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姿勢有問題: 200張手繪圖, 詳解滑手機、跑步、久坐 各種姿勢怎會造成手麻、骨刺、膝痛、脊椎滑脫? 怎麼修復? | 誠品線上

我真的坐不住了: 骨科医生让你上班更轻松

作者 孙悦礼
出版社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99%的人姿勢有問題: 200張手繪圖, 詳解滑手機、跑步、久坐 各種姿勢怎會造成手麻、骨刺、膝痛、脊椎滑脫? 怎麼修復?: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土城長庚復健科醫師/陳渝仁亞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低頭看手機,脖子就不舒服!」、「有點手麻。」 「走沒幾步,我的膝蓋就『答答』響,有時還會痛!」 「才上半天班腰就開始痛,讓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以上問題堪稱骨科門診病人諮詢的前三名, 追溯其原因,都是錯誤姿勢而引發的頸、腰、膝蓋不適, 讓原本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的慢性骨科疾病,演變成現代人的通病。 本書作者孫悅禮,上海中醫藥大學骨科醫學博士、 做過臨床醫師、針灸推拿師、物理治療師、臨床科學家, 還曾參與美國NASA太空人失重狀態下骨量維持研究。 他發現,在門診中,要讓沒學過醫的人理解錯綜複雜的解剖結構, 口才再好的醫生也難辦到。 因此他用200張親筆手繪圖解,告訴大家, 滑手機、跑步運動、久坐,怎會造成骨刺、椎間盤突出、脊椎滑脫? 推拿、復健、開刀、吃藥,怎麼治療才會好? ◎頸椎病,起於姿勢,止於姿勢 正常頸椎是抬頭正視前方的姿勢, 但長期看手機、打電腦,頸椎一直前傾久了就會長出「骨刺」, 萬一壓迫到手部神經,手就會發麻,刺激到冠狀動脈就會出現冠心病症狀。 治療方法有手術和非手術兩大類,不過只有15%的患者真的需要開刀, 85%的頸椎問題,免手術就能解決,作者親自圖解。 ◎腰椎病,是從肌肉損傷開始的 人的腰是一艘帆船,骨盆是船體,腰椎和韌帶肌群就像桅杆和纜繩, 三者協同作用,讓腰椎維持平衡。長期久坐,腰肌韌帶會鬆弛無力, 於是骨盆前傾、腰椎滑脫,最後便直不起腰。 怎麼修復?上班時椅子要坐滿、站著打電腦更好, 睡覺時用枕頭支撐腰部,「靠腰」就是最好的護腰。 ◎照護膝蓋——不會更痛,就繼續活動 走路時,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是實際體重的3~6倍, 60公斤的人走路,兩個膝蓋會分別受到180~360公斤的壓力。 保護膝關節的首要策略,就是減輕體重。 膝蓋痛該熱敷還是冰敷?持續鍛鍊還是靜養? 吃硫酸軟骨素和葡萄糖胺有用嗎? 膝關節就像齒輪,不活動就會退化。所以,只要不會更痛,就繼續活動。 會畫畫的骨科醫師,親筆手繪圖解, 教你照顧好頸、腰、膝蓋,輕鬆上班、舒服生活。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土城長庚復健科醫師/陳渝仁 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醫師/黃昭竣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孫悅禮上海中醫藥大學骨科醫學博士,曾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生物醫學工程作為博士後,參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太空人失重狀態下的骨質維持研究。 