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Only Die Once: How to Make it to the End with No Regrets
作者 | Jodi Wellman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只死一次的人生: 一生不過 4000 週, 與其倒數, 不如行動, 正向心理學教你如何立刻改變、不留遺憾:‧一本鼓勵讀者用心活著、珍惜每一刻的生活指引。‧提供完整的人生整理表 |
作者 | Jodi Wellman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只死一次的人生: 一生不過 4000 週, 與其倒數, 不如行動, 正向心理學教你如何立刻改變、不留遺憾:‧一本鼓勵讀者用心活著、珍惜每一刻的生活指引。‧提供完整的人生整理表 |
內容簡介 ★Next Big Idea Club 2024年度最佳心理學書籍★ 你的人生還剩下幾個星期一?別等到死,才想再活一次 我們每天都在活著,卻只能死一次。這不是一本談論死亡的書,而是教你如何無懼死亡,真正開始活著。你無法再活一次,卻可以立即行動,別等到死亡來臨,才後悔沒好好活過一次! 人生倒數4000週──你,還剩下多少個星期一?從統計來看,人的一生大約會經歷4000個星期一。如果你已經度過一半,代表只剩下2000個星期一。你準備怎麼過剩下的日子?是認真生活?還是繼續拖延? 讓自己在生命盡頭,不留一絲遺憾。死亡,是人生中唯一確定會發生的事,卻也是我們最不願面對的話題。但正因為人生有限,我們才該問自己:你還有多少個星期一可以醒來?你還能陪父母吃幾頓飯?和孩子共享多少時光?你還能站上幾次舞台?還有幾次機會踏上想去的遠方? 我們總以為還有時間,其實,每一天都在倒數。與其逃避死亡,不如直視它,讓它成為推動我們真實生活的力量。 計算此生還有多少個星期一,比累積銀行裡的錢更重要。作者溫柔卻深刻地提醒我們:活著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難得的機會。本書以正向心理學的視角,帶您認識真正的幸福, 趕在死神執行任務之前,讓我們順應心流,專注與投入地活出不後悔的人生。 本書除了有作者親繪精美插圖,還收錄了:‧激勵人心的真實故事‧能喚醒思考的提問與練習‧幫助你行動起來的測驗與名人金句‧一份貼近生活的具體行動計畫 【激勵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Vito大叔/設計人生教練、人氣播客、圖文作家吳相儀/高雄醫學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林維君/柳營奇美醫院臨床心理師.心之整理對話學院創辦人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陳孟吟/中華正向心理學發展協會理事長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國內好評推薦語】已經年過50歲的我,時常會覺得自己「只剩下30年」可活了⋯⋯但在下一刻,又會轉念提醒自己「還有30年」能夠好好體驗人生!這兩種想法是不是截然不同呢?想要讓人生不留遺憾,就從學習正向心理學、善用生命中的每一刻時光開始吧!——Vito大叔/設計人生教練、人氣播客、圖文作家 當你對於日復一日的生活感到厭煩,卻又缺乏改變或跳脫的動力,這本書以詼諧諷刺的語調,用死神的鎌刀刀尖,戳著你的痛點,讓你不只拖拖拉拉地「離苦」,還能夠蹦蹦跳跳地「得樂」。想要現在就開始實踐夢想?你需要這本《只死一次的人生》,因為,你也只活這麼一回!──林維君/柳營奇美醫院臨床心理師、心之整理對話學院創辦人 面對有限人生,我們該如何活得更深刻、更無悔?《只死一次的人生》以正向心理學為基礎,融合智慧與幽默,帶領讀者正視死亡,從而勇敢選擇真正想過的人生。研究也指出那些能夠接受死亡的人,對生活的滿意度往往更高。作者以實用工具與生動故事,激勵我們珍惜每一個「還來得及」的當下。這不只是一本書,更是一份生命的提醒、一劑行動的推力,推薦每一位渴望活得有意義的人細讀與實踐!——陳孟吟/中華正向心理學發展協會理事長、心蘊心理諮商所所長 很少看到談論生死攸關的書可以這麼幽默風趣!此書對於該如何好好的活,給出了相當明確又實用的建議,讓我獲益良多。作者不流於俗套的觀點與獨具的巧思,令人欽羨!