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藏畫中 III: 人生總是悲喜交集 | 誠品線上

運命の絵: なぜ、ままならない

作者 中野京子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命運藏畫中 III: 人生總是悲喜交集:命運不會使我們幸或不幸,它只是提供材料和種子。在藝術中,命運既是題材,也是靈感的源泉--它塑造了畫筆下的故事與人物,也在每一幅作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命運不會使我們幸或不幸,它只是提供材料和種子。 在藝術中,命運既是題材,也是靈感的源泉--它塑造了畫筆下的故事與人物,也在每一幅作品中留下回應與質問:命運,究竟是選擇,還是無法逃避的安排? 本書從法國大革命時期大衛描繪的〈馬拉之死〉,揭開全書序幕。革命家馬拉浸泡在浴缸中,已氣絕傷亡,他被寫信向他救助的年輕女子所刺殺,胸口的血漬未乾,下垂的手上還握著鵝毛筆,這些栩栩如生的描繪讓死亡成為永恆的定格。 接著是〈良心的覺醒〉,畫中一名女子正從情人的腿上起身,彷彿打算終結這段關係,但貓兒卻在一旁玩弄籠中鳥,畫家藉此隱晦地告訴觀畫者:「妳恐怕還不能逃離這場關係。」 作者中野京子以獨特視角切入,帶領讀者細細咀嚼三十一幅歷史名畫中的細節、隱喻與情緒,逐層揭開畫布下潛藏的愛與恨、生與死、選擇與犧牲。每幅畫都不只是靜止的影像,而是一段故事的開場、一場命運的爆發點,最終成為畫中不朽的瞬間。 畫中的命運並非虛無的玄學,而常是「選擇」與「代價」的別名,它誠實示範著:在不得不的情境裡,人依然可以選擇姿態。在與命運的搏鬥中,人類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而藝術則是幫助我們理解並超越命運的重要力量。在本書中,你將看到:■人類如何在命運的枷鎖中掙扎、反抗,甚至妥協;■不同文化對命運的多樣詮釋;■命運如何塑造了藝術,藝術又如何回應命運。★德拉羅什〈斷頭臺〉十六位修女走上斷頭台,她們臉色平靜,只以歌聲回應死亡。畫面靜謐如聖樂,卻是宗教迫害的血腥紀錄。★列賓〈手術室中的外科醫師巴夫洛夫〉彼時的醫護人員都沒有戴手套與口罩,甚至還用木槌取代醫療器具!★林布蘭〈盧克麗霞的肖像〉她用自盡的方式改變了羅馬共和國的歷史,卻也成為後世「女性貞節」的道德綁架象徵。精彩推薦郭怡汝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Junie Wang 東西縱橫記藝Heng Hsiao 和你一起看畫的人_藝術YouTuber 王健安、戴郁文 「祝大家文藝復興!」Podcast節目主持人高素寬 藝術開開門知名 Youtuber頻道、專職藝術家張志龍 敦南藝術講堂 創辦人Eli Lin 依萊 漫畫、插畫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中野京子日本藝術史暢銷書作家,德國文學研究者、藝術評論家、二〇一七年《恐怖繪畫展》(怖い絵展)特別監修。中野京子對於歷史與藝術的學識淵博,以及對人類心理擁有超群洞察力,她以獨特的視角觀看藝術、書寫歷史,著有《膽小別看畫》(怖い絵)等一系列解讀西洋名畫著作,在日本出版後一躍成為最受歡迎的藝術類書籍作家。目前除寫作、授課、寫專欄之外,還參與日本NHK電視台藝術節目製作,以多元方式向大眾傳遞歷史和藝術的魅力。部落格:「摘花者的房間」(花つむひとの部屋」htpps: blog.goo.ne.jp hanatumi2006譯者簡介林巍翰畢業於清華大學和關西外國語專門學校。現為全職日文譯者。目前已出版譯作二十餘冊,內容涵蓋歷史、政治、心理勵志、健康和科普等領域,期許自己的譯作能為讀者提供良好的閱讀體驗,以成為中文世界值得信賴的日文譯者為目標。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當命運悄悄入畫,看見名畫中的「難以如願」 郭怡汝推薦序 讓命運現形的藝術之眼 Junie Wang推薦序 圖像、命運與女性:走進中野京子的藝術世界 王健安、戴郁文推薦序 從名畫中的小細節看穿大歷史 高素寬推薦序 與命運正面相遇的瞬間 Heng Hsiao1.當命運悄然降臨 【幫死神開門】大衛〈馬拉之死〉/波德里〈刺殺馬拉之後的科黛〉2.多愁善感的英國人 【情婦的逆襲】亨特〈良心的覺醒〉3.