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黑洞: 阻礙成功的50個思維陷阱
| 作者 | 楊凱文 | 
|---|---|
| 出版社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認知黑洞: 阻礙成功的50個思維陷阱:認知就是人腦獲取、處理和使用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個人的認知和心理有局限性和偏見,會形成一些偏差,這便是認知偏差。本書 | 
 
| 作者 | 楊凱文 | 
|---|---|
| 出版社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認知黑洞: 阻礙成功的50個思維陷阱:認知就是人腦獲取、處理和使用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個人的認知和心理有局限性和偏見,會形成一些偏差,這便是認知偏差。本書 | 
內容簡介 認知就是人腦獲取、處理和使用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個人的認知和心理有局限性和偏見,會形成一些偏差,這便是認知偏差。本書作者對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腦科學等領域進行研究和分析,結合生活中的現象及個人經驗,列出50 個重要的認知偏差。 了解這 50 個認知偏差,明白它們的成因,分析日常生活中如何受它們影響,有助擺脫這些思維陷阱,同時以更全面的思考方式,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培養成功的智慧。
作者介紹 楊凱文職業生涯規劃師、成長教練,高級新媒體運營師,2022年全國青年新媒體大賽特等獎得主,認知心理學領域自媒體創作者。擅長科普深奧的認知理論,主打製作認知類影片。目前在今日頭條、抖音、西瓜視頻、嗶哩嗶哩等平台積累20餘萬名粉絲。
| 書名 / | 認知黑洞: 阻礙成功的50個思維陷阱 | 
|---|---|
| 作者 / | 楊凱文 | 
| 簡介 / | 認知黑洞: 阻礙成功的50個思維陷阱:認知就是人腦獲取、處理和使用知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由於個人的認知和心理有局限性和偏見,會形成一些偏差,這便是認知偏差。本書 | 
| 出版社 /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9882167957 | 
| ISBN10 / | |
| EAN / | 9789882167957 | 
| 誠品26碼 / | 2683020155004 | 
| 頁數 / | 320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15X21CM | 
| 級別 / | N:無 | 
| 重量(g) / | 435 | 
| 提供維修 / | 無 | 
內文 : 03 錨定效應
Anchoring Effect
你的錢包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許多人都有購買電腦的經歷。一般情況下,電腦會有低級配置、中級配置、高級配置、超高級配置四種選項,它們的價格通常是這樣設定的:中級配置與低級配置的價格相差並不多,高級配置的價格會比低級配置、中級配置的價格高出很多,超高級配置的價格更是遠遠高於其他三種配置的價格。
你的首選是甚麼?我猜大多數人都會選擇中級配置的電腦。理由是:如果沒有特殊需要,那麼中級配置的電腦已經可以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所以大多數人自然首選中級配置的電腦。這說明,人們對於事物的考慮並不完全在乎其價值,與其類似可作比較的事物性能、價值也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正因為如此,產生了很多人為操縱對比的技巧,即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
甚麼是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在1958年的一項研究中首次出現。當時,研究人員正在進行一項關於讓參與者估計物體重量的實驗,他們用「錨」這一詞語描述一個具有極端重量的存在如何影響對其他物體的判斷。
