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法津梁: 智永千字文真草對照要義
| 作者 | 黃明理 |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草法津梁: 智永千字文真草對照要義:與聽、說、讀、作並列的寫,包含識字與寫字兩項能力的培養,教學重點在入門的、基礎的寫字方法與習慣,實用功能導向,強調寫字是為文義 |
| 作者 | 黃明理 |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草法津梁: 智永千字文真草對照要義:與聽、說、讀、作並列的寫,包含識字與寫字兩項能力的培養,教學重點在入門的、基礎的寫字方法與習慣,實用功能導向,強調寫字是為文義 |
內容簡介 與聽、說、讀、作並列的寫,包含識字與寫字兩項能力的培養,教學重點在入門的、基礎的寫字方法與習慣,實用功能導向,強調寫字是為文義傳播而服務的文化意涵。 總量超過五萬的漢字,只要掌握六、七個基本筆形,懂得寫點、挑、橫、豎、撇、捺、弧,熟習複合接連方法,即可寫字自如。不論用硬筆或毛筆,從初階到進階,由生疏到純熟,體會運筆方法。再參考古代佳作,反復對臨,在漢字美典的滋潤下,這是學習書法的最核心區域。 楷書仍然是初學的規範字體,草書、行書依然是為著便利書寫的輔助字體。就寫字論寫字,草書與楷書是雙軌上的兩輪,偏廢其一即難以運行。值得玩味的是,回顧漢字發展史卻發現:此一雙軌兩輪的機制,實肇端於草書的發明。 本書即針對草書,共三篇,前兩篇以問答方式,呈現草書的研發與傳播;第三篇則以《草法津梁—智永〈千字文〉真草對照要義》,將楷草二書做對照製成析解表,示範了每個字的草書寫法,一眼即可知為何如此草寫的緣由。 回顧草書的發明與傳播,前人對草書法則的約定與教授,採取大量示範,而不多做言語解析的方法,或許即得自孔子「天何言哉」的啟示吧! 書末並附上兩篇(一談基本筆形,一談左手寫字)的相關文章,讓對書法有興趣、想把字寫好的你我,有一個完備的相關知識與教本。
作者介紹 黃明理(196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致力於傳統文人型態研究,著有《范氏義莊與范仲淹──關於范仲淹儒學史地位的討論》、《儒者歸有光析論》、《「晚明文人」型態之研究》等書,並觀察清代《四庫全書》謄錄動員、抄寫等狀況,有單篇論述發表。講授「晚明小品」、「明清八股文」文學課程外,旁及寫字教學,擔綱「寫字與書法」、「書法研究」、「文字布置與文雅生活」、「書法與身心紓發」、「書法專題研討」等帶狀課程;又推廣硬筆書法,撰有系列臨寫歷代楷行書名帖練習簿。
產品目錄 目錄作者序 壹、引言一、草書何以必要? 二、如今誰有學習草書的需要?如何入手?貳、關於草書的研發與傳播一、草聖張芝(?—192)為何留言「匆匆不暇草書」? 二、「刪難省煩,損複為單」,被刪省的對象是什麼? 三、「刪難省煩」,只是刪減隸楷筆畫嗎? 四、筆畫與基本筆形:如何分析隸楷單字的成分? 五、連帶與游絲:除了筆畫部件,書寫過程還可減省什麼? 六、口框與點化:以最小筆形替代口框部件,便捷效果如何? 七、筆順與移位:調整書寫運行順序,對便捷化有何助益? 八、楷草對書:草法如何記錄、傳播與學習? 參、智永〈真草千字文〉逐字草法顯示一、製表說明 二、〈真草千字文〉楷字草化析解表 附錄一 楷書基本筆形再認識—論寫字教育一個重要的環節附錄二 左書左字論
| 書名 / | 草法津梁: 智永千字文真草對照要義 |
|---|---|
| 作者 / | 黃明理 |
