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擺脫: 家人、感情、朋友、職場, 不能逃跑的人際關係, 如何不再煩惱? | 誠品線上

自分を苦しめる嫌なことから、うまく逃げる方法

作者 大嶋信賴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完美的擺脫: 家人、感情、朋友、職場, 不能逃跑的人際關係, 如何不再煩惱?:◎老闆很苛刻、主管很機車,但這工作……就是沒勇氣離職。◎跟舊情人分開多年,還是忍不住去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老闆很苛刻、主管很機車,但這工作……就是沒勇氣離職。 ◎跟舊情人分開多年,還是忍不住去看他 (她)的臉書、推特? ◎我媽老是用「我這是為你好」情緒勒索我,怎麼擺脫又不讓她傷心? ◎想戒購物衝動、戒飲料、戒食慾、戒賭……總無法持久,覺得自己很沒用。 那些難相處的家人、不愉快的感情、痛苦的職場…… 這些不能立刻逃跑的人際關係,如何不煩惱? 作者大嶋信賴是有25年執業經驗的日本知名心理諮商師, 他說,多數人會有這些痛苦,是因為誤解了「擺脫」的意思。 擺脫不是真的遠離或是逃跑, 而是有智慧的「不要替對方著想」, 並找到一個讓自己能很開心跟對方相處的位置。 作者就用這套方法,從一個從小缺乏母愛的孤獨患者 轉換成一位成功的心理學專家。 ◎明明是苛刻的對待,你卻把這當成愛!難怪你跑不了。 「主管對我這麼苛刻,是為了將來拔擢我。」 「我媽這樣對待我,出發點是為了我好!」 「如果我就這樣離開他,他會很孤單,他只有我呀!」 如果你也常這樣想,快醒醒吧!因為大腦分泌的腦內啡會讓你對這些痛苦上癮。 ◎難相處的家人、不愉快的感情、痛苦的職場,怎麼完美擺脫? .父母一定會孤獨,甚至嫉妒你的生活, 此時不要想方設法幫他排解情緒,你以為在替對方著想,其實不然。 .戀愛經驗豐富卻走不進婚姻?可能是「同卵母女」情緒惹的禍。 老想窩在家,可能是「來自母親的愛」造成的。 .朋友不用多,挑選你想深交的就好, 不然天鵝會因為寂寞,只好跟著鴨子走。退群組,真的不用一分鐘。 .天天想離職,就是走不了? 職場最不缺的就是:替別人著想。千萬不要這麼做,沒有你,同事真的不會怎樣。 老覺得自己很沒用?如何才能完美的擺脫? 需要的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本書第四章會告訴你)。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溫暖療癒系作家、編劇/劉中薇 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企業心理講師/蘇益賢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大嶋信賴心理諮商師,「insight counseling」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董事。美國私立阿斯伯里大學(Asbury University)心理學院心理學系畢業。曾任職於酒精成癮症專門醫院周愛利田診所,也以東京都精神醫學綜合研究所的實習生,以及成癮問題臨床研究所附屬原宿諮商室兼職職員的身分,學習如何應對成癮症。曾任成癮問題臨床研究所附屬原宿諮商室室長,以及IFF股份有限公司代表董事。因感於心理創傷治療的全新可能性,而成立「insight counseling」心理諮商公司,開發短期療法FAP(Free from Anxiety Program),專門治療心理創傷及其他多種心理症狀。諮商經歷25年,臨床經驗累計超過8萬件。著有《覺得「沒有真正的朋友很寂寞」時要讀的書》(KADOKAWA出版)、《立刻脫離金錢不安的方法》(總和法令出版)、《不再煩惱,重置口頭禪》(大和書房出版)、《我可以不計較,但你不能理所當然》(繁體版由楓書坊出版)等。林信帆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中日組修業完畢,為專職專業的自由譯者。譯有《帶人的問題,Amazon都怎麼解決?》、《破解四季報,年年找到漲10倍飆股》、《手把手!勝率之王教你買股票》、《Amazon的人為什麼這麼厲害?》(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想完美的擺脫,先了解孤獨是什麼/劉中薇 推薦序二 那看似擺脫不掉的,背後都有原因/蘇益賢 前言 無法擺脫折磨你的人,不是你的錯 第一章 我也想逃,但就是走不了…… 1.網路照片越現充,現實生活越孤獨 2.明明是苛刻的對待,你卻把這當成愛 3.幼年時得不到母愛,造就了我的孤獨體質 4.團隊精神是什麼?我從來不懂 第二章 無法擺脫這些人?因為你上癮了 1.都是腦內嗎啡惹的禍 2.酒精成癮症,並不是對酒精上癮 3.罵人與被罵,腦部都會出現快感 第三章 孤獨情緒的變體,嫉妒 1.嫉妒是因為恐懼──害怕落單 2.雙親會嫉妒小孩,醫生會嫉妒患者 3.你常找人訴苦?當心越訴越苦 第四章 孤獨無須排遣,過了就會好 1. 你以為在替對方著想,其實不然 2. 有些情緒你要放著,不要處理 3. 這個神奇咒語可以幫你擺脫:我奉獻此時此刻 第五章 擺脫家庭中,令人厭煩的嘮叨 1.總把「我是為你好」掛嘴上…… 2.長期困在痛苦中,人只學會了放棄 3.父母會嫉妒孩子的婚姻 第六章 老遇渣男,怎麼辦? 1.常因男友的小舉止而發怒 2.不性愛就心不安!難道我有性成癮? 3.渣男退散!靠這句魔法咒語 第七章 朋友不用多,只挑選你想深交的 1.天鵝因為寂寞,只好跟鴨子走 2.退出群組,你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第八章 天天想離職,就是走不了! 1.擊退職權騷擾的聰明選擇 2.職場金律:千萬不要替別人著想 3.別傻了,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第九章 擺脫「沒用的自己」 1.想戒酒,就要正視真正的自己 2.想戒賭,只要不再扮好人 3.工作老做不久,問題可能出在你的母親 後記 無法擺脫,是因為我想找回失去的母愛

