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說服的勇氣: 看成功領導人如何改變信念, 影響全世界 | 誠品線上

Persuadable: How Great Leaders Change Their Minds to Change the World

作者 Al Pittampalli
出版社 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接受說服的勇氣: 看成功領導人如何改變信念, 影響全世界:──過度自信是缺陷,接受批評永遠有好處!──接受說服是發覺錯誤與解決危機的不二法門。樂於聽取不同聲音,懂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過度自信是缺陷,接受批評永遠有好處!接受說服是發覺錯誤與解決危機的不二法門。樂於聽取不同聲音,懂得順應時勢,就能改變自己、組織、社會甚至全世界,創造出極具影響力的能量。亞馬遜讀者4.9顆星推薦1. 文筆清晰,論證有力,內容為領導統御中少見的新穎觀點。運用七項練習,培養接受說服的能力,讓人保持彈性,樂於接納意見,成為與時俱進的領導者。2. 有各種實用建議,例證具一定戲劇張力,閱讀時如同看電影一般,是當今重視數據、成果導向的領導人不可或缺的行動寶典。3. 告訴你自信、連貫及信念固然重要,但謙虛為懷、因應時局而改變策略,更是這個世代發揮影響力的必備之物。◎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發現電子書可能威脅實體書業務,他不是全力抵抗潮流,而是傾力站上數位浪頭。二○一四年,美國有百分之六十五電子書在亞馬遜上成交。◎橋水基金創辦人雷.達里歐,願意接受從實習生到副總裁的嚴厲批評,公司因此成為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公司。◎從小被教導不要與黑人為伍的葛培理牧師,勇敢表明反對隔離主義,成功扭轉美國深南部的種族觀念。曾為NASA、波音與諾基亞規畫會議流程的艾爾.彼坦帕里要告訴你,有接受說服的勇氣,才能創造出革命性影響力。他汲取來自社會科學、歷史、政治、認知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舉出許多實例加以分析,告訴你訓練自己接受說服,能增加精準、靈活與成長三大競爭優勢,使自己具備「積極開放思維」,可以忠實評估自我弱點、主動尋找資訊,隨時在獲得新事證後,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想法。一個人改變想法,可以影響三度外的人脈,力量遠超過想像。「對的改變」能讓領導力昇華,讓你成為新世代的遠見者。【不過,人天生卻有五個難以改變信念的障礙】你知道人都是認知小氣鬼嗎?我們大腦生來就必須保留身體能量,如果有新事證證明自己信念錯誤,大腦會馬上加以否定,節省花費的精力和能量。你是否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陷阱中?人偏好降低不確定性,除非有大量反證,否則不容易改變想法。你總是難以承受真相?真相有時會威脅實際利益,因此一旦信念遭受威脅,我們傾向反擊或逃跑,假裝事實不存在。你是否有轉換觀點障礙?接受說服必須以他人觀點思考,領導者位高權重,通常無法做到。你是否總不斷蒐集與評估新資訊,導致遲遲無法行動,成為拖延的藉口?【透過七項練習,你也能變得接受說服】世界上許多頂尖領導人透過最新認知與社會心理學研究,統整出七大方法,讓自己能發揮影響力,加快取得成功的速度。方法雖然簡單,卻十分強大,只要願意,你也做得到!1. 反向思考:要化解你「主動尋求支持自己想法,忽略不同理念證據」的驗證性偏誤,最簡單方法就是反向思考。2. 逐步更新信念:只要你不斷修正,最終信念就會越來越精準。3. 拋棄你的最愛:扼殺你的最愛,是通往真相的最短捷徑。4. 以他人觀點思考:如果你不清楚別人的利益與立場,就無法有效溝通和影響他人。5. 對接受說服「斷捨離」:資訊越多,獲得的效益會越少,斷捨離能使你以最快速度開始行動。6. 