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經濟生活的經緯度: 經濟生活100問 | 誠品線上

當代經濟生活的經緯度: 經濟生活100問

作者 許永河
出版社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當代經濟生活的經緯度: 經濟生活100問:這是一本寫給非經濟專業人士閱讀的經濟書籍,全書結構跳脫一般專業經濟書籍的章節次第,而以問答的方式顯現,但整體結構仍不失專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寫給非經濟專業人士閱讀的經濟書籍,全書結構跳脫一般專業經濟書籍的章節次第,而以問答的方式顯現,但整體結構仍不失專業主軸,內容著重於論述現代生活中遭遇的經濟現象,或是有趣的生活經濟問題。 全書除導論共分拾篇,從基礎市場分析開始,漸次進入總體經濟問題與現象的討論,進而討論貨幣與通貨膨脹,以及政府財政收支等問題。 基金、股價和債券有何不同,利率高低會不會影響投資收益和退休儲蓄準備,本書「投資理財生活篇」探討了這類與你我經濟生活最直接的議題。此外,鑒於高齡化社會是人類社會無法避免的現象,因此本書最後也介紹並討論「高齡經濟社會」的相關問題。投資理財生活與高齡經濟分析也是本書與其他基礎經濟學書籍區別之獨特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許永河美國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經濟學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經濟學系、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教授。曾任外交部薦任科員、駐厄瓜多商務處秘書。專長領域:總體經濟學、應用計量經濟、高齡經濟研究。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自序導論Q01 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麼要讀經濟學?壹、基礎市場經濟分析篇Q02 什麼是市場?Q03 什麼是市場制度?Q04 物品價格誰決定?Q05 什麼是市場的需求?Q06 需求有法則可循嗎?Q07 需求量的變動與需求的變動有何差別?Q08 誰決定供給?Q09 供給有法則可循嗎?Q10 什麼是供給量的變動與供給的變動?Q11 市場價格是如何決定的?Q12 什麼是市場的均衡?Q13 完全競爭市場和不完全競爭市場有何差別?Q14 分析市場應該具備哪些資訊?貳、市場分析的生活經驗篇Q15 颱風過後蔬菜價格為什麼波動?Q16 黃牛票的價格為什麼那麼高?Q17 廣告能夠創造市場需求嗎?Q18 你對最低工資立法的了解有多少?Q19 課徵菸品健康捐可以抑制吸菸行為嗎?Q20 課徵奢侈稅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嗎?Q21 對奶品公司聯合調漲售價,採行政罰鍰能達到公平目的嗎?Q22 房租管制可以達到保護租屋人的目的嗎?Q23 什麼是泡沫經濟?Q24 泡沫經濟形成的原因是什麼?參、國民經濟篇Q25 什麼是國民所得?Q26 為什麼GDP僅計算最終財貨和勞務的價值?Q27 用產出來衡量國民所得合理嗎?Q28 國民生產毛額與國內生產毛額有何差別?Q29 名目國民所得和實質國民所得有何差異?Q30 什麼是國民所得平減指數(GDP Deflator)?Q31 什麼是每人國民所得?Q32 什麼是消費者物價指數?Q33 為什麼要關心消費者物價指數?Q34 為什麼社福支出要與物價指數連結?Q35 什麼是通貨膨脹?Q36 什麼是超級通貨膨脹(hyper-inflation)?Q37 本世紀辛巴威的惡性通膨到底怎麼一回事?Q38 沒有上班的人就算失業嗎?Q39 失業率的增加是經濟的警訊嗎?Q40 失業問題會跨國傳染嗎?Q41 該不該開放外勞進口?