商品規格

書名 / 完美的擺脫: 家人、感情、朋友、職場, 不能逃跑的人際關係, 如何不再煩惱?
作者 / 大嶋信賴
簡介 / 完美的擺脫: 家人、感情、朋友、職場, 不能逃跑的人際關係, 如何不再煩惱?:◎老闆很苛刻、主管很機車,但這工作……就是沒勇氣離職。◎跟舊情人分開多年,還是忍不住去看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612382
ISBN10 / 9865612380
EAN / 9789865612382
誠品26碼 / 2681919337005
頁數 / 20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2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500g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擺脫不是真的遠離或是逃跑,而是有智慧的「不要替對方著想」,
並找到一個讓自己能很開心跟對方相處的位置。

試閱文字

導讀 : 無法擺脫折磨你的人,不是你的錯

在人際關係、職場或工作上,經常會遇到折磨自己,想擺脫卻擺脫不了的討厭事物。
不過看一下身旁,卻有很多人能巧妙、順利的擺脫。過去的我一直以為,遇到討厭的事情時選擇不逃避,才對人生有幫助,並在心中一直批評他們:「那樣逃避,會讓人生缺少深度。」
只不過,當我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回顧過往人生卻發現:「奇怪?原以為選擇不逃避對人生有益,但最後我的內心卻沒有因此變得富足。」「原以為選擇不逃避的人,在精神上能有所成長,結果卻完全沒有!」我對這樣的結果感到訝異,並帶給我很大的衝擊。我一直以為,不斷逃避會讓人生變得空虛;但最後變得空虛的,反而是想逃卻沒逃的我。
因為害怕被討厭、因為害怕逃避後還是失敗、因為害怕被笑膽小沒骨氣──這些都只不過是因為我沒勇氣逃避,而說出的藉口。想擺脫卻擺脫不掉,人生宛如陷入泥沼般,這句話非常適合套用在我身上。
或許有不少人會覺得:「與其有時間想東想西,不如趕快擺脫或改變現狀,不就好了嗎?」可是,只要一陷進去的話,真的逃不了!
然而,當我了解「為什麼無法擺脫的心理機制」後,我就可以輕鬆甩開一切。我反倒明白了,之所以無法從中脫身,是因為誤解了無法擺脫的原因。「原來逃避不了,不是自己的錯!」此後我不再責備自己,也能果斷的離開讓自己痛苦的情緒,自由的做想做的事。
正如本書之後會詳細解說的,我們的腦創造出的「孤獨」,是你無法逃避的原因。因為無法逃避的痛苦會刺激孤獨,進而分泌出腦內嗎啡,讓你逃不了。
另外,有時周遭人會散發出看不見的嫉妒:「憑什麼只有你能擺脫痛苦、獲得自由!」這導致你無法逃離,本書中也會介紹這項機制。閱讀本書後,你會了解這一切都是有關聯的,周遭人會製造出一種情境,讓你無法靠自身意志脫離。
最後,我會介紹一個無法逃避的終極原因,那就是「來自母親的愛」。理解這一點後,你便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能夠毫不猶豫的擺脫一切。因為你的心情會變得輕鬆,開始覺得:「今後我只要自在的擺脫討厭的事物,選擇嚮往的人生就好!」
我由衷希望本書能幫助各位讀者,享受真正自由又有益的人生。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想完美的擺脫,先了解孤獨是什麼

