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曙光 (新版) | 誠品線上

美的曙光 (新版)

作者 蔣勳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美的曙光 (新版):時時回到曙光初明微亮的時代重新理解「美」在那渾沌茫昧歲月中的意義★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國圖臺灣出版TOP1★蔣勳經典之作,一本人類文明的美學備忘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時時回到曙光初明微亮的時代 重新理解「美」在那 渾沌茫昧歲月中的意義 ★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國圖臺灣出版TOP1 ★蔣勳經典之作,一本人類文明的美學備忘錄 什麼是美?美又從何而來?有了美的感知,對我們的身、心、靈,以及整個社會文化又造成了哪些影響? 蔣勳得獎經典之作《美的曙光》,帶領大家從上古文明出發,用淺顯易懂、說故事的方式,探討美的演變與進化;帶領大家精要且深度地俯瞰了人類各大文明創造「美」的歷史,史識遼闊宏遠;帶領大家在美的「歷史現場」中看望沉思,然後覺察美如何讓我們的「生活現場」感到歡悅豐富,或者熱淚盈眶。 美,在人類歷史破曉的時刻,被明亮的曙光一一照亮了。 那些裁切開的石頭─ 那些用手盤築出來的泥土─ 那些被編織起來的草繩、棉花或竹片─ 那些被敲打成形的金銀的花紋─ 談藝術史,我喜歡上古的一段,喜歡那初露曙光時初民單純的創造。單純,卻是一切的開始。—蔣勳 【什麼是美?】 ‧美是當我們隔著玻璃櫃,忍不住對數千年前先人所創造的事物發出讚歎! ‧美是當我們意識到:在時間之河裡,我們想把自己完成的事物做得不一樣! ‧美是身體自己找到的平衡。極端的東西會有極端的美,可是平衡的美會達到一種舒適的和諧。 ‧美是一種分享,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種財富,愈被分享就擁有愈多。 ‧美有一點像走在鋼索上的人,兩邊都是陷阱,他要保持在鋼索上的平衡。美是平衡,是感性跟理性的平衡,也是快感與美感的平衡。 ‧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它不是功能性的,也不是功利性的。 ‧美是一種心靈的綻放,是毫無羞怯的,可以將你的笑容與淚水與別人一起分享,才是真正的美的意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蔣勳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以及美學論述作品等,深入淺出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著有散文《如是我聞:金剛經筆記》、《我的文青時代》、《五行九宮:母親的料理時代》、《龍仔尾‧貓》、《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歲月,莫不靜好》、《歲月無驚》、《雲淡風輕》、《品味唐詩》、《感覺宋詞》、《池上日記》、《捨得,捨不得》、《此生:肉身覺醒》、《此時眾生》、《夢紅樓》、《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1-5》、《吳哥之美》、《身體記憶52講》等;藝術論述《漢字書法之美》、《美的曙光》、《天地有大美》、《九歌:諸神復活》、《蒼涼的獨白書寫〈寒食帖〉》、《手帖:南朝歲月》、《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藝術解碼系列等;詩作《少年中國》、《母親》、《多情應笑我》、《祝福》、《眼前即是如畫的江山》等;小說《新編傳說》、《情不自禁》、《欲愛書:寫給Ly’s M》等;有聲書《孤獨六講》等;畫冊《池上印象》等。