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偏差行為 (第4版)
作者 | 梁培勇/ 張如穎/ 黃奕偉/ 薛惠琪/ 李筱蓉/ 方昱翔/ 歐宥汝/ 陳韻如/ 吳文娟/ 鄭欣宜/ 許美雲/ 蘇敬文/ 高正德/ 劉美蓉 |
---|---|
出版社 |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兒童偏差行為 (第4版):不論是父母或其他諸如一般老師、心理師、輔導老師和社工師等第一線的兒童工作者,在面對孩子時,總是會遇見一些令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況,懷疑孩子 |
作者 | 梁培勇/ 張如穎/ 黃奕偉/ 薛惠琪/ 李筱蓉/ 方昱翔/ 歐宥汝/ 陳韻如/ 吳文娟/ 鄭欣宜/ 許美雲/ 蘇敬文/ 高正德/ 劉美蓉 |
---|---|
出版社 |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兒童偏差行為 (第4版):不論是父母或其他諸如一般老師、心理師、輔導老師和社工師等第一線的兒童工作者,在面對孩子時,總是會遇見一些令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況,懷疑孩子 |
內容簡介 不論是父母或其他諸如一般老師、心理師、輔導老師和社工師等第一線的兒童工作者,在面對孩子時,總是會遇見一些令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況,懷疑孩子是不是有問題?本書首先說明「偏差行為」和「問題」的概念,提醒成人在判斷孩子是否有偏差行為時應該注意的觀念;然後再邀請臺灣有豐富經驗的專業臨床心理師,依照最新出版的DSM-5-TR分類架構,介紹常見於國內兒童的各種偏差行為類別,諸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對立反抗症」、「行為規範障礙症」、「焦慮症」、「強迫症及相關障礙症」、「選擇性緘默症」、「分離焦慮症」、「創傷及壓力相關障礙症」、「憂鬱症」、「雙相情緒及其相關障礙症」、「自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智能發展障礙症」、「溝通障礙症」、「特定的學習障礙症」、「餵食和飲食障礙症」以及「兒童虐待與疏忽」等 。對於經常擔心孩子是否有問題的大人們,可以將此書當成工具書,相信能夠有相當實質的幫助。
作者介紹 梁培勇(策劃主編,第1∼4章,以及全書校閱)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經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張如穎(第5章)學歷:中原大學心理學碩士現職:如穎心理成長中心心理治療所院長 財團法人愛彌兒教育基金會心理諮商顧問 台中市私立慎齋小學心理諮商顧問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少發展暨心智行為科兼任臨床心理師經歷:臺中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兼任講師 中山醫學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兼任講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黃奕偉(第6章)學歷:中原大學心理學碩士現職: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經歷:北北基特殊教育專業團隊臨床心理師薛惠琪(第6、12章)學歷:中原大學心理學碩士現職: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臨床心理師經歷:高雄長庚醫院助理臨床心理師 屏東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樹德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李筱蓉(第7、15章)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碩士現職:宇寧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兼任講師經歷: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臨床心理師 國立臺灣大學學輔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輔組兼任輔導老師 淡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兼任講師方昱翔(第8章)學歷:中原大學心理學碩士現職:芯明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阿德勒正向教養家長講師經歷:天晟醫院臨床心理師 怡和醫院臨床心理師 桃園特殊教育專業團隊臨床心理師歐宥汝(第8章)學歷:中原大學心理學碩士現職:桃園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經歷:中原大學推廣中心兼任講師 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 桃園特殊教育專業團隊臨床心理師 IEQ愛互動心理師團隊講師陳韻如(第8、12、15章)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職: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芯明心理治療所顧問臨床心理師經歷:心園心理治療所主任臨床心理師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吳文娟(第9章)學歷:中原大學心理學碩士現職:臺北市立啟明學校臨床心理師經歷: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 南投縣政府教育局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巡迴治療師鄭欣宜(第10章)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碩士現職:芯明心理治療所所長經歷:心園心理治療所主任臨床心理師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國立臺灣大學學輔中心兼任輔導老師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兼任講師許美雲(第11章)學歷:中原大學心理學碩士現職:宇寧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特殊教育學系兼任講師 