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時代的投資關鍵: 用實證策略駕馭危機、通膨與泡沫, 創造超額報酬! | 誠品線上

The Humble Investor: How to Find a Winning Edge in a Surprising World

作者 Daniel Rasmussen
出版社 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不確定時代的投資關鍵: 用實證策略駕馭危機、通膨與泡沫, 創造超額報酬!:在危機與泡沫中找到機會用數據與實證打造投資優勢避開預測陷阱,學會真正的謙卑在不確定的世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危機與泡沫中找到機會 用數據與實證打造投資優勢 避開預測陷阱,學會真正的謙卑 在不確定的世界,創造確定的報酬 當危機、泡沫、通膨都成為可利用的機會 你將能從恐慌與不確定中,開啟反向獲利之路! 真正的致富關鍵不在預測,而在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機會! 十年實證研究與危機實戰經驗,教你辨識價值與獲利能力、利用危機和應對通膨,在不確定的時代,打造屬於你的超額報酬! 這是一本挑戰傳統金融智慧的顛覆之作!金融市場的本質充滿意外與不可預測,因此我們必須抱持「謙卑」,擺脫試圖預測市場的致命賭局,學會辨識投資的真實運作邏輯,並從他人的過度自信中取得投資優勢。 本書運用大量數據與歷史回測,舉出了以下幾點打敗波動市場的投資策略: ◆小型價值股在危機期間的表現優異:在危機時期買進小型價值股的投資人,能用很低的價格買進(市場估值便宜),並在復甦階段獲得更高的報酬(盈餘成長高於平均水準)。 ◆債券投資應追逐品質,而非殖利率:在債券市場中,賺錢的關鍵不在於追逐高殖利率,而是挑選那些信用評等將可能調升的債券。 ◆運用總體經濟指標,判斷市場時機與資產配置:高收益債利差是預測經濟成長和信貸狀況的極佳指標;股票與債券的相關性則可判斷當前市場主要風險是通膨還是成長,並據此調整資產配置以對抗通膨。 ◆建立多元化的「逆周期」投資組合:傳統股債組合中,股票所承擔的風險比例過高。應擴大資產類別、引入放空策略,以消除不必要的風險因子、強化目標因子,創造波動性更合理的新型組合。 告別華爾街的喧囂與盲從,本書將帶你以實證為基礎,建立全新的投資思維,在充滿意外的世界裡,找到一條穩健的致勝之路。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丹尼爾.拉斯穆森(Daniel Rasmussen)Verdad Advisers對沖基金創辦人兼投資組合經理,該基金規模約9 億美元。在創立公司之前,曾任職於貝恩資本(Bain Capital Private Equity)與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他是Plymouth Rock Companies投資委員會主席,該公司是一家擁有30億美元可投資資產的保險公司。他同時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美國起義:美國最大奴隸起義的不為人知故事》(American Uprising: The Untold Story of America’s Largest Slave Revolt)作者,並於2017年被列入《富比士》(Forbes)雜誌的「30位30歲以下菁英榜」。他經常為《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撰稿,他的投資研究也多次被收錄於《最佳投資寫作》(The Best Investment Writing)系列叢書中。他以最優異的成績於哈佛大學畢業,並獲得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的榮譽,隨後在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所取得 MBA 學位。譯者簡介黃嘉斌台大商學系,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經濟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博士研究;曾經任職揚智投顧、潤泰投顧。目前從事專業翻譯,譯作甚豐。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 在充滿意外的世界裡獲得優勢前言 謙卑地尋找投資真理第一篇 認識預測的局限第一章.預測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第二章.學術象牙塔對市場的誤解第三章.了解未來的不確定性第二篇 實踐投資真理的方法第四章.兩大因子,打造超越大盤的股票投資組合第五章.在國際間進行分散投資第六章.私募股權投資的風險與泡沫第七章.投資債券應追求品質,而非殖利率第八章.私募信貸是放款業的定時炸彈第三篇 歷經時間考驗的投資策略第九章.我們有可能掌握市場時機嗎?第十章.泡沫可以預測嗎?第十一章.危機時期的投資策略第十二章.如何順利度過通膨?第十三章.逆周期資產配置策略後記致謝注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不確定時代的投資關鍵: 用實證策略駕馭危機、通膨與泡沫, 創造超額報酬!
作者 / Daniel Rasmussen
簡介 / 不確定時代的投資關鍵: 用實證策略駕馭危機、通膨與泡沫, 創造超額報酬!:在危機與泡沫中找到機會用數據與實證打造投資優勢避開預測陷阱,學會真正的謙卑在不確定的世界,
出版社 / 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863990
ISBN10 /
EAN / 9786269863990
誠品26碼 / 2683003667005
頁數 / 26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
級別 / N:無
重量(g) / 370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謙卑地尋找投資真理
過去十年來,我對各種不同的投資論述做了系統性的研究。除了從我曾經服務的大型著名機構,如橋水基金(Bridgewater)與貝恩資本(Bain Capital)獲得的專業經驗之外,我也訪問了十多位基金經理人,深入而廣泛地研讀投資方面的各種學術研究資料,並且每周撰寫一篇關於投資的部落格文章;另外,我還管理一家資金規模十億美元的對沖基金Verdad Advisers,這是我當時在史丹佛商學院宿舍成立的基金。

