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行跡: 走過城鄉水文的印記
| 作者 | 曾培育 |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水彩行跡: 走過城鄉水文的印記:專業推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特聘教授,前藝術學院院長黃進龍東海大學創藝學院院長兼推廣中心主任許和捷有別於一般風景繪畫的書籍,本書 |
| 作者 | 曾培育 |
|---|---|
| 出版社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水彩行跡: 走過城鄉水文的印記:專業推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特聘教授,前藝術學院院長黃進龍東海大學創藝學院院長兼推廣中心主任許和捷有別於一般風景繪畫的書籍,本書 |
內容簡介 專業推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特聘教授,前藝術學院院長 黃進龍 東海大學創藝學院院長兼推廣中心主任 許和捷 有別於一般風景繪畫的書籍,本書從多方視角探討「水文景觀」的水彩創作。作者以跨領域概念導入景觀設計美學,並整合文化地景調查與創作哲思,從學理基礎到技法實務,從取材到構圖,有系統地分析創作思維與技法步驟。內容理性與感性兼具,收率五百餘幅繪畫圖像,搭配百餘幅攝影實景,為作者彙整近十年教學研究之論述,以及走過各地城鄉水文的取景創作記錄。 本書適合從事水彩創作研究、教學以及學習人士參考,也適合愛好風景水彩、旅遊繪畫者閱讀,邀請您一起進入「水文景觀」的水彩世界!
作者介紹 曾培育Pei Yu, Tseng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兼設計學院辦公室主任美國紐約Pratt藝術學院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學士經歷朝陽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系主任臺灣國際水彩畫協會會員中華民國設計學會會員文化部文化創意產業計畫評審委員臺北設計獎、學生美展等評審委員經濟部創新創業人才育成計畫顧問多次個展於中正紀念堂、文化中心、國立生活美學館、臺灣藝術教育館等參與國內外各類聯展30餘次臺中市美術家數位資料館收錄典藏專書著作《御水而行:水彩人文水景創作研究》《視覺傳達設計的關鍵變革》《當設計遇上法律》(合著)《走讀臺灣糖‧鹽‧酒》《從書寫字母到印刷字體》學術論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期刊論文10餘篇國內文研討會論文30餘篇
產品目錄 推薦序—人文美學與水彩創作 推薦序—水彩詮釋城鄉水文之美 自序 第一章 迂迴的水彩心路一、緣起 二、藝術?設計? 三、教學的啟示 第二章 人文與水文的空間美學一、水文景觀的藝術 二、臨水人文空間的視覺美學三、水景美學—從景觀到繪畫 第三章 記憶轉述—風景畫的取材與後製一、文化地景概說 二、旅行創作的時空距離 三、人文水景的轉述與詮釋 第四章 觀念與技法—水文景觀的水彩創作一、水景的水彩創作思維 二、水景環境的人文區域性格分析 三、取材與取景的構思 四、彩繪布局與構圖 五、水體與景深 第五章 水彩行跡一、古鹽鎮的運河 二、泰國水上市集 三、漁影舟舢 四、城鄉印記 五、訪古尋幽 六、山海意趣 參考文獻
| 書名 / | 水彩行跡: 走過城鄉水文的印記 |
|---|---|
| 作者 / | 曾培育 |