長庚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兼任講師 ECTA模式創始人蘇敬文(第12章)學歷: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現職:芯明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兼任講師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中原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兼任講師 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高正德(第13、14章)學歷: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所畢業現職:新田心理治療所榮譽院長 宜蘭縣特殊教育專業團隊兼任臨床心理師 佛光大學心理學系兼任講師經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常務理事 曾任教於長庚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元智大學劉美蓉(第16章)學歷:國立臺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現職: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臨床心理師 麥子心理治療所兼任臨床心理師 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暨臨床心理學碩士班兼任助理教授 臺中監獄家暴處遇外聘臨床心理師 司法院列冊程序監理人 衛生福利部兒童及心智障礙者性侵害案件司法訪談專業人士 教育部國教署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評審委員會學者專家經歷:慈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保科專任講師兼輔導老師 玉里榮民醫院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臺中市立復健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產品目錄 Chapter 1 偏差行為概說 梁培勇Chapter 2 產生偏差行為的原因 梁培勇Chapter 3 偏差行為的危險因子、保護因子及臨床實務操作 梁培勇Chapter 4 衡鑑與診斷 梁培勇Chapter 5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張如穎Chapter 6 對立反抗症與行為規範障礙症 黃奕偉、薛惠琪Chapter 7 焦慮症與強迫症及相關障礙症 李筱蓉Chapter 8 選擇性緘默症與分離焦慮症 方昱翔、歐宥汝、陳韻如Chapter 9 創傷及壓力相關障礙症 吳文娟Chapter 10 憂鬱症、雙相情緒障礙症與自殺 鄭欣宜Chapter 11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 許美雲Chapter 12 智能發展障礙症 蘇敬文、陳韻如、薛惠琪Chapter 13 溝通障礙症 高正德Chapter 14 特定的學習障礙症 高正德Chapter 15 餵食和飲食障礙症 陳韻如、李筱蓉Chapter 16 兒童虐待與疏忽 劉美蓉
書名 / | 兒童偏差行為 (第4版) |
---|---|
作者 / | 梁培勇 張如穎 黃奕偉 薛惠琪 李筱蓉 方昱翔 歐宥汝 陳韻如 吳文娟 鄭欣宜 許美雲 蘇敬文 高正德 劉美蓉 |
簡介 / | 兒童偏差行為 (第4版):不論是父母或其他諸如一般老師、心理師、輔導老師和社工師等第一線的兒童工作者,在面對孩子時,總是會遇見一些令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況,懷疑孩子 |
出版社 / |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7787045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787045 |
誠品26碼 / | 2682998993007 |
頁數 / | 62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7*23 |
級別 / | N:無 |
重量(g) / | 1019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四版序
1976年,參加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旗下的快樂兒童中心,是我與孩子們接觸的濫觴。這個跨校性、以服務兒童和貧困家庭為主的社團,所服務的內容包括課業輔導、到醫院和圖書館為孩子們講故事、到動物園為孩子們介紹各種動物,以及暑假在金山的天主堂為孩子們舉辦夏令營。直到1982年,我都是在第一線與一般的孩子和育幼院的孩子互動,也啟發了我對於孩子的興趣。1978年修習了恩師程小危先生開設的「兒童偏差行為」課程,就非常想了解孩子們為何會出現各種問題。1980年,恩師柯永河先生安排我到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跟著臺灣第一位兒童精神科醫師徐澄清教授學習一個學期,內容包括跟門診、參加醫師的書報討論會和個案研討會,以及在徐教授的各種公開演講中當忠實的聽眾。這些點點滴滴的難得經驗讓我決定要以「兒童臨床心理學」作為自己努力奮鬥的志業,就這樣戰戰兢兢地走到2022年退休。
一開始其實走得非常的辛苦,常常嘗到求助無門的滋味;還曾經以蝙蝠(既非鳥類也非獸類)消遣自己的孤獨和無奈。已經無法明確指出是哪一天,內心出現一個聲音:「但願後學者不要像自己一樣在這條路上跌跌撞撞地摸索!」在此願心的督促下,集合了一些和我有緣分的臨床心理師,一起合作在2004年出版了本書的第一版。21年後,因應《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文本修正版)(DSM-5-TR)的出現,也有感於兒童偏差行為方面的國內外研究資料日益豐富,本書的內容應該要再進一步強化和補充才能趕上時代的變遷;在上述的願心持續召喚下,再集合原班人馬以及加入一些新的兒童臨床工作者(代表後續有人持續投入兒童臨床工作,非常感恩),努力了18個月,第四版終於在2025年出版了!
