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內耗的自癒實踐指引: 六個步驟轉化感受, 心一轉, 境就轉
| 作者 | 林之珮 |
|---|---|
| 出版社 | 知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停止內耗的自癒實踐指引: 六個步驟轉化感受, 心一轉, 境就轉:《與內在的刻意練習》全新封面版一位用心的母親,為兒子的叛逆苦惱不已。一個初出社會的上班族,總感覺被同事 |
| 作者 | 林之珮 |
|---|---|
| 出版社 | 知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停止內耗的自癒實踐指引: 六個步驟轉化感受, 心一轉, 境就轉:《與內在的刻意練習》全新封面版一位用心的母親,為兒子的叛逆苦惱不已。一個初出社會的上班族,總感覺被同事 |
內容簡介 《與內在的刻意練習》全新封面版一位用心的母親,為兒子的叛逆苦惱不已。一個初出社會的上班族,總感覺被同事排擠霸凌。當他們有機會轉向內心,透過各種方式了解自己、疏通心結。突然,孩子的老師來電:「媽媽,你們家最近做了什麼?孩子進步好多!」突然,主管和同事會揪他吃飯,很多事情開始算他一份。古老的名言:「反求諸己」,原來不是虛話! 在作者擔任心理諮商工作多年的經驗裡,上述現象不斷發生。一個人如果願意梳理內心糾結之處,就是同時處理了與他人的連線,外在人事物總會跟著改變。好比那個母親,原本內心存在許多衝突,無法好好與小孩相處,孩子感受不到愛與支持。當她理順心中的方方面面,在母親的位子上自然發出很棒的氣場和影響力,孩子的問題也跟著慢慢消解。 人許多脫序的行為看似沒有原因,然而真正的因子潛藏於不被接受的內在部分。例如一位被周圍人公認的好父親,卻在暴怒時深深傷害孩子的心。「平常我很疼小孩,小孩請我幫忙他做什麼,甚至用命令句,我都沒有關係,反而是旁邊的人會提醒我不應該縱容他們。我就算帶著要教育的心情跟他們講,其實心裡真的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也沒有覺得不好,就是可以疼小孩。」 「可是,小孩如果一直哭,像昨天小孩為了媽媽在洗澡而大哭,勸不下來,我就發怒了,衝去把小孩送給我的父親節禮物捏爆,整個氣上來,完全停不下來。已經破壞禮物,還去拿他的其他作品,因為我知道那是他最在意的,他會很傷心……。」 這些突然的情緒反應,是內在壓抑的顯現,而他所壓抑的是過往孩童時期的無助。孩童的無助驅使他用破壞尋求掌控,而非掌握自己的力量。在他三歲時,母親病逝,跟著父親與繼母生活,又很快迎來弟妹,一連串經歷在他心中悄悄種下一個認定:「我是一個人,沒有人無條件愛我。」 與這個自我認同相伴隨的是:對於被寵愛的深切渴望。他失去原生母親的陪伴,在渴望被呵護和當時感到寄人籬下的處境之間搭了一座信念橋樑:「我要被肯定才有可能被疼愛」,這使他形成不斷努力並期待他人認同的模式。 於是「我是否被你肯定?是否夠好?」成為他與人互動時隱隱迴旋的思緒,那麼即使別人對他好,他也會認定這是有條件的、不穩定的,於是表現不好時,更有深深的危機感,引發焦慮和恐慌,同時也有不公平和悲傷的情緒。 可以說,在努力的背後,一直有一個在繼母面前渴望愛而不懷抱希望的孩子蹲在那,他需要解開這個模式,才能走出新的道路。 我們希望生命更自由,就需要回到內心底層去面對那些凝固的情感和情緒,以及在非常早期就形成的自我認同。這個「面對」不是找到一種「說法」來作為原因,而是走一段探索和靠近的過程,不逃離、不放棄、不迴避,直到有能力感受到被自己所理解和碰觸。 