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侵害團體治療 | 誠品線上

性侵害團體治療

作者 李靜宜/ 魏瑋柔
出版社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性侵害團體治療:近年來監所受刑人心理諮商及治療日益受到重視,其中,性侵害加害人心理治療更是重中之重。經過多年發展,處遇模式逐漸呈現多元化,助人工作者陸續進入矯正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近年來監所受刑人心理諮商及治療日益受到重視,其中,性侵害加害人心理治療更是重中之重。經過多年發展,處遇模式逐漸呈現多元化,助人工作者陸續進入矯正機關提供專業心理服務,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心理學領域的道路。 本書記錄兩位作者與性侵害加害人進行長達6年的團體治療歷程,透過融合精神分析、客體關係、認知取向以及藝術治療之折衷心理治療模式,協助加害人探索原生家庭關係及親密需求、各類成癮議題以及生涯規劃,重新詮釋生命經驗,療癒與修復早年創傷;此外,亦針對不同性犯罪類型的心理因素及高風險因子、非自願個案的處理、心理疾患與性犯罪之間的關聯性等主題進行探討。理解,才能帶來改變。透過走進加害人的內心世界,將會看見更多改變的可能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靜宜現職法務部矯正署臺北監獄臨床心理師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心理系畢經歷監所「沙遊治療」及「藝術治療」工作坊講師法務部矯正署新店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前行政院衛生署臺北醫院臨床心理師FB粉專:藝療心視界We ART the World魏瑋柔現職璞願心理諮商所 所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信義門診部 駐診心理師法務部矯正署 台北監獄 性侵害治療師法務部矯正署 宜蘭監獄 性侵害治療師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 新北分會 特約心理師中崙諮商中心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杏語心靈診所 特聘治療師學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暨特殊教育輔系一般智能資賦優異組學士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 精神分析取向 心理治療師、專業督導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 臺北分會 特約心理師大心診所 心理師國民健康署 祕密花園(青少年性議題)網路諮詢 駐線專家國立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兼任心理師吾心文教基金會(拒學症親子服務) 合作諮商心理師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非行少年) 合作諮商心理師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駐診諮商心理師德明財經科技大學 進修部學務組 諮商心理師新北市格致高級中學 輔導教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監獄裡的治療團體第一節 性侵害加害人處遇模式(sexual offender treatment model)第二節 團體特性及現象第三節 治療取向/理論基礎第二章 性侵害團體治療歷程現象第一節 新舊成員間的變動與適應第二節 情緒隔離及潛意識投射第三節 評估系統所帶來的焦慮第四節 以承擔責任作為改變的起點第三章 藝術治療衡鑑於性侵害加害人之應用第一節 屋樹人測驗第二節 家庭動力繪畫(K-F-D)第四章 藝術治療於性侵害加害人之應用第一節 治療取向的選擇第二節 促進團體凝聚力的活動第三節 增進自我探索的活動第四節 親密關係探索活動第五節 人際關係探索活動第五章 各類型性犯罪之核心議題(一)第一節 與未成年性交犯罪類型第二節 暴力攻擊性犯罪類型第三節 家內性侵的心理動力與客體關係觀點第六章 各類型性犯罪之核心議題(二)第一節 趁機佔便宜的心態第二節 對兩性關係的錯誤認知及迷思第三節 常見酒精及藥物被作為犯罪的手段及工具第四節 僥倖心理第五節 透過偷拍不雅照來威脅及控制被害人第六節 缺乏情感交流的性滿足第七章 非自願案主之處理第一節 常見心理防衛機轉之處理第二節 憤怒及攻擊之處理第三節 提升治療動機第四節 沉默所隱含的意義及處理技巧第八章 女性治療師如何與男性加害人工作第一節 男性加害人的親密關係樣貌第二節 運用陰性力量治療第九章 性侵害加害人的成長背景及經驗第一節 加害人的原生家庭樣貌第二節 創傷經驗第三節 老年犯罪第十章 性侵害加害人的心理特質與人格特質第一節 心理特性第二節 人格障礙和性侵害犯罪第十一章 性侵害加害人的認知功能及情緒調節能力第一節 認知功能第二節 情緒調節能力第十二章 性侵害加害人的行為特質及人際關係第一節 行為特質第二節 人際關係第十三章 其他心理疾患與性侵害犯罪第一節 源自於兒童、青少年時期的行為問題第二節 性倒錯第三節 神經發展障礙症第四節 物質濫用第五節 情緒疾患第六節 HIV第十四章 治療第一節 治療重點第二節 團體治療之療效因子第十五章 評估個案之改變第一節 評估的向度第二節 精神分析取向對改變的觀點

