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
作者 | Ray Kurzweil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奇點已近: 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紐約時報》暢銷書!全球知名未來學家、奇點大學創辦人雷‧庫茲威爾重磅新作!延續其經典著作《奇點臨近》,本書探討未來數十年科技將如何 |
作者 | Ray Kurzweil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奇點已近: 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紐約時報》暢銷書!全球知名未來學家、奇點大學創辦人雷‧庫茲威爾重磅新作!延續其經典著作《奇點臨近》,本書探討未來數十年科技將如何 |
內容簡介 《紐約時報》暢銷書! 全球知名未來學家、奇點大學創辦人 雷‧庫茲威爾 重磅新作! 延續其經典著作《奇點臨近》,本書探討未來數十年科技將如何改變人類 奇點在物理上,是指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重力無限大的點,在這個點上,正常的物理定律無法適用。例如:黑洞的中心,或在宇宙大霹靂之前的初始奇點。 在數學裡,奇點是指函數中未定義的點,例如除以0的時候。 作者曾經預測,2029年將出現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 2030年代,利用奈米科技,大腦新皮質的上端部分可以連結到雲端,AI成為人類的延伸部分。 2045年,奇點來臨,人類和智慧型機器無法區分,AI比人類更聰明、更有能力,人類的命運將發生巨大改變。 ---------- 自從2005年雷.庫茲威爾的《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書首次出版以來,其對於科技的指數式發展的未來展望催生了一場全球運動,啟發了數百萬追隨者、數百本相關書籍、賣座電影如《雲端情人》、《露西》、《人造意識》等等。二十年來,庫茲威爾對於科技進步的許多預測已經得到驗證,而這些概念,如AI、智慧型機器和生物科技,也已經為大眾所熟悉。 在《奇點已近》這本全新著作中,作者對於人類邁向奇點(singularity)的進展提出了新看法,評估了他1999年提出的AI將在2029年前達到人類智慧水準的預言,並審視了科技的指數式發展—―在不久的將來,科技將使人類的智能擴大一百萬倍,並將永遠改變人類的生活。他討論的主題包括: ˙利用奈米機器人,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重建世界; ˙克服目前120歲的壽命限制,大幅延長人類的壽命,也就是醫學的進展將達到「長壽逃脫速度」(longevity escape velocity),也就是每經過一年,人類的壽命可延長至少一年; ˙藉由將我們的大腦連結到雲端來重塑人類的智能; ˙科技的指數式發展正在促進各行各業的創新(例如農業、建築、製造業、能源科技),並改善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減少貧窮和暴力; ˙再生能源和3D列印技術的發展。 他還討論了生物科技、奈米技術和AI的潛在危險,包括一些爭議性主題,例如AI將如何影響就業、自駕車的安全問題,以及結合已逝者的資料和DNA,使他們以虛擬方式「重生」(After Life)的技術。 《奇點已近》是雷.庫茲威爾研究人工智慧六十年的巔峰之作,是他對這門科學的故事和即將到來的革命的最大貢獻。 專業推薦: 于天立(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程世嘉(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詹益鑑(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 蔡明順(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本書讚譽: 對人類未來的精彩探索,引出了最深刻的哲學問題。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暢銷書《人類大歷史》作者 極少人能像雷.庫茲威爾那樣左右世界對於AI的看法。現在藉由《奇點已近》這本書,他交出了一份反映最新狀況、內容廣泛、充滿希望的指南,引領我們認識正快速逼近的未來,並將再次決定我們討論相關問題的方式。這本書以數十年的嚴謹研究為基礎,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清晰文筆探討大量課題,所有想要了解我們這個指數式發展時代的人都應該好好閱讀。 ──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微軟AI部門執行長 這位廣受讚譽的未來學家說明了為何一種截然不同的未來將比許多人所想的更快到來……我們不應低估庫茲威爾的預測思考能力……本書提出了關於未來的大量想法,庫茲威爾清晰且熱情地說明了他的展望。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推薦) 雷.庫茲威爾基於摩爾定律的抽象概念,是有史以來曾畫成圖表的最重要想法。該觀念跨越庫茲威爾寫作生涯的持續性,是對人類的未來和智能的未來的最大啟示。 ──史蒂夫.裘維森(Steve Jurvetson),創投業者Future Ventures董事總經理 雷.庫茲威爾的《奇點已近》之於資訊科技,一如查爾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之於生命科學,是一本令人信服、基於事實、富洞察力的跨學科著作,闡述了世界的基本真理。關於未來二十年的生活,沒有比《奇點已近》更重要的指南了。 ──瑪蒂娜.羅斯布拉特(Martine Rothblatt)博士,天狼星衛星廣播、聯合治療公司、電動直升機和Bina48機器人的創造者 如果你想知道二十年後AI和我們的社會將是什麼模樣,請立即閱讀《奇點已近》。高瞻遠矚的天才雷.庫茲威爾在這本書中闡述的科技發展涵義極其非凡且深遠,我們必須從現在就開始認識它們並做好規劃。強烈推薦本書! ──狄恩.歐尼斯(Dean Ornish),醫學博士、預防醫學研究所創始人暨總裁、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臨床教授 雷.庫茲威爾是我們這個數位時代最偉大的先知。《奇點已近》不只是一本書,它還是我們在即將來臨的科技復興時期的生存指南。雷對於可能發生的事及其時點的準確預測,可以幫助你在變化的海嘯中馭浪而行,而非被巨浪沖垮。 ──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醫學博士、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X獎基金會和奇點大學創始人 《奇點已近》對我們認識AI和奈米技術的寶貴作用有極大的貢獻。雷.庫茲威爾清晰講述了持續演化的資訊過程正在重塑人類智能的故事。這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歷史事件和經過嚴謹研究的事實,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積極精神。 ──娜塔莎.維塔莫爾(Natasha Vita-More)博士,《超人類主義讀本》(Transhumanist Reader)作者,超人類主義運動的共同創造者,超人類主義研究中心創始人 對雷.庫茲威爾的讚譽 雷.庫茲威爾是我所知最擅長預測人工智慧未來的人。 ──比爾.蓋茲 庫茲威爾的預測並非全都將成真,但有很多會成真,而即使你不同意他所說的一切,他說什麼還是很值得你關注。 ──《費城詢問報》 雷.庫茲威爾有辦法以理性的大軍應付看似極其艱鉅的挑戰。 ──拉斐爾.萊夫(Rafael Reif),麻省理工學院校長 庫茲威爾描繪了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界線已經完全模糊的一種世界,它極其誘人,但有時也令人害怕。 ──《波士頓環球報》
作者介紹 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世界級發明家、思想家和未來學家,三十五年來大量預測證實準確。六十三年來一直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先開發者,時間之久超越所有其他在世者。他是許多技術的主要發明者,包括第一台CCD平台式掃描器、全字體光學字元識別、盲人使用的印刷文字轉語音閱讀器、文字轉語音合成器、能夠重現平臺鋼琴和其他管弦樂器聲音的音樂合成器,以及商業化銷售的可處理大量詞彙的語音識別軟體。他因為在音樂技術方面的傑出成就而榮獲葛萊美獎,他也是美國國家科技獎章的得主,並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華爾街日報》稱他為「永不滿足的天才」;《富比士》雜誌說他是「終極的思考機器」;《Inc.》雜誌選他為頂尖創業家之一,並形容他是「愛迪生的正統接班人」;美國公共電視台(PBS)將他選為過去200年來「開創美國的16位革命家」之一。他寫過五本暢銷書,包括《智慧型機器時代》(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心靈機器時代》(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AI人工智慧的未來》(How to Create a Mind,經濟新潮社出版),以及《奇點已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經濟新潮社出版)。