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s Well with Others: Shaking Hands, Shutting Up, and Other Crucial Skills in Business That No One Ever Teaches You
作者 | Ross McCammon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聰明人的工作哲學: 如何握手、如何閉嘴, 沒有人會告訴你的關鍵商業技巧:用七分力氣,讓別人看到你十分的能力!工作上你沒想到的小事,都關乎著你的職場未來【職場人熱情推 |
作者 | Ross McCammon |
---|---|
出版社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聰明人的工作哲學: 如何握手、如何閉嘴, 沒有人會告訴你的關鍵商業技巧:用七分力氣,讓別人看到你十分的能力!工作上你沒想到的小事,都關乎著你的職場未來【職場人熱情推 |
內容簡介 用七分力氣,讓別人看到你十分的能力!工作上你沒想到的小事,都關乎著你的職場未來踏入職場第一天你就該懂的事……◎專業場合中絕對不能說什麼?◎第一天上班該如何表現?◎如何在電梯中進行短暫卻有意義的對話?◎遲到了,該怎麼辦?◎商業午餐的潛規則是?還有……◎如何微笑?◎如何閉嘴?◎如何閒聊?◎如何握手?◎如何敬酒?◎如何寄電子郵件?◎如何和討厭的人合作? 想過這些問題嗎?如果你沒想過,那你可要小心了……以下是錯誤的示範,聰明的職場人士絕對不會這麼做!◎第一天上班該如何表現?NG表現:全力以赴每個人都想在第一天上班留給同事們好印象,但過度求好心切只會讓你做出怪異舉動,達到反效果。其實第一天只是個過場儀式,雖然看似代表很多事,但真正有意義的卻很少,所以,你最該表現的就是「不要緊張」。◎專業場合中絕對不能說什麼?NG話語:「會這樣一點都不意外」、「我昨天很晚睡」、「我感覺……」當你說出「會這樣一點都不意外」時,只有兩種可能:一、你是個自私的先知,事先知道卻不告訴大家;二、你只是在放馬後炮,所以說這樣的話只會讓你被討厭;當你說出「我昨天很晚睡」時,其實在場的人沒有人想知道這件事,它是十足的廢話;當你說出「我感覺」時……工作時可以思考,可以和別人討論,但你不能只靠「感覺」。◎開會遲到時該怎麼辦?NG行為:問大家「請問我錯過了什麼?」當你問這話時,會議要暫停目前的討論來回答你。遲到已經不對了,又浪費大家開會時間,簡直錯上加錯。你應該默默就坐,讓會議繼續,之後再請問別人就行了。想都沒想過的職場小事,卻會在發生時讓你驚慌失措,醜態畢露……勵志書從來不教你、公司前輩無法言喻的潛規則,本書一次告訴你!作者以自身職場的經驗,寫下52則專業職場人士都該懂的「小事」,這些真正的小事,只你要一不注意,就會成為影響你職場生涯裡的大禍事。幽默逗趣的筆法,提供你真正中肯的建議,讓你聰明工作,擁有自在的職場生涯!無論你是職場菜鳥,或是想要精進自己的老鳥,本書都能讓你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用心於工作中的小細節,就能在職業生涯中永遠保持自在又自信!◎聯合推薦(按筆畫順序排列)國際禮儀專家/朱立安職場圖文作家/馬克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謝文憲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羅斯‧麥卡蒙(Ross McCammon)是《GQ》雜誌編輯,也是《企業家》(Entrepreneur)雜誌的商業禮儀專欄作家。二○○五到二○一六年擔任《君子雜誌》(Esquire)的資深編輯。麥卡蒙現與妻子居住在紐約。■譯者簡介許可欣台大人類學系畢。為了解讀原文書中複雜的理論概念,一頭跌入翻譯的世界。譯有《威尼斯共和國的故事》、《退休暫借問》、《三個月外語流利術》、《醫生沒告訴你的,吃藥時的飲食禁忌指南》、《七副骸骨》、《撕開的真相:我願為嫌犯辯護》等。