——愛瑞克/《內在原力》系列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國外好評推薦語】這本書令人耳目一新。它教我們如何充分運用所剩無幾的時間,內容出奇有趣,而且一定會讓你有所收穫。——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冠軍《隱性潛能》(Hidden Potential)與《逆思維》(Think Again)作者及播客節目《ReThinking》主持人 作者提出了一個頗為深刻但我們往往試圖迴避的問題:你還剩下多少個星期可活?這本書會敲醒你,讓你不再自滿,轉而開始用有限的生命追求喜悅與意義。——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紐約時報暢銷書《後悔的力量》(The Power of Regret)與《未來在等待的人才》(A Whole New Mind)作者 這本書是我們目前所需要的一記生命警鐘!它會讓你放聲大笑,但同時也會提供一些實用策略,讓你得以擁抱死亡,認真生活。——勞麗.桑托斯(Laurie Santos)博士/播客節目《The Happiness Lab》主持人 聰明、有趣、大膽,且非常實用。本書有助我們無畏地面對必然到來的死亡,並讓每一天都充滿意義。——瑪莎.貝克(Martha Beck)博士/紐約時報暢銷書《The Way of Integrity》作者 死亡是生活中再正常不過的一部分,但卻往往被視為禁忌。這是多麼奇怪的一件事。作者在書中試圖挑戰這個觀念,並幫助我們過上更美好、更快樂的生活。——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C. Brooks)/紐約時報暢銷書冠軍《打造你要的人生》(Build the Life You Want)共同作者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段文字,那表示你還活著(至少現在如此),但你有多少生命力呢?對那些渴望全心全意投入生命的人而言,這是一本活潑有趣但非常深刻也極其實用的手冊。——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紐約時報暢銷書《人生4 千個禮拜》(Four Thousand Weeks)作者 以一種嶄新、富有創意且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看待死亡以及生命的有限性⋯⋯提供實在且接地氣的忠告,可以幫助我們對死亡和生命抱持著一種比較正向的態度。——羅伊.鮑梅斯特(Roy F. Baumeister)/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暨「國際正向心理學協會」會長 《只死一次的人生》邀請讀者踏上一場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鼓勵我們重新評估生命中的優先順序,並充分利用時間。作者以既機智又風趣的手法說服我們接納死亡,並藉此激勵自己要過著更精彩豐富且更有意義的人生。——奇普.康利(Chip Conley)/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暨「現代長者學院」(Modern Elder Academy)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還沒讀這本書之前不要死!這是教我們如何把握今天的一部傑作。——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人類潛能中心」(the Center for Human Potential)創辦人兼主任暨「心理學播客」主持人
作者介紹 喬迪.威爾曼(Jodi Wellman)曾任企業高階主管,現為專業教練。擁有賓州大學應用正向心理學碩士學位,並於該校碩士班任教,同時也是享譽國際的「賓州大學復原力計畫」(Penn Resilience Program)培訓師。也是經過「國際教練聯盟」(International Coach Federation)認證的專業教練,以及「教練培訓學院」(Coaches Training Institute)認證的專業共創式教練。她曾為包括美國運通、富達投資、PwC、加拿大皇家銀行、BMW等知名企業提供教練與演講服務。目前則經營自己創辦的企業「四千個星期一」(Four Thousand Mondays)。她在TEDx的演講「死亡如何能讓你重生」(How Death Can Bring You Back to Life)有一百四十多萬個點閱數。 蕭寶森台大外文系學士,輔大翻譯研究所碩士,曾任報社編譯與大學講師,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蘇菲的世界》、《森林祕境》、《樹之歌》、《在深夜遇見薩古魯》及《鹽徑偕行》等四十餘部。其中《森林祕境》與《樹之歌》曾分別榮獲中國時報年度「開卷好書獎」翻譯類獎項。譯文賜教:[email protected]