| 簡介 / | 水彩行跡: 走過城鄉水文的印記:專業推薦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特聘教授,前藝術學院院長黃進龍東海大學創藝學院院長兼推廣中心主任許和捷有別於一般風景繪畫的書籍,本書 |
| 出版社 / |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3666726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3666726 |
| 誠品26碼 / | 2682479559005 |
| 頁數 / | 264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9.5*21*1.6 |
| 級別 / | N:無 |
| 重量(g) / | 1010 |
| 提供維修 / | 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人文美學與水彩創作
近十幾年來臺灣的水彩藝術非常蓬勃,喜愛水彩的人口眾多,有許許多多的展覽活動及畫冊出版,但水彩專書的出版並不多見。前朝陽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曾培育系主任出版的《水彩行跡》就是一本水彩的專書,除了一般專書的水彩技法表現之外,也注重在文化創意插畫的應用及建築空間美學的引入,是值得大家期待的一本水彩專書的出版。
培育老師當年就讀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時,正值70∼80年代的水彩黃金時期,他跟很多年輕人一樣對水彩畫著迷,但是出國進修之後就投入在專業的設計領域,學成歸國任教,他逐漸發現對水彩畫的熱情依然存在,重新拾起水彩的畫筆,思索如何使水彩的美學觀點也能兼具設計人的思考。他2013年的第一次個展「城市邊緣」,就是以文獻考察、田野調查及創作理念發想的設計文化研究方法來進行創作,之後進而引發他對於人文水景研究與創作的興趣。
在這一本水彩的專書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局部的速寫或小草圖,如鳥雀、青蛙、兔子、紅龍魚,以及松樹、杉木等樹木的探究。這局部或小角落的速寫與練習,對水彩初階愛好者的學習很有幫助。當代攝影普及,人手一機,隨時隨地可拍,培育老師也以攝影圖像為參考或現場速寫來完成表現。拍照固然方便,而現場構思及構圖也很重要,畢竟自己拍攝的景象會比較有深刻的了解,若能如同培育老師一般,再多運用「寫生筆記」,更有利於作畫。
水文景觀的創作,本書從人文及區域的特色分析、人工景物的了解、當下光影情境的個性及主題特徵的掌握,用以構思出水文景觀的創作重點,並引用正負空間的虛實概念來表現此題材;正如書中所引證:「印象派畫家利用水中倒影的影像,將生活中的事物轉換為視覺的抽象因子。」臺灣四面環海,也有許多河川與湖泊,練就水景題材的表現,很容易找到合適的題材,且運用水彩的「水性質」來表現水景題材,或有渾然天成的可能性與驚豔效果。
《水彩行跡》系列專書,從人文典故、時空環境的資料蒐集,到空間布局、技法概念及主題趣味等各方面創作的思考,圖文並茂,這一本難得的「水文景觀」水彩專書出版,值得期待,也感謝培育老師一起為臺灣水彩藝術做出貢獻。
臺灣水彩畫協會理事長 黃進龍 序於2023年9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特聘教授,前藝術學院院長
臺灣國際水彩畫協會、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學會前理事長
推薦序—水彩詮釋城鄉水文之美
水彩應用的專書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本書從城鄉水文的取景記錄出發,透過深入淺出的系統性水彩示範與分析,是頗為獨特的書寫模式。培育老師長期投入水彩創作與教學,近年致力鑽研各地臨水生活相關題材,數次個展均以東亞及江南各地人文水景、水鄉河道、臺灣漁港碼頭的漁船舟舢為主題,透過水彩呈現水文之美,對於「水」作為創作題材有特殊的詮釋角度。
