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更好的問題 (第2版) | 誠品線上

問更好的問題 (第2版)

作者 陳欣希
出版社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問更好的問題 (第2版):◎能引領小孩思考+有邏輯的好問題=更好的問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陳欣希教授在《問好問題》後,精心規劃《問更好的問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能引領小孩思考+有邏輯的好問題=更好的問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陳欣希教授在《問好問題》後,精心規劃《問更好的問題》,一組能引領小孩思考、有邏輯的好問題,就是比「好問題」還要「更好的問題」。 文本分析,是設計「更好的問題」的關鍵。扎實分析以設計更好的問題——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本書以知識繪本(《嗯嗯太郎》、《怎麼還沒來》)及故事繪本(《跟著松鼠太空人去探險》、《圖書館老鼠》)為例,呈現提問設計歷程與成品,並安排部分步驟讓讀者實作,引導讀者培養文本分析能力,從中習得如何設計出「更好的問題」,以及如何延伸、運用「更好的問題」。書末附有延伸練習(《鳥兒的家》、《愛蓋章的國王》、《麥基先生請假的那一天》、《原來宇宙是這樣子啊!》、《作文裡的奇案》),引導親師生感受閱讀的意義,如何將大量閱讀,轉換為孩子實際擁有的閱讀能力,引領閱讀新思維。【本書關鍵字】閱讀理解、核心素養、教學活動設計、閱讀策略、問題解決、文本分析、設計問題【本書資料】無注音適讀年齡:教師、家長 【本書特色】1.理論與實作並重,教師增能的最佳工具書 陳欣希教授彙集二十多年的教學經驗,透過淺顯易懂的理論說明,搭配教學現場實作經驗,提供教師最實用的教學策略。2.按部就班的示例步驟,搭建教學鷹架 精選九本繪本、小說,陳欣希教授有條理、有步驟地解讀文本,帶領老師如何分析文本、設計問題,進而可應用於課堂上。3.二版新增示例文本,延伸教學的好幫手 二版新增繪本《跟著松鼠太空人去探險》、小說《作文裡的奇案》的示例教學與設計,提供了第一手的延伸教材,體貼現場教師,輕鬆上手不煩惱。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陳欣希她是誰?一個說自己「願」很小,卻讓人覺得「志」很大的教授。她是誰?一個讓現場老師無法嗆聲說:「有本事,你來教教看」的教授。她在哪裡?在臺北、在屏東、在花蓮、在離島……全臺城鄉走透透,都是為了推動閱讀。她在哪裡?在大學、在中學、在小學,也在幼兒園,出現在各級學校,還是為了推動閱讀。這位教授,擁有近乎偏執的亞斯性格,事必躬親且力求品質,這件事就是——「推動閱讀」!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 問更好的問題,引領新思維!壹、觀念篇 ★如何定義「好問題」? ★如何判斷「好問題」與「更好的問題」? ★如何設計「更好的好問題」? ★如何選擇「適合設計提問」的文本? ★如何培養文本分析的能力? 貳、知識繪本篇 ★知識繪本的共通點與個殊性 ★欣希示例:《嗯嗯太郎》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使用者的回饋 ★實作練習:《怎麼還沒來》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參考孟月老師的版本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參考孟月老師的版本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參考孟月老師的版本 使用者的回饋 ★延伸練習:《鳥兒的家》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延伸閱讀,問更好的問題 參、故事繪本篇 ★故事繪本的共通點與個殊性 ★欣希示例:《跟著松鼠太空人去探險》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使用者的回饋 ★實作練習:《圖書館老鼠》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參考小樹老師的版本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參考小樹老師的版本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參考小樹老師的版本 使用者的回饋 ★延伸練習:《愛蓋章的國王》 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延伸閱讀,問更好的問題 結語 ★習慣閱讀→理解閱讀→策略閱讀 ★延伸練習:《麥基先生請假的那一天》 ★延伸練習:《原來宇宙是這樣子啊!》 ★延伸練習:《作文裡的奇案》

商品規格

書名 / 問更好的問題 (第2版)
作者 / 陳欣希
簡介 / 問更好的問題 (第2版):◎能引領小孩思考+有邏輯的好問題=更好的問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陳欣希教授在《問好問題》後,精心規劃《問更好的問題》,
出版社 / 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4907465
ISBN10 /
EAN / 9789574907465
誠品26碼 / 2682664008004
頁數 / 18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23
級別 / N:無
重量(g) / 396
提供維修 /
適用年齡 / 18歲以上

試閱文字

自序 : 如何設計「更好的好問題」?

