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程教育史 5: 臺灣工業專科教育的興衰 | 誠品線上

臺灣工程教育史 5: 臺灣工業專科教育的興衰

作者 何清釧/ 翁鴻山
出版社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臺灣工程教育史 5: 臺灣工業專科教育的興衰:工業專科教育曾是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重要的一環,其培育的人才是工程建設與工業發展的主要人力。日治時期僅有臺南高等工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工業專科教育曾是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重要的一環,其培育的人才是工程建設與工業發展的主要人力。日治時期僅有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成功大學前身)一所;1948年,將臺北工業職業學校改制為臺北工業專科學校。二校的畢業生是戰後復建及初期工程建設與工業發展扮演重要的角色。。民國52年起,為因應工程建設與工業發展而興起,工業專科學的校數曾高達34所。但是自70年代後期起,這些學校為迎合大眾追求高學位的心態,向教育部申請升格為技術學院,導致工業專科學校的校數急速減少,92年已無工業專科學校。本書除說明臺灣工業專科教育的興起與衰落的情形及原由外,也敘明教育部對工業專科學校,設置各種年制日、夜間部的課程、實驗設施及教師名額訂定的標準與規範。最後就振興工業專科教育提出建言。也在附錄對近50所工業專科學校及設有工業類學科的非工業類專科學校作簡單的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何清釧、翁鴻山何清釧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於高雄岡山;亞洲理工學院碩士。曾任:正修工業專科學校講師、副教授、教授,兼化工科主任;正修工商專科學校教務主任;正修技術學院教務長;正修科技大學教務長、副校長。現任:正修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榮譽講座教授(二Ο二Ο―迄今);正修科技大學董事;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九蓮聖道文教基金會董事;臺灣儒商文化協會監事。曾榮獲二ΟΟ二年中華民國技職教育學會「技職教育傑出成就獎」。曾為《臺灣化工教育史》(臺灣化工史第五篇) 編撰「第四章專科化工教育」。又曾編著《自然與人生》(麗文文化事業公司,二Ο一六年出版;增訂版,春暉出版社,二Ο二Ο年)。學道近22年,法號常性,以修道、辦道為終身志業。翁鴻山歷任國立成功大學化工系主任及化工研究所所長、研發會執行長、副校長、藝術中心主任、生物科技中心主任、代理校長、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籌備處召集人。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化學反應工程及觸媒在環保與能源科技的應用,為該校講座教授,二ΟΟ九年退休,獲頒名譽教授。曾擔任高雄工學院教務長暨化工系主任、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教育部顧問室顧問。曾撰寫成功大學工學院院史沿革篇、編纂成大化工系系史(化工潮源)、負責建置成大化工系史館及設置於成大化工系之臺灣化工史料館。二Ο一五年發起在成功大學設置臺灣工程教育史料館(或中心),編纂「臺灣工程教育史叢書」及協助成大博物館進行工程教育展示系列之前置作業。臺灣工程教育史第壹篇《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發展歷程概要》是由他編撰,已於二Ο二Ο年十一月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馬哲儒校長序 翁政義校長序 臺灣工程教育史叢書總編輯的話 作者序(一) 作者序(二) 前 言 第一章 日治時期的工業專科學校 第一節 臺灣第一所工業專科學校 第二節 增設學科及增收學生 第三節 第一次改制 第二章 戰後初期(1945-1963) 第一節 戰後改名及升格 第二節 戰後初期新設專科學校 第三章 經濟發展後(1964-) 第一節 經濟發展及十大建設的效應 第二節 私立專科學校陸續設立 第三節 修正專科學校法 第四節 各種年制專科學校發展沿革 第四章 工業專科教育概況 第一節 工業技職教育的發展概況 第二節 工業專科教育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 專科學校各學制之變革 第四節 非工業類專科學校設置工業類學科 第五節 私立專科學校改為國立 第五章 專科學校的課程、師資與入學 第一節 工業專科學校課程之修訂 第二節 教育部改善專科學校師資的措施 第三節 教育部對專科學校師資的規定 第四節 專科學校入學方式 第六章 專科學校各校設立及停辦 第一節 專科學校陸續升格技術學院 第二節 日夜間部各科別設立及停辦起迄時間 第七章 美援與世界銀行貸款 第八章 工業專科教育振興之道 結 論 參考資料 附錄一 臺灣工業專科學校各校沿革 附錄二 臺灣工專教育大事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臺灣工程教育史 5: 臺灣工業專科教育的興衰
作者 / 何清釧 翁鴻山
簡介 / 臺灣工程教育史 5: 臺灣工業專科教育的興衰:工業專科教育曾是臺灣工業教育與工程教育重要的一環,其培育的人才是工程建設與工業發展的主要人力。日治時期僅有臺南高等工業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635541
ISBN10 / 9865635542
EAN / 9789865635541
誠品26碼 / 2682059144003
頁數 / 188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6X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作者序(一)
自來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歷史文獻者,蓋人類活動乘載著人文心靈的傳承,一則透過經驗可以知識傳遞後人,一則憑藉載籍期使後人掘發精微,超越前規。此固可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使免於盲人瞎馬之窘境也。
天工開物說得好;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人類生活之便利實賴於社會各階層之各盡其份。然自工業革命以來,福人淑世的事業,霎時興起,瞬息更迭,其變化之速度大逾以前之數十紀。再加上國際往來日促,所以生產之事業,便千頭萬緒的繁多起來,此所以教育規模不可不立,教育方針不可不規,於是歷代從事教育的賢哲們,不辭辛勞的披荊斬棘,擘劃宏謀,以應百年樹人之所需,此則壯哉。
夫史者,人群之龜鑑而處事之斟酌也。所以,本書以時間為經縷敘我國工業教育個時期之沿革與發展,自日據時期直至現代,期見各時期之精思覃想以為後世之參考;並且,更以制度設計內涵為緯,希望能夠概覽人文發展與教育規模,以涵容其所開創與滯礙。
本書之寫作,秉持著教育老兵熱心猶熾之精誠,苦心蒐羅,勞神纂述,以匯成此論。孔子云;述而不作。本書或有一言可採,斯為至幸!誠願讀者有以教正。
正修科技大學 前副校長
何清釧 謹序 2021. 6