肆、經濟成長篇Q42 決定經濟成長的因素有哪些?Q43 為什麼要關心經濟成長?Q44 所得是衡量經濟成長福祉的好指標嗎?Q45 經濟成長是否會使所得分配更平均?Q46 經濟成長及所得提高後,休閒時間的價值會改變嗎?Q47 經濟成長、所得提高,幸福感跟著增加嗎?Q48 國民所得提高必然帶來預期餘命的提高嗎?Q49 如何衡量所得分配的不均程度?Q50 吉尼係數是如何計算出來的?Q51 過去四十年台灣所得分配變化狀況為何?Q52 所得差距倍數指標是如何計算出來的?Q53 窮國的經濟可以趕上富國嗎?經濟成長的經驗可以複製嗎?伍、景氣波動篇Q54 什麼是景氣循環?Q55 為什麼會有景氣循環?Q56 景氣燈號有什麼意義?Q57 面對景氣循環政府干預有用嗎?Q58 人類近代經濟史上第一個景氣循環在何處發生?Q59 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是怎麼回事?Q60 景氣過熱後的泡沫經濟有共同的特性嗎?陸、政府財政收支篇Q61 什麼是政府的財政收支?Q62 公平合理的稅賦制度該考慮什麼因素?Q63 什麼是租稅的效率原則?Q64 什麼是租稅的公平原則?Q65 政府財政收支內容有哪些?Q66 過去三十年我國財政收支概況如何?柒、貨幣與生活篇Q67 什麼是貨幣?Q68 近代的貨幣內容有哪些?Q69 政府可以無限制地發行通貨嗎?Q70 量化寬鬆是印行新鈔票嗎?Q71 量化寬鬆會產生什麼樣的經濟效果?Q72 量化寬鬆政策和辛巴威的增印新鈔有何不同?Q73 信用卡是貨幣嗎?捌、投資理財生活篇Q74 利率與經濟活動有何關係?Q75 單利、複利與投資的收益有何關係?Q76 未來的一筆投資收益今天的價值有多少?Q77 利率高低與資產報酬率有關聯嗎?Q78 利率高低會影響退休的儲蓄準備嗎?Q79 股票的價格是如何決定的?Q80 股價指數如何計算出來的?Q81 如何評估股票的獲利能力?Q82 融資和融券有何差別?Q83 利率與債券報酬率有何關係?Q84 債券的報酬率如何計算?Q85 基金是什麼?Q86 基金的報酬率如何計算?Q87 股票、債券與公債有何差別?Q88 債券市場與次貸危機有何關係?Q89 美國次級房貸為何引發全球金融風暴?玖、匯率與生活篇Q90 什麼是外匯市場?Q91 什麼是匯率的貶值與升值?Q92 影響市場匯率變動的因素是什麼?Q93 兩國間的匯率永遠固定不變嗎?Q94 決定兩國基本匯率的因素是什麼?Q95 匯率變動對進出口有影響嗎?拾、高齡經濟社會篇Q96 什麼是高齡化社會?Q97 高齡化社會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Q98 高齡化的指標有哪些?Q99 台灣高齡化的問題嚴重嗎?Q100 高齡化的經濟面衝擊有哪些?參考文獻

商品規格

書名 / 當代經濟生活的經緯度: 經濟生活100問
作者 / 許永河
簡介 / 當代經濟生活的經緯度: 經濟生活100問:這是一本寫給非經濟專業人士閱讀的經濟書籍,全書結構跳脫一般專業經濟書籍的章節次第,而以問答的方式顯現,但整體結構仍不失專業
出版社 / 五楠圖書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635305
ISBN10 / 9865635305
EAN / 9789865635305
誠品26碼 / 2681537359007
頁數 / 33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序
這本書寫作的緣起,是2012年成功大學通識中心主任王偉勇教授囑託,要我寫一本給非經濟學專業人士閱讀的經濟通識書籍。最初的寫作構想,是對一些平常人生活中感興趣的經濟問題,提出經濟專業的解讀,並擬訂標題為「經濟生活50問」。嗣後利用每週課餘,抽出時間寫作,但因為資料與圖形的問題,多次修改,耗去甚多時間,而寫作的事也就寫寫停停。及至斷續完成初稿,自己看了又非常不滿意,但又沒足夠時間進行大修,於是一直擱著。兩年過去,王偉勇教授離開通識中心,去擔任文學院院長了,而我答應他的書仍未完成。幾次在校園中遇到王教授,他很關心這本書的進度,一問知道仍在「孵蛋」階段,也只能苦笑說我太認真。王教授文學院長任滿,又休假一年,即將要回校任職了,這本書也終於告一個段落。雖然,自己對書的內容還是不滿意,但下次遇到王教授時,他應該不會再說:「還沒寫完啊!」
