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學術界: 善用學術功底、補足跨界就業力、調整溝通方式, Step by Step從為學而活到學會生活, 無痛開啟多元職場 | 誠品線上

Leaving Academia: A Practical Guide

作者 Christopher L. Caterine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離開學術界: 善用學術功底、補足跨界就業力、調整溝通方式, Step by Step從為學而活到學會生活, 無痛開啟多元職場:從研究生到現役學術工作者都適讀的轉職寶典勇敢步出象牙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研究生到現役學術工作者都適讀的轉職寶典勇敢步出象牙塔,追尋更寬闊的職涯天空 ┤齊聲推薦├ Dr. Katherine│「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版主& Niche Career顧問李麗美|前東海大學專案助理教授周偉航(人渣文本)|專欄作家、哲學博士馬雅人|馬雅國駐臺辦事處大使蘇致亨|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前東海大學專案助理教授李麗美書評專文,掃書腰QR-CODE搶先看!🎓汲取150位專業人士建議 X 12位成功轉職者經驗讓高學歷不再成為求職包袱,找到發揮長才的真正跑道離開學術界不容易。從大學起,歷經近十年(或以上)學術訓練的準博士與博士們,往往抱著「或許能熬出頭」的期望,難以及時認清高教界嚴苛的就業環境可能不適合自己。箇中因素牽涉到個人志向、身分認同、心理障礙等,不一而足。雖然博士課程目標是培育學子走上終身職教授之路,但以美國而言,現今僅7%的研究生最後能做到。少子化的臺灣情形也沒有比較樂觀。 本書作者克里斯多福.凱特林還在學界時,研究領域為羅馬史、拉丁語文學,曾對學界之外的職場毫無概念。現實情況使他不得不考慮離開高教工作,拓展另一種職涯。從最後一份臨時教職進入倒數開始,他一邊工作,一邊與大約150人會談、尋求職涯建議,努力了兩年多,終於成功轉換跑道。此外,本書也特別納入作者與12位前學人進行的正式訪談,藉此與讀者分享其他人怎麼勇敢走出象牙塔,開拓更多領域的就業可能。作者歸納了自己與他人走過的路,可供考慮離開學界的讀者參考── ❏從地點、時間、感情生活、職涯發展等角度,評估高教工作是否確實適合自己。❏接觸學術人組成的線上社群,參與「高教界外職涯可能性」的相關討論,也多方參考不同人士的見解。❏主動聯絡產業界前輩,邀請對方與自己進行「資訊訪談」,當面請教不同行業的從業條件、工作內容與方法,從中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藉由「資訊訪談」拓展人脈:請求訪談對象牽線、介紹其他業界人士,以認識更多潛在的「資訊訪談」對象。❏從學術模式切換到非學術模式,與學界外產業人士溝通時,視情況調整自我介紹、交談聊天與信件往來的表達方式,可縮短與新拓展人脈之間的距離,有利於求職。❏調整撰寫研究論文的舊習,用清晰簡要的履歷抓住潛在雇主的注意力。❏將學界工作經驗轉換為新職場的即戰力,從公開演說、進度掌控到數據分析,都有「轉譯」為新工作所需能力的可能。《離開學術界》會提點讀者告別學術職涯可能面臨的轉型挑戰,尤其是許多人都會經歷到的褪去學者身分的掙扎、恐懼、羞恥與悲傷。然而,跟著書中每一步驟的方法來改變心態、打磨溝通技巧,並向業界邁出求職的第一步,讀者便會漸漸看到學術圈外寬闊的職涯之路與正向前景,繼而順利走出象牙塔。▌各界好評推薦離開不是重點,重點在於要去哪裡?許多博士若步出學術研究,除了面臨「可以做什麼?」的未知焦慮外,更大的挑戰其實在於對自我認同的重塑;一旦心理障礙克服,技術問題就相對容易。其實,博士訓練所培養的求真精神、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這些核心技能在各行各業皆極為實用。本書除了分享作者真實經歷,也具體提供博士邁向多元職涯的經驗分享和求職策略,包含如何準備業界履歷、面試技巧,以及發展專案管理、數據分析等通用的技能。