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原來這麼有趣: 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心理學課
作者 | 劉雪; 龍迪/ 審定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心理學原來這麼有趣: 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心理學課:佛洛伊德、馬斯洛、阿德勒等18位大師親自開課像看故事一樣讀懂心理學,不用死記背誦史上超有趣的心理學讀本,輕鬆了解重 |
作者 | 劉雪; 龍迪/ 審定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心理學原來這麼有趣: 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心理學課:佛洛伊德、馬斯洛、阿德勒等18位大師親自開課像看故事一樣讀懂心理學,不用死記背誦史上超有趣的心理學讀本,輕鬆了解重 |
內容簡介 佛洛伊德、馬斯洛、阿德勒等18位大師親自開課 像看故事一樣讀懂心理學,不用死記背誦 史上超有趣的心理學讀本,輕鬆了解重要概念 *為什麼人會心口不一? *對於心理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 *輕鬆氛圍中認識心理學的有趣現象 圖解知識:圖解式解構心理學難題,生動有趣的插畫再現心理學場景。 經典推薦:每堂課結束,心理學大師推薦重要心理學經典書,可拓展知識,加深課程理解。 大師講堂: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世界心理學史上18位元重要心理學家及其作品的故事,在輕鬆愉悅的狀態下就能學到正統的科學心理學,宛如直接聆聽心理學大師的教誨。讓你對心理學有個全新的認識,並認識到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現象。 像看故事一樣讀懂心理學重要概念 這是一本介紹心理學大師及其思想精華的書。運用穿越時空的手法,邀請18位心理學大師逐一走進課堂,討論與現代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18個話題。 (佛洛伊德)欲望: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討厭那樣卻還是那樣做…… (榮 格)心靈:心靈裡到底有什麼?為什麼要隱藏心靈的世界? (艾賓浩斯)記憶:記住是件很簡單也很艱難的事情,遺忘也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 (桑代克)錯誤: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我卻總是一錯再錯…… (皮亞傑)學習:我是一個誠實、乖巧的孩子,為什麼我拿不到第一名…… (馬斯洛)性格:為什麼我的性格不適合這份工作?為什麼我們會因為性格不合而分手? (勒溫)民主與專制:我喜歡民主,我又想要專制;因為專制,我會想爭一次,因為民主,我會想堅持下去。 (羅傑斯)自我:為什麼我不能任性一次,做一回自己?我要如何找回真正的自我…… (費斯汀格)謊言:我執迷於他的謊言中……我寧願欺騙我自己,也不想去懷疑。 (奧爾波特)人格:為什麼他會如此反常?……我想要更理解自己,也想更理解別人。 (特沃斯基)猶豫與決策:好消息和壞消息,我應該先聽哪一個? (科爾伯格)對與不對:做了也是錯,不做也是錯…… (阿德勒)自卑:因為我有缺陷,所以我就應該自卑嗎? (凱根)氣質:氣質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詹姆斯)自由意志:未來不應該由命運掌控,而應該由自己去創造。 (賈尼斯)盲從:多數人的答案就是正確的嗎? (沙赫特)情緒:為什麼世人皆說患難見真情? (史坦伯格)智力和愛情:怎樣才算是聰明人?什麼樣的愛情最幸福?
作者介紹 作者劉雪畢業於河南某師範學院心理學專業,現任職於某傳媒機構。平時閱讀廣泛,常有心理學方面的小文見諸報端。審核者 龍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教授、保護兒童及家庭研究服務中心主任。中國醫科大學醫學學士、神經心理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哲學博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首批註冊督導師/危機干預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治療與諮詢專業委員會委員。
產品目錄 推薦序--心理 對話 智慧前言第一堂課 佛洛伊德老師主講「欲望」第二堂課 榮格老師主講「心靈」第三堂課 艾賓浩斯老師主講「記憶」第四堂課 桑代克老師主講「錯誤」第五堂課 皮亞傑老師主講「學習」第六堂課 馬斯洛老師主講「性格」第七堂課 勒溫老師主講「民主與專制」第八堂課 羅傑斯老師主講「自我」第九堂課 費斯汀格老師主講「謊言」第十堂課 奧爾波特老師主講「人格」第十一堂課 特沃斯基老師主講「猶豫與決策」第十二堂課 柯爾伯格老師主講「對與不對」第十三堂課 阿德勒老師主講「自卑」第十四堂課 凱根老師主講「氣質」第十五堂課 詹姆斯老師主講「自由意志」第十六堂課 賈尼斯老師主講「盲從」第十七堂課 沙赫特老師主講「情緒」第十八堂課 史坦伯格老師主講「智力和愛情」
書名 / | 心理學原來這麼有趣: 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心理學課 |
---|---|
作者 / | 劉雪; 龍迪 審定 |
簡介 / | 心理學原來這麼有趣: 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心理學課:佛洛伊德、馬斯洛、阿德勒等18位大師親自開課像看故事一樣讀懂心理學,不用死記背誦史上超有趣的心理學讀本,輕鬆了解重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3937956 |
ISBN10 / | |
EAN / | 9786263937956 |
誠品26碼 / | 2682789275008 |
頁數 / | 244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17*1.2 |
級別 / | N:無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心理 對話 智慧
當龔風光先生把《心理學原來這麼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心理課》書稿放在我的面前時,我只覺得眼前一亮。坐在身旁的兩位心理學專業的年輕人看完書稿後竟然也喊了出來,「原來,心理學理論可以寫得這麼獨特,這麼有趣!」
二十多年前,出於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好奇,更確切地說,出於想要解讀自己內心世界的願望,我從醫科大學一畢業,就轉讀醫學心理專業研究生。但坐在名校的心理系課堂,讀著大師級老師推薦的心理學專著,卻失望地發現,每個心理學大師的理論都獨樹一幟,各領風騷,要想從中找到解決自己當下人生困局的錦囊妙計,那簡直就是痴心妄想!
