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ilience: The science of mastering greatest life challenges
作者 | Steven Southwick/ Dennis Charney/ Jonathan DePierro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韌力: 釋放創傷、挺過挫折, 在逆境中前進的復原力:壞事總會發生,重要的是該如何因應!科學實證×實用技巧×案例示範有關「韌力」最全面、最具科學性的權威之作鍛鍊韌力,就 |
作者 | Steven Southwick/ Dennis Charney/ Jonathan DePierro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韌力: 釋放創傷、挺過挫折, 在逆境中前進的復原力:壞事總會發生,重要的是該如何因應!科學實證×實用技巧×案例示範有關「韌力」最全面、最具科學性的權威之作鍛鍊韌力,就 |
內容簡介 壞事總會發生,重要的是該如何因應! 科學實證 × 實用技巧 × 案例示範 有關「韌力」最全面、最具科學性的權威之作 鍛鍊韌力,就是培養你的── ➤正向力 ➤耐挫力 ➤情商力 ➤恆毅力 ➤調適力 ➤變通力 三位研究身心創傷及心理韌力的世界級專家, 凝聚數十年實證精華,提出10項重要的心智技能, 為大腦打造全新應對系統,更有彈性地面對挑戰, 成為擊不倒、復原快的強韌者。 ☉變動不安時代的韌力養成方案 研究估計,超過70%的人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重大創傷事件,包括突然生重病、親人猝然離世、嚴重車禍、碰到天災(例如地震或新冠疫情)或是被霸凌、受到冷暴力與情緒虐待……等。 遭遇這樣的創傷,有些人會變得退縮、憂鬱、甚至罹患創傷後壓力症;有些人卻能挺過重創,重新站起來。兩者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擁有「韌力」──承受逆境和從中復原的能力。 ☉從一般人到專家都能獲得有用的知識 專家們在書中回答了關鍵問題,例如:是什麼要素能幫助人們適應生命中最艱鉅的難關?如何增強自己的韌力?那些強韌者是怎麼挺過重創打擊的?我們能經過學習而變得更有韌力嗎? 專家們透過最新研究報告,採訪強韌者挺過重創的成功經歷,以及引用作者的生命挑戰經驗,結合理論與實務,全面且嚴謹地介紹我們該如何擺脫逆境、走出挫敗與創傷,並獲得最好的結果。 【本書特點】 ✦兼具科學研究基礎和具體的練習步驟 ✦符合時代脈動,因應大疫時代與戰爭議題 ✦臨床醫師、心理師、學者專家的最佳參考書 ✦深入淺出,搭配鮮活的案例,一般人閱讀也OK 【精神科醫師、心理師、靈性導師、權威學者、金牌運動員,頂尖人士一致好評】 林式穀/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陳亮妤/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 黃名琪/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郭約瑟/羅東聖母醫院資深精神科醫師 蘇益賢/初色心理治療所專任臨床心理師 狄巴卡.喬布拉/世界級整合醫學與自我蛻變先驅 理察.戴維森/腦神經專家、正念研究權威 魔術強森/前NBA明星球員 史考特.摩爾/美國海豹突擊隊退休少將 約翰.克里斯托/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主任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姓名:史蒂文.索斯威克Steven Southwick心理創傷和韌力領域的世界級專家,耶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創傷後壓力症及韌力學科的榮譽教授,也是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國家創傷後壓力症中心」臨床神經科學部的榮譽醫療主任。在創傷後壓力症的生物學及治療與韌力支撐要素等領域,推導出重大發現。姓名:丹尼斯.查尼Dennis Charney西奈山醫療體系學術部總裁,情緒和焦慮疾患神經生物學方面的世界級專家,對焦慮、恐懼和憂鬱等病因的理解,做出重大的貢獻,其中之一是使用K他命(ketamine)治療憂鬱症,這是過去50年來臨床照護的重大進步。此外,他還專注於研究人類韌力的心理學和生物學。姓名:喬納森.德皮耶羅Jonathan DePierro臨床心理學家,也是心理韌力和創傷相關心理健康狀況治療領域的專家,現任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精神醫學科副教授,以及西奈山「壓力、韌力與個人成長中心」副主任。目前聚焦在支持醫療照護者的心理健康需求。 