溫暖療癒系作家、編劇/劉中薇

你是否曾遇到一些事情,讓自己痛苦不已,很想擺脫,可是做不到?爛情人、霸凌者、壞同事、機車主管、情緒勒索的父母?在本書中作者解釋,我們腦中所創造的「孤獨」,正是主因。因為無法擺脫的痛苦會刺激孤獨,進而分泌出腦內嗎啡,讓人無法逃避。
搞了半天,都是「孤獨感」在作祟。
可是這世界上,能有多少人不覺得孤獨呢?若問一句:孤獨的人請舉手!你肯定不會孤單的。
作者本身就是從小常常湧起孤獨感的人,他從自己的成長經驗開始反思研究,孤獨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最後作者在一份2016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找到了答案。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用大鼠做實驗,找出了腦部感受孤獨的部位,也就是「背側縫核」。研究發現,相較於集體飼養的大鼠,在孤立狀態下長大的大鼠,背側縫核的細胞會比較活化。
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如果在零歲到一歲之間,沒有充份感受到母親的關愛擁抱,就會因此活化了背側縫核的細胞,塑造出孤獨體質,這會讓人太在意周遭,讓當事人無法停止過度為他人著想,或不替對方著想就會坐立難安。作者就是在嬰兒期缺乏母愛,造成他成年後每每遭遇痛苦,卻找不到擺脫之道。
我想起育兒圈裡盛傳的「百歲醫生派」跟「親密育兒派」。百歲醫生派主張,「今天你不讓寶寶哭,明天寶寶讓你哭」,因此要規律訓練嬰兒,即便哭了也不必立即回應。但親密育兒派主張要回應嬰兒的需求,這樣他們才會有安全感,進而發展對人的信任。
對照本書作者的觀點,「親密育兒派」能夠大大降低孤獨體質。我個人非常後悔曾經短暫採用了百歲醫生的做法,看完本書,真慶幸我很快就向親密育兒派靠攏。
不管用什麼方式,我們終究是長大了,也或多或少會覺得孤獨、寂寞,當孤獨感襲來,該怎麼辦?
作者不斷提及:「孤獨是一種腦部的發作。」越想排解,就會越嚴重。而排解孤獨的最佳方法,就是「不刻意排解」。
這方法挺玄妙,更偏向修行。
書中說,當孤獨感發作時,首先要認同它的發生,接著就交給潛意識去運作,如此就能擺脫由意識創造出的幻想孤獨世界。(這境界高啊!)
好比,主管罵你是公司累贅,或是老公罵妳是閒閒沒事的家庭主婦。當你感到憤怒、滿腦子都在罵對方時,其實是你自己的孤獨感發作。同時,對方也深陷在孤獨中(因此導致毀滅行為)。
這個時候,不用想著如何去對付他,應該認同:「對方跟我一樣,只是孤獨發作,不是我的問題。」(這樣可以避免誘發出自己的孤獨感。)當下決定不再浪費時間怨恨對方,就能完美擺脫孤獨的束縛,獲得自由。
有個笑話說:「你愛我哪一點?」「離我遠一點。」
看來不是笑話,很實用。所以老公心情不好、孤獨發作的時候,老婆要識相走遠一點,反之亦然。
書中提出許多探討,好比:母親總是把「我是為你好」掛在嘴上,該如何擺脫?捨不得丟東西的人,如何脫離垃圾屋?如何和渣男斷得一乾二淨?其中有一項,在網路世代超有感,就是:我就是忍不住想看,有多少人按我讚!
看完這篇推薦文,我就是忍不住想知道,你按讚了嗎?(啊!我孤獨感犯了!)