作者序(二)
臺灣的工業專科教育肇始於1931年創立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是屬專科層級,著重教學及研究),它是日治時期僅有的一所工業專科學校,因為受限於日、臺生的比例,臺籍畢業生不多。(日籍1138名,臺籍229名。)該校於戰後1946年3月改名為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復於當年10月改制為臺灣省立工學院。所以原臺北工業學校於1948年改制為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後,成為當時臺灣境內惟一的工業專科學校。而這二所學校培育的中級技術人員(當時被視為高級技術人員)及其它工業學校的畢業生,成為戰後復建及其後工程建設與工業發展人力的主體。
臺灣因為工程建設與工業發展,從1960年代起對中級技術人力的需求浮現,工業專科學校遂成為人力培育的主要場所構。在政府積極鼓勵之下,以私校為主的五年制專科學校數大幅憎加,從1962年的15所激增至1972年的76所。由於五年制專科學校快速成長,品質未予以適當管制,當時在各方指責下,於1967年宣佈暫停設立。同年政府為解決過剩的高中畢業生問題,在政策上改為推動二年制專科學校。
在1990年代中後期,政府大規模開放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進而改制為科技大學之前,五專可說是高等技職教育的主體。可是1980年代中期開始到2005年期間,普通大學大量增加,加上技術專科學校及學院紛紛升格改制,因此影響工業專科技職教育,衝擊 工業專科教育的發展與存在,專科學校的校數與學生數仍明顯下。
回顧工業專科學校的發展歷程,工業專科學校有學制多(有二、三、五年制,日、夜間部及專修科),學校多及科組多的現象;而且科組設置與改名或停辦頻繁,甚至學校改名;此外,有非工業類專科學校也設置工業類科組,所以對於工業專科學校,資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頗費周章。
本書初稿是由正修科技大學前副校長何清釧教授,花費許多心力收集資料後整理編撰;再由筆者添加資料及修訂。但是因上述工業專科學校的複雜性,必有疏漏及舛誤,深盼專家先進不吝指正。