他現為Google的首席研究員和AI遠見家。https: www.thesingularityisnearer.com 相關著作:《AI人工智慧的未來:揭露人類思維的奧祕》 許瑞宋香港科技大學會計系畢業,曾任路透中文新聞部編譯、培訓編輯和責任編輯。2011年獲第一屆林語堂文學翻譯獎。譯有《雲端封建時代》、《不存在的金融革命》和《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等數十本書。http: victranslates.blogspot.tw
產品目錄 推薦序 站在指數時代的浪潮之巔——讀《奇點已近》 程世嘉推薦序 站在奇點浪潮之巔,洞見AI賦能的未來 蔡明順推薦序 瘋狂發展的AI世代 于天立推薦序 與奇點同行——在融合的邊界 思索未來的人類與文明 詹益鑑 引言 第1章 我們正處於六個階段中的什麼位置? 第2章 重塑智能重塑智能意味著什麼?小腦:一種模組式結構新皮質:一種自我調整、靈活的層級結構深度學習:重新創造新皮質的力量AI還需要做到什麼?通過圖靈測試將新皮質擴展至雲端 第3章 我是誰?何謂意識?殭屍、感質,以及意識的難題決定論、細胞自動機、湧現,以及自由意志難題一人不止一個大腦的自由意志難題「第二個你」有意識,但那是你嗎?生命出現的可能性低到不可思議重生我可以成為什麼人? 第4章 生活正以指數的速度變得更好但大眾普遍不這麼認為事實是人類生活幾乎每一方面,正因為科技的指數式進步而變得越來越好識字與教育沖水式廁所、電力、收音機、電視和電腦之普及預期壽命貧窮減少和所得增加暴力減少再生能源的成長民主之普及我們現正進入指數曲線的陡峭部分再生能源正邁向完全取代化石燃料我們正邁向人人都有淨水可用垂直農業將提供平價優質的糧食,並釋放傳統農業占用的土地3D列印將徹底改變實體物品的創造與分配建築物的3D列印勤奮的人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長壽逃逸速度大漲潮 第5章 就業的未來:好還是壞?當前的革命破壞與創造這次是否不一樣?那麼,我們將往何處去? 第6章 未來三十年的醫療與健康2020年代:結合AI與生物科技2030和2040年代:發展和完善奈米技術奈米技術在健康和延壽方面的應用 第7章 潛在危險希望與危險核武器生物科技奈米技術人工智慧 第8章 與卡珊卓拉對話 致謝附錄 1939-2023年計算能力性價比圖表資料來源注釋
書名 / | 奇點已近: 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 |
---|---|
作者 / | Ray Kurzweil |
簡介 / | 奇點已近: 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紐約時報》暢銷書!全球知名未來學家、奇點大學創辦人雷‧庫茲威爾重磅新作!延續其經典著作《奇點臨近》,本書探討未來數十年科技將如何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6267736005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736005 |
誠品26碼 / | 2682904833007 |
頁數 / | 51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
站在指數時代的浪潮之巔
――讀《奇點已近》
程世嘉(Sega Cheng,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我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 Ray Kurzweil 要趕快寫下這本書。因為 AI 最近的發展速度,實在是遠超過所有人之前的預估了,包括他在內。生成式 AI 問世之後,我們就像是在沒有任何預警的情況之下,突然進入了一個 AI 高速成長的指數型時代,而並非所有人都做好了準備,有些人甚至還渾然不覺即將到來的巨變。
而且,這還只是剛開始而已,AI 的神速進步,將會帶領人類提早到達 Ray Kurzweil 預期一定會到來的「奇點」,就是「機器智慧」和「人類」徹底結合的那天。當奇點來臨時,每個人都有了超級人工智慧與自己的頭腦結合。人類的文明在越過那個點之後,將會產生全面性的變化:科技發展更加快速,社會和經濟結構徹底瓦解和改寫。還有更多更多我們今天還完全無法想像的新文明風貌。
當我們今天在用各種 AI 用得越來越上手,而把 AI 當成一個生活和工作中的標準配備時,其實我們已經開始進入 Ray Kurzweil 所說的奇點了。現在所有人都可以用便宜的價格,讓幾乎無所不知的人工智慧當作我們的超級助理。這不就是很大程度上把 AI 跟我們的頭腦結合了嗎?
