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減壓教學者手冊: 給臨床工作者與教育家的實務指引 | 誠品線上

Teaching Mindfulness: A Practical Guide for Clinicians and Educators

作者 Donald McCown/ Diane K. Reibel/ Marc S. Micozzi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商品描述 正念減壓教學者手冊: 給臨床工作者與教育家的實務指引:《正念減壓教學者手冊》是最早探討正念課程教學法的完整著作,至今仍然是這方面的唯一專門著作,如同正念減壓創始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正念減壓教學者手冊》是最早探討正念課程教學法的完整著作,至今仍然是這方面的唯一專門著作,如同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博士在序中所說:「獨一無二。」本書內容納入各種學習人類經驗的方法,包括科學、靜心和哲學傳統的觀點,提供正念教學者需知的後設理論與實用技巧。全書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正念課程的背景知識,正念的東、西方源頭和定義,提供初學者入門資訊;第二部分分析正念課程教學者應具備的特質與教學技能;第三部分闡述正念練習的各種教學意向,及其在課程裡實際運用的情況。本書作者群具備在醫療體系教導正念減壓的資深經驗與研究權威,他們共同創作此書,是從事專業正念教學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同時也是有心了解正念減壓課程的朋友不可錯過的好書。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唐.麥科恩博士(Donald McCown, Ph.D.)現任賓州西徹斯特大學靜觀研究輔系主任暨靜觀研究中心協同主任黛安.萊伯博士(Diane Reibel, Ph.D.)現任湯姆斯.傑弗森大學急診醫學系副教授,傑弗森-麥娜.布林德綜合醫學中心附設正念中心主任馬克.米克茲博士(Marc S. Micozzi, Ph.D.)曾任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輔助與替代醫學》主編,湯姆斯.傑弗森大學整合醫學中心主任溫宗堃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洪佩英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學生釋常光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碩士班學生王慧姬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班肄業陳鏡之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學士班畢業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通序推薦序譯者序 溫宗堃序 喬.卡巴金致謝前言第一部 臨床的與文化的脈絡第一章 站穩(在我們自身的不穩定中)為什麼?回應需求誰?面對大量的混亂怎麼做呢?進入一個謎團從問題到對話第二章 從歷史看現在的「正念」早期的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結果禪潮禪潮及之後革命性的1960年代佛教在美國的發展與定義通往成熟的過程一種全球化與世俗化的發展第三章 定義正念為「工作型」定義做出選擇定義正念減壓的正念佛教的正念從失念到正念的西方論述關於互為主體與正念的(嘗試性)論述把意識相互擴展的狀態加以概念化整合人類系統的理論第二部 真誠、權威與友誼第四章 身為老師的那個人真誠:你所知的權威:你的所學友誼:呈現真實的你第五章 老師的技巧團體經營講述法:與團體談話引導:不是表演,而是聯結探詢:對學員的經歷感到好奇第三部 朝向一個「空的」課綱第六章 組織教學意向正念減壓課程大綱教學意向的光譜在正念課程脈絡裡定義教學意向運用教學意向形塑課程並引導回應範例一:調整標準內容範例二:運用這些意向引導探詢範例三:即席的一對一教學範例四:創造獨特的內容第七章 實現教學的意向經驗新可能性發現在身培養觀察力邁向接納長養慈悲心第八章 正念練習的描述與引導語體驗新可能性的練習發現在身的練習培養觀察力的練習邁向接納的練習長養慈悲的練習附錄參考書目索引

商品規格

書名 / 正念減壓教學者手冊: 給臨床工作者與教育家的實務指引
作者 / Donald McCown Diane K. Reibel Marc S. Micozzi
簡介 / 正念減壓教學者手冊: 給臨床工作者與教育家的實務指引:《正念減壓教學者手冊》是最早探討正念課程教學法的完整著作,至今仍然是這方面的唯一專門著作,如同正念減壓創始人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ISBN13 / 9789575987367
ISBN10 / 9575987365
EAN / 9789575987367
誠品26碼 / 2681437911008
頁數 / 4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三章 定義正念