產品目錄 前言01. 首先,說個小故事02. 問問自己,這本書還要往下讀嗎? 03. 如何面試04. 唯真不破,面試原則再加一個05. 如何和面試官說話06. 如何走進面試會場07. 第一天上班如何表現08. 早期工作必須搞砸的事:一份簡單的清單09. 和新同事晚餐,有人問你不懂的事,怎麼辦?10. 工作前兩年,犯點錯是必須的11. 如何微笑12. 如何閉嘴13. 專業場合中絕對不該說的話14. 如何跟老闆、客戶吃午餐?15. 商務午餐的其他規則16. 如何閒聊17. 給討厭閒聊者的閒聊清單18. 如何在電梯中進行短暫卻有意義的對話19. 如何推銷20. 關於激情的二三事21. 如何握手(客串:肯伊.威斯特)22. 如何面對遲到23. 老天啊,如何準時24. 如何在下班後找到一家好酒吧25. 如何邊喝酒邊工作26. 如何開始工作27. 如何結束工作28. 工作時應該跳舞嗎?29. 如何敬酒30. 敬酒時不該說的話31. 如何在害怕演講的時候上台演講32. 演講時不該說的話33. 吞了一堆鎮定劑後要如何演講34. 如何和「重要」人士交談35. 關於著裝的二三事36. 職場時尚,以及絕不能做的一件事37. 論不完美的存在必要性38. 下咒語,讓自己變得更強39. 關於合作的二三事40. 關於信用的二三事41. 寫電子郵件的首要原則42. 關於電子郵件的二三事43. 不隨便在社群上發文抱怨,尤其是找工作時44. 如何嚇人45. 關於惹人厭46. 你是混蛋嗎?47. 髒話才是最有力量的語言?48. 如何和搞破壞的人合作49. 「二酒一狗」:決定你對某人感覺的好用測驗50. 他們都在偷偷幫你打分數51. 如何忘記至今仍耿耿於懷的往事52. 為什麼你該當個局外人後記 如何寫本告訴陌生人該怎麼做的書紅利章節 多用途的激勵演講附錄一 閱讀清單:不太勵志的勵志書附錄二 蘇格蘭姓名如何發音附錄三 我從來沒弄懂的規則附錄四 重要測量值與等價物
書名 / | 聰明人的工作哲學: 如何握手、如何閉嘴, 沒有人會告訴你的關鍵商業技巧 |
---|---|
作者 / | Ross McCammon |
簡介 / | 聰明人的工作哲學: 如何握手、如何閉嘴, 沒有人會告訴你的關鍵商業技巧:用七分力氣,讓別人看到你十分的能力!工作上你沒想到的小事,都關乎著你的職場未來【職場人熱情推 |
出版社 / | 大雁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578567078 |
ISBN10 / | 9578567073 |
EAN / | 9789578567078 |
誠品26碼 / | 2681724733009 |
頁數 / | 236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用七分力氣,讓別人看到你十分的能力!
工作上你沒想到的小事,都關乎著你的職場未來
內文 : 06. 走進面試會場,你必須做的事
回想起自己的面試,我的焦慮大都出現在剛到面試現場的時候。臨近面試前幾天,我擔心的是人家對我的第一印象。等人在電梯才驚覺著裝不恰當,正好在我升騰的焦慮上澆油添火,而且是在最糟糕的時刻。
過去十年出現了許多針對第一印象的研究,其中多數都顯示我們的焦慮並非毫無根據。第一印象影響甚鉅,而且不只是短期影響。
談到面試場合,談到第一印象,似乎都在告訴你一件事:在非常早的時候就勝負已定了。有多早,反正非常非常非常早,總之,一定比你想像得到的還要早得多。
研究表明,人們在第一次看到你的千分之一秒內就會形成第一印象,以下的特質對你有好處:有品味、有格調、友善、自信、社交技巧不錯、口條好、有眼神接觸、情緒穩定,以及個性隨和。不利的特質是:害羞、畏縮、逃避、尖叫,以及邊叫邊逃。
事實上,我們都有動物本性,會不斷嗅探,不斷尋找威脅,同時也在尋找盟友。我們之所以早早就決定了第一印象,或許是身為競爭性物種為了生存下去的一種必備特質。我們就像是在森林邊緣徘徊的一群鹿,眼睛東瞅西瞅,看看這裡又看看那裡,然後……兄弟們,我們還是回到安全的林子裡吧。
然而,我們不是鹿,也不是貂或土撥鼠,我們的第一印象微妙不可言。我們不只判斷威脅,也判斷溫暖、可靠、自信、社會優勢……或這個人是不是有按時洗澡。我們非常善於做出第一印象,很快就看出我們以後會「喜歡」或「不喜歡」這個人。
顯然,第一印象是一個可以下手的好機會。
而現在,你正要走進面試會場……
走進去當然不難。假設你很準時,也完全明白你希望從面試官身上得到什麼,你知道他們的名字,上網查過資料,知道他們上過哪個學校,又根據領英網(LinkedIn)知道他們在二○○○年代初期做過幾個有爭議的職業轉換,也讀過他們所有的推特文章。
走進一個陌生的會議室,像在天色還亮時走出酒吧,因為你都會覺得光線亮得太刺眼,令人難以消受,還有點不安,不管那是陽光或是眼光。你的感覺就像是誤闖進平行宇宙,而你不知道廁所在哪裡。然而,不管你有多慌亂,指導原則只有一條:這是你的主場……嗯,至少接下來三十秒或一分鐘,這場子是你的。即使這是他們的會議室,但仍是你的主場。即使跟你握手的人年薪是你的百倍,這仍是你的主場。你不是決定氛圍的唯一人選,但你必須為它負責。