商品規格

書名 / 性侵害團體治療
作者 / 李靜宜 魏瑋柔
簡介 / 性侵害團體治療:近年來監所受刑人心理諮商及治療日益受到重視,其中,性侵害加害人心理治療更是重中之重。經過多年發展,處遇模式逐漸呈現多元化,助人工作者陸續進入矯正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238892
ISBN10 /
EAN / 9786264238892
誠品26碼 / 2683038657002
頁數 / 37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17*2
級別 / N:無
重量(g) / 630
提供維修 /

試閱文字

自序 : 作者序一:李靜宜

  我從民國90年開始在監所擔任臨床心理師,迄今已24個年頭,當時的工作環境並沒有獨立的治療空間,與受刑人的心理治療就在辦公桌旁進行,就這樣,一個小小的辦公室裡會談聲此起彼落,好不熱鬧。時至今日,監所對於各犯罪類型受刑人的心理處遇模式已更具規模,不論是硬體設備或是專業服務內容已不可同日而語。猶記得初次接觸性侵害加害人身心治療業務時,對於如何與這群特殊的案主們進行心理治療著實毫無頭緒,當時心態上也沒有機會充分準備及調適,便帶著刻板印象上場與他們工作,當遇上一群「非自願案主」時,自然難以展現治療效果,在諸多治療情境中感到無奈及挫敗,多次懷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及心理素質來擔負此項業務。

與性侵害加害人工作的歷程本就不是條輕鬆的路(但願我這麼說不會令有志投入此領域的助人工作者卻步),不斷與他們的心理防衛及抗拒相互拉扯是治療歷程中的常態,性侵害治療師們所承受的負面情緒及壓力也往往比治療其他犯罪類型的受刑人還要多出許多。這些壓力的來源的某一部分來自於強制治療制度對於心理治療所帶來的干擾,導致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治療關係變得相當困難,在在挑戰著治療師的心理韌性以及挫折忍受度。幸好多位在性侵害加害人治療領域努力開疆闢土的前輩們,包括:沈勝昂教授、陳若璋教授以及許文耀教授等,對於性侵害加害人身心治療處遇模式的發展及研究做出許多的貢獻,讓我們這些新手治療師在與加害人工作時能有更多的進展及突破,也因此稍稍降低了內心的徬徨及困惑。

因緣際會下我在彭奇章臨床心理師所帶領的身心治療團體裡擔任觀察員,這是我首度有機會觀摩以精神動力觀點來剖析加害人的潛意識內涵的治療模式,開啟了我對性侵害加害人心理治療的不同視野,日後這也為成為我在心理治療取向的選擇上帶來影響。過去較著重在認知及行為層面的討論,意圖透過認知想法的改變來矯正犯罪行為,這是個概念清楚、容易入門的治療模式,但也形成了許多核心議題被侷限於意識層面的表象陳述之困境,加害人們集體陷入一種「該在治療裡說些甚麼或是不該說些甚麼才能順利通過治療」、「心理治療就像考試,一定要回應正確答案才能通過治療」的盲點及迷思中,治療師則被期待成為一個提供正確答案來幫助他們順利通過治療評估的角色,而這已經偏離的治療的本質。這並非指摘認知行為治療不適用(事實上,我們的團體治療歷程中也運用部分認知行為治療技巧),而是強制治療制度下受刑人們的集體焦慮為治療所帶來的負面結果,治療師們從潛意識層面切入,恰恰提供一條得以鑽進加害人們內心世界的縫隙,讓我們得以穿越重重防衛及抗拒,一窺他們的心理樣貌。