成為及早轉變的人:一個人打破一致性,就能鼓勵其他人反對社會常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人。7. 挑戰自己人:說服不同想法的人改變很難;說服原本和自己有相同想法的人,就能大為提升成功說服的力量。你不需要成為大人物,即便個人改變想法看似力量淺薄,影響力還是遠超過自己想像。學習接受說服,你的一小步,其實是社會非常強大的進步力量。相關影片網址:https: youtu.be Xty5dOXfopA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艾爾.彼坦帕里正在領導一群新世代的遠見者。他以其特殊的天賦告訴我們什麼才行得通。趕快讀完這本書,並大力的分享出去!」--《換你了!》(Your Turn)作者/賽思.戈丁(Seth Godin) 「以往人們常常低估勇於接受說服的好處。但在本書問世後,人們可要徹底改觀了!」--《影響力》(Influence)作者/羅伯特.西奧迪尼 (Robert B. Cialdini)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艾爾.彼坦帕里 (Al Pittampalli)畢業於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是現代會議公司(The Modern Meeting Company)的創辦人,也是創造革命性改變的演講者與部落客。他曾是英國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IT顧問,幫助NASA、波音、諾基亞(Nokia)等公司進行會議規畫。身在第一線的艾爾,發現世界前五百大公司的會議問題,並在他的著作《成功會議術》(Read This Before Your Next Meeting)中加以討論。該作品於二○一一年被選為800-CEO-Read年度最佳商管書。身為新世代的一分子,他正致力於推動變革,為遲滯已久的企業系統帶來全新觀點。■譯者簡介簡萓靚師範大學翻譯所口譯組畢。靠著一張嘴、一組鍵盤維生與認識世界。如果有人問我「大人」是什麼,我會回答:「接受說服比說服別人來得多」。(但沒有,沒有人問我)懇請賜教:jmke27@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新時代的領導風貌麥克雷文將軍與賓拉登之死/何謂接受說服?/聰明領導人善於利用改變,以獲取成功/「主動開明」帶來的競爭新優勢/每個人都是認知小氣鬼/非黑即白的二元陷阱/我們總是想逃避真相/領導人有轉換觀點障礙/接受說服也要懂得「斷捨離」/我能接受說服的契機第一篇 接受說服的好處第一章 精準、靈活與成長刺蝟與狐狸:精準與否的差別/前後不一才是靈活的表現/刻意練習:從超級心理醫生看「成長」第二章 通往自主之路接受說服是領導者美德/「由衷」才是自由意志/受社會與心理影響的生理機制/堅持自我才是勇敢?/心理抗拒限制了選擇自由/不願隨波逐流的假象第三章 放寬心胸,擁抱不一致「一致原則」反倒讓人違背初衷/追捕牆頭草行動使政治家陰溝裡翻船/溺水總統的救生艇/林肯總統的不停轉向之旅第二篇 接受說服的七個練習第四章 反向思考驗證性偏誤:接受說服的最大考驗/為何我們無法接受真相/明明不相干,為何仍被影響?/辨識反面事證,反向思考是關鍵/反向思考,他發現胃潰瘍真相第五章 逐步更新信念我的應用理性中心之旅/改變你邏輯思維的貝氏定理/湯馬斯.貝茲的逆機率實驗/預測市場為何能做出高品質預測?/貝氏定理的實際應用:三次打擊定律/「什麼事能證明我錯了?」第六章 拋棄你的最愛犧牲的藝術/雙重標準阻礙我們察覺真相/去災難化幫我們拋棄最愛的信念/要拋棄最愛,你得尋找幫手第七章 以他人觀點思考領導者不易以他人觀點思考/一加一為何等於三?/養成改變觀點的好習慣第八章 對接受說服「斷捨離」衡量接受說服背後的代價/資訊越多,邊際效益越低/「抵抗本能」讓你無法下決策/如何既果決又不封閉?/為接受說服付出代價,值得嗎?第九章 成為及早轉變的人領導人接受說服,能加速群體進步/推動社會運動的五個階段/破壞一致性的人是英雄/一個人能影響三度外人脈/美式足球員為何放棄職業生涯?第十章 挑戰自己人寬容的優勢/保持彈性很重要/來自自己人的挑戰結語 願意改變想法,是最強大的優勢致謝維持後勁