在先前的章節,我們已介紹較廣泛的靜心與默觀傳統的論述,也介紹了正念課程的發展。從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者和先驗論者對於亞洲宗教文獻與實踐的論述,發展至當前風行的以經驗實證為主的正念課程,在這個漫長的旅程中,各種潮流的論述相繼興起。

有時候,某個潮流居於主導的地位;其他時候,另一個潮流吸引到最多的關注,被視為是最為實用。特別是在過去的六十年左右,如同我們已顯示的,這種論述的更迭反映出或是領導著那時代的精神。在1950年代,高度的知識化和理論化的禪佛教,其所強調矛盾的悖論以及意識的頓然翻轉,為美國文化的審美、宗教及心理治療帶來許多貢獻。這個潮流在心理治療的展現,反映在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治療法的演化和擴展上。在二十世紀的60年代,這個論述轉往更大的情感性,強調狂喜的經驗,著重心靈的修持與導師的崇高地位,這一點反映在人們對於印度教和藏傳佛教的興趣日漸增加的現象。這表現在當時治療界的情況,大概是體驗取向治療的風行,以及咒語靜心在醫療場域上的運用。最近,主流的論述是更大眾化、更聚焦於心理和治療、以vipassana──即「毘婆舍那/內觀」為其核心的一種上座部佛教形式。這種型態的上座部佛教,缺乏傳統亞洲佛教的許多特徵,例如男性僧侶的崇高地位、複雜華麗的宗教儀式、排他的誓願、神祕的辭彙、以及對特定信仰與世界觀的假定。這些特徵有助於正念練習獲得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廣泛的接受。正念練習更容易融入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文化,也更迅速地被人們接受。除了容易融入與迅速被接受之外,許多已在學界和業界立足的高學歷實踐者,願意將正念練習和其成效交付現代科學典範嚴謹的研究與分析。因此,正如第一章中所敘述的,正念課程在醫學及心理治療界審慎地發展,被積極採用且迅速的擴展。

有鑑於論述的潮流具有這種歷史的更迭,且事實是現在有很多的潮流同時在活動,因此要發展出一個正念的工作定義,是非常具挑戰性的。第一個挑戰是哲學的問題。我們必須盡可能說清楚我們如何以及從什麼角度談論正念。因此,更專業而批判地探討種種的正念論述,將是有所幫助的。



論述的困難

前面的幾章已經非技術性地使用「論述」(discourse)這個術語,使用它在辭典的字面意義:「觀念的正式而有序的表達」以及「會話」。對於我們現前定義正念的任務會有幫助的是,運用在文化批判理論和文學理論之中一些較專業的洞見與論述。這裡的目的,不是要去孤立或批評特定的論述;相反的,是要把看似不同的論述放在一起,豐富正念教學法的資源。

在文化批判理論裡,論述這個詞也許最常和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聯結在一起。傅柯的著作指出了形塑並控制論述的社會文化機制。形成論述的主要程序是排他,方法是使某些主題成為禁忌,區分出理性和非理性,以及朝向真理邁進的意願。從內部控制論述的方式是,對於偏好文本一代又一代地加以注釋,還有透過規定、定義、技術、工具,維持特定的學科(醫學或心理學),雖然規定等這些,排擠了其他認知與講述的方法,也關閉了其他可能性(Foucault, 1972, 1981; Mills, 19972)。在文學理論中,米凱歐.巴赫汀(Mikhail Bakhtin)的研究,建議競逐中的論述(competing discourses)可以用來進行深入的探討。巴赫汀(1984)發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高度複調的小說中,角色們的差異聲音或話語具有獨立的意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複調小說裡,我們談的不是一般的對話形式,也就是說,不是處理一般小說,即在它獨白式理解的框架下,以及統一世界的穩定背景下所展開的題材。不是,我們這裡談的是終極的對話性,即終極整體的對話性。」當論述分散或彼此競爭之時,複調(多聲對話)的原則是合作式實踐的模型。不同的論述可以進入對話,並非帶來解答,而是探索不同選項並產生多種可能性(Gergen, 1999)。