目前在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脊柱病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參與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的臨床工作和研究專案。研究方向主要為慢性骨退化疾病防治,以及急性肌骨組織損傷修復。 業餘時間愛好畫畫,並結合此一特長投身科普數年,在知乎上筆耕不輟,把自己掌握的骨科和復健醫學知識,用手繪示意圖的方式進行解說和分享,著有知乎專欄「桑小尼畫說賤骨頭」,擁有18萬粉絲,累計閱讀量四千多萬次、點讚十六萬多次。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痠痛治療要從根本解決/陳渝仁 推薦序二 調整姿勢,從生活細節開始/黃昭竣 自序 用圖說故事,找到解開骨骼問題的鑰匙 第1部 我的脖子老是酸酸的? 第1章 頸椎病,起於姿勢,止於姿勢 1.盯螢幕、玩手機,頸椎不知不覺退化中 2.後頸冰涼、轉頭會痛,頸椎已經生病 3.手指發麻是病情加重的徵兆 4.脖子有事也會影響心律 5椎動脈血流不順,就會「頸性眩暈」 6手不麻、脖子不痛了?問題嚴重了 7初期患者絕大多數可逆轉回復 第2章 有肌力,脖子靈活又穩定 1.頸部穩定是靠「三國鼎立」 2.肌肉和韌帶,讓脖子有限度的靈活運作 3枕頭高度很講究,太高太低都傷頸 4頸托、頸圍和頸環 5.頸椎病的日常保護 第3章 85%的頸椎問題,免手術就能解決 1.三種自我檢查方法 2.骨科醫生怎麼檢查脖子? 3.從X光看出頸椎病程度 4.磁振造影看椎間盤 5肌群左右不對稱,就會脊柱側彎 6夏天治療效果好,切忌「喬一下」 7三種頸椎病常用藥物 8四種訓練,預防頸椎病加重 9頸椎手術已成熟,但也各有局限 第2部 腰痛來襲,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第4章 腰椎病,是從肌肉損傷開始的 1.急性腰傷別放任它「自己會好」 2.骨刺不是椎間盤突出,看懂五大腰骨問題 第5章 「靠腰」就是最好的護腰 1.容易腰痛的姿勢 2.韌帶和骨盆就像帆船桅杆和纜繩 3.腰部有支撐,睡眠才會好 4腰托是把雙刃劍 第6章 脊柱退變不可逆,緩解不適才重要 1.腰椎初步影像檢查 2.自行檢查腰部的四種方法 3.感受比影像報告更重要 4.如何預防產後腰痛? 5.做手術、吃鈣片?治腰痛的常見誤解 6.腰部鍛鍊六招式 第3部 膝關節痛,日積月累的勞損 第7章 膝蓋,最強壯也最脆弱 1.膝關節會響是受傷的訊號 2.關節炎成因很多,都和「冷到」沒關係 3.急性外傷和久坐不動的痛法不同 4.膝蓋發涼是骨質疏鬆的預警 5.X型腿和O型腿都是坐出來的 6.交叉韌帶撕裂——運動員的天敵 第8章 保護膝蓋,關鍵在角度 1.怎麼跑才護膝? 2.跑鞋怎麼選? 3.走路、爬山的護膝之道 4.騎車要想不傷膝,關節角度最重要 5.護膝百百款,怎麼選? 6.膝關節大保養 第9章 不會更痛,就繼續活動 1.膝蓋三骨——股骨、脛骨和髕骨 2.從磁振造影看半月板 3.韌帶損傷及髕骨軟化 4.髕骨歪、交叉韌帶斷裂?可以自己檢查 5.熱敷還是冰敷?先看懂治療原理 6.膝蓋不舒服,該鍛鍊還是靜養? 7.吃硫酸軟骨素和葡萄糖胺有用嗎? 8.封閉注射只能急性止痛 9.膝關節的五大關節鏡手術 10.不同材質的人工關節置換術

