我覺察後的那些成長,除了為個案願意嘗試的勇氣覺得感動之外,也總是很希望這樣的轉變能在更多人的生命中出現。除了藉由平日與個案一對一的互動,我在商學院教授情商心理學課程的時候,也一直努力提醒著學生與管理者,良好的自我覺察對於自己的職場表現有多麼重要。
記得當初和出版社編輯開會的時候,基於自己所有的實務工作和研究工作經驗,我興奮地發想了好多主題,希望能把過去對親密關係、親子關係、職場關係、員工關係等所有人際互動的理解都好好地和大家分享。深聊之後,我感受到當今大眾心理領域中,大家對於情緒相關議題已經有不少探索,是時候可以更進一步,從本書要介紹的「心理失控感」這個概念,協助大家深入覺察情緒失控背後的獨特原因。
為什麼愈相愛愈受傷?
「心理師,為什麼?我明明已經那麼用心愛他,我卻一直在受傷?」
回顧過去所遇上的個案,親密關係困擾絕對是我們最難逃脫的密室。有時候,我們的愛情像脫離軌道的列車,明知彼此的關係愈來愈不對勁,但是卻怎麼也無法要求自己啟動急停系統,使得情緒的痛不得不繼續失速。
那種張力緊繃無法消解的虐愛關係,就是「失控的愛」的樣貌。當一段親密關係開始失控,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自我覺察能力,我們很容易讓自己與對方受苦,甚至是在同樣的部位劃下多次的傷,永遠沒有足夠的時間癒合。
如果想要跳脫這樣的囹圄,我們必須看見自己內在有著什麼樣的「心理失控感」,會讓親密關係成為心理失控後的犧牲品。藉由本書針對六種「親密失控模式」的說明與分析,雖然不見得能讓我們直接抵達幸福的目標,但勢必能提供明確的航向,讓我們的親密關係有機會重回可控的航道。
成為一面想法與情緒的鏡子之後,我寫下這本《在關係變成傷害之前》,希望讓它陪著大家關心自己內在的真實色彩,觸摸那些心底被忽略的失控感,走向真正親密的未來。
最佳賣點 : 第一本談心理失控感的專書,揭開親密關係破裂的關鍵!
原來,我們在關係裡尋找的,不只是親密感,更還有內在的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