講到這裡,我要告訴你一條百年不敗的原則,這本書的每一章都可應用:眼神接觸。別看地上,別看旁邊,別看他們身後,別看他們的胸口,別看進他們的靈魂。你要直視每個人的眼睛。研究顯示,能維持高度眼神接觸的面試者會更受人喜歡。眼神接觸是面試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決定因素。
透過眼神接觸,我們可以蒐集資訊、給出或接收如何應對的線索、抓對說話時機,也可以表達親密感(即使是在專業場合)。人們在面對困難的問題時,通常會將視線移開提問者,視線的轉移透露出當事人的不適、不確定及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一切操之在我的自信、能流暢回答主要問題的人,通常都可以維持眼神接觸。
然而,眼神接觸不是只做表面工夫,你還要專注凝視。在面試中,如果半數時間都能夠保持專注的眼神接觸,會讓你看來更有能力、更自信。看著鏡中的自己練習,保持凝視一陣子,再移開眼神。現在,看著你自己五秒鐘。你應該會比第一次照鏡子時,更相信你自己,也更自在,你甚至會想對他眨眨眼。重要的是,你凝視得越久,就越喜歡自己。(但不要看太久,凝視和瞪眼只有一線之隔,而瞪眼和嚇人只隔著一條細線,至於嚇人和嚇死人的界線就更微妙了。)
所以,你要看進他人的眼睛。在你握手之前,甚至在你微笑之前。
我個人認為,好奇心是最被低估的商業美德;而現在,你該好好展現你的好奇心,如果你好奇某件事,甚至更好的,好奇某個人,你的這次面試將會有個很關鍵的基礎。越早把這樣的氛圍帶出來越好,即使你所好奇的事物與目前的正事無關。我在《君子雜誌》的多數會議幾乎都是從這樣的問題開始──關於我們在市心中赫斯特塔(Hearst Tower)二十一樓的會議室景觀。和我開會的人如果問起關於這個城市的任何事,我都會帶他們走到窗邊,為他們做個快速導覽:你看,那些低矮建築就是地獄廚房;那裡是薩利機長降落哈德遜河的確切位置;被砸破頭的麥當勞叔叔七年來一直都坐在第八大道四樓公寓的屋頂上,還有想想你瞇著眼睛看新澤西州會是什麼樣子。大概就是這樣。豐富、有趣的對話,都來自你的好奇心。
現在誰都想跟你待在同一個房間裡,不是嗎?你友善、自信,不管事情如何發展都安之若素;你看,面試場子裡的人都想跟你打交道了。
而你根本還沒有坐下來好好談呢。
09. 和新同事晚餐,有人問你不懂的事,怎麼辦?
你可能會認為,三十歲時的我和一群令人膽怯、「非我族類」的高文化人共進晚餐,一定能夠游刃有餘。哈,你錯了。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時市中心那家餐廳剛開幕(現在已經不知道哪去了),雜誌社所有的資深員工都坐在包廂的大桌子旁,氣勢驚人。深感不安的我是被宴請的客人,但我不覺得自己做了什麼了不得的事能有此殊榮。我接受了這份新工作,搬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但離鄉背井討生活已是這個社會的常態。況且,我還覺得自己沒資格得到這個工作和這頓晚餐。
我不知道他們是否希望我在場,也許只有老闆認為我應該出席;我也不知道自己接下這個工作是否打亂了某些布局。
我擔心過這些事,這是在職場打拚的人都會擔心的事。我知道自己不該擔心這些有的沒的,也知道進入新工作的最好方式,就是假裝自己已經準備好了在這裡工作,不尸位素餐,表現得坦然而自在,即使我心裡完全沒底。但擔心隨影隨形,晚餐之約讓我自慚形穢,我覺得自己像個不速之客。
然而,如果我是不速之客,那其他人又算什麼?他們剛進公司時,不也像我一樣嗎?我無能跟我目前的專業位置較勁,也缺乏那樣的自信,但這並不能讓我潰不成軍到打消第一天去上班,畢竟,你還是可以躲在自己的辦公室角落,邊打字邊假裝自己正在想出絕妙好點子。但晚餐之約,面對這一群人,我一切的武裝全被剝除了。我告訴自己,我必須勇於表現,必須積極進取,必須知道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是誰。
可惡的韋納.荷索。我現在知道他是個有點孤僻的德國導演,導些或奇怪或或深奧或史詩級的電影長篇及紀錄片。我現在很迷於他的作品,著迷他奇怪、激烈的鏡頭,看到他鏡頭下怪誕和尖銳的人。但那一晚,我還不知道韋納.荷索,那是一個我理解不了的文化場子。
「我們來聽聽羅斯對荷索有什麼看法。」有人問。我現在知道,他們並沒有惡意,只是我一直悶不吭聲,他們想讓我融入話題,聽到我說一兩句話也好。但不管原因為何,都不是我想聽到的。
在你尊敬的人開口要求你去做一件你完全不懂的事,你必須當下做出決定,(A)承認你的無知,對那個主題一無所知;(B)胡謅幾句,然後趕快轉移話題;以及(C)假裝聽不清問題,給個保證安全的萬用答案。
我選擇了B方案+C方案。
「啊,那個傢伙,我覺得他早期的作品缺乏原創性,但最近方針改變了。」
方針?方針改變……?
