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fficult Mothers, Adult Daughters: A Guide for Separation, Liberation & Inspiration
| 作者 | Karen C.L. Anderson |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不被愛的女兒: 別受困在無法和解、修復的母女關係裡, 不必勉強自己成為母親滿意的女兒:對於母女關係的困境,多數著作會提出改善、修復關係的引導,但本書作者卻認為,你需 |
| 作者 | Karen C.L. Anderson |
|---|---|
| 出版社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商品描述 | 不被愛的女兒: 別受困在無法和解、修復的母女關係裡, 不必勉強自己成為母親滿意的女兒:對於母女關係的困境,多數著作會提出改善、修復關係的引導,但本書作者卻認為,你需 |
內容簡介 修復、療癒都無法解決母女關係的困境時, 你需要的是拿出勇氣,擺脫母親對你的評價, 活出真正的自我! *《紐約時報》暢銷書 *美國亞馬遜分類排行Top50長銷書,讀者口碑讚推! *母愛創傷力作,《情緒勒索》作者蘇珊.佛沃強力推薦! 你會拿起這本書,很可能你也感到苦惱不已。 那個該成為你避風港的人,卻讓你覺得沒自信、認為自己沒價值; 你努力貼近、討好、配合,似乎做什麼都不對,無法令她滿意; 你決定遠離,擺脫她的束縛,卻又被焦慮、恐懼喚回…… 這麼多年過去,你才發現自己既無法改變那個人, 也一再和那個讓你感覺貶低、匱乏、失落、孤獨的人牽扯不斷, 彷彿你還是那個小女孩,被丟在童年裡, 你覺得自己是那個不被愛的女兒…… 這些感覺很可能造成你終身痛苦的源頭。不過,改變這一切的關鍵不是她——你的母親——而是你! 這本真誠的指引之書,來自凱倫.安德森的生命經驗。她和母親的痛苦關係,一度讓她在成年後陷入黑暗的困境,然而也是這段經歷讓她得到成長的養分,不只從困難的母女關係中蛻變重生,也學會面對其他的人際關係。 她在書中誠實揭露自己的過往,結合情感與實作導引,帶你走向一條充滿勇氣的自由之路,即使拒絕聽從母親、與母親劃清界線,你也不會感到罪惡、焦慮與恐懼,最終將能以個人的價值觀、欲望、需要與喜好為基礎,創造屬於自己的生活。 ☉活在二擇一的世界 你在母女關係中,是否經常陷於全有或全無,或者不是A就是B的極端狀況?或許你還認為面對母親時,一定要做出防衛、抵抗來保護自己,不然就只能俯首屈從,任由她予取予求。 或許你也一直拼命讓你們的對話維持在表面與淺層,以免墜入情緒深淵。 有時候你甚至會擔心,如果不把她從你的生活驅離,你將會一輩子被她綁住。 上面這些描述沒有一個是讓人愉快。事實上,光是想到你們之間的關係就讓你筋疲力竭。 以前我的母女關係就是讓我有這樣的感覺,我也與其他女性一起研究過這個題目,我發現有類似感覺的人,比你想的還要多。 好的時候,只是有一點討厭或感覺受限;糟的時候,令人緊張,覺得像無能為力的憤怒那樣令人無奈。藏在底下的是悲傷,也許還有說不出口的哀痛。 我曾經在這個極端的狀況下過了幾年。現在回頭看,如果當時有人對我說,不用過得這麼辛苦,我只會說「你不知道我媽是怎樣的人」。那時的狀況真的相當棘手,找不到半點能讓人好過的解方。 現在我懂得比較多了。我知道有無窮的選項,不是只能全有或全無。明白這點後,隨之而來的是無限的自由、和平與主控權,做決定時也能感到自信,覺得自己做得好做得對。然而,這裡說的做決定不是為了你母親,不是為了避免衝突,或是為了徵求她的同意。 講到你跟母親的關係,我很確定:你不像自己覺得的那樣毫無力量,你可以做出讓自己覺得好、覺得對的決定。 我曾經被指責(多數是被母親)說我企圖加深成年女性與她們的母親之間的裂痕;我也被指責(多數是被成年女兒)應該要激烈到「不相往來」才對。 如果你在情緒上與母親糾纏不清,或是母親對你冷淡、漠不關心跟挑剔,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的。你很可能是個不太有自主性的人(所謂的自主,就是你並非受到脅迫,而有能力經過思考,主動地做出決定;你也可以不受母親影響,自由自在地做自己)。你在下意識中,會相信母親的意見、需求、價值觀與慾望遠比你自己的更加重要。 也許出於某種原始本能,你害怕如果選擇忠於自己而不是母親的話,會有什麼壞事發生。 我希望你能從這本書學到如何保有自我,成為一位情緒獨立的女性。 你會領悟到你是自己唯一需要負起情緒責任的人。 