推薦序二
那看似擺脫不掉的,背後都有原因

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企業心理講師/蘇益賢

人類是社交的生物,從出生那一刻起,小嬰兒因無法自理生活而感受到的無助、恐懼與擔心,為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必然性寫下了基調。但矛盾的是,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慢慢意識到,過多的連結也會帶來問題:你不是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最理想的狀況是,我們能在連結與獨立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享有連結帶來的親密與安心,也能在獨立的過程中沉澱,慢慢找到獨處的自在。
但理想終究是理想,行走在摸索「連結與獨立」平衡點的路上,充滿著許多挑戰。許多人未能在身心發展的路途上,完成這個任務。有的人缺乏好的連結經驗,而對世界與人類充滿不信任,面對連結時開始習慣逃避。有的人則缺少良好的獨立經驗,對於自己能否信任自己一事充滿懷疑,成為一個害怕獨立的人。
不管情況為何,當這份「未完成」的任務,被帶進了長大成人的世界之後,勢必也會讓我們在親密關係、職涯工作、家庭關係等不同領域中,衍生出更多複雜的難題。
本書以「擺脫」為主軸,探討從家庭、兩性到職場等諸多議題時,都以此為基礎。讀過本書後,讀者會發現,那些我們想擺脫的,背後必然反映出我們在「連結或獨立」等議題上的狀態。好比說,因為害怕被討厭,而強迫自己持續保持與他人的連結;因為感到不公平,而刻意選擇孤離;因為無法忍受自處的感受,而擺脫不了困擾自己的交友關係……。
學者研究人類心智經驗(如思考、情緒、感受)許久之後,所做出的小結論不免讓人感到傷悲:「越不想要,越躲不掉。」那些我們想擺脫的一切,也許註定會以另一種方式再次出現。那該怎麼辦?某種程度來說,人類直覺、反射式的逃避與擺脫,並不是全然的無用,只是它的效果往往很短暫。
倘若我們真想找到有用且持續的方法,或許第一步應該是:停下來,看清楚你到底想擺脫什麼?表面上,我們急著脫離、閃避的狀態,又在內心層面,映照著我們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若只把視角停留在表層,便難以了解每個「擺脫之舉」背後,潛藏的許多動力。本書的諸多案例,皆是類似的狀況。你會看到許多人沉迷菸酒、網路或有害的人際關係中。表層來看,只是成癮的壞習慣,但深層其實是為了擺脫心中的孤獨感。短期來看,也許多少能轉移注意力;但長期而言,卻也預告了下次孤獨感受來襲時,力道之猛烈。
擺脫與逃避,本身沒有好壞。但如果能深入了解自己這麼做的真正用意,將更有可能做出有智慧的決定。

試閱文字

內文 : 總把「我是為你好」掛嘴上……

小學的時候,如果我一直看電視,母親就會說:「你有沒有好好練習寫國字!考不好的話,會很丟臉喔!」
「我知道啦!」說完我便站了起來,走回房間讀書。只不過,當我關上房門後,就會開始看藏在床底下、向朋友借來的漫畫……三不五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雖然我心中明明知道必須努力讀書,但當我說出「我知道啦」之後,就又不想用功了。結果我沒讀半點書,就去考國字小考,成績當然慘不忍睹。我把考卷揉得皺巴巴的、藏在書包最深處,這種狀況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發生。

想逃離母親,卻怎麼也逃不掉了
有一次母親發現我藏起來的考卷,大發雷霆:「都已經說這麼多遍了,你為什麼老是不聽!」然後賞了我一巴掌。
我哇哇大哭、向母親道歉:「對不起!我知道錯了。明天開始我會乖乖練習寫國字。」但是每次要練習寫國字的時候,又提不起半點幹勁……結果陷入了惡性循環中。
最後我和身體不好、臥病在床的母親一直待在家裡,漸漸沒辦法和外面的人建立人際關係。那時候我一直覺得,自己想擺脫嘮叨的母親,卻總是逃不了。
讀到這裡,或許有些讀者會覺得,當時的我只是把母親當作我的擋箭牌吧。
或許會有人說:「你只是把無法好好讀書和沒辦法建立外部人際關係這兩件事,推給嘮叨的母親、想要逃避而已。」實際上,我母親也對我說過類似的話,連我自己也這麼想,覺得自己怪罪他人是一大問題。
不過隨著逐漸成長,經歷過親子以外的各種人際關係後,我就開始了解:「奇怪?當我受人提醒或被指示後,就不想要付諸行動。」而且當我學習心理學,開始從事現在這份工作後,我看過了許多客戶的案例,才明白:「被孤獨發作的人提醒,人們就不會採取行動。」
我從沒想過,其實自己的母親是孤獨的。我原本以為母親有感情很好的兄弟姐妹,而且對外又有很棒的人際關係,應該與孤獨無緣。但這其實是孤獨發作者的共通點。

