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輯 | 誠品線上

藍圖輯

作者 謝佑承
出版社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藍圖輯:《藍圖輯》啟發自螢光的光與影,它不僅是一本關於藍色與負光空間的圖輯,也是藝術家十年創作藍圖的集合。謝佑承長期以「螢幕的製圖術」思考進行創作,他將螢光漆、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w:sdt>《藍圖輯》啟發自螢光的光與影,它不僅是一本關於藍色與負光空間的圖輯,也是藝術家十年創作藍圖的集合。< w:sdt> <w:sdt>謝佑承長期以「螢幕的製圖術」思考進行創作,他將螢光漆、螢光燈、紫外光等物理材料作為創作媒介,開展許多以幻覺為題的空間作品,以光探索影像的經驗世界。< w:sdt> <w:sdt>本書收錄 40 件系列創作圖像紀錄、評論專文、創作筆記《方法集》以及螢光油墨印製的紙上作品《螢火》系列。此外,亦同步推出限量收藏版本,以可自由組裝的方式,將過往大型作品的原件與概念,轉化爲創作收藏的展示空間。< w:sdt>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謝佑承是一位台灣藝術家,其創作涵蓋光與空間裝置,關注影像的幻象機制如何構築觀看的意義與現實。在他的螢光空間裝置中,他經常重構「幻象」的場域,藉由感知與認知的探索來理解現象的內在狀態,反映自身認同與歸屬感之間的矛盾。近年創作概念則延伸至特定場域的依地製作,涵蓋空間、地景及參與式計畫。專文作者 許鈞宜,影像研究/創作者,現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候選人。關注視覺文化、當代哲學,攝影與電影美學,以此探討影像、思想與技術的問題性。創作多從實驗電影、拾獲影像、靜照電影等脈絡出發,作品曾參加「紐約日記電影節」、「臺灣/英國緩慢電影節」、「臺北詩歌節」等。同時成立「non-syntax 實驗影像」,以展覽、研究計畫發展跨地域連結。書寫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香港青年文學獎」首獎;文章散見於《中外文學》、《藝術評論》、《現代美術學報》、《攝影之聲》、《放映週報》等。現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亦從事編輯、工作坊教學。 賴志婷是英國萊斯特大學藝術博物館與畫廊研究碩士,現正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媒體藝術組博士班。目前擔任桃園市立美術館展覽組組長,負 責統籌及策劃展廳內容,獨立策劃展覽包含「優墨」(2021)、「來點光吧」(2022)及「開放中!臨時庫房」(2023)兒童藝術教育展覽。曾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參與數檔新媒體藝術展覽製作。藝評書寫方面,自2017年起至今擔任《藝術收藏+設計 》固定作者,文章多以國際展覽評介發表。曾獲得第八屆鴻梅新人獎藝評組年度特別獎。 陳晞,藝評書寫與研究者、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長,曾任典藏雜誌社社群暨企劃主編。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 文章散見於《典藏 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 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 》、《新北美誌》等。曾獲第七屆鴻梅新人獎「藝術評論類專家評選獎」。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 前言● 空白屏幕● 校準● 像素● 星叢● 書中作品:螢火● 熱屏面● 影像,關於生成的等待/許鈞宜● 亮處● 高壓電● 夕照● 捉光現影?記《有燭火的靜物》委託創作計畫/賴志婷● 方法集/謝佑承● 不含過去、沒有未來:謝佑承的酷異凝視/陳晞● 簡歷● 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藍圖輯
作者 / 謝佑承
簡介 / 藍圖輯:《藍圖輯》啟發自螢光的光與影,它不僅是一本關於藍色與負光空間的圖輯,也是藝術家十年創作藍圖的集合。謝佑承長期以「螢幕的製圖術」思考進行創作,他將螢光漆、
出版社 / 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615742
ISBN10 /
EAN / 9786269615742
誠品26碼 / 2682924799000
頁數 / 284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8.9X16.2CM
級別 / N:無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中文「到」這個字,既作抵達,也有離開的意思。相約碰面時我們說「到了」,離去時,說時間「到了」。到的來與去是否其實是同一件事?它使人感覺到這一刻,並映照出存在與不存在的人事物。而影像的「到」是這樣的,它的出現僅僅在數秒之間,有時卻無影無蹤,彷彿過去還來不及經歷,感覺本身也未如預期抵達。

當我相信事物是由內心某部分召喚的時候,世界也因為「看」的雙重性變得鬆動起來。在我「看」的同時,也像被自己「看」著。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像視覺的錯視遊戲相遇在影像的表面上,各據一方天地。

幻覺

比起生活裡各種精采的影像。這只是一部投影機打開時的畫面。
面對這個畫面的空檔,人們通常會略過這個影像內容,
因為它的意思是:「這裏還沒有東西」。

大學時,非常喜歡導演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電影《穆荷蘭大道》。 電影裡的不安、現實的過分美好與壓抑的深刻情感,蔓延著一股詭譎的情調。

劇中有一幕,兩名女主角倉惶跑進一間午夜劇院,台上的表演者對著觀眾說道:

「No hay banda! (沒有樂隊!) 但我們聽到音樂⋯⋯」
「No hay banda! (沒有樂隊!) 這一切全是幻覺⋯⋯」

此時,劇院響起了一段音樂,一位小喇叭樂手徐徐自幕後走進,他緩緩地將將手上的樂器移開,而音樂卻詭異地持續⋯⋯。

作為螢幕前看著影像的觀眾,突然意識到所見的電影正在自我宣告:不要相信影像!我頓時感到無所適從。屏幕中的音效、視覺、甚至是台上排練好的台詞演出,它們不過是後製編造而成的幻覺,而非真實發生的視角,在這裡,你看著他人模擬著肉身精神上引人注目的苦痛,而永遠不會真正地受傷。我以為這是劇場裡長久的共謀——給觀看予以體驗。後製過後的影像創造了屏幕中的奇觀,進而再製成新的現實,觀眾的意識脫離身體當下,遂而進到屏幕黑箱之中。

2016年,我製作了《空白屏幕》這件作品。這是一件現場製作的空間裝置,我使用了藍色與白色的螢光漆直接畫在牆面上,去描繪投影機尚未接上訊號時的待機畫面。螢光漆的發光視覺,製造了投影機存在於此、實際上卻缺席的錯誤認知,當空間燈光亮起時,觀眾面臨眼前的壁畫,彷彿「等待」成為永恆的靜止影像,幻覺成為了自身注視的目標。

沒了影像機器,以新的姿態出席,這樣的影像還算是影像嗎?作為一種身影,《空白屏幕》的存在繞過影像機器,成為幻覺的自身,也許這不足以創造目眩神迷的刺激,也無法取代敘事影像傳達訊息。但它是此刻與橫越不了的彼地,同時為「是」也「不是」的現實,可謂謊言者卻又坦承自己表裡如一。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藍圖輯》啟發自螢光的光與影,它不僅是一本關於藍色與負光空間的圖輯,也是藝術家十年創作藍圖的集合。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