那一晚之前,我從來沒用過「方針」這兩個字,以後也沒有再提過。
說出那句話之後,我再也說不出任何話了。一整晚,我半句有意義的話都出不了口。我安靜地坐著,像個剛進城的四年級轉學生,在學期中突然插班進來,今天是第一堂課。他們一定認為我不適合這個工作,也不認為我有興趣待在這裡。
我應該老實說,我不知道他是誰。當我們不知道該說什麼時,就應該說:「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我個人覺得一個人最討喜的時候,就是勇於承認自己無知的那個瞬間。如果一個面試者跟你說:「對不起,我聽不明白您的問題,能請您解釋一下嗎?」我會認為這是加分,因為他們誠實、好奇而且立場堅定明確。所以,有問題的不是我沒有文化,而是我不懂裝懂。
知道同桌吃飯的都有誰之後,我對我的行為更沮喪了(今天他們有許多人是我的朋友或同事)。我努力要融入,但他們不需要我融入。我努力要把商業規則套用到晚餐桌上,但餐桌和職場本質就不一樣。生意場上,我們經常會談到自己不明白的事,如果工作上動不動就指責別人胡扯,就像在批評企業的基礎一樣。但共進晚餐時胡扯可是行不通的,他們需要我成為一個有趣又健談的人,他們需要我做個正直的人,你可以緊張膽怯,但必須誠實正直。
如果你只是假裝對某個東西感興趣,就無法成為一個風趣健談的人。絕無可能。如果你不知道韋納.荷索,那就直接承認。因為無知被扣的分數,會在你表現得坦率無畏時加回來。
「我不知道你們在說什麼。」你應該這麼說,因為你不知道,也因為你想學。
和大家道別後,我沿著C線鐵路一個人走回家。吐痰般的絲絲小雨像是在嘲笑我,我在驗票口刷了十幾次捷運卡才刷過,趕在門關上前衝進列車。
然後,我發現剛離站的這班列車是往上城,不是下城。
我心想:「此路不通,最多,撐六個月吧。」
22. 如何面對遲到
我喜歡紐約的一點是,這裡的人似乎更守時。會議大都準時開始,午餐還會提早。我不確定原因為何,畢竟,交通沒有多順暢,還有時不時故障的地鐵;隨時可能趕你下車的計程車司機,只因為你說不想從時代廣場經過;還有頻繁的大小遊行。可能就是這些事太常見了,人們似乎會預留些時間,紐約人才會很少遲到。
我這輩子活到現在,當你說不想從時代廣場經過時,的次數不到二十次(我可以說得這麼肯定,是因為每遲到一次,我會都寫在《錯誤小冊》反省一下,這本皮面小日誌我一直擺在書桌的抽屜裡)。
其中有七次遲到就是在穿越市中心時發生的,我的辯解:這是完全不可知的因素。要預測到交通狀況,就像否認雙輪馬車仍存在於異世界一樣。我們的總統有時會到君悅飯店發表演說,當他想去幾個街口外的聯合國時,整個市中心都得停下來等他二十分鐘。送貨司機只好把車停在路中央,然後你知道的,對著門房大喊:「搞什麼?」
還有十次遲到完全是日行一善所致,例如幫人換輪胎,或是按住某人的傷口止血等等。
其他幾次我完全不想提,因為太痛苦了。
對我來說,早到是一種生活態度。
或許遲到,才是真正會過日子的好方法,你永遠不可能一個人孤零零地等人,也不需要想話題聊天,或一再跟人Say哈囉打招呼。你似乎活得興味盎然,每天都有事強碰在一起,而且永遠不會吃到派對上難以下嚥的開胃菜,因為早到的人已經受到荼毒,他們會警告你。
無論是遲到或被遲到,到目前為止,我大概親眼見證了了五十萬次的遲到。不太遲到的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制定了一些準則要告訴那些習慣遲到的人,怎麼遲到最好:
別解釋遲到原因。如果你不說自己睡過頭了,那麼遲到的三十分鐘,我們可能想像你在來的路上揀到了一隻受傷的小鳥。還有,以沒人在乎的程度來說,「遲到的理由」僅次於「昨晚的夢」及「我姪子好可愛」。
如果你開會遲到了十分鐘,千萬別問「我錯過了什麼?」因為大家或許已經討論過了。
開早會時,不要做的事包括:要喝咖啡可以,但不要邊喝邊捧著杯子聞香氣。小心鼻子沾到奶泡!