商品規格

書名 / 99%的人姿勢有問題: 200張手繪圖, 詳解滑手機、跑步、久坐 各種姿勢怎會造成手麻、骨刺、膝痛、脊椎滑脫? 怎麼修復?
作者 / 孙悦礼
簡介 / 99%的人姿勢有問題: 200張手繪圖, 詳解滑手機、跑步、久坐 各種姿勢怎會造成手麻、骨刺、膝痛、脊椎滑脫? 怎麼修復?: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土城長庚復健科醫師/陳渝仁亞東
出版社 /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251966
ISBN10 / 6267251969
EAN / 9786267251966
誠品26碼 / 2682380866001
頁數 / 416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2.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8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200張手繪圖,詳解滑手機、跑步、久坐……
各種姿勢怎會造成手麻、骨刺、膝痛、脊椎滑脫?怎麼修復?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用圖說故事,找到解開骨骼問題的鑰匙

生物醫學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學科,醫學專業從業人員常常會在臨床和研究兩個角色之間無縫轉換。
研究工作要求客觀嚴謹,孜孜以求,不僅機制要了然,還要學會將最前線的新發現變成臨床應用的新方法,為未來的疾病診療帶來新策略。
臨床工作需要換位共情、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僅醫術要精湛,還要善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患者明白疾病和治療的原理,幫助他們早日康復。
我就是這麼一路走來的醫學博士,在我整個學醫和研究生涯裡,我的角色不斷被擴展:臨床醫師、針灸推拿師、中醫師、物理治療師、生物醫學工程師和臨床科學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角色,跨界糾纏後,很多奇思妙想的火花就會競相迸發;面對一些持續紛擾的中西醫之爭,科班出身的研究經歷和從醫經歷,也會讓我胸懷開放且中立客觀。
當臨床實踐遇上臨床研究,就會發現循證醫學作為指導其實並非完美。基於「理想世界」的臨床試驗得出的「效力」(Efficacy)結論,很難在「真實世界」複製出相似的「效果」(Effectiveness),發現問題不是否定一切,而是為了更好的解決問題。
當科學研究遇上中醫,會發現傳統醫學有自己的長處。放下內心的偏見,打開胸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中醫藥的瑰寶需要更多跨學科的轉碼和挖潛。「整體觀」對於系統生物學的啟發良多。
當西方物理治療(Physical Therapy)遇上傳統針灸推拿,會發現治療方法在世界範圍內是同源的。面對同一人體、相同結構,東西方醫學交匯在一起是必然的結果。東方的微針、徒手按摩、艾灸和針刀,西方的乾針(按:Dry Needle Therapy,又稱西式針灸)、超音波、熱療、注射和鬆弛術……「技」眾多而「道」共通,兩者互相參考、推陳出新,才能讓較好的方法不斷被優化和完善。圍繞調整局部結構的系統醫學,或許會成為中西醫整合的契機,值得期待。
當臨床科學家遇到排隊看病的患者,會發現即使了解疾病再透徹,最終要面對的,還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給一個培養皿的細胞糾正一種表型很容易,讓一個患者說出「我好多了」卻困難重重,這個過程中,醫病有效溝通是每位醫生都需要精進的方面。
因此,「深者不覺其淺,而淺者不覺其深」,也是我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和研究人員,一直以來恪守的信條。
一直有朋友向我諮詢頸椎病了怎麼辦?骨質疏鬆到底要不要喝牛奶?怎麼在運動時保護好自己的關節?我也一直被邀請以通俗的方式寫一寫這些頸肩腰腿痛。關於「怎麼做」的書已經有很多,但講清楚肌肉、骨骼、關節的本質,尤其是用生物力學來看待運動功能的書,還未出現,雖然這些研究在學界不斷有著新突破。
長久以來,我對於寫科普書一直很猶豫,因為我想專注於研究。幾年前,在參與完成了關於研究課題的兩本專業書籍後,我由衷的感到在許多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對骨與關節的研究已經達到比較成熟的階段,而市面上所流傳的謠言和反謠言還停留在較淺的層面。我們正在探索的前線風景非常美妙,為何要把它們藏起來而不示人呢?
那麼問題來了,我要如何向沒有學過醫的人解釋錯綜複雜的解剖結構,以及虛無縹緲的內分泌調節呢?
2016年的某天清晨,我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街道騎車,看到牆上的塗鴉,我突然意識到,要想以一種容易理解的方式闡釋晦澀難懂的醫學知識,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圖說話講故事:從頸椎這座城堡開始,一直到人去樓空,椎間盤乾旱。學習解剖學和病理學時,我就是用這些故事幫助自己理解的。我一邊騎車一邊編織著不同解剖結構的「人設」,以及它們之間的劇情展開,越想越興奮,這就成了上一本在知乎上出版的電子書《照顧好脖子—一位骨科醫生的手繪趣筆記》。
這本書花了8個月寫完後,於2017年9月,在知乎作為「一小時系列」電子書出版。出版後讀者的反應不錯,知乎的作者經紀團隊請我在頸椎的基礎上,擴展到腰椎和膝關節這些常見慢性骨退化性病變,出版一本實體書,這就是這本書的緣起。就像上一本書的自序所說,我會帶著你們去開鎖,但不會給你們鑰匙。如果你已經讀過《照顧好脖子》,並且想要了解更多,那麼在這本書裡,你會有更多的發現。
我在這裡做出的、對現有骨科認識的科普,雖然是以主觀理解和獨特視角向大眾呈現,但其中大部分內容都是無爭議的觀點。而本書中關於當前手術和非手術治療的決策,則是我對臨床和研究現狀的理解,這是我們已然理解與尚未理解的邊界地帶,遠未達成共識。書中會介紹一些最新知識和具有爭議的觀點,所以我想在結尾再次表明無利益相關的坦率態度。
總的來說,這是一段帶大家找鑰匙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我們會走出「哪把鑰匙適合」的有限而偏頗的視角,走向對問題本身更廣博的理解。
這是一段帶著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身體的旅程,而且我們都還在路上。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痠痛治療要從根本解決

