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這種病: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都來自於母親? (暢銷修訂版) | 誠品線上

母という病

作者 岡田尊司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母親這種病: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都來自於母親? (暢銷修訂版):母愛的羈絆,是祝福還是枷鎖?每個人一生中最早的情感連結,往往來自母親。然而,這份最初的愛,卻有可能成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母愛的羈絆,是祝福還是枷鎖?每個人一生中最早的情感連結,往往來自母親。然而,這份最初的愛,卻有可能成為無法擺脫的枷鎖。你是否曾因母親的言語或行為而感到壓抑、無助,甚至無法真實做自己?你是否發現自己在人際關係中反覆陷入痛苦的循環,卻不知問題的根源?本書探討了一種無形卻深遠影響人生的狀態——「母親病」。「母親病」並非正式的醫學名詞,而是一種心理與情感的困境。來自母親的過度控制、忽視,甚至無條件的溺愛,都可能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不安全感、自我否定、情感依附障礙,甚至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與自我價值認同。本書透過精神科醫師的專業視角,結合豐富的臨床案例與心理學研究,帶領讀者一步步剖析「母親病」的形成原因、各種類型及其帶來的影響。本書不只是檢視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而是更進一步提供自我療癒的方法。我們將探索: 母親對孩子心理發展的深遠影響:從母嬰依附到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剖析母親如何塑造我們的情感模式。 不同類型的「母親病」:過度支配、情感忽視、冷漠疏離、過度保護等不同母親類型,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母愛與依附的雙面性:當母愛變成控制,當親密變成負擔,我們該如何從中找到平衡? 如何走出母親病的陰影:透過心理療癒、自我覺察、建立健康的界線,幫助自己擺脫負面影響,活出真正的自己。這本書,寫給所有在母親關係中受過傷的人。它不是要責怪母親,而是讓我們理解過去,並學習如何療癒自己,讓愛回歸純粹,而非負擔。如果你曾經因母親的愛感到窒息,或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情感糾葛,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解開心結、找回內在力量的指引之書。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療癒推薦】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楊聰財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作家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岡田尊司Takashi Okada一九六○年生於香川縣。精神科醫師、作家、醫學博士。自東京大學哲學系退學後,轉入醫學系,畢業於京都大學醫學系、京都大學醫學研究所醫學科。曾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山形大學客座教授,目前是岡田診所負責人與大阪心理教育中心顧問。站在邊緣性人格障礙、發展障礙的治療最前線,以臨床醫師的身分面對年輕人的心靈問題。主要著作有:《怪癖心理學》、《容易受傷不是錯》、《活著覺得麻煩的人》、《壓力,努力撐過就好嗎?該放鬆的也許不是身體,而是你的情緒》、《生存的哲學》、《孤獨的冷漠》、《戀愛這種病》、《人際過敏症》、《依戀障礙》、《夫妻這種病》、《啟動心靈的對話》、《父親這種病》、《母親這種病》等書。譯者簡介張婷婷愛看日劇、熱愛翻譯。二○○七年開始接觸書籍翻譯,譯有《我和條子的700天戰爭1&2》、《賺錢公司成功祕密都靠這本會計財報教科書》、《給小桃的信》、《笑臉贏人》、《看懂現金流讓你提早財富自由》、《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等,現為專職譯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語前言 給背負母親這個十字架的人母親,究竟是什麼?從一個相遇的故事開始蔓延開來的「母親病」對親子關係無止境的影響第一章 什麼是「母親病」?牽絆型態有很多種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想法通常扮演「乖寶寶」的角色孝順的孩子容易受到操控與支配會一直傷害自己會對愛產生飢渴不斷地追求完美想要獲得肯定拚命努力每次跟母親見面心情就盪到谷底永遠都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傷產生負面思考會有想死的衝動具備普世的愛與創造的能力約翰藍儂的母親病第二章 「母親病」讓人活得痛苦與母親的關係不單是心理問題母性的奉獻所賜予的寶物為什麼一歲半前的照顧很重要當依附關係的形成受損剛強的母親與溫柔的母親催產素不足就無法活下去母親是安全的基地培養穩定依附關係應該做的事依附模式會依關心的方式有所不同「容易受傷型」和「感覺遲鈍型」名為依附形式的「年輪」「被困型」和「未解決型」母親病就是一種依附病第三章 「母親病」會永久帶著心靈傷痕不穩定依附關係會產生各種問題對擁有孩子會產生恐懼與抗拒催產素的匱乏與性格母親病引起的連鎖症狀依附關係不穩定的孩子多數有ADHD缺乏母性產生的病「我不要你」被拋棄的幼年傷痕無論什麼事都想依附他人酗酒成癮的畫家尤特理羅飲食障礙、慢性憂鬱、焦慮症成為「情緒波動」的源頭在那些有氣無力的年輕繭居族背後第四章 不穩定型的母親當母親也屬於不穩定依附型宛如暴風雨的母親「母親讓我覺得丟臉」珍芳達的母親病把自己的問題帶到孩子身上的母親像奴隸般順從父親的依附型母親「母親像朋友」的陷阱日本藝術大師岡本太郎的母親病第五章 只愛自己型的母親白雪公主的悲劇討厭養育子女把母親嫁出去的少女不會反省自己的母親一直都是主角的母親「與要求不符」的孩子只疼愛她喜歡的玩偶「我是媽媽的玩偶」無法對孩子說不的母親第六章 太認真型的母親有潔癖、責任感強的母親赫曼赫賽的母親病將自己的規則或價值觀強加在孩子身上無法接受頑皮孩子的母親為什麼會沉迷於毒品努力的母親容易發生的悲劇越會忍耐的孩子長大之後越複雜第七章 克服母親病從沒有自覺的地方開始感覺奇怪就是踏出了第一步把遭到的否定全都吐露出來孩子其實渴望母親問題引爆也是因為想要恢復關係脫離社會也有其意義重新倚賴的重要性徹底衝撞是修復關係必經的過程宮崎駿的母親病與母親保持適當的距離一旦指望不大就要暫且斷念為了克服想尋死的心情沒有出席母親葬禮的赫曼赫賽不要被「理想的自己」所束縛修復受傷的依附關係尋求安全基地沒有人給予就試著付出改掉負面思考的習慣找出自己和他人的優點學習妥善處理問題的技巧不要將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想法混淆面對自我的功課接受事實孩子會想要原諒父母結語