因此,這裡的建議是,做為一個教導正念的專業人員,你必須清楚自己所處的論述。清楚意識到這些分界和假定,這可能是個困難甚至費力的過程,但最終是有價值的。了解自己當下所在之處,你便能夠自在地與他人此刻的面貌相逢,能夠在與各種各樣潛在學員、病人或來訪者互動時,去探索正念教學方法的多元可能性。

本章呈現各種論述的正念定義。當你遇到一個定義,你能夠在它的論述中完全領會它的意涵。更重要的,你可以欣賞不同的定義及它們之間彼此聯結、修正與回應的可能性。沒有必要去選擇其中一個,或是把多個綜合成一個。反而是你可以通過所有這些定義去豐富自己的教學。你可以允許它們進入對話,打造出一種豐富的多音,產生許多教學時可用的「工作」定義。







第五章 老師的技巧



身為一個正念教學的專業人士,正念的教導乃發自教學者個人獨一無二的真誠、權威與友誼。這當然是說,每個正念老師都不同,各有其整合並體現正念的一套方法。事實上,整合與體現是同一件事。本著個人練習的成果和在專業及個人發展的路上所培養的技巧,教師知道他們知道的,有能力做他們做的事。因此,每位老師所擁有的技巧可能混合各種理念。這些技巧在思想上或許並非從理論全然地整合貫通,但更直接地整合在老師本人身上。即使在麻州大學正念中心,師資培訓的課程也是由各種成分組成。為了實務或折衷,這些訓練的內容運用來自醫學、心理治療、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以及寰宇各地智慧傳統的洞見與練習。再次強調,這個整合並非理論上的,而是體現在每位老師身上。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認為,有些一般性技巧是老師們共享的;也就是說,我們相信每位老師和學員們應對時,都以其獨特的方式運用了類似的技巧。

我們已經找出一套剖析說明專業的正念教學技巧的方法,它有助於我們身為老師的個人發展,輔導其他新進老師及想加入教學的儲備教師。但更重要的是,這套方法幫助我們持續地提昇學員在我們正念課程的體驗。



我們已看到正念課程老師共有的四種技巧

1. 團體經營;

2. 講述法,也就是講述材料的傳達技巧;

3. 引導正式練習與非正式的團體活動;

4. 探詢學員的直接經驗。

上列四個技巧彼此相關。舉例來說,團體經營涉及的技巧範圍很廣,也可被算在其他三項技巧中。再者,講述技巧密切相關的溝通聲調與身體姿態,對於引導和探詢也很重要。引導時的語言使用會影響所有其他的口語溝通;同時,在團體中透過探詢而發展的對話理解,也會影響講述技巧與練習引導。當然,這四項技巧完全仰賴於老師的真誠、權威與友誼,不管當下發生了什麼,老師必須真的臨在,並謹慎而慈悲地予以回應。



團體經營

正念課程並非團體治療,也非心理教育,更不是講課。所有的「團體工作技巧」都可以看得到,且扎根在老師與學員共同創作的正念中。從這個觀點來看,正念課程團體之特性和對於老師的要求,就明顯可見。首先,這是一個共同創造,在團體中,老師可能是催化劑,但每位學員也都有貢獻,發展非階級、非醫病關係的氛圍。每一個牽涉其中的人,老師也好,學員也罷,都有身而為人的痛苦與歡樂。其次,所有的人都願意去探索個人的直接體驗。如此的探索可能讓學員對團體揭露當下真實的自我。第三,每位學員都有機會在自我探索中得到團體的支持,同時也能夠支持他人。最後,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為團體正念的維繫以及主體際共振做出貢獻。