大約民國105年開始,我與魏瑋柔諮商心理師共同帶領性侵害加害人治療團體達六年的時間,魏心理師接受精神分析訓練多年,本身也積極向學,專業程度不在話下,透過深入探索加害人們潛意識歷程,無數的討論及腦力激盪開啟了與加害人們工作的新階段,讓我們有機會以一種更接近於人性本質及內涵的角度去看待性侵害加害人的成長經驗及犯罪的心理動力,也領略到對於加害人的心理治療無法僅僅關注於意識層面的討論,理解他們的深層心理動力逐漸成為我們工作的重點。治療歷程中,嘗試加入藝術治療的元素,引導他們透過藝術創作活動來表達情緒及感受,也提供讓他們與自我深度對話的空間。為了提升專業能力,我在一次難得的機會裡參加了陸雅青教授所指導的藝術心理衡鑑概念課程及工作坊,並將屋樹人(H-T-P)以及動態家庭圖(K-F-D)等投射測驗技術應用於治療歷程中,讓原本的折衷取向治療模式添加更多豐富的元素。

本書的誕生始於我長久以來期盼以一個系統化的方式來研究及整合監獄受刑人心理治療的想法,但這樣的起心動念始終遲遲無法付諸實現,直到我主動開口向邀請魏心理師共同把這六年來的團體歷程寫成一本著作,她聽了之後欣然答應,長達三年的規劃及撰寫書籍歷程就此展開,過程中我們因為各自的生活以及事業而忙碌著,勉強擠出一些時間來撰稿,本以為完成之日遙遙無期,但在不懈的努力之下終究還是完成了。然而,投稿的過程比想像中來得曲折,在多次投稿遭到婉拒而感到沮喪之際,前輩黃龍杰臨床心理師的鼓勵讓我們備感窩心。最終,所幸獲得王俐文總編輯所賞識,本書才有了與讀者們見面的機會,在此特別感謝她的知遇之恩,讓多年的治療實務經驗得以與大家分享。

本書記載了我們多年來與加害人們工作的治療片段以及我們對於治療歷程及內容的反思,監獄心理師的職業生涯中,看過不少性侵害治療師在遇到瓶頸及困境之後,選擇轉往其他專業治療領域發展,能夠堅持下來的人是少數,每當聽到有哪位治療師表示將結束監獄治療師的業務時,我心中常常感到惋惜及不捨,這些好不容易在性侵害治療領域中逐漸孰悉且發展出專業知能的助人工作者,終究還是在缺乏滋養的治療關係中逐漸耗竭,著實可惜。在此,僅以本書獻給所有在性侵害治療領域默默努力耕耘的助人工作者,因為這條路走來並不容易,能在這項工作不斷堅持及努力精進的專業人員,這樣的精神及毅力值得我效法及學習,但願我們的經驗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對此議題有興趣的專業人力來投入治療工作,讓更多的專業經驗得以累積及傳承!

