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ular Supply Chains: How to Build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Operations
| 作者 | Deborah Dull |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循環供應鏈: 從線性到循環, 建構永續營運體系:從循環出發,讓永續成為商業起點在全球資源緊縮、氣候變遷與供應鏈動盪的壓力下,企業如何兼顧永續與成長?本書從日常的外帶 |
| 作者 | Deborah Dull |
|---|---|
|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循環供應鏈: 從線性到循環, 建構永續營運體系:從循環出發,讓永續成為商業起點在全球資源緊縮、氣候變遷與供應鏈動盪的壓力下,企業如何兼顧永續與成長?本書從日常的外帶 |
內容簡介 從循環出發,讓永續成為商業起點 在全球資源緊縮、氣候變遷與供應鏈動盪的壓力下,企業如何兼顧永續與成長?本書從日常的外帶咖啡杯談起,帶領讀者看見隱藏於產品背後的龐大供應鏈網絡,並指出線性經濟「取用—製造—丟棄」的模式已走到盡頭。作者黛博拉.杜爾以清晰的架構與操作檢核表,將「循環」這一抽象理念化為可執行的行動藍圖。 《循環供應鏈》超越了單純的回收概念,對整個供應系統進行了根本性的重新設計——涵蓋產品設計、製造流程、物流配送以及價值回收的完整生命週期創新。企業能夠從消耗的資源中創造更多價值,實現成本降低與競爭優勢的雙重目標。而書中提出的五大能力框架——人才與文化、流程、技術、標準、治理,為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轉型工具。從培養循環領導力、建立新的供應鏈角色,到導入數位產品記憶、制定透明協作標準與價值分配機制,這些能力構成了一套可操作的藍圖,協助不同規模與發展階段的企業規劃最適合的轉型路徑。 這不僅是一場環境革命,更是一場商業革新。讀完本書,你將獲得一套實用的方法,讓每一次資源的循環都成為競爭優勢的起點。 專業審訂 饒忻(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專業推薦 王家祥(REnato lab創辦人暨技術長) 何英志(光宇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袁連惟(環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育徵(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 賴瑩瑩(環境部資源循環署署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 黛博拉.杜爾(Deborah Dull) 國際知名供應鏈與永續管理專家,長期活躍於全球循環經濟的推動現場。她曾在微軟及GE Digital擔任要職,主導供應鏈數位化與永續專案,並協助多家跨國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環境績效。 杜爾經常受邀於國際論壇及學術機構發表演說,分享她對「循環供應鏈」的前瞻觀點與實務經驗。她的研究與倡議聚焦於如何將循環思維落實於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讓企業在追求獲利的同時,也能兼顧資源再生、減碳與社會責任。她的理念簡潔卻深具影響力:「循環不是一種理論,而是企業必須立即啟動的行動策略。」 譯者 CPC編輯部
產品目錄 《目錄》 Part 1 從關鍵概念建構循環供應鏈 1. 線性經濟的興衰 2. 循環經濟的先驅 3. 循環經濟與供應鏈的交會點 4. 打造未來的循環供應鏈 Part 2 規模化維修 5. 規模化維修的人才與文化 6. 規模化維修的循環價值流 7. 規模化維修的數位賦能 8. 規模化維修的標準建立 9. 規模化維修的治理架構 Part 3 在地製造 10. 在地製造的人才與文化 11. 在地製造的循環價值流 12. 在地製造的數位賦能 13. 在地製造的標準建立 14. 在地製造的治理架構 Part 4 在地循環 15. 在地循環的人才與文化 16. 在地循環的循環價值流 17. 在地循環的數位賦能 18. 在地循環的標準建立 19. 在地循環的治理架構 Part 5 透明協作 20. 透明協作的人才與文化 21. 透明協作的循環價值流 22. 透明協作的數位賦能 23. 透明協作的標準建立 24. 透明協作的治理架構 Part 6 開始你的旅程 25. 第一步:看清你所站的位置
| 書名 / | 循環供應鏈: 從線性到循環, 建構永續營運體系 |
|---|---|
| 作者 / | Deborah Dull |
| 簡介 / | 循環供應鏈: 從線性到循環, 建構永續營運體系:從循環出發,讓永續成為商業起點在全球資源緊縮、氣候變遷與供應鏈動盪的壓力下,企業如何兼顧永續與成長?本書從日常的外帶 |
| 出版社 /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9854769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9854769 |
| 誠品26碼 / | 2683020149003 |
| 頁數 / | 416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17X23X2.2CM |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前言》
這是一個你不陌生的日常場景——拿著一杯提神的外帶咖啡,開始一天的生活。這個為便利而生的容器,在你享受咖啡的短暫時光後便被丟棄。身為消費者,你或許曾對這些一次性咖啡杯的歸宿有所感觸,甚至見識過由廢棄物轉化的藝術創作。然而,當你再次拿起這只杯子時,可曾想過這個看似簡單的容器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製造與供應鏈故事?
