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 從智人升級為超人類的我們, 如何適應人機共生時代的社會與生活? | 誠品線上

초인류 AI와 함께 인공 진화에 접어든 인류의 미래

作者 김상균
出版社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商品描述 AI×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 從智人升級為超人類的我們, 如何適應人機共生時代的社會與生活?:★韓國yes24網路書店百大暢銷書★韓國教保文庫書店當月選書★韓國每日經濟新聞、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韓國yes24網路書店百大暢銷書★韓國教保文庫書店當月選書★韓國每日經濟新聞、東亞日報、朝鮮日報選書★韓國高階主管資訊網「SERICEO」選書比過去200年更巨大的變化,已經加速展開!AI、量子運算、腦機介面、生物技術,當尖端技術成為人人都能用的工具,我們的命運將被科技主宰,還是走出另一條路?透過技術達成「人工演化」的人類,會迎來怎樣的現實?很快地,所有領域都將出現超乎想像的變化!暢銷書《登入元宇宙》作者金相均教授,從「哪些職業不會被AI取代?」出發,探索歷史上首次主導自身演化的「超人類」的未來!隨著2023年ChatGPT席捲全球,人類來到了新AI時代的黎明時刻,也正式進入「人工演化期」。目前,人類正在透過以下八項技術,擴展身體與精神的界限:(一)生物技術、奈米科技:具有增強人類身體能力的潛力,能使人體變得更強壯、有更高的適應力。身體得到改善的我們,生活會變成怎樣?(二)人工智慧、量子運算:人類將能透過外部技術擴展智力,強化處理資訊、相互連接、有效思考的能力。我們能否因此做出更好的決策?(三)腦機介面、元宇宙:讓人類有機會利用思想控制電腦和物體,並透過元宇宙生活在更大的數位現實。在超越物理障礙的世界中,人際關係和社會制度如何改變?(四)物聯網、機器人:讓日常生活和工作變得更有效率,並且已經深深融入人類的生活。如果這些技術與上述技術相結合,我們的日常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這一波勢不可當的浪潮,人類是否能真正突破自然演化的侷限,實現身體與精神的擴展,成為「超人類」?在此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什麼風險與挑戰,又將在什麼領域開啟巨大的機會?本書從不同角度切入,探討人類存在的意義、社會、經濟、勞動、教育、消費、關係等領域,生動預測科技將帶來哪些變化。● 勞動:個人的價值可能會被估值與交易?● 社會:一舉一動都被上傳?新的團結模式?● 消費:以物易物模式?仲介機構即將滅絕?● 關係:個人變得更重要?情緒是重要成本?● 家庭:父母的角色改變?大人即將消失?● 教育:大學會倒閉?教師要擁有多重身分?「理解變化的唯一方法,就是投入其中,跟著它前進,與之共舞。」進入人工演化期的人類,早已投身於變化當中,正處於最重要的轉捩點。因此,與其對未來感到恐懼、擔憂、排斥,更重要的是敞開心胸,去想像真正與機器共生的世界,並從現在開始思考如何做好準備。【專業推薦】陳良基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名譽教授、前科技部部長程世嘉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專文推薦】謝邦昌 天主教輔仁大學 副校長、台灣人工智慧發展學會(TIAI)理事長(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金相均 김상균現任職慶熙大學管理研究所教授,探索領域包含認知科學、教育工程、工業工程和機器人技術。研究主題為人類的內心,目前正在研究遊戲化和元宇宙。曾與三星、現代、LG、SK、賓士等企業推動多項專案,目前擔任銀河公司(Galaxy Corporation)、遊戲文化基金會、韓國樂天資通訊(Lotte Data Communication) 和CJ分享基金會的外部董事。