蔣勳官網www.facebook.com chiangxun1947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第一講 創世紀─藝術的誕生回到文字以前/「人」「獸」之別/脊椎直立的意義空出雙手開始/Chaos,世紀最初的渾沌/從「野合」到「婚配」盤古開天地/真正的不朽/大洪水曾是共同的記憶第二講 石破天驚─舊石器時代人類在曠野的卑微、無助/人對動物的崇拜/創造他所感覺的高貴、崇高人類不斷超越,最後變成動物的主宰/只活在神話中的龍與鳳當人類希望恢復動物野性時/感覺一種「概念」人類手的進步,一部分從編織開始/纏足與田徑場第三講 形狀的發現與工具利用當雙手變得「萬能」/人類懂得創造工具了/思索、記錄到整理從「矛」到「髮簪」/鋒從磨礪出/極簡風潮釋放的美嚮往圓潤之「美」/從實用到無用/因脆弱對堅實的想望經久不衰的器物/淬鍊與否分出了陶瓷第四講 新石器時代與土陶製作安全感的來臨/玩泥巴是檢驗手指進步的方法/讓手保有感覺仰韶文化時代的手拉胚/手的進步,需要記憶經驗/人類的手,因進步而退化蒙恬造筆之前/千萬年前的象徵藝術與抽象藝術第五講 安土敦乎仁─農業定居與陶器製作土地是人類安全感的來源/從遷徙到定居/手工編織的情感讚頌土裡土氣/消逝的島嶼記憶/苗而不秀者有矣夫/陶瓷中國清明時節雨紛紛/天人合一所得到的智慧第六講 河流與文明西區老台北/巴黎的零座標/Croissant─肥沃月彎愛美,因耐心而生/航行在埃及古文明之中/生之河流與死之河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善待這位母親第七講 埃及金字塔─對抗死亡今昔埃及/埃及、中國兩大古文明的宿命/埃及古文明之鑰克麗奧派特拉─因她還原了埃及文明/拿破崙喚醒沉寂已久的埃及之謎神祕的吉薩金字塔/上帝遺留的指紋/金字塔─翻過來的舟埃及古文明的縮影/無法解釋的埃及古文明之謎/殊途同歸的絕對與綿延第八講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河流哺育城市/世界文化的起源?/黃沙漫漫中的巴比倫/民主與帝制河流與帝國/威武的飛獅與可愛的石獅子/巴比倫的占星術影響了全世界文明的起源之謎?/宇宙循環的心得/嚴格:貫徹天上人間的態度第九講 黃河半坡、仰韶、馬家窯文化被掠奪的文化/古代文化的探索之門/從穴居到構木為巢文字能力晚於繪畫能力/一脈相承的吃魚文化/古文明與現代之間多產的馬家窯/「美」,就是「秩序」/藝術品是手跟腦的思維,達到的極致表現第十講 長江流域良渚文化、蒙古紅山文化先民的蛛絲馬跡/死亡,復活的希望/豐潤的女體之美被改寫的歷史/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南方─最優雅、細膩的文明複雜多樣的遺址特色/千年,不過一剎那第十一講 上古人像造型比較─埃及、印度、中國、希臘古遺址─小國寡民的悠閒生活/如蓮花般開落的埃及王朝/期待永恆的肉體之美/以最謹慎的姿態等待復活穩定嚴肅的沉重之美/嫵媚的流動之美兩個美麗極端/嬉皮與大麻文化的發源/在動作間歌頌和諧第十二講 青銅時代─夏二里頭文化人類的價值,因思想而存在/從咿呀學語到美感形成/人類文明的曙光青銅─成就人間典範/製作青銅器物的皇家祕方/技藝的顛峰鼎─安和樂利的象徵/問鼎中原─古代的政黨輪替第十三講 文字時代的來臨─歷史曙光如火烈烈的燦爛王朝/家天下世代的來臨/中國的醒酒瓶故宮的鎮館之寶/毛公何許人也?/散氏盤,古代的停戰契約文字,是自我意識的符號/甲骨文重現了商朝,那段被遺忘的時光第十四講 美是心靈的覺醒美,是心靈的愉悅/夕陽─綻放生命中最燦美的笑容喜怒不形於色的東方哲學/輕狂少年,冷漠長大/美轉圜了人間紛擾沒有目的的快樂/當感官的主人,而不是感官的奴隸/走在鋼索上的人