真正的職涯發展應該超越單一領域的限制,學術是眾多可能之一,不要陷入學術與非學術的二元陷阱;理想職涯除了考量專業和熱情,也要衡量生活型態、個性、經濟及家庭等多重因素,並在人生不同階段進行彈性調整。擁有博士學位理應開啟更多可能、更豐富的世界,以本書鼓勵博士們勇敢航向自己的藍海!──Dr. Katherine/「海洋學家的母體力學」版主& Niche Career顧問專研羅馬史、拉丁文學的克里斯多福.凱特林博士,把他自行摸索出來在學術界之外謀職的方法、步驟,以及從150位前輩身上得到的建議,再加上訪談12位在各行各業發光發亮的前學術界人士所蒐集到的經驗,全都寫進《離開學術界》這本實用指南裡了。有了這本書作為指引,從現在開始,有志於轉換跑道的博士,缺的不再是方法,而是行動;少的不再是地圖,而是願意告別象牙塔、航向新大陸的勇氣。──李麗美/前東海大學專案助理教授這本書應會讓初級研究學人和博士生大開眼界,我建議研究生在研究所早期階段就閱讀《離開學術界》。讀者可藉由這本書替未來可能碰上的轉職之路做好準備。──艾瑞克.沃爾查克(Eryk Walczak)/倫敦政經學院書評(LSE Review of Books)離開象牙塔從事新職業的前景從未如此觸手可及,也從未如此吸引人。這本指南的每一章都包含了大量實用、可操作的資訊,而作者凱特林那段讓自己脫胎換骨的迷人經歷使這些資訊更加強而有力。《離開學術界》為那些在學術生涯的迷宮中受挫的研究者與學者提供了一份逃生計畫。──克里斯.漢弗瑞博士(Chris Humphrey, PhD)/吐司上的工作(Jobs on Toast)創辦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姓名:克里斯多福.凱特林Christopher L. Caterine前古典學家,曾任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古典學客座助理教授、古典學研究學會臨時教員委員會(Contingent Faculty Committee for the Society for Classical Studies)主席。從事溝通策略師、作家和職涯教練等工作,離開學術界後,幫助許多研究生和學者在新領域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譯者簡介 姓名:謝蘋龜山島民,洄游北海。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 恐懼期事件視界本書背景目標讀者職業陷阱使用指南延伸閱讀及其他資源讀者須知隧道盡頭的光寬廣的工作世界結論行動項目第二章 辨別期承認問題重新掌握你的生活選項轉職以外的辨別實際練習辨別從「為學而活」到「學會生活」結論行動項目第三章 探索期打開眼界看見更廣闊的工作世界資訊訪談初心指南檢查其他資源探索期的自我覺察拓展人脈的第一堂課解釋你的轉職原因堅持下去與學術圈外人交談將探索期的收穫學以致用結論行動項目第四章 解碼期讓學位為你加分「條件超標」陷阱如何寫履歷轉化你的學術經驗 教學 行政職 研究履歷範本結論行動項目第五章 發展期面對你的履歷缺口獲取技能,累積經驗為新活動騰出時間擬定策略培養公開形象尋找職缺和對的機會搭上線為終點線預先規畫結論行動項目第六章 應用期為變化做準備犯錯:一個案例研究克服文化衝擊建立新關係在公司(或政府單位,或非營利組織)中力求表現隨工作成長談論你的過去維護舊關係豐盛收割展望最後的請求行動項目致謝注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離開學術界: 善用學術功底、補足跨界就業力、調整溝通方式, Step by Step從為學而活到學會生活, 無痛開啟多元職場
作者 / Christopher L. Caterine
簡介 / 離開學術界: 善用學術功底、補足跨界就業力、調整溝通方式, Step by Step從為學而活到學會生活, 無痛開啟多元職場:從研究生到現役學術工作者都適讀的轉職寶典勇敢步出象牙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6263154698
ISBN10 /
EAN / 9786263154698
誠品26碼 / 2682543373001
頁數 / 27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條件超標」陷阱

