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作者 | Malcolm Gladwell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引爆趨勢: 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全球暢銷25週年慶功版):如何讓商品像病毒般傳播?一堂傳承25年不墜的大師級行銷課,完整解構風潮興起的背後關鍵。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 |
作者 | Malcolm Gladwell |
---|---|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引爆趨勢: 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全球暢銷25週年慶功版):如何讓商品像病毒般傳播?一堂傳承25年不墜的大師級行銷課,完整解構風潮興起的背後關鍵。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 |
內容簡介 如何讓商品像病毒般傳播?一堂傳承25年不墜的大師級行銷課,完整解構風潮興起的背後關鍵。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 ╳《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麥爾坎.葛拉威爾--解讀流行趨勢的成名經典!★蟬聯《紐約時報》暢銷榜425週★英國《泰晤士報》評選10年來最好的100本書★迄今穩踞亞馬遜行銷類Top 10看似無從解釋的流行現象,其實有跡可循。只要用對方法撐起槓桿,你也可以創造風潮!事物一旦達到「引爆點」,就會在瞬間突破門檻、產生劇烈變化。「流行」是怎麼產生的?為何有些風潮能夠異軍突起,有些則否?沒沒無名的小說家為什麼突然竄升為暢銷作家?紐約市90年代中期的犯罪率為什麼突然滑落?青少年吸菸的風潮為什麼一發不可收拾?「流行」一詞所代表的似乎是善變與盲目,但葛拉威爾敢於挑戰混沌不明,將「流行」抽絲剝繭,使原本看似無從解釋的流行現象,變得有跡可循。在本書中,葛拉威爾觀察重大的社會變遷,分析時尚、教育、犯罪、企業管理、自殺、吸煙、美國獨立革命的歷史,找出這些變化來得又快又急的原因。他指出,一個觀念、行為、訊息或產品的傳播擴散,其實就像病毒一樣,在達到「引爆點」的瞬間,就會蔓延開來,甚至逆轉形勢。一位病人可以掀起一場流行性感冒;少數人逃票或塗鴨,可以引爆犯罪風潮;一位滿意的客人可以經由口耳相傳後,讓一家新餐館高朋滿座。現代許多社會問題的本質就像人類史上各種瘟疫一樣,隨時可能因為微小變數而扭轉情況;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就在於找出這個逆轉點。只要掌握引爆趨勢的三大原則──「少數原則」、「定著因素」、「環境力量」,每個人都可以創造或發動一場社會流行運動,也可以引導集體行為向上提升!最重要的是,本書潛藏一個希望無窮的觀念──一旦掌握引爆點,加上位置恰當的槓桿,任何人都可以影響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各界推薦 各界一致推薦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王伯達/「王伯達觀點」總經理王浩威/精神科醫師、暢銷作家林長揚/企業課程培訓師、暢銷作家張修修/YouTuber、Podcaster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內容長楊斯棓/方寸管顧首席顧問、醫師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劉奕酉/《看得見的高效思考》作者鄭緯筌/《內容感動行銷》作者(以上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1963年出生於英國,成長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畢業於多倫多大學歷史系,現居紐約。曾任《華盛頓郵報》記者近十年,縱橫商業及科技領域,後來升任該報紐約分社主任。自1996年起為《紐約客》特約撰稿人。善於分析生活中難以表述卻無所不在的現象,藉此解析隱藏在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成功法則。2000年,首部著作《引爆趨勢》一出版隨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1名,獲得美國《商業週刊》、《財星雜誌》等極度好評,「引爆趨勢」一詞更成為商業界一再傳頌和強調的觀念。