商品規格

書名 / 美的曙光 (新版)
作者 / 蔣勳
簡介 / 美的曙光 (新版):時時回到曙光初明微亮的時代重新理解「美」在那渾沌茫昧歲月中的意義★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國圖臺灣出版TOP1★蔣勳經典之作,一本人類文明的美學備忘錄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603338
ISBN10 /
EAN / 9786267603338
誠品26碼 / 2682931944004
頁數 / 25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在洪荒的大地上,人類搖搖擺擺站立了起來─遙望著遠遠的遼闊的地平線,遙望著遠遠的破曉前大地上初初透出的曙光。
將要黎明了,一輪紅日將從大地上升起,那個以後被漢字寫作「旦」的形象,原來正是太陽從大地上升起的畫面。
我們叫做「元旦」的那個日子,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的第一個黎明、第一個日出、第一個充滿朝氣與喜悅的日子。日出之前,有許多眼睛凝視著大地,凝視著一條廣闊的地平線,凝視著愈來愈盛大的黎明的光。從暗紫墨黑中逐漸透露出的金黃、魚肚白、玫瑰的粉紅,那被叫作「曙光」的時刻,正是夢想與渴望的時刻。
在尼羅河的兩岸,有鷺鷥鳥飛過。曙光微明,河岸邊有人裁切著堅硬的花崗岩,在整座巨大的岩壁上鑿出一個一個小孔,在小孔裡塞進木塞。等距離的小孔,都放進了木塞。木塞浸水,逐漸膨脹,沿著石壁的紋理,整塊岩石如刀切一樣裂開了。整整齊齊、方方正正的一塊石頭,沿著河流,在編排的木筏上漂流,運送到河谷兩岸去建造金字塔,建造獅身人面,在最堅硬的石塊上琢磨出「神」的容貌。獅身人面的巨大石雕,凝望著遠處地平線上微微透出的破曉曙光。
在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中間形成了「肥沃月灣」,一片如同新月般的沃土。長腳的鷺鷥鳥在水湄尋找食物,河邊的居民用手圈著濕軟的泥土,把泥土搓成條狀,一圈一圈盤起來堆高,形成一個中空的罐子,把濕軟的罐子陰乾了,再拿到柴火中燒,燒成素坯。他們在素坯上用筆沾了有顏色的化妝土,在罐子上畫出了一隻一隻的鷺鷥鳥。長長的脖子,長長的腳,遠看著彷彿只是一條條直線,近看那些鷺鷥鳥就活了起來,仍然在水湄邊找魚。
鷺鷥鳥沿著河流移動,在印度河谷找到了棲息之所,仍然目不轉睛,盯著河水中閃爍的魚蹤。
一個婦人在河水中漂洗著長纖維的棉花,銀白色的花的纖維像她的頭髮,在曙光裡發亮。
她把棉花的纖維鋪在河岸邊的石頭上晾曬,拆下頭上髮髻上插著的一支骨簪,把頭髮散開,也在河水中飄蕩。
鷺鷥鳥飛來,以為是魚,以為是水草上閃爍的魚群。
婦人唱起了歌,鷺鷥鳥飛走了。
天空的藍如同寶石,上面浮著一朵一朵白雲。
白雲多麼像剛採收下來的棉花,蓬蓬鬆鬆,放在皮膚上感覺到曙光的溫度。
婦人把棉花搓成一股一股,用一股一股的棉線紡織出布匹,用布匹圍成一條裙子。
美,在人類歷史破曉的時刻,被明亮的曙光一一照亮了。
那些裁切開的石頭─
那些用手盤築出來的泥土─
那些被編織起來的草繩、棉花或竹片─
那些被敲打成形的金銀的花紋─

