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一公尺的愛: 21天餐桌實驗, 看見理解與陪伴的力量 | 誠品線上

距離一公尺的愛: 21天餐桌實驗, 看見理解與陪伴的力量

作者 好好說頓飯社會倡議專案團隊/ 總策劃; 謝其濬/ 採訪撰文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距離一公尺的愛: 21天餐桌實驗, 看見理解與陪伴的力量:餐桌,是最真實的情感實驗室「好好說頓飯」是日常的溫柔行動。餐桌上一公尺的距離,我們看見了理解、傾聽與愛,在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餐桌,是最真實的情感實驗室「好好說頓飯」是日常的溫柔行動。餐桌上一公尺的距離,我們看見了理解、傾聽與愛,在每一頓飯當中,都藏著我們彼此之間付出與被愛的故事。15個家庭的餐桌生命故事讓我們重新理解「家」的起點,而當我們願意聽,關係就會開始改變。4大類型家庭餐桌對話訣竅透過餐桌對話練習,打造與家人的愉悅共餐時光。用以愛為核心的生活練習,打開每個家庭的共鳴。餐桌是家的象徵,也是情感交會的場域,一家人一起吃飯,不只是填飽肚腹,更是一種陪伴與凝聚。15個「好好說頓飯」的實驗家庭,帶來了各自的餐桌故事。透過餐桌,他們不只練習愛,也練習健康。他們的餐桌故事或許沒有曲折情節,卻平實動人,幸福從不遙遠,就在一頓飯的距離裡。在許多人的記憶裡,家的味道,往往是從廚房開始。 當你吃到某種熟悉的味道,就會想起母親在廚房忙碌的身影,或是全家齊聚的節日聚餐。那些味道,不只是來自食材或調味,而是來自一次次的重複、一餐餐的陪伴,最終成為關於「家」的專屬記憶。在餐桌前,不只是填飽肚子,而是在每一口飯菜之間,靠近彼此。每一個家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他們都願意從「好好吃飯」開始,一步步與家人彼此理解、相互陪伴。 本書特色● 15個家庭餐桌生命故事,共桌吃飯讓家人們學會理解、陪伴與重逢。● 餐桌練習題設計,為讀者提供可實踐的方法,共創正向的家庭關係。● 4大類型家庭餐桌對話指南,幫助你經營與家人的共餐時光。本書簡介◆ 在餐桌上喚回專屬於家的記憶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餐桌始終是家的象徵,也是情感交會的場域。一家人圍坐,共享熱菜熱湯,不只是填飽肚腹,更是一種陪伴與凝聚。有時候,一道菜能喚起的,不只是味蕾的記憶,更是整個家的身影。許多家庭都有一種「只有我們家才這樣煮」的味道,或許是多加一匙醬油的滷肉飯、只放老薑不放蒜的雞湯,或是那碗永遠煮得偏甜的味噌湯。這些細節,未必寫在食譜裡,卻深深刻在每個人的心裡。◆ 家庭餐桌故事 從「好好說頓飯」開始 十五個「好好說頓飯」的實驗家庭,帶來了各自的餐桌故事。有人是出過書的便當達人、有人是旅法歸來的甜點師,也有營養師、菜販夫妻,各自承載不同的人生篇章。有人忙於育兒、有人陪伴年邁父母、有人熱愛烹飪、有人初次下廚。境遇雖然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是讓餐桌成為家的核心。他們在料理裡藏進小小驚喜,番茄雕出花朵、飯糰變成小熊,孩子上桌時眼睛一亮;他們鋪上桌布、放起音樂,讓平凡的晚餐有了特別的氣息;有人在廚房裡切菜、有人端盤、有人收拾碗筷,在分工中學會彼此體諒;也有人放下手機,專心傾聽那天的心情,在話語的來回裡重新看見對方。◆ 耐心傾聽 真心分享 理解家人的喜怒哀樂從最簡單也最重要的一點做起:練習「說」與「聽」。有人說話,就需要有人耐心傾聽,而傾聽者回饋的看法,常常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放慢用餐速度,促進深度對話。在說話時暫時放下筷子,讓彼此都能有空間慢慢說,也慢慢聽。也可以把健康飲食話題輕鬆融入聊天內容,或是分享最近發現的健康新知。當健康不再只是規矩,成了輕鬆對話,家人也更容易接受建議並樂在其中。推薦人導 讀 劉 軒/正向心理學作家推薦序 彭冠宇/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暖心撰文推薦李竺姮/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研究總監林宛瑩/奧沃市場趨勢顧問執行長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夏嘉璐/主播、主持人、podcaster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溫柔共感推薦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其正 (醜爸) /親職作家張美蘭(小熊媽) /親職、繪本作家黃瑽寧/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生魏瑋志 (澤爸) /親職教育講師(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總策劃╱「好好說頓飯」桂冠社會倡議專案團隊 二〇一八年起,桂冠實業啟動了「好好說頓飯」計劃,這是一項以餐桌對話為核心的長期社會倡議。 桂冠實業將八年社會實驗歷程與真實故事完整呈現在本書中。從核心親子家庭、三代同堂、大齡親子家庭到空巢家庭,每一個故事都記錄著真實的重逢,也為正在閱讀故事的你,留下了可實踐的方法。一公尺的餐桌,正是關係重建的最佳起點,而「愛」與「理解」往往就在那一頓飯之間悄然連結。 採訪撰文╱謝其濬 政大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傳播設計碩士。著作:《品京都》、《世上最快樂的工作:神經顯微重建手術權威 杜元坤的行醫哲學》、《做一件只有你能做的事》、《護國四年:會做事的團隊,盼台灣成為幸福之地》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出版緣起】好好說頓飯 好好說聲愛在餐桌上,我們理解、陪伴、重逢!【推薦序】距離一公尺的愛 教人明白家一直都在彭冠宇(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暖心推薦】從「一頓飯」開始 讓愛重新流動李竺姮(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研究總監)林宛瑩(奧沃市場趨勢顧問執行長)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夏嘉璐(主播、主持人、Podcaster)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與講師)【導讀】餐桌 是傳遞愛的「熱點」劉軒(作家、人生教練、Podcast《劉軒的How-To人生學》主持人以及兩個孩子的爸)第一部 啟動一家人一起吃飯,不只是填飽肚腹,更是一種陪伴與凝聚。Chapter 1 一起吃飯吧 喚回專屬於家的記憶 讓餐桌重回凝聚愛與健康的起點Chapter 2 好好說頓飯 轉動台灣餐桌的社會實驗第二部 見證從「好好吃飯」開始,一步步與家人彼此理解、相互陪伴。聽!我家的餐桌故事Chapter 3 每次用餐都是一次心動 羽茹:用心對待生活中的所有小事