譯者簡介 姓名:郭約瑟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畢、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會計研究所碩士(EMB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中心社區精神醫學研究;曾任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前羅東聖母醫院行政暨社區醫療副院長,現任羅東聖母醫院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醫安部主任、《靈醫會之光》總編輯。其作品屢獲各種好書獎,著有《解開現代人的心結》、《走出憂鬱王國》、《原來,幸福離我那麼近》、《下一個轉彎處,遇見微笑》、《讓此生,成為世界的祝福》、《沙漠玫瑰花正開》、《赫密士任務》、《有愛,就有路》、《落地紮根,綻放芳華」》,另譯有《正向心理科學臨床實務》、《現代社區精神醫療》。◆林式穀(審訂者)教育部定副教授,現任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兼任主治醫師。曾任國際神經精神藥理學學院(CINP)副主席、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理事長、台灣成癮學會創會理事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務長。
產品目錄 專文推薦 在逆境裡看到一線希望 陳亮妤專文推薦 從韌力中發揚出活力 黃名琪專文推薦 用本書的養分,陪你走一段韌力培養之路 蘇益賢審訂者序 練就韌力的「武功秘笈」 林式穀中文版序 第十一項關鍵要素寫在前面第1章 何謂韌力?為何會對韌力產生興趣?/韌力的十項關鍵要素美國九一一之後所展現的韌力/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所展現的韌力一個民族所展現的韌力:二○二二年烏克蘭被入侵/軍隊戰士的非凡經歷其他面臨生命挑戰的案例/韌力的科學/韌力會遺傳嗎?神經可塑性的影響/各人皆有優勢—有些人確實擁有更多可使用的資源第2章 務實的樂觀:相信更美好的未來盲目樂觀無濟於事/樂觀如何提升韌力?/樂觀對身心健康都有益處樂觀者和悲觀者如何看待世界/樂觀者和悲觀者如何詮釋正向事件變得更加樂觀的四種方法/方法一:關注正向事物方法二:培養正向或更有助益的想法/方法三:正向或更務實地詮釋事件方法四:以正向方式行事/樂觀的神經科學/結論第3章 直接面對恐懼恐懼的科學/恐懼制約/能預防或消除恐懼制約嗎?/消除無益的恐懼反應一種特殊的恐懼:對失敗的恐懼/實際應用:學習面對恐懼將恐懼視為機會和指引/專注於目標或使命/瞭解更多你所恐懼的事物學習和操練管理恐懼的技能/與朋友或同事一起面對恐懼以靈性支持面對恐懼/找專家來督促你/結論第4章 信守道德準則河內希爾頓監獄的愛比克泰德/道德需要勇氣/利他主義有時並無好的選擇/道德準則的神經科學/結論第5章 連結宗教與靈性索斯威克家族:為信仰而冒著生命危險/在嚴重創傷後的關鍵時刻轉向信仰戰俘營中轉向靈性操練/研究呈現了什麼?實用建議:將靈性帶進你的生活/寬恕──通往更健康的途徑/結論第6章 尋求社會支持向越南戰俘學習:敲擊密碼/強力的人際連結能拯救生命社會連結是身為人的關鍵成分/尋求支持社會支持有助於情緒和身體健康/給予支持同等重要/愛和依附的力量親密關係的神經科學/建立密切連結/結論第7章 仿效強韌的榜樣誰可以當我們的榜樣?/負向榜樣每個人都需要強韌的榜樣,尤其是兒童/仿效榜樣的作用機轉從榜樣學習的神經科學/仿效強韌者的行為模式來增強個人韌力/結論第8章 重視身體健康從軍事演習中倖存下來/體能運動可促進復原/運動能改善身心健康身體韌力需要復原/運動、韌力和大腦/養成身體健康的習慣/結論第9章 挑戰心智,激發潛能大腦可塑性:大腦健康的可能關鍵/增強大腦功能的心智訓練有效嗎?訓練情緒腦/注意力、情緒與大腦/結論第10章 打造認知與情緒的彈性當生命爆炸時/接受/接受的科學/認知重評/感恩認知重評的科學/幽默:認知重評的一種形式/幽默與大腦/結論第11章 追尋生命的意義、目標與成長倖存者使命:心動九一一/從撫養一位特殊孩子中尋找意義生命末期的意義/創傷後成長/尋找個人的意義、目標與成長/結論第12章 韌力進化藍圖環境中的韌力/家庭韌力/培養孩子的韌力/工作上的韌力案例說明:包含多種韌力要素的活動/案例一:成為志工案例二:競技運動/案例三:成為導師/倖存者任務關於韌力:臨別贈言/查尼醫師的演講稿後 記 面對死亡所展現的韌力:向史蒂文.索斯威克醫師致敬譯後記 韌力進化藍圖──迎向新時代挑戰的必修課致 謝參考文獻
書名 / | 韌力: 釋放創傷、挺過挫折, 在逆境中前進的復原力 |
---|---|
作者 / | Steven Southwick Dennis Charney Jonathan DePierro |
簡介 / | 韌力: 釋放創傷、挺過挫折, 在逆境中前進的復原力:壞事總會發生,重要的是該如何因應!科學實證×實用技巧×案例示範有關「韌力」最全面、最具科學性的權威之作鍛鍊韌力,就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6267257173 |
ISBN10 / | |
EAN / | 9786267257173 |
誠品26碼 / | 2682449386006 |
頁數 / | 328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4.8x21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壞事總會發生,重要的是該如何因應!