20世紀60年代後期,錨定效應被概念化為影響決策的偏見,直到20世紀70年代,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才提出錨定和調整假說。錨定效應是指在決策或評估過程中受到先前提供的資訊(錨定值)的影響,從而導致對結果的判斷產生偏差。這一情況通常在人們需要估計數值或評估某種情況時出現。當面對未知的問題或資料時,人們傾向用已知的錨定值作為參考,然後根據錨定值進行調整,得出評估結果。
然而,該調整通常是不完全合理或不準確的。錨定效應會限制人們的思維和判斷,使得人們無法充分考慮其他可能性或資訊來源。人們常常容易被錨定值誤導,容易忽視其他相關資訊或因素,從而導致決策結果出現偏差。
錨定效應的應用
錨定效應經常應用於銷售行業。例如,你準備購入一個物業單位,銷售員通常先帶你看價格高,但位置、裝修一般的單位,之後才會帶你去看其他單位。通過比較,你能感受到所謂的物有所值。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你在Starbucks發現在櫃台的最顯著位置擺放不少礦泉水,標價24元一瓶。人們大概不會花24 元買一瓶礦泉水。的確,Starbucks的礦泉水一年的銷量並不高。然而,為甚麼賣不出去的東西要一直擺在店舖最為明顯的地方?這就是Starbucks的精明之處。Starbucks咖啡的定價一般在30 元到50元之間,而一瓶礦泉水的定價是24元,和礦泉水的價格進行比較,一杯咖啡的價格似乎就沒有那麼貴了。礦泉水扮演的就是「錨」的角色。
快餐店的「買一送一」活動、健身中心推出的會籍「雙人折扣」優惠、商場的限時搶購等活動,都是利用錨定效應做出的行銷策略。
人們一旦被固定在一個特定的數字或計畫上,最終會通過最初在頭腦中搭建的框架過濾掉所有新資訊。這種做法有時候會扭曲人們的認知,使其不願意對計畫做出重大改變。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甚麼有的人明知某事是陷阱還要往裏跳了。
怎樣避免錨定偏差產生的不良影響
1. 多加思考
遇到需要做決策的情況,不要立即接受對方發出的數字、資訊等錨點,而要思考是否還有其他參考資訊,以及這些資訊是否符合你自己的情況。例如,購物平台直播間的主播喜歡用限時搶購製造緊迫感。在爭分奪秒的環境下,觀眾的腦子裏都是主播強調的「巨大」優惠。這時,先不要着急付款,而要考慮這些產品是否真的優惠,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2. 審視資訊來源
要審視錨點資訊來源,以及來源是否獨立、可靠。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觀點,應該在多個來源中尋找資訊,而不應僅僅根據單一的資訊來源做決策。例如,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和朋友或家人交談、諮詢專業人士等。
3. 選擇新的錨定值
在無法避免錨定效應的情況下,可以選擇新的錨定值。選出一個與原問題無關但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數值和其他數值對比,儘量避免被原錨點影響判斷。
以考慮價格為例。你可以選擇比本身跨度大的參照物,如將100元和500元進行比較,而不是將100元和 120元進行比較,這會有助於減少起始錨點對你的影響。
例如,你去買衣服,看到一件衣服標價120元,現在減價,到手價為100元。但如果這件衣服一開始標價500元,之後看到100元的同類商品時,會感覺100元非常便宜;但若最初看到的錨點是120元,100元可能顯得優惠不足。然而,衣服的實際價值一直都沒有變,我們往往只看重優惠有多大,而忽視了實際的價值。
所以,當我們引入更高錨點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本覺得優惠不足的價格,瞬間變得極具吸引力。這只不過是商家利用設置高錨點來提升消費者對優惠的感覺。通過這種選擇新錨定值且跨度較大參照物的方式,能更清晰地判斷商品價格是否符合其實際價值。
04 框架效應
Framing Effect
表達方式左右你的選擇
你到超市買消毒濕紙巾,發現正好有A款和B款兩款消毒濕紙巾同時減價。兩款消毒濕紙巾的價格相同、規格相同,數量也相同,唯一區別是宣傳語句:A款聲稱能殺死95%的病菌,B款則說只有5%的病菌能夠存活。你會購買哪款濕紙巾?