商品規格

書名 / 接受說服的勇氣: 看成功領導人如何改變信念, 影響全世界
作者 / Al Pittampalli
簡介 / 接受說服的勇氣: 看成功領導人如何改變信念, 影響全世界:──過度自信是缺陷,接受批評永遠有好處!──接受說服是發覺錯誤與解決危機的不二法門。樂於聽取不同聲音,懂得
出版社 / 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2486702
ISBN10 / 9862486708
EAN / 9789862486702
誠品26碼 / 2681502486004
頁數 / 27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七章 以他人觀點思考



紐約巨人隊防守邊衛麥可.斯特拉漢(Michael Strahan)離開旅館房間下樓,發現球隊巴士已經開走了。他疑惑地四處張望,看錶確認時間。巴士明明預定幾分鐘後才出發。很不幸地,他忘了實際時間並不等於「考夫林時間」,後者總是比實際時間快五分鐘。這就是新教練湯姆.考夫林(Tom Coughlin)令人抓狂的地方。

考夫林出了名地計較細節。隊員連遲到一秒鐘都得受罰,他堅持所有人要球衣顏色一致,看到有人安全帽沒扣好就會破口大罵,就算球員不在場上也一樣。他對於各種微不足道的小事斤斤計較,斯特拉漢與其他隊員都快被他逼瘋了。「練習時穿什麼顏色襪子到底有什麼關係?」斯特拉漢抱怨。

考夫林於二○○四年來到巨人隊,他出了名地火爆。大家都知道這位一百八十八公分高、一頭灰髮的暴躁老頭最愛扯嗓門罵人,球員一犯錯就注定被他嘲諷。這就是考夫林的溝通方式。他最景仰的傳奇教練,像是綠灣包裝工足球隊的文斯.隆巴迪(Vince Lombardi)等人都這樣帶隊的。考夫林曾說過自己的原則很簡單:「教練怎麼說,球員就怎麼做。不聽話就滾蛋。」

他不僅這樣對待球隊,跟媒體互動也是如此,所以記者恨他入骨。他們覺得考夫林粗暴無禮又愛生氣,讓他們很難做事。可想而知,他的相關報導都很負面。有一天,考夫林的太太回家後說:「湯姆,媒體不只討厭你,他們恨死你了,所以我警告你:快做點什麼救救自己吧。」但考夫林一點也不急──直到在巨人隊的第四年初,他差點失業為止。

二○○七年,他的教練聘期還剩一年,聽到巨人隊有意不續聘的消息。管理階層直言他與球隊及媒體的關係太糟,勸他解決問題,不然明年就別想待了。現在事情急了,他該改變,而且越快越好。

考夫林覺得自己會在職場上處處惹人厭,原因很簡單,就是大家都誤解他了。隊員誤解他的策略與方法。拜託,他們可是連指示都聽不懂呢。與球員討論時,他用自認清楚明白的溝通方式給大家講道理。但時至今日,他終於明白,每個人對於他的說教都有不同的解讀。於是他開始尋求隊員、其他教練,甚至是記者媒體的回饋,並驚訝地聽到大家一再重複一件事:考夫林根本不了解他們。

想領導有方,首重受人理解。但想受人理解,得先理解他人。人類是複雜的動物,如果不清楚別人的利益與立場,就無法有效溝通和影響他人。別人對世界的理解,往往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這導致我們說的話往往無法發揮預期效果。如果想有效溝通,特別是有效領導他人,就得把他人的世界觀納入考量,我們得學著站在他人的觀點思考。

以他人的觀點思考是一種自省的思維練習。我們前面提過,自省思維本來就很難,因為我們都是認知小氣鬼,偏好最省力的辦法。但除此之外,領導人還面臨另一項挑戰。



領導者不易以他人觀點思考

領導者因手握權力,所以更難從他人觀點看事情。本章將證明,跟隨領導者讓人容易以他人觀點思考,而領導他人則相反。先別急著放棄,事情還有轉機。有權者雖然較難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但一旦轉換成功,便能輕鬆駕馭這項技巧。權力與轉換觀點兩者相加,能發揮更大的效果。領導者一旦專注於轉換觀點,便能創造真正的競爭優勢。

本章將討論為何對於掌權者來說,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很困難;為何權力加上轉換觀點的能力,則效益驚人;以及領導人如何能更常以他人觀點思考。

亞當.賈林斯基(Adam Galinsky)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教授組織與管理,畢生專注研究權力。最近他決定做幾個實驗,了解權力如何影響人站在其他人角度看事情的能力。

他採用誘發技巧讓受測者進入權力高與低兩種心理狀態,方法是請一群人回想自覺強大的時刻、另一組人回想無助的時刻。這麼做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在他的定義下,權力不僅指一個人的地位高低,而是「在一段社會關係中,對於珍貴資源的掌握能力高過他人」。權力也是一種心理狀態,我們有時覺得比他人強大、有時比較軟弱。回想這些經歷,能讓受測者進入不同權力地位的心理狀態。

誘發成功後,他請受測者在自己額頭上寫個大寫的「E」,看起來也許很蠢,但心理學家已經沿用這個方法長達數十年,能藉此有效觀察受測者是否能以他人的觀點思考。如果寫了自己能看懂的方向(反E),表示仍以自我為中心。相反地,若是寫了他人能看懂的方向(正E),就表示採用了他人立場。實驗結果發現,進入高權力心理狀態的受測者,寫反E的人數是低權力心理狀態者的將近三倍,證實權力的確有礙人類以他人的觀點思考。