仁生復健科診所院長、土城醫院復健科醫師/陳渝仁

古醫書曰: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最好的醫師應該要讓疾病無從發生,而不是坐等疾病發生再幫病人治療。以肌肉骨骼關節疾患為例,多數痠痛的成因是姿勢不良,以及周邊相關肌群的緊繃和肌力不平衡所致。
造成肩頸疼痛的不良姿勢,包括低頭滑手機、上班族低頭前傾看螢幕等,進而造成肩頸肌肉緊繃,無法維持穩定,更甚可能傷及椎間盤及小面關節等重要結構。腰痠背痛可能跟不良睡姿、不適當的寢具、高度不當的桌椅造成身體的代償有關,核心肌群及下背骨盆周邊韌帶努力維持穩定及平衡,但久了終究會產生勞損及疼痛。膝關節的疼痛,則常跟不當的鞋具(例如高跟鞋)及跑步、騎單車的錯誤姿勢有關,造成周邊組織,例如半月板的傷害。
本書有一句相當重要的話:「起於姿勢,止於姿勢。」痠痛的治療一定要解決根本的原因,改變造成痠痛的不當姿勢,才能告別痠痛。然而,長久不當的姿勢造成的傷害,還是需要被解決。
肌力不足及不穩定,可以透過運動訓練解決。肩頸痠痛以肩頸上背穩定肌群為主;腰痠背痛著重於核心肌群及骨盆穩定;膝蓋疼痛則要重建下肢的肌力及穩定性。若已經造成結構傷害,則可透過復健、增生注射等方式介入治療。舉例來說,膝蓋半月板的撕裂若沒到非得開刀的程度,可以透過超音波導引,精準注射高濃度血小板治療,結構修復後再搭配運動訓練,便能治標也治本。
我的臨床經驗與孫博士所述類似,近九成的肌肉骨骼疼痛不需要開刀。只要調整日常生活的姿勢習慣、加強動態及靜態的平衡穩定性,配合結構修復(復健、增生注射、震波治療等),重返健康不會是夢想。
關於疼痛,有著太多的迷思。頸部疼痛要戴頸圈?腰痠背痛要長時間戴護腰?筋骨疼痛就找人「喬一下」就好?開完刀就可以跟痠痛說再見?
頸圈及護腰都只適合在急性期使用,長期使用反而會使自身的肌肉偷懶、忘了怎麼工作;疼痛「喬」完儘管舒服,但並沒有解決根本的原因,因此疼痛去得快、回來得也快。
孫博士書中提到的比喻,和跟我常向病人解釋的不謀而合:下背的韌帶如同船的纜繩,維持腰椎及骨盆的穩定,若長期姿勢不當,就可能使韌帶長期過度工作而勞損鬆弛,因此許多腰痠背痛的根源其實是韌帶,而不是大家畏懼的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因此即使開刀,也沒有解決根本的問題。
很開心看到本書的面世,孫博士統整歸納肩頸痠痛、腰痠背痛以及膝關節疼痛的常見迷思,並且詳細解釋日常保健方法,猶如身體使用手冊。希望本書能讓更多人對健康有正確的認知,正確使用身體,遠離醫療院所。