我相信很多人會選擇A款濕紙巾,儘管這兩款濕紙巾在實際效果上沒有任何分別。
為甚麼同樣的東西,換個說法會產生截然相反的結果呢?這就是框架效應在影響人們的選擇。
甚麼是框架效應
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指人們在做決策時受到問題表達或資訊呈現方式的影響,從而做出不同選擇。具體來說,當相同的資訊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時,人們往往根據問題的表達方式或資訊的呈現形式作出判斷和決策,忽視問題本身的內在屬性,導致做出不符合邏輯的決策或評估。
框架效應的經典例子是「正面框架效應」和「負面框架效應」。當相同的資訊以正面的方式呈現時,人們往往傾向於支持或接受該資訊;當相同的資訊以負面的方式呈現時,人們傾向於拒絕或否定該資訊。這說明人們對於資訊的表達方式較為敏感,並在決策中受到其影響。
此外,框架效應還通過引導注意力、製造對比、調整參照點等方式達到影響人們決策的目的。
由於基於框架效應的決策是通過關注資訊的呈現方式做出的,不是根據資訊本身做出的決策,所以該決策可能不是最佳方案。因為較差的選擇可以被放置在一個更有利的框架中——它們看上去會比那些實際更好,但被放在不太有利的框架中的選擇更有吸引力。
框架效應的應用
框架效應有時候也會影響人們的思考和行為。
例如,網購平台上的商家就是使用框架效應的高手。「只此一天」「最後1小時」「最後50件」等描述,都是框架效應的表達方式,它們會讓你產生「不買就虧」的錯覺,所以要趕緊付款。而「買一贈一」「買三送一」「折扣券」「積分獎賞」等方式,則讓你產生佔便宜的錯覺——如果現在不買,好不容易到手的積分、折扣券就浪費了。
框架效應為甚麼會讓人們做出錯誤決定
1. 損失厭惡對框架效應的影響
人們通常會對潛在的收益有過高的期望,也會過分擔心可能出現的損失,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這表明人們對避免損失的重視。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獲取收益時,他們偏向風險規避;在面臨損失時,他們又傾向風險偏好,且對損失的敏感度超過了對收益的敏感度。例如,企業對準時上班的員工獎勵100元,對遲到的員工罰款100元,這兩種做法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被罰款的員工會較為沮喪。這是因為相較於收穫的喜悅,人們在遭受損失時所體會的痛苦往往更為強烈。
2. 心理賬戶的存在
心理賬戶的存在讓人們進行決策時,往往伴隨着一些不夠理性的行為。
例如,你決定在周三晚上看一場票價為600元的演唱會,在買票之前恰好丟了600元,此時你還會選擇看演唱會嗎?一些人的回答是仍然去看。假設另一種情況,你買完票之後不小心弄丟了票,還會選擇重新買票嗎?大多數人表示不願意重新買票。
儘管對於消費者來說這兩種情況下損失的金額是一樣的,卻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原因在於消費者會在心裏把金錢分成不同的類別,用以區分金錢的來源和使用方式。經濟學賬戶中的錢是等量的,但是數值的概念是可以代替的。
消費者的心理賬戶中每一分錢都有其來源和用途,一筆意外之財與消費者辛辛苦苦掙得的錢歸屬的賬戶是不同的,意外之財更容易被消費。所以,心理賬戶是影響人們在相同的條件下做出不同決策的原因之一。
框架效應的類型
框架效應主要有三種類型。
1. 屬性框架
當一個事物的關鍵屬性被貼上正面標籤時,人們會給予更高的評價。例如網購平台的促銷活動中的正面標籤:「實惠」「超划算」等。
2. 目標框架
當某種信息被貼上存在潛在損失的標籤時,該信息會對人們有更大的說服力,大多數人因為厭惡損失而願意儘量避免損失,而不是獲得收益。例如,在購物時,同樣是支出88元,比起買80 元的商品需要支付8元的運費,大多數人更願意選擇「買滿指定金額免運費」,原因在於人們將需要額外支付的運費當成了不必要的損失。