| 簡介 / | 草法津梁: 智永千字文真草對照要義:與聽、說、讀、作並列的寫,包含識字與寫字兩項能力的培養,教學重點在入門的、基礎的寫字方法與習慣,實用功能導向,強調寫字是為文義 |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4230155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4230155 |
| 誠品26碼 / | 2682974725004 |
| 頁數 / | 224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3*17*1.1 |
| 級別 / | N:無 |
| 重量(g) / | 400 |
| 提供維修 / | 無 |
自序 : 作者序
回首民國七十年就讀師範大學國文系,「書法」必修;後來留校任教,八十三年承乏分攤書法課教席,算來我在國文系書法教學領域已經漫遊三、四十年。開設的課程,或經常或輪替,計有:「書法」、「書法研究」、「文化探索—寫字」、「書法教學研討」、「書法專題討論」、「文字布置與文雅生活」、「書法與身心紓發」、「寫字與書法」,課目數早已多於自己古典文學的本業。此外,還擔綱系上服務學習課程,規劃學生進行園林題詞導覽,引領學生看懂讀通分布在故宮博物院至善園內篆隸行草紛陳的題額、對聯,查明複製字跡的出處,備妥書家相關資訊,印製文宣摺頁,而後實際入園隨機導覽,團進團出,七學年間竟也走了不下三十回。
國文系裡,「書法」這個詞彙基本上是文言,意指「書之法」,旨在教導寫字法度的意義相對大些,大過於書法另一個強調創作的藝術面向。畢竟是師範體系語文教育領域下的課程架構,與藝術學院美術學系進行的書法教學本該有所區隔。與聽、說、讀、作並列的寫,包含識字與寫字兩項能力的培養,教學重點在入門的、基礎的寫字方法與習慣,實用功能導向,強調寫字是為文義傳播而服務的文化意涵。當然,教育部所頒課綱裡也顧及書法文化傳統,小學中年級後必須接觸毛筆,認識歷代書法名家,開啟未來能領略書法藝術的發展空間。大架構如此,執教期間對於大學生寫字能力不盡理想、書法基礎概念薄弱的現象,就相對比較敏感;或者說,對普及教育中寫字項目執行成效與缺失的反思,也相對的多。
時代變化、社會風氣、升學主義影響下,許多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的書法教育付諸闕如,從未接觸過毛筆的大有人在;而少數愛好書法,能揮毫寫得中規中矩的學生中,又不乏觀念渾沌,視毛筆、硬筆為兩事,只持一橛者,拿起硬筆寫字便將運筆架構布局之法拋諸腦後,即使字跡幼稚也不以為意。這些現象,反映的是教育部訂定的綱領指標,徒具形式,除少數有心推動書法的學校、教師,堅持經營,辦成學校發展亮點之外,大部分的中小學早已排出課程之外,而大部分的家長並不反對,導致新生代學子對漢字書法集體陌生。大學書法教室裡,所面對的,是有失調教基礎薄弱但必須修習、或願意選修「書法」的年輕人,忝為授課教師,為他們尋求簡約而系統的學習方法,便成了當務之急。
義務教育階段寫字教學成效不彰,綱領指標形同虛設,除怪罪大環境之外,教育部擘劃主事者核心觀念不明,亦難辭其咎。只是衙門深似海,私人建議,例皆有如以石投海,不起漣漪;尋而思之,即使課綱有所回應,亦難敵整體大環境的漠視。所以,與其空做檢討而得不到實效,不如直接面對心智成熟的大學生,引導他們重新思索古老的「永字八法」,訴求以簡馭繁的書寫原理。
其實,總量超過五萬的漢字,書寫基礎可以很簡單,只要掌握六、七個基本筆形,懂得寫點、挑、橫、豎、撇、捺、弧,熟習複合接連方法,即可寫字自如。但也可以很深奧,因為這些基本筆形與複合連接法蘊含豐富的變化,從寫得平庸到寫得精神,有很多層次;而架構出的單字,稍有正斜、大小、粗細、高低、比例差異,即會影響外型巧拙優劣。所以這些簡單的基本元素,是該反覆咀嚼的,不論使用硬筆或毛筆,從初階到進階,遞進學習,逐漸提升深難度,學生不難由生疏到純熟,體會運筆方法。參考適性的前代佳作,反復對臨,嫻熟筆法與結構通則,在漢字美典的滋潤下,培護書寫審美意識。這是學習書法的最核心區域。