喔,現在你要打呵欠了。
現在你發出聲音地打呵欠了。
嗤,睡醒啦,,你這個貪睡鬼!
萬一面試遲到,別編藉口。坦白從寬,並真心道歉。你必須承認你有多麼抱歉,不管是睡過頭或路上塞車,一定要說真話,不然你肯定把面試搞砸。真實和坦率是職場上需要的美德,是我們會喜歡的事。我們對你已經有點感覺了,你什麼時候可以準備好開始面試?!
不要遲到成習慣。
如果你習慣遲到,就得保證你真的真的夠好,這樣的你不出這幾種組合之一:守時+有才華(你是幹大事的人)、遲到+有才華(你還算不錯)、準時+平庸(你還不錯)、遲到+平庸(你完蛋了)。
41. 寫電子郵件的首要原則
在職場溝通,坦率和禮貌具有相同份量。善良體貼是美德,說的人溫言軟語,聽的人如沐春風,但寫電子郵件時,這些美德是地雷。
寫電子郵件最怕言不及義的客套話,寫的人費心,看的人燒腦筋,還會花寶貴的時間寫信及讀信,所以無論是寫電一封子郵件或是一篇雜誌報導,積極及明確是必備的兩個首要特質。
不要用太多感嘆句、不要寫太多問候,直接廢掉「祝好」一類言不由衷的簽名檔。便捷的電子郵件最怕沒效率,止不住想要文情並茂時,我有一個好方法可以讓你打消念頭,只有一句話──想想勞伯狄尼洛會怎麼寫?回覆郵件時,假裝自己是超級巨星勞伯狄尼洛,你會發現你的郵件內容不出五個字含:「當然」、「很好」、「是」、「不是」、「太好了」和「抱歉」。請注意:我說的是勞伯狄尼洛,不是他主演的角色。不然,你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打出「怕死的,就坐好別動。」
回覆郵件如果需要打很多字,乾脆打電話回覆。勞伯狄尼洛不會坐著打封落落長的郵件,他會拿起電話直接問案情。如果同是一個辦公室的,你或許會選擇直接站起來去找他面對面地談清楚。省時省事,才是最好的溝通方法。
整件事最棒的部分是:你成了大家追捧的明星,大家開始喜歡寫郵件給你。這意味著你不必再忍受沒什麼營養的開場白,例如:「祝你週末愉快。」也不會收到一封驚嘆號多到死不驚人的信,也不會有一封嘮叨完五百個字後,最後用噁爛的問題總結:「你有什麼想法?」因為你是勞伯狄尼洛,人們會學習更有效率、更有目的性地送郵件信給你(而且可能發信時還會戒慎惶恐,務求效率與目的性都夠簡潔有力。)
自序 : 前言
我要說出對你的幾個假設。萬一說錯了,希望你還是會讀完這本書,同時,也很抱歉誤會你了。如果我說對了,顯然我有某種巫術。
對了,你氣色很好。
反正,我覺得你是這樣的人。你很聰明,有天分,有企圖心,但你的效率不高,你沒有競爭的「利器」,沒有可利用的「盟友」,如果用賽馬來說,你沒有「純正的血統」。你不是做總裁的料,當事情「不樂觀」時,你也用不了裙帶關係。你「認識」的「人」不多。
你是個局外人。
而你局外人的角色讓你有點不爽。面試時,你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做簡報」或「演說」;你不確定在吃「重要午餐」時要點什麼。
你大概覺得我的引號用得「有點蠢」。
你得知道,以上描述也很像我。我聰明,有天分,有些企圖心,但當我在二○○五年意外地(要我來說,是奇蹟般的)接到《君子》雜誌面試官的電話時,覺得自己特別不夠資格拿到這個工作。我曾在西南航空的機上雜誌(機上雜誌界的《君子》)工作,有北德州大學的學位(德州東北/奧克拉荷馬州南區的哈佛),也認識一些挺重要的人,但他們都在達拉斯(紐約市的……呃,算了)。
我覺得我的情況最終會導致紐約行泡湯。因為我不是那種人,也不配。我是個冒牌貨,只要一個月就會被拆穿了
法則一::工作不到一個月露不出什麼馬腳,完全不會,因為你不會被當作一個真正的人看待,你只是個代理人,盯著神奇的電動廁所水龍頭,直到某個知道怎麼使用的人走過來。