3. 風險選擇框架
相比可能實現有利結果的方案,人們更傾向於選擇可以避免不利結果的方案;相比正面框架內的結果,人們更願意在有風險的框架結果下承擔風險。
例如,有些網購平台的促銷活動有訂金預售的規則。消費者如果在支付訂金後取消訂單,會面臨取消訂單帶來的風險——損失訂金;如果不取消訂單,按時付清尾款,就會享受優惠。因此,消費者在避免損失的框架下,更傾向於選擇「訂金預售」,儘量不取消訂單。
怎樣減少框架效應產生的負面影響
1. 學會深思熟慮
人們把參與度看作自己對特定問題的投入程度。相關研究發現,參與度較高的人受框架效應的影響較小。原因是,和對特定問題參與度低的人相比,參與度高的人更有動力獲取和處理與該問題相關的資訊,所以,受框架效應的影響相對較小。
在做決策前,人們應該仔細思考和特定問題密切相關的各項選擇,加深對該問題的了解,以便消除或減弱框架效應產生的負面影響。更為具體的辦法是,仔細思考自己做出某一項選擇的理由。人們在真正開始思考為甚麼做出這種選擇時,才有可能意識到這一選擇是否受到該選項呈現方式的影響。
2. 用第二語言思考
你如果掌握了第二語言,那麼可以嘗試在決策的過程中用第二語言思考。
研究發現,當人們在使用第二語言思考時,框架效應的影響可能會消失。研究人員的解釋是,和使用母語相比,使用第二語言會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認知和更大的情感距離,所以思考和決策更為全面化、系統化。
05 沉沒成本謬誤
Sunk Cost Fallacy
你是如何被套牢的
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你在幾周前花600元買了一張自己偶像的演唱會門票。演唱會那天,你突然感到身體不適,恰巧外面正在下雨。在知道下雨天可能會堵車且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你仍然選擇前往演唱會的現場。
你在巴士站等了20分鐘,巴士遲遲不來。此時,你想打一輛計程車前往演唱會現場,突然轉念一想,如果打車,那麼之前等待巴士的20分鐘豈不是白白浪費了?於是,你選擇繼續等待巴士。
這一現象在行為決策理論中被稱為沉沒成本謬誤。
甚麼是沉沒成本謬誤
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是指在決策判斷時忽視後備方案的當下特徵,而更多考慮之前投入成本的心理模式。
從經濟角度來說,沉沒成本是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成本。例如本節開頭的例子,無論你是否參加演唱會,購買門票的600 元都不會回到你的手中。
1956年,英國成立的超音速運輸飛機委員會計畫建造一架超音速和諧式飛機。法、英兩國的引擎製造商及政府參與了該項目,預計耗資巨大。其實,早在項目結束之前,成本就一直不斷增加,即使飛機投入使用,也無法抵銷這些成本。而製造商和政府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資金,不得不繼續進行該項目。儘管飛機研發成功,卻因其雜訊大、污染大等缺陷,無法得到市場認同,最終被市場淘汰。法、英兩國及其製造商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如果在研發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及時止損,就會減少損失,然而他們沒有這樣做。
該案例說明,無論該項目是否被放棄,沉沒成本都永遠無法收回。
沉沒成本謬誤是一個惡性循環。例如,近年來頻繁發生的「刷單兼職」(例如在指定網上平台不斷假扮購物,營造商戶客戶眾多的假象)詐騙就利用了受騙者的這一心理。無數案例表明,受騙者往往都是有了錢財的投入,後來意識到被騙,因為想要回本金,反而被騙得更多。