早在 2005 年的《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Ray Kurzweil 就以其獨到的洞察力和嚴謹的數據分析,預言了科技指數型發展將帶來的顛覆性變革。當時,他預測的 2045 年奇點對許多人來說,似乎還遙不可及。然而,20年過去了,世界變化的速度,特別是AI領域的突破,不僅印證了他當年的遠見,甚至有加速的趨勢。這本《奇點已近》可說是前作的延伸與深化,更聚焦於我們通往那個「智能大爆炸」未來的最後一哩路。
Ray Kurzweil的核心論點「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指出,資訊科技(如計算能力)的性價比呈現指數級提升,因為每一代的進步都為下一代的發展奠定了更高效的基礎。這不僅僅是摩爾定律的延伸,而是一個更根本的動力。書中那張令人印象深刻的圖表,顯示了從 1939 年至今,一美元能買到的計算能力呈現了跨越數個技術範式的驚人指數成長。截至2023年,這個數字已達到約1,300億次/秒/美元,相較於《奇點臨近》出版時,提升了超過10,000 倍!這種計算能力的普及與成本下降,正是點燃這波AI革命的關鍵燃料。
「量變產生質變」,就是這波 AI 成功的根本原因。
作為一家深耕AI領域多年的科技公司 CEO,我對 Ray Kurzweil 在書中關於AI發展路徑的探討特別有共鳴。他回顧了AI從早期基於規則的符號法(Symbolic Approach)面臨的「複雜性上限」,到如今以連結法(Connectionist Approach)為主導的深度學習時代。這與我們在 iKala 的實踐經驗不謀而合。過去,AI的應用往往受限於需要大量專家知識和規則編碼;而現在,以類神經網路為基礎的深度學習模型,能夠直接從巨量資料中學習和發現模式,大大降低了AI技術的門檻,實現了AI的普及化(Democratization of AI)。
書中提到的 AlphaGo、AlphaZero乃至 GPT-4等大型語言模型的驚人突破,都證明了連結法結合龐大計算能力和數據的威力。這些 AI 不僅能在特定任務(如下棋、語言翻譯、寫作、程式設計)上達到甚至超越人類頂尖水準,更開始展現出跨領域學習和「零樣本學習」(zero-shot learning)的能力,這正是通用人工智慧(AGI)的重要特徵。Ray Kurzweil 預測 AI 將在 2029 年前通過圖靈測試,這個時間點比許多專家原先預期的要早得多,但從近年的發展來看,這個預測似乎越來越有可能實現。
然而,《奇點已近》並非一本全然偏向樂觀主義的科普著作。Ray Kurzweil 也深刻探討了這場變革可能帶來的挑戰與衝擊。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對就業市場的影響。當 AI 的能力越來越強,足以自動化越來越多的任務時,從卡車司機、客服人員到放射科醫師、程式設計師,許多職業都將面臨轉型的壓力,甚至是被取代的風險。書中引用的研究指出,未來十年內,已開發國家可能有相當高比例的工作面臨自動化的威脅。這對於社會結構、教育體系和個人職涯規劃都將帶來嚴峻的考驗。
但 Ray Kurzweil 同時也提出了歷史的洞見:過去兩百年間,儘管農業和製造業的就業人口比例大幅下降,但新的技術和產業也創造了更多、更高價值的工作機會,總體勞動人口和生活水準反而顯著提升。他認為,AI 革命最終帶來的將是前所未有的物質豐裕(Abundance),人類將從為了生存而工作的模式,轉變為追求更高層次的意義和創造力。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應對過渡期的挑戰,例如透過教育改革、社會安全網的完善(如全民基本收入 UBI),以及最重要的「人類與 AI 的融合」。
這也是本書最引人入勝,同時也最具哲學思辨的部分。Ray Kurzweil 預言,在 2030 年代,我們將能透過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s),利用奈米機器人將我們大腦的新皮質(Neocortex)與雲端 AI 直接連結。這不僅僅是外接硬碟式的記憶擴充,而是認知能力的根本性提升。我們將能夠增加思考的抽象層次,處理遠超今日所能想像的複雜概念。屆時,AI 不再是我們的競爭對手,而是我們自身智能的延伸。我們將與我們創造的超級人工智慧融合,成為「超人類」(Transcendent Humans)。
這個構想引發了一系列關於「我是誰?」的深刻提問。意識的本質是什麼?當我們的思維大部分由非生物元件構成時,我們還是原來的自己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複製一個人的心智檔案,那個複製品算是同一個人嗎?Kurzweil 在書中坦誠地探討了這些「難題」(Hard Problems),並從資訊模式連續性的角度,提出了他對身分認同的看法。他認為,只要定義我們的模式(包括記憶、技能和個性)得以延續,即使構成的基質從生物碳基轉變為矽基,我們的本質依然存在。這也為「數位永生」(Digital Immortality)的可能性開啟了一扇窗。