基礎掌握一定純熟度後,接著必須求快,求快還得求好,於是不得不學行草書。這是教育部擘劃寫字能力指標時思所未及,卻是手抄筆寫年代自自然然的進程。接受新式教育洗禮者,很多人小學中年級前懂得規規矩矩寫字,後來卻越寫越不好,原因大多出在求快而不得其法—知識接收量增加需要快速抄寫的年紀,學校只教楷書,只允許寫楷字,強行加快運筆速度寫字,導致筆不成筆,形狀怪異,規範蕩然,反而自廢原本建立的好習慣。殊不知,草書自有從楷字對應過來的減省法,以原本的基本筆形為基礎,稍微變化,形塑滿足速寫而又優美的字形,以對應端端正正的楷字。變化原則不難執行、不煩記取,但要經過研習,是寫字教學無可迴避的單元。從認識楷字開啟的基本筆法學習是寫字教育核心,那麼,學習快速書寫的草法,就是包裹核心的次裡層。現代社會雖然書寫機會驟減、倚賴印刷增多,但不表示教習書寫漢字可以止於楷字。不提筆寫字便罷,若仍要以手寫使用這套表達工具,就必得顧及提升工具效率的需求,要寫得快又不隨便,亟需在楷書之後,銜接草書的學習。草書不是專業書法家專屬的工具,也不是非得楷書寫得純熟才能學習,它的必要性,在於它是確立漢字書寫好習慣的關鍵。
而且,正因為草書書寫便利,形式瀟灑不拘,歷來文獻、文人筆跡、書家作品,草字屢屢見之。如果不想見到現代讀書人遇見草書就茫然走避,還想培養他們欣賞書法作品的能力、批判潦草亂寫的眼光,豈能靳絕草法的提點?懂得草法略識草字,即便尚未精擅,至少面對書作文獻的難處,猶能鼓起勇氣好奇探問。
在手抄筆寫的年代,楷書與草書,或加上介乎兩者之間的行書,提供讀書人因應不同寫字時機、場合、酬應對象,可以選用恰當的字體,達成合乎禮儀或者抒發情致的要求。目前漢字的使用,楷書仍然是初學的規範字體,草書、行書依然是為著便利書寫的輔助字體,在國民普及教育中的寫字教學,便當以涵蓋兩端為綱領,不合因新時代以另種非寫字的方式追求文字傳達的速度,寫字式微,即偏廢輔助書寫系統而不講。
就寫字論寫字,草書與楷書是雙軌上的兩輪,偏廢其一即難以運行。值得玩味的是,回顧漢字發展史卻發現:此一雙軌兩輪的機制,實肇端於草書的發明。後世漢字構成元素的基本筆形,就是東漢人們思索草書之便時,發現的一套簡約書寫系統。原來順著右手生理的自然運動,結合筆的特性,可以輕易寫出具有區辨意義的七樣形態,藉此幾樣,運用它們組構為單字,稍加調整變化,或可組構具有安定感的體式,或可組構方便快速書寫的體式。它們相較於早期的篆籀書寫,明顯的筆筆有形狀特徵,筆筆有起落始終,寫字不再是用粗細均勻的線條盤紆詘曲以成字;他們繼承隸書對篆籀的變改,而更加徹底,發展出比隸書更周全的筆形,更利於轉折銜接的寫法,終究取代了隸書與章草。東漢到東晉間,經過醞釀趨向穩定,此後書寫漢字,不過如是地由楷書入門,而相濟以行、草,成為常態。如此看來,草書,代表著文字使用者求快又求好的宿願,正是貫穿漢字書寫演變的核心精神。研習漢字書寫,原始要終,更有講求草書的必要。
回過頭看,草書在寫字史上雖意義深刻,然而現今制式教育對它略而不見,也是事出有因。因為主事者擁抱的是現代化思維,要文書快速,憑藉的可以不是手抄,而是機器,新科技新發明推陳出新,中文書面化的速度追求,交給機器可以獲得解決。靠手寫草字,速度沒打字印刷快,學生還要增加學習負擔,當然不樂見繼續推行。同一思維也表現在楷體的整理上,楷字最好統一寫法,字體筆順最好標準化,而且減少個別漢字的多音與異形,盡量讓漢字的學習可以不那麼複雜困難。這些想法不是沒有道理,然而,事有兩面得失互見,改革了過往楷草互濟的機制,整齊了字形字音,雖能減輕學子的負擔,卻也喪失原本含藏在寫字活動中的其他教育功能。站在大學語文教育的講臺上,面對自由意願選擇學習「書法」的學子,教學設計倒必須為久遠的漢字書寫文化多做辯護。