商品規格

書名 / 母親這種病: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都來自於母親? (暢銷修訂版)
作者 / 岡田尊司
簡介 / 母親這種病: 現代人的心靈問題, 都來自於母親? (暢銷修訂版):母愛的羈絆,是祝福還是枷鎖?每個人一生中最早的情感連結,往往來自母親。然而,這份最初的愛,卻有可能成為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4193344
ISBN10 /
EAN / 9786264193344
誠品26碼 / 2682886913001
頁數 / 272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1.4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前言 給背負母親這個十字架的人
母親,究竟是什麼?
每個人都不是自己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
會有現在的你,是因為有孕育你、扶養你的人。
那個人就是母親。
生下你的母親,只有唯一一位。那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
大抵來說,養育你的人也是同一位,因此,更是特別的存在。
每個人都想被這個特別的人所愛,想要被她寵愛。
就算嘴上說「那一點都不重要」的人,在小時候應該也一直如此渴望著。
雖然一直很渴望,卻得不到回應,所以會懊惱、悲傷、氣憤,終至放棄。而現在或許只是用「不渴望」來佯裝自己。
可是其實仍希望被愛。仍希望母親能多看看自己、更珍惜自己。也因為這樣的想法揮之不去,即使到現在才會只要一聽到、一想到母親,就會起戒心。
雖然嘴裡說那無關緊要,但卻始終無法完全捨棄那份執著。
不過,這是一定的。因為孩子本來就是帶著追求母愛的本性誕生。
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為母親所愛。
如果無法得到,那麼終其一生將會一直渴望、執著於母愛。這是很悲哀的宿命。
母親與孩子的愛,在本質上是不對等的。
在嬰兒時期,每個人都只能仰賴父母生存。
然而父母親自己也有許多狀況,他們的愛與關懷並不一定只會對孩子付出。
即使對孩子而言,母親是絕對唯一的存在,但對母親來說卻不一定是如此。
有的母親會一直把孩子當小孩般對待與照顧,依照自我意志支配著孩子。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母親就如同神祇般,孩子無法違逆母親那如神祇般的存在。
因為想為母親所愛,孩子會想要回應母親的期待。
但如果是一直保持這樣的關係,將會妨礙孩子確立自身與獨立的過程。
必須要對孩子漸漸地放手,如果有所猶豫,因而錯失了良機,將會使得孩子失去自立的機會。
這樣的事情在母子之間很容易發生。