另一個實驗則用來評估上述論點是否正確。這次賈林斯基想知道掌權者能否正確分辨他人是否握有特殊資訊。特殊資訊是你能取得、但別人不能取得的資料。通常你得先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才能發現他是否掌握了特權資訊。賈林斯基設計的情境大致如下:



想像你和同事艾胥文去瑞特推薦的高級餐廳吃晚餐,瑞特是艾胥文的朋友。結果餐廳爛透了,服務差、東西難吃、環境嘈雜。隔天艾胥文寄信給瑞特表示:「餐廳超棒,真的超棒。」

請問:瑞特會如何解讀艾胥文的來信?賈林斯基請受測者以一到六評分,一是很諷刺,六是很真心。這次受測者也分為兩組,一組處於高權力心理狀態,另一組則相反。

請使用邏輯分析。瑞特沒跟他們一起用餐,所以他沒道理認為艾胥文吃得不開心,這是只有你和艾胥文知道的特權資訊。所以瑞特不太可能認為那封信是反諷。低權力組的受測者也大多這麼想,但高權力組則大多認為瑞特很可能覺得艾胥文的話是反諷。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高權力心理狀態者是從自己的觀點、而不是瑞特的觀點看事情。



研究結果顯示,權力確實有礙觀點轉換。這個結論很合理,原因一:掌權者擁有資源。因為較不需要依賴他人,所以他們也比較沒有誘因以他人的觀點思考。低權力者則相反,他們往往得依靠別人,所以必須了解別人在想什麼,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成功取得資源。原因二:掌權者很忙。因為有太多事要花時間與精力去處理,所以他們很少慢下腳步以他人觀點思考。

現在我們知道考夫林為什麼渾然不覺其他人聽不懂他想表達什麼了。有權者往往高度偏重自己的意見,期望他人想法與自己一樣。考夫林也許假設隊員都跟他想法一致,即便事實並非如此。

有權者較少以他人觀點思考,考夫林的球員也多少是因為這個原因而覺得他的策略不公平。有權者必須跟大家溝通,從每個人的利益與立場出發,解釋自己為什麼採取這些策略,以示公平。不只職場關係這樣,私人關係也常常如此。教養就是一個例子。

父母往往是手握資源的一方,孩子生活高度依賴父母,吃、穿、住、用錢、交通等都得依靠父母。所以不難理解為何孩子更常考量父母的觀點(不過青少年的叛逆傾向往往阻礙他們這麼做),父母則較不常從孩子的立場思考。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愛情,一段關係中的雙方不見得總是權力相等,往往是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更強勢。強勢的一方可能掌握了共用資源,所以較少考量另一方的觀點。但一段關係要順利,就得懂得轉換觀點。常見狀況是一方抱怨另一方不懂得傾聽、或是聽不懂自己在說什麼。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的一項研究就曾發現,一段婚姻能否成功,往往取決於丈夫(通常是握有資源的一方)願不願意被妻子影響。

無論你是領導者、家長,還是老公、老婆(或三者都是),學習轉換觀點都能帶來強大的優勢,一旦結合權力,更是效果驚人。



一加一為何等於三?

雖然已經知道掌權者較少轉換觀點,但賈林斯基還想知道如果他們真的轉換了,會發生什麼事。他推論出一項可能:因為權力與轉換觀點兩者恰好對人造成相反的影響,掌權使人難以正確評估他人想法,轉換觀點則能避開這種影響,所以如果兩者相加,效益會相互抵消。但實際實驗過後,結果正好相反:兩者相加能創造綜合效益。權力活化了觀點轉換能力,掌權者甚至比低權力者更加了解別人的利益與立場。

其中一個實驗要求受測者扮演主管,準備向團隊報告壞消息:公司必須裁掉一個人。一半受測者被誘發為高權力心態模式,另一半則相反。研究人員稍稍鼓勵兩組各一半的人,考量被裁員者的觀點。接著,所有受測者都得筆述自己準備如何宣布裁員消息。研究人員根據回答,評斷這些文件的互動正義分數高低。互動正義是指受決策影響者覺得自己是否受到尊重、有無尊嚴。宣布消息的人應當了解消息接收者的利益,才能有效溝通,並確保互動正義。結果顯示,處於高權力心理狀態且願意以他人觀點思考的受測者,互動正義分數最高。