比如,漢字不同於拼音文字,拼音文字以字母記音,是語音的書面化,本位在語言;漢字卻是文字系統,字形有其構造之理以指顯字義,或以形會意,或形聲併用以指義,只要構造之理於字義可通,即可成字。知悉構字之學的人,若筆下所寫字形不同於通行正字,但指義曉鬯,卻也可取得他人認同,不只不以為誤,甚至還有可能流行使用。草書也是同理,等於是楷字另種涉及筆法改變的異體字,同時,此書異體之形,尚不止一款,允許有不同的形式設計,使得一個楷字可對應兩個以上的草字形,只要它們各自合乎減省原則、簡化脈絡,易知而易寫。在楷行草動靜互補的書寫機制裡,每個正楷漢字動輒有好幾個異體字形,若再上溯其隸篆來源(異體字形往往乞靈於斯),有時多到記不勝記—相較於拼音文字,顯得繁複;衡以現代標準化的管理,無非雜亂。但冥心其理,這恰是「寫漢字」的特殊文化現象:寫字的人,有特立自主的意識;被寫的字,有合理改造的空間,熟習書寫漢字的讀書人,大可在寫字當中發揮創意、展現學問、窮研變化、容受新奇,讓寫字的心思活潑靈動,讓字跡多采多姿。如此以觀,繁複多樣的字形,只能視為缺點嗎?當今教育不是鼓勵獨立思考、鼓勵創新、鼓勵包容?而這些價值,卻在傳統的漢字書寫當中原本俱足,而且就日常的、頻仍的、低調的進行著。
幾十年的書法相關課程,帶著補苴罅漏、扭轉觀念的發想尋求落實之道,大抵以「書法」、「書法研究」進行楷行草書教學,輔以「文字布置與文雅生活」、「書法與身心紓發」,加深行草,旁涉篆隸,並強化理解書寫內容的優位性;寫字,要是「寫」構成意義傳達內容下的「字」,字以聯詞,詞以聯句,句以聯章,合而為文,字跡與文義內涵雙美並呈,一體領略才是正道。而研究所的「書法專題討論」即以辨識草書為主軸,以提升學生閱讀草行文獻能力、誘發書法欣賞興趣為目標。教材主要取資智永〈真草千字文〉,在楷書與草書對照間,尋思由楷到草的可能變化依據,一千個單字,加上偏旁部件,某楷某草的對應方式重複映現,規律可得,經由多方比對、分類、歸納,發現沉默的楷草示範書跡,其實述說著周備的草寫法則。持此法則,檢視〈千字文〉以外書家草字,鮮少有不相孚應的,更加肯定智永〈真草千字文〉在草法傳播上的重要貢獻。
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草法教學很簡樸,不過是對照排列足夠數量的楷草字,其他由讀者自行體會,「自行體會」不是貶詞,倒是草法傳習彌足珍貴處,學習者必須盡責地學而能思。課堂中,試著將楷字到草字間的「空白」加以補充,析解、遞進,寫出字形因何如此變化,同時還可以如何變化?引導學生思考;並將千字一一析解,指出偶而出現的書寫訛誤,或楷草不對應的差池,分享一己思索之所得。幾年實驗,自覺教學效果還算不錯,所以構想了手上這本書。授課重點整理為答問,析解表提示草化原則與補充說明,比之講義更加完備,顏之曰:《草法津梁—智永〈千字文〉真草對照要義》,並附上兩篇舊作,一談基本筆形,一談左手寫字,都與「書法」、「草法」教學的摸索息息相關,可與正文互相參考。
年輕時學草書,抱著〈草訣百韻歌〉讀誦,雖謹記許多該分辨的形近字,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生吞活剝,總讓人不踏實;後來以考索字體演變、上溯源頭的方式理解草字,雖有根有據,卻不見得能解答草書異體,而爬梳字量也屬有限。如今由初學的楷體,尋思簡化原則以說明楷草變形始末,方法直截了當,更能將原則內化,演繹為自運而合法度的草書書寫,不能不說是一大跨步。一路走來,該感謝的是許許多多誠懇問難的學生、朋友,讓我持續有藉著回應質疑而進步的契機。
最後,完稿階段蔡長煌、盧星宇、徐珮慈、胡文齊諸賢棣、方碩小兒多方襄贊,五南書局與編輯團隊精心策畫出版,也藉此序尾一併致謝。
民國百十三年甲辰長至日黃明理序於勤樓六藝之一齋
內文 : 壹 引言
一、草書何以必要?