你會發現當你將焦點放到自己身上時,例如你的價值觀、慾望、需求與喜好,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你在母女關係(無論你是否見到她或跟她說話)之中的樣子,將會以你過去不敢奢求的方式改變。 你也將不再能容忍虐待跟失能的行為。 你信任自己,擁有並掌握自己的界線,不是出於防衛或被動,而是出於堅定與理智。 而這對你和所有的女性來說,都是最仁慈與尊重的對待。 對大多數人而言,像「分開」跟「連結」這類字眼都帶有情緒。其實,這些字眼並不帶有情緒,它們可用於描述想法、意見跟觀點,而這些描述卻被認為帶有情緒。它們表達的是你的觀點,而非情緒;是你的觀點產生了情緒。 區分這兩者的差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你用這些字去描述情緒,你一定會感覺無力。 如果你的情緒受母親影響,就無法得知自己的想法與情緒從哪裡開始,而她的情緒又在哪裡結束。 你母親將會相信為了要讓她感到快樂,你必須以某些方式思考、感覺與行動,所以你就無法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與感覺,或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你也一樣會相信︰為了要感到快樂,她也必須以某些方式思考、感覺與行動。 她會從她的感覺去推論你的感覺。 而你也會從自己的感覺來論斷她的感覺。 我相信真正的連結或許有些自相矛盾,但要做到真正的連結是可能的,只要你跟你母親都是獨立自主的女性,有著自己的想法、情緒、夢想與慾望。只要你們兩人都瞭解自己、愛自己跟信任自己,並以此建立起有愛的界線。而這界線會讓你們彼此都能做自己,無論是好的、壞的、醜陋的,那都是最好的自己。 幸好,建立界線這件事不需要你母親的參與。她不需要像你那樣——或是你認為她應該要的那樣——去瞭解自己、愛自己跟信任自己。 只要你跟自己越加緊密,你就能跟母親有更好、更自在、更多的空間去連結,無論她正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 情緒上與母親「分開」是解方也是良藥,我們不需要修理或治療情緒,我們也不需要追求和平,因為那就是和平。 ☉覺醒 我記得很清楚。我媽站在前院,手上拿著一封她打算要寄出的信。 她高高舉起,大喊:「我要離開我媽!」 我當時二十出頭,她四十多歲。我一點也不吃驚,她跟我外婆不合早已不是祕密。我媽經常說她絕對不會像她媽對她那樣對我。我已經聽過她們之間的事,我為我媽感到心痛。 例如有一次外婆對我媽說,「如果我有錢,我就要讓你去整容,修修你那張臉。」 我媽在她高中班上可是被封為班花的。她跟我講過好幾次這段往事,我知道她很受傷。 我外婆是個大美女,我媽也是。就像她們那個世代的許許多多女性,外貌就是一切。她們的長相與性徵(但不可露太多)就是本錢。這個想法烙印在她們腦子裡最深最原始的地方,相信這就是女人的生存之道。 我還記得大概是八、九歲,我媽帶我去看小兒科醫生的那天,是我第一次覺得自己身體一定哪裡出錯了。因為等我們看完醫生回到家,她竟對我繼父說:「醫生說她很大隻。」這語氣很明顯混合著嘲笑、恐懼跟厭惡。 我十二歲的時候,我媽要我節食。我重讀高中時的日記,裡面寫滿了覺得自己像頭豬,恨自己為什麼要吃那麼多。 我媽跟外婆一直都很關心我的體重。但回頭看當時的照片,我只能搖搖頭,我的體重根本沒有問題!我現在認為,我媽那時擔心的兩件事,一是有意識的,另一個是無意識的。首先,她擔心要是她有個胖女兒,旁人會怎麼看她。再者,她擔心萬一我有個肥胖身材,就沒有男人會愛我、照顧我。 * * * 進入青春期後,我相信我跟我媽之間有典型的母女衝突,但我也以為我們的關係不同,至少比她跟外婆的關係要來得好。我媽經常說我們很親密,甚至是「好朋友」。我現在知道她是刻意要我們的關係跟她與外婆的不同。 但我當時不知道的是,我跟我媽並不是真的親密,我們只是彼此依附,隨著對方的情緒起舞。當時我們都是單身,兩人一起去夜店喝酒,跟那些說我們是姊妹的識相男人調情熱舞。她幾乎全面性地參與我的生活,只要我想區隔某些事物,她就會表現出受傷或生氣。因為我下意識地會在任何方面渴求她的注意與認同,我都照著她的要求去做。 其實那時候,我並不明白我們的關係有多不健康。 時間快轉到我二十五歲,時間是二○一○年底,我也離開我媽了。只是和她不同,我不是寄紙本信,而是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即使她(或我們)渴望一份不同的、更健康的母女關係,我們終究沒逃過那些彷彿刻進石頭的模式。