我最重要的發現,甚至重要到徹底改變了我的事業發展方向,那就是:未來的可預測性,遠低於多數投資人認知的程度。在市場上最容易賺錢的地方,往往是別人對自己的預測過於自信的地方。

市場是由各式各樣的參與者組成,這些人總認為唯有自己可以預測未來,但結果幾乎都是錯的。這些人性缺陷意味著半強式效率市場假說(semi-strong form of EMH,第二章會深入探討)通常是正確的:很少人能夠長期穩定地打敗市場。

不夠用心的讀者可能會指責我虛偽,覺得我不斷強調人們沒有能力做預測,然後又宣稱自己找到了預測一切的神奇方法;覺得我推崇「柏格頭」(Bogleheads,一個倡導指數化投資的組織)認為被動投資優於主動操作的觀點,卻又經營一家進行主動操作、並收取高額管理費的對沖基金。但我希望,本書提出的論點,並不僅是斷言「也許你無法戰勝市場,但我可以」,而會比這更有趣一些。

市場很難被打敗,並不是市場上的人都能預測神準。反之,如同本書稍後說明的,市場呈現的劇烈波動,正是頻繁預測錯誤所造成的結果。效率市場假說並沒有打擊投資人的信心(如同人們普遍認為的那樣),反而是對投資人太過抬舉了。

想要擬訂較適當的策略,我們必須認知到:精確預測未來,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把注意力從水晶球上移開,轉而研究過去的資料。我們需要探索市場如何運作,以及不同策略在金融市場的大量數據中表現如何。

投資人最容易掉進的陷阱,就是買進近期表現最佳的標的,這特別適用於主動管理型投資,人們經常會挑選績效最佳的投資風格與投資經理人。我們應該找到一種方法,對於不同投資策略進行分類,並評估每個類別中效果最好的方法。做到這點最好的辦法,是將那些假設上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規則加以普遍化,並進行嚴謹的驗證——這些都建立在對於人類預測能力深具局限的理解之上,甚至是徹底的謙卑之上。這就是我職業生涯一直致力從事的工作,也是本書想要呈現給各位的內容。

第一章.預測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二○○六年十二月,《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頭版刊登了一篇文章,嘲弄人們想要開鑿頁岩油的構想。這篇報導的主角是R.葛倫.沃特(R. Glenn Vawter),他「曾經擔任美國石油業多家失敗企業的高階主管」。這篇文章把沃特描述成一位「面對艱苦甘之如飴的人」,提到他有個擺設各種頁岩的花園,還有一些頁岩做成的鎮紙,用以紀念他曾經服務過的多家破產公司。

當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美國石油產量在一九七○年達到最高水準。確實,到二○○六年為止,美國石油產量每年都穩定下降一.五%到二%。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美國能源部負責統計的單位)的官僚們,在二○○六年的「年度能源報告」預估美國石油產量將持續減少,直到二○三○年:「現有的陸上傳統石油資源,預計難以帶來顯著的新石油供應。」根據EIA的預測,在二○一九年之前,美國頁岩提供的石油產量為零。

然而,那位家裡有著頁岩花園的男人笑到了最後——不是美國能源部,也不是那位紐約時報記者。由於水力壓裂技術的創新,使得美國能源生產者能夠開鑿蘊藏在頁岩內的大量石油。到了二○○七年,也就是一年之後,EIA徹底改變立場,推測「更快速的科技進步將提升美國石油產量」,在二○三○年達到每天五百七十萬桶。隨後幾年內,頁岩鑽探者徹底改變了石油生產。二○一五年,美國石油產量來到大約每天一千萬桶,EIA直到二○一三年,甚至沒有預測到任何一個情境的石油日產量會超過九百萬桶!