著有《登入元宇宙》、《我的第一本元宇宙指南》、《元宇宙新機遇》(메타버스 새로운 기회)、《遊戲人類》(게임 인류)、《大腦之旅》(브레인투어)、《記憶交易所》(기억 거래소)等著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003前言 005第一部分 存在將產生變化第1 章 人類 025擴展精神 028擴展肉體 038渴望自由 044第2 章 生命 049本能會抗拒 052智商實為假象 057界限將被打破 063第3 章 神 071像神一般玩耍 074拒絕證明 080超越「超越性」 083第二部分 內心將產生變化第4 章 慾望 093慾望已演化 096嘗試生活在未來 100擴大慾望 108第5 章 體驗 115體驗無限 118擴展體驗 121第6 章 情緒 131情緒無限 134擴展情緒 137第三部分 關係將產生變化第7 章 家庭 147相伴一生 149父母將消失 154第8 章 組織 159個人將復活 162情緒是一種成本 167有別於他人才能存活下來 171第9 章 社會 175大人將消失 179將與機器對話 183將被扒光 189團結瓦解 195孤立將招致悲劇 200第四部分 行為將產生變化第10 章 空間 209物理特性將改變 211將創造世界 216權力將崩塌 221第11 章 學習 227大學將消失 230學習就是 體驗 235哲學就是一切 240第12 章 勞動 243個人就是 企業 246生命將得到解放 250職業將消失 259第13 章 消費 265交易無形商品 269現有仲介機構將滅絕 276藝術將復活 280結語 282參考文獻 304

商品規格

書名 / AI×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 從智人升級為超人類的我們, 如何適應人機共生時代的社會與生活?
作者 / 김상균
簡介 / AI×人類演化未來報告書: 從智人升級為超人類的我們, 如何適應人機共生時代的社會與生活?:★韓國yes24網路書店百大暢銷書★韓國教保文庫書店當月選書★韓國每日經濟新聞、
出版社 / 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ISBN13 / 9789865069070
ISBN10 /
EAN / 9789865069070
誠品26碼 / 2682512751007
頁數 / 320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21 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前言
主動選擇演化的人類
我小時候很喜歡玩積木。比起已經做好的汽車和機器人,我更喜歡組裝一塊一塊的積木,創造新的東西。我小學的時候第一次玩了一種叫「科學箱」的金屬積木,那可是讓我大開眼界。因為這種積木不但能蓋出比用塑膠積木時更堅固的房子,還能利用齒輪和電動馬達,讓組裝出來的東西動起來。當時,我身邊的朋友們都很喜歡這個科學箱。大家常常會帶著自己的科學箱到朋友家裡一起玩積木。有一天,我和朋友們約好了要組裝戰鬥型機器人來進行決鬥。大家把做好的機器人都放到了餐桌上,開始展開對決,遊戲規則是誰把對方的機器人摧毀或推出餐桌誰就是贏家。在一個名為「餐桌」的世界裡,機器人展開了生存競爭。
朋友們做的機器人下半身大多都長得像汽車,有四個大輪胎,上半身則像人類,有頭和胳膊。要用科學箱裡的零件做出能走路的機器人並不容易,因此大家都把機器人的下半身做得像汽車,上半身做得像人類。各位可以把它們想像成是希臘神話中的半人馬,只是下半身不是馬,而是汽車。
但我做的機器人長得不太一樣。雖然我的機器人下半身長得跟朋友們的差不多,但上半身長得不太一樣。我沒有替機器人做頭和胳膊,而是把科學箱裡的幾個大輪胎組裝起來,讓機器人能揮動它們。我的機器人在餐桌上的生存競爭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朋友們都說我犯規,並抗議輪胎是用來讓機器人移動的,不能把它們當成拳頭。我反駁他們,又沒有人規定機器人一定要長得跟人類一樣,而且輪胎也不一定要貼地。我和朋友們最終沒有吵出結論,因為對當時的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決定下次要做什麼。