產品目錄 好評推薦 7前言 我想見你到快死了 9 第一章 死前驗屍:你的人生 25第二章 你想讓自己置身何處? 61第三章 與死神約會:認識生命的終點 81第四章 致命的否認:避免存在危機 105第五章 當頭棒喝:與死神擦肩而過 135第六章 遺憾的好處 155第七章 習慣:削弱生命力的殺手 175第八章 增進生命的廣度:有趣+玩樂+生活的樂趣 219第九章 增進生命的深度:追尋活著的意義 253第十章 數字油畫:讓生活多采多姿的方法 281第十一章 現在該怎麼做 309 謝辭 333參考資料
書名 / | 只死一次的人生: 一生不過 4000 週, 與其倒數, 不如行動, 正向心理學教你如何立刻改變、不留遺憾 |
---|---|
作者 / | Jodi Wellman |
簡介 / | 只死一次的人生: 一生不過 4000 週, 與其倒數, 不如行動, 正向心理學教你如何立刻改變、不留遺憾:‧一本鼓勵讀者用心活著、珍惜每一刻的生活指引。‧提供完整的人生整理表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6264182898 |
ISBN10 / | |
EAN / | 9786264182898 |
誠品26碼 / | 2682971852000 |
頁數 / | 352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17*2.1cm |
級別 / | N:無 |
自序 : / 前言/我想見你到快死了
嗨,我是喬迪。目前我還有1,821個星期一可活。等你看到這本書時,可能只剩下821⋯⋯ 或82個了,誰知道呢?我可能已經掛了,也可能躺在一個甕裡,耐心地等著我老公想好要把我的骨灰撒在那裡。
不過,如果此刻我已經躺在一個甕裡(對我來說這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而你正在閱讀這本書(太棒了),這就意味著在死神敲我的門之前,我得以把這本書寫完,說明我這一生對死神的迷戀(請稍微忍耐一下,我發誓我很快就會說明個中原因)以及我如何熱切地想要在那無可逃避的死亡陰影之下過著精彩豐富的一生。很高興你也加入了我的行列。
本書的目的是要指引那些有朝一日可能會死去(無論他們願不願意承認)的人。知道自己來對了地方,你是不是感到比較安心了呢?說得更確切一些,我猜你之所以會來到這裡,是因為你希望你的人生還有更多的可能性。或許你感覺你並沒有把握住自己的生命,一直將它視為理所當然⋯⋯
而且陷入了慣性的模式,儘管有了一些成就,但總覺得人生應該不僅止於此⋯⋯
下面哪一種情況你聽起來很熟悉呢?
‧你有一個揮之不去的惱人念頭,總是覺得自己太放不開,一直在打安全牌,而且你相信你還可以從自己的人生當中獲取更多。
‧你希望自己更有行動力,但不知道要如何才能找到這種力量,因為一直以來都沒人教過我們要怎麼做。
‧你感覺自己一直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並且因此感到人生乏味。
‧你一直努力在學習、成長並追求自我實現,但還想要更多更多。我可以理解你的感受!你覺得自己如果沒有持續成長,就會停滯不前甚至腐朽,對嗎?
‧你很好奇自己是否可以過著另外一種更好的人生,有點像是電影《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的葛妮絲.派特洛(Gwyneth Paltrow)那樣。
‧夜闌人靜,獨自一人時,你心想:「難道我這一生就僅止於此?」我想告訴你的是:還有許多多的事物正等著你探索、發掘。
‧你不想在彌留之際心裡還想著:「如果當時我⋯⋯就好了。」你已經準備要真正的活著,不希望此生再有任何遺憾。
我看到你在閱讀這一頁了。我懂你。現在我要為你開個歡迎派對。
我是何許人也?
你可能會很好奇:這個說她只剩下1,821個星期一可活而且喜歡「把握今天」的女人究竟是誰?