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及具體的方法,讓你「有能力接觸內心」,持續走在療癒的道路上。 本◇書◇特◇色 創造自我心靈療癒空間那些無法釋放的痛苦、日益加劇的惡性迴圈都在告訴你:心靈空間本來具有的消化情緒、沉澱出智慧的自然系統堵塞了。修復和連結需要一段歷程,醫療或諮商也只能是一份支持,就像指著月亮的手,而月亮的光是你帶入自己內心的意識品質,除非你願意真誠友善的觀看自己,其他人與資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延伸及放大支持的力量,因為力量的源頭來自你。本書細緻分享如何運用自己的注意力,成為踏實的療癒力。調和內在衝突如果內心有討厭自己的聲音,這個聲音時時盯著你,時時看你不順眼,不論你做什麼,都彷彿被它看著,被它挑出毛病,而且沒辦法摀起耳朵,那該是多麼痛苦的事情!只要你沒有跟這個聲音協調,內在空間會持續充斥煙硝,不論你多願意努力,都會很快洩氣;不論別人給你多少肯定,都很難留下成就感,因為那個聲音總會說:「別傻了,他不認識真正的你,才會講這種話。」或者說:「你不要以為這樣就夠了,你只是運氣好,才不小心做到,下一次大家就會失望了。」明明很不想聽那個聲音,偏偏又聽得很清楚;明明被它弄得很不高興,又覺得它說的有道理,如此來回衝突的過程,會不斷耗掉能量。關於清晰觀照自己、調和內在能量,書中整理出六個步伐:第一步:邀請第二步:打開感受第三步:聆聽第四步:回應第五步:加入想像力第六步:把禮物帶回當下心中互相衝突違和的面向都有各自的感受和想說的話,當他們能夠彼此調和,你才能帶著完整的自己,朝向整個心靈都接受的方向。這些步伐被運用在不同的生命情境中,可以自我引導,也可以引導他人,透過故事主人翁的體驗與回饋,讀者能夠掌握其中的精神。讓梳理內心成為日常再難過的事件,時間久了總會從注意力的螢幕退出,對日常生活影響力變小。然而害怕再度受傷的警覺以及當時烙印的信念和反應,卻不見得會被時間沖刷掉,可能淤積在心裡面。例如一個人曾在下公車時跌倒,隨著時間過去,他的腳傷好了、感到很糗的挫折感也淡掉了,但他持續避免最後一個下車。穿高跟鞋下樓梯時,一直異常緊繃。久而久之,類似的害怕和警覺反應便堆在一起,成了一大捆束縛。等到他的內在囤積太多了,活生生的心靈會發出訊號,變成另一個身心議題。找不到位置的感受,擁擠在一塊找出口,就是身心症。一旦心頭塞住了,縱使有美景美事,也無法在心上有一席之地。人的內心是所有經驗的容器,也是智慧的來源。透過本書,來練習親近自己,與內在交心。澄心聚焦心理取向的實務運用芝加哥大學尤金‧簡德林(Eugene Gendlin)博士,創立澄心聚焦心理取向,四次榮獲美國心理協會「心理學的理論與哲學傑出貢獻獎」。他透過心理治療對話過程的研究,尋找人們在治療中身心轉化的關鍵,並跟這個世界分享如何可以對自己的內在進行聆聽與體驗,而讓改變在當下發生。這是一條涵蓋意識、潛意識與身體智慧的探索道路,被簡德林稱為「個人修行的捷徑」。 本書作者基於十多年專業工作與心靈探尋旅程,體會到與內心創造安全連結的可貴。她說:「我們其實可以對感受張開雙臂,許給自己終其一生都在追尋的溫暖懷抱。我願與你分享跟內心感受促膝而坐的微妙和可能性。」
各界推薦 鈺璽診所院長黃鈞蔚作家/資深輔導教師謝芬蘭加惠基金會創辦人/澄心聚焦TIFI考核協調人/心理師張卉湄