從一個相遇的故事開始
和他的相遇,是在我念大學的時候。
就稱他為M吧。M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人,敏銳、感性而溫柔。只要看到M,就有一種安心感,跟他在一起非常快樂。當時我是文學院的學生,經常和他聊文學和電影、聊人生意義,一聊就忘了時間,直到深夜。
然而,隨著和他越來越親近,很快地我發現M另外的一面。因為一旦陷入低潮,他就會判若兩人似地開始變得自我封閉,說一些負面的話語。例如要我不要跟他這樣的人來往,或是說他自己沒有存在的價值等等。事實上,M曾多次自殺未遂,徘徊在生死的關頭,我也看過他那沾滿著鮮血的遺書。
M的生活方式本身,可以說在某方面是具有毀滅性的。經過長久的努力,好不容易一切都順利進展了,他卻會親手將它全部摧毀。在他的生命當中重複出現這樣的狀況。雖然他比別人更有才華與魅力,卻沒能好好發揮。我雖然能夠體會M心裡的悲傷,卻一直無法理解為何他要一直傷害自己到這樣的程度。另一個我所不能理解的是,M把自己的母親說得極壞。
有一次我遇見了他的母親。M的母親在學校擔任老師,和丈夫離婚後自己獨立將小孩扶養長大。是個理性、認真、美麗、有氣質的女性。感覺跟我從M那裡聽來的「只是個普通的人」截然不同。
可是,在她說話笑瞇瞇的臉上,有時會在一瞬間突然變得沒有表情。那是當我們談到M的時候,她會突然用冷淡的口吻說:「像你這樣的人,怎麼會跟那個孩子來往呢?我真搞不懂。」然後開始不停地述說M的不是。
剛開始我以為她只是謙虛,便舉了M的優點想圓場。但M的母親卻帶著威嚇的表情,開始用更激烈的言詞來否定M。在我啞口無言的同時,才發現她那種否定的口吻和M自我否定的時候像極了。我開始有些明白,M的痛苦根源是來自於母親。
之後,我轉念醫學院、專攻精神醫學,我遇見了許多懷抱著各種痛苦的人;然而我發現,在那些痛苦背後,或多或少都隱約隱藏著母親的身影。這個想法,在經過二十幾年之後,越發強烈。

蔓延開來的「母親病」
現代的親子關係,特別是與母親的關係,感到苦惱的人越來越多了。
本來應該是最堅固的情感牽繫,現在卻變得脆弱且不穩定。
顯現在外的,是虐待的增加。兒童諮商的案例,在這二十年當中增加了四十倍。然而,這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潛藏在冰山底層,還有那些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的虐待,或是精神上的虐待及心理上的支配。可以看出與母親不穩定關係擴大的孩子當中,有三分之一會表現出對母親的不穩定依附,即使長大成人這個比例也不會改變。
邊緣性人格障礙或進食障礙、憂鬱症或焦慮症,以及各種上癮症的人激增,然而在這些症狀的根底,經常與母親的依附關係不穩定有關。案例的問題越是根深柢固就越與母親相關。相對地,治療起來非常困難的案例,有不少在改善與母親的關係後,本身狀態便產生戲劇性的改善。
不只是那些與母親有摩擦或衝突,或者一看就知道是關係不穩定的人,即便表面看起來關係良好的母子,也是孩子在遷就母親、受母親支配,以這樣的形式顯示親子關係失衡的案例也不少。
不論是有自覺,或是刻意逃避,母親這種病都會在不知不覺當中侵蝕他們的人生。
為母親這種病那不知所以的痛苦、空虛、自我否定感到煩惱的人並不在少數。
許多人不知道究竟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而在當中掙扎著。
為了避免失敗受傷,所有的事情都不去認真面對,也不與他人建立坦誠的關係;只是消極地過著自我的人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過著毫無意義、價值的人生,且在無形當中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總是看別人臉色、不說出自己真心話、遷就別人,以及老是扮演吃虧角色的人,也一樣不懂為什麼自己只能這樣活著。
與母親關係不融洽的人,會覺得這只不過是跟母親的關係而已,只要將自己與母親切割開來,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甚至,覺得這個問題根本很無聊,這麼想的人也不少。
也有不少人覺得,跟父母的關係是不需要拿出來討論的問題。
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麼想,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讓自己更加失落、受到更多的傷害。
對於有自覺與父母之間的齟齬或不和諧感的人,也許還可以說是願意面對問題的人。
同樣有許多人,雖然覺得自己與母親的關係良好,但實際上卻是其中一方強迫自己忍讓順從,或是對父母過度言聽計從,或者是親子立場對調。
在旁人看來像朋友般的親子,或是看起來很孝順的孩子,但實際情況是孩子在配合著不穩定的父母,被父母所綑綁,而犧牲了自己的人生。