人類的手是一切美的起點,在曙光照耀下,一雙雙的手開始了玉石雕刻,陶土摶揉,開始了編織,開始了「切」、「磋」、「琢」、「磨」。
孔子喜歡玉,喜歡玉是經由「切」、「磋」、「琢」、「磨」完成的晶瑩圓潤。
他喜歡把玉佩在身上,記憶著古老初民在歲月曙光中的夢想與渴望。
在黃河的兩岸,長江的兩岸,都有一個一個的聚落,用自己的手,「切」、「磋」、「琢」、「磨」,使岩石從粗糙變得細緻,從冰冷變得溫潤,從沉重變得輕盈,從大荒中一塊無知的頑石,變成沁透了人的精魂血汗的寶玉。
玉石文化便成為黃河、長江兩岸曙光裡最早的美學記憶。
談藝術史,我喜歡上古的一段,喜歡那初露曙光時初民單純的創造。單純,卻是一切的開始。
一個上古的玉璧,在玉石上確定一個「圓」的渴望。這「圓」,是每一天的日出,是每一個月的月圓。
現實無論多麼殘缺不全,心中都要有「圓」的期待。
所以天子要雙手捧著圓形的玉璧去禮天,「圓」是期待、是祈願,「圓」也是祝福、感謝與懷念。「圓」,是沒有遺憾。
曙光的時刻,沒有文字的年代,沒有金屬的年代,河流兩岸的居民用雙手製作出一片一片的玉璧,完成他們要傳承的「圓」的信念。曙光初期,他們撫摸著完成的「玉璧」,對著天空將要出現的「日輪」,知道「圓」是「周而復始」,知道「圓」是「圓滿」,「圓」是「團圓」。因此,「圓」就不只是設計出的造型,而是萬民的嚮往。
我時時回到曙光初明微亮的時代,重新理解「美」在那渾沌茫昧歲月中的意義。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講 創世紀─藝術的誕生


回到文字以前

討論「美」,總讓人覺得有些抽象,不夠具體。
因此,我們應該將「美」拉回到歷史、拉回到社會、拉回到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來看「美」的演變。
「美」最早的起源及萌芽,又是什麼?
談到歷史,我們先從「史」這個漢字來看。「史」是個象形字,是人的手抓了筆正在記錄東西,表示那時候人類已經有文字了。然而文字的誕生,距離現在不過五千年而已。
因此,過去我們探討「藝術」,大概都追溯到人類有文字紀錄之後。如中國的「甲骨文」,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或埃及「方尖碑」上的文字。埃及的古文字距今約五千到六千年前,埃及人將文字刻於石頭雕成的柱狀方碑上。那些文字看起來很像圖像,有貓頭鷹、魚、蛇等類似圖像的文字。因此很多人初看以為埃及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的一種。但是我去過埃及以後,慢慢地了解到其實埃及的文字仍屬於拼音文字的體系。方碑上的每一種動物圖案,其實都是用一個個拼音字母拼成的。
人類擁有文字的歷史,只有五千年。但我們對於「歷史」的概念,應該推到沒有文字歷史之前的「史前時代」。這段時間由於缺乏文字紀錄,我們對於當時人類行為的感知是一片茫然與空白。但沒有文字以前,人類的手其實已經能做很多的工作了。
為什麼呢?我們可以追溯陶器。談到陶器,我們知道埃及人作陶、希臘人作陶、兩河流域的人作陶,還有在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也都發現了陶製工藝的遺跡。
陶罐,是人類用雙手將泥土揉捏製成,放在火裡燒,然後在表面加一些彩色的化妝土畫出圖像裝飾而成。人類製作陶器的時間可以推到距今八千年到一萬年前。因此,陶器的出現比人類文字的出現還要更早。
所以我們可以說,要研究文化史、藝術史,我們不應該被歷史的文字脈絡所侷限,而是要再往前看。
若我們用距今一萬年來斷定「陶器時代」的出現,那麼,前面還有一段時期便是我們所說的「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的人用雙手打造石頭,做出很多不同的工具。這個時期比「陶器時代」更漫長;長到什麼時候,有時候滿讓一般人驚訝的。如我們過去讀書讀到的「周口店人」、「山頂洞人」,或者民國初年在北京發現的「北京人」,距離現在都已經有三十五萬年到五十萬年左右,他們都比距今一萬年前的「陶器時代」還要更久遠漫長。
考古學家不斷努力挖掘的結果,在最新的資料中,我們又發現了比五十萬年前更早的,距離現在已有一百七十萬年的古代文化:例如在雲南的「元謀」,我們又發現了距今最早的「猿人」蹤跡。