試閱文字

導讀 : 前言
1920年代後期,臺灣島內工業已次第發展,加之要配合日本政府的南進政策,需要高級工業技術人才,臺灣總督府繼將工業講習所改制為臺北工業學校之後,於1931年創設相當於工業專科學校的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招收工業學校及普通中學的畢業生。太平洋戰爭發生後,因為臺灣工業化以及南進基地的重要性日增,需要一個能培養高級技術員並從事工業技術基礎研究及指導企業界的機構,而於1943年在臺北帝國大學增設工學部,招生的對象是高等工業學校或工業專科學校的畢業生。上述工業教育的發展過程,可以瞭解在工業教育體系中,工業專科學校是介於工業學校和大學工學院的工業教育單位,是培育高級工業技術人才的場所。
1950年代中期,擔任臺北工業專科學校校長的康代光先生,認為工業類技術人員可分類為:1.工程人員,負責設計改進、研發等工作,由大學校院工程領域的畢業生充任;2.專技人員,協助工程師推進各項業務,並指導監督技術工從事各項工作,由工業專科學校畢業生充任。3.技術工,按照工程計畫和圖樣逐步建造,或按照既定的程序製造,以完成工程或製品,由工業職業學校畢業生來充任。依康校長的看法,顯見工業專科學校的畢業生在工程建設及工業發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工業專科教育是技職教育的重要一環。
工業技職教育是為培育技術與工程人力,辦理良窳與興衰攸關國家工程建設與工業發展。回顧臺灣百年來的發展史,工業技職教育促成了臺灣經濟結構由農業轉變為以工業為主的型態;也引領產業結構由勞力密集,邁向技術密集及資本密集。先前工業技職教育的成功,也是臺灣順利發展工程建設及創造經濟奇蹟的重要因素。近三十年來,臺灣更進一步成為發展半導體、光電與資訊工業的重要地區。為配合經濟建設的需要,提高科技層次,從而擴大及提昇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積極發展並改善工業專科學校以上的技職教育,整備工業技職教育體系,是未來發展的主要關鍵。
1949年(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後,五年制專科學校(五專)是臺灣在技職教育體系中,培養各類中級專業技術人力的主體,長期以來為臺灣培育了豐沛的技術人力。其後,政府為有效配合經濟發展需要,於1960-1970年大規模增設五年制專科學校,使得五專規模顯著地擴充。在1990年代中後期,政府大規模開放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進而改制為科技大學之前,五專可說是高等技職教育的主體;五專是許多莘莘學子國中畢業後升學之主要目標。可是近年來普通大學大量增加,加上技術專科學校及學院紛紛升格改制,有工程類學系及研究所的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已有五十餘所,因此影響工業專科技職教育,衝擊了工業專科教育的發展與存在。
目前國家正朝向高科技與更高層次的工業發展之際,工業類技職教育的發展勢必面臨新的挑戰,扮演關鍵的角色。爰就我國工業專科教育說明其發展過程,盼望相關單位及工業教育領航者能引為借鏡,從而仔細規劃適當的工業專科教育發展方向及內涵,為我國培育工程建設與實用工業的技術人才。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除說明臺灣工業專科教育的興起與衰落的情形及原由外,也敘明教育部對工業專科學校,設置各種年制日、夜間部的課程、實驗設施及教師名額訂定的標準與規範。最後就振興工業專科教育提出建言。也在附錄對近50所工業專科學校及設有工業類學科的非工業類專科學校作簡單的介紹。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