團體經營的三個寶物

什麼是老師最重要的團體工作技巧?我們的回答是「經營」(stewardship)這個字,這字從古英語衍生而來,原意是集會廳的守衛,這字掌握了老師一職在團體中最基本的意義,也就是,老師必須維護團體的空間讓學員能夠在其中練習。這個字也凸顯出這個位置所隱含的平凡、謙遜與服務。再者,這個字現在的意含也說明老師需努力照顧他人託付的珍貴寶藏或能力,正如守衛對於環境的守護。

在某種意義上,老師為學員保管團體的寶物,直到學員發展出自己照顧這些寶物的能力,也就是,學員建立穩定的正念並發展出主體際共振之時。這三個寶物反映了正念團體的顯著特色。

第一個寶物是「自由」。這是指允許學員做自己,更全然地進入個人的經驗。老師提供學員機會去臣服於自己當下的經驗,而非他們認為的應然樣貌,更不是臣服於老師本身或課程要領暗示他們應有的經驗。老師在這裡的角色,不僅表現在非口語性表達的真誠與友誼,也在本章描述的主要技巧中呈現出的言語表達。與此同時,團體成員彼此給予自由的能力也會逐漸成長。

第二個珍寶是「歸屬」。這是指學員有機會,愈來愈了解並感覺自己對於眼前這個團體的影響,而且體驗做為成員後隨之而來的付出關心與束縛。團體的特色是成員自然的或不可避免感到對其他成員的責任。透過老師維持團體歸屬感的能力,學員設法整合自由與歸屬感,這是團體共創正念所必需的自我調節。

第三個珍寶是「共振」。這是團體時時刻刻共同創造的主體際共振。這個團體的禮物,能夠觸動並幫助每一位成員把自由及歸屬感最佳化。隨著團體成員能力不斷增長時,老師也透過製造裂痕與修補的方式,溫和地介入並深化團體的共振。

自由、歸屬與共振,這三個寶物相互依存:當其中一個轉變,幾乎就不可避免地導致另兩個同時產生變化。舉例而言,在與老師探詢對話的過程中,若學員探索當下經驗時焦慮增加,他的自由能力就會下降,而歸屬感也隨之減少。由於這學員的退縮帶來情緒感染,團體內的主體際共振可能也會降低。老師或團體介入並修復成員的自由或歸屬感,能夠重建這三個寶物的平衡,引起更深的共振。此節稍後,將再做進一步的敘述。

通 序



1994年,本校創辦人聖嚴法師(1930-2009)為提供中華佛學研究所之各種研究成果以及各種獎助或補助的佛學相關著作,給學術界與社會大眾參考使用,精選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Series
of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簡稱SCIBS),希望能達到出版優良學術作品之目的外,更能鼓勵佛教研究風氣,希望由作者、讀者的互動中能培養更多有志於佛教學術研究的人才。同時,也藉由國際各佛學研究機構的出版品相互交流,進而提高國內佛教研究的國際學術地位。

因此,2007年,法鼓佛教學院延續中華佛學研究所26年辦學經驗而成立之後,也延續創辦人聖嚴法師的願望,將各種佛學研究與實踐修行成果、或研討會議論文集與研修論壇等,經過相關審查程序,依照不同性質或版型,分為《法鼓佛教學院論叢》(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Research Series,簡稱DDBC-RS)、《法鼓佛教學院譯叢》(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Translation Series,簡稱DDBC-TS)、《法鼓佛教學院特叢》(Dharma Drum
Buddhist College Special Series,簡稱DDBC-SS)等類別。