你的咖啡杯,藏著多少「供應鏈」祕密?
讓我們以一次性咖啡杯為例。構成紙杯的漿料,其源頭是一棵樹木,歷經砍伐、漂白、印刷與成型等多道工序。而塑膠杯蓋,則脫胎於油田,在煉油廠提煉加工後,於工廠中塑造成形。至於咖啡豆,極有可能在遙遠而理想的種植地被精心栽培,隨後經過採摘、加工、跨洋運輸、烘焙、研磨,最終才能為你沖泡。現代供應鏈的精妙運作,使得來自全球各地的咖啡,幾乎能在世界任何角落被品味。
你手中的這杯晨間咖啡,每個組成都穿越了數萬英里、歷經多次轉手,每個環節也都消耗著可觀的資源。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全球每日數十億杯咖啡的龐大消耗量時,很難不察覺其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影響。這不僅限於日常的咖啡杯,為了滿足我們對便利的慾望,地球資源被整個供應鏈不斷消耗,無一倖免。
顯然,當前的模式並非歷史必然,這個充斥著便利性與拋棄式思維的世界,是我們乃至前人共同塑造的。一次性咖啡杯僅是冰山一角,我們的整個經濟體系,都建立在「開採→生產→消費→丟棄」的線性模型上。你應該還記得,COVID-19期間港口的擁堵的亂象,赤裸裸地顯示全球供應鏈的脆弱與龐大規模,其複雜性與地理覆蓋之廣,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
以一條牛仔褲為例,其所有組件的價值流總計約四萬英里。一條褲子跨越多個國界,從原材料到最終消費者手中,可能需要經過六到七個層級。在漫長的運輸過程中,物品損壞、延誤等營運風險隨時可能發生。這種複雜的供應鏈並非牛仔褲獨有,更複雜的產品如汽車,其層級甚至多達二十個。這意味著每一個層級都在消耗地球資源,同時也為供應鏈的整體運作埋下潛在風險。
從生產線到生命線,供應鏈的下一場轉型
現今複雜的供應鏈結構,是各國專業化分工的長期發展結果。以日本的拉鍊大廠YKK集團為例,日本在二戰後推行專注於精密製造的產業政策,讓YKK得以深耕拉鍊生產,至今生產全球約45%的拉鍊,甚至也為其競爭對手供貨。這種為了專業化和成本節約的驅動,促使供應鏈將生產環節分散至世界各地,再透過價格實惠的全球海運網路串連起來,這也奠定了我們當前經濟模式的基礎。展望未來,種種問題已浮上檯面,過去百年所建立的經濟模式正逐步走向崩解。我們使用資源的速度,早已超越地球的再生能力;所產生的廢棄物,也遠超現有技術的處理與再利用範疇。我們必須重新思考供應鏈如何取得其投入資源,而真正的關鍵,在於重新看見被丟棄物品的價值——哪怕是一只咖啡杯,也不應被視為無用之物。
本書的核心理念,是改變我們看待供應鏈的方式。我們不應再將供應鏈視為一條從自然界提取資源、最終導向垃圾場的單行道,而是要將其重塑為一個循環系統,讓材料與產品持續發揮價值。這代表,即使是一次性咖啡杯,也不再只是廢棄物,而是一項仍具潛力的資源。
導讀 : 《導讀》
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教授
饒忻
筆者看完本書第一章就讓人心有戚戚焉的感動,作者黛博拉.杜爾揭露現代經濟模式之起源與發展歷程,造成資源過度消耗,導致環境惡化,已到達急需改變的時候。她呼籲建構關鍵能力,將線性供應鏈轉向智慧循環營運,以提升資源價值,讓企業經營模式創新、大地重新出現生機。
在全球永續轉型的歷史進程中,供應鏈的角色始終居於關鍵地位。從工業革命以來,線性經濟模式主導了資源使用的基本邏輯: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直線式流程,曾帶來前所未有的生產效率與經濟成長。然而,這一模式的繁榮並非沒有代價,因「計畫性淘汰」所帶來的產品壽命縮短,造成資源的過度消耗、廢棄物的持續累積,不僅導致環境惡化,也引發企業與社會在道德與治理上的長期困境。