推薦序二
調整姿勢,從生活細節開始

亞東紀念醫院復健科醫師/黃昭竣

《99%的人姿勢有問題》是一本針對姿勢不良和脊椎疼痛問題的專業參考書籍。該書透過介紹正確的姿勢和運動方式,幫助讀者改善姿勢問題和緩解脊椎疼痛。
正確的姿勢不僅可以改善身體外觀,還可以促進身體健康,降低脊椎疼痛的發生率。然而,現代生活中,長時間的坐姿和使用電子產品等壞習慣,使得姿勢問題變得越來越普遍,而這些問題往往被忽視,導致脊椎疼痛和其他健康問題的出現。
動力學鏈(kinetic chain)是一個醫學術語,用來描述人體運動時,所涉及的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關節和肌肉。動力學鏈包括了從腳底部的足底肌肉,一直到頭頂的頸部肌肉,並且涉及了整個身體的各個部位。
在動力學鏈中,每個關節和肌肉都與其他關節和肌肉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整體的運動系統,任何一個部位的問題,都可能影響整個鏈條的運動效率和穩定性。也因此,姿勢調整往往要從生活中的小細節做起,才有機會改善症狀。
本書作者孫悅禮醫師為上海中醫藥大學骨科醫學博士、做過臨床醫師、針灸推拿師、物理治療師、臨床科學家,還曾參與美國NASA太空人失重狀態下骨量維持研究。孫醫師提供了許多簡單易行的練習和技巧,並且使用生動的圖片和說明,讓讀者更容易理解並掌握。如果你長時間坐姿或使用電腦,建議閱讀此書,學習如何改善你的姿勢,減輕脊椎疼痛,提升身體健康水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官方資料,全球有六成以上的人,一生中至少會發生一次下背痛症狀。下背疼痛的原因很多,而大多數患者是機械性下背痛(Mechanical low back pain)導致,換句話說,就是因身體力學異常引起的下背痛,會隨著動作或姿勢的改變而影響症狀。通常此類患者不一定能找到疼痛的病因,所幸多數的下背痛為良性,經過治療幾乎都會改善。最後提醒大家,大多數疼痛並不嚴重,但若遇到無法解釋的體重減輕、發燒、免疫力低落等徵兆,應盡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試閱文字

內文 : 手指發麻是病情加重的徵兆

當肌肉無法提供足夠的力量來支撐頸部時,為了讓頸椎在低頭狀態時保持穩定,韌帶會逐漸增厚變硬,椎體表面會長出「骨刺」,椎體之間的關節也會為了使相互間的接合更結實而變形。
這些局部加固破壞了頸椎原本形態,增厚、突出、硬化,容易壓迫到附近的神經、血管、脊髓,引起更嚴重的症狀,由此可見,這類代償機制總是會「好心幫倒忙」。
韌帶硬化和骨質增生的硬度,和它們形成的時間有關。根據各區域受力大小,骨贅(按:俗稱骨刺)一般最早出現在受力集中的第五、第六頸椎,所以這些區域的韌帶、椎體變性程度比較嚴重。不巧的是,這裡恰恰遊走著許多非常重要的神經、血管和脊髓,一旦受到異常骨質增生和增厚硬化的韌帶壓迫和刺激,就會引起各種各樣的症狀。
因為頸部肌群多半細小,力量有限,頸部很難長期依賴它們來維持平衡,時間一久,頸部後側肌群就容易勞損僵硬,甚至發冷,病理學中稱之為「痙攣」。
用手摸一摸自己脖子後側,如果觸感冰涼僵硬,轉頭時會有微微的刺痛感,那就很可能已經罹患頸椎病了。這種病變部位僅停留於頸部肌群、韌帶和關節囊軟組織的急性損傷,統稱為「頸型頸椎病」。

最輕微的頸椎疾病—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是最輕微的一種頸椎疾病,主要表現都在肌肉層,像是脖子僵硬疼痛,或是肩背部肌肉牽拉時感到疼痛,都是頸型頸椎病常見的症狀。
由於現在的科學技術,還無法透過影像觀察到肌肉的細微拉傷和變化,所以對於這類型頸椎病的診斷,主要依賴臨床醫師的物理檢查結果。根據脖子在不同方向的活動範圍,就可以大致推測出是哪些肌群出了問題,和頸椎的關聯有多大。
病患至門診檢查時,醫師往往會先看病人頸部的活動範圍,急性患者的頸部活動範圍幾乎為零,表現出來的行為和落枕很像——低頭或轉頭時,脖子的姿勢會把已經勞損的肌群拉得更長,疼痛會隨之加劇;為了讓頭可以轉向,肩膀會協助脖子一起活動,低頭或抬頭時,肩膀也會一起前傾或後仰,時間久了,就會造成肩背部肌肉痙攣。當按壓肩頸交會處時會出現強烈的痛感,這就表示不良姿勢已經損傷到了肌肉,如果不及時糾正,會帶來更嚴重的頸椎椎體退變。

容易腰痛的姿勢

許多對身體肌肉骨骼不好的姿勢,往往都讓人感覺很舒服,但如果當下的舒適要用未來的使用壽命來交換,那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這一節我就專門整理一些舒服但卻「有毒」的姿勢,這些姿勢廣泛存在於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骨骼肌肉,最後改變了我們的體態。

