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能量: 放下父愛的缺憾, 也放過自己 | 誠品線上

父能量: 放下父愛的缺憾, 也放過自己

作者 馮以量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父能量: 放下父愛的缺憾, 也放過自己:這本書,獻給所有背負著父愛的缺憾,在生命中坎坷前行的我們。: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曾經,我緊抓住對父親的失落,因為害怕一旦放下,我和爸爸之間就什麼也沒有了。──────馮以量書寫「父親」重磅力作──────若時光倒流,回到你和父親曾有的揪心畫面裡,此時此刻的你會對當時的父親說什麼?假如父親回應了,他又會對你說什麼?●不顧家的父親、軟弱的父親、暴力的父親、離世的父親……父親缺席的我們帶著傷痛前行,生命中缺失的「父能量」,長大的我們如何為自己補回?【給所有在父愛缺憾裡受傷的孩子們】我們曾受過傷,我們要學習負責療傷,與自己和好相處。//故事從馮以量重壓心上的一段回憶說起:父親出殯當天,十三歲的他目睹亡父竟七孔流血,自此在心裡種下「我不孝」的內疚。無盡哀傷與對父親拋家的恨意生根纏結,磨耗他三十多年。由這份遺憾深入,他陪伴著成年兒女們一一去看見,人生中那輪迴般的痛、難解之苦,原來是內心深處的父愛缺憾從未被照顧。.她罵老公:「你不要像我爸那麼沒用!」又罵兒子:「為什麼你這麼像你爸?」──她渾然不覺自己複製了母親對父親的憤怒,並將這股憤怒帶進自己的家庭關係。.癌末的父親說:「我的女兒說她恨我,說她不需要爸爸。」──當孩子說「我不喜歡你」或「我恨你」,其實只是想告訴你:「我這麼愛你,為什麼都感受不到你給我的愛?」.父親懺悔:「我為過去的自己感到難過,也為我兒子感到抱歉。」──對兒子家暴的他,小時候是爸爸的暴力受害者;而他爸爸,幼年時也遭自己的父親施暴……//無論好壞,每一位父親都刻成了兒女的生命印記,即使長大也未曾消退。不是所有關係都能和解,也不是所有缺憾都能彌補。本書的如實述說,令人揪心,但我們終於有機會看清一位父親生命的全貌,理解父愛背後的承擔及侷限,進而能給自己更大的允許、更寬容的選擇,放下爸爸,也放過自己。本書特色:● 繼暢銷作《你背負了誰的傷》後,睽違兩年半,「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馮以量──書寫「父親」──既揪心、又療癒的重磅力作。●「爸爸」這個稱號,只是父親眾多的身分之一;不是所有,只是「之一」。生命的慈悲不只是要給爸爸,也需要給自己──畢竟「孩子」這個稱號,也只是我們生命裡其中一個身分而已;不是所有,只是之一。● 這本書,獻給所有背負著父愛的缺憾,在生命中坎坷前行的我們:.【給成年子女】在你的生命裡,你的父親是否有做或沒有做一些重大的事件,影響了你往後的生命?.【給受傷的成年子女】在多年來,爸爸傷害你的經驗裡,你是否能看見這不是因你的錯而引起的?要是父親持續傷害你,你是否能堅持去拒絕?拒絕讓父親持續傷害你,是給自己一份學習,也是給父親一份教育。在這學習及教育裡,我肯定有更大的善意存在著。.【給喪父的成年子女】花一點時間,書寫一封信給你的父親。把這封信唸出來。不妨考慮對著天空唸出來,也可以在信任的親友面前唸出來。如果父親能同時聽見你寫這封信給他,他會給你什麼回應呢?.【給父母親】當一個孩子對你說:「我不喜歡父親」或者「我恨父親」,你覺得他在內心深處是想告訴你什麼訊息?.