也難怪,每位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都在很大程度上依照那個時代的各自的人生軌跡,宣稱自己所相信的、在某一方面的哲學主張。德國萊比錫實驗室作為現代心理學的誕生地,給心理學打上了實驗科學的深刻烙印。弔詭的是,當特定時代、特定文化的個人主張遇到全球化、多元化、網路世界的社會現實,實驗室裡得出的精確結論遇到生命無常、心量無限的生命現實,難免顯得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二十多年過去了,「心理」藉由多種途徑,已成為中國社會公眾口中的高頻詞。心理系,也不再只是名校才有的專利。可是,大多數心理學理論教科書中晦澀難懂、遠離生活的枯燥詞彙,以及編著者替古人說話的獨白,仍讓普羅大眾望而卻步,仿佛心理學經典理論與理解當下的生活少有關係。
閣下手中這本《心理學原來這麼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心理課》,用創意打破心理學教科書的歷史僵局,歸還讀者與心理學經典理論直接對話的權利。作者劉雪運用文學手法,虛擬了一個午夜上課的神祕課堂,並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中國社會生活場景中拉開序幕。作者利用穿越時空的手法,邀請18位現代心理學大師逐一走進課堂,討論與現代中國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18個話題——欲望、心靈、記憶、錯誤、學習、性格、民主與專制、自我、謊言、人格、猶豫與決策、對與不對、自卑、氣質、自由意志、盲從、情緒、智力和愛情。
「神祕課堂」一改「我說你聽」、「為分數和文憑而學」的傳統教學方式,針對社會現實生活,突出「對話」和「連結」。讓古人與今人穿越歷史對話,讓長者與幼者跨越年齡對話,讓不同職業者超越階層對話,儘管缺乏兩性之間跨性別的對話。於是,「理論」開始走下個人主張的聖壇,孵化出芸芸眾生豐富、實用的生活智慧。大師,不再是供人崇拜的偶像,而是在對話中與聽眾連結,回歸到有血有肉的生靈。在對話和連結中,臺上、臺下互為講者,也互為聽者。於是,心理學經典理論不再是教科書中的心理食譜,而是在對話中生成的多樣化生活智慧。
龔風光先生還特別創意地邀請我在本書內文加入即興評論,希望進一步拓展讀者與本書的對話和連結,昇華讀者的生活智慧。是否做到,不得而知。不過,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閣下也在書上留下自己當下的即興評論,一定會培育出更多的智慧。這,正是本書的目的。
龍廸
自序 : 前 言
親愛的讀者朋友,當你在這本《心理學原來這麼有趣:顛覆傳統教學的18堂心理課》前駐足瀏覽時,我想你跟我一樣對心理學知識很感興趣吧!當然,你也許是一位擅長洞察人心、喜歡觀察人的心細之人,會用你的心理學常識去揣摩、推測身邊人的心理。比如這位服務員會如何揣摩顧客的行為呢?那位先生是如何從我的眼神中知道我的想法呢?這些問題我們用心理學常識就能找到答案。
但是,從我多年對心理學的研習發現,僅僅有心理學常識是完全不夠的,因為有時候常識的東西也會誤導人。
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是人,比如人的行為、經驗、心靈、意識、生理變化⋯⋯如果僅從「人的問題比物的問題複雜」這一觀點來看,心理學可以斷定為一門複雜的學問。無論是身心問題、性善性惡、先天或後天、自由意志、情商智商還是決策論等,
皆是心理學領域爭論不休的問題。更何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歷史、知識的發展流變中,心理學也在不斷地發展與更新。所以,我們應該在學習和理解傳統心理學精神和內涵的基礎上,建構新時代的心理學框架。因此,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把常識心理學上升到科學心理學。