草書是漢字書體之一,它的出現比楷書要早,而在楷書成為規範字、初學入手字的時代中,草書猶然盛行;時至今日,雖然認識草書、能寫草書的人驟減,但這種書體仍不時出現在文字展示場域。將近兩千年的存在,漢字草書體,必然有它所以存在的道理。
從書寫活動本質來看,文字是記錄語言、傳達情思的工具,情思無聲無形,語音在錄音設備尚未出現前無法保留,必須依靠文字為載體,所以,完成意義內容的紀錄,達到傳達的目的,是揮筆書寫的首要重點。而大凡工具莫不講究便利性,工具始造或許操作複雜,費時太多,必然經歷一再地修飾改革,漸趨平易。至少已應用三千年的漢文字,做為記錄工具,其書體字形由古至今的變遷,確實可以印證這一點。
關於文字,最近一波的大改變,主要是「形諸文字」方法上的邁進。上千年來,天經地義執筆寫字的方法,在近現代社會漸漸消替,利用機器以鍵盤敲打的「形諸文字」,幾乎成為新人類的日常。跨歷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至現世紀二○年代的人們,應該可以明顯感到改變。為了方便敘述,不妨將往昔除印刷外文字專憑執筆手書的時代,稱名為「手抄年代」。從手抄年代讀書人寫字習以為常,演變到今日舉凡辦公、教學、寫信、為文,無不利用鍵盤敲打,甚至新型手機通訊以語音輸入轉化為文字,「形諸文字」的方法,可謂從手工進化到機器操作。機器取代手工,人們產出文字載體的方式,跟工業時代以降各種生產方式的改變,如出一轍。其來源無非是人類圖謀便利的想望。從古到今,寫字人思考如何讓「形諸文字」更方便的念頭,恐怕從沒斷過,只是操觚揮毫歷時相當悠遠,百年千年才發展到如今的景況。但大改革的技術,絕非一夕降臨,逆想可知,在長遠的寫字期間,必然也有一蹞一步的改變,以滿足追求效率的欲望。漢字草書字體,相較於早先的篆、隸,明顯簡易,它毋寧是根植於圖求便利的人性而產生的。
而歸根究柢,不只草書是圖求便利的產物,相比於周秦篆書,漢代主流書體隸書,在「形諸文字」的便利性上也是有所增強的。前後兩種書體寫法的改變:原本彎曲繚繞的線條書寫,逐漸被橫豎方折的筆畫取代;原本隨物詘曲欲象其形的具象傳達,替代以成套的較為抽象的筆畫符號;原本複雜的文字結構方式也多被簡化—一望可知後出者容易書寫,較有效率。循著隸書便捷化篆體的改革軌跡,草書是將隸書再行簡省的後續工程。開展漢字的歷史,經歷籀、篆、隸,再出現章草、演化出今草,諸體遞嬗,後出者無不是書寫求快的產物。手抄年代,還想不出執筆寫字以外的方便法,那麼,可以快速「形諸文字」的草書,必然成為眾多文書工作者所倚賴的工具,並隨著實際使用而定型與修正管理。
何以要管理呢?蓋快速書寫,如果沒有方法,其弊也潦草;沒有共同遵守的方法,其弊也各行其是而彼此不解。潦草之極,不利辨識;彼此不解,則傳達無功。終究欲速不達,適得其反,因此,篆草也好,章草也好,今草也好,在書寫快速的同時,必有著眾多使用者默契於心的約束,存在一種約定俗成的管理機制。要求字體具足辨識度,約定筆畫的意義,以避免草率淆亂;更會追求整體造型之美,一以榮耀神聖的文明工具,一以愉悅使用時的求好心靈。
尋繹草書長期存在的意義,可以得到一個認識:書寫字體貫串的精神,就是力求簡便,精進工具效能,同時注入美感,使工具的價值更形提高,讓使用者在傳遞資訊之同時,珍之惜之而勿替。
最佳賣點 : 總量超過五萬的漢字,只要掌握六、七個基本筆形,懂得寫點、挑、橫、豎、撇、捺、弧,熟習複合接連方法,即可寫字自如。不論用硬筆或毛筆,從初階到進階,由生疏到純熟,體會運筆方法。再參考古代佳作,反復對臨,在漢字美典的滋潤下,這是學習書法的最核心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