文本分析,是設計「更好的問題」的關鍵。
您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無法體會某一本書的「好」,經過專家解讀後才恍然大悟⋯⋯是的,大人就像書評家,要能「看見」文本的好,才能引領小孩看見趣味與深度;但和書評家不一樣的是:我們不直接告訴小孩「我們的看見」,而是以提問邀請小孩合作思考。一來,合作思考常能增加閱讀的樂趣;二來,「小孩的看見」也會讓大人眼睛為之一亮喲!
既然文本分析是關鍵,那要如何進行呢?
拿到一本書時,至少要進行三次閱讀:
第一次閱讀:留下印象
第二次閱讀:讀懂內容
第三次閱讀:讀出特色
上述是「結果」,那麼「方法」為何呢?請往下看∼
第一次閱讀:註記感興趣與疑惑,以留下印象
第二次閱讀:整理各部分的訊息,以讀懂內容
第三次閱讀:與其他文本相比較,以讀出特色

如何培養文本分析的能力?

許多夥伴已發現:要能問更好的問題,關鍵是「文本分析能力」!
如何增能呢?方法無他,唯有—
大量閱讀,系統整理,建立閱讀基模。
以下,欣希先解釋「基模」(schema)的重要性,再帶著您實作「如何在大量閱讀中有系統地整理文本」。
學習與「基模」有關。
人們的學習, 是在理解事物的過程中,主動藉由「既存的知識結構」提取舊記憶以「同化」(assimilation) 或「調適」(accommodation)新訊息之歷程。而所謂「既存的知識結構」,即是
「基模」。
以兩歲小孩的學習為例。
當小孩第一次看到「四隻腳、會跑的東西」,大人會告訴他們:「這是狗狗」,小孩腦中就有了「狗」的基模。
下一次,小孩看到「四隻腳、會跑的東西」,說出「狗狗」的字眼,大人給予讚許:「對,這是狗狗。」此時,小孩能以既存的基模同化新訊息,就會更「加強」其原有想法。再下一次,小孩又出現相同反應,但大人卻說:「這是貓咪。四隻腳、汪汪叫,是狗狗;四隻腳、喵喵叫,是貓咪。」此時,小孩既存的基模與新訊息產生衝突,便會調適、修正其原有基模。
由上可知,基模的形成通常來自個人經驗的統整,由普遍或抽象的知識所組成。而「個人經驗的統整」,一方面來自「大量經驗」,另一方面則來自「外顯教導」。以前,我們認為「大量經驗」即可;現在,我們建議還需有「外顯教導」。因為,許多人容易注意到個別的經驗,但要能統整經驗以形成基模還需要:擁有許多經驗→抽取相似經驗→比較經驗異同→找出共同規則。
相同原理,閱讀也有其基模。若我們將文本分成兩大類:「連續文本」(含故事體、說明文)、「非連續文本」,每一類文本皆有其閱讀基模,只是我們的閱讀經驗常是交錯各類文本。倘若閱讀量大、能進而覺察有些閱讀經驗的相似性,比較後會發現:若是「故事體」,大多會有「主角、遇到問題、心情想法、解決問題、最後happy ending」。只是A故事在講螞蟻運用許多方式終於把大西瓜搬回家,B故事提到原本敵對的動物如何解決共同困境而成為好朋友的過程。
要培養自己的文本分析能力,唯一的方法是「大量閱讀,系統整理」:可依「文類」整理,將文本分為描述式、故事體、說明文,或是分為傳記類、偵探類等;可依「主題」整理,主題的設定則會因目的而異,例如:想了解同一作品以不同文類呈現的形式、想了解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的描繪、想回顧某作家的作品以剖析其創作特色……此外,自我成長、人際問題、情緒議題等,都是文學作品中常出現的主題。整理的過程中,您會發現許多文本有「相似性」,也有「獨特
性」,否則那本書就不大有機會被我們看見了。

試閱文字

內文 : 如何設計「更好的好問題」?

  文本分析,是設計「更好的問題」的關鍵。
  您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無法體會某一本書的「好」,經過專家解讀後才恍然大悟⋯⋯是的,大人就像書評家,要能「看見」文本的好,才能引領小孩看見趣味與深度;但和書評家不一樣的是:我們不直接告訴小孩「我們的看見」,而是以提問邀請小孩合作思考。一來,合作思考常能增加閱讀的樂趣;二來,「小孩的看見」也會讓大人眼睛為之一亮喲!
  既然文本分析是關鍵,那要如何進行呢?
  拿到一本書時,至少要進行三次閱讀:
    第一次閱讀:留下印象
    第二次閱讀:讀懂內容
    第三次閱讀:讀出特色
  上述是「結果」,那麼「方法」為何呢?請往下看∼
    第一次閱讀:註記感興趣與疑惑,以留下印象
    第二次閱讀:整理各部分的訊息,以讀懂內容
    第三次閱讀:與其他文本相比較,以讀出特色

如何培養文本分析的能力?