另著有《暗黑引爆點》、《失控的轟炸》、《解密陌生人》、《決斷2秒間》、《異數》、《大開眼界》、《以小勝大》等重量級鉅作(中譯本皆由時報出版)。葛拉威爾的每一部作品都創下了銷售與討論熱潮,好評不斷,更長期盤踞《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暢銷榜,寫下書市傳奇。曾獲《時代》雜誌選為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並有「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之美譽。譯者簡介齊思賢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擔任國內主要財經媒體資深編譯十餘年,負責國際金融新聞。譯作包括《老千騙局》、《奇葩與怪傑》、《克魯曼談未來經濟》、《打造花旗帝國》等,並編譯審核多本金融專書。
產品目錄 導讀 你不能不認識的當代大師──葛拉威爾/齊立文緒論 流行的開端紐約犯罪率的逆轉/引爆點的形成/流行病學與社會現象Chapter 1 引爆點的三大原則少數原則/定著因素/環境力量/小結Chapter 2 少數原則──連結者、專家及推銷員連結者/連結者的特質/人際網絡的串連者/泛泛之交的能耐/連結者的功力/專家/通曉萬事/樂於助人/推銷員/非關言語的說服力/由外而內的情緒感染/小結Chapter 3 定著因素──教育節目的強化功效強化定著:小細節立大功/《芝麻街》的專注度研究/《妙妙狗》的製作革新/觀察定著與反覆練習Chapter 4 環境力量(上)──紐約市犯罪率的升降今是而昨非/不可輕忽的環境力量/破窗理論/基本屬性偏誤/情境造英雄:「和善的撒馬利亞人」實驗Chapter 5 環境力量(下)──神奇數字一百五十善用團體力量/一百五十原則/企業共通記憶Chapter 6 個案研究(上)──球鞋、謠言、轉譯的力量轉譯高手/超級交易員/引領風騷/主流的侵蝕Chapter 7 個案研究(下)──自殺、抽菸、不會上癮的香菸吸菸潮與自殺潮/高度細膩的自殺指令/少數原則點燃第一支菸/菸癮定著的主因/環境力量來自同儕/找出真正的引爆點結論 掌握關鍵,引爆風潮
書名 / | 引爆趨勢: 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全球暢銷25週年慶功版) |
---|---|
作者 / | Malcolm Gladwell |
簡介 / | 引爆趨勢: 小改變如何引發大流行 (全球暢銷25週年慶功版):如何讓商品像病毒般傳播?一堂傳承25年不墜的大師級行銷課,完整解構風潮興起的背後關鍵。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 |
出版社 /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95683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95683 |
誠品26碼 / | 2682919693009 |
頁數 / | 27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14.8*1.7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Chapter 1 引爆點的三大原則
九○年代中期,巴爾的摩市爆發梅毒大流行。從一九九五到九六年短短一年之間,出生即感染梅毒的嬰兒人數增加了五○○%。觀察巴爾的摩市梅毒感染率的趨勢圖,多年來一直保持直線,但是到了一九九五年突然以接近直角的角度向上彎曲。
巴爾的摩市的梅毒問題為什麼會一發不可收拾?根據疾病防治中心的說法,問題根源在於古柯鹼。由於吸食這種毒品容易導致危險性行為大幅成長,愛滋病及梅毒等性病的案例因而暴增。越來越多人為了購買毒品,變成一貧如洗,更把這種性病帶回自己居住的社區內,進而改變鄰里間社會網絡的模式。疾病防治中心指出,梅毒問題從星星之火釀成巨災,關鍵就在於毒品氾濫。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性病專家曾尼曼(John Zenilman)的看法與眾不同,他認為巴爾的摩市貧窮區的醫療服務體系瓦解才是主因。曾尼曼說:「一九九○到九一年間,巴爾的摩市性病診所共有三萬六千人次的門診病患,後來由於預算問題,市政府決定逐漸削減性病診所的人手。駐診醫師從十七位減為十位,正式醫師則從三位減為零。門診病患降為兩萬一千人次,助手的人數也被刪減。以往診所會定期為電腦升級,如今也都停擺。這很明顯是出自政治因素,市政府往往因預算無法運作,使得這些診所最後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巴爾的摩市中心的性病診所每年原有三萬六千人次的門診病患,代表性病受到控制。當每年的門診病患降為兩萬一千人次,代表性病即將爆發大流行潮。性病從市中心向外擴散,經由一般道路及高速公路蔓延到巴爾的摩市其他地區。以往罹患性病後,通常一週內可以獲得治療,如今他們可能在治癒前就傳染給其他人,蔓延的時間又多出兩、三週,甚至四週。醫療體系瓦解,使得梅毒問題比以往更為棘手。