不管書的內容自己滿不滿意,凡事總該告個段落的。因此,利用暑假到日本東北大學訪問研究的一個多月時間,下定決心,每天抽出幾個鐘頭,將本書定稿。全書不含圖形,文字超過12萬5000字,而內容也從原先的「50問」變成「100問」。
本書結構,跳脫一般專業經濟書籍的章節次第,以問答的方式顯現,但整體結構仍不失專業主軸,著重於論述現代生活上遭遇的問題,或是有趣的生活經濟問題。本書內容,除了導論外,共分拾篇,分別是:
壹、基礎市場經濟分析篇
貳、市場分析的生活經驗篇
參、國民經濟篇
肆、經濟成長篇
伍、景氣波動篇
陸、政府財政收支篇
柒、貨幣與生活篇
捌、投資理財生活篇
玖、匯率與生活篇
拾、高齡經濟社會篇
這些篇章的內容及安排,除了提供了基礎經濟學專業知識,也引進了生活經濟問題。希望本書不僅能夠作為經濟學通識課程的參考用書,也能充作一般人了解經濟生活知識的入門書。本書的目標,著眼於推廣經濟知識的普及度,但在普及化的同時,又期望能兼具基本經濟知識的深度,更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後,不再被經濟現象或名詞所迷惑,而能感受到經濟知識的實用性。因此,本書取名《當代經濟生活的經緯度:經濟生活100問》,表達作者對本書功能的期待。
本書的內容,仍有許多可以繼續改善與增補的空間,這是作者未來尚須繼續努力的地方。但在目前這個階段,作者要感謝王偉勇教授的鞭策,沒有他的囑咐與鞭策,便沒有本書寫作的動機與動力。也感謝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幫忙統計資料蒐集的幾位成功大學經濟系及經濟所同學,特別是龔清玲同學,在本書從無到有的初稿寫作過程中提供的協助。感謝兩位評審對本書內容及章節安排,所提出的許多寶貴專業建言。也感謝一位不願具名的幕後推手,細心閱讀本書每一次的修正稿,點出錯字,並以非經濟專業讀者的角度,提出書稿內容的疑惑處,讓作者有機會在文稿問世前,修改文字內容及表達方式,幫助不懂經濟的人也能看得懂。最後,感謝成就本書問世的一切善因緣,如果本書還有不足之處,是作者的責任,也是作者未來應該繼續努力的地方。
最後,以這本書獻給我的父母、所有師長,以及讓我專業知識更趨成熟的學生。
Q01
只緣身在此山中─為什麼要讀經濟學?
每個人每天都在面對生活的大小事,但可能從來沒認真想過這些大小事其實離不開經濟行為。比如說:今天中午的午餐要吃牛肉麵還是排骨便當?衛生紙去「家樂福」或「全聯」買?我們天天都在做這一類的決策,但卻不了解背後的動機以及造成的結果。換句話說,人每一天都在過著與經濟相關的生活和決策,然而大部分的人只專注於自己的生活,鮮少關心個別決策的動機,以及決策結果對整體環境變化影響。
其次,就算自己尚未面臨到人生中的抉擇,身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也迫使我們不得不面對新的情勢,迅速地調整步伐與培養能力,讓自己能更適應社會的變遷。如何了解自己的經濟行為及整個社會脈動的趨勢,是身為現代人必備的常識;在世界村的潮流下,也是無可避免的結果。
如果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環境,那我們必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學經濟學?學經濟對我們每日生活必須面對的經濟決策是否有所幫助?
學經濟學是很有趣的一件事,舉例來說:台灣的夜市文化,其實是個經濟活動。經常逛夜市的人,有的是抱著湊熱鬧的心情,有的只是純粹想逛逛而去,可是,並非每個夜市都可以吸引到人群。為什麼台南的花園夜市那麼有吸引力,而有的夜市卻無法達到與之媲美的效果?台南的花園夜市和大東夜市,為什麼組成的攤販也不盡相同?再者,逛夜市的時候,如果仔細觀察攤商和顧客間的互動,也會發現當中除了熱鬧好玩之外,夜市的活動似乎還可以看出某些道理。比如說,很受歡迎的夜市叫賣哥,為什麼會吸引那麼多人?在喊價叫賣背後蘊藏著哪些經濟道理?