「人」「獸」之別

我們稱「猿人」,意思是指他還是遍體長毛的猿猴,但又有部分人類的徵兆出現。
猿猴是靈長類,靈長類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直立」。而我們一般能看到的動物,包括家裡的寵物貓、狗,牠們的脊椎卻都是橫的。
人類能用各種的方法讓動物「直立」,如馬戲團的訓練,或是在家逗貓、狗站立。牠們可以站起來,可是站不久。即使馬戲團用「威脅」的方法,用電擊讓獅子、老虎、熊,甚至大象站起來,可是牠們也都站不久。但我們看到靈長類最大的特徵就是脊椎能夠直立。
人類之所以稱自己為「人類」,就是因為「人類」比能直立的靈長類還有更進步的發展。
若要定義什麼是「人」,並沒有一套很完善的標準,但有一個定義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人是堅持脊椎直立的一種高等動物」。在猿猴身上,大家是否發現,即使牠能夠直立,但牠們在奔跑的時候還是使用四肢;甚至大部分的時間都能站起來的「猿人」,牠們在奔跑的時候還是又恢復使用四肢的動物本性;牠的前肢還是用來行走,並承擔牠身體的重量。
可是我們觀看人類身體的動作。即使人類在跑步的時候,還是使用下肢。這個現象就是人類具備「創造」的開始。
為什麼這麼說?
當人脊椎直立之後,一般動物稱之為「前肢」的東西就不再是「前肢」了,它不再負責行走,也不負責承擔身體重量,它有了一個新的名稱叫做「手」。「手」是所有的動物中都沒有的。即使猿猴已經發展出部分手的功能(如猴子剝香蕉的動作),可是猿猴的手,還是比不上人類。
仔細想想,人類的手還真創造出許多不得了的東西來:做家具、寫字、食物料理等等。因此「手」的出現跟「創造」有著最大的關係。
所以,從「藝術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回溯到一百多萬年前,這是人類開始將前肢進化為手,脫離動物性的階段。然後他的手,可以觸碰所有的物質,可以開始編織纖維,可以打砸石塊,可以用泥土做出各種不同形狀、造型。這個時候我們說,人類的「藝術史」已經開始了。
「藝術」,開始於人類的「手」對物質(石、泥土、纖維)的利用與創造。

脊椎直立的意義

人類的直立現象,從生物的歷史演變來看,是一個驚人的進步。但是大部分的人並不覺得「站著」,是多困難的事。
嬰兒生下來以後,只能在地上爬,但是爬沒有多久(大概一歲左右)就可以直立了。這時候他開始用他搖搖擺擺的、還站不穩的雙腿,要試著「走」了。
人類的嬰兒時期,大概還回憶了爬的階段。但是等他找到自己直立的平衡點之後,他就開始堅持這個動作,成為自己身體固定的姿態。我們可以回憶人類的歷史,除非他被敵人屈服,或者在讓他最感動的人事物面前(例如宗教力量的感召時)會跪下來,否則他再也不會跪下去。他不隨便跪下去,因為這個動作不是人所堅持高貴的行為。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跪」「爬」這些動作,慢慢跟「直立」分開了。
脊椎直立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我們平時不覺得,但是當自己身體出現病痛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如我們常常聽到的「坐骨神經痛」,其實就是「椎間盤」被壓迫(「椎間盤」是脊椎與脊椎之間的軟墊),觸碰到旁邊的神經而開始刺痛。這時候醫生會告訴你:「所有的動物世界當中都沒有這個病,除了人類。」
如果脊椎是橫向的,它並不會產生壓迫現象。只有直立以後,人的脊椎才會產生壓迫。發生這樣的病症之後,人才會開始問自己:「為什麼要堅持站起來?」
人類把所有身體的重量壓在下肢,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動作,可是他竟然堅持這才是他要的動作。我們唯一的思考方向是:直立之後,他的上肢不再承擔身體的重量了,所以我們的手才能夠進化。我們提到手的時候,不見得會思考到手對人類歷史有什麼重要性,但如果我們觀察家裡的寵物,你會發現牠沒有人類的手,更沒有手指觸覺上的發展,而牛、馬、豬更不用說了,因為牛、馬、豬的前肢我們稱為「蹄」,「蹄」的構造更單純,只是一種承擔重量的東西罷了。