商品規格

書名 / 距離一公尺的愛: 21天餐桌實驗, 看見理解與陪伴的力量
作者 / 好好說頓飯社會倡議專案團隊 總策劃; 謝其濬 採訪撰文
簡介 / 距離一公尺的愛: 21天餐桌實驗, 看見理解與陪伴的力量:餐桌,是最真實的情感實驗室「好好說頓飯」是日常的溫柔行動。餐桌上一公尺的距離,我們看見了理解、傾聽與愛,在每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9271818
ISBN10 /
EAN / 9786269271818
誠品26碼 / 2683026695009
頁數 / 23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4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精彩試閱 ① 聽!我家的餐桌故事

每個家庭,都有屬於自己的餐桌故事。
你記得,小時候總是跟手足爭著搶最後一塊紅燒肉,母親在一旁假裝生氣卻又忍不住笑;你記得,父親總愛在飯桌邊講些陳年往事,聲音混著碗筷的清脆聲,成了日子裡最尋常的背景。
後來你長大了,離開了那張桌子,記憶仍隨著飯菜的香氣不斷回返。直到有一天,你在另一張餐桌前坐下,為伴侶盛湯、為孩子夾菜,才恍然明白,家的故事,總會在新的餐桌上延續。
十五個「好好說頓飯」的實驗家庭,帶來了各自的餐桌故事。有人是出過書的便當達人、有人是旅法歸來的甜點師,也有營養師、菜販夫妻,各自承載不同的人生篇章。有人忙於育兒、有人陪伴年邁父母、有人熱愛烹飪、有人初次下廚。境遇雖然不同,但他們的共同點,是讓餐桌成為家的核心。
他們在料理裡藏進小小驚喜,番茄雕出花朵、飯糰變成小熊,孩子上桌時眼睛一亮;他們鋪上桌布、放起音樂,讓平凡的晚餐有了特別的氣息;有人在廚房裡切菜、有人端盤、有人收拾碗筷,在分工中學會彼此體諒;也有人放下手機,專心傾聽那天的心情,在話語的來回裡重新看見對方。
透過「好好說頓飯」,他們不只練習愛,也練習健康。他們記得在餐桌前,讓營養更均衡;記得在日常裡,為自己留一段運動的時光;也記得,在彼此的笑聲中,把心情放得輕盈。
他們的餐桌故事或許沒有曲折情節,卻平實動人,仔細聆聽,你會明白,幸福從不遙遠,就在一頓飯的距離裡。