我媽無意識地表現出某些態度與行為,而我也無意識地接收了;然而當我想要自立,脫離母親獨立生活,就影響到我們的關係了。 我接下來會告訴你一些讓局面演變,使我相信離開母親有理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我現在終於有所領悟,當時我以為別無選擇,以為只要離開我媽,選擇不再跟她連絡,就能解決我所有的問題。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才是執著於母女關係的那一方。只要有人願意聽,我就會把自己的傷痛與憤怒,把我媽怎麼誤了我的細節,一股腦地傾瀉出來。我那時沒有意識到這份信念不健康,甚至相信這一切都是我媽造成的。 當我接觸到「受害者情結」時,一切就明朗了。在那之前,我抗拒接受我可能是受害者,因為在我們家,「成為受害者」是很可恥,而且必須不計一切代價避免。 (未完)
各界推薦 【國內各界名人推薦】 ★ 郝譽翔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 ★ 黃惠萱 |《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38種暖方式,把母女關係愛回來》作者★ 蘇予昕 |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蘇絢慧 | 諮商心理師 【國外媒體、專家、各界名人口碑推薦】 ◆「如果你長期為母女關係所苦,絕對不要錯過這本書!它告訴你如何去理解母親的言行舉止,如何去驗證你的見解,最終如何採取有效的策略。」——蘇珊.佛沃博士,著有《情緒勒索》、《父母會傷人》、《母愛創傷》 ◆「對多數與自己母親關係不和的女性來說,這是一本實用且令人振奮的指引!」——克莉絲汀.諾瑟普博士,著有《女神永不老》 ◆「凱倫.安德森以最具同情心與動人的方式,接觸、擁抱與轉述了母女關係中發生問題最根本的部分。安德森以優雅、勇氣與卓越的才華,以坦率真誠與多種角度分享她自己的故事,鼓勵我們效法。加上她清晰與堅定的寫作風格,我推薦每位苦於(各種面向的)母女關係的女性都應該讀本書。」——吉娜.巴瑞卡博士,美國康乃迪克大學英文與女性主義理論教授 ◆「無論你是否還能與母親連絡,這本書會為我們生命中最令人煩憂的人際關係,提供健康與從根本改變的模式,為我們樹立典範並啟發出優雅、接受、諒解與活力。安德森帶給眾人的理性思維,如魔法般地讓一切有了美好的改變。」——蘿拉.萬森,紐約時報與全球暢銷書《這不是你以為的故事》的作者 ◆「凱倫.安德森探討的母女關係,是現今世界上重大課題的其中之一。當我們瞭解成長時期的經驗對心靈造成的影響時,我們就可以決定讓一切過去。凱倫在本書內提供了詳細步驟,從經驗上我知道這不容易,但卻是我目前做過最重要的事情。讓凱倫引領你吧。」——布魯克.卡絲提勒,「人生教練學校」的總教練指導與創辦人 ◆「現在或曾經苦於母女心結的人,這是本必讀的好書。不只如此,作者建議的方法還可用於你生命中其他的親密關係或人際關係上。」——瑪莎.胡德納,「綠山身心健康機構」總裁與共同經營者 ◆「凱倫.安德森以她真誠、幽默與循序漸進,為受母女心結所苦的女兒們,提供心靈安頓與活力的指引。」——安.依米格,著有《聽你母親的話︰她那時說的話,我們現在說的話》 ◆「凱倫.安德森在本書裡提供了動人的故事、實用的工具與聰明的點子,不只對母女關係,也對你其他所有的人際關係有幫助。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受到旁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惡劣行為所苦,你一定要讀這本書,最後一定能有所改變。而且只要你改變了,就能改變兩人之間的關係。」——南西.默海德博士,臨床心理學家 ◆「《不被愛的女兒》展現了令人驚艷的智慧。作者獨特的看法與解析,激發我們思考與他人的互動模式,並做出健康的選擇。無可否認的是,我們成長中受到的教養會影響我們之後的生活方式。這本書促使讀者與領導者去深思關係中的策略,並且能欣然接受作者明智與合理的建議。」——布蘭達.威爾金斯博士,「SoulPowered」與「BMG管理」總裁