我後來思索了一番,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我的機器人是『演化』的產物」。演化,其實是大自然和生物在玩積木。動植物等所有生物體內都有成千上萬個基因。染色體上的基因排列順序會決定生物的外觀和生存方式。生物會在繁殖時,將這些基因組合傳給下一代,在這個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基因組合,數萬個基因就此展開積木遊戲。就這樣,我們會重新組裝從父母那繼承的基因來延續生命,並將我們的基因傳給後代來延續物種。
在大自然和生物經年累月玩「基因積木遊戲」的過程中,偶爾會有個體具有特別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特性,像是跑得比掠食者快的動物,或是莖長得比較長而能照到更多陽光的植物。這些個體活得比其他個體久,因此繁衍了更多後代,而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生物的基因自然而然地在族群中變得比較常見。
像這樣,演化是一種緩慢的積木遊戲。大自然會組裝出新的生物,生物則會逐漸適應環境。在大自然中,生存能力較強的基因組合會變得比其他基因組合普遍,反之則會消失。大自然總會測試新的積木作品,並觀察哪個作品運作得更好。
讓我們回到我和朋友們在餐桌上展開的機器人對決。輪胎沒有必要總是貼地。我在與朋友們玩科學箱遊戲時,在機器人的上半身上裝了輪胎,好讓我的機器人能在名為餐桌的環境中存活下來,而這麼做確實有利於機器人生存。在大自然中發生的演化是基因反覆被隨機組合後經大自然選擇的過程,但我的機器人是在我的意圖下實現了人為的演化。
那麼,當今的人類,也就是三十萬年前誕生於地球的智人現在是否在演化呢?三十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和現代人看起來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所以生物演化看似停了下來。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大自然和人類還在緩慢地玩積木遊戲。演化是經年累月、持續進行的過程,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正在一邊適應環境一邊不斷地發生變化。雖然我們很難在短暫的一生中觀察到重要的演化,但有證據能證明人類物種的基因仍然在經歷遺傳變化。
新的遺傳變異會在隨機突變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而這有可能隨著時間推移,使人類族群發生變化。例如,地球上就出現了對某些疾病具有較高抵抗力或對某些環境條件具有較高適應力的人類。除了具有乳糖耐受性而能消化牛奶和乳製品的人類之外,住在青藏高原或安地斯山脈等地區的部落群體中,還出現了對高海拔環境具有遺傳適應性的人類。
人類之所以很難察覺到人類正在演化,是因為人類的生命太過短暫而無法見證演化,而且人類社會和科技正在快速發展,導致人類演化的速度顯得非常緩慢。因此,人類選擇了朝兩個方向實現自發性的演化。第一,人類正在按照自己的意圖讓人類以外的其他物種和個體演化。第二,人類正在試著進行人工演化,讓人類變成其他物種。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有人類意圖介入的其他生物的演化。數千年來,人類在農業、畜牧業、寵物產業等各產業中,有意識地選擇並培育了具有人類想要的性狀的個體。古代文獻中也記載著人類在這方面付諸了努力。例如,大概在西元前300 年左右,希臘哲學家兼科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在其著作《植物史》中就提及了植物的選擇性配種。
