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營養專家白小良破除飲食迷思套書 (2冊合售) | 誠品線上

旅美營養專家白小良破除飲食迷思套書 (2冊合售)

作者 白小良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旅美營養專家白小良破除飲食迷思套書 (2冊合售):破解近100個營養迷思,讓你不再當食盲!‧代糖不是糖,怎麼吃都不會發胖?‧健身後吃乳清蛋白粉,比吃肉好?‧無麩質食物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破解近100個營養迷思,讓你不再當食盲! ‧代糖不是糖,怎麼吃都不會發胖? ‧健身後吃乳清蛋白粉,比吃肉好? ‧無麩質食物有益健康? ‧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只能靠吃藥控制? 以上答案全都是錯! 困擾你的飲食及健康迷思,為您一一解答! 正確營養觀念,是遠離肥胖、食安、各種慢性疾病的唯一解方。 《別讓錯誤的營養觀害了你》 廣告誇大的健康效用、以訛傳訛的養生方式,似是而非的飲食觀念充斥生活周遭,若錯把謬誤當圭臬,即使再努力養生,恐怕也是越養越病。 本書從五大營養素著手,列舉日常普遍可見的飲食及健康迷思,並帶來歐美最新的飲食保健觀。在食安頻傳、黑心商品氾濫的今日,更需要確立正確的保健概念,免於林林總總加工食品的陷阱,吃得明智又健康。 《別讓錯誤的營養觀害了你2:你吃進的是營養還是負擔?》 比起需要付出昂貴醫療代價的手術與藥物治療,從飲食與生活習慣進行長期調整的預防醫學,才能幫助我們獲得真正的健康。然而生活中充斥著廣告誇大的健康效果,沒有科學根據的營養資訊,我們該如何分辨,自己吃下肚的,是營養還是負擔? 作者白小良在營養學界耕耘多年,她將自己四十年來的營養經驗,融合在美國接觸到最新的營養新知,深入淺出的告訴大家:「怎麼吃,才健康?」本書針對普遍被誤解的營養迷思進行解答,期待用最嚴謹的科學態度,帶領讀者避開與飲食相關的陷阱,將健康由三餐飲食落實。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文長安 輔仁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餐旅管理系兼任講師、前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技正吳成文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陽明大學特聘講座陳榮隆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欣榮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慈濟大學醫學系教授謝明哲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名譽教授──專文推薦朱堂元 慈濟醫學中心婦產部主任李婉萍 榮新診所營養師杜思德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林素一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主任、中華家政學會理事長金美雲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菡馨 中山醫學大學健康管理學院營養學系教授、前臺大醫院營養師張靜芬 嘉義基督教醫院營養科技術主任許自齊 臺北醫學大學教授、臺北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療組主任許惠玉 董事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郭素娥 成大醫院營養師兼主任陳振貴 實踐大學校長黃秀華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黃孟娟 高雄醫學大學公衛學科教授、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黃瑽寧 馬偕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楊育正 