2013年7月,原「財團法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與「財團法人法鼓佛教學院」合併存續更名為「法鼓學校財團法人」。2014年8月,教育部通過兩校合併申請,校名為「法鼓文理學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縮寫DILA)。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的名義招生。原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的名義招生,將於2015年春季開始招收「生命教育」、「社區社群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因此,原來的各類叢書,也更名為《法鼓文理學院論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Research
Series,簡稱DILA-RS)、《法鼓文理學院譯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Translation Series,簡稱DILA-TS)、《法鼓文理學院特叢》(Dharma Drum Institute of
Liberal Arts Special Series,簡稱DILA-SS),可以更多元的發展學術出版成果。

未來因應Web 2.0時代,如何繼續結合網際網路(Internet)與資訊數位化出版趨勢,經由網誌(Blog)、分享書籤(Sharing
Tagging)、維基(Wiki)、和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等新功能,讓上述成果能更快分享(share)與互動(interactive),讓資訊內容可因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隨時產生,發展為更具互動性與分享性之開放性學術研究環境(或許可稱為Science
2.0),進而產生更豐富的數位人文資源,則是我們應該持續努力的目標。





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惠敏

2014年8月15日序於法鼓文理學院







譯者序



本書是法鼓文理學院語言與翻譯中心規畫的翻譯計畫之一,希望透過本書的翻譯,由老師帶領有志翻譯的同學一起體驗翻譯過程的美好與艱辛,從實務中學習並累積翻譯的經驗。當初向中心推薦這本書,無非是因為自己從教導正念減壓開始,便在探索正念老師應具備的能力、素養和知識,希望提昇自己的教學品質,讓上課的學員能從正念課程獲得最大可能的利益。而這本書正是最早探討正念課程教學工作的完整著作,事實上至今也仍然是這方面的唯一專著。

此書的內容,對於了解正念教學的各個面向有很大的幫助,包括正念教學的東、西方源流、正念的古典與當代的定義、正念教學者的特質、教學的意向,課程中的團體動力、如何引導正念練習,正念課程的教學實況,以及課堂中老師與學員的探詢對話。詳細的內容,就請讀者細細品嘗。我相信此書會是從事專業正念教學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同時也是有心深入認識正念減壓等正念課程的朋友不可錯過的好書。

此書的譯文初稿,由我和當時分別就讀佛教學系博、碩、學士班的四位同學各自翻譯:洪佩英負責第一、二章;釋常光負責第三、四章;王慧姬負責第五、六章;陳鏡之負責第七章;我則負責前言、卡巴金博士序言、第八章和附錄,以及全書最後的統整、校潤。非常感謝四位同學使盡了洪荒之力翻譯此書。我負責最後定稿,文責自然也便由我承擔。

本書得以翻譯出版,還要感謝提供遠近助緣的許多人。遠的因緣,感謝我的父母、師長和家人、學友。近的因緣,包括在學校選修正念研究專題課程的同學,以及在學校推廣教育中心和在其他地方跟我一起「共創」正念減壓課程、工作坊的學員、小夥伴們。另外,感謝學校語言與翻譯中心委員會和校長惠敏法師,通過此書的翻譯計畫。最後,要感謝學術出版組同仁羅珮心,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協助並連繫校稿、潤稿和排版的工作,讓此書可以順利交由法鼓文化完成最後的出版。

最後,祝福大家平安、幸福、快樂!願正念與我們同在!







溫宗堃

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助理教授

2016年10月12日





推薦序



假設十九、二十世紀是以理性取代神權;二十一世紀的文明則是開發人的覺性,整合身心以提昇理性。本書證明了上述的假設:將東方佛教「向內關照的心性工夫」,透過科學理性分析,建構成可複製操作的教學手冊。本書的特色,是將MBSR的課程內涵,依對象的需求,提供實用且富有心靈提攜的範例。乍看是一本實用工具書,實質上是在建構對話平台,實踐知識正義。更是對生命困頓的慈悲承擔:讓各種助人專業者為己、為人,找到通往滅苦的道路。