空出雙手開始

只有靈長類才可能把蹄狀的動物前肢分化為很多小小的、纖細的手指。手指是人類創作的觸鬚,它像昆蟲的觸角、觸鬚那麼敏銳。它們是小小的雷達發報站,可以探索各種訊息。如我們觀察螞蟻行走時,牠就是用觸鬚不斷去轉動,感知牠周遭的空間。
人類的手指也是如此,經由感覺的傳遞,手指可以創造出非常多的東西。人類直立以後,空出了雙手,然後他懂得開始去觸碰。他走向一棵樹,感覺到樹皮;然後他試著去攀爬,「抓」住樹枝,終於爬到這棵樹上。攀爬的過程中,他看見滿樹纍纍果實,然後他用手去感覺一顆果實飽滿的重量,並且把這顆果實摘下來。
而「摘」的動作也不是很多動物可以做到的。也許要到了猿人的階段,手才能「摘」這個果實,也才擁有了「握」的能力。「抓」、「摘」、「握」都使人類的手進步。
如果在一個人面前放了一盤像櫻桃、葡萄顆粒般的水果,你會發現,如果是兒童,他就是用手去「抓」,這個動作會有點像猿猴的動作。但如果他是個成人,約莫十歲以後,人就懂得用食指跟大拇指去「捏」這個東西來吃。
我們注意一下:所有動物中,沒有一種動物能用食指跟大拇指輕輕捏著東西吃。
我希望藉這件事來說明,人類的手是驚人的進化;人類手的許多動作,絕對是其他動物做不出來的。
我們常常說,「人為萬物之靈」,但這個「靈」怎麼去證明?我們要從人類的歷史及藝術史中去觀察,才知道人類的進步跟其他動物差距這麼大。更何況當我們寫字時,手握筆的運動,僅僅是指尖那麼細膩、微小的動作,卻可以記錄非常多而複雜的線條跟造型。再思考一下,這個動作也是所有的動物所無法完成的,包括剛剛說過靈長類猿猴,也不可能拿著筆做文字的書寫記錄。
所以我們會發現:人類「手」的能力標誌出了人的價值。
這就是我們要談的創造的開始。
宇宙創造了萬物,但是萬物之中,卻只有人能進化到擁有「創造」的能力。一般動物只是憑著本能生存,如鳥類銜草做成鳥巢,或者是蜜蜂用分泌物混合泥土做成蜂巢,這種築巢的能力就是這樣固定著,幾百萬年來都不曾改變,牠們無法擁有超越本能的創造力。
而人類最早創造居所的「有巢氏」,最初可能是模仿蜜蜂的巢,可能是模仿螞蟻的巢,也可能是模仿鳥巢。但我們思考一下,今天的人類建築藝術發展到什麼樣複雜的狀態?
唯有人類,可以從起點一直進步、一直進步,進步到蓋一百層結構材料如此複雜的摩天大樓。我們居住的環境,從有巢的「巢」,能跨越到現代多樣化的建築風格,這就是人在「創造」上的意義。而我們也必須回到最初「手的進步」這個原點,才可以分析「美」和「藝術」在人類發展過程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節錄)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時時回到曙光初明微亮的時代
重新理解「美」在那
渾沌茫昧歲月中的意義

★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國圖臺灣出版TOP1
★蔣勳經典之作,一本人類文明的美學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