我是個企業主管,後來變聰明了,就成為一名高階主管教練,然後又變得真正聰明,現在是一位專門教人不要再浪費人生的講師和教練。
接下來,我會就我的背景再做一些詳細的說明(好讓你們知道你們可以信任我,跟著我規劃你往後精彩而豐富的人生),但我保證之後就會回到正題,討論你的人生。
‧我曾經擔任企業集團領導人長達二十五年的時間,因此我知道全心投入一份你覺得很有意義、讓你渾身是勁的工作,但也因此整個人都被搾乾、變成一具了無生趣的空殼子是怎樣一種滋味。幸好我後來不僅脫離了那種永無休止的競爭,還過得很好。
‧我是一位經過認證的專業教練,也是一名有執照的共創式生活教練(Certified Professional Co-active Coach)。這意味著我有成千上萬個小時針對個人和團體的教練經驗,因此擁有極其豐富的資歷。過去這些年來,我一直在訓練公司機構的高層主管,帶領執行長私董會(CEOpeer advisory baord)(這很像是放牧一群貓一樣,幸好我喜歡貓)並輔導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教大家如何做好工作,並且把日子過得更好。
‧我是賓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應用正向心理學碩士,目前也在賓大的碩士課程擔任助教。這表示我曾和全球頂尖的研究人員一起研究有關快樂的議題以及「有哪些因素使生命變得有價值」。(稍後我會說明什麼是「正向心理學」。)我曾寫過一篇101頁的論文,探討本書的主題,也就是:如何運用死亡來激勵我們活出生命的廣度與深度(附有324篇參考文獻)。科學不會欺騙我們:死亡確實能夠讓我們重新開始生活。
‧我創辦了一家名為「四千個星期一」(Four Thousand Mondays)的公司。它的使命是:讓我們在死前清醒過來,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的興趣是為那些不想活得像行屍走肉並且想要找到生命目標的人演講、舉辦工作坊並制定訓練計畫。
好的,關於我的經歷,我說得已經夠多了。接下來要談談我的使命了。我已經下定決心要幫助大家在有生之年充分利用我們剩餘的時間,不要將生命視為理所當然,不要感覺自己在浪費時間、沒有活出精彩豐富的人生。我希望當最後一刻到來時,我們都能擁有讓自己引以為豪而且無悔無憾的一生。
接下來,我要先介紹一下我那位已經往生的母親。
快速瀏覽我個人的背景
一般來說,喪父或喪母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但當我的母親在58歲那一年帶著許多遺憾撒手塵寰時,我的感覺卻是憐憫與恐懼。
當我親愛的母親死去時,她的夢想也結束了。我在清理她的公寓時,發現一個又一個卷宗、抽屜和櫃子,裡面裝滿了各種手稿、草圖、名片和物件,上面記錄著她要開業的夢想,只不過她從來沒有足夠的自信付諸行動。她的家就像一個包包,裡面裝著各種被她擱置的夢想。看著這些沒有實現的願望,我除了因為失去母親(她給了我生命,也留下一隻名叫泰迪的橘色虎斑貓給我)而哀慟之外,也很怕自己死時會像她一樣,留下許多未沒有實現的夢想。
因為母親,我才得以清醒,開始正視自己的生命,避免可能留下的遺憾。因為她,我才決心要幫助你們,讓大家不致帶著遺憾告別人世,並因而招致別人的憐憫。
母親死後,我為了在人生中不留遺憾,便全力在企業界拚搏,追求自己的成就。我以為可以靠著努力,一步步升遷、加薪,在這場生命的遊戲中獲勝,但我逐漸發現:要藉由獲得老闆的肯定來定義自己的成功,下場可能是:我們不但不能因為升職與加薪而過著成功、美好、奢華的人生,反而會開始執著於自己所能控制的一些小事,同時還得應付隨著功成名就而來的壓力。為了控制體重,我規定自己要吃少一點。這一招起初還挺管用,但後來不再有效,我開始暴飲暴食。