令人驚訝的故事超展開【美貌與長壽兼具】熱拉爾〈邱比特與賽姬〉/海爾〈維納斯王座前的賽姬〉4.是預言,還是詛咒?【神的代言人】米開朗基羅〈德爾菲女先知〉/柯里爾〈德爾菲女先知〉5.性格決定命運?【客死異鄉的悲劇】庫貝爾〈畫室〉/鴨居玲〈一九八二年 我〉6.典型的無名小卒【或許微不足道,但也可以舉足輕重】林布蘭〈以馬忤斯的晚餐〉/卡拉瓦喬〈以馬忤斯的晚餐〉7.不幸家族的肖像【當婚姻只是利益關係】竇加〈貝列里家庭〉/奧查森〈利益婚姻〉8.「女人當家」的時代【女性的憤怒】梅克?姆〈憤怒的妻子〉/布勒哲爾〈瘋狂的梅格〉9.對「白色」的執著【被洗白的雕像】阿爾瑪-塔德瑪〈費迪亞斯和帕德嫩神廟的飾帶〉10.推理小說的重鎮果然名不虛傳【大場面的寫實風俗畫】弗里思〈火車站〉11.小孩才做選擇,我全都要!【既要,又要,還要】拉斐爾〈西庇阿之夢〉、〈優美三女神〉/鮑斯〈注視著迦太基的遺址的小西庇阿和波利比烏斯〉12.被改編成歌劇的名畫【法國大革命期間的殉道者】德拉羅什〈斷頭台〉13.男人的浪漫真可怕【無可救藥的浪漫】霍利迪〈但丁和碧翠斯的邂逅〉/羅塞蒂〈受到祝福的碧翠斯〉14.外科手術的今昔【畫作中的醫學史】列賓〈手術室中的外科醫師巴夫洛夫〉/辛克利〈首次使用乙醚的手術〉15.最好別讓女人等太久【男人千萬要信守承諾】伯恩-瓊斯 〈寬恕之樹〉 /柯里爾 〈克呂泰涅斯特拉〉16.浴血奮戰【西班牙獨立戰爭的血腥歲月】哥雅〈1808 年5月2日〉/〈1808 年5月3日〉17.政變始於貞節烈女之死【烈女的自殺顛覆了羅馬王國】利皮〈盧克麗霞之死〉/林布蘭〈盧克麗霞的肖像〉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命運藏畫中 III: 人生總是悲喜交集
作者 / 中野京子
簡介 / 命運藏畫中 III: 人生總是悲喜交集:命運不會使我們幸或不幸,它只是提供材料和種子。在藝術中,命運既是題材,也是靈感的源泉--它塑造了畫筆下的故事與人物,也在每一幅作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97564
ISBN10 /
EAN / 9786264197564
誠品26碼 / 2682994741008
頁數 / 24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1.5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當命運悄然降臨
一七九三年是法國大革命爆發後的第四年,在動盪的這一年,以路易十六遭到處決揭開了序幕。隨後法國相繼對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等國宣戰,溫和派的吉倫特黨被逐出政壇,進入雅各賓黨的獨裁統治時期。但在七月,雅各賓黨的領袖馬拉(Jean-Paul Marat)被暗殺了。
馬拉出生於瑞士,父親是義大利人,母親是瑞士人。他從十五歲起就在法國生活,並學習醫學。之後曾在倫敦開業行醫,然後再度返回法國,擔任法國國王弟弟阿圖瓦伯爵(Comte d'Artois)部隊裡的軍醫。
然而馬拉因反政府的言行,他的醫學論文始終無法獲得學術界的認同,這件事進一步加深了他對腐敗王政的憤怒,最後辭去軍醫職務,去當個小鎮醫師。
不久,法國大革命爆發,君主制被推翻,然而原本團結一致反對君主制的資產階級(布爾喬亞)和工人階級,開始出現分歧。馬拉站在工人陣營這一方,認為應該要監督革命的進程。他自行創辦政論報紙《人民之友》,猛烈抨擊資產階級,甚至因此曾被迫流亡國外。
回到法國後,馬拉依舊不改其犀利風格,對吉倫特黨(親資產階級)進行更甚於從前的嚴厲批判,並呼籲勞工階層要繼續採取行動。之後,馬拉當選國民公會議員,深受民眾愛戴,被譽為「最接近人民的革命家」。
但就在吉倫特黨人失勢,馬拉逐漸成為雅各賓黨的掌權者之一後,長年困擾他的皮膚病也日益惡化。他全身奇癢難耐,甚至無法穿著衣物,更別說出席議會了。每天他只能長時間浸泡在含有硫磺的藥浴中,躺在浴缸中撰寫與閱讀報紙上的文章,已成為他的日常。
七月十三日,馬拉收到一封來自名為夏綠蒂‧科黛(Charlotte Corday)的陌生女子來信,信中寫道:「我是如此不幸,應該有資格請求您援助。」她聲稱自己從諾曼第的康城(Caen),長途跋涉至巴黎,是為了告訴馬拉,有一群逃到康城的吉倫特黨人正密謀發動叛亂,她希望馬拉能出面阻止。