作者序二:魏瑋柔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想當初第一次踏進臺北監獄從事性侵害加害人的心理治療時,心情是戒慎恐懼、戰戰兢兢,一轉眼性侵害團體治療的服務已經近10 年。感謝上天的安排,能夠幸運地遇到李靜宜臨床心理師,接受她的教導,並與其搭配合作一同帶領團體。我們合帶團體長達6 年的時間,後來因機關主管的政策轉變,方結束兩位治療師偕同帶領團體的方式,而我也開始獨當一面自行負責帶領性侵害加害人的團體心理治療。

  性侵害加害人的工作十分耗費心力,需要協助加害人釐清犯罪動機,以及覺察自身犯罪的心理機制,進而協助他們學習調節情緒、壓力和使用合法的方式紓解性慾。而人性上總會逃避困難,難以勇於面對自身的脆弱,因此這些性侵害加害人會有各式各樣的狡詐藉口或理由遮掩犯罪事實。在這樣的情況下,治療師的思考必須具備高度邏輯性,以及同理這些加害人在成長過程中,因生命受虐經驗導致他們身心能力的缺陷,而難以適應環境的問題。團體成員們在團體互動中也可能因不健全的人格傾向,和不良的人際互動習慣,增加團體動力的複雜程度。帶領性侵害加害人的團體心理治療是極為耗能與讓人疲憊的工作,加上監所大多位處在較偏遠的地區,治療師需具有強大的心願以及相關的督導或同儕支持,方能長久維持工作效能而不精力耗竭。很慶幸剛投入此職務時,每次療程結束後都有機會與好搭檔—即李靜宜心理師一同討論、思辨並獲得鼓舞。而且剛好我們兩個人具有良好的溝通默契,大多可平均地分配我們的治療工作份量以相輔相成,李心理師對治療工作思考的細膩度讓我獲得不少專業成長。


  因與性侵害加害人的治療工作難度高,加上後來疫情封城的影響,導致團體治療工作的時間及空間結構產生不穩定的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公務機關提供穩定的薪資待遇,但仍有不少治療師對於時間的調動,或是轉換為視訊進行心理治療感到干擾不便而決定離職。但是新進人員的訓練不易,過往雖有實習生見習團體,但是因工作地點遙遠而舟車勞頓,和會後討論耗費時力,我感覺到實習生的學習動力和品質是不太足夠的。而監所的專任心理師們也會需要輪調業務,無法有充分的時間和心力培訓新人,後來的新進人員不再有我剛到職時那樣的學習機會。因此,李心理師邀請我一同整理我們過往使用精神分析取向,以及搭配藝術媒材治療模式的經驗,撰寫成冊與後輩分享,期許未來有興趣至監所服務性侵害加害人的專業工作者,有個參考依歸,並可較迅速認識監所的專業心理治療環境與制度。

  書寫過程中,我並未完全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完成這個貌似不可能的龐大任務。我跟李心理師憑藉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本身現職的忙碌下、下班或休假時額外抽空,一點一滴地整理我們的團體治療筆記,定期每週一次的會面討論,歷經兩年多,幸好最終這些經驗得以呈現、分享。這些性侵害加害人們就如同角落生物一般,在過往人生容易受親友與社會大眾所忽略。因此,在黑暗邊緣求生,也未能習得使用正規的方式解決問題,錯誤地投機取巧或逞凶鬥狠來求取成功。事實上,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幸福與被愛的人生,但某些人卻因為心理創傷導致心態不健全和觀念偏差。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不是只要處罰和扼殺所謂的壞人就能解決問題,我們應從根本重建一個人的個性和心理素質做起,方能確保社會大眾的安全。心理治療過程並不是訓斥性侵害加害人,而是提供矯正性經驗,讓他們學會正確的性別觀念,及修復如何經營人際親密情感關係的能力。

  若說這群性侵害加害人他們心理是生病的,我們不是希望將病人終身監禁於療養院,而是讓他們可以健康地走出醫院,好好地在外面的社會散散步。社會大眾可能極度恐懼與嫌惡這些性侵害加害人們,但希望藉由此書,我們可以揭開他們內心受苦的一些面貌讓大家認識。預防性侵害犯罪是全體社會的責任。俗話說:「不因惡小而為之,不因善小而不為。」但願我跟李心理師的拋磚引玉,可以讓大家了解與關注性侵害犯罪防治的重大議題,並創造美好、安全與平等的社會環境。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十一章 性侵害加害人的認知功能及情緒調節能力