如今我才明白我當初之所以會這樣,是為了要麻痺自己,藉以逃避生命中那些令人痛苦的部分,包括我對自己的工作有愈來愈強烈的不屑感。當時,我相信那份工作就是我存在的意義,唯有把它做好,我的人生才能稱得上成功。我一方面感覺自己無法擺脫這份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想像我的母親那樣,在死時充滿悔恨,於是就做出了一些不是很有建設性或正向的事。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我一直讓自己處於挨餓的狀態,好讓自己不去想那些令人煩心的事情。
你可能沒有什麼上癮的症狀(希望你沒有),但我猜你應該多少能夠體會我當時那種無聲的絕望。直到我釋放出心中那股一直被我壓抑的熱情,決心用死亡來激發人們的生命動力,我才修正了自己的生命航向。當我開始修習應用正向心理學課程,並允許自己研究這個獨特的主題後,我便開始真正活出自己想要的生命。
在研究正向心理學之初,我便開始數算自己還剩下多少個星期一可活。在算出自己浪費了多少時間、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時,我就像被人打了一巴掌一般,瞬間清醒過來。從此,我不再浪費自己的生命。我有了目標,也有了生活的重心與熱情。
死亡給了我生命動力,但這股動力並非出自恐懼。當我知道自己很快就會死去時,我便萌生了一股強烈的慾望,想要充分利用這一生,讓自己在生命的盡頭不留一絲遺憾(如果我活得像一般人那麼久,沒被大貨車撞死,我應該還有1,821個星期五的夜晚可活,那麼我該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夜晚,才不致在星期六的早晨宿醉的一塌糊塗呢?)我希望「過著無憾的一生」也能成為激發你的一股動力。
我希望我們能看清這個荒謬的事實:每一個人遲早都會死,但卻往往避而不談。我希望能激勵你們,讓你們或許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做出一些小小的改變(哪怕只有一個也好),以免徒留遺憾,因為唯有如此,你才算是善用你那寶貴的生命。我的目標不僅是要讓你們睜開眼睛,看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也要讓你確切地明白該如何活在當下。請容我引用那部經典的影集《辣妹過招》(Mean Girls)裡的台詞:「來吧,魯蛇!」(Get in, loser)* 讓我們把握我們的每一個星期一。
一枚奇特的銅板
我會把一枚已經褪色的銅板放在身邊,目的純粹是提醒自己不久就會死去。每次我在書桌左上角的抽屜、我皮包裡放口紅的那個小口袋、或前門放鑰匙的桌子上看到那枚銅板時,也會說著同樣的話。我會摸著那枚銅板,鄭重地對自己輕聲說道:「我不久就會死去。」這聽起來有點戲劇化,而且那枚銅板上除了memento mori這幾個拉丁字之外,還鐫刻著一個看起來不太吉利的骷髏圖像。memento mori的意思就是:「記住你一定會死。」這幾個字給了我極大的動力,讓我從此一腳跨入了「活著」的世界。當我想到自己會死,就會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這件事(用一枚銅板來提醒自己)聽起來很簡單,卻讓我有了生活的動力,幫助我優先處理那些重要的事情。在本書中我們也將給你這樣的動力。
因此,無論你現在是處於生氣勃勃,還是行屍走肉的狀態,無論你是否只是慣性地、無意識地活著,無論你多麼怯於碰觸生死的議題,我想告訴你:我也是過來人,但在我克服了恐懼、淡漠和揮霍時光的習慣之後,我終於找到了真正的生命,而我所做的只不過是換一個視角來看待自己的死亡罷了。
這是你我之間共同的連結,因為我們都是世間的過客,是有限的存在,終有一天會消亡。說得難聽一些,我們最終都會成為一具具屍首,而且很快就會被人遺忘。
既然我們都是一夥的,何妨讓我們踩著輕快的步伐,沿著人行道走到那家冰淇淋店,和死神一起邊吃著冰淇淋,邊聊聊死亡?不過,在開始吃第二勺冰淇淋之前,我想說明幾件事,以免你受到太大的驚嚇:請你放心,我身為死神的啦啦隊員,目的並不是要把大家搞得很沉重悲傷,而是要幫助大家過著生氣蓬勃的人生
你:好是好,但可不可以不要請死神來和我們一起吃冰淇淋呢?