【給已婚的女性】你有沒有察覺到:你對先生的不滿及憤怒,有多少成分是從以前原生家庭對爸爸的憤怒而帶過來的呢?你如何阻止住在你腦海裡多年的那位父親,光明正大地住進你們夫妻倆所建立的家庭呢?.【給已婚的男性】父親對待你及你對待小孩,這兩者是一樣的嗎?還是不一樣?有哪些正面/負面的畫面,重疊在這三代裡?父親有哪一些美好的或不好的特質,你留給了自己,也傳給了小孩?● 馮以量:「這是我送給自己的一份見證生命成長的禮物,這一本書也是送給你的──所有在父愛缺憾裡受傷的孩子們,我們曾受過傷,我們要學習負責療傷。不管我的父親有多壞,我都想在內心留一個尊敬的位置給他。現在的我不再心痛父親沒有幫我的傷口搽藥了。我清楚地知道不管是膝蓋流血或者心靈痛苦,長大後的我要為自己止血、止痛。這樣做,無非是想要放下父愛的缺憾,同時也放過自己。如果你做得到,我衷心地恭喜你和我同行。然而,你目前做不到放下父愛的缺憾及放過自己,那也沒有關係,你就用你自己比較安心的步伐,陪著那個受傷的自己,繼續走下去。我相信每一個人都值得擁有美好的生命。我衷心地希望你會喜歡這本書,也希望這本書能夠陪一陪小時候的你。」(摘自作者自序)● 李崇建:「馮以量是我的典範。他的新作書寫父親,從自我揭露之始,帶領案主從無奈、無能,走到無盡深遠的愛,也經歷自己經驗的傷、自己覺察與體驗的接納,坦誠地面對自我的生命。他示範了生命如何從無望走向可能。這是一本療癒之書,也是一本教育之書,更是一本成長的手冊。謝謝以量帶來的啟發,為我示範了珍貴的圖像。」(摘自本書推薦序)● 大師兄:「在我心中,『負能量』曾經與『父能量』劃上等號,但是近幾年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叫做「和解」。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與自己對話:會不會是第一次當爸爸的他不知道如何當爸爸,於是他用自己的一生,來帶領兒子去適合他的地方呢?如何將負能量變成父能量?在這本書中,有很好的解答。」(摘自本書推薦序)● 書中內容的刊載有得到主角們的書面同意。基本背景資料稍有修改,作者保留和主角們的真實互動及對談內容。各界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專文推薦:.大師兄(國民作家).李崇建(台灣薩提爾推手.作家) 真情推薦:.NeKo嗚喵(YouTuber.說書人).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李崇義(薩提爾模式溝通引導講師).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胡展誥(諮商心理師).黃致豪(家事/刑事律師).蔡詩萍(作家).賴芳玉(律師).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馮以量(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活著,就是離不開「生死」及「家庭」。我用這一生的心力在這兩大課題裡持續學習,至死不渝。‧資深輔導與諮商工作者、醫療社工‧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前副會長‧2009年新加坡總統頒發「醫療仁心獎」‧2011年入圍馬來西亞十大傑出青年‧2011年《星洲日報》(馬來西亞最具影響力的中文媒體)讀者票選「最受歡迎作家」‧2024年,馬來西亞「大日子」網站、城邦閱讀花園讀者票選「最喜愛的本地作家」之一澳洲南澳大學社會科學(輔導)碩士。