作者介紹 凱倫.安德森(Karen C.L. Anderson)她是Mare(鼓勵女性重新以母親角色照顧自己的女性社群)的創辦人。她的第一個身分是作家,然後是認證的人生教練。凱倫相信真相絕不會造成痛苦,而所有的故事都能透過「真相」濾鏡述說。她支持女性用自己的聲音去述說真實,並減少痛苦。凱倫在另外一個人生裡,試著將她右腦的自己去配合她左腦的工作︰塑膠產業雜誌的記者(如果每次有人提到電影《畢業生》中的著名台詞︰「未來的趨勢是塑膠」,她就能得到一美元的話,那她就發財了)。她跟左腦工程師結婚,目前住在康乃迪克州的東南部。陳采瑛畢業於中央大學英文所,偶爾客串當譯者。譯有《再忙也要躺好躺滿:跟樹懶學耍廢,爽爽人生不白費》、《走路要有喵態度》、《汪想賴在你身邊》等。
產品目錄 【目錄】 第一章 導師——啟發我的大師們第二章 給女兒們,還有她們的母親第三章 為什麼我要寫這本書?第四章 活在二擇一的世界第五章 覺醒第六章 「那麼告訴我,你跟母親之間發生了什麼事?」第七章 你的母女關係出了什麼問題?第八章 你是一個有勇氣、有自覺的創造者第九章 但我怎麼還會感到憤怒、傷心、悲痛、苦悶、愧疚呢?第十章 天啊!又是扳機又是按鈕又是刺!第十一章 解除扳機,鬆開按鈕,拔掉你的刺第十二章 關於我們的小女孩腦第十三章 不傷害人,也不容許被傷害︰如何建立、表達與維持滴水不漏的界線第十四章 跟自己劃出界線第十五章 「她操控我,不讓我擁有、無視我的界線。」第十六章 設立界線時,無可避免的罪惡感、焦慮與恐懼第十七章 為人母的不應該這樣……第十八章 「不被愛的女兒」的迷思第十九章 做自己的母親,抱抱自己吧第二十章 在面對「羞恥」這類強烈情緒時,該如何以母親角色照顧自己第二十一章 去除羞辱感的激進方式第二十二章 踏上改變之路第二十三章 選擇無條件的愛第二十四章 掙扎的反面是什麼?第二十五章 給讀這本書的母親們第二十六章 親愛的凱倫,請告訴我……第二十七章 最後——
| 書名 / | 不被愛的女兒: 別受困在無法和解、修復的母女關係裡, 不必勉強自己成為母親滿意的女兒 |
|---|---|
| 作者 / | Karen C.L. Anderson |
| 簡介 / | 不被愛的女兒: 別受困在無法和解、修復的母女關係裡, 不必勉強自己成為母親滿意的女兒:對於母女關係的困境,多數著作會提出改善、修復關係的引導,但本書作者卻認為,你需 |
| 出版社 / |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 ISBN13 / | 9786263611160 |
| ISBN10 / | |
| EAN / | 9786263611160 |
| 誠品26碼 / | 2682397123005 |
| 頁數 / | 240 |
| 裝訂 / | P:平裝 |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 尺寸 / | 21 14.8 1.5 cm |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
你不是你母親的女兒
——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
我最早有個記憶,是幾十封寫給我母親的信。當時我總是潦草寫完後,就快速藏進房間裡一個小型木書架的後面。它們就這樣塞在書架與牆之間狹窄的縫隙中。裡面揭露的不是奉獻與愛,而是滿滿的怨忿。字裡行間是沾滿淚痕的真心話,訴說著多麼希望自己從未出生。面對嚴格的母親,我不會直接表現,但在她背後,我會把心情傾瀉在紙張上,暴怒又狂躁。
有一天,她進我的房間打掃,發現這批藏起來的信件。她一封一封拆開來閱讀,我則嚇到坐在床上動也不動,幾乎不敢呼吸。最後,她終於抬起頭了,眼裡的怒火與責備直接射穿我。
她用一支木柄刷打了我一頓,沒讓我吃晚餐就叫我直接上床睡覺。我當時八歲。
你會拿起這本書,很可能是因為你也想訴說自己的經歷。或許你也有個不是忽視你,就是想要吞噬你的母親 (或是這兩者令人抓狂又不知所措的綜合體)。她可能偷偷地與你競爭,還設局讓你失敗——一個明明該成為你避風港的人,卻讓你覺得沒自信、認為自己沒價值,或讓你一直營養不良。或許你發現自己持續著、一次又一次地被令人抓狂的環境束縛卻感到不知所措;也或許,你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彷彿做什麼都不對,即使你已經年復一年努力嘗試要取悅這個人,她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早已經打定主意不被取悅。
即使你已經成年,但因為經常性的心理匱乏感,或是嚴重的缺乏自信,造成你覺得自己有缺陷。如果是這樣,這些感覺很可能是造成終身痛苦的源頭。例如交出自己的權力,自我放逐,創造依附關係,自我封閉,破壞自己的成功,無法體驗生命與愛中真正的快樂。
如果你有上述的情形,那你來對了!