我:好問題,但答案是:「不行!」
為什麼我們需要請死神和我們一起吃冰淇淋
我們都想要認真地活著,不是嗎?我們的咖啡杯上寫著「把握光陰」這幾個字。聽到「你只能活一次」這樣的話語時,我們會忙不迭地點頭,表示贊同,也都迫切地想要像《獅子王》裡的那首歌曲《HAKUNA MATATA》所唱的那般過著「放下一切,無憂無慮」的生活。是的,我們都希望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寶貴時光!
然而,我們往往把自己的生命視為理所當然,總以為自己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做自己渴望要做的事,於是遲遲沒有採取行動,想等到「以後」再做。然後,為了應付眼前種種不得不做的事務,我們便進入了「自動導航」的模式,行禮如儀、虛應故事地過著日子,然後才猛然發現一個月的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過去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經常會感覺錯過自己的生命。
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實現自己的心願,在死前真正活一次呢?
答案是:我們要和死神做朋友。這話聽起來很矛盾,但與死神為友能夠讓我們清醒過來,過著更朝氣蓬勃的生活。根據我的經驗,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或許很快(希望不是立刻)就會死去時,往往就不會再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大多數人在想到死亡時可能會感到焦慮,但思考死亡終究是一件很勵志的事,能讓我們認真地對待自己的生命,明白哪些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尋求生命的意義,並且有意識地採取應有的行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在臨終時擁有許多精彩的回憶,對自己的一生感到滿意,而非悔不當初,悲歎不已。
我知道你可能會想:有關死亡的議題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但請不要害怕,我們不會在停屍間裡流連。不,我們會巧妙地運用我們和死神的關係,以正向心理學的原理和精神(我對這個主題略知一二)來幫助我們剪裁自己的人生,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等等,什麼是「正向心理學」呀?
正向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哪些事物讓生命具有價值以及我們該做些什麼才不會浪費生命的學問。1999年時,擔任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會長、號稱「正向心理學之父」的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博士發表了一篇宣言,呼籲心理師「讓心理學遠離黑暗,迎向陽光」。他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不將重點放在心理健康而非心理疾病之上呢?」從此,正向心理學便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人類的潛能與福祉之上。
塞利格曼在賓州大學創辦了應用正向心理學的碩士課程。2019年,我開始修習該課程之後,他便成了我的老師,讓我見識到何謂存在主義的正向心理學。這是一門研究生與死如何緊密相連以及我們如何能活得更好的學問。它改變了我的生命。我希望它也能改變你的生命。在本書中,我們所探討的一切都是以正向心理學為本。
人人都想過更有朝氣的生活
這些年來,我在治療客戶時,發現了一些共通的模式。大家都想活得更精彩,但卻面臨了種種困境。有些人不想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因為比起直視死亡並採取行動,把頭埋在沙子裡要更容易一些(稍後我們會再度談到這一點)。有些人分不清「過著忙碌的生活」和「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有何不同(稍後我們也會講到這個),於是便一味地瞎忙。有些人雖然覺得日子過得很無聊,卻不知道該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有興味(你猜對了,稍後我們也會談到這個)。有些人則有著我先前在這篇序言中提到的一些狀況。
你可能也像這些人一樣,對自己和人生有著更高的期待,卻擔心自己可能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害怕自己會帶著許多悔恨死去,無法實現心中的願景。你不願虛擲光陰、浪費生命,卻不知道該怎麼做。
別擔心,我之所以會撰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引導你朝著這個目標前進。
我們的探險計畫
我們即將展開一場探險,因此需要一張地圖!
你:我需要打包什麼呢?要帶我的吹風機嗎?