在眾多人文與自然景觀題材中,水具有流動的特質,形體與折射呈現不同的光影變化,水影更是不容易表現的對象。培育老師除了仰賴個人親身穿越城鎮河道、碼頭漁家或是水上民居等,從中體驗觀察之外,運用水彩詮釋水的倒影還必須要有精準的虛實空間處理能力,使所有的實體與水影都能恰到好處地存在畫面中,本書也同時提出具體的創作方法與創作實踐成果作為參考。
當代水彩的創作技巧與方法非常多元,有完全倚賴攝影的照相寫實技法,或是仰賴素描與水彩功力的印象派寫生技法,都是常用的水彩創作方法。《水彩行跡》此書很大的特色是有系統地提出自己的創作模式,透過單純的攝影、簡潔的速寫到更複雜精緻的素描表現,引導讀者了解此類水彩創作的方法與歷程。本書透過攝影與素描雙向進行創作的比對,創作過程中考慮構圖與描繪對象之外,特別呈現對於題材內涵的思考和情感表達,而不完全是依據照片描繪或是單純對於現實物細節的追求。運用此一創作方式,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與增減後,透過專注於主題的基本元素與篩選,創作者得以有更好的判斷與理解,傳達繪畫主題的結構和節奏。從本書提出的創作方式,可以發展出水彩創作的觀察技能、培養作品構圖的技巧和增強畫面詮釋能力的方法。
水彩除了專業的藝術創作之外,也是學習設計過程中重要的媒材。本書同時統合了水彩在設計之應用,水彩媒材除了在藝術創作上的表現,其實在插畫與其他設計領域也是一個重要的基本應用工具,無論在建築景觀的空間表現或視覺傳達設計的學習上,水彩皆是訓練色彩感覺的重要媒材。
整體而言,本書統整了一套完整的水彩應用與創作之系統性方法,對於具象寫實的描繪表現提出具體的實踐,將觀察物運用攝影與素描取景解析,再運用傳統美學與構圖方法組合建構,讓閱讀者能了解從單純的個體寫實描繪技巧,到運用不同的工具完成藝術創作之模式,提供了清楚的創作思考路徑。
東海大學創藝學院院長兼推廣中心主任 許和捷 序於2023年9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前總務長,設計學系及文創中心主任
現任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臺灣國際水彩畫協會副理事長
前國立臺南大學美術系暨動媒所主任
自序 : 這是一本跨越藝術與設計領域,以學理構思為主、技法觀念為輔的水彩專書。本書以風景水彩的「人文水景」題材為討論焦點,不只談繪畫的表現技法,同時也針對繪畫的對象—水文景觀,進行客觀解析並分享取景創作的經驗。
大學美術系畢業後,我一直遊走於藝術與設計之間。在這些歲月中,雖未能全心專注於水彩繪畫創作,但長期浸潤於設計繪畫教學、設計文化研究寫作、文化創意產學計畫執行等工作,在蒐集、思考、教學、實作的交互印證之下,逐漸累積了藝術與設計的整合經驗。2009年因臺中綠川吊腳樓違章社區的拆除,引發我開始關注人文水景的議題,並於2013年的小型個展中,嘗試以插畫與視覺設計表現此題材。此後的數年間,教授風景水彩技法課程,蒐集圖像資料編繪水景的教材,持續研究人文水景的水彩創作。同時,更因參與跨系聯合教學,有機會接觸建築與景觀設計的專題課程,發現景觀建築領域對環境的心理感知、空間動線、視點與視角美學的細膩度,特別是對基地環境的認知調查,都可強化對視覺空間的掌握,並運用於風景繪畫創作上。2017年我開始籌備人文水景系列的水彩創作個展,以實際創作成果,印證多年教學研究之心得,並於2018至2020年間舉辦數次個展。展演結束後,在先進與同儕的鼓勵之下,萌生編寫成書的構想,遂將數年來於人文水景之水彩教學研究資料,搭配展出作品的取景創作記錄,加以彙整撰述,作為設計繪畫及風景水彩創作之參考。