科學實證 × 實用技巧 × 案例示範
推薦序 : 在逆境裡看到一線希望
文/陳亮妤(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
擔任心理健康司司長之前,我是一名精神科醫師,更精準地說,我是一名成癮科醫師。
成癮科醫師的門診,充斥著酒精成癮的中年男子、安眠藥成癮的憂鬱媽媽、海洛因安非他命等毒品使用者,到把五花八門的新興毒品吃進身體裡的年輕孩子們。許多人問我,喝酒、吸毒到這種程度,經過治療會好嗎?我總是很有信心地說:「會。」這麼多年下來,我總是能看到一些深淵裡仍能展現的光亮,泥淖裡仍能爬出的生命力。
是什麼,支撐著這些病人走出那樣的生命漩渦?有的人出生就不是一手好牌:病人A有個海洛因成癮的爸爸、酒精成癮的媽媽,歷經無數逆境、家暴,他還是堅持完成治療、復學,現在的他有了穩定的工作。二十來歲的病人B搬了十幾次家,媽媽的同居男友一換再換,有個有時抱著她說愛、有時追著她打的母親,而病人B也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成為一位了不起的母親。
這些生命,彷彿石縫中綻放出來的美麗花朵。
他們所展現的,就是韌力(resilience)。
人的一生,不一定都會遇到生死一瞬的天災人禍,卻人人都會遇到自身的逆境,承受逆境和復原的能力,如同作者所云,就是韌力。擁有韌力的人,在面對重大創傷所造成的負向衝擊,不但不會出現因應壓力衍生的心理疾病,如創傷後壓力症(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反而能夠展現勇氣面對逆境,並尋求資源來協助自身的復原,英文常用「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即心理韌力,來描述這樣堅忍不拔的人,對人生逆境所能展現出的彈性。
作者們提出對於增加韌力的十項元素,包含面對恐懼、展現樂觀、尋求支持、 仿效榜樣、仰賴內在道德準則、追求靈性、重視健康及幸福感、保持好奇心、展現彈性、遭受創傷後獲得成長等,更提供神經科學的基礎和完整的社會科學論述。書中也提出案例,示範如何經過這些操練以展現生命的彈性、並增強韌力。其中我想特別分享的,是書中的第二章〈務實的樂觀:相信更美好的未來〉。
本書提出許多腦科學研究的證據,以支持樂觀與全面的身心健康有關。樂觀者面對發生相同事件的詮釋與悲觀者完全不同,樂觀者能以更正向的眼光重構及詮釋負向事件,亦可以正向情緒尋求資源或行動。更讓我讚賞的,是作者直接破題點出樂觀必須是「務實的樂觀」,不切實際的樂觀偏誤僅會帶來因風險錯估的短暫舒適感,後面跟隨的可能是潛在的巨大風險,這對於因應情勢、重新定義逆境、擬定行動計畫反而毫無幫助。務實的樂觀者並不否認當前的困難,相反地,他們能正確評估情勢,並總能在逆境裡看到一線希望(silver lining)。
這就是為何本書是一本了不起的著作,作者群為世界知名研究創傷和逆境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不僅細膩地結合科學和社會學、理論與實務,引經據典地鋪陳韌力的重要性及如何透過操練增強韌力。以樂觀為例,作者具體指出光是樂觀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務實的樂觀」,可見其深入及精闢。
相信在全球氣候變遷帶來天災頻傳、國際情勢動盪不安的今日世界,對不可知的未來,甚或已經身處的困難情勢,我們皆需要用勇氣和韌力去應對。細細咀嚼消化本書精華,相信能協助自身面對不可預測的逆境、展現生命的彈性,進而找到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用本書的養分,陪你走一段韌力培養之路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二十世紀九〇年代開始,在軍事領域開始普遍使用VUCA這個字。VUCA是 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與 ambiguity(模糊性)四字字首的縮寫。
這個本來用來描述軍事、戰爭情境的詞,在現今社會也時常被提起,而指稱的對象從本來的軍事領域往外延伸,涵蓋到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的未來世界:小至個人、大至企業,乃至於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都充滿著模糊未知、不確定性、隨時在改變的特性。