我: 你只需要帶著開闊的心胸和一本筆記本就可以了。我強烈建議你不妨帶著最喜歡的飲料,以便在路上啜飲(無論是特大杯的香草拿鐵、咖啡因減半的抹茶拿鐵奶昔或一整杯的柯夢波丹雞尾酒都可以,但冷壓果汁我可不愛)。
地圖如下:
‧一開始會先做「死前驗屍」(pre-mortem):看看你目前的生活過得如何以及你希望以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我們會判斷你在哪些地方卡住了,並且讓你做好必要的準備,讓自己變得更有生命力。
‧接著,我們會掘開傳說中的死亡之墓:讓你了解「記住你一定會死」這句話可能對你的生命產生怎樣的影響、為什麼我們通常會避免談論死亡,以及我們可以從那些直視死亡的人身上學到什麼。此外,我們也會找出那些扼殺你的生命的習慣,以及之後可能會讓你感到遺憾的事,藉以幫助你思考要如何過下半輩子。
‧然後,我們就會開始談論如何生活:
我們將討論要如何讓你的生命更加豐富多元,充滿各式各樣好玩、有趣的體驗,藉以拓寬你的生命廣度,以免到了臨終時才怨嘆自己沒有機會再坐一次雲霄飛車、沒去拜訪你在米蘇拉(Missoula)的死黨、沒有每天提早二十分鐘下班(這樣你每個月就會多出將近七個小時的時間)從事一些休閒活動,或不曾擁有足夠的生命力。我們將讓你變得朝氣蓬勃,並且讓你的生命變得更加寬廣。
美好的一生不可能只有歡笑和嬉戲,因此除了拓寬你的生命廣度之外,也會設法提升它的深度。我們將會探討生命的意義,讓你思考自己的目標、該如何規劃以便過著健全和諧的人生、如何讓你的生命變得有意義並且充滿你所喜愛的事物。我們將深入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付出、靈性、敬畏、反思、挑戰等各項主題。當你意識到生命何其寶貴而短暫時,你的內心深處將會湧出感恩之情。
‧最後,我們將逐一列舉你可以採取哪些行動來點燃生命的火焰,同時有效回顧檢視。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跟我一樣,不過我超討厭那種心裡充滿夢想、點子和靈感卻不確定該如何付諸行動的感覺。那就像是參加了一次精彩的腦力激盪會議,但之後卻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並懷疑那些精彩的點子是否會跟著自己一起進棺材。因此,我不會讓你們在讀完這本書後雖然得到了一些答案,有了一些夢想,卻不知何去何從!我們會幫助你擬定明確具體的步驟,讓你能夠在死神上門之前過著兼具廣度和深度的精彩人生。
‧閱讀本書的路上你要注意觀看沿途那些小小的專欄,例如下面這些導航標示:
教練的話(coaching chestnuts):這是身為教練的我對你們所做的建言。
正向心理學小語(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lude):這是出自正向心理學(快樂的科學)的一些明智而有趣的短語。
在我們繼續之前,簡短且重要的免責聲明
儘管我認為討論有關死亡的議題並沒有什麼,但當我們談到死亡時,你的心裡仍然可能會湧現各種情緒,尤其是在你最近才剛失去某位親人或愛人的情況下。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你可能會產生害怕、悲傷、焦慮等感受。且讓我們覺察並且珍惜這些感受,並且善用它們來為自己創造更充實的人生。這些讓你不舒服的情緒可能會讓你產生一股動力,想要在你的人生中做出一些改變,例如:重新聯絡那些已經和你漸行漸遠的朋友、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完成你的夢想清單上所列的事項、帶領社區民眾大掃除,或多吃一些豆類食物(如果你看過那些關於世界上幾個以長壽知名的地區,例如「藍區」〔blue zones〕的報導,就會發現那些長壽之人的共通之處就是吃很多豆類)等等。要面對自己即將死亡的事實並不容易,但如果不面對,那就像是把自己活生生地埋葬了一般。
在我們開始探險之前,你或許應該簽署的契約
(為了不讓在座的律師們生氣,我應該換一種表達方式。這裡所謂的「契約」,指的是:為了創造充實的生命,我們以打勾勾的方式訂立的一種不具法律效力、卻有道德強制力的協議)請跟著我唸:
‧我會努力(不是有點,而是非常)。你的生命會出現多麼驚人的改變,完全取決於你所付出的努力。如果你願意做書中的那些練習時,就表示你是願意付出一些努力。你可能會選擇那些你喜歡的練習來做,而忽略那些你不想做的。這樣做當然沒有什麼不可以,畢竟你已經是個大人了,可以自己作主。但我希望你都能試試看。你不想做的那些練習或許正是你需要做的。你願意為自己的生命而努力嗎?