精彩試閱 ② 每道料理都有兒子滿足又燦爛的笑臉

大概是孩子一歲多的時候,小鈴從娘家搬回婆家。原本咿呀學語的孩子,忽然變得沉默。有時,他會一個人鑽進衣櫥,把門關上,在黑暗裡待上好一會兒。不管她怎麼逗他、怎麼輕聲喚他,孩子總是靜靜地、不說一句話。
後來的醫院報告證實,孩子屬於發展遲緩,需要早療介入。
經過一段時間的早療,兒子的狀況逐漸有了起色。然而,在進行第二次評估後,醫師正式判定他為亞斯伯格症。亞斯伯格症的孩子,並非缺乏情感,而是用不同的方式感受與表達。要用愛與耐心,慢慢引導他們走向世界。
某天,學校公布了一項作業,要求學生在家親手完成一道料理,並進行記錄。兒子喜歡吃蝦,小鈴便和他一起下廚,準備一道簡單的蝦料理。在洗洗切切、煮煮拌拌之間,母子自然地聊起天來,互動一點一滴流動著。那一刻,小鈴發現,食物不只能填飽肚子,也是促進親子交流的橋樑。
從一碗螃蟹泡麵開始,小鈴在廚房裡重新找回了創作的熱情。在一道道用心設計的創意料理中,她療癒了自己,也與兒子建立起更多互動與理解。兒子會主動關心今天吃什麼,會動手幫忙備餐,也會分享他最喜歡哪道菜、哪個造型最可愛。兒子的笑容,不只是來自味蕾的滿足,更來自那份「我們一起完成」的成就感。而這樣的參與和投入,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
原來,餐桌上的笑聲,便是家最珍貴的資產。

精彩試閱 ③ 料理過程中 完成親情的修復
從小,雨涵是在母親堅強的身影下長大。
五歲那年,父母辦了離婚,但為了孩子,一家人仍短暫地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五年後,母親下定決心搬離,獨自撫養女兒。如今,父親已經撒手人寰。
結婚之前,對雨涵而言,家就是由她和母親組成的兩人世界。
結婚之後,雨涵和丈夫的新家,距離娘家約二十分鐘車程。這段不算遠的距離,卻讓母女的關係變得緊張。她常常收到母親發來的長篇簡訊。開頭多半是訴苦,說自己身體又哪裡不舒服,接著抱怨身邊沒有人幫忙,最後話鋒一轉,便指責雨涵不夠孝順,枉費她當年含辛茹苦將她拉拔長大。母親寫下的每一個字,都像細針般刺進她心裡。

母親曾是這個家的支柱,如今,歲月悄然調換了角色。母親倚賴她的不僅是情感,還有生活裡的種種細節。她得陪母親看病,耐心教她使用手機,連出門旅行,也都由她安排一切。在這段關係裡,她不再只是女兒,更成了母親的照顧者。

雨涵從過去順從母親的強勢,到現在接住母親的脆弱,這是生命的輪迴,也是親情與責任交織的課題。

過去面對媽媽的情緒,雨涵總是焦慮。如今雖仍有衝突,但卻多了「好好說話」的空間。她和母親都還在學習如何保持親密,同時也給對方空間。只要還願意坐在同一張餐桌前,好好說話,母女關係,就永遠有修補和靠近的可能。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餐桌,是最真實的情感實驗室

「好好說頓飯」是日常的溫柔行動。
餐桌上一公尺的距離,我們看見了理解、傾聽與愛,
在每一頓飯當中,都藏著我們彼此之間付出與被愛的故事。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