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前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院長潘懷宗 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臺北市議員蔡玲貞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前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體系主任、前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蕭慧美 嘉南藥理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賴允亮 馬偕醫院臨床腫瘤醫師、馬偕醫院癌症委員會主席謝宜芳 前長庚醫院營養師謝藍琪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室主任、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健康推薦 推薦人依姓氏筆畫排序各方推薦──《別讓錯誤的營養觀害了你》記得多年前,一位被懷疑再生不良性貧血的小女孩被轉介來就診,且懷疑有癌症惡病質,體重由原先50公斤掉到30公斤 ,來尋求骨髓移植治療。檢查後不止造血功能退化,心臟、肝臟等功能也出現異常。最特別的是骨髓切片檢查顯示特異膠質變性,詳問起來這小女孩?了處理便祕問題,完全排除澱粉及脂肪類食物,小女孩意志力驚人,堅持長達近一年,我笑說,妳變成膠質美人了。她不需要骨髓移植,營養觀念校正後,所有器官功能恢復,現在又是50公斤的健康女孩。與小良全家相識多年,全家都是科學人,正確的營養觀念早已融入生活中,這本書就是將深入的營養知識融入生活的闡釋,深入淺出,絕對令人受益良多,值得成為必備生活指南!──陳榮隆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白博士以其豐富的學養及關懷社會的熱忱,針對時下常被誤導的營養觀念,提供最新的專業論述,這是一本現代人營養保健不可或缺的好書。──黃秀華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不論電視健康性節目或報章雜誌最熱門的文章都與疾病防治、營養健康、養生飲食有關,食物提供不同營養,健康來自適當營養,攝取食物後在人體進行正常生化反應及生理運作,維持及促進身體機能。坊間許多顛覆營養科學理論,或大膽提倡挑戰身體機能運作的謬論,導致民眾把錯誤資訊奉為圭臬,而影響健康及病情控制,慢慢失去健康而不自知的情況比比皆是。營養學是門專業,認識小良博士有30餘年,不但治學嚴謹,以科學家的精神專研影響人體健康甚鉅的營養學門,本書將提供最新最正確的營養知識,幫助讀者導正觀念、破除迷思,讓我們一生受用不盡。──蔡玲貞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前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體系主任、前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網路上時常出現一些關於營養或飲食方面似是而非的錯誤資訊,卻因為受到民眾極度重視,瘋狂轉發;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幫助大家釐清真相,導正觀念,讓不實的傳言自動退散。──潘懷宗 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臺北市議員啊!原來如此。這本書將解開你的許多疑惑,而你的為什麼及好奇心也會在書中得到滿足。看完後你不但可以好好健康吃,也可以學習到正確的營養理論。書中整理的資訊非常完整,對於學營養的人,也可以做為導正民眾飲食觀念很好的工具書喔!──蕭慧美 嘉南藥理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小良和我應該算是早期的營養師,她在馬偕我在長庚,那個年代我們常被病人戲稱教吃飯的小姐,營養師還沒執照化,但是小良卻是非常用功的營養師,不斷都有臨床研究的發表,後來她因為家庭因素到美國去,偶爾她會有新的營養資訊分享給我們,這次用功的小良針對臺灣媒體上流竄似是而非的觀念做一個澄清,很值得大家多看,想在媒體發表聚焦話題的言論很簡單,但是非專業發表錯誤訊息很可能讓民眾誤導也不是一件好事,希望透過這本書,民眾能更清楚知道該如何選擇資訊。