人類近幾年甚至在生產基因改造作物。基因改造作物是基因工程和生物技術的產物。為了引入或加強某種性狀,人類改變了植物的基因組成。這些性狀能提高作物的產量、增強對病蟲害的抵抗力,並提高對環境壓力的耐受性。雖然人類種植並食用了更多這類作物,但它們卻也成了地球上數量較多的物種。
演化並不具目標導向性和意圖性,它是在隨機組合與大自然的選擇下得出的結果,而物種就是在這種自然發生的過程中生存並繁衍。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可以說,有些植物透過與人類玩積木遊戲,演化成了有利於生存和繁衍的物種。也就是說,從基因改造作物的角度來看,它們適度利用了大自然的一部分,成功存活了下來,並增加了自身物種的數量。
接著,我們來看看「人工演化」(Artificial Evolution),了解人類正在如何改變人類。其實,從目前的科學角度來看,「演化」前面加上「人工」一詞並不妥當。因為人類是帶著意圖、利用電子設備和藥物在改造人類的身體和精神。這與自然演化有較大的差異。自然演化,指當生物具有某種有利於適應環境的性狀,而有更多機會生存並繁衍時,就會將這種性狀傳給後代的過程。而推動這個過程的因素為自然環境,包含捕食、資源競爭和氣候。十九世紀中葉,查爾斯.達爾文和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首次提出了演化的主要機制,也就是「自然選擇」這個概念。
人類等不了在自然選擇下緩慢地演化。因此,人類開始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目標,主導起了自身的演化。與自然選擇這種非指示性的過程相比,人為選擇下的人工演化更直接、更具意圖性。

人工演化期
人類目前在開發的最新科技領域極為龐大,各領域都在以難以企及的速度發展。我並沒有想透過這本書說明最新科技的發展現狀和水準。但為了幫助讀者與我踏上探索人工演化的旅程,我想先簡單介紹幾項技術。我想介紹的技術分成身體和精神這兩個領域,每個領域各包含四項技術。這當然不代表某項技術只能用於某個領域,只是某項技術與該領域有較高的關聯性而已。

. 身體擴展技術:生物技術、奈米科技、物聯網、機器人
. 精神擴展技術: AI、量子運算、腦機介面、元宇宙

第一,生物技術和奈米科技能增強人體功能。生物技術涉及生物體的製造和改造,包含開發先進療法、製造基因改造生物。奈米科技是一種從原子或分子層次操控物質,來創造新物質和新設備的技術。奈米科技主要是在極小的層次(特別是在奈米層次)研究並操控物質。奈米等於十億分之一公尺,大約是頭髮直徑的十萬分之一。1 這兩種技術都有增強人類身體能力的潛力,能使人體變得更強壯、有更高的適應力。
第二,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和機器人能使人類每天執行的各種工作和活動實現自動化並得到改進,因此能擴展人體的活動範圍和功能。物聯網指由智慧型裝置、感測器、穿戴式裝置等各種互連的設備收集與交換數據,使人類的生活變得更有效率、更便利的網路。機器人指獨立或根據人類指令執行任務的機器,無論是在製造、醫療等產業現場,還是在家務等日常生活領域,機器人都在提供人類支援。
第三,AI 和量子運算能擴展人類的心智能力。AI 能做出具有學習、推論、解決問題能力的機器和演算法,幫助人類做出更好的決策、發現新的見解並實現作業自動化。量子運算利用的是量子力學原理,運算速度比傳統電腦快,因此能解決人們過去認為難以解決的複雜問題。量子電腦的基本單位是一種叫「量子位元」(qubit)的特殊資訊單位,而非傳統電腦的基本單位「位元」(bit)。傳統電腦的位元只能是0 或是1,分別表示關閉和開啟。不過量子具有疊加的特性,因此量子位元能同時是0 和1。也因為如此,量子電腦能同時處裡多個運算,且在執行某些任務時會比傳統電腦更快完成運算。這兩項技術都能提高處理資訊、相互連結、有效思考的能力。
前面提到的生物技術和奈米科技能從生物學上增強人腦的性能和功能,AI 和量子運算則能外化人類的智慧。也就是說,人類將能利用外部技術擴展智慧,不再受限於體內的大腦。AI並不是外星人某天突然送給人類的禮物。AI 是一棵吸取人類精神成長的大樹。古今中外分散在不同時空的人類精神滋潤了AI。它就像電影《阿凡達》裡納美人的樹。人類正在透過這棵大樹擴展自身的智慧和精神。