傳統藝術科系的學生對「藝術解剖學」都不陌生,因唯有熟悉人體的肢體構造,人物題材畫作才能準確、精湛地表現具生命張力的形象姿態。然而,個人認為風景繪畫也應該具備同樣的思維,無論是自然或人文景觀,若能從理性的空間結構,到感性的文化意象,都加以深入剖析了解,將有助於提升風景繪畫的表現內涵。因此,本書將景觀建築的水景設計美學及文化地景調查概念,導入風景繪畫的構思邏輯,並加入繪畫者與環境景域之間的時空互動關係,發展出跨領域人文水景的水彩創作哲思。本書共五章,內容可略分為三大部分,簡述如下:
第一部分,回顧個人創作經歷,比較設計與藝術繪畫的異同,從設計繪畫的教學經驗,以跨領域創作概念,說明本書主題人文水景題材的衍生背景。詳見本書第一章。
第二部分,從文獻學理的討論,到創作觀念方法的歸納,配合現場拍攝實景與畫作實例,導入景觀建築設計的空間觀念,說明水文景觀的空間美學特質。同時也在文化地景的理論基礎上,探討創作者解讀風景題材的文化感知,再整合水文的空間美學,提出人文水景水彩創作之邏輯哲思並發展創作方法。最後以實例說明取景調查、創意構思、技法運用等方式,以及作品繪製實務程序之印證。詳見本書第二、三、四章。
第三部分,本書的主題作品解析,從2018至2020年間舉辦的個展中,挑出64件畫作與讀者分享,其中超過半數為人文水景相關題材。依據題材型態與取景地點,將畫作分為6個系列,每個系列先以攝影實景及速寫稿描述取材的背景,系列內每幅畫作再說明繪製的過程步驟,解析其創作理念與技法運用。詳見本書第五章。
從2017年開始規劃籌備創作展覽,加上之前累積的教材與資料蒐集,本書自醞釀、創作到編寫完成,歷時超過8年,也是個人教學創作生涯的階段性成果。此書得以順利付梓,衷心感謝幾位學長與同儕在編寫期間的指教及協助。首先要感謝我大學的學長姊,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黃進龍院長、東海大學創藝學院許和捷院長、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系康敏嵐教授的肯定與鼓勵,使我有堅持不懈的信心及動力;其中黃院長和許院長還特別撥冗為拙作撰序評述,令我備感榮幸,銘感於心。幾位學長姊都是我大學時期效法學習的榜樣,如今皆為繪畫與設計領域之頂尖翹楚,仍不吝給予指引支持,於我意義非常重大。此外,特別要感謝我的老同學,林香伶教授和黃時毓攝影師,熱心協助文字校稿與畫作的專業拍攝,全書因而呈現最好的圖文品質;同時也感謝五南圖書張毓芬主編耐心審閱,並提供出版機會,且在編印過程中,悉心嚴謹地往返校修,使本書更臻完善。而目前坊間水彩專書亦有不少創作觀念技法精闢的經典著作,所有名家前輩所累積的智慧,皆為我師法的圭臬。本書汲取養分以為基礎,集結多年創作研究的心得,期能站在眾多巨人的肩膀上,貢獻一己之力,繼續為水彩繪畫增添多元跨域的視野,分享給所有水彩畫的愛好者,以及從事水彩創作研究、教學與學習人士。
任何景象,有四時景緻的輪替,有朝夕晨昏的循環,也有風霜雨露的潤澤,再加上光影霧靄的輝映籠罩,儘管為同一片風景,在不同時刻重臨,畫面都不可能相同,更何況是透過不同藝術家之「眼」來觀察。將眼前景觀演繹成水彩畫作,在井然有序的理性基石上,如何透過觀察,將景象融入意識再消化反芻、重新創造;同時又以冒險探索的實驗精神,結合不同領域的觀念與方法運用,再跳脫出理性框架,形塑更具文學與戲劇性的水文景觀,皆是個人未來水彩之路須持續努力的目標和願景。
曾培育 謹識於 2023年9月
內文 : 第二章 人文與水文的空間美學(節錄)
一、水文景觀的藝術
水,是地球最重要的星體特徵。由於溫度、重力、氣壓等物理條件,使得地球成為太陽系中,唯一能將水以大量液體型態保存在地表的星球。雲、霧、江河、湖、海、霜雪、冰層等,各種型態的水循環,也造就了地表上多樣的地貌,以及美麗的景觀。
(一)水文化與人文藝術