──謝宜芳 前長庚醫院營養師《別讓錯誤的營養觀害了你2:你吃進的是營養還是負擔?》此書以Q&A的方式提出大家對食安健康的疑惑,以專業及日常生活的角度提出解答,更以營養專業提出解決改善之道。知道「原來如此」後,「跟著營養專家這麼做」就對了!──朱堂元 慈濟醫學中心婦產部主任本書與姐妹作《別讓錯誤的營養觀害了你》,兩書宗旨都是藉由精確的科學驗證,釐清市面上似是而非的觀念,匡正一般大眾對營養學的迷思。前作從五大營養素著手,奠定大眾對營養觀的基礎;本作則深入日常餐桌,以三餐飲食、慢性疾病、減重方法、保健食品等,與一般大眾切身相關的議題切入。作者白小良博士有紮實的學術背景,再配合臨床營養師的經驗,她所帶給大家的,是一本有憑有據又實用的營養教戰手冊。推薦給所有關心自身與家人健康的讀者。──吳成文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陽明大學特聘講座營養是健康的基礎,然而時下所流行,標榜養生的飲食風潮卻似是而非不盡然有益。鑒於此,執著的白小良老師身為營養兼教育專家,以闡明營養實證科學為己任,要替為求真知的讀者們解答方方面面的營養問題,把顛倒的理論是非從科學的角度重新導正過來。──張靜芬 嘉義基督教醫院營養科技術主任生活周遭充斥著許多營養資訊,有正確也有錯誤,往往經由網路及媒體到處傳播,一般民眾根本無法判斷真偽。白小良博士以其優異的專業背景,在本書中詳盡的闡述現代營養保健的正確觀念,文字淺顯易懂適合大眾閱讀,於生活中落實尤能促進健康,這是一本全家保健不可多得的好書。──黃秀華 中華民國營養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隨著時代進步資訊網路的發達,電視傳播媒體要看到、找到、聽到有關飲食與營養的資料很容易,談營養論飲食的人很多,但是許多充斥矛盾、似是而非的內容也造成民眾盲目的追隨。白小良營養師去年發表《別讓錯誤的觀念害了你」》廣獲好評,今年接著出版續集《別讓錯誤的觀念害了你2:你吃的是營養還是負擔?》,書中提到時下最受討論的議題,包含椰子油、生酮飲食、膽固醇等,讓我們聽聽專業的營養師怎麼說,相信能帶給讀者豁然開朗的解惑。──郭素娥 成大醫院營養師兼主任小良學姐多年來一直持續推廣飲食營養與健康。這本書結合了正確飲食與營養觀念,了解如何正確吃,攝取健康的飲食,不道聽塗說,從基本吃開始,守護自己健康。──謝藍琪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室主任、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白小良 實踐家專食品營養科畢業、中國文化學院家政系食品營養組畢業,之後7年半於馬偕醫院擔任臨床營養師,任職期間於1985年在馬偕醫院成立臺灣第一個腸道靜脈營養醫療小組。1986年赴美,先後於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陸續獲得人類營養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及營養教育博士。 曾任教於美國新澤西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2014至2016),現任教於美國紐約市立社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2016至今)。目前從事教職、學術研究與寫作,期待藉由多年在學術及職場所得的營養專業經驗,提供大眾正確營養保健知識與態度。著有:《別讓錯誤的營養觀害了你》(2017)《別讓錯誤的營養觀害了你2:你吃進的是營養還是負擔?》