  許多夥伴已發現:要能問更好的問題,關鍵是「文本分析能力」!
  如何增能呢?方法無他,唯有——
    大量閱讀,系統整理,建立閱讀基模。
  以下,欣希先解釋「基模」(schema)的重要性,再帶著您實作「如何在大量閱讀中有系統地整理文本」。
  學習與「基模」有關。
  人們的學習, 是在理解事物的過程中,主動藉由「既存的知識結構」提取舊記憶以「同化」(assimilation) 或「調適」(accommodation)新訊息之歷程。而所謂「既存的知識結構」,即是「基模」。
  以兩歲小孩的學習為例。
  當小孩第一次看到「四隻腳、會跑的東西」,大人會告訴他們:「這是狗狗」,小孩腦中就有了「狗」的基模。
  下一次,小孩看到「四隻腳、會跑的東西」,說出「狗狗」的字眼,大人給予讚許:「對,這是狗狗。」此時,小孩能以既存的基模同化新訊息,就會更「加強」其原有想法。再下一次,小孩又出現相同反應,但大人卻說:「這是貓咪。四隻腳、汪汪叫,是狗狗;四隻腳、喵喵叫,是貓咪。」此時,小孩既存的基模與新訊息產生衝突,便會調適、修正其原有基模。
  由上可知,基模的形成通常來自個人經驗的統整,由普遍或抽象的知識所組成。而「個人經驗的統整」,一方面來自「大量經驗」,另一方面則來自「外顯教導」。以前,我們認為「大量經驗」即可;現在,我們建議還需有「外顯教導」。因為,許多人容易注意到個別的經驗,但要能統整經驗以形成基模還需要:擁有許多經驗→抽取相似經驗→比較經驗異同→找出共同規則。
  相同原理,閱讀也有其基模。若我們將文本分成兩大類:「連續文本」(含故事體、說明文)、「非連續文本」,每一類文本皆有其閱讀基模,只是我們的閱讀經驗常是交錯各類文本。倘若閱讀量大、能進而覺察有些閱讀經驗的相似性,比較後會發現:若是「故事體」,大多會有「主角、遇到問題、心情想法、解決問題、最後happy ending」。只是A故事在講螞蟻運用許多方式終於把大西瓜搬回家,B故事提到原本敵對的動物如何解決共同困境而成為好朋友的過程。
  要培養自己的文本分析能力,唯一的方法是「大量閱讀,系統整理」:可依「文類」整理,將文本分為描述式、故事體、說明文,或是分為傳記類、偵探類等;可依「主題」整理,主題的設定則會因目的而異,例如:想了解同一作品以不同文類呈現的形式、想了解不同作家對同一主題的描繪、想回顧某作家的作品以剖析其創作特色……此外,自我成長、人際問題、情緒議題等,都是文學作品中常出現的主題。整理的過程中,您會發現許多文本有「相似性」,也有「獨特
性」,否則那本書就不大有機會被我們看見了。

欣希示例:《跟著松鼠太空人去探險》

  接下來,請您拿起《跟著松鼠太空人去探險》這本書,和我走一遍分析提問的歷程!
◆扎實分析以設計更好問題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
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
    2-1:覺察部分以思索關聯
    2-2:歸併頁數以掌握方向
    2-3:提取重點以形成議題
    2-4:綜合檢視以判斷輕重
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
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
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
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step 1: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step 2:整理訊息以讀懂內容→step 3:比較文本以讀出特色→整理文本分析的結果→step 4:思索想被看見的訊息→step 5:設計問題並標示答案→step 6:八指標檢視問題品質→整理問題設計的結果

第1步「瀏覽註記以留下印象」。記得,是「瀏覽」唷!