二十多年輔導領域與安寧療護實務經驗,輔導超過千對夫妻及青少年,陪伴超過千位臨終病人及喪親者,開設兩百餘場有關家庭關懷及臨終關懷深度學習工作坊,並進行超過千場演講(觀眾總計超過四十萬名)。授權及參與三十餘場改編自《善終》(台灣版書名《最好的告別》)的戲劇公演、十餘場改編自《把愛帶回家》(台灣版書名《允許自己選擇愛》)的戲劇公演。受邀為馬來西亞國家電台「愛FM」的節目「愛生活」之嘉賓主持、舉辦兩回生死特展,進行二十餘場線上讀書會。曾任新加坡甘露關懷協會安寧志工督導、新加坡雅西西慈懷病院資深醫療社工、新加坡善友輔導中心輔導員兼訓練部主管。現為馬來西亞孝恩集團輔導與諮商顧問兼部門主管,並擔任馬來西亞已亮出版社執行長。著有《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已售出越南文版、簡體中文版)、《允許自己選擇愛》(已售出越南文版、簡體中文版,書名《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另著有《允許悲傷──最溫柔的療癒》(已售出越南文版)、《最好的告別──善終,讓彼此只有愛,沒有遺憾》、《已亮的天空》、《尋找光和愛》、《陪你到最後》。● 臉書粉絲專頁【冯以量 】(可搜尋「馮以量」)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文】生命從無望走向可能 文◎李崇建(台灣薩提爾推手.作家) 011.【自序】不是所有孩子都有「父能量」 0171.走一段放過自己的路.我緊緊抓住心中的遺憾,像在聲明我仍愛著父親 030.每一次愛爸爸的嘗試,都提醒我恨他的記憶 0412.當孩子說恨爸爸,背後是愛與無奈.不顧家的父親,憑什麼要孩子感恩 054.我不是恨爸爸,只是失望爸爸不愛我 061.如果我們有任何一方,願意向前走一步 072.那晚,我看見爸爸哭了 0793.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孩子才能成為孩子.我怕忘記爸爸的遺言 0884.大部分拯救母親破碎婚姻的小女孩,長大後,都需要另一個男人拯救.只有我願意留在媽媽身邊 100.我用自己的角度,看「父親」這個男人 1105.你對丈夫的憤怒,有多少是你對爸爸的憤怒?.老公,你不要像我爸爸一樣 122.我不小心把對父親的不滿,轉移到孩子的爸爸身上 1316.新手爸爸若沒有參與照顧孩子,那是一家人的損失.請別推開新手爸爸 1427.有些情分無法親密、無法靠近,但無比珍貴.他是我父親,卻也是陌生人 150.這段父子關係還未開始建立,又要分離 1578.以「長大後更成熟的你」,看待你的孩子.當初爸爸打我,現在我打兒子 172.我為自己感到難過,也為兒子感到抱歉 181.成為自己想要的父親 1939.做「足夠好」的兒女就好.我要讓自己的生活,回歸自己 20610.若不能說再見(good bye),就說再見(good to see you again).再也沒有人像爸爸這麼疼我了 220.我不要和爸爸說再見 22811.爸爸永遠在你的心裡,不曾死去.我爸爸還沒有死 24212.我願意放下爸爸了.那一晚,我爸爸離家出走 252.探索父親的旅程開始了 260.長大後的你,會對爸爸說些什麼呢? 274.【推薦文】將負能量變成父能量 文◎大師兄(國民作家) 282