癱在沙發上,腰部頸椎都受累
忙了一天下班回家的你,窩在沙發上看電視、等吃晚飯,這時候還有什麼姿勢比「北京癱」更舒服、更放鬆?
如果這種「癱法」一開始就讓人覺得不舒服,也就不會有人去做這個姿勢了。北京癱對身體的影響是長期的。
當你北京癱時,騰空的腰部毫無支撐,為了讓腰椎在這個姿勢時不會因為重力往下墜,腰椎附近很多韌帶和肌肉都在收緊,來掌控住重力對腰部的吸引。當這些肌群開始累了,腰肌勞損就會引起疼痛,因為腰部無法支撐起身體。
為了「癱而不倒」,緊貼沙發的肩頸部就要承擔更大的負擔。細小的肩頸部想要和沙發墊產生足夠的摩擦力,來阻止上半身下滑,就需要有很大的壓力讓肩頸部「壓」在沙發靠背上。如果把肩背部調節到正常坐姿的中立位,這個姿勢就相當於低頭,並在脖子上掛一個很重的槓鈴一樣。額外的壓力會造成頸椎內部應力分布過大,頸部肌群緊張,甚至會造成韌帶拉傷。
如果這個姿勢習慣已久,突然要你糾正回正確坐姿會很不舒服,因為保持正確坐姿的腰肌已經隨著北京癱弱化太多,它們很難維持正確的坐姿太久。
所以從北京癱向「坐如鐘」的過渡時期裡,我們需要做一些簡單的運動加強核心和臀部肌群,再充分拉伸下背部,常用的方法有橋式、拉背和棒式。
● 橋式
躺平在地面,彎曲膝蓋,腳踝靠近臀部,兩腳距離與肩同寬。
慢慢抬起骨盆,讓大腿到上半身呈一直線,這時收緊腹部和臀部肌群然後慢慢的放下骨盆回到開始的位置。
重複八次至十次。
● 拉背
趴在瑜伽墊上,用兩側手肘夾緊身體,支撐起上半身。
收緊臀部,骨盆貼地,腳背貼地,依靠背肌的力量,慢慢拉長背部和頸部的脊柱。
深呼吸並且保持五秒至十秒,然後回到剛開始的位置。
重複八次至十次。
● 棒式
用前臂和腳尖一起撐起身體。
從腳踝到頸部保持一直線,像木板一
樣,肩膀保持在手肘的正上方。
腹肌收緊,保持五秒至十秒就休息調整。
重複八次至十次。
以上是可以改正北京癱的簡單鍛鍊方法。當背肌強化之後,我們再改回正確坐姿,就可以保持比較長的時間,直到養成新的好習慣。

熱敷還是冰敷?先看懂治療原理

冰敷和熱敷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物理治療方法,要正確選擇冰敷和熱敷,需要先了解它們的治療原理。總體來講,冰敷降低組織代謝,適用於急性損傷;熱敷促進組織代謝,適用於慢性損傷或發炎。
那麼,對於生活中遇到的具體情況,熱敷和冰敷該如何選擇?

細水長流的熱敷
熱敷是非常直接透過溫度升高來擴張微血管的方法,類似的還有紅外線燈照射、手掌摩擦等方法。這種升高溫度來緩解膝關節不適的方法,適用範圍是慢性關節炎、肌腱炎、筋膜炎等。一般而言,關節處有明顯腫脹時,盡量不要採用熱敷處理。
熱敷能促使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組織的新陳代謝,加強軟組織的彈性,改善關節活動度。熱敷是慢性運動損傷、慢性發炎的有效治療手段,並且簡單易行。
膝關節退變中後期,急性損傷對關節的影響多半有限,而營養不足和代謝降低的炎症因子卻殘留在關節腔裡,降解關節軟骨中的蛋白骨架。抑制這個病理過程,最直接有效的
方法就是讓微血管擴張作為營養輸送和垃圾排放的管道,提高供養和代謝的效率。
● 熱敷的注意事項:
熱敷每次十五分鐘至二十分鐘,溫度以不超過攝氏四十度為宜。
熱敷不適用於皮膚破潰或有皮疹的患者。
因為熱敷容易燙傷,小孩或老人要慎用。