  找工作就是自我推銷。若想成功,你必須呈現出一個符合資格、條件亮眼的自己,向對方表明你是誰、你能帶來什麼,以及你和其他應徵者有何不同。在面試時,「做初階工作的話條件太超標、做高階工作又不夠資格」的觀念,可能會是你遭遇的最大挑戰。這把雙面刃深深威脅著大多數脫離學界的人。若不想踩雷,你需要知識和靈活變通:一旦理解這種觀念如何產生的,以及為何如此普遍,你就能巧妙閃避雷區。

  研究所將學者訓練成「專才」(subject matter experts,縮寫為SMEs)──在特定領域擁有深厚知識的人。專才通常負責處理特別需要關注、或超出初階工作者知識範圍的問題,並為公司或計畫團隊提供建議。例如,一家軟體公司打算為某國際銀行設計財務系統,他們需要將銀行的內部流程數位化,以遵守銀行營運地區的監管要求。因為軟體開發工程師對銀行法規不熟,他們便會尋求專才協助編寫程式,以便符合法規。

  如果你頂著博士學位畢業,大多數人會視你為你主修領域的專家。你面臨的挑戰是:不論是維吉爾(Vergil)之後的羅馬詩歌知識,或十八世紀法國小說中的性別建構,學院之外沒人知道該怎麼將這些知識變現。連科學家也不能安然豁免:雖然名義上而言,你的技能可以運用在業界,但由於研究所將專業過度分化,許多人在應徵時仍面臨偏見。

  試圖說服學術圈外的人重視你的研究成果,可能是一場注定失敗的戰鬥。回到上述例子,一間軟體公司不會雇用熟知國際銀行法的專家來寫程式。就算寫得了程式,她也不太可能是最恰當人選──至少站在人資的立場看是如此。很顯然,去反駁這種立場沒什麼意義。

  要擺脫這種簡化的思路,有個方法是說服大家你不是專家。我在下文會詳細討論如何轉化你的學術經驗,但現在你只需知道一句簡單的箴言:強調你如何研究,而不是你研究什麼。

  專注在方法論上的話可以輕鬆達到目標。每個學術領域都有其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身為一名擁有高等學位的人,你能純熟地使用自身領域的工具來理解、分析和統整原始資料。你可以強調你用什麼統計理論來處理歷史數據,或採用什麼策略來檢驗科學假設──比起你的研究主題,一般人對這些會更容易理解(也通常更感興趣)。

  你也可以談論各種與學術工作有關的活動。你可能主持過計畫、主辦過會議或帶領過委員會──這些都涉及在截止期限內有效地分配並完成工作。學者通常將這些技能視為理所當然,因為它們是通往教職的必備條件。要是沒在求職環節裡提及這些事,那就大錯特錯了。這些才能很有價值,但你若沒說,潛在雇主不會知道你擁有這些能力。

  同樣地,多年來在年輕學子、同儕和行政單位之間打交道,你幾乎肯定也擁有一系列的「軟實力」,能在各方利益中周旋,把眾人安撫穩妥。向學術圈外人展現自己時,你可能不會優先強調這些特質,但你必須讓對方知道你擁有豐富經驗,能和相關產業中地位低於你、與你同等位階,或高於你的人合作。

  有些人天生擅長將他們的學術經歷歸結而論,還能充滿熱情和信念地傳達自身長處。例如,麥可.齊姆就有能耐走進一間辦公室、要求見執行長,然後說服他給自己一份工作。無可否認的是,這種方法很特殊──而且仰賴某些人格特質。麥可的成功靠的是他說服新老闆相信,他能為公司日益擴張的團隊帶來獨特視角,因此能幫助他們以不同於競爭對手的方式解決問題。他百科全書式的歷史知識和迅速讀懂場面的能力,也讓老闆更加下定決心:雖然尚不清楚麥可究竟能為公司做什麼,他還是毫不猶豫邀請麥可加入團隊。