作者介紹 林之珮諮商心理師、美國國家催眠師學會NGH認證合格催眠治療師、澄心聚焦導師、系統排列導師、創傷治療學習與實務工作者。經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方煦心理諮商所所長加惠心理諮商文教基金會澄心訓練講師新北市高國中小合作心理師、專業督導新北市家防中心合作心理師台北市早療中心合作心理師新北市立聯合醫院精神科專任心理師最大的熱忱在以身體經驗為入口,探索療癒和成長的可能。喜歡從日常感受出發,透過專注與感知的發展,滋養內心、修復傷痛、與內在智慧連結。相信每個人都擁有自我療癒的無限可能。創作:《內在關係整合卡》聯絡方式:[email protected]/粉絲專頁:Sheila內在關係療癒
產品目錄 第一章 跟自己的關係是轉變的起點是那顆心,轉動了故事找到療癒的失落拼圖,跟自己好好說話透過去愛,感受被自己所愛往內看,生命的點與點開始連線傾聽內在孩童,讓心更自由擁抱體驗,穿越生命斷裂之處 第二章 相癒的空間——培養觀察者意識要改變的不是存在的故事,而是照耀故事的更大的你友善的關注好奇歡迎觀照體認當下可以跟自己說上話的距離第三章 帶入療癒能量與自己交流好朋友的邀請描述你所感覺的傾聽就是愛與內在經驗打招呼走入身體接納情緒邀請象徵觀照意念第四章 在僵局中首先對內心友好心態的磁性,覺察助人工作的過度負重爭執不休,是否願意去到跟自己斷線的地方?我如何越過跟自己的隔閡到達你的心堅持站在憤怒的對面,看著它也被它看著想防堵和證明自己,越會感到事情在墜落解開沉重,讓心用各種方式說話釋放心甘情願裡的情緒包袱第五章 六個步伐,轉化感受六個步伐,聆聽內心容許「難搞」的自己,作它的靠山進入心願,調節互相違和的心念陪伴菸燙的傷,她遇見了媽媽練習把自己帶回家第六章 梳理內在關係,與自己和好從內在整理關係空間表現焦慮——梳理心中此起彼落的眼光我的情緒不是我的——梳理親近關係的情緒傳遞討厭的人偏偏住在心裡——梳理被排擠的同事關係跟自己打架——梳理自我厭惡第七章 療癒在日常把整理內心納入生活安排每一次跟自己約會,有開始和結束
| 書名 / | 停止內耗的自癒實踐指引: 六個步驟轉化感受, 心一轉, 境就轉 |
|---|---|
| 作者 / | 林之珮 |
| 簡介 / | 停止內耗的自癒實踐指引: 六個步驟轉化感受, 心一轉, 境就轉:《與內在的刻意練習》全新封面版一位用心的母親,為兒子的叛逆苦惱不已。一個初出社會的上班族,總感覺被同事 |
| 出版社 / | 知遠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9255337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9255337 |
| 誠品26碼 / | 2683018148001 |
| 頁數 / | 416 |
| 注音版 / | 否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14.8*21 cm |
| 級別 / | N:無 |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十多年的心理諮商工作,我發現跟每一位來談者之間的合作經驗都是獨特的,不同之處並不總是關於他們帶來什麼樣的主題、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更大的不同是他們如何看待這個療癒的旅程,以及他們與自己內心的關係。
有三種來談者最讓我感覺到心疼,他們都願意更好,我也盡量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有時候覺得自己的幫忙像是在幫倒忙,感到愛莫能助。