第四,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和元宇宙(Metaverse)為個體的相連與互動開啟了新的大門,因此這兩項技術可以說向外擴展了人類的精神。腦機介面會透過大腦和外部設備之間的直接通訊,讓人類能只靠想像控制電腦、義肢或其他設備。其實,人類已經在開發能只靠意念控制無人機和其他飛行裝置的腦機介面系統了。元宇宙是一個擴展的數位現實,人類會透過虛擬化身見面、合作、參與各種活動。這兩項技術正在打破物理壁壘和距離,以更具沉浸感、更直觀、更容易應用的方式為人類擴展人際關係。
簡單地說,我所提到的技術,都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想打破大自然的侷限性(包含身體能力、心智能力、社會關係、與周圍世界互動的方式和行為模式)以開拓新領域的慾望,而使用的工具。
許多人擔心人類抱持這種想打破大自然的侷限性的慾望究竟是否妥當。在心理學中,人類會想去做不被允許的事情,這種心理被稱為「抗拒」(Reactance)。1960 年代,心理學家傑克.布萊姆首次提出了這個概念。「Reactance」一詞本來是物理學術語,指「電抗」,但在心理學中,「抗拒」一詞指越是被禁止就越是想去做的心理。許多實驗都證實了這個理論。比如說,比起一部看完的電影,小朋友們會覺得沒有看完的電影更有趣;比起一個被人隨意放在桌上的盒子,人們會更想去窺探被藏在衣櫃裡的盒子裡到底有什麼東西。
大自然的侷限性在促使人類產生抗拒心理。無論是主張自己知道當人類打破大自然的侷限性時會發生什麼事的人,還是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的人,大家都在試圖打破這個侷限性。人類究竟期待在打破大自然的侷限性後迎來什麼樣的未來呢?

探索內心世界的人
我想先在這裡跟各位談談我自己。就算是同一個現象,人們都會有不同的認知,做出不同的解讀。所以,我想說明一下自己是在何種認知和解讀下,展望當人類打破大自然侷限性時會迎來何種未來。
偶爾會有人以為我是小說家、專職作家、企業家或自由顧問,但我其實已在大學任職了十七年。若回顧我為什麼會在大學執教,那得從我二十多歲成立新創企業時說起。我之所以會開始學習,是為了消除我在經營事業時產生的疑惑,但我後來愛上了鑽研學問,因此最後決定成為教授。
我二十多歲經營事業時,身心俱疲到最後變成了藥罐子。當時讓我感到痛苦的既不是技術,也不是產品,而是人。我會心累是因為我的同事和客戶。當時的我曾埋怨過他們,但我幾年後發現,我會感到痛苦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問題,而是因為我沒有百分之百理解他們的心理。
原來當時的我不斷在消磨自己。在發現這個事實後,我對身邊的同事產生了歉意。為了彌補我的不足之處,我研究起了人類的心理。我在大學畢業後研究了工業工程學、認知科學和教育技術學,這些學科的共同點是以人類心理為中心。
我至今還是沒有百分之百了解人類的心理,未來的我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但在探索過人類的內心世界後,我心中的夢想逐漸膨脹並變得更堅定。雖然人們懷著不同的夢想,但這些夢想肯定有相似之處。我認為,這個相似之處其實就是大家都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我也是懷揣這個夢想的其中一人。
如果想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人類就必須做出更美好的行為。人類是一種會按照自己心中的地圖走的生物。所以我才會變得更想了解人類的內心世界,想了解人類抱持著什麼樣的心理,這種心理是怎麼形成的,又會如何發生變化。
這本書將講述我探索人類內心的人文科學之旅走到了哪裡。我將以科技為中心探討人類。有太多人問我:「AI 無法取代人類的職業有哪些?」這個問題使我內心產生了動搖。我將透過本書一步一步地回答這個問題。