(2018)《打造健康的老後:少吃藥、少坐臥、少加工,65歲後一定要知道的飲食生活觀念》(2023)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別讓錯誤的營養觀害了你》CHAPTER1 碳水化合物篇Q1:吃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容易發胖?Q2:褐色麵包就是全麥麵包?Q3:冷掉的飯熱量比較低?Q4:蜂蜜吃再多也不會發胖?Q5:紅糖或黑糖的營養價值比白糖高?Q6:高果糖玉米糖漿是果糖,有益於健康?Q7:喝牛奶會腹瀉,再也不能喝牛奶?Q8:代糖不是糖,吃了不會發胖?CHAPTER2 蛋白質篇Q1:吃肉可以有效減肥?Q2:練肌肉要飲用乳清蛋白粉?Q3:吃雞蛋會導致膽固醇過高?Q4:年紀大了必須少吃肉?Q5:黃豆富含植物雌激素,多吃容易引發乳腺癌?Q6:吃素健康更有保障?Q7:飯後吃香蕉可幫助消化?Q8:多吃蹄筋、豬腳、和白木耳,可增加膠原蛋白?CHAPTER3 脂肪篇Q1:吃油不健康?Q2:橄欖油和葡萄籽油都是健康油?Q3:乳瑪琳是植物性奶油,較動物油健康?Q4:多吃紅色肉類補血?Q5:膽固醇是高血脂症的元凶?Q6:全脂鮮奶較低脂奶和脫脂奶有營養?CHAPTER4 維生素篇Q1:服用維他命,健康有保障?Q2:大品牌的昂貴維他命,含有的營養較完整?Q3:多吃胡蘿蔔可以預防近視?Q4:多喝檸檬水補充維他命C有益無害?Q5:晒太陽會罹患皮膚癌,能不晒就不晒?Q6:火氣大要多用肝寶精(維他命B群)?Q7:水果應該在飯前還是飯後吃?CHAPTER5 礦物質篇Q1:喝礦泉水可以補充礦物質?Q2:脫水時只要補充大量的水分?Q3:運動之後必須喝運動飲料嗎?Q4:腹瀉只吃白稀飯就可以了?Q5:貧血時多補充鐵質,越多越好?Q6:多喝牛奶可以預防骨質酥鬆?CHAPTER6 健康篇Q1:現代人較健康長壽?Q2:精神健康和飲食沒有關係?Q3:只要吃對食物就可以確保健康?Q4:讓孩子用刀、湯匙、叉子進食,比較方便?Q5:越貴重稀少食物越營養?Q6:現代人只有營養過剩,沒有營養不良的問題?Q7:三大營養素中在人體組織所占的比例為:油脂是十五%、蛋白質十八%、碳水化合物二%,所以要把飲食金字塔倒過來吃?Q8:腸道是消化系統,與免疫系統無關?CHAPTER7 生活保健篇Q1:鹼性水可以調節體內的酸鹼度,有益健康?Q2:提神飲料可以消除疲勞、補充能量?Q3:吃甜食可以改善心情?Q4:睡前喝酒有助於睡眠?Q5:睡前吃宵夜只擔心會變胖?Q6:瘦的人想增重,可以愛吃什麼就吃什麼?Q7:啤酒肚是喝太多啤酒?Q8:標示無糖和無脂肪的食品,就代表不含熱量?CHAPTER8 疾病保健篇Q1:血糖高就是罹患糖尿病?Q2:罹患糖尿病白米飯都不能吃?Q3:高血壓患者需要減少鹽的攝取,反之低血壓的人多吃?可以改善血壓嗎?Q4:結石患者不能攝取鈣?Q5:年紀大容易骨折,是因為身體老化後骨骼硬化?Q6:三分之二罹患癌症大都是運氣不好?Q7:阿茲海默症是種老化現象,無法預防?《別讓錯誤的營養觀害了你2:你吃進的是營養還是負擔?》CHAPTER1 保健概念建立Q1:營養保健資訊愈知名的論述愈可靠?Q2:健康可以用公式計算嗎?Q3:醫療人員罹病,是種醫療諷刺?Q4:健康有狀況就得吃藥?Q5: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判斷體重的重要指標?Q6:孩子圓嘟嘟的是健康的象徵,長大就好了?CHAPTER2 日常的營養迷思Q1:蔬果需要連皮吃,才能攝取到完整的植物化學物質?Q2:海鮮、魚類含豐富蛋白質與健康不飽和脂肪酸,多吃有益?Q3:飯後喝瓶乳酸菌飲料,可幫助消化?Q4:熬湯,能將食材精華濃縮,所以含有豐富營養成分,可以快速恢復元氣?Q5:多喝水有益健康,所以可以盡情喝?Q6:美乃滋是蛋黃醬,可以讓食物更美味?Q7:椰子油比橄欖油更健康?Q8:現代食品工業發達,加工食品較昔日安全?CHAPTER3 餐桌上的自療飲食Q1:肚子餓了要盡快吃飽?Q2:食物真的具有以形補形的功效嗎?Q3:紅糖可以補血、改善貧血?Q4:檸檬、橘子等酸性食物會加速骨質流失?Q5:蛀牙是吃太多糖?Q6:手術後吃醬油、喝咖啡,會使傷疤變黑?CHAPTER4 明星食物、減重飲食Q1:跟著時下流行的各種減重飲食,就可以減體重?Q2:低醣飲食比較健康?Q3:「生酮飲食」是能迅速減重、治療糖尿病的救命飲食療法? Q4:明星或超級食物對健康有益無害?Q5:秋葵具有神奇功效?Q6:醋可軟化血管、防癌、降三高,是萬能的健康聖品?Q7:芭樂是一種可以改善糖尿病的超級水果?CHAPTER5 慢性疾病的預防飲食Q1:三高一定得靠藥物治療? Q2:血栓可以越吃越小?Q3:脂肪肝可以吃回去?Q4:香蕉、芹菜、洋蔥對降血壓有效?Q5:高血壓患者可以吃代鹽?Q6:特級初榨橄欖油可以保護大腦免於阿茲海默症? Q7:癌症患者不能吃得太營養,否則腫瘤會長得更快?Q8:豆製品吃太多容易導致痛風?CHAPTER6 保健食品的正確吃法Q1:每個人都需要定期排毒?Q2:保肝健康食品真的可以保肝嗎?Q3:無麩質食物比較健康?Q4:抗氧化維生素或礦物質補充劑可以抗癌?Q5:服用軟骨素、膠原蛋白,可以補充因損傷、老化而流失的軟骨?附錄:食品標示玄機