「冒牌者現象」一詞在一九七八年,由喬治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寶琳.克蘭西(Pauline Clane)和蘇珊.艾姆斯(Suzanne Imes)提出。一開始主要和高成就的女人有關(後來卻更常用來指涉男人),可以分解成三種感覺:你不如其他人想的那麼成功;你的成就都是因為運氣;即使你成功了,也沒什麼了不起。
從最初的研究開始,心理學家就一直在研究和辯論「冒牌主義」的可能原因。是特質,還是心理狀態?是「情境制約」,還是深植於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是否只是焦慮人格的表現?還是憂鬱?是否如研究者所言,說自己是冒牌貨的人其實比他們表現得更有自信?這是不是人們有意或無意的「自我表現策略」,好讓自己看來特別謙卑,或是降低他人對自己的期待?
本書要討論的,不是人們為什麼感覺像冒牌貨,而是這些人的行為。
而且這樣做的,大有人在。
像最高法院法官索妮亞.蘇托梅亞(Sonia Sotomayer)就說:「我第一個月當法官時很害怕……還是不敢相信夢想成真,覺得自己幾乎像個冒牌貨。」
好萊塢演員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說:「有時候我早上醒來,出門拍攝前會想,我做不來,我是個冒牌貨。」
美國喜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和《男人兩個半》(Two and a Half Men)的創作者兼編劇兼製作人查克.羅爾(Chuck Lorre)說:「當你去看自己寫的戲正在排練,而戲排得很爛時,自然會覺得『我很爛』,我是個冒牌貨,我需要找個地方躲起來。」
新聞網站Reddit共同創辦人亞歷克西斯.瓦尼安(Alexis Ohanian)說:「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這樣好可怕。」
劇作家兼演員蒂娜.費(Tina Fey)說:「當你覺得自大又樂在其中時,你正要駕馭這種感覺,然後就閃過自己是個騙子的念頭。」
連影后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都說:「你想,『為什麼有人想在電影裡又看到我?反正我不知道怎麼演戲,那我為什麼做這件事?』」
我去紐約時,覺得跟所有同事都格格不入。我穿著不得體,不認識什麼重要人物,不知道怎麼應酬,我甚至不太知道怎麼去酒吧喝一杯(這時候,你或許會質疑我照顧自己的能力,先忍忍吧)。我不知道怎麼和大雜誌合作,我也不知道怎麼在紐約這種大城市生活。
但在紐約工作幾個月後,事實越來越清晰:我身邊的人全都是冒牌貨,不只我一個。不安全感人人都有,我認為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因為他們就是他們,而不是某某之流。在兩個集合相交的文氏圖中,尷尬和企圖心這兩個圓的交疊之處,存在著巨大的能量。凡怪誕之處必蓄積著能量。
法則二:人人都奇怪,人人都緊張,不論多有名氣、地位有多重要。特別是那些看起來不奇怪不緊張的人。
成功人士與魯蛇的差異,不只是天分或行為。我最尊敬的人未必有我聰明,工作做得比我好(但相信我,他們也很有天分、肯努力)。他們只是更擅於讓自己看起來更好,表現得就像他們在這裡當家作主,他們說了算。他們之所以成功,似乎來自於把自信「表現」出來。
後來我遇到了越來越多有趣的人(我的工作除了同行,也會接觸到有名的名演員和音樂家),開始了解大多數所謂的成功法則一點用都沒有。你不必「行銷」自己,不必有「人脈」,不必用「得體」的方式穿衣打扮(雖然不能說沒有優勢),但你必須弄明白,人們為什麼會做這些事。還有,誠信是你的利器,不管是在會議室或吃商務午餐或是下班後去喝一杯,一定要心口如一、正直誠實,不管是在狀況內或狀況外,坦白從寬都是你唯一的選擇。
此外,我也知道,問題不在於某些習慣或缺乏某些技能,而是在於你屈服於自己的不足之處。