為了配合世界潮流的改變,以及讓臺灣的兒童臨床心理學知識能夠不落人後,我積極地要求作者們以最新的DSM-5-TR為基礎修訂各章的內容,因此第四版的修改幅度相當大(心理出版社的林敬堯總編輯開玩笑地抱怨,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文字修改,簡直是要全書重新排版了)。非常感激本書的作者群在各自忙碌於臨床實務工作,以及照顧自己(經過21年,其實也都各自有些年紀了)或家人身心健康的同時,還要忍受我的催稿,所幸都能不負所託地完成使命。
這本書分成兩大部分,首先是和兒童偏差行為有關的觀念,包括偏差行為的定義、心理病理、危險因子、保護因子、衡鑑和診斷系統等基礎知識與經驗分享;然後再分別介紹各種臺灣比較常見的兒童和青少年偏差行為。我們希望藉由文章中各種案例的呈現,配合相關的資料讓讀者了解各種偏差行為的現象,以及可能處理的方向。對於熟悉醫療系統診斷類別的心理師而言,相信不但可以溫故知新,還能夠當成案頭上的工具書;對於熟悉教育診斷類別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則非常希望能夠讓大家從中思考「醫療診斷系統」和「特殊教育診斷系統」的優缺點,並能夠擷長補短地在實際的教育第一線工作上發揮。最後藉著本書的出版帶上一些自己的工作心得和感想,也算是對後續助人工作者的期許!
由於執照考試的要求,助人者(尤其心理師)的養成教育讓研究生學習很多心理學的理論派別(這些都是top-down),一旦出道開始執行助人工作的業務,通常也會自稱自己的助人方法是某某學派。然而,在2013至2014年以及2021至2022年的兩次巡迴督導的經驗中,我發現助人工作者幾乎都是在實務經驗中沉澱出自己對該學派的詮釋,其實很難符合其自稱的學派,所以我戲稱為掛羊頭賣狗肉的「本人學派」!究其原因是在實際接個案之後,助人者會感受到很多無法用所學理論充分解釋的實務現象(這些都是bottom-up),可 是又過於尊重過去所學的理論,於是top-down大於bottom-up,相信理論都是對的所以不敢去挑戰理論,反而是扭曲自己的實際經驗去遷就理論!助人工作要做得長久,最重要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工作架構。切記!理論都是人為的,人+為=偽,理論只是提出理論的人的個人觀點,未必一定是真的。理論都是top-down,實務工作則是bottom-up;當二者產生衝突時,就是自己個人工作架構的萌芽,要有自信地相信自己的經驗,不要害怕理論者的權威,勇敢面對!
但願每位助人工作者未來都能發展出自己的工作架構,同時也要謹記Crenshaw與Stewart在2016年所出版的《遊戲治療: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指南》(Play Therapy: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一書中所說的:“Theory without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philosoph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withou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s dangerous.”,念茲在茲地時時檢驗自己的工作架構。
梁培勇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退休教授
2025夏天
最佳賣點 : 不論是父母或其他諸如一般老師、心理師、輔導老師和社工師等第一線的兒童工作者,在面對孩子時,總是會遇見一些令人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狀況,懷疑孩子是不是有問題?對於經常擔心孩子是否有問題的大人們,可以將此書當成工具書,相信能夠有相當實質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