‧我願意忍耐那些不舒服的感受。當你回顧自己的生命(遑論是你的死亡)時,可能會產生一些很有意義的想法和情緒。你要對它們保持好奇心,不要因為感覺不舒服而停止向前。唯有越過恐懼的藩籬,你才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你願不願意嘗試一下,看看會有什麼結果?你願不願意試著忍耐那些不舒服的感受?
‧我願意克服生活中的種種阻礙。當你處於忙碌的狀態時,可能會告訴自己:「天哪!我連晚餐都搞不定了,哪有時間讀書?」不要急,你可以依照自己的步調慢慢來。你是否願意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疼惜自己、善待自己呢?
‧冒一些風險發掘你的熱情之所在。沒有人光是躺在沙發上就能發掘自己的熱情與興趣。你得走出去實際嘗試一下、吃點苦頭,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你必須願意參與自己的生命。我之所以用「參與自己的生命」這樣的字眼,是因為你得親自下場,而非在場外觀望,期待能發現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物,期待自己可以奇蹟般地多出一些時間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你願不願意克服心中的恐懼,去追求自己所熱愛的事物?
‧以平常心對待別人的意見。當一個人開始努力變好時,身邊的人可能會覺得不太自在。這是因為他的改變會影響到所有相關的人。如果你重拾吹奏長笛的嗜好、去戶外健行並修習線上課程,減少看電視的時間、燒菜時也不再用那麼多的鹹肉油脂,但你原本以為會支持你的人卻不贊同你的做法,你也無須訝異。你所要做的就是專心提升自己的生命體驗。如果你聽到朋友、姊妹、繼父或老闆潑你冷水,讓你很不開心,那就盡可能關起耳朵,繼續做你該做的事。你是否願意對他人意見持保留的態度呢?
‧不自我批判。當你意識到自己或許一直沒有好好把握自己的生命時,不免會感到難受與失望。但請不要批判自己。你已經開始閱讀這本書了。這就表示你已經有了進步。
‧允許自己做夢。你要允許自己想像未來的事業、生活方式、計畫、嗜好以及想過的生活。如果你任由腦海裡的聲音告訴你:「那並不實際。」或「我沒那麼多錢。」還是「他們會認為這樣做很不智。」那就等於是在你還沒把氣球吹起來之前,它就消風了。請給自己一個機會想像一些很酷的事物。你不需要付諸實行每個點子,但可以允許自己有遠大的夢想。
‧我會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樂趣。這些樂趣在於你願意嘲笑自己,嘲笑生命的荒謬。成長的過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因此如果我們不能拿它來開開玩笑,那我們很快就會放棄。
現在,你要明白表示你願意遵守前述七點。請你在下面簽名。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用你的鮮血簽署:
你的簽名 我的簽名
這真是太令人興奮了!我們要讓你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夢想和希望之上,關注它們、灌溉它們,並讓它們成真。透過本書,我們將幫助你在注定會死的情況下過著朝氣蓬勃的生活。
希望我們能夠開心的死去,尤其是在只能死一次的情況下。希望我們能過著無憾的一生,就像我那枚銅板一樣:陳舊磨損、歷盡風霜,但很有價值,而且物盡其用。
生命短暫。讓我們在死囚牢房裡辦一場派對!你有沒有多點一些奶油焦糖、彩色巧克力米,並且多要一顆櫻桃呢?因為我們要來一份豪華聖代!
最佳賣點 : ‧一本鼓勵讀者用心活著、珍惜每一刻的生活指引。
‧提供完整的人生整理表格、讓讀者認真檢查什麼還沒做、什麼應該做。
‧不說教、不嘮叨,鼓勵讀者立刻起而行的「做得到」執行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