釋自鼐

臺灣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理事長



在即將到來的十二月,將產生第一批數十位在華人本土完成正念減壓培訓課程的合格老師。在此前夕,能夠欣見第一本相關教學者手冊的翻譯與出版,正可以引導我們深入探索與思考:究竟要能夠成為一位合格的正念減壓老師需要具備什麼資格或條件?經過怎樣的培訓過程與準備?具備什麼學理、知識、技能、實作、人格特質、教學理念和整體態度?如何面對與涵融東、西方文化差異以及尊重本土中多元文化與不同服務對象?有志者,當時時不忘反觀自照與思量辯證。

郭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助理教授



正念是通往自我了解與開啟生命智慧的捷徑。正念本是人人具有的,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擁有這豐盛資源。透過正念老師的協助啟發,進而培育、成長、茁壯而成熟擁有正念的人,當可欣賞自他生命的豐美。認識正念的人是幸運的,學習並有機緣分享而被稱為正念老師者,更是幸運者中的幸運者,細讀本書共鳴的感動不斷湧現。譯者溫宗?教授不但是正念老師,更是古典正念學的專家,以其深厚功底進而弘揚現代正念療癒,翻譯這本西方資深正念老師的正念培訓專著,實為我等中文讀者之福。

黃創華

嘉南藥理大學嬰幼保育系助理教授/臺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



正念減壓及其後種種以正念為基礎的方法,整合了古老的東方智慧與當代科學研究的成果,有效的回應了社會中許多人普遍的身心需求,使人們得以覺察與正視以心智為核心的生命道路。在學習者與教學者都快速成長的情況下,本書的問世,說明了正念發展的脈絡與其核心觀念以及方法的全貌,建構了一個得以時時向內檢視正念練習的平台,也希望能提供了學習與教學品質的確保。無論是對正念減壓有興趣者、初學者、有經驗的學習者,乃至於有志於教學者,都值得反覆品味、思考及參照。

楊天立

臺灣銀行貴金屬部副經理/臺灣正念發展協會常務監事



近六年前,我在美國參加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帶領之專業訓練,放眼望去兩百位受訓師資幾乎都金髮碧眼,我也意外地成為第一位完成此專訓的臺灣老師。記得當時除禁語時間讓我如魚得水外,其餘時段我都得費勁地聽講、練習與融入互動,一來是因純西方全英語的環境,二來所發講義除學術論文集外,八週課綱非常精簡。若受訓前我就讀過《正念減壓教學者手冊》,上起課來一定較游刃有餘。如今此書中譯出版,能協助更多中文世界的專業人士與讀者們,故樂為推薦。

陳德中

臺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本書是正念教學者必備典籍,正念臨床應用、正念教育或對正念有興趣的夥伴,都可從此書獲得教學靈感與支持。成為正念教師,須先歡迎人生多元課題的挑戰,在波濤起伏的生命情境「站穩自心」,面對教學情境的千變萬化,以創意睿智的教學方法,引導學員學習正念與探詢自己體驗的意義,是本書核心內容。中文版問世,對華文世界的正念推動與正念專業培訓,無疑提供非常重要的教學者指南。

李燕蕙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正念助人學會理事長





如同攀爬陌生高山,跟著經驗豐富的登山嚮導很重要。好嚮導能指引旅者安全抵達目標,也教導克服障礙與遠離危險的經驗技巧。學習正念也是如此,佛陀認為學習正念有四個步驟:「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次法向。」簡單講,佛陀建議新學者,親近有經驗夠資格的正念教師,跟隨聽聞並學習這位老師的教導,隨時隨地平衡放鬆地保持正念覺察,乃至於循序漸進朝著生命安穩自在的方向邁進。這本書累積多年正念教學經驗,兼具理論與實務,不僅適合正念教師,也適合新學參考。