當然,通往奇點的道路並非坦途。Ray Kurzweil 也用了相當的篇幅討論潛在的危險。生物科技的濫用可能製造出超級病毒;奈米技術的失控可能導致「灰蠱」(Gray Goo)災難;而最令人擔憂的是,超級 AI 若未能與人類價值觀對齊(Alignment Problem),可能帶來無法預測的生存風險。他強調,我們必須積極投入 AI 安全和倫理的研究,建立有效的防禦機制和國際規範,確保這些強大的技術是用於造福全人類。
作為一個科技創業者,我深信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其影響取決於我們如何使用它。《奇點已近》描繪了一個既充滿無限可能、也潛藏巨大風險的未來。它提醒我們,科技的指數型發展已是不可逆的趨勢,與其恐懼或抗拒,不如積極擁抱、理解並引導這股力量。書中的數據和預測,為我們擘劃了一幅清晰的藍圖,讓我們得以思考企業如何轉型、社會如何調適、個人如何學習,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巨變。
Ray Kurzweil 的文字充滿了對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信心。他相信,正是我們不斷擴展自身能力、與工具融合的渴望,驅動了文明的進步。從石器時代的工具,到印刷機、電腦,再到未來的腦機介面與超級 AI,我們一直在「重塑」自己。奇點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一個人類心智突破生物限制、擴散到宇宙的開端。
《奇點已近》既是一部充滿洞見的未來預言,也是一份引人深思的哲學探討,更是一本激勵我們為更美好未來而努力的行動指南。無論你是科技從業者、企業決策者、政策制定者,或是任何關心人類未來的讀者,我都強烈推薦你閱讀這本書,一同思考如何駕馭這股指數級的變革力量,迎接那個既「近」又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推薦序〕
瘋狂發展的AI世代
于天立(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首先,我對於在標題使用「瘋狂」這樣不專業的字眼致歉,實在是因為我想不出更貼近我內心想法的詞。上次為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的《AI人工智慧的未來》寫推薦序正好是10年前的2015年。當時我正在Redmond參加Microsoft舉辦的faculty summit,有幸聆聽了包含李飛飛在內的許多知名學者對於未來AI發展的看法。當時與會的學者對AI的發展大多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當時生成對抗架構(GAN)剛被提出,大家對於未來的生成式AI模型是既期待又害怕(如日後的Deepfake)。然而當時deep learning的發展仍著重在視覺影像辨識上,討論的焦點也主要在視覺上的應用,諸如自動駕駛、空間定位、姿態辨識上。2015年底由Microsoft提出的ResNet架構也具體呈現了當時的研究氛圍。
誰能想到,2017年由Google團隊提出的Transformer,將deep learning的研究重心拓展至自然語言處理,進一步拉近了AI和日常生活的距離,其廣泛的應用面使得AI商機不斷,吸引許多投資者紛紛進場,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機構當屬馬斯克為投資者之一的OpenAI。雖然如今OpenAI已不如當初大眾所希望的open,但超過百億美元的資金促使許多優秀研究者的投入,從而不斷向世人展現出優秀的技術,像是DALL-E、SORA、以及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GPT。更多的資金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發展出更多技術,產生更多的商機,再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這一切似乎正朝著Kurzweil所描述的「加速回報定律」發展。
作為AI研究者之一,我個人雖然知道AI會快速發展,但其發展的速度仍遠遠超出我的想像,我甚至可以讓AI直接幫我寫這篇推薦序(為了保有足夠的humanity,這篇是我自己寫的,真的)!我個人一向認為Kurzweil是屬於樂觀派的,甚至也有些學者認為他是過分樂觀了,所謂的奇點云云,比起學術觀點,更像是一種科幻用語,這樣的論點經常發生在Kurzweil身上。我個人雖然對雙方的論點持保留態度,但簡單回看這十年,AI的發展速度似乎更貼近Kurzweil的預測。再者,回顧歷史,許多偉大天才不都是難以被當代的主流所理解嗎?思考至此,難道我們不該更認真地聆聽Kurzweil的論點嗎?