對親子關係無止境的影響
母親這種病,不單只是親子關係的問題。
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和母親的關係不穩固的問題,絕不會僅止於與母親之間的關係,而是左右你所有人生的問題。
因為與母親之間的情感羈絆,不單純只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身體的。母親這種羈絆的病,是情感上的病,而且不僅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身體的病。
你和母親的關係,是從你出生,不,應該說是從你出生之前、還是一個受精卵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你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和你以臍帶相連,證據就是留在你肚子上的肚臍。
從你出生的瞬間開始,被擁抱、哺乳、照顧養育。那已經超乎了心理上的關係,是更深一層的關聯。沒有了這些,你不會生存下來。即使不完全是如此,但你能像現在這樣,是因為有照顧你的人。
對於還在成長發育的大腦或身體來說,是最初跟母親相處密度最高的時期,也可以說是造就你這個人的最特別時期。
最能夠反映出你在幼年時期有沒有獲得滿足、有沒有安心感的,就是你和母親現在的關係。
如果幼年時期得到母親充分的照料,在母愛的關注中長大,就容易和母親形成穩定的關係。
然而,若不幸的,母親的心思被其他的事情所占據,因為各種狀況無法親手照料年幼的你,那麼你們之間的關係就容易變得不穩定。
因為這個特別的時間,不只是身體,也是形塑大腦與心靈無可替代的時期。因此它的影響,不只對於你的人際關係、抗壓性、對孩子和異性愛的方式、精神健康,甚至對你的身體健康、壽命,還有老化的程度都會有影響。
就連神經纖維的傳導或受體的數量,這種大腦分子層級的構造,都會因為那段時間你有沒有和母親一起度過,有沒有獲得良好照料而有所影響。
一直都和母親一起,受到她的安撫、照顧下長大的小孩,因為自己一直都有人愛,受到保護而能獲得安全感。
這樣的安全感不只是心理上,也會和生理結合。和母親情感穩定的人,對精神壓力的承受度較高,也不容易憂鬱。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幸運。
剛出生階段,即使只是和母親短暫分開,大腦的構造也會產生差異。更何況長期不在身邊,或是母親有什麼狀況、無法擁抱或照顧新生兒的話,其影響之大更是無法估計。
這樣的孩子一生都將會被懼怕不安、人際關係不佳、抗壓力不足、缺乏自信等原因糾纏,活得很辛苦。
並且,在幼年時期沒有好好受到母親照顧的人,將在自己成為父母之後,也容易有照顧不好孩子的情形。
母親這種病,和人的根本存在相關,它的影響大到在不知不覺當中會為人生帶來重大的改變。
因此,這樣的人會一直執著於父母的愛。
那是因為人會本能地感到不足,覺得必須修復,所以不得不追求。
即使知道每一次的渴望都會造成傷害,然而還是不得不這麼做。
即使在毫無由來的痛苦中翻滾,也要掙扎著想辦法克服,那都是因為源自於對父母愛的執著。
對父母愛的執著,會表現在想要治好母親這種病的潛在願望。
那既是一種痛苦,也同時是一個轉機。
只要你去追求,就有機會克服。
本書是面對母親這種病,去理解在那樣的人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並從中提供恢復的線索。
祈望你能一起跟著本書,藉由回顧你的人生,或是注視現在生活中盤據你身上的那種母親病,將它純化為結晶,讓它成為你心中無可替代的寶物。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本書,寫給所有在母親關係中受過傷的人。
它不是要責怪母親,而是讓我們理解過去,並學習如何療癒自己,讓愛回歸純粹,而非負擔。如果你曾經因母親的愛感到窒息,或在親密關係中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情感糾葛,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解開心結、找回內在力量的指引之書。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