第一種來談者,無法接受自我探尋的過程。他們像是在爬山,抱著苦行的態度。他們非常願意努力,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會跟我討論目標,預先發展計畫,也許分階段,甚至確定好每一次的說話主題。他們期待透過努力可以有效到達一個終點,採取從前學習與考試的模式來投入這個為自己內在工作的過程。
他們的投入為我們打下很好的合作基礎,可是當他們越努力卻發現自己仍然不夠快樂,或者遇到類似的困難指向過去相同的經驗時,就會感到挫敗。「為什麼?我不是處理過了嗎?又是童年,又跟爸爸有關,我到底要探索多久這個主題才算是過去呢?」
他們想要量化,想要有里程碑,就像爬山的人想要知道再經過幾個彎口就會到達山頂一樣,於是他們越盡力就會越挫折,對自己失望或是對於療癒的往復迴圈感到無助。
我感受到他們在期待與要求之下的確是辛苦了。所以當他們想知道:「要怎樣才算『都好了』?」,我常語塞,不知道怎麼回答,真心話是:「我們在路上呀,而且走出的每一步都很好。」當我愉快地驚歎他的前進,他想到的是「還有多遠?」有時,我看到還可以往哪裡去探索,指著一個新的地點,覺得到那裡看看會很有意思。他們則必須深吸一口氣,彷彿收下一項額外的功課。療癒的旅程如此任重道遠,總使我想停下來,鼓勵他「也許就留在這裡吧,你做得夠好了,沒有一定要做到什麼,沒有一定要走到哪裡。」
第二種來談者,中了「愛自己」魔咒。
這幾年有好多心靈成長的資源,都強調愛自己的重要:如果你不愛自己,你怎麼可能找到愛你的人;如果你沒有善待自己,怎麼能期待別人善待你;你怎麼對待你自己,別人就會怎麼對待你。
和這些來談者合作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可以不再對自己那麼嚴格,可以降低標準,對自己多一些寬容,可是若事與願違,例如工作任務不順利、被責備或被忽略,對自己失望和批判的聲音又難免浮現時,除了失望和生氣的感受,往往還會被緊張給佔據,他們會問:「我又開始罵自己了怎麼辦?」接著想像種種不愛自己的後果:「你知道吸引力法則嗎?如果我又開始罵我自己,就會吸引到來罵我的人,不就是這樣環環相扣嗎?」「我到底該怎麼停止罵我自己呢?那麼是不是離我想要被愛、想要愛的結果越來越遠呢?」一旦對自己有負面的想法或感受,就覺得功虧一簣。當他們想著如何愛自己時,我忍不住希望他們可以自由的去恨自己。想跟他們說:「好,那就不愛,別繼續應對那些不愛自己就會如何的聲音了。」我看到的是當我們讓「愛自己」的價值,形成一連串自我要求,內在那些還未同步的部分便一直被打擊著,於是離內心和諧的狀態越來越遙遠。
第三種來談者,尋找依靠而非自己的力量。他們一向謙虛、敞開並樂於學習,用像朝聖般的態度尋求所有的心靈資源,走過一個又一個的課程,尋找一個又一個的高人,接著陷入一種心境困惑,覺得自己什麼都看過了,卻始終沒有落腳的地方,沒有得到確定的救贖。對這些方法有些失望,也開始感覺旅途不過爾爾。
記得好幾位實習心理師曾跟我討論:「每次參加一個課程之前,看到課程的宣傳詞都很被吸引,滿懷希望只要通過這個課程,大腦就可以裝進一套運作裝置,知道將來要如何看待心裡面遇到的障礙和問題。同時對於別人的問題,心中也可以有清晰的步驟、方法和技巧。可是每次參加完都感覺自己並沒有很大的不同,裡面還是有好多好多的模糊空間。」
那是因為生命裡的複雜本就很難用一套框架把它理清楚,真的試圖理清楚,會發現裡面的考量和路徑的發展,多到讓自己暈頭轉向,於是覺得枯燥無趣。最後又回到混沌的狀態中。
他們也許非常踏實地整理過自己、整理過家族故事,卻仍希望找不同的老師來鑒定自己是否已經整理完畢;是否不會再發生問題了。
這裡面導致不斷追尋又失落的共同點是什麼呢?
是想向外尋求依靠和背書。
然而什麼樣的回饋能比自己的體會更可靠呢?