美國首屈一指的流行病學專家帕特瑞特(John Potterat)則提出第三種理論,他認為巴爾的摩的梅毒問題原本集中在市中心,近年來東區及西區正在進行都市更新,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他指出,一九九○年代中期,巴爾的摩市推動東、西區的都市更新計畫,炸毀許多一九六○年代的老舊國民住宅。最轟動的兩個例子是西巴爾的摩市的列辛頓街及東巴爾的摩市的拉法耶巷,兩邊都有數百戶家庭,是犯罪及傳染病的淵藪。在此同時,因為環境日益惡化,居民也開始遷出東、西巴爾的摩市的老舊連幢房屋。
帕特瑞特首度造訪巴爾的摩市東區及西區時說:「現場景象令人目瞪口呆,五○%的房屋已經釘上木板,也展開炸毀建築物的前置作業。整個社區充滿人去樓空的氛圍,讓剩下的居民更想盡快搬走。巴爾的摩市多年來一直把梅毒問題控制在特定區域及階層,但是東、西區人口大搬遷,把這些性病病患移往其他地區,梅毒及這些人的習慣也跟著四處流竄。」
上述三種解釋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自然發展。毒品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在巴爾的摩市氾濫,並不是一九九五年才開始出現。疾病防治中心認為,一九九○年代中期毒品氾濫的問題只不過稍加惡化,卻足以成為梅毒大流行的導火線。同樣地,曾尼曼並沒有說巴爾的摩市的性病診所全數關閉,其實這些診所只是縮編,駐診醫師從十七位降為十位。而帕特瑞特也並不是說,整座巴爾的摩市都已經變成鬼城。他的意思是,小部分住宅區被破壞和特定區域被棄守,造成梅毒大流行。只要些許小動作,流行病原本保持的平衡狀態就會被破壞殆盡。
這些解釋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它們描述流行病如何引爆的方式各不相同。疾病防治中心從疾病的整體背景談起,例如引進某種毒品及毒品用量激增後,會改變整座城市的環境,導致疾病大流行。曾尼曼則鎖定疾病本身。診所縮編後,梅毒病毒也開始起死回生。梅毒屬於急性傳染病,而非慢性病,肆虐的期間可以長達好幾個星期。帕特瑞特著眼於梅毒的帶原者。他認為,巴爾的摩市內患有梅毒的是部分特定人士,包括非常貧窮、可能使用毒品、性行為氾濫的人。如果這種人突然搬進新社區,縱使新社區以往沒有梅毒問題,疾病也可能在此滋生。
換句話說,引爆流行病的途徑不止一種。流行病的三大因子包括散播傳染原的人、傳染原本身,以及傳染原活動的大環境。一旦流行病已經引爆、失去平衡,一定是事出有因,可能上述三大因子之一,甚至全都產生了變化。我把這三種變化的因子稱為「少數原則」、「定著因素」及「環境力量」。
▌少數原則
我們表面上說,紐約東村一小撮青少年引爆Hush Puppies的流行風潮、巴爾的摩市部分社區居民的遷移導致梅毒大流行,其實真正的意思是,在特定的過程及體系內,少數才是關鍵。這個觀念並不算另類,經濟學者常講「80/20法則」,也就是二○%的參與者完成八○%的「工作」。在大部分社會中,八○%的犯罪事件是肇因於二○%的罪犯、二○%的汽機車駕駛人得為八○%的交通事故負責、八○%的啤酒是被二○%的酒客喝掉的。在流行病學中,80/20法則更明顯:大部分的工作是由極少數的人完成的。
例如,帕特瑞特曾經分析科羅拉多州科羅拉多泉市的淋病大流行現象。他研究六個月內前往公立衛生單位治療淋病的所有病患,發現約半數病例來自四個地區,這些地區僅占全市總人口的六%。在這六%的人口中,半數都曾在同樣六家酒吧內喝酒應酬。帕特瑞特進一步訪查這七百六十八人,結果發現其中六百人不是沒有傳染淋病給任何人,就是只把淋病傳染給一個人,這些人被視為非傳染者。其餘一百六十八人曾經傳染淋病給兩到五人,他們才是引爆淋病大流行的根源。換句話說,總人口超過十萬人的科羅拉多泉市會爆發淋病大流行,罪魁禍首是住在四個小社區、經常出沒六家特定酒吧的一百六十八人。
這些人是何許人?他們和你、我不同,他們每天晚上都外出狂歡,性伴侶人數也高於正常人,一般生活及行為更異於常人。例如,一九九○年代中期,密蘇里州一名外號「老闆」的男子麥克基(Darnell "Boss Man" McGee),經常出沒於聖路易東區的舞廳及溜冰場。他身高超過六呎,長相討人喜歡,而且是溜冰高手,經常令年輕少女為之傾倒。他最中意的對象是十三、十四歲的少女。他會買首飾給這些女孩,開著凱迪拉克大轎車載她們兜風,供應毒品,讓她們飄飄然,然後和她們發生性關係。一九九五到九七年間,他至少和一百名女子發生過關係,且至少傳染HIV病毒給其中的三十位。他在九七年被不知名的槍手射殺身亡。
最佳賣點 : 如何讓商品像病毒般傳播?
一堂傳承25年不墜的大師級行銷課,
完整解構風潮興起的背後關鍵。
21世紀的彼得.杜拉克 ╳《時代》百大影響力人物
——麥爾坎.葛拉威爾——
解讀流行趨勢的成名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