商品規格

書名 / 父能量: 放下父愛的缺憾, 也放過自己
作者 / 馮以量
簡介 / 父能量: 放下父愛的缺憾, 也放過自己:這本書,獻給所有背負著父愛的缺憾,在生命中坎坷前行的我們。:誠品以「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由推廣閱讀出發,並透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064380
ISBN10 /
EAN / 9789864064380
誠品26碼 / 2682668726003
頁數 / 28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0.8x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文】
生命從無望走向可能
文◎李崇建(台灣薩提爾推手.作家)



馮以量是我的典範。
我們都是創作者,都學習薩提爾模式。前幾年我常去馬來西亞,最常聽見馮以量的名字,從讀者、聽眾與助人者口中聽說他的助人情懷,還有他演講的內容,都讓人感動與獲益。
我因此閱讀他的書,曾主動為他寫序,因為他將薩提爾模式演繹出一種世間的美,不僅深入人的心中,又生活化地接地氣,而且,他又如此的真實,願意坦誠地示現自己,不是活在理想的閣樓中。

● 打開真實的自我
我曾與以量對談,談的是自己的父親。那次以量娓娓道來:父親給予他的傷害,他的叛逆、愧疚與悔恨。他坦誠自己的受傷,對父親深深地生氣,曾經對自己不接納。那場觸動人心的談話,讓我心裡共振一種能量,線上近兩千位聽眾亦打開一扇心靈的窗口,包括與談者的我都深深為他感動。他療癒了很多親情受傷者,敢於去看見與承認自己與父親相關的議題。
他的新作書寫父親,我早已引頸期盼。雖然我與以量不同,我深受父親的滋養。在母親離家的歲月,父親以一己之力愛我們,澆灌了很多的愛,讓我日後少走彎路,能從一團混沌之中,重新體驗自我價值。但以量的父親議題,讓我聯想到母親議題:母親曾經帶來的紛亂、對家庭的忽略與缺席,都對我日後的人生造成衝擊,與以量父親的角色相當,因為童年時期的成長受父母影響甚鉅。

以量的新作從自我揭露,談他進入助人工作始,在工作坊身為學員的歷程──他面對父親的議題,幾乎難以審視、難以面對,艱難如颶風、巨浪來襲,一波波拍打生命的岩石,激起生活中諸多漣漪。
工作坊導師追問他:「為什麼還不放下呢?」
以量回答:「如果我連這個都放下,那麼我們的父子關係裡,就什麼都沒有了。」
以量自陳自己的內在:「如果我把這些都拿走,那麼我們的父子關係裡,還剩下什麼?」
以量如此坦誠地敘說成長歷程生成的結構中,那個底層深深地渴望曾經帶給他傷害的父親。

在工作坊裡常看見:女孩不斷地透過吃,填滿自己內在的缺憾,只是想跟母親連結,因母親生前未能好好吃飯;不斷求醫問診的兒子,卻不願自己的疾病痊癒,只因疾病能懷念父親,感受與父親靠近的感覺;女孩厭食瘦到僅十九公斤,內心是為了靠近奶奶,不想跟奶奶斷了關係,因奶奶離世前的體重十九公斤;不斷尋求婚姻諮商的女士,心裡播放著痛苦旋律:「自己永遠不值得幸福」,來自不能背叛受苦的母親──若是體驗到幸福的感受,母親的辛苦與悲傷,誰能記得?
這些案主內心潛藏著祕密,連自己都難以覺察。

以量身為一個帶領者,自陳自己的底層意識,原來,導師也是這樣走過來。那是身為一個真實的人共有的身心情感邏輯,銘刻在身心的深處,需要真誠覺察,方能看見。
以量更自覺地陳述,面對個案的生命歷程,他的內在自我也騷動著,他並未逃避或掩飾。書中提及與個案晤談時,他清楚地看見專業我(professional self),以及個人我(personal self)並存。他陪著案主一起哭,陪著案主走過艱難,也以愛與自由挑戰案主,在那些恨與傷的背後,有深深的愛埋藏。他帶領案主從無奈、無能,走到無盡深遠的愛,也經歷自己經驗的傷、自己覺察與體驗的接納,坦誠地面對自我的生命。以量示範了生命如何從無望走向可能。

● 在系統裡照見生命
薩提爾模式講究系統,在系統裡洞悉成長的脈絡: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父母怎麼應對孩子?父母有何成長經歷?
我國中時的國文課本,胡適之寫〈我的母親〉,裡面有一句話:「娘什麼,老子都不老子。」
當時我搞不懂詞性,始終不明白意思。學習薩提爾模式之後,我對這段有新的認識:人的成長深受家庭影響,父母是家庭的最初成員。
以量的書中,從小被打的男人,無法停止打自己的孩子,即使「當我用皮帶抽打兒子時,我看見小時候的自己」,但他的身心裡蓄滿憤怒,就是停不下來。
書中呈現系統的影響,比比皆是辛酸淚:體諒母親的付出,卻將對父親的不滿,轉移到孩子的爸爸身上,延續否定父親的憤怒;爸爸離世前對六歲的兒子說:「我把媽媽交給你了……」成為孩子一生的重擔,無法活出自己的生命力;生命受爸爸影響的女士,丈夫一丁點不如期待,她對著先生說:「你千萬不要像我爸爸!我求求你不要像我爸爸!」讓父親的陰影延續,籠罩在原本只是尋常的事件,對爸爸的缺憾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在往後的人生中。