這個消息對於想完全剷除吉倫特殘黨的馬拉來說,無疑是珍貴的資訊。在馬拉還沒來得及回信之前,科黛就已造訪馬拉的住處。當時是晚上七點左右,馬拉聽見從玄關傳來與他同居的情人拒絕科黛要求會面的爭吵聲,於是馬拉在屋內大聲喊道,讓人放她進來。
   ──這正是命運之門開啟的瞬間。

  科黛出生於諾曼第的沒落貴族,全家僅靠一座小農莊的微薄收入過活。母親去世後,十三歲的科黛被送進修道院生活。雖然她看似對於修道院充滿勞動、祈禱與閱讀的規律生活感到滿意,但因為她閱讀的書籍,也有盧梭和普魯塔克的著作,所以她應該早已對政治和社會議題有所關注。
  十年後,根據革命政府的規定,教會和修道院都收歸國有,科黛所在的修道院也遭關閉,於是她前往康城與姑媽一起生活,並在那裡認識了吉倫特黨的成員巴爾巴魯(Barbaroux,因為他容貌俊美,所以也有傳言兩人有過戀情,但此說並無明確證據)以及他的同伴。這些從巴黎逃到康城的吉倫特黨人,暗地裡和潛伏在其他城市的同志取得聯繫,謀劃捲土重來的反攻大計。
科黛的家庭雖然並不富裕,但畢竟還是貴族出身,因此對工人階層原本就缺乏認同,或許正因如此,讓她很容易接受巴爾巴魯等人的想法,並在閱讀反雅各賓黨的傳單後,很快得出了結論:如今革命主導權之所以從中產階級轉移到勞動階層,一定是雅各賓黨人,尤其是馬拉這個傢伙,在背後搧風點火造成的。
但科黛接下來展現的行動力,實在令人震驚。離開修道院不過短短兩年,年僅二十四歲的她,獨自策劃並執行了這次的暗殺行動。或許是在修道院中早已習慣保持沉默,科黛並沒有向姑媽或任何人透露過此事的隻字片語。
她搭了整整兩天的馬車抵達巴黎後,便立刻展開行動。她先投宿在廉價旅館,隔天買了一把刀子,接著就前往位於科德利埃街上的馬拉住所。但那次拜訪,科黛被警戒心重的馬拉的情人拒於門外。有了這次經驗,她決定改變計畫,她深知男人不擅長拒絕他人的求助,於是先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請求信給馬拉,並於隔天信件送達馬拉的住處時,再次登門拜訪。儘管這次馬拉的情人依然阻攔科黛進屋,但屋內的馬拉聽見爭執聲後同意她的求見,這次總算成功了。
前面提到,因為馬拉幾乎整天都泡在浴缸裡,所以這場會面也很自然發生在這個極為特殊的場所。科黛年輕貌美,想必應該讓馬拉卸下了心防吧。在只有兩個人的浴室裡,當時馬拉正把科黛敘述的內容,用鵝毛筆記錄下來(浴缸上架有一塊用來充當桌子的木板)。科黛突如其來的襲擊,讓馬拉一刀斃命。從刀刃從肋骨刺入直抵肺部的情況來看,她很可能事前已練習過刺殺的位置與角度。可以說這次行動,科黛做得的確漂亮。
當馬拉的家人聽到聲響衝進浴室時,只見胸口插著刀子的馬拉已經斷氣,而科黛則靜靜地站在原地,絲毫沒有要逃走的打算。

馬拉被暗殺後的第三天,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大師大衛,接到國民公會希望把此次事件繪製成紀念畫作的委託。大衛也是雅各賓黨人,曾投票贊成處死路易十六,在大革命期間是安全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大衛和雅各賓黨的最高領導人羅伯斯比(Robespierre)的意見一致,他們認為應該將馬拉神格化為殉道者,以推進革命的進程。然後,大衛在親眼目睹已經開始腐爛的馬拉遺體前進行素描,並於三個月後完成了傳世大作〈馬拉之死〉。
大衛將歷史性的一幕,以凍結般的靜止方式,使其成為永恆,這種作畫技巧最適合用來描繪死者。在這幅畫中,大衛對馬拉進行了極大的美化。馬拉和丹東 一樣,都因其貌不揚著稱。但在這幅畫裡,馬拉原本突出的雙眼,如今已安詳地合上,而且還有著不似五十歲中年男子會有的健美肉體與光滑肌膚,但事實上,他全身已經布滿紅疹。據說馬拉的舌頭本來是吐出來的,但大衛並未如實畫出來,不然畫面應該會挺可怕的吧。
那隻無力下垂的手臂,使人聯想到〈聖母憐子像〉(也稱為〈聖殤〉)中,聖母抱著耶穌遺體哀悼的畫面。馬拉右胸的傷口並不深,流出的血也不多。傷口的位置和十字架上的耶穌被羅馬士兵用槍刺擊(為了確認耶穌是否已經死亡)之處相仿。白色的布料也像纏繞在耶穌身上的裹屍布。這一切,無不展現出畫家大衛對於構圖的精心計算。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命運不會使我們幸或不幸,它只是提供材料和種子。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