這本真誠的指引之書,由幫助過很多女性的優秀指導教練凱倫.安德森所寫。它會帶你一步一步穿越迷宮,來到自由的應許之地。因為她自己就親身走過這彎曲小路,找到通往真正自由的大路。現在,透過書頁,她慈愛地點亮光明,帶你跟隨她的腳步,讓你得以踏上同樣的康莊大道。
雖然過去發生的事情錯不在你,但你現在有責任讓自己成長。我真希望能付錢請誰來幫我們做這件事情。然而,如今只有你能讓自己從過去無意間累積的創傷解脫。關鍵在於,你要毅然決然地站出來,拒絕成為童年的受害者,願意正視自己是如何讓傷害持續,最後你才有辦法做出不同的選擇。
這其實是令人欣慰的,表示你現在有能力永遠脫離那些「我不夠好」、「我不值得」等等,任何你以為造成母親無法依你需要來愛你的原因;這也表示你可以成為真正的自己,不用被病態的母親牽連;表示你覺醒成為真實的自己,此後自由過著快樂與健康的生活,並擁有快樂與健康的人際關係。你可以擁有以相互尊重、敬意、信任與真誠關懷等健全特質建立的關係,而不是過去為了保持與母親的羈絆而不得不受限的自我。
至少理智上我們明白,不會因為過去的經歷而受限。然而,有時候很難相信我們竟然經常不斷重複過去,一再地和那個讓自己感覺匱乏、貶低、失落與孤單的人有所牽扯。彷彿我們現在還是小女孩,被丟回童年時的家裡。
因為你無力改變,所以覺得十分沮喪與絕望。你可能渴望、希望與祈禱你的母親終究會改變,看見你是優秀的女兒,認可你的美好、聰明、勇敢與價值。你始終相信,她才握有讓你自由的鑰匙。
這本書想為你揭開的事實不只如此,還有更多讓人振奮的,例如你所想要的自由,根本不是來自你母親為你做了多少改變。完全不是。幾乎可以說,造成你今日痛苦掙扎的主因,與她關係很少,甚至沒關係。如果你還掙扎著想成為生活與愛情中有價值的女人,非常可能是你為了回應母親的行為,而困在你刻意創造出來的「自己」裡。你一直困在她投射到你身上的角色裡,被你自己內化的故事給束縛,就這樣過了幾十年人生直到現在。
真相是,你不是你母親的女兒。你是你。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由生命奇蹟而產生,具有善良、光明與愛的生物。一個有能力將過去的經歷,轉化為智慧、深度與真實之愛的女性。你現在可以在母女關係之外,重新定義你是誰,發揮生命的潛能。你也可以看看這個可憐女人的真實樣貌:她只是這個星球上另一個脆弱、不知所措的人,正在盡她最大的努力尋找方向。
讓這本書成為你的好朋友,放在床邊陪你入睡。每次在你要打電話給你母親時,讀讀這本書,提醒自己有能力讓對話變好。最後,我鼓勵你運用書中的內容幫助自己覺醒,成為真正的自己,以及你有機會完成的治癒,擁有健康與快樂。無論過去如何,都將成為現在的養分。
————
本文作者: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是美國的專業精神治療醫師,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著有《七週遇見對的人》(Calling in “The One”: 7 Weeks to Attract the Love of Your Life)、《清醒地分手》(Conscious Uncoupling: 5 Steps to Living Happily Even After)
最佳賣點 : 對於母女關係的困境,多數著作會提出改善、修復關係的引導,但本書作者卻認為,你需要的不是修補它,而是拿出勇氣,擺脫親情勒索,擺脫被母親厭惡、失望的恐懼,學習成為自己的母親,照顧自己,為自己找到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