我記得有位學員問我:為何看到孩子轉圈快樂,他就那麼的生氣,大聲斥喝自己的兒子?一回溯對話方知道,這位學員在童年時,只要他開心地轉圈,父親就罵他輕浮……
過去成長的烙印強大,超出一般人的想像,這些成長的經歷成了養兒育女的阻礙。因為人的大腦神經元恰恰是透過經驗而學習求生存,如同當今的AI顯學,正是模擬神經網路,成為人工智慧中的一種方法。訓練對話的ChatGPT正是如此,而人腦比AI更精細,顯然「互動」、「環境」是重要的一環。

以量善於透過對話、透過雕塑,讓案主覺察埋藏於身體裡的記憶,終於在以量的溫柔下,生命經歷模擬重現,進而達到改變的道路,讓我感到尊敬與讚嘆。
他在書中註解:「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孩子才能成為孩子。」充滿覺察的教育方式,才能減少傷害代際遺傳。
這是一本療癒之書,也是一本教育之書,更是一本成長的手冊。謝謝以量帶來的啟發,為我示範了珍貴的圖像。


【推薦文】
將負能量變成父能量
文◎大師兄(國民作家)



看完了以量老師的新書《父能量──放下父愛的缺憾,也放過自己》,真的百感交集。
在我的心中,「負能量」曾經與「父能量」劃上等號。為什麼說是曾經呢?因為近幾年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叫做「和解」。
似乎不只是我,很多人到了生命的一定階段,都會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而在思考的過程中,小時候與家人的關係常常被拿出來重新檢視。
讀到以量老師透過一場悲傷史的分享,心境改變並放下時,看著這段文字的我,心裡想的其實也是這樣一件事:「我想和我爸爸說說話。我想告訴他,我現在跟小時候他對我說的我『長大後會是個垃圾』不一樣。」

閱讀的過程中,我也不斷地在與自己對話。有時需要讓自己休息一下,整理一下心情,才能繼續看下去。
要面對心中的傷痛、治療傷痛,真的很難。

● 他是不是用自己的一生在帶領兒子呢?
二○二四年是我接講座的第四年。回想第一年在講座上,我總會透露一件事:我沒辦法原諒我的原生家庭,而那源頭是我父親。
不過近幾年,我開始常常把原諒與和解掛在嘴上。該怎麼說呢?不能說長大了,而是心境不同,覺得該做改變了。
第一次在台上說出原諒這件事,比我想像中的順利很多:

其實我非常討厭一句話,就是「你現在的所有苦難,會成為你未來的養分」。但是這幾年在台上拿著麥可風分享,講的都是我之前的苦難,那些真的變成我現在的養分了!
那些苦難是哪裡來的?是從我最恨的原生家庭裡,我的爸爸而來。
我有時忍不住想:會不會是第一次當爸爸的他不知道如何當爸爸,於是他用一生賭博來告訴我賭博會怎麼樣。要不是因為他生病,我不會去醫院當看護。要不是因為他往生,我也不會去殯儀館工作。
是不是我爸爸用自己的一生,來帶領兒子去適合他的地方呢?
也許是這樣吧!
或許這樣想,我才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我們都不能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並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家的那本最難念,對於處理自己的和家庭中的傷痛方式也不一樣。
在講座上,最常被讀者問的事情就是:「大師兄,你到底是怎麼跟自己家人和解的?我不知道如何跟自己的家人和解。我還深陷在裡面,不能原諒。」
我的回答是:「其實我也不知道,就是某天突然覺得好像我可以原諒他了,好像我可以放過自己了。我在台上說過一次謝謝他,隔天在另外一場講座上說第二次,接著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然後,我真的原諒了。」
原諒或許不見得是一個必要的選項,但是選擇之後,你真的會覺得這樣的感覺非常棒。