經濟學對於市場以及經濟體行為的分析,可以讓我們用另外一種角度,去思考探討日常生活當中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這就是經濟學有趣的地方之一。
學經濟學的好處,也是讓我們認清經濟知識對於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實用性。例如,我們可以了解什麼是利率?什麼是匯率?也可以了解股票、債券、衍生性金融商品等觀念,這些經濟知識對於每個人未來的理財規劃,不僅有所助益,也可避免因為盲目而受騙的風險。
此外,學經濟學可以提供我們對整個經濟社會的運作有基本的概念。例如,廠商如何決定某類商品的生產?生產多少數量?或者,整個經濟體系的發展方向,是哪些因素所決定的?央行為什麼要進場干預貨幣市場?政府的財政收支,以及國際貿易對國內的經濟有何種影響?貨幣貶值為什麼有利出口等等。學了經濟學,對這些問題的理解,就能夠有基本的認知。
最後,學經濟學有助於我們在面對未來時空環境變數改變而致經濟變動時,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和決策。所謂時空環境的變數,是指國內外情勢的變化。造成改變原因,有可能是政治事件、軍事衝突,或者是天災。例如日本三一一海嘯,對生活影響的層面是很廣大的;當海嘯發生後,表面上看到的是很多的房屋以及公共設施被摧毀;可是我們要關切的是:這個事件所帶來的生活影響是什麼?對日本的經濟,甚至全球的經濟有什麼衝擊?日本工業生產中斷,對全球的供應鏈會有什麼衝擊?這些結果如何彼此影響,又將引領全球至何種境界?又如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不斷強調要讓美國再度強大,川普政策對美國和全球經濟的影響到底有多少?
綜觀而言,學經濟不但可以增長現代生活所必須的知識,同時可以訓練邏輯思考,清楚評估問題的根本,並且作為改善自己生活或減少不利衝擊的依據。學習經濟學可以讓我們知道一般民眾的經濟決策、知道市場是如何運作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整個經濟體系(包括國內國外)的脈動,而這些知識又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
其實,學習經濟學最有趣的起點,就是對每天發生的經濟現象問「為什麼?」養成每天閱讀經濟新聞,接收經濟訊息的習慣,然後對每天習以為常的現象提出問題,例如:
「為什麼茶葉蛋會漲價?」
「會什麼高雄凱旋金鑽夜市會沒落?」
「為什麼iPhone成為夯機?」
「美國聯準會為什麼要升息?」
「美國升息對台灣經濟有影響嗎?」
問自己許多一下子無法回答的經濟生活問題,然後自己想辦法找答案,構思現象的一套因果邏輯解釋,再找專家學者的論述或著作來驗證或修正自己的想法,藉由這樣的閱讀與思考習慣,可以培養自己的經濟觀念深度。

Q02
什麼是市場?
在祖父母的年代,家庭主婦準備三餐,通常要到傳統的菜市場去採購。而活在現代化社會的我們,三餐的食材可能是在街角便利商店或者超級市場購得。當我們談到「市場」,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傳統菜市場的影像,或者是街頭轉角的超商。這兩類「市場」給人截然不同的印象,交易的品目也不盡然相同。如果這兩處購物的地方都可以稱作市場,那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性?
傳統市場,是我們談到「市場」心中浮現的第一個印象,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其他的市場存在?例如,我們會聽到「債券市場」、「股票市場」、「貨幣市場」或「網購市場」。這些市場和傳統市場,有哪些差異或相似之處?在什麼樣的條件下,一個場域可以被稱作「市場」?