這句話其實很有趣,其主語是AI。也就是說,人類創造的技術「AI」是主詞,人類則是受詞。每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心裡都會想:「明明是人類創造了技術,技術卻反過來在塑造人類。」
我並沒有打算透過這本書具體回答AI 無法取代人類的哪些職業。比起回答這個問題,我打算更深入地探討藏在這個問題背後的人類心理。人類正在擔心自己和家人的當下和未來,並感到不安和恐懼。人類正在害怕自己創造的技術,這既讓我難過,也讓我惋惜。
我想談談人類迄今為止創造出了哪些技術(包含AI),為什麼會創造這些技術,這些技術又將對人類未來產生哪些影響。我在這裡所指的人類未來,並不是數十年、數百年後的未來。因為人類其實早就已經迎來了那些未來。這本書想談的是一個探索了人類內心世界的人,透過技術所看到的人類當下和未來。我之所以會寫這本書,是為了與讀者們一起思考人類透過技術實現人工演化,究竟是想打破大自然的哪些侷限性,以
及打破這些侷限性後又將迎接什麼樣的未來。

尋找目的之旅
媒體及文化評論家馬素.麥克魯漢在其著作《認識媒體》中指出,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食物採集者變成了資訊收集者。為了收集資訊,人們就像祖先們一樣,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過去,生存即是人類的目標,為了填飽肚子,人類會四處遊走;而現在,人類正為收集資訊和知識而四處奔走。
人類之所以會過這種收集資訊和知識的遊牧生活,並不是為了追求更遠大的目標,而是為了尋找被人類追求的目標遮蓋的目的。在大自然中,物種的首要目標是生存和繁衍後代,其不具任何特別的意義和目的。但人類會想為個人和集體尋找因價值、信念、慾望形成的意義和目的。在只有目標存在的大自然中,人類會去尋求目的。人類會想透過目的來尋找意義,而想尋找意義的慾望會促使人類展開各種與文化、社會體系和哲學有關的探索活動。
人類之所以會開啟人工演化時代,是為了把尋找目的的旅程走下去。人類並不是單純想透過人工演化擴展身體、精神、人際關係和行為,而是想更大膽地去探索人類存在的目的。尼采曾說過:「人只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幾乎能忍受所有生活方式。」為了把漫長的旅程繼續走下去,人類必須尋找目的。
然而,尋找目的的人工演化之旅也有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大腦是負責讓身體動起來的器官。原野上的花草樹木就算不動也能生存,所以它們沒有大腦,這是花草樹木當前演化成的樣子。但如果原野上的花草樹木有大腦的話,會變得怎麼樣呢?如果花草樹木有大腦、耳朵和嘴巴,還能與人類對話,會變得怎麼樣呢?各位會覺得這種想像如童話般美好,還是覺得聽起來像反烏托邦世界般詭譎呢?如果在人類追求人工演化的過程中出現這種花草樹木,會變得怎麼樣呢?
我先簡單說明一下,接下來的內容我之後會仔細探討。演化生物學家理查.道金斯在《擴展表型》(The Extended Phenotype)中假設,生物體內的基因不僅會影響物理身體,還會影響環境和其他生物體。雖然人類的基因在人類體內,但人工演化已經開始在對地球上除了人體以外的其他物種和環境,產生了比道金斯提出的假設廣泛又深入的影響。人類必須承認人類的行為會造成廣泛的影響,並且應該對此負起責任。
人類創造的技術不僅在要求人類演化,還正在要求地球和所有的生物與人類一起演化。無論人類是不是原本就有這種打算,地球上所有生物現在都進入了「共同演化」(Coevolution)階段。進入共同演化階段的人類將迎來什麼樣的未來呢?我們將先探討人類、生命、神將產生什麼變化,接著探討人類的心理、人際關係、行為又會產生什麼變化。人工演化使人類文明迎來了巨大的轉捩點,而各位正站在這個轉捩點,並且還在尋找目的的旅途。我想透過本書與各位分享我所展望的未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韓國yes24網路書店百大暢銷書
★韓國教保文庫書店當月選書
★韓國每日經濟新聞、東亞日報、朝鮮日報選書
★韓國高階主管資訊網「SERICEO」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