商品規格

書名 / 旅美營養專家白小良破除飲食迷思套書 (2冊合售)
作者 / 白小良
簡介 / 旅美營養專家白小良破除飲食迷思套書 (2冊合售):破解近100個營養迷思,讓你不再當食盲!‧代糖不是糖,怎麼吃都不會發胖?‧健身後吃乳清蛋白粉,比吃肉好?‧無麩質食物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EAN / 4712966629541
誠品26碼 / 2682389241007
頁數 / 488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14.8*3.2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Q1:吃澱粉含量高的食物容易發胖?
A-1:澱粉是多醣體的一種,是否會導致肥胖,必須依據醣類的構造,以及其對血糖起伏的影響而定。

原來如此
首先讓我們從認識醣類開始,碳水化合物就是醣,依構造可分為「單醣」、「雙醣」以及「多醣」,它們的分別如下:
‧單醣:單分子,是最基本的醣類,如葡萄糖、半乳糖、和果糖。
‧雙醣:含有兩個單醣,如乳糖和蔗糖,乳糖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構成 。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構成。
‧多醣:含有多於兩個以上的單醣則稱為多醣,例如澱粉、肝醣和纖維。

因為人體只能直接吸收葡萄醣,因此雙醣、多醣都必須經過分解,轉換成葡萄糖,才能被人體加以吸收和利用。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經胰島素的作用,則會轉變成肝醣和脂肪儲存在體內,當身體熱量不足時,隨時供應生理所需。

呈現在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就是所謂的血糖濃度,食物中所含醣的構造,會直接影響血糖濃度上升的快慢。醣的構造越簡單,身體越容易吸收,血糖上升就會比較快;相對構造複雜的醣,在消化系統中需費一番工夫才能將其轉換成葡萄糖,血糖上升的速度就會比較慢。依據血糖上升的快慢,可將食物分類為高升糖、中升糖以及低升糖等不同程度的指數。

我們平日的澱粉攝取來源,如糖、白麵粉、白米飯皆屬於高升糖食物,也就是攝取之後,血糖會在短時間內明顯上升,為了讓血糖恢復正常,身體會大量分泌胰島素,將葡萄糖轉換成脂肪,雖然血糖平穩了,但也導致脂肪累積,造成肥胖。相對於白米飯,含皮的馬鈴薯、糙米等雖也屬於澱粉類食物,然而這些未經加工的天然食物,因為不容易快速被吸收,所以升糖指數較低,再加上含有天然的膳食纖維,屬於不容易發胖的澱粉食材。

由此可知,含有澱粉的食物並不完全會導致過度肥胖或是不健康,而是精緻的澱粉食物,讓醣類變得容易吸收,過剩時轉化成脂肪堆積體內,尤其是添加了大量油脂製成的澱粉類食物,如糕點、油條、薯條等,更是多吃多胖。