另一個實驗是一場遊戲,圍繞謀殺案謎團發展。受測者要加入小組,小組隊友手中握有線索,能幫助受測者找出誰是真正的兇手,但(受測者不知道)線索分配得很不平均。為了成功解謎,受測者得學著採取他人觀點,才會發現隊友知道的比他多。研究發現,處於高權力心理狀態且願意以他人觀點思考的受測群,最能找到正確答案。

權力能強化觀點改變能力,這很合邏輯,因為其他研究已經指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強大時,其行為舉止也會不同以往(例如研究已知,權力越大者,越容易冒險)。所有的領導人與掌權者只要願意,都有能力清楚掌握周遭他人的想法,並正確判斷他們的利益與立場。換句話說,領導者能自主選擇要不要擁有這種能力。



考夫林下定決心改善自己與媒體的關係。他與十幾位記者一對一面談,而且這次是他們講、他傾聽。

面談中,不斷有記者抱怨考夫林完全不了解他們的工作,讓他們很難做事。一位記者說:「你老是一副很忙的樣子。」考夫林確實沒心情回答問題(特別是輸球的時候),所以回答往往簡短無趣,看起來似乎完全不曉得記者得將這些採訪片段寫成報導。另一人指出考夫林回答問題時,甚至不會稱呼記者名字,或跟他們打招呼。

結束面談後,考夫林仔細回顧他的筆記,逐漸了解他們說得沒錯,他確實讓他們很難做事。他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後,終於了解他得好好配合,才能讓記者做好分內工作。他很欣賞記者的敬業態度,於是他開始改變作風。

他現在會直接稱呼記者的名字,回答問題前也會先想一下,再給出更有內容的答覆。他甚至試著偶爾展現幽默,讓採訪可以輕鬆一點。記者很快發現他的轉變,新的考夫林和藹多了。

但考夫林最大的轉變,在於與球員的互動。他們與記者差不多,認為教練根本不了解自己。考夫林毫不否認,坦言他是有意如此:「我在自己與隊員之間築起一道牆,阻擋情緒的流通,我認為這樣有助於建立威嚴。」也許威嚴是建立了,卻也賠上更寶貴的東西:他無法了解隊員的想法與利害關係。

於是考夫林成立了一個十人領導小組,定期與大家開會討論。他不僅在會中傾聽隊員的想法與抱怨,會後更依此修正作法。有人不滿教練太過嚴格。考夫林有一貫的做事方法,雖然這是為了球隊好,但他沒有發現球員反而因此感到挫折,以至於打擊了全隊的士氣。比如他不喜歡球季隊長制,所以從來不任命隊長,但大家都很想要一個隊長。匿名投票後,他接受了這樣的方式。於是球隊終於有了第一任球季隊長。

另一個議題是宵禁。考夫林堅持執行宵禁,季後賽前一週尤其嚴格。球員認為這樣太不公平了。於是超級盃開打前,考夫林決定聽從球員意見,大賽一週前不再實施宵禁,等比賽快到了再規定大家早歸。

考夫林表示:「改變的意願與能力是關鍵。改變不是要你隨波逐流、說變就變。而是要發展自己的原則,並在堅守原則的同時,設法把你的合作對象納入考量。如果周遭不斷改變,你卻堅持以同一套作法做同樣的事,怎麼可能成功?這是我學到的教訓。」



權力加上改變觀點不僅是職場上的黃金技能組合,在家庭裡同樣成效顯著。

麥可.賽門(Michael Simmons)實在無計可施了。老婆施娜出城去,家裡三歲大的兒子傑登不肯乖乖睡覺。無論爸爸態度多斬釘截鐵,傑登就是不睡,麥可只差沒對他大吼了。於是他開始把傑登的玩具一個個沒收。傑登的脾氣向來很拗,不甘示弱拿起玩具丟向老爸,彷彿想表達:「你想拿走?來啊,你拿啊!」兩人就這樣僵持不下,直到再也沒玩具可沒收為止。這時已經過了三小時,父子兩人最後都因筋疲力盡而睡去。

麥可事業有成,榮獲《企業》(Inc.)雜誌提名為「未滿三十歲的傑出青年創業者」。他身兼多職、非常忙碌。除了成立兩間公司與太太施娜共同管理外,也在富比世網站上寫專欄。