這本書說的是成功之道,但我只是敲邊鼓,一旁幫你加油助陣。我沒有一套套的所謂系統或理論,如果你已厭煩了指南或指導手冊,可以來讀一讀這本書。我關心的不是如何拿到工作,而是如何把「面試」這檔事做好。我關心的不是如何克服公開發言的恐懼,而是如何走向講台。借用已經被過度使用的軍事學說法,我要談的不是戰略,而是戰術。本書不談做「什麼」,而是把焦點放在「方法」以及「人」上面。
這本書談的都是小事。這些事之所以重要有三個理由:其一,當你認為你不能處理這些小事時,它們能引發嚴重的焦慮(這種焦慮完全沒有必要的)。其二,這些小事是大事的車前燈,也是誠信、奉獻和體貼的代碼,告訴別人你不是亂七八糟的那些人。其三,這些小事很容易落實,會幫你招來人氣,馬上帶來好印象,並掩蓋錯誤。
從寫文的奇妙轉折到商務午餐前的握手,這些小事無所不包。在我整個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都是這一類的小事。而且積沙成塔,把小事做好做滿,總有一天會收到實質的回饋。
冒牌主義不是什麼需要克服的事,也不是你說「不假」就不假,更不是你能成功假裝沒事。不,你需要的是去駕馭恐懼,並利用它。擁抱你局外人的身分,擁抱你的錯誤。成功是指成為一個人,而不是成為一架無人機。不過,在成功變身為「人」之前,你至少必須看起來像個人,所以先戒除或養成職業生涯的一些小習慣,即便你自始至終都不承認它們的重要性。
有意義的每個瞬間都值得你去感受、去自在地表現自己,即使你不認為自己不屬於這裡。
但你當然屬於這裡,無庸置疑。
導讀 : 前言
我要說出對你的幾個假設。萬一說錯了,希望你還是會讀完這本書,同時,也很抱歉誤會你了。如果我說對了,顯然我有某種巫術。
對了,你氣色很好。
反正,我覺得你是這樣的人。你很聰明,有天分,有企圖心,但你的效率不高,你沒有競爭的「利器」,沒有可利用的「盟友」,如果用賽馬來說,你沒有「純正的血統」。你不是做總裁的料,當事情「不樂觀」時,你也用不了裙帶關係。你「認識」的「人」不多。
你是個局外人。
而你局外人的角色讓你有點不爽。面試時,你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做簡報」或「演說」;你不確定在吃「重要午餐」時要點什麼。
你大概覺得我的引號用得「有點蠢」。
你得知道,以上描述也很像我。我聰明,有天分,有些企圖心,但當我在二○○五年意外地(要我來說,是奇蹟般的)接到《君子》雜誌面試官的電話時,覺得自己特別不夠資格拿到這個工作。我曾在西南航空的機上雜誌(機上雜誌界的《君子》)工作,有北德州大學的學位(德州東北/奧克拉荷馬州南區的哈佛),也認識一些挺重要的人,但他們都在達拉斯(紐約市的……呃,算了)。
我覺得我的情況最終會導致紐約行泡湯。因為我不是那種人,也不配。我是個冒牌貨,只要一個月就會被拆穿了
法則一::工作不到一個月露不出什麼馬腳,完全不會,因為你不會被當作一個真正的人看待,你只是個代理人,盯著神奇的電動廁所水龍頭,直到某個知道怎麼使用的人走過來。
「冒牌者現象」一詞在一九七八年,由喬治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寶琳.克蘭西(Pauline Clane)和蘇珊.艾姆斯(Suzanne Imes)提出。一開始主要和高成就的女人有關(後來卻更常用來指涉男人),可以分解成三種感覺:你不如其他人想的那麼成功;你的成就都是因為運氣;即使你成功了,也沒什麼了不起。
從最初的研究開始,心理學家就一直在研究和辯論「冒牌主義」的可能原因。是特質,還是心理狀態?是「情境制約」,還是深植於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是否只是焦慮人格的表現?還是憂鬱?是否如研究者所言,說自己是冒牌貨的人其實比他們表現得更有自信?這是不是人們有意或無意的「自我表現策略」,好讓自己看來特別謙卑,或是降低他人對自己的期待?