怎樣將常識心理學上升到科學心理學呢?這裡有一個神祕的「心理學課堂」,其中每一堂課都將會出現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親自授課,他們有的是已經去世很久的知名心理學家,有的是當代傑出的心理學家,有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師,有的是相對陌生的心理學研究者,他們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和充滿趣味性的語言、故事幫我們解答許多令人費解的心理問題。例如:心理變態是怎麼一回事?背單詞為什麼那麼痛苦?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心靈是什麼?應該如何面對自卑?好消息和壞消息應該先聽哪一個?為什麼我常常心口不一?愛情是什麼?⋯⋯很多人都說,心理學是一門晦澀難懂的學問,普通人很難掌握其深奧的理論和抽象的概念,但是現在,18堂有趣的心理課卻一改往日心理學枯燥、乏味、深奧的面貌,換之以幽默、生動、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語,同時,還配置了好玩、有趣的解讀插圖,讓你在輕鬆愉悅的狀態下就能學到正統的科學心理學,宛如直接聆聽心理學大師的教誨。
本書共有18堂課,每堂課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並挑選一位合適的心理學大師講授。在授課的過程中,聽課人與大師們還有互動和交流。雖然,那些大師們是帶著「任務」前來授課,但他們可不是如此「聽話」的嘉賓,還會時不時地說些自己的趣聞、趣事,如果你喜歡聽這些方面的故事,那可千萬不要錯過哦!本書的每堂課都是相互獨立的,因此並不妨礙讀者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興趣進行閱讀。你可以把它當作一本有趣的課外讀物,也可以當作幫你解讀自我的指導手冊,還可以當作心理學入門刊物,總之,讀過這本書,一定會讓你對心理學有個全新的認識,並認識到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現象。不過,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前提認識,那就是它畢竟是「虛構的故事」,否則我很難解釋那些國外的心理學大師如何能用中文授課,為何去世多年的著名心理學家又突然降臨神祕課堂⋯⋯因此,希望各位讀者們能夠在這種神祕氣氛下輕鬆地讀完這本書,並能主動思考,思考自己,思考他人,就仿佛是自己在和心理學家們對話一樣。
內文 : 第一堂課 佛洛伊德老師主講「欲望」
為什麼無法控制自己?討厭那樣卻還是那樣做⋯⋯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猶太人。受沙可的影響,他從一名神經學家轉變成一名精神病理學家,從對身體的研究轉向了對心理的研究。他認為,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的擾亂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人類學、文學、藝術倫理學等領域都有影響。
現在是淩晨1點鐘,樓下的馬路寂靜無聲,沒有車輛的汽笛聲,也沒有
路人的喧鬧聲。我特意在樓下等著陸續趕來上課的人,因為今天是第一天開
課,我擔心會有人找不到地方而迷路!
一個,兩個,三個⋯⋯差不多都到齊了,咦?不對!退休老人、家庭主
婦還有上班族都進去了,還有一位大學生沒到呢。
「不好意思,您是在等我嗎?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叫魯。」
「嗯,你是最後一位,請跟我來吧!」
規定的上課時間到了,講課的大師人還未到。突然,聽到一陣腳步聲,
「噠,噠,噠⋯⋯」越來越近。好像停了?原來,講堂上已經站著一位夾著
雪茄的外國老者。他看起來似曾相識,可是裝扮又像是20世紀初的人物。
哦,是他呀!80多年前去世的奧地利心理學家佛洛伊德!
「哦,原來主辦人這麼貼心,還專門在講堂上懸掛了一幅我的肖像。
嗯,畫得還真不錯,比我本人要帥,只是功底還差點火候。既然如此,那我
就不用自我介紹了吧。」佛洛伊德摸了摸嘴角的鬍子看向臺下。
眾人一片譁然。佛洛伊德?只聽過大名沒見過真人的聽課者瞪著詫異的
眼睛,而見過佛洛伊德畫像的人,原以為今天只是講授他的理論,卻不曾想
是佛洛伊德本人親自授課。如此震驚的消息的確是想都不敢想呀!