《奇點已近:當人類與AI融合一體》這本書並不是一般的單純介紹AI技術或是應用面的書籍,但是也沒有很高的進入門檻。這也是Kurzweil另一個高明之處:對AI有不同理解程度的讀者,讀此書會有不同的收穫。
對於不甚理解近代AI的讀者,作者很貼心地在第二章仔細解釋了神經網路的工作原理,並且不觸及內部的數學運算。對於熟悉一些近代AI技術操作的讀者,您很可能會喜歡本書中AI從Alan Turing(AI之父)開始的起源,及其一路走來至今整體發展的脈絡。對於喜歡思考「什麼是思考」的讀者,本書第三章更偏向哲學及認知科學的討論。至於關心AI正如何或是將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讀者,本書第四、五、六章將會是你最喜愛的部分,其涵蓋了社會結構、經濟體系、及人機融合。對於擔心AI發展所帶來負面影響的讀者,作者在本書第七章揭露其中若干面向供讀者思考。
至於像我輩AI研究者之流,反而市面上許多講解AI技術的書籍不易引起我的興趣(除了參考看看如何用更簡明易懂的方式講解複雜的機制之外)。但Kurzweil作品中讓我收穫最多的是他將點連成線及面的能力。畢竟我們對於單一機制(點)都已經很熟悉,但是Kurzweil的視野之廣令我折服,他能看出我沒看到的點和點之間的關聯,其關聯之廣,形成一張無形的網時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卻不自知。當然這樣的關聯是否真實存在一般而言很難驗證(畢竟書中所描述的規模之大已超過單一機構甚至是單一政府的能力),但是它提供了許多可能的觀點開拓我們的視野。
我建議讀者勿將此書單純地視為預言書,或是抓著某些特定的年份來批判作者所言是否屬實。雖然在大方向上,許多Kurzweil的預測都已成真了。例如本文開頭所提到的OpenAI的發展,正當世人皆以為AI發展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及人力,2023年DeepSeek的橫空出世,讓大家看到了現代AI發展小型化的前景,也印證了Kurzweil所提的運算資源平價化造成的影響。撰寫此序時,正值美中貿易戰升溫,美國總統川普多次提及台積電及輝達,也看得出AI資源如今已成為全球競爭的目標之一。本書不僅是對AI技術的未來預測,更是一場關於人類和AI如何共存的思辨,我建議讀者試着敞開心扉去思考我們是否正走向Kurzweil所看到的世界。此書值得多次閱讀,當讀者對AI的理解程度不同時,會對此書有不同的解讀和收穫。我個人很期待,不知十年後的AI世代再次閱讀此書時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也期盼讀者能和我一起透過Kurzweil的視野看看這個世代,一同在這AI的洪流中見證歷史。
內文 : 引言
在我2005年出版的著作《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中,我提出了以下這個理論:邁向融合的、指數式發展的科技趨勢正在促成一種對人類來說將是天翻地覆的變革。幾個關鍵領域的變化正同時持續加速:計算能力變得越來越便宜、人類生物學日益進步、工程技術發展到遠比以前微細的尺度。隨著人工智慧(AI)能力增長和資料變得比較容易取得,我們正在將這些能力與我們的自然生物智能越來越緊密地結合起來。奈米技術最終將使這些趨勢發展到最高峰,利用雲端多層的虛擬神經元直接擴展我們的大腦。藉由這種方式,我們將與AI融合,以百萬倍於人類自然計算能力的外加計算能力增強自己。這將極大地擴展我們的智能和意識,變化之大將是我們難以理解的。這個事件就是我所說的奇點(Singularity)。