◎印象1:主角嬌小考驗眼力
  這繪本的「封面」會誤導讀者—「以為」主角松鼠很大隻,殊不知—那只是特寫罷了!是的,翻開內頁,除了「故事開頭」與「故事結尾」較容易看到主角以外,其他每一頁要找到主角⋯⋯都得考驗眼力。因為,她(不是「他」),史黛拉實在太嬌小了。
◎印象2:大量對比增添趣味
  但就是因為「史黛拉的嬌小」而出現許多「對比」的趣味,例如:得站在「書—堆」上,才能在白板解開非常困難的數學題目。中間有一段「偷偷學習」的歷程也很精采,例如:當候選人坐在教室裡聆聽獅子老師講解太陽系時,史黛拉也是坐在教室中學習—只不過,是坐在「吊掛的投影機」的上方!
◎印象3:情節三轉鼓勵人心
  這故事的主題相當明確,就是「追求夢想」。但情節卻一轉再轉,挺能鼓舞追求夢想的人。怎麼說?就拿第一轉來說—因媽媽的玩笑話而讓史黛拉想去念太空學校,媽媽其實是擔心的……,但當史黛拉看到大排長龍的人而有些退怯時,媽媽反而告訴她:「你會進去的!松鼠能做任何事!」。

習慣閱讀→理解閱讀→策略閱讀

  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標是:培養出樂學習、有能力、展自信的學生。「樂學習」,能夠獲得知識,並享受閱讀的樂趣;「有能力」,需擁有解決學習困擾的知識和策略,需能理解學習對自己的意義;「展自信」,需了解如何評估自己優秀與否的指標,需自訂方向並覺察自己朝著積極成長前進。要達上述目標,引領學生閱讀,是重要的基礎工作,因為,閱讀力即是自學力。當學生有閱讀能力,就能透過閱讀而有所得,進而感受到閱讀對生活的意義—或是工具,或是娛樂,
或是人際交流的媒介,若三者皆是,則再好不過了。
  2006年,臺灣參與了兩個大型的國際評比:PIRLS和PISA。評比結果,讓大家看見小孩「閱讀素養」的現況,也得以思索努力的方向。欣希很幸運地,參與過許多計畫,有機會了解教學現場的困擾,也因此得以整理出許多資源讓師長們看見「循序引領,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具體作法。閱讀素養的循序引領有三大階段:習慣閱讀→理解閱讀→策略閱讀。「習慣閱讀」,重點在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師安排讓學生安靜閱讀為主、引導為輔;「理解閱讀」,重點在以好問題引領學生理解文本的重點與趣味,但仍要讓學生擁有獨自閱讀的時間;「策略閱讀」,重點是教導學生擁有閱讀策略以真正能透過閱讀而有所得,同樣地,仍要安排讓學生自學的時間。
  若學生已有閱讀習慣,我們可以做點小測試(請學生說說書的內容、請學生向別人推薦這本書……),看看學生是否真的「透過閱讀而有所得」,或是「從大量閱讀變成略讀」。若是後者,就要引領學生往「理解閱讀」前進。理解閱讀,重點在以「好問題」(甚至是「更好的問題」)引領學生理解文本的重點與趣味,但仍要讓學生有獨自閱讀的時間。
  為何要以「好問題」引領學生理解閱讀?您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無法體會某一本書的「好」,經過專家解讀後才恍然大悟。是的,教師就像書評家,要能「看見」文本的好,才能引領學生看見趣味與深度;但和書評家不一樣的是,我們不直接告訴學生我們的「看見」,而是以提問邀請學生合作思考。一來,合作思考常能增加閱讀的樂趣;二來,學生的「看見」也會讓大人眼睛為之一亮喲!
  引領學生理解閱讀,只要留意三件事:
1.善用好問題紀錄單:即使是師生共讀,提供紀錄單對師生雙方都好。對學生的好處是:聚焦學習、記錄自己的想法、與人交流時有依據。對教師的好處是:不用重述問題、可看見學生的思考、方便分析學生的成長。
2.討論內容,教導方法:雖然好問題紀錄單常是針對某本書的設計,但更要教學生方法(教學生如何找到線索以回答問題)。日後,當學生獨自閱讀、獨自思考,才有能力感受文本的意涵與趣味。
3.課內課外,以此類推:只要是文本,只要該文本需要理解,那麼「好問題」都可派上用場。所以,課內學習,語文、數學、社會、自然、健體⋯⋯都可以此類推。學生的經驗越多,能力會越快穩定成長。
  記得「漸進釋放責任」,也許一開始是教師帶著學生使用提問單以理解文本,慢慢地可交由學生們自己討論,或由學生獨享思考樂趣。甚至,到最後,可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好問題。
  透過閱讀與好問題,引領學生思考,進而培養學生理解表達能力。一起加油!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1.理論與實作並重,教師增能的最佳工具書
2.按部就班的示例步驟,搭建教學鷹架
3.二版新增示例文本,延伸教學的好幫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