● 感謝爸爸給我這一切,感謝我自己撐過去了
以量老師在書裡寫下:「馮以量自己都用了三十多年,才能消化內心對父親的憎恨」,我覺得能理解,並且恭喜他。
我也是花了很長的時間才可以跟大家說:「我已經沒有恨我爸爸了,但是也不會說我很愛他。我只想說一句:我謝謝他。感謝他給我這一切,我又剛好撐過去了。」
也祝福已經撐過去的人,找得到與家人和解的一個機會。
多聽聽、多看看別人的經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非常謝謝以量老師能夠把這段非常不容易的經驗分享出來,真的可以想像在這過程中的艱辛與不易。
以量老師,非常謝謝你。

如何將負能量變成父能量?在這本書中,有很好的解答。

試閱文字

內文 : 我緊緊抓住心中的遺憾,
像在聲明我仍愛著父親

【那些恨,希望得到寬恕。那些自責,希望得到放下。】

我在台灣上課,大約有三十位社工及諮商師來參加。
為期三天的課程裡,我們一同圍著圓圈坐著。在第二個夜晚,指導老師邀請我們每一名學員輪流站到團體中央,大聲唸出自己想要改變、而且想要放下的事情。
老師給我們每個社工分發一張白紙。我在白紙上,毫不猶豫地寫下:

我願意放下我對爸爸不孝的虧欠與內疚。

這樣的夜晚,輪到我出場的時候,我不緊張,清清喉嚨,打開紙張,對著每位學員大聲地說:「我願意放下我對爸爸不孝的虧欠與內疚。」
接著,我撕碎那張紙,把碎紙丟到籃子裡之後,坐回原位。

● 回看自己的悲傷史
故事是這樣的──
我有幸參與一場由台灣安寧照顧協會主辦,專門為台灣社工開辦的「安寧療護社會心理專業人員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其中,有三天的課程是需要我們參與者去面對自己的悲傷史,好讓我們能重新整理自己的悲傷史。畢竟要幫助喪親家屬走過悲傷,我也真的必須先好好地走過自己的悲傷。
其實上課的內容不難,最難的是要看我願不願意在大家面前,勇於掀開自己的脆弱及傷疤。感恩的是帶領我們的兩位老師都非常資深,由於他們的準備充裕,個人特質又特別溫暖,讓我安心不少。
一開始,暖身的部分做足,接著,老師吩咐我們每位夥伴寫出屬於自己的悲傷史,好讓我們能為自己的悲傷史做出整理,回顧一番。



先讓我說一說如何完整地寫出自己的悲傷史。這三天,我們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完成整個悲傷史的藍圖。首先我們在紙上畫一條線,用來代表我們的生命線。然後在這條生命線的不同年齡點上,寫出我們的失落經驗,並且在每一個點上面,清楚地書寫我當時的歲數、失落的事情、當時的情緒、當時的衝擊、對我當時的重大影響等等。
我在我的生命線上,寫出了六個重大失落的事件。那就是:

.十歲,爸爸離家出走
.十三歲,爸爸癌末去世
.十五歲,媽媽罹癌,接受化療
.十七歲,媽媽癌末去世
.二十八歲,意外車禍,視網膜剝離
.三十三歲,健康亮紅燈,養病九個月,被迫留職停薪

其實還有很多失落事件,但是我就不寫這麼多了。我把一些比較重大的失落事件記錄下來。看著那張白紙,雖然寫得如此簡單,可是這些失落,在我的心靈上都是很有重量的。
寫好後,老師邀請說:「從裡頭挑出三個失落事件,選擇在三人小團體中分享。」
我和另外兩位夥伴開始分享我們的失落。我挑了「十歲,爸爸離家出走」、「十七歲,媽媽癌末去世」及「二十八歲,意外車禍,視網膜剝離」的事情來分享,我覺得這三個點是我想要去看一看的。