「奇點」一詞借用自數學和物理學(數學中的奇點是指函數中未定義的點,例如除以0的時候;物理學的奇點是指黑洞中心密度無限大的一個點,正常物理定律在此不適用)。但必須記住的是,我使用奇點一詞是作為一種隱喻。我對科技奇點的預測並不意味著變化速度將真的變得無限快,因為指數式成長並不意味著無限,物理奇點也是。黑洞的重力強到足以困住光本身,但量子力學無法解釋真正無限大的質量。我使用奇點這個隱喻,是因為它可以反映這個意思:以我們現在的智力,我們將無法理解如此根本的轉變。但隨著轉變發生,我們的認知能力將迅速提升,使我們能夠適應變化。
正如我在《奇點臨近》一書中詳細說明,從長期趨勢看來,奇點將在2045年左右發生。該書出版時,這個日子是在四十年後的未來,也就是整整兩個世代之後。在這種時間距離下,我可以針對將促成此一轉變的主要力量作出種種預測,但對於多數讀者來說,這個題目在2005年仍與日常現實相距甚遠。而當時許多評論者認為我的時間預測過於樂觀,有些甚至認為我所說的奇點不可能發生。
但此後發生了一些了不起的事。雖然現實中有許多懷疑者,邁向奇點的發展仍持續加速。社群媒體和智慧型手機從幾乎不存在,發展到如今成為將世界上多數人連結起來和全天候陪伴他們的東西。演算法創新和大數據的出現使AI比專家所預期的更快出現驚人突破,例如能夠精通《危險邊緣》(Jeopardy!)那種問答遊戲和圍棋,以至能夠駕駛汽車、寫文章、通過律師資格考試和診斷癌症。現在,強大而靈活的大型語言模型如GPT-4和Gemini可以將自然語言指令翻譯成電腦程式碼,大幅減少了人類與機器之間的障礙。你看到這一段時,很可能已經有數千萬人親身體驗過這些功能。與此同時,為人類基因組定序的成本已經降低了約99.997%,而類神經網路已經開始以數位方式模擬人類的生物智能,藉此成就重大的醫學發現。我們甚至終於開始有能力將電腦與人類大腦直接連接。
所有這些發展的基礎就在於我所說的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電腦計算之類的資訊技術以指數式的速度變得更便宜,因為每一次的進步都使得設計這種技術下一階段的演化變得更容易。因此,在我寫這篇引言時,固定幣值的一美元所能購買的計算能力,約為《奇點臨近》一書出版時的11,200倍。
下圖(我將在本書稍後深入討論)概括了驅動我們的科技文明的最重要趨勢:長期以來,固定幣值的一美元所能購買的計算能力呈現指數式成長(在對數刻度上大致呈現為一條向上傾斜的直線)。著名的摩爾定律指出,電晶體持續縮小,使電腦的計算能力得以越來越強大——但這只是加速回報定律的一種表現:遠在人類發明電晶體之前,該定律就已經成立,而將來即使電晶體的發展達到其物理極限,然後被新技術取代,加速回報定律預期仍將持續。這個趨勢決定了現代世界的面貌,而本書討論的幾乎所有即將出現的突破,都將由這個趨勢直接或間接促成。
因此,我們一直如期地邁向奇點。本書的迫切性源自指數式變化本身的性質。本世紀初幾乎無法察覺的趨勢,現在正積極影響著數十億人的生活。在2020年代初,我們進入了指數曲線急遽變陡的部分,創新的步伐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響著社會。舉例說明一下:當你閱讀這段文字時,距離第一個超人AI(superhuman AI)面世的時間,很可能短於距離我上一本著作《AI人工智慧的未來》(How to Create a Mind)出版時的2012年;而你距離奇點發生的時間,很可能短於距離我的著作《心靈機器時代》(The Age of Spiritual Machines)出版時的1999年。又或者以人類生命而言,奇點發生時,今天出生的嬰兒將剛從大學畢業。在非常個人的層面上,這種「迫近」與2005年時我說的那種「臨近」是不同的。