在此脈絡下,作者黛博拉.杜爾的《循環供應鏈:從線性到循環,建構永續營運體系》可視為一部對當代企業營運架構的深刻診斷與前瞻藍圖。本書不僅回顧線性經濟興衰的歷史軌跡,也以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案例,揭示出供應鏈轉型的多重路徑。與其說這是一本操作指南,不如說它是一份系統性研究的倡議,嘗試回答在全球環境危機與數位轉型的雙重壓力下,企業如何超越「短期效率」的迷思,重新定義其價值創造模式。
在Part 1「從關鍵概念建構循環供應鏈」 中,作者首先以線性經濟的由來,揭示了現代生產體系之所以陷入困境的根源。線性模式固然推動了近兩世紀的繁榮,但如今面臨著根本性的制約: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具有價值但仍遭廢棄的物質不斷增加,以及計畫性淘汰策略所形成的消費陷阱,皆使得企業與社會不得不面對「效率的悖論」。在此基礎上,循環經濟的先驅,包含一些企業,提出他們的遠見與作法,從產品再設計到回收體系的建構,催生出一種不同於線性的發展邏輯。然而企業需要與市場連結,提出新的循環商業模式、材料選擇、營運方式等策略,讓循環供應鏈得以發揮效益。作者同時提出五個關鍵能力:人才與文化、流程、技術、產業標準、治理與各自三個面向,作為本書其餘章節討論的方法框架。
之後作者將循環供應鏈營運分成「規模化維修」、「在地製造」、「在地循環」、「透明協作」等四大段落(Parts 2-5)討論。在每一段落,一開始作者均先以虛擬公司案例,引導讀者進入該公司所遇到問題與解決問題時的情境;然後分別針對五個關鍵能力之每一項能力探討其在對應的三個面向上,檢驗公司面對利害關係人群體所提出關鍵問題之能力成熟度表現等級為何。作者並將成熟度等級分成四級;也就是說在四大段落、五個關鍵能力與三個面向上,共有60個能力成熟度等級可以評定,讓公司可以檢驗在循環供應鏈營運的能力成熟度表現,且不單是可檢驗整體的表現,也可在60個單項中看出個別能力的表現,甚至在各類利害關係人群體中所關心的問題上也可獲得進一步了解。相信此書所提出的循環供應鏈營運能力成熟度架構系統,不單可提供企業在推動循環供應鏈時的參考,同時也對學術研究提供啟動與指引。
在最後結論(Part 6),作者鼓勵企業開始踏上以實務導向的旅程。她提醒讀者:轉型並非抽象理念,而是企業必須立即面對的行動選擇,除內部能力的建立外,也要建置夥伴生態系統。作者主張,唯有先看清自身所處的位置,突破困難、建立路徑,才能在策略規劃與資源配置上做出務實決策。這一章節既是呼籲,也是挑戰,敦促讀者從理論的啟蒙邁向實踐的承諾。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雖以「循環供應鏈」為題,但其所指涉的遠不僅是流程或營運管理的狹義範疇,而是對於整體經濟體系的一種再定位。線性經濟的興衰告訴我們,僅以效率作為唯一評價標準的體系終將面臨資源與倫理的雙重界限。而計畫性淘汰的興起,更是揭露了企業在追求短期利潤時,如何犧牲了產品本身的耐用性與社會的長期福祉。循環供應鏈的理念,正是要從根本上顛覆這一模式:不再是「更多生產、更多丟棄」,而是「用得更少、用得更好、永續利用」,或是「更久使用、更廣共享、更深協作」。
總結而言,《循環供應鏈》是一部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南的著作。它既延續了經濟史對於線性模式的批判,也引入了數位化、在地化與治理創新的元素,提供企業與政策制定者一份極具啟發性的參考框架。在這個資源稀缺、環境壓力與市場不確定性日益加劇的時代,黛博拉.杜爾的論述提醒我們:永續營運不僅是道德要求,更是企業創新的源頭。
閱讀本書不僅帶來知識上的啟發,更觸動價值上的反思。對企業而言,這是一份戰略地圖;對學者而言,這是一份研究課題;對社會而言,這是一份未來宣言。循環供應鏈的建構,無疑是我們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挑戰之一,也是最具創造性的機遇之一。
最佳賣點 : 從循環出發,讓永續成為商業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