騙子的慣用伎倆是:第一單,你要投入300元,之後退300 元並回佣30元,即你能賺30元;第二單,投入1000元,回佣 100元;有了成功經驗,絕大多數人會繼續,然後騙子告訴你,這回要刷三單,完成一組才可以賺到回佣;你想放棄,騙子告訴你,放棄就意味着任務失敗,無法取回本金,同時誘惑你,只要再刷2000元,將連本帶利一起退還;你好不容易完成了一組,騙子卻說,你仍有尚未完成的任務,因為系統的設置是必須完成三組任務,或者用其他理由告訴你無法收回本金。總之,騙子要求你不斷投入更多的資金。有人好心提醒,你不但不接受,反而駁斥對方。很多受騙者直到被騙子封鎖賬戶才接受自己被騙的事實。
沉沒成本謬誤與承諾偏差、損失厭惡的關聯
沉沒成本謬誤和承諾偏差(Escalation of Commitment)之間存在關聯。承諾偏差是指人們傾向於支持自己過去的決定,即使有證據表明該決定並不是最佳的行動方案。同樣,人們沒有意識到已經花費的任何金錢、努力或時間是無法收回的。因此,人們會根據過去的成本而不是現在和未來的成本和收益做出決策。
損失厭惡和沉沒成本謬誤類似。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的難過程度會加倍。它反映了人們對風險的態度並不是一致的,當涉及收益時,人們表現為風險厭惡;當涉及損失時,人們則表現為風險偏好。
我們可以用投資股票的兩種情境來解釋「收益時表現出風險厭惡,損失時表現出風險偏好」的現象:
情境一(涉及收益)
小明用10萬元買了股票,現在股價上漲,他有兩個選擇:
1.	確定性選項:立刻賣出,穩賺2萬元。
2.	風險性選項:繼續持有,有50%機會賺5萬元,也有50%可能跌回原價(賺0元)。
結果:大多數人會選擇「立刻賣出」,因為面對收益時,人們傾向「袋袋平安」避免風險(風險厭惡)。即使潛在收益更大,但人們更重視「確定性獲利」帶來的安全感。
情境二(涉及損失)
小明買的股票下跌了,現在他有兩個選擇:
1.	確定性選項:立刻賣出,蝕2萬元。
2.	風險性選項:繼續持有,有50%機會蝕5萬元,也有50%可能升回原價(蝕0元)。
結果:大多數人會選擇「繼續持有」,因為面對損失時,人們寧願賭一把避免「確定性損失」(風險偏好)。即使可能蝕更多,但人們對「立刻損失」的痛苦感更強烈。
許多人會這樣認為:如果不堅持自己的決定,自己之前的投資就會付之東流。正因為如此,人們就會在損失厭惡的基礎之上做出下一步的決定,而不是考慮做這件事最初的目的。這也是人被套牢的原因之一。
怎樣降低沉沒成本謬誤帶來的損失
1. 學會及時止損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入錯行、用錯功、愛錯人ÿÿ遇到這些情況,要學會放手,不要盲目地堅持走到底。很多人擔心自己在前期付出很多,一旦中斷就會前功盡廢,也害怕重新出發,所以不得不硬着頭皮做下去。這些做法的結果往往不能令自己滿意,遭受的損失也比較大。
及時止損,是對自己最基本的尊重。敢於放棄,懂得及時止損,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
2. 在做決策之前充分收集相關資訊
沉沒成本很難避免,因為人們經常根據自己的經驗做決定,這些基於自身的情感和認知的積累,不利於人們掌握全面的資訊,對於決策的指引作用有限,甚至會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決定。因此,人們要先對資訊去偽存真,通過分析、綜合形成理性的認知,再做決定。
3. 從整體角度看問題
如果一個人的決策意見僅僅基於其過往的投入和經驗,他可能無法看到整件事情的全貌。因此,無論從事何種活動,都要堅持站在整體的角度進行思考,從而全面把握整體,抓住問題的關鍵。
最佳賣點 : 因為認知偏差,我們只看到別人的成功,對背後的風險卻視而不見。
因為認知偏差,儘管想堅持自己的觀點,最終卻附和了他人的意見。
因為認知偏差,看見商家的推銷活動,明知是消費陷阱還要往裏跳。
因為認知偏差,我們忽視未來的後果,堅持當下錯誤的選擇。
因為認知偏差,我們以為自己沒有認知偏差,導致思維無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