第一天的第一回合討論完成之後,老師帶我們做了一回冥想,與過去的自己說說話,也讓我們和自己的悲傷做了一些自由的聯想。第一天的課程,就結束了。我覺得還好,沒有引起任何大風大浪,我還撐得住。

● 一個我從不曾寫出的祕密
第二天的第二回合三人小組討論,老師開始多加了一些資料及探索的問題,大家往內心深處愈走愈深。
我相信我的夥伴及老師不會傷害我,因此,我說出了心裡很深層的祕密。那是我在任何一本書籍裡都不曾提及的祕密。
沒想到,這一次我準備好要去面對了。
我不曾說過這件事,是因為每一次說起,都會很難過,而且是會難過得很厲害的那種,所以不要說用文字記錄,根本就不敢書寫那個過程。畢竟,失去父親的哀傷之中,隱藏著不少的虧欠、自責與不孝的念頭。
我也不知道為何說了出來。總之我就是說出來了,連後來在大團體裡,我也說出來給大家聽。
我對著大團體說:「本來這件事情不是我勾選的三件失落。可是和夥伴對話的過程,促使我覺得自己有必要走進去看一看,所以我說給兩位夥伴聽了。」
大家都安靜地聽我述說。

「我和爸爸的關係不好。他嗜賭如命,欠下一大筆債款後,離家出走,我憎恨他如此狠心地就這樣不管我們死活。因為他的離開、因為我們的貧窮,我們住在一起的三代家人幾乎每天都面對爭吵的生活。那時候,我才快十歲。
「他就這樣不見了,足足近四年。這段期間,他有回家嗎?有。在某個夜晚匆匆地回家,不說話、不出門,把自己關在臥房裡;兩天後,又一聲不響地離開我們。他回來就是要見一見他的母親,還有我的母親。
「在我十三歲的時候,他算是回來了,不再離開。為什麼?他生病了,癌末。媽媽希望我能照顧他,可是我不願意,也沒有人告訴我,他只剩下一到兩個月的壽命。所以我報仇,並且反對他回來。我對爸爸很不好:大聲罵他;把祖母煮給他喝的藥材湯都倒掉、雞腿吃掉;他洗好澡後,需要我幫他拿衣服,我都是用丟給他的,要他自己撿起那些衣服。我就是很不喜歡這個爸爸。我媽媽因此把我打到腿部都流血,說我不孝!我就是堅持不要照顧他。」

其實這些都不是祕密。祕密在於……

「他出殯那天,我哭到不行。媽媽是寡婦,華人習俗不允許妻子送丈夫最後一哩路。結果,由我們這兩個還是青少年,看起來不大也不小的兒女送爸爸最後一程。我十三歲,我姊姊十四歲。出殯的當天早上,道教法師吩咐我們兩個:『我們準備出發了,你們姊弟倆過來看看爸爸最後一面了。』姊姊走在我的前頭,她看了之後,轉身邊跑走,邊哭喊著說:『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的?』我走到棺木前,看見……」

我坐在大團體內,不停嘆氣,再也說不下去。
不過,這回是我主動要處理自己的悲傷,所以請大家給我一些時間。好不容易擦乾眼淚,透過幾回深呼吸,進而調整有點麻痺的雙掌,我繼續說:「那時候,我看到的是躺在棺木裡的爸爸,他七孔流血──眼睛流血、鼻子流血,嘴巴也流血。他的臉已經被血漿給模糊掉。我看不見他的樣子。」(後來加入殯葬業工作,才知道這其實是因為父親的遺體沒有好好地進行防腐處理,加上在馬來西亞這麼熱的氣溫下,讓棺木擺在一個沒有空調的殯儀空間長達三天兩夜,遺體更容易腐壞。)