跟著營養專家這樣做:
日常飲食應減少攝取高升糖食物,增加低升糖食物。食用五榖根莖類等澱粉含量較高的食物時,選擇全穀或是可以連皮一起食用的種類,如馬鈴薯、地瓜,這些根莖類食物的皮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及纖維,食用時建議連皮一起吃。在烹調前可用小刷子將馬鈴薯或地瓜的皮刷洗乾淨。

以糙米或五穀雜糧取代白米,或是在白米中添加黃豆、黑豆、紅豆,也是一種不錯的做法,豆類不僅可以增加纖維含量,更可以增加蛋白質營養價值。

若是要食用升糖指數高的食物,例如白麵條、麵包、白米飯,可以在同一餐當中增加低升糖的蔬菜或豆莢類,以緩和高升糖食物對血糖的影響,讓血糖上升較平緩而不是呈現大幅度升降。

Q7:椰子油比橄欖油更健康?
A-7:椰子油含有八十二%的飽和脂肪酸。健康的食用油應該選擇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種類。

原來如此:
二○一七年底,美國心臟協會(AHA)發布一份報告,建議大眾不要食用椰子油。飲食脂肪和心臟血管疾病諮詢委員會,審查了與飽和脂肪相關的現有數據,在七個對照試驗中,都顯示椰子油含有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研究結果顯示,椰子油和其他高飽和脂肪酸,例如奶油、黃油和棕櫚油之間沒有差異。事實上,椰子油雖是植物性油脂,卻含有八十二%的飽和脂肪酸,遠遠超過動物性的奶油(六十三%)、黃油(五十%)和豬油(三十九%)。美國心臟病學會(AHA)建議飽和脂肪攝取熱量,不得超過總熱量的六%,尤其是需要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人。許多營養專家無法理解為什麼民眾會認為椰子油有益於健康。

椰子油之所以被廣泛用在減肥飲食中,或許是基於哥倫比亞大學副教授──聖翁吉姬(Marie-Pierre St-Onge)對中鏈三甘油酯的研究結果。椰子油具有較高比例的中鏈三甘油酯,中鏈三甘油酯可能比長鏈三甘油酯更能增加代謝率。然而這個實驗採用百分之百的中鏈三甘油酯,而椰子油當中僅含有十三~十五%的中鏈三甘油酯。同時有其他研究報告指出,只有小劑量的中鏈三甘油酯,對肥胖青少年減重沒有任何幫助,但聖翁吉姬的研究結果仍被斷章取義,誤導民眾。

跟著營養專家這麼做:
使用椰子油來取代其他烹調用的植物油,?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可以將椰子油外用,像是皮膚保濕或護髮等,但不建議由口進入體內。選購健康的食用油時,必須選擇含有豐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用油,這兩者都是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的健康油脂。同時,要避免部分氫化油也就是反式脂肪,這會使血清中壞膽固醇濃度上升。

★建議使用的健康油

橄欖油
含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橄欖油是健康油的首選。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曾發表一項研究,實驗對象年齡介於五十五歲至八十歲之間者,共有七五四七人參與。實驗結果顯示,攝取橄欖油(或堅果)會大大降低心臟血管疾病的風險,且可以減少乳腺癌的機率。橄欖油的種類中,以特級初榨橄欖油營養成分較好,且瓶中橄欖果的碎末沉澱物,也可以轉化為維生素E。
酪梨油
酪梨油含有七十一%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特性與橄欖油相似,而且具有較高的發煙點,這意味著在高溫下烹飪(如油炸),使用酪梨油較為安全。煙點低的油在加熱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有毒化合物。紅花油和葵花籽油也含有豐富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且發煙點高(攝氏兩百度以上)。
花生油和菜籽油
美國心臟協會的飲食脂肪和心臟血管疾病諮詢顧問,表示花生油和菜籽油都含有大量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菜籽油無味所以也適合用在烘焙。花生油的發煙點較高,可以用於油炸食物。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破解近100個營養迷思,讓你不再當食盲!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