承認雙親的孤獨
越讓你覺得「他應該與孤獨無緣」的人,其實越容易發作。
越是擅長交際、和任何人都能面帶微笑交談的人,越容易引起孤獨發作,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大發現。簡單來說,我的母親是因為發作才會嘮叨我;我也因為這樣,接收到發作的「電擊」,所以才會無法採取行動。
從母親的角度來看,當她的孤獨感被激發時,會覺得:「這孩子書讀得這麼差,將來該怎麼辦?」然後將自己的孤獨,置換成對孩子的擔憂。接著,當母親內心開始焦躁:「我這麼擔心你,你為什麼都不聽我的話、好好讀書。」因而動怒時,這個瞬間她會分泌腦內嗎啡,麻痺孤獨以拯救自己,之後卻陷入惡性循環。
「媽媽什麼都要管、很囉唆」,這種狀態就是母親孤獨發作的時候。表面上說「嘴巴上會嘮叨,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只是孤獨感被激發而發作罷了。
母親發作時的言語加諸在孩子身上,孩子腦中就會出現「嗶!嗶!嗶!」的電流,無法甩開討厭的情緒。覺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最危險的自以為是,這很可能會束縛孩子、讓他無法進一步行動。
這種時候,身為孩子的我們,只要認知到自己的母親是因為孤獨才會引起發作,就能從母親的發作逃離。「不想承認自己的母親孤單,也不希望她孤單」,這是孩子對雙親最直率的心情吧。但這種心態會造成親子雙方都無法脫離的狀況。
承認父母也會因孤獨而發作,這是很正常的。
然後當孩子的,不要一直想方設法去幫助父母排解,如果能交由潛意識處理,父母也能擺脫孤獨的發作,活在現實的世界中。
你不需要為父母的孤獨負責。

天鵝因為寂寞,只好跟鴨子走

有時在電視綜藝節目或社群網站上,看到大家很開心的影片或照片時,是否會覺得自己可能不像那些人一樣,懂得享受人生,或覺得只有自己形單影隻,好孤單?
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觀看者的孤獨被激發、引起發作,覺得不和某個人在一起,內心就會不安。
人們在這種時刻往往會坐立難安,開始聯絡朋友,然後配合朋友的時間出門。當下跟對方在一起時,會覺得很開心,但回家之後,不安又會湧上心頭。他們的內心會認為:「朋友如果不理我,那就糟了!」接著慌忙寫電子郵件或傳訊息感謝對方,如果對方沒有回信,又會陷入不安。

社群網站上朋友那麼愉快,只有我孤單寂寞
因為擔心自己被排擠,內心便會一直不安,然後又會再和朋友見面,過後又再度陷入不安……這樣的狀況不斷重演,最終便無法擺脫。
但說到底,那些人把看似跟大家相處得很愉快的照片,傳到社群網站上,難道他們內心就沒有絲毫的孤獨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他們才是被孤獨纏身的人。
明明是這樣,但有些人看到這些照片後,會誤以為大家都有人陪伴,只有自己孤獨一人,這很可能就是他們無法擺脫的原因。
前面也稍微提到,看起來越不孤獨的人,其實內心越孤獨,前述的實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在第一章介紹過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用大鼠來做實驗,發現大鼠如果腦部與孤獨相關的區域較活潑,在團體中的社會地位則較高。而在團體中社會地位較高的大鼠,也可說是團體的領導者。換句話說,大鼠領導者腦中與孤獨有關的區域很活躍。
如果把這個結果套用在人類上,就表示社會性高、在團體中可妥善適應,而且有能力團結團隊的人,腦中與孤獨相關的區域比較活躍。所以在電視和社群網站上很耀眼的人,或許他們其實很孤獨。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