在面對未知與不確定性時,你我都存在著「受傷」的風險。不管這個傷,是身體上的(如: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心理層面的(如:原本幸福美滿的婚姻,因另一半驟逝而終止)、經濟層面的(金錢上的突發狀況,如金融海嘯),還是環境層面的(天災對居住地造成的危害)等。
每個人應對傷口的能力,具有個別差異。臨床上最容易關注的對象,多半是無法照料好傷口,並且因為傷口而影響到本來生活與自我功能的人。醫療的思維讓我們直接聚焦在這群人身上,希望能協助這群人照顧好傷口,讓他們得以回復本來的生活。
不過,在受傷者之中,許多學者發現了另一群人的存在。這群人受了傷,雖然在短時間內仍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但這些影響卻不如專家預期維持的那麼久。這些人似乎很快就找到調適與照顧傷口的方法,讓自己生活回歸到本來的樣子。同時,在這群人中亦有另一群人,不但沒有因爲受傷而衰敗,還讓自己的狀態在受傷之後變得更好。許多學者替這種現象取了不同名字,有人稱之為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PTG),有些學者則稱之為心理韌性、復原力或本書所指的韌力(resilience)。
韌力的概念打開了實務工作者的不同視野。我們不再只問「為什麼有人受傷之後,變得一蹶不振?」,而開始好奇「為什麼有人受傷之後,『可以』不讓自己變得一蹶不振,甚至變得更好?他們做了些什麼?」。在讀者您手上的這本好書《韌力》,正是由三位專家,回顧了各種文獻、臨床經驗與個案實務之後,試著回答這個問題的成果。
從韌力的模樣與定義,到韌力培養的具體方向,我認為本書論述最核心的精神與理念是:「韌力是可以培養,而不是先天斷定的」。從第二章起,每一章都提供了一種思考的方向,從心理學、腦科學、道德倫理,到生命意義的探詢,不同路徑,最後或許都能殊途同歸。我們可以先從自己比較有共鳴的那一條路開始,試著把這些寶貴的發現,帶入生活中。
作為助人者,有幸能參與許多個案的生命經驗,我發現「韌力」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段動態的過程,必須時刻保持覺察與彈性。在上路之前,不妨把您手上的這份地圖攤開來詳加閱讀,將使我們這趟韌力培養之旅走得更有方向感。
祝福每位讀者,都能因為本書提供的見解找到更多勇氣,更能有智慧地面對這個充滿VUCA的未來世界。
從韌力中發揚出活力
文/黃名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院長)
二○一九年春末夏初,我到加拿大溫哥華參加世界生物精神醫學大會,有幸聆聽二○○九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伊莉莎白.布雷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教授的專題演講,內容是其畢生研究的主題──端粒(telomere)及端粒酶(telomerase)和健康的關係。端粒及端粒酶,簡言之,是細胞內對抗壓力和老化以及保持活力的生物因子之一。所有與會者,在布雷克本教授妙語如珠的學術才思中,專注地沉吟面對壓力時的適應力,或稱「韌力」,和端粒功能的顯著相關性。
壓力無所不在,特別在這個不斷變動、充滿挑戰和不確定性的大千世界中,一個人的壓力大不大,和其面對壓力的「反應」適不適當有絕對關係,擁抱良好的「韌力」,可以在百折中而從容不折。
我傾向以「韌力」取代「韌性」一詞,韌力呈現的不是一個被動的特質,是一個愈挫愈勇、並且可以不斷鍛造的主動力,這不僅是個人,也是團隊、整個社會,甚或國家應該共同培養的能力。
猶記當年同行的林式穀醫師,即念茲在茲要將史蒂文.索斯威克(Steven M. Southwick)、丹尼斯.查尼(Dennis S. Charney)合著的《韌力》第二版(此指英文版)翻譯成中文,事隔四年,在郭約瑟醫師翻譯和林醫師審訂下,終於如願以償,兩位醫師出版本書的過程,也展現出過人的韌力。
本書深入探討了和「韌力」相關錯綜複雜的領域,探究其多面向的特質,透過科學研究、心理理論和實際策略,舉出無數克服逆境的實例。閱讀之間,令人不忍同時回顧審視自己的過去點滴,在自我的人生告解中重新珍視自己曾經和韌力共舞的片刻,這個啟發,再度昇華與轉化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