呂凱文

南華大學宗教學系教授/臺灣正念學學會理事長



前 言



我們為何寫這本書

這本書與傳遞正念這個禮物有關,這麼說較單純易懂。但是,這麼說會有點膚淺,遺漏掉一個細微而緊要的重點。正念,這種共處並持續覺察的能力,其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本能,所以它並非是被給與的禮物。真正的禮物,是正念的教學,指出他人已被賦予的本能並照料它的發展。

正念教學的禮物是雙向的,其中有相互轉化的可能性。被教導的人獲益無窮,因為正念的練習幫助他發現、體認他原本獨特、真實的存在;同時,他更深刻也更自由地參與到自己內在的生活和人際生活。教導的人也在這個過程中接收了有力的教導。在尋找幫助別人的方法時,教師不斷地在中途停止,經常質疑、調整,甚至推翻自己對正念練習、教學和自己的認識及想法。這種不穩定的價值,以及伴隨而來的成長機會是無限的。

我們想透過這本書讓正念教學這個禮物繼續地流傳。這本書出自我們對正念練習所施恩惠的感激之情,源自多年來我們老師的慷慨教導,源自我們曾教過的人們和培訓過的師資之獨特性與真誠所帶來的挑戰。



誰應該讀這本書?

如果正念練習曾轉化了你的生命,不論是以巨大或微細的方式(或二者),那麼此書便是為你而寫。你可以藉由與人分享正念,來完整表達自己對所接受的教導的感激之情。不論你將分享多少,你都會在這裡找到一些提示與幫助。

我們撰寫這本書,是根據由諸多影響因子組成的一個參考架構,其中最突出的影響因子是教授正念減壓課程的多年經驗、在醫院與學術界工作的要件、訓練多種領域之專業人士的需求。因此,這本書乍看下也許最適合下列的人士,例如醫師、心理師、社工、婚姻與家庭治療師、專業諮商師、護理師、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還有宗教師、教育人員等。

但是,適合的對象終究是更為廣大的。如果你已體驗過正念練習的利益,此書的資料可以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練習,揭露可深化練習的方法,並且讓你更清楚如何向他人談論正念的練習。



如何使用這本書

此書的結構分三部分,提供你多種閱讀入口。如果你僅有少許的背景,想要探討正念教學的可能性,本書的第一部分(第一、二、三章)也許正是入手處。第一章概觀當代醫學與心理健康照護領域裡的正念課程。第二章,把這些課程放到更寬廣的歷史與文化脈絡,即東方與西方在西方文化特別是北美文化裡的相遇,同時指出漣漪效應,以及人們對正念和廣義的靜心練習日漸開放的態度。第三章嘗試提供正念的實用定義和理解,對於老師在探詢自身練習或學員的練習時會很有幫助。

有的人已經在練習正念修習,且正在教導或考慮要教導正念,對於這些人而言,從本書的第二部分開始(第四、五章)也許是個明智的選擇。第四章將協助你了解在教學過程中自己需要些什麼,以及在你的練習與教學之中可以進一步探索或培養的事物。第五章勾勒出教學的技巧,解釋如何與何時運用這些技巧,同時提供對學員運用這些技巧的對話。

對於關心課綱和教學法的人們而言,本書第三部分(第六、七、八章)是最實用的。最後三章聚焦在說明(我們目前所了解的)正念教學法,以及它在課程與引導練習裡的具體表現方式。第六章提供一個構圖,描述正念課程裡的教學與學習之過程。第七章是指出並描述教與學的過程裡一系列的「身段」,將以老師與學員之間的對話來加以說明。第八章是教學的資源,包括錄音用腳本,對活動與練習的詳實描述,可做為老師發展自己呈現方法的起點。

不論你正處在教師發展的哪一個階段,也不論你從這本書的哪個地方開始閱讀,我們相信,你將會發現自己可以立即使用的資料、一些挑戰你想法的觀點,以及把你帶到當下呼吸的事物,也就是想要分享正念教學這個禮物的期盼。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