水不僅是地球上維持生命的必須物質,更是人類生活的重要資源。自新石器時代發展出農業文明後,灌溉用水的大量需要,更加深人類與水的密切關係,故有「人類古文明源自於大河流域」一說。人類的文明史和水的互動非常密切,水代表資源,也是生命的源頭;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安全屏障等因素,使得聚落城鎮多半依水而發展,人類生活與水遂發展出深厚的情感。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不乏對水的崇拜與依賴:物質上對水資源進行研究與開發,精神上對水所象徵的意義生發歌頌與信仰,進而衍生出各種與水相關的文化。
水文化 (Water Culture),即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對水的知識、水資源的利用控制,以及對水的思考與欣賞,所累積的物質與精神資產。人類對水的孺慕與崇拜,也成就了眾多與水相關的思想及文藝創作:在哲學意義上,水主宰生命、哺育萬物,但又有毀滅力量,也有大地之母的女性陰柔象徵。道家以「上善若水」的觀點,將水比喻人的品格;儒家則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將流水比喻為時間。在民間宗教上,各民族不約而同地生成了各類跟水有關的信仰傳說;中國的風水民俗,則認為水是資源能量的匯聚,甚至將流動的人潮車潮也擬化為水。在文學上,與江、河、湖、海相關的戲劇詩歌故事,未曾停歇;在藝術上,各民族以水為主軸發展出的美術、音樂作品,百花齊放。水孕育萬物生命,不但富饒了物質資源,也繽紛了人類多采的文化。
水具有多種角色,不但孕哺豐富生命、滋養大地,塑造母親般的溫柔形象;水也擁有毀滅家園、奪取生命、改變地貌的巨大能量,予人威猛澎湃的敬畏形象。人類的文明持續與水共生,不斷與水對抗,對水的愛恨情愁,無一不成為古今中外的文學與藝術家們,傳情達意的最佳題材。水文的景觀動靜皆宜,池沼湖泊可恬靜平和、輕盈柔順;江河大海可波瀾壯闊、浩瀚洶湧,對風景畫家而言,是取之不盡的創作資源。從西洋繪畫到中國水墨,一幅幅以水為主題的風景與山水鉅作,盡是描述水景的美以及對水的依戀。
各國地理與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對於水的繪畫詮釋重心也隨之有別。例如中國傳統繪畫的水,伴隨地理文化特質,自古以山川江河的水墨山水為主流,從文人的生活哲學觀點,摹寫壯麗高山峻嶺搭配繚繞的江河瀑布,以及小橋流水婉約的江南水鄉。其中亦不乏對臨水聚落人文活動的描述,例如名畫《清明上河圖》等。這類以江河水路的水鄉活動場景,除了中國江南,也遍布在東南亞地區。
西方水文化思想以海洋為核心,畫家對海洋的歌頌景仰,使得海洋繪畫的題材,在西洋藝術史留下鮮明的脈絡。甚至近幾世紀,西方藉由海洋向全世界探索征服,在沒有攝影術的時代,遠航的船隊都配有專門的測繪船、繪圖師和畫家,留存給後人非常珍貴的繪圖影像記錄,以及大量海洋繪畫作品。中國的水文風景繪畫藝術,多以山川江河為主,海洋題材的畫作不多,而以海洋生活為題材的人文畫作更是屈指可數。然而19世紀,西方文化隨著海洋強勢敞開中國大門,在海權潮流的洗禮之下,海洋繪畫題材開始在中國快速發展。20世紀末期,海峽兩岸不約而同,都展開以海洋文化為主題的繪畫創作活動與相關研究。
臺灣地理上雖缺乏水路運輸的大江或運河,但湍急蜿蜒的溪流峽谷也成為入畫的天然地貌。唯此純天然的內陸水文景觀,較少有人文活動,但臺灣的海洋不但水文景觀多元,人文活動也非常豐富,故海洋藝術遂為臺灣水文與人文兼具的繪畫題材。先民從大陸渡海到臺灣落地生根,也將華夏文化從大江山河,經過婆娑之洋,綿延至美麗之島。20世紀初日本殖民時期,引進西方藝術教育,同時也帶入東洋島國的海洋情懷。1970年代,為振興民心士氣與提升海洋文藝創作,海軍政戰部設立「文藝金錨獎」,鼓勵藝文界以海洋文化為題材進行創作,為臺灣首次以水文化為主題的藝文競賽美展。1980年代之後,鄉土意識興起,融合水文與人文的漁港、碼頭、舟筏、魚塭、蚵田、漁村、鹽田、溼