我們如何經驗愛自己是一件愉快的事?療癒的旅途如何是一趟時時可以俯拾收穫的旅程?不用費力地要到達哪裡。
我們也需要在路程中接收來自內在的回應,才能放下對終極的企盼,鬆動無所依靠的焦慮。
我們需要明白讓自己往前一步的能量,不是來自任何方法,那些方法只是因著緣分來到生命中的便車,為我們導覽可能經歷的景緻,送我們一程。能讓自己跨出去、讓腳抬起來的能源在自己之內。
當我往內感受到一股動能,感受到自然想要擴展並能與意識交流的內在空間,我才開始接納靠近自己是無法設定的旅途,只要愉快地搭著任何和我有緣分的人、有緣分的方法,就能跨出克服自己以及療癒的一步又一步。
剛剛踏入心理諮商的領域時,非常興奮,很喜歡讀各種分析家庭動力和童年經驗的書,把自己的故事放進去反覆咀嚼思考,這些的確帶給我豐富的理解。但讓我真正品嚐到與自己關係的改變,讓我在探索自己時,經驗到穿越苦痛並擁有信任感,則是開始於與自己內在連結的行動。
我透過完形心理治療,了解覺察圈,學習覺察身體是進入當下的門戶。在創傷治療的工作坊,經驗到從身體帶出淤積情緒,進行疏通的奇妙歷程。走進系統排列,體會在身體中明白關係樣貌以及強烈流動的情感。到澄心聚焦心理學裡,驚訝於沒有組織、沒有框架、沒有分析,只是瞪大眼睛、張大耳朵、品味著內在流出的東西,踏實的一點一滴跟自己互動,感受內在的回應。原來是這樣綿延流動的滋味,難以言喻。
經過這些之後,我不在意「是否治癒了某個主題?」「這個成長的刻度,突破自我的里程碑在哪裡?」「我是否愛自己?」這些問題不再浮現,並不是我確認做到了,而是答案並不重要。
因為,我願意一直在療癒的態度裡去經驗生命,它是踏實而不費力的,它是好玩而不需要外在檢核的。
有時候,我注意到內在有些什麼主題需要去整理和轉化,會把它記錄下來,跟自己約個時間,比如「今天晚上10點半,要來面對跟兒子之間記掛又想迴避他的感受。」很特別,這發生的事件當然不令我快樂,可是把它定為一個主題,好好的去探索,這個和自己預約和實踐的過程讓我很快樂。我喜歡這個歷程。
這一路上我把自己慢慢撿回來,不是多了什麼新方法和配備,而是懷著為自己療癒的意圖,把跟感受、身體的合作找回來;把思考的信心帶進來;把想像力發揮出來。所有療癒自己的資源存在於內。
我們很渴望生命有所不同,其實更渴望改變的因子來自於自己,這才能夠帶來對前行的踏實和信任。
特別的是,當我有信心陪伴自己之後,我比以前更樂意成為個案,放心地去拜訪不同的治療師。畢竟有人守護,能打開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且不一定要資深的諮商師或治療師,往往跟學習中的朋友互相支持,或者在進行課程時為了示範,讓學員陪伴我,也可以突破很多、宣洩很多、領會很多。我自己常常感到驚訝,好像內心自然知道怎麼準備好,只要有人輕推一把,就可以滑行得很遠。不論學什麼方法,都可以在那個方法中深有所獲,並不是說我能純熟操作那個方法,而是內在容易被觸及而有洞察。
這本書,我想要分享的是與內在連結的可能。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與自己交流讓改變發生,這是聚焦心理學的理念之一,也是我深深認同之處,更是這幾年工作和自我成長的焦點。
我想談:
我們可以為自己建立療癒的內在空間。
帶著友善、好玩和創造力與自己交流。
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故事都能支持療癒前行。
那些與我相遇的來談者,我只是陪伴他們找到這份療癒能源,我鼓勵他們,與其承諾要密集或長期諮商,他們最需要的是體會跟自己的互動,那會讓我們喜愛生命的旅程,愉快前行並懷抱信心。
當你跟自己內心困難的部分相遇,能夠接待它,與它交流,陪自己在各種經驗裡有釋放、有領會,你怎麼可能不喜歡這樣的旅程,怎麼可能不愛你自己?
這本書想讓你知道,我們當然可以陪自己療癒,這個療癒之旅不是一個壓力,也不是詛咒,不是「如果你不……就會……。」「如果你要……,必須……。」接觸到內在轉動之流,你會享受自己的創造力,驚訝於你可以帶給自己的愛。
最佳賣點 : 看似外來的逆境,其實起源於你的內心。
本書引導你恢復心靈空間本來具有消化情緒、沉澱出智慧的自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