簡單粗暴的冰敷
冰敷是運動員最常使用的物理治療方法,適用範圍包括急性扭傷、過度運動、撞傷淤青等。
冰敷的作用在於促使血管收縮,降低局部新陳代謝,減少炎性因子的釋放,減緩神經傳導速度,所以能止血消腫、減輕疼痛,利於受損組織儘早修復。
劇烈運動或持續運動後,關節周邊的韌帶因為受力頻繁而疲憊,常常會出現腫脹,不過這並不是關節炎之類的發炎引起的,而是長期運動時大量水分滲透到韌帶的基質所造成。腫脹的韌帶會變得不如正常時那麼堅韌,膝蓋前側下方會出現明顯的壓痛,觸摸檢查時,也會感覺髕骨下方韌帶附著處有腫脹、鈍厚的變化。
所以,運動後需要立刻冰敷骨關節,讓韌帶水腫快速消退下去。同時,冰敷也是關節扭傷重要的治療手段,可以儘早將韌帶損傷和腫脹的程度降到最低。
● 冰敷的注意事項:
冰敷每次二十分鐘至三十分鐘,間隔兩小時,在受傷或術後兩天內進行。
冰敷後如果皮膚表面出現發青發黑,應該馬上停止。
冰敷不適用於皮膚破潰或有皮疹的患者。

感受比影像報告更重要

當難以從X光看清腰椎軟組織(椎間盤、韌帶、關節等)的結構變化,或者採用物理療法難以緩解下肢麻木的症狀時,大部分醫生會讓病人再去做個腰椎磁振造影檢查。
磁振造影的原理是透過氫原子的共振幅度大小,重新繪製出人體圖像,所以,磁振造影的灰度等級,表現的是人體各部位含水量,相比於X光,這個技術可以更清晰描繪出軟組織的形態和病變。專業醫生會讀懂磁振造影影像,並且寫成簡練的影像報告給病人。
許多醫生撰寫的影像報告,會使用專業術語來描述一些正常的結構,但在病人眼中,看著滿紙的「增生」、「肥厚」、「突出」,會覺得自己的脊柱已經完蛋了。
就目前的臨床和研究進展來看,大部分影像學報告上的資訊,都不一定能和病人的症狀一一對應,而且不同醫生對影像嚴重程度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專業的脊柱外科醫師通常不會光看影像報告就做出判斷,他們會為病人詳細的做一次檢查,仔細觀察影像,綜合分析和考慮,做出自己的判斷,提出自己認為最適合病人的治療。他們不是脊柱美容師,而是脊柱症狀治療者。
相對於讓脊柱恢復正常形態,緩解症狀更加重要。

磁振造影上的腰椎組合
腰椎是由五塊椎體(以L表示)所組成,從上到下分別為L1、L2、L3、L4、L5。每兩節椎體之間各有一段椎間盤,根據相鄰椎體來命名,分別為L1–L2、L2–L3、L3–L4、L4–L5、L5–S1(S1為薦椎第一節椎體,L5–S1為第五腰椎和骶骨上緣的椎間盤,是腰椎最下方的一段椎間盤)。
腰椎磁振造影主要有兩個角度,透過矢狀位(按:軀體縱斷為左右兩部分的解剖平面)可以看到腰椎的整個側面,看出不同節段椎體的排列和椎間盤的改變,橫斷面可以看到具體某一段結構異常對周圍組織的影響。

脊柱也會老,就醫是為了緩解症狀
看完以上對於磁振造影報告中,你可能會讀到的專業術語的分析,相信會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你的認知。
影像報告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感受。
脊柱發生退變就和人會變老一樣,是無法阻止的自然進程。脊柱醫生並不是幫你把脊柱變回原樣的泥水匠,他們更像是偵探,看著影像所呈現出來的蛛絲馬跡,參考你的日常行為習慣和伴隨的症狀,找出可能引起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想辦法解決它,或防止它進一步加重。
大部分年輕人都是偶然一次體檢時,拿到一份影像學報告,看著滿紙的突出、增生、壓迫等專業術語,被嚇得不輕,來到專業醫生這裡尋求解決之道。而正好碰到一個堅信「手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醫生,拿著你的片子,像規畫裝修房子一樣,告訴你手術可以去掉那裡,加固這裡。如果遇到這樣的醫生,那還是換個醫生再看一下,千萬不要因為恐慌而在做醫療決定時欠考慮。
相對於改善脊柱結構,緩解脊柱症狀更加重要,而腰痛沒有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