地等題材,例如〈傍晚的溪口〉為具臺灣特色的濱海人文景觀。
各區域地理環境、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民族特色等自然人文因素的差異,使得各地水文景觀繪畫創作的取材、畫風多樣。從藝術創作者角度,體驗不同地理環境的水文化,感受不同的人文風情,在差異之間探索可解讀的交集,擴展對水的情感視野,啟迪更豐富的創作靈感。
(二)水文景觀的視覺特質
水文 (Hydrology),即水文學,字義上為水的知識學問;《中華百科全書》引用美國聯邦科學及技術會議通過水文學的定義是:「水文學為研究地球上水之存在、循環與分布,其化學物理之性質,以及其與環境及生物之關係。」水文學研究範圍龐大,領域包含地球物理、氣象學、地理學、土木、環境工程、人文地理等。
以水文景觀 (Hydrological Landscape) 為繪畫創作題材,可從視覺形式討論水文景觀的特質。依據廣義的物理性質,所有水的型態,亦即固態、液態和氣態的水,所表現的各類空中與地面的樣貌,都屬於水文景觀。因此,大氣中的雨滴、霧氣、雲海、煙嵐;固態的積雪、霜霰、冰川等,廣義上都是水文景觀。這些不同型態的水文變化,造就了風景中千變萬化的氣氛、季節、地域及時空情境,在在都是藝文界爭相創作與歌頌的靈感泉源。
本書所討論的水文景觀,範圍定義為一般認知的水景 (Waterscape),亦即液態水在地面所表現的各種景觀,例如海洋、河流、瀑布、湖泊、池塘、沼澤、圳溝等;大量液態水聚集呈現的輪廓、質感、色彩層次,以及和周邊自然、人文環境搭配所形成的整體視覺樣貌。在風景繪畫中,水景是畫面常見題材,且由於水的物理性所產生視覺特質,增強了畫面的趣味性。以下從物理觀點,就水的視覺特質與畫面效果,分述之:
1. 透明性
少量的純水看起來無色透明,但大量聚集的水則呈現怡人的藍綠色,在〈碧藍溪谷〉可發現前景的淺水區透明,後方深水處則呈現碧藍色調。因此,清澈的淺水可以透出水中物件的造形色澤,表現乾淨涼爽的透明質感,且可暗示水中的空間,增加畫面的神祕感,例如〈湖底枯木〉。
2.映射性
水的表面質感光滑細密,具有鏡面般的反射性,能將光線反射出去。因此,陽光照在水面上會有波光粼粼的耀眼效果,例如〈正午湖面〉;水面上的物件,也因為鏡面反射而在水面產生對稱的虛像倒影。倒影的色調是水面色彩的主要來源,但因水本身帶有藍色,因此倒影的色彩會比原物像暗沉;水質與水中的懸浮物也會影響倒影的色調與清晰度。水面若有波紋,倒影則隨著起伏而有變形分散的效果,〈鼻頭角碼頭〉倒影可以看出變形扭曲分散的碼頭建物與船舶,這是水景最鮮明的視覺特性;倒影也可用於加強畫面構圖布局,營造虛幻對比的空間,如〈湖畔落羽杉〉的攝影構圖便是利用倒影來強化景深。
3. 可塑性
水並無固定造形,它可隨著容器而自由改變形狀。在水文景觀中,海灣、溪谷、堤岸、碼頭、運河、沙洲等,濱水的場域,水也緊鄰水岸邊際線,充塞陸地以外的空間,而形成水面範圍的造形,〈出海口餘暉〉的圳川即隨著地形而產生蜿蜒造形。在風景畫的構圖中,水面既可為背景,也可為主題,形成和地面質感相對比的空間。
水具有動態性質,受外力影響產生擾動或飛濺,例如地心引力關係,由高處往低處流動;水面受風力影響產生波動。因此,藉由水的動作可暗示外部的能量變化,例如瀑布、急流可以表現地形的高低,如〈瀑布下的急流〉;水面波浪可以表現風力氣流,如〈浪花〉;浪花亦可以表現船舶的行進等。在風景畫面中,動態的水可使得整個景物變得活躍且有生命力。
最佳賣點 : 有別於一般風景繪畫的書籍,本書從多方視角探討「水文景觀」的水彩創作。作者以跨領域概念導入景觀設計美學,並整合文化地景調查與創作哲思,從學理基礎到技法實務,從取材到構圖,有系統地分析創作思維與技法步驟。內容理性與感性兼具,收率五百餘幅繪畫圖像,搭配百餘幅攝影實景,為作者彙整近十年教學研究之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