這就是我現在寫這本書的原因。人類邁向奇點的千年長征,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場短跑。在《奇點臨近》的引言中,我提到我們當時「正處於這場轉變的早期階段」。現在,我們正進入其高潮階段。那本書是在展望一種遙遠的未來,這一本則是要談通往那個未來的最後幾哩路。
幸運的是,我們現在可以遠比以前清楚地看到這條路。雖然我們在到達奇點之前仍必須克服許多技術難關,奇點發生的關鍵先決條件正迅速地從理論科學領域轉進積極的研究和開發階段。未來十年裡,人們將與看來極像人類的AI互動,簡單的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s)將對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就像現在的智慧型手機那樣。生物科技的數位革命將使許多疾病變得可治癒,並將顯著延長人們的健康壽命。但與此同時,許多勞工將感受到經濟秩序被擾亂造成的傷害,而我們每個人都將面臨意外或故意濫用這些新技術導致的風險。在2030年代,不斷自我改進的AI和日趨成熟的奈米技術,將使人類與我們創造的機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結合起來——屆時希望和危險都將進一步增強。如果我們能夠有效應對這些進步帶來的科學、道德、社會和政治挑戰,那麼到了2045年時,我們將極大地改善地球上的生活。但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們能否生存下去也將成問題。因此,這本書要談的是我們邁向奇點的最後一段路,探討在我們所認識的世界的最後一個世代裡,我們必須共同面對的機會與危險。
首先,我們將探討奇點實際上將如何發生,並將這問題置於我們這個物種長期追求重塑自身智能這個脈絡中。利用科技創造知覺能力會引出重要的哲學問題,因此我們將討論此一轉變如何影響我們自己的身分和意義感。接著,我們將談到未來幾十年的實際趨勢。正如我將說明,加速回報定律正在驅動反映人類福祉的各種指標以指數式的速度進步。不過,創新最明顯的壞處之一,就是各種形式的自動化導致人們失業。雖然這些危害是真實的,但我們將看到為什麼我們大有理由對長遠的未來保持樂觀,以及為什麼我們最終不會與AI競爭。
隨著這些科技為人類文明帶來巨量的物質富饒,我們的焦點將轉向克服阻礙我們全面繁盛的下一個難題:人類在生物上的各種弱點。因此,接下來我們將展望未來數十年,我們為了日益增強我們對生物學本身的掌控而將使用的工具——首先我們將克服人類身體衰老的問題,然後是增強我們有限的大腦並迎來奇點。但是,這些突破也可能使我們陷入危機。生物科技、奈米技術或人工智慧的革命性新系統可能導致危及人類生存的大災難,例如發生毀滅性的大流行病或自我複製機器的連鎖反應。最後,我們將評估這些威脅——這需要我們謹慎地規劃因應方式,但正如我將解釋,我們有一些非常有希望的方法可以減輕這些威脅。
這是有史以來最令人興奮、最重要的一段歲月。我們無法確知奇點發生之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但是,藉由認識和預料奇點發生之前的轉變,我們可以幫助確保人類在邁向奇點的最後這段路將是安全和成功的。
最佳賣點 : 《紐約時報》暢銷書!
全球知名未來學家、奇點大學創辦人
雷‧庫茲威爾 重磅新作!
延續其經典著作《奇點臨近》,本書探討未來數十年科技將如何改變人類
奇點在物理上,是指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重力無限大的點,在這個點上,正常的物理定律無法適用。例如:黑洞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