一天他與朋友聊到了自己的教養難題。他覺得自己完全管不動兒子,不管自己說什麼,傑登好像就是要唱反調。他不懂為什麼,只覺得兩人關係非常緊繃。

朋友各自回憶起自己小時候。大家都有過一段叛逆時光。他們勸麥可試著多同理兒子一些,鼓勵他思考兒子究竟怎麼想。他們說:「站在他的角度想想。」

麥可恍然大悟,他已經想不起上次站在兒子角度為他著想,是什麼時候的事了。於是他開始回想最近幾次衝突,想像自己在兒子眼裡看起來是什麼樣子。

結果讓他非常震驚。每次傑登做錯事,麥可就會嚴厲地指責他。他平常沒有那麼可怕,只是覺得非得這樣才能讓孩子聽話。「我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會讓傑登以為我想傷害他。」對麥可來說,顯然不是故意要讓孩子痛苦,但他開始懷疑,傑森可能不是這樣想。兒子會激烈反抗,也許是認為既然爸爸這樣對他,他也要報復。經過這番省思,麥可決定下次調整溝通的方式。

幾週後,傑登又不願意睡覺。這次麥可謹記先前改變觀點後的心得。他罵了傑登,但隨後也馬上說明這是出於關心。他拿出最誠懇的語氣,向傑森解釋自己不是故意要傷害他,而是因為他做錯事,讓爸爸擔心。

這次傑登的反應明顯有了改變,當然,他還是很抗拒,但這次的態度溫和得多。麥可感覺得到兒子理解。傑登也覺得獲得爸爸理解。這次沒有花三小時,傑登三十分鐘內就乖乖躺平了。



養成改變觀點的好習慣

現在我們知道,雖然領導者不常改變觀點,但一旦改變則好處多多,對於溝通尤其有幫助。但即便領導者了解改變觀點的價值,往往還是做不到。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就和我們老是做不到各種該做的事一樣。根據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彼得.格維茲(Peter Gollwitzer)的說法,原因可分為以下三個。

第一,忘記了。我們有太多事要做,領導者尤其如此,所以很容易忘東忘西。第二,錯過採取行動的最佳時機。忘記做一件簡單的事情時,我們容易找藉口說:「沒機會啊。」然而事實往往不是如此,而且根本相反。有太多可以採取行動的時機,導致我們無法分辨當下究竟是不是最佳時機。例如:今天下午我隨時能去運動,那為什麼要現在去,而不是兩個小時後再去?第三,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不管該做的是去運動、剔牙或改變觀點,都有點費力,想到就不開心。就因為這樣,即便知道何時是最佳時機,在實際採取行動前,我們還是盡可能地說服自己放棄。

所以該如何確保自己有始有終呢?

幸好,將近有一百項實證研究都指出,有個簡單方法能大幅增進(有時兩倍,甚至三倍)小目標的實踐率。你只需要問自己:「我什麼時候、要在哪裡做這件事?」

回答問題時,你就形成了彼得.格維茲所稱的「實踐意向」,也就是即時習慣(instant habit)。你事先為自己訂下規則,之後就不必想太多,大腦只需要負責實踐。更確切地說,你就是訂了一個「如果……就……」的計畫。有了這樣的規則之後就很好記,因為你不再需要煩惱關鍵時機(你已經預先確定時間了)。既然執行不必想那麼多,就較難說服自己放棄。

來善用實踐意向吧!請想想所有你握有權力的職場或私人情境,接著,想想如果能在回應他人前多考慮他們的觀點,能帶來多少好處。最後,問問自己:你什麼時候、要在哪裡考慮他們的觀點?

如果你是主管,最佳時機也許是每次會議前:花五分鐘以他人的觀點思考。如果你是職業演講者,回答聽眾問題前記得花點時間以他人的觀點思考。如果你有孩子,記得在全家晚餐開動前、或是把孩子塞進被窩前,想想他們的觀點。別忘了,只要願意事先決定以他人觀點思考的時間與地點,你就越有可能善用這些機會。



湯姆.考夫林二○○七年帶著巨人隊摘下二十六年來第一座超級盃冠軍。考夫林表示,能有此成就,很大部分歸功於他願意傾聽球員、考量他們的觀點。他認為這項轉變讓他帶隊更有效率,也改進了整體工作環境。「這些改進,最終得以化為勝利。」他這樣說。

現在,麥可.斯特拉漢對教練讚不絕口。他說考夫林是他認識的人裡面最棒的。斯特拉漢說:「考夫林剛來時,我恨死他了。我可以為任何人上場,就他不行。而現在,我再也不想為其他人打球了。」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