說出口的當時,乃至現在寫下來的這一刻,是一樣的:我還是沒有辦法忘記站在爸爸的棺木面前,所看到的那一幕。



父親的遺容讓我很難過。
這麼多年來,我都在逃避那一幕情景,把所有的情緒一一壓抑,選擇不談,試著去忘記。但是,有些事情你忘不了就是忘不了。即便現在寫的時候,我的胃還是有點絞痛,雙手依然有點麻痺。
這幅畫面,相隔這麼多年,根本就沒有離開過我,也沒有被我成功地遺忘。倒是讓我很後悔、很內疚、很懊惱也很自責。

幹!我為什麼在那時候做出這麼多大逆不道的行為呀?!我幹麼這麼不孝,讓爸爸不得善終呀?!

我不明白十三歲的我是用一種怎樣的思維,會自動把那幅不堪的畫面詮釋為:「這都是我的錯。我是不孝子。我真是個不孝子。我需要為爸爸的七孔流血負責。」
這種非理性的想法,在十三歲男孩的心靈裡啟動了一個決定:這輩子,你就是一個不孝子。
時間久了,它已經根深柢固,怎麼甩也甩不開。

現在寫的時候,我還在嘆氣。唉,爸爸,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 每個人走在哀傷的路上,有自己的步伐
「其實說到這裡,我還是很難過。」
話說到此,我就在大團體裡停止講下去。鼻子一酸,流下了熱燙的眼淚。
一面聽著老師給我的回應,我一面抹掉那些流下來的眼淚。老師說完了,我們倆安靜地望著彼此。我的眼淚依然沒有停止,夥伴們也願意給我們倆安靜的空間。

老師問:「以量,這些眼淚是……?」
「很傷心,也很複雜。」我繼續說:「這一生,我總在告訴自己,不管怎樣都不要像爸爸一樣。爸爸的不負責任、爸爸的懶散、爸爸的逃避,我統統都不要。我用我一輩子的力量活出另一個和父親不一樣的生命。可是,我並沒有因為這樣的不一樣而快樂。我對他的虧欠,藏在心裡很深。」
我還說:「我現在明白,自己的內疚及自責都是來自於頭腦的非理性思維。但我就是一直沒有辦法放掉這個想法。頭腦都知道,可是這裡沒辦法放下。」我拍打著心臟。
「為什麼還不放下呢?」老師追問。
「如果我連這個都放下,那麼我們的父子關係裡,就什麼都沒有了。」我對老師說。



寫到這裡,好像覺得自己明白了一些。

我們父子之間沒有親密,也沒有互動。回顧父子關係,我的腦海裡就只剩下那些不孝的行為及話語。如果我把這些都拿走,那麼我們的父子關係裡,還剩下什麼?所以我緊緊抓住心中的遺憾,以這樣的虧欠來聲明,我還是愛我的父親。
真的,假如我連我對爸爸所做出的叛逆行為而產生的自責都放下,那麼我們之間,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們父子之間的關懷少得可憐,我們父子之間的對談也少得可憐,更不要說什麼甜蜜時光及回憶,那簡直是海底撈針。當時的我,連稱呼他一聲「爸」都不願意,我還能夠奢求我們之間存留什麼?

那些恨,希望得到寬恕。那些自責,希望得到放下。這幾年,我寬恕了我的爸爸。但我沒有辦法放下那些自責,沒有辦法寬恕自己當初的行為。



老師聽得明白,不斷點頭。
兩位老師沒有強迫我一定要放下,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當每一個人走在哀傷的路上,都有自己的步伐。我感謝老師們的包容。畢竟,要我說出爸爸去世那時的遺容,真的需要鼓起莫大的勇氣。

當天,我踏出了一步。
這一步,對我而言很重要。對我的父親,也很重要。


──[ 給與父親關係不好的成年子女]過去那一段與父親建立的親子關係所埋下的種種怨恨及煩惱,你覺得自己能跨過去嗎?要是你想跨過去,你還需要訓練及展現哪些內在的資源?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本書,獻給所有背負著父愛的缺憾,在生命中坎坷前行的我們。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