本書要討論的,不是人們為什麼感覺像冒牌貨,而是這些人的行為。
而且這樣做的,大有人在。
像最高法院法官索妮亞.蘇托梅亞(Sonia Sotomayer)就說:「我第一個月當法官時很害怕……還是不敢相信夢想成真,覺得自己幾乎像個冒牌貨。」
好萊塢演員凱特.溫斯蕾(Kate Winslet)說:「有時候我早上醒來,出門拍攝前會想,我做不來,我是個冒牌貨。」
美國喜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和《男人兩個半》(Two and a Half Men)的創作者兼編劇兼製作人查克.羅爾(Chuck Lorre)說:「當你去看自己寫的戲正在排練,而戲排得很爛時,自然會覺得『我很爛』,我是個冒牌貨,我需要找個地方躲起來。」
新聞網站Reddit共同創辦人亞歷克西斯.瓦尼安(Alexis Ohanian)說:「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這樣好可怕。」
劇作家兼演員蒂娜.費(Tina Fey)說:「當你覺得自大又樂在其中時,你正要駕馭這種感覺,然後就閃過自己是個騙子的念頭。」
連影后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都說:「你想,『為什麼有人想在電影裡又看到我?反正我不知道怎麼演戲,那我為什麼做這件事?』」
我去紐約時,覺得跟所有同事都格格不入。我穿著不得體,不認識什麼重要人物,不知道怎麼應酬,我甚至不太知道怎麼去酒吧喝一杯(這時候,你或許會質疑我照顧自己的能力,先忍忍吧)。我不知道怎麼和大雜誌合作,我也不知道怎麼在紐約這種大城市生活。
但在紐約工作幾個月後,事實越來越清晰:我身邊的人全都是冒牌貨,不只我一個。不安全感人人都有,我認為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因為他們就是他們,而不是某某之流。在兩個集合相交的文氏圖中,尷尬和企圖心這兩個圓的交疊之處,存在著巨大的能量。凡怪誕之處必蓄積著能量。
法則二:人人都奇怪,人人都緊張,不論多有名氣、地位有多重要。特別是那些看起來不奇怪不緊張的人。
成功人士與魯蛇的差異,不只是天分或行為。我最尊敬的人未必有我聰明,工作做得比我好(但相信我,他們也很有天分、肯努力)。他們只是更擅於讓自己看起來更好,表現得就像他們在這裡當家作主,他們說了算。他們之所以成功,似乎來自於把自信「表現」出來。
後來我遇到了越來越多有趣的人(我的工作除了同行,也會接觸到有名的名演員和音樂家),開始了解大多數所謂的成功法則一點用都沒有。你不必「行銷」自己,不必有「人脈」,不必用「得體」的方式穿衣打扮(雖然不能說沒有優勢),但你必須弄明白,人們為什麼會做這些事。還有,誠信是你的利器,不管是在會議室或吃商務午餐或是下班後去喝一杯,一定要心口如一、正直誠實,不管是在狀況內或狀況外,坦白從寬都是你唯一的選擇。
此外,我也知道,問題不在於某些習慣或缺乏某些技能,而是在於你屈服於自己的不足之處。
這本書說的是成功之道,但我只是敲邊鼓,一旁幫你加油助陣。我沒有一套套的所謂系統或理論,如果你已厭煩了指南或指導手冊,可以來讀一讀這本書。我關心的不是如何拿到工作,而是如何把「面試」這檔事做好。我關心的不是如何克服公開發言的恐懼,而是如何走向講台。借用已經被過度使用的軍事學說法,我要談的不是戰略,而是戰術。本書不談做「什麼」,而是把焦點放在「方法」以及「人」上面。
這本書談的都是小事。這些事之所以重要有三個理由:其一,當你認為你不能處理這些小事時,它們能引發嚴重的焦慮(這種焦慮完全沒有必要的)。其二,這些小事是大事的車前燈,也是誠信、奉獻和體貼的代碼,告訴別人你不是亂七八糟的那些人。其三,這些小事很容易落實,會幫你招來人氣,馬上帶來好印象,並掩蓋錯誤。
從寫文的奇妙轉折到商務午餐前的握手,這些小事無所不包。在我整個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都是這一類的小事。而且積沙成塔,把小事做好做滿,總有一天會收到實質的回饋。
冒牌主義不是什麼需要克服的事,也不是你說「不假」就不假,更不是你能成功假裝沒事。不,你需要的是去駕馭恐懼,並利用它。擁抱你局外人的身分,擁抱你的錯誤。成功是指成為一個人,而不是成為一架無人機。不過,在成功變身為「人」之前,你至少必須看起來像個人,所以先戒除或養成職業生涯的一些小習慣,即便你自始至終都不承認它們的重要性。
有意義的每個瞬間都值得你去感受、去自在地表現自己,即使你不認為自己不屬於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