對比傳統菜市場與街角的便利商店這兩種「市場」,我們發現被稱做「市場」的地方都具備有某些共同的特色。例如:這些地方都有買賣雙方進行交易,也有可以用來交易的物品,也就是「商品」。此外,在這些地方的商品都有交易的價格。因此,不論是「黃昏市場」、「股票市場」、「毛豬市場」,或者是成功大學同學口中的「大大武花大武花」的夜市,儘管它們的特色與交易物品的內容不一樣,但這些被稱作「市場」的地方所共同的特性是都具備「供給」、「需求」、「交易對象」與「交易價格」等要素。
我們也注意到,市場中被拿來交易的商品種類會隨時間而改變,而商品的價格也非一成不變。例如,在颱風來襲的前後,青菜的價格會飆升;而在我們日常生活用品的市場中,有些曾經很夯商品在一段時間後突然乏人問津,價如糞土,最後甚且銷聲匿跡,例如NOKIA手機。另外,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對於物品的偏好度也隨時間改變而變動,每隔一段時間市場就出現消費者追求的新「潮牌」。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再問,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市場買賣及價格的波動?市場的交易行為與交易結果又受哪些因素所影響?這些疑問是我們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要釐清的主題。
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市場與市場活動,而在任何的時間、空間,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經濟活動,有經濟活動的地方便會出現不同形式與性質的市場。市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同市場交易的內容也不盡相同。清楚界定「市場」的概念,深入了解不同的市場活動現象,並透視其中的變化,將可以豐富我們的經濟生活知識,除了可以避免在市場的交易遭受損失,也能夠達到聰明理財的目的。

Q03
什麼是市場制度?
大規模的市場活動,是影響近代人類生活文明的重要制度。雖然在人類的歷史中,任何時間都有交易的行為,而且固定的市場交易制度也非近代才有,但大規模的市場制度出現以及市場全球化,則是歐洲15、16世紀海權擴張及海外貿易活動擴張的結果,而此一伴隨歐洲海權國家向外殖民擴張所帶來的全球市場發展,無疑是影響近代生產、消費與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
市場之中,有供給與需求兩種力量,然而,主宰市場發展的力量到底是供給面或是需求面的因素,則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對於市場經濟活動的分析,一般經濟學教科書當中都會提到所謂的「賽伊法則」(Say’s Law),這也是最早的經濟學理論對市場供需的看法,該法則認為供給是決定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因素。
「賽伊法則」強調「供給創造本身的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這是對最初的市場經濟活動觀察的結果。在一個以交換為目的市場經濟環境中,為追求產出與生產者利益的最大化,勞動與勞動間便出現生產的專業分工現象,亦即每一個人都依據自己的技藝專長,將勞力投入一種自己最專長的產品的生產,再以此產品與他人的產品進行交易,以滿足自己生活之所需。相較於此種以交易為目的專業分工生產,在市場交易為常態前的自給自足的生產體系中,每個人都將其有限的時間及體力投入生產自己及家族生活所需的物品。在自給自足的體系中,什麼事都要自己來、什麼事都要會,但未必什麼事都專精,因此生產較無效率,且生產的目的是為了立即性的消費,不是為了交易。在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中雖也有交易活動,但不是經常性、普遍性的活動,交易的活動通常是「以有餘易不足」的行為,而交易的市集通常也僅出現在特殊節慶時。
在以市場交易為常態的專業分工生產活動中,每個人均依本身的專長,專業生產某一樣物品,再將產品拿到市場與他人的產品進行交換,以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因此,在專業分工的環境中,多樣化的欲望已無法藉由自給自足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生活必須倚靠他人的勞動成果才能生存,而自己的勞動成果也提供他人生存的依據。因此,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必須從事生產,並提供自己的勞動產品到市場去交換。交易雙方各自以自己所擁有的物品與對方交換,交易成功便能得到消費的滿足。市場經濟的生產活動,不是以自己的立即消費滿足為目的的生產,而是以假設存在的他人欲望滿足為目的、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