  其他人在試圖放大學術經驗的吸引力時,會選擇更熟悉的路。如今有許多專業的協會、企業和社會企業出資成立「銜接獎助金」(bridge fellowships),幫助學術人才轉換到其他跑道。這些計畫的好處之一是申請過程和學術圈內各種申請手續幾乎一樣。另一個好處是遴選委員通常包含有學界經驗的人士,因此當你在解釋自己的學術技能如何轉移到新產業時,他們能理解你。

  這些計畫看似完美的學術圈出口,但有個問題:它們通常就和終身職一樣競爭激烈──甚至更搶手。由於申請這些獎助金需與其他所有前景堪憂的學術領域(亦即絕大部分領域)人才競爭,因此你脫穎而出的難度可能高於取得終身職。

  我在這方面的經驗好壞參半。我的申請從未進入面試階段,但每一次申請都幫助我探索更多潛在的職涯機會,也讓我更了解有哪些組織我可能感興趣,而且我的學經歷與之相符。我會建議你抱持類似的心態。若某個獎助金與你的背景、興趣或個性十分符合,那就努力申請。但別只因為申請的格式看起來令人心安,就花很多力氣把自己塞進不適合的框架裡。因為機會成本很高,但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

  想將學術經驗轉譯成新的受眾理解的語言,更可靠的方式是寫一份有效的履歷(résumé)。因為履歷和你所熟悉的學術履歷(curriculum vitae,簡稱CV)不同,在解釋如何把學術履歷轉譯成履歷之前,最好先概述一下兩者的區別。

  在學術履歷裡,你會列出所有的專業資格和成就。它的結構很嚴謹:教育背景、工作經驗、出版品。雖然在申請特定工作時,你可能會根據需求調整學術履歷──例如,將研究和教學部分的順序對調──但它的組成基本上是固定的。因此,求職信(cover letters)在學術職申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讓你能確認收件人是誰,並且突出那些與申請目標尤其相關的學術履歷細節。

  根據定義,履歷會經過更多的篩選。它是一份說服用的文件,藉著強調相關技能和成就來解釋為什麼你適合某份工作。在今日,履歷通常是單獨提交的,或者在以電子郵件提交的情況下,附上一至兩段的簡短文字說明。學術履歷和履歷的差別甚大。你很少有機會帶著對方逐項閱讀履歷,因此履歷本身就要能夠指引讀者看見重要資訊,藉此說服對方願意進一步與你聊聊。

  本章提供了一種履歷的模版,能適用於多個領域。當然,你仍須留心。在將我提供的模板應用於特定工作之前,請先閱讀關於該行業的各項建議──並搜尋來自這些行業的真實履歷,當成你那份履歷的參考。不同行業有不同的期望,你一定要向對方提供他們所需的資訊,他們才有辦法考慮你的適才性。這方面的研究不該占去太多心力。使用領英調查別人如何塑造他們的專業形象,然後聯繫人脈裡的聯絡人,請他們針對履歷撰寫過程中的各版草稿給予建議。

如何寫履歷

  先寫姓名。字級放大,放在頁面右上角,這裡是多數英文讀者第一個會看的位置。名字下方緊接著一段關於自己的簡短描述,要用非技術性語詞陳述你會為這間公司帶來的價值。最棒的摘要都很省空間──最短半行即可,最多不要超過三行。

  這個開頭必須抓得住讀者的注意力。要強而有力。專注於大局,而非列舉冗長的相關特質。例如,說自己「協助組織準時完成計畫」就比「身為訪問助理教授的克里斯在極短的準備時間之下進行教學、設計課程、安排計畫及進行研究」。

  在摘要下方或頁面右側的窄欄中列出技能「關鍵字」。這種格式很吸引目光,而且更好讀。把焦點鎖在和你申請的職位最相關的特質或知識技能上,依照職缺工作描述中提及的關鍵字來排序。若不確定對方最在意什麼,那就把你的技能從最強、最有區別性的排起,一路排到最弱、最普遍常見的(意即,將「作品獲得出版」排在「擁有基礎 Microsoft Office 知識」之前)。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從研究生到現役學術工作者都適讀的轉職寶典
勇敢步出象牙塔,追尋更寬闊的職涯天空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