創新的美國石油業者,證明了預言者的錯誤。願意大膽冒險的股東們收到豐厚的報酬,勝過那些認為美國石油產量將永遠穩定下降的人們。

難以預測的未來
石油絕對不是專家們難以預測的唯一領域。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幾乎無一不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十多年前的經濟學教科書普遍認為,負利率是不可能的現象。二○一九年也沒有人預測到,二○二○年將爆發嚴重的全球性疫情——即使有人這麼預測,誰又會相信呢?誰能夠預測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呢?EIA的分析師之所以犯錯,不是出於愚蠢,而是因為他們嘗試做的事,本來就無法精準達成——預測石油產量。

華爾街業者投入了難以估算的時間和金錢,試圖預測企業的未來盈餘,但這些預測也面臨著相同的挑戰。三位傑出的金融學者——陳家強(Louis K. C. Chan)、傑森.卡斯基(Jason Karceski)與約瑟夫.拉格尼沙克(Josef Lakonishok),檢視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九七年期間的美國股票,想要知道一家企業過去的盈餘成長,是否可能會持續到未來。他們也想知道華爾街股票分析師與市場估值比率等,是否能夠預測一家企業的未來成長。研究了長達五十年的資料之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不論是歷史趨勢、華爾街分析師,還是市場估值比率,都完全沒有辦法預測未來的成長狀況。

未來盈餘成長,基本上是完全不可預測的。

研究人員發現,根據GDP長期平均成長率,來預測每家公司的盈餘成長,這個簡單規則的可靠性,甚至勝過分析師的預估或市場估值比率。華爾街和資產管理業者聘用了數以千計的分析師,建立了現金流量折現模型來進行估值,這個發現顯然非常殘酷!

來自日本的龐大資料也驗證了前述發現。自從一九七四年以來,日本央行就針對一萬家日本企業,進行一項廣泛的季度短觀調查(TANKAN survey),聲稱回覆率高達九九%。每個季度,企業經理人都會被要求預測下一季度相對於前一季度的景氣狀況,究竟是會改善或惡化。這可能是世界上對於企業預測進行的最廣泛、也最長期的調查。結果,企業經理人預測下一季景氣變動的正確比率,大約只有三九%。這些企業的總體預測誤差,竟然是「假設未來景氣維持不變」誤差的四十二倍!

預測錯誤乃是常態
心理學研究顯示,前述結果並非偶然,而是反映出這個世界運作(或不能運作)的一項根本事實:人類幾乎完全沒有能力預測未來。

心理學家菲利普.泰特洛克(Philip Tetlock)曾經進行一項長達二十年的研究,挑選了政治學和經濟學領域的兩百八十四位專家,請他們評估各種事件會或不會發生的機率。當這項研究在二○○三年告一段落時,這些專家們總共做了八萬兩千三百六十一個預測。他們的預測是針對事態發展的三種可能性,分別評估其發生機率。泰特洛克發現,直接把三種事態的可能性分配為三三%,精確性甚至超過這些專家的估計值。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心理學研究描述為對於人類自我最嚴重的打擊,程度甚至超過哥白尼發現地球並非宇宙的中心,或達爾文發現人類是從動物演化而來。確實,泰特洛克的心理研究一語中的:我們宣稱自己是了解世界的專家,但當需要根據專業預測世界如何運作時,我們的表現卻很糟糕。

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阿羅(Kenneth Arrow),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氣象部門開始了專業生涯。這個部門負責製作長期天氣預報。

阿羅對於這個單位提供的預測進行分析,他發現這些預測的精確程度,甚至不如單純仰賴過去的歷史平均值。他和同僚們向指揮部提交了一系列備忘錄,建議這個單位應該解散,並重新分配人力。

經過一段漫長而令人挫折的等待之後,他們終於收到一份來自指揮官祕書的回應,措辭相當嚴厲:「指揮官清楚知道這些預測不可靠。可是,他需要這些預測來擬訂計畫。」

人類喜歡做計畫——即使計畫並不會帶來好結果亦然。有一項著名的心理學研究,是由耶魯大學的學生和老鼠比賽預測能力。他們在一個T形迷宮的走道兩端,各擺設一個餵食器,其中一個餵食器有六○%的時間提供食物,另一個餵食器則只有四○%。老鼠很快就學到要挑選前者。耶魯學生的表現則顯著較差,正確挑選餵食器的比率只有五二%,因為他們試圖在隨機分配之中尋找規律,沒有堅持挑選那個更常提供食物的餵食器。

我們不斷看到相同的現象:人類總是高估自己對於未來的預測能力。我們總是錯誤地仰賴不當預測來判斷未來,其中的最大錯誤,就是從一開始就相信自己能夠做出準確的預測。我們的態度不夠謙卑。如同經濟學家伍迪.布羅克(H. Woody Brock)指出的,現代金融教科書的索引之中,沒有「錯誤」與「預測錯誤」這兩個詞。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在危機與泡沫中找到機會
用數據與實證打造投資優勢
避開預測陷阱,學會真正的謙卑
在不確定的世界,創造確定的報酬

當危機、泡沫、通膨都成為可利用的機會
你將能從恐慌與不確定中,開啟反向獲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