茲以市場中的香蕉與橘子兩種物品為例,來說明「賽伊法則」。在過去自給自足的經濟體系下,要吃香蕉與橘子都需自己種,但在專業分工的市場經濟活動中,香蕉生產技能比較好的人便專業生產香蕉,而具有照顧橘樹專長的人便專業生產橘子。因此,在市場經濟的專業分工體系下,兩種物品的生產者都有各自的專長。換言之,擁有香蕉的人不生產橘子,而擁有橘子的人不生產香蕉。這兩種人如果要消費自己所不生產的產品,必須將自己的產品拿到市場中去交換,才能獲得消費的滿足。
在交換的過程中,擁有香蕉的人是「香蕉」的供給者,但是是「橘子」的需求者;對擁有橘子卻想吃香蕉的人來說,他是「香蕉」的需求者,卻是「橘子」的供給者。因此,在交易的過程中,雙方互為供需。對香蕉生產者來說,提供自己產品進行交易是有好處的,因為一旦交易成功,不僅自己的消費欲望得到滿足,同時也滿足他人對自己產品的需求。
在專業分工體系下,如同過去自給自足社會般,每個人都需要從事生產活動才能生存;但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已經沒有人可以完全不倚賴他人而得到全部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生產是為了交易以獲得生存之所需,而生產也是供給活動的唯一來源;但任何人在提供供給的同時,也提供他人對自己產品的需求滿足機會。因此,不僅「供給創造本身的需求」,供給也是欲望滿足(或需求滿足)重要來源。這樣的推論,也是古典經濟學者認為市場經濟活動是由供給面因素所決定的基礎邏輯。
然而,凱因斯(J. M. Keynes)對於前述說法提出質疑,認為市場中影響交易結果因素是需求面的力量,而不是供給面的因素。他的論述是依據對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的觀察而得來的。
在經濟大恐慌時期,出現存貨堆積的現象,許多生產者生產的物品無法銷售,因此讓人懷疑「供給創造本身需求」說法的正確性。凱因斯因而認為影響市場結果的是需求,而非供給的力量。換句話說,不管生產者的供給意願有多高、希望銷售數額有多少,能賣出多少不是生產者的主觀供給意願所決定,而是市場的「有效需求」才能所決定。何謂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指能夠讓生產者預期銷售水準實現的需求水準。例如生產者生產了100單位的產品,預期銷售量也是100,但實際的需求數量僅有60,因此有效需求即為60。決定有效需求水準高低的因素為何?欲望固然是需求背後的根本動力,但決定欲望能否實現的因素是購買能力,而決定購買能力高低的因素則是所得水準,所得則來自出售勞動力或勞動產品的收入。
「供給創造本身需求」的論述在「以物易物」的市場體系是適用的,但在現代以「貨幣」為交易中介的經濟體系其有效性是值得懷疑的。在現代的貨幣經濟體系中,所有市場的供給者將其商品成功銷售後,獲得銷售所得,此一所得是以貨幣單位計算的。在獲得所得後,再以所得購買其他的商品。商品能否順利銷售,決定其收入的高低;即或供給者能夠順利將其商品售出,但他不必然立即將手中的所得拿來購買其他商品;即或其在獲得所得後立即購買其他商品,也不必然將其手中所得全部用盡,有可能將一部分所得用來儲蓄。因此,在近代以貨幣為交易中介的經濟體系中,供給不必然等於需求,古典的「賽依法則」並不必然適用。
近代市場經濟體系的另一特色是供給者往往透過廣告或其他行銷策略來推廣其產品,刺激買氣。然而,若無需求的出現,其產品仍然無法銷售。而決定需求力量多寡的重要因素是所得水準,所得水準高低則取決於前一手財貨和勞務交易過程的收入高低。因此,供給者可以期望其銷售水準,但決定其實際銷售多寡的因素是市場需求。我們可以說,若無需求便無市場交易之實現,因此,需求在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當中仍然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
市場經濟活動中,生產者面對需求的反應為何?潛在或顯現的需求力量會誘發生產者提供產品銷售,有需求便會誘發供給。一旦市場出現,任何成功的商品馬上會被其他生產者複製、模仿,搶食這個市場的大餅。因此,競爭使得生產者很難長期獨占市場的供給優勢。為了保持領先優勢,生產者被迫不斷創新,或者說服消費者其產品較競爭產品優越。創新需要不斷研發,而說服消費者則要透過廣告或行銷手段來達成。不管用哪一個方法,都需要長期資金的挹注,而資金挹注的來源則需利潤的支持。需求的力量越大,獲利的空間就越大。一旦消費者的偏好改變,需求萎縮,生產者不得不削價求售以出清存貨,利潤便越來越少。一個產品一旦無法獲得利潤便會自市場中消失,這是市場經濟的「自然法則」。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