「大家不要感到困惑和驚訝,的確是我。我今天講的主題—欲望。
『欲望』其實就是關於『衝突』的問題,我把這些心理上的自我衝突全都統
籌為『我』的主題:本我、自我、超我。千萬不要把我的主要精神心理研究
歸於『性』,這樣的話就太狹隘了,那都是他人的片面之詞。從《夢的解
析》到《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再到《精神分析引論》,我自始至
終探討的都是人潛在的『欲望』。
我知道,對於存在腦海裡的各種奇怪而特別的想法,很多人都無法給出
正確的答案,甚至是有些問題無法向他人開口。我非常理解那些人的想法,
他們希望能夠找出心理矛盾的出口,而我恰好為他們找到了這種釋放的突破
口。」
聽了佛洛伊德這番言論,幾乎沒有人能說出話來,只有幾個人在那裡默
默點頭,還有的人仍然呆在那裡。佛洛伊德環顧四周,又繼續講下去。
心理變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各位應該都知道現在社會上存在著這樣一個群體,他們與常人不同,心理和生理都表現出非正常人的反應。他們就是所謂的『同性戀者』。當然,現在不只有同性戀,還有雙性戀、性錯亂、變性人等複雜的心理變化,我曾經專門研究過這些問題,可是在我的那個時代,還是有大部分人無法接受這個群體。我不知道在座的是否有人存
在這種心理現象,但是我要說明的是,不必為這些心理變化感到難為情,它只是一種因心理某些不協調因素造成的精
神上的疾病。那麼這種心理疾病的原因是什麼呢?」
龍迪老師評注
這是對同性戀者的歧視和偏見。現在學者普遍的看法是:同性戀不是病,也不是罪!
「一定是人被壓抑的欲望,這就是老師今天要講的主題吧!」大學生魯像往常在學校課堂上課那樣自信滿滿地搶答,對身邊來自各行各業的社會人士沒有絲毫懼色。
「沒錯,的確是壓抑的欲望造成的,而且這些欲望是不能被本人意識到的。很多人的欲望之所以被壓抑,其實就是因為社會的標準不容許它得到滿足。欲望即使不被意識到,也不代表它不存在或者會消失,相反,它在人的無意識中仍然繼續存在,追求滿足。
很多人都把欲望得不到滿足歸結於社會,認為是社會的倫理標準壓抑了人的欲望。但是,我在治療經神官能症患者的經驗中卻得出了驚人的結論,那就是這種潛在的被壓抑的欲望歸根於人幼年時的性慾。」「哦,這個我知道。您是在參與治療一位名叫安娜.奧的歇斯底里症患者的過程中發現的這個觀點。」學生魯迫不及待地做出了補充,臉上一副自信滿滿的表情。
「呵呵,看來你對我了解得真不少!的確是這樣,我最初是一名神經學家,擔任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神經病理學講師。後來在沙可思想的鼓舞下,我從一個神經學家轉變為一名精神病理學家。沙可對我來說是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師,他非常出色,享有『經神官能症領域的拿破崙』之稱。
安娜.奧其實並不是我的病人,而是布洛伊爾的病人,我的精神治療法就是在他的幫助下學成的,他真的是一位出色的醫生和善良的人。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我在催眠治療法上的成果,更沒有我在精神分析學上的建樹。在布洛伊爾的研究成果上,我發現了利用催眠術治療歇斯底里症患者的方法,雖然後來證明催眠療法的作用有限,但卻對我的精神分析學理論有很大的幫助。我發現人們心理衝突造成了神經疾病,並且還與性慾有密切的關係。人在幼兒時期就有『性慾』,比如幼兒渴望求得他人的喜愛和喜歡依傍著自己喜愛的人等,這些都是性慾的表現。而這些性慾受壓抑所產生的結果有很多種,比如『伊底帕斯情結』,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戀母情結』。關於這個『伊底帕斯情結』還有一個神話故事,你們知道嗎?」
「就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故事嗎?伊底帕斯是個棄兒,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娶了自己的母親。對嗎?」學生魯繼續回答。
「對,沒錯!這種情結在男孩身上表現為戀母仇父,在女孩身上就成了戀父仇母。為什麼我要用『情結』這個名詞呢?『情結』就是在『無意識』內夾雜著情感力量的觀念群集。有了這一理論的支撐,我把那些天才的創造,比如藝術、科學、宗教、道德等高尚的文化活動歸結於戀母仇父情結的昇華,創造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幼年被壓抑的欲望得到滿足,而這種欲望所帶有的情緒就會在成長期得到轉移和實現。
最佳賣點 : 佛洛伊德、馬斯洛、阿德勒等18位大師親自開課
像看故事一樣讀懂心理學,不用死記背誦
史上超有趣的心理學讀本,輕鬆了解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