在心理治療歷程中性侵害加害人大多否認有犯案意圖,辯稱自己並非事先計畫犯罪,他們通常表示自己是因為一時衝動而臨時起意犯案。但在他們真正開始出現性侵害行為之前,已經開始有性慾望和和幻想出現,時間再往前推,就會發現在實際犯案之前,他們的某些高風險因子已經存在一段時間,除了客觀的情境因素外,認知功能與情緒狀態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

第一節 認知功能
性侵害加害人犯案前,往往無法設想到行為的後果,以及未能顧及他人的感受,包括被害人以及犯罪後對雙方家人之影響,也因為教育程度低落,不懂得法律常識,加上衝動控制能力也較低,而無法約束自我行為。甚至有部分加害人因為思考能力的障礙,可能對與被害人的互動關係有錯誤的解讀,因為曲解訊息而心生憤恨,導致報復的犯罪行為。與性侵害加害人工作時,去了解他們在犯案前、犯案當下以及犯行發生後的認知想法是重要的,治療師會協助澄清性侵害加害人扭曲的價值觀,以及引導他們學習換位思考,以提升同理心。

一、智能不足
部分性侵害加害人有智能障礙狀況,他們因智能低落致使缺乏思辨與自我衝動控制能力,在慾望引發之後多想獲得立即性的滿足,難以延宕等待。還有因為智商較低、反應較慢,學習能力也不佳,容易受到家中長輩、老闆或同事的強烈指責,所以他們常常會累積挫折感,心情抑鬱低落,更想求取享樂快感來改善痛苦。在缺乏思考能力及判斷力之下,對於較年幼的對象無須複雜的言語溝通,不用深刻的談心交往,只要金錢、手機等物質利誘及哄騙,就可以使年輕不懂事的被害人上鉤。透過尋求性的滿足,往往是他們對缺乏能力、人生失敗的情況轉移注意力,藉由強制性侵較年幼無知的被害人,例如:兒童或是未成年少女,可感受到自我增能感,在欺負弱小見到被害人懼怕的反應時,他們方感受到自己是強壯強大的。他們也會傾向受到心智能力與自己接近,除了未成年或是一樣有心智障礙的女性,覺得談話較能獲得接納與相互作伴的弱勢被害人吸引。成員Cr 本身疑似有邊緣程度智能不足狀況,表達含糊不清,表面附和其他成員回饋的意見,內在其實較為阻抗,對於案情仍然否認。多位成員見其能力較弱,常會熱心協助他,但他一直無法交代清楚案情,也讓治療歷程經常陷入停滯。治療師採取先將案情討論擱置,而是先帶領他探索就學階段受到同儕霸凌的經驗,引導其覺察在人際關係中知覺的偏誤,缺乏正確的人際互動模式,因而在人際交往中受挫。治療師邀請成員們分享自己的觀察,協助Cr 表達在監內受到同儕不公平對待的負面感受,以及嘗試從被害人角度出發去感受被害人受到的傷害。Gr 分享了自己所理解到的,關於被害人在受到侵害後,可能產生的身心創傷症狀,以及對被害人兩性關係互動帶來的負面影響,造成被害人受到社會上異樣的驗光,以及無法擁有正常的成長過程。然而,Cr 表現出抗拒的態度,傾向於自我封閉,對於成員們給予的意見表示難以理解。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記錄兩位作者與性侵害加害人進行長達6年的團體治療歷程,透過融合精神分析、客體關係、認知取向以及藝術治療之折衷心理治療模式,協助加害人探索原生家庭關係及親密需求、各類成癮議題以及生涯規劃,重新詮釋生命經驗,療癒與修復早年創傷;此外,亦針對不同性犯罪類型的心理因素及高風險因子、非自願個案...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