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混亂, 我的自相矛盾, 和我的無限創意: 讓創造力源源不絕的10個密碼 | 誠品線上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作者 Scott Barry Kaufman/ Carolyn Gregoire
出版社 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我的混亂, 我的自相矛盾, 和我的無限創意: 讓創造力源源不絕的10個密碼:兒時常常把玩具拆解研究,長大後,可能成為數學家?每小時挪出5分鐘做白日夢,可以培養煥然一新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名人做為案例,充滿故事與軼聞,閱讀起來十分有趣。●以科學實驗及知名學者專家的研究為佐證,相當具有說服力。●除了說明創意人士的人格特質之外,針對各種特質提出實用的建議,對於想要培養自身創造力的人,很有幫助。兒時常常把玩具拆解研究,長大後,可能成為數學家?每小時挪出5分鐘做白日夢,可以培養煥然一新的創作能量?下班時走一條不同的路回家,可能為你引發創意性的思考?許多被當做不理解、不認同、不以為然的行為,或許正是創意展露存在感的表現!想要釋放出你自己的創造力嗎?想擁有更強的創造力嗎?要理解創作過程與創意人格的複雜性,就從欣然接受一堆極為混亂的自相矛盾開始。我們的「混亂心靈」,很可能是加強創造潛能的第一步。每個創意人,不是「個體」,而是「群體」畢卡索是個變化多端的變形人,既是藝術家也是男人;他曾被描述為難相處,極度熱情又深愛嘲諷;這一刻是卓越的創作天才,下一刻又變成殘酷成性的操控者。創造天才也許既天真又知識淵博;同樣熟稔簡單粗糙的象徵符號和精確嚴格的邏輯;既更加未開化,也更為有文化;更有毀滅性,也更有建設性;比起一般人,偶爾會更瘋狂卻更為清醒。謹慎注意與恍神漫遊、開放與敏感、孤獨與合群、遊樂與嚴肅,以及直覺與理智……。這些似乎自相矛盾的事情,記錄了某些與創意人士相伴的極端性,而這些透過創作過程,在創作者從他們的內在與外在經驗中找出意義時,得到調和。創意人士學習依情況所需,控制這些極為不同的技巧、行為以及思考方式,並將它們以新穎而不尋常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想出新奇的點子與產品。高創造力人士做法與眾不同的十件事澳洲神經科學家艾倫.斯耐德(Allan Snyder)和他的同事,曾向受試者提出九點謎題(nine-dot problem)──通常被稱為「不可能的問題」,你可以試試看:用四條直線把這九個點全部連起來,一筆劃,不能中斷、折返: ● ● ● ● ● ● ● ● ●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你並非特例:以過去這一世紀的心理學研究而言,這個問題的預計解答率是百分之○。受試者在進行大腦刺激之前,沒有人提出正確的解答。大腦受刺激後,推動了跳脫框架的思考,減少了原本受到僵化界線局限的傾向,而能提出創意解答。創造力的構成要素非常複雜且多面向,是許多因素的加乘。創意人願意產生、並推動新穎,甚至是怪異而不合時宜的想法。本書以十個章節探討高度創意人士的十種特質與習慣:1.玩想像力遊戲童年時的無邊想像,鋪下了通往成年時的豐富創作之路。例如:宮本茂。童年沉浸在他自創的想像世界中,長大後和世界分享那份想像力。他創作並設計「超級瑪利歐兄弟」、「大金剛」,以及Wii主機等;還指導了超過四百種任天堂遊戲的創作。2.擁抱熱情全心愛上自己的夢想、自己對未來的想像,並且堅持下去,讓幻想成真。例如:馬友友。四歲時,他一接觸到大提琴後,學習拉琴,以及如何拉得出色的速度,就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步調展開。五歲時,他公開表演;七歲時,他上台為艾森豪總統和甘迺迪總統演奏小夜曲。他的大提琴,正是他自己內在情感、反思和努力的直接延伸。3.做白日夢最好的點子,常常是在我們的心神漫遊到別的地方時,憑空冒出來的。例如:約翰.藍儂。這位「聰明的披頭」,他寫過經典歌曲《想像》向那些夢想世界可能會更好的人致敬;還有以有一天,他在夢中見到的幻境為本,從夢境擷取靈感,寫了一首熱門的歌曲《九號夢境》。4.離群獨處獨處時的深思,能夠滋養創作的心靈、賦予心靈建立嶄新連結、發掘不同意義時所需的空間。例如:法國意識流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他在撰寫經典巨著《追憶似水年華》(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時,幾乎是整天足不出戶。他會睡上一整天,然後在位於巴黎鄂圖曼大道上、只有一間臥房的公寓裡,徹夜工作。5.重視直覺當深思熟慮、理性的心靈平靜下來──至少是短暫的片刻、而且往往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深刻的見解會浮現。例如:古希臘哲學家兼數學家阿基米德。長期苦思體積的測量問題,而不得其解,有一天,他在浴缸裡放鬆下來時,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想到,應該如何精確計算立體物體的體積,於是他裸身穿越大街小巷,在狂喜中不斷呼喊:「我發現了!」(Eureka!)。6.接受新體驗開放接受各種經驗,往往能夠為偉大的藝術與科學創新提供原始素材。例如:李奧納多.達文西。屬於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卡爾所謂「對很多事都知道很多的人」這個愈來愈瀕臨滅絕的族群當中的一員,至今仍是「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的典型代表,他觸及的領域包括繪畫、雕刻、建築、數學、發明、音樂、解剖、製圖學、植物學、寫作等。7.專注當下想要有創造力,你必須擁有或培養出,仔細觀察、注意或關照通過你心靈之眼的現象的能力。例如:史提夫.賈伯斯。他跟隨《禪者的初心》(Zen Mind, Beginner’s Mind)作者──禪學大師鈴木俊隆學習冥想,他說,「冥想」是他創意的主要來源。8.敏銳感受高度敏感的人,世界看起來更為多彩多姿、戲劇化、不幸和美麗。這種個性會受到驅動而展現創意。例如:麥可.傑克森。這位流行音樂天王,舞台上散發出活力、力量和魅力,而私人生活則是敏感、寂寞和掙扎。透過將他的敏感和痛苦引導入作品,麥可.傑克森找到了一種意義,以及一種逃離常常淹沒了他的寂寞的方式。9.化逆境為優勢逆境能提供強大的靈感,讓藝術家創作出把內在生命與情緒狀態變得有意義的作品。例如:文森.梵谷。一八八八年,梵谷自己進了一家在聖雷米(Saint-Remy-de-Provence)的精神病院,他在那裡狂熱地工作,創作了一些他最有代表性的畫作,包括《鳶尾花》(Irises)和《星夜》(Starry Night)。10.不同凡「想」脫離傳統與例行公事,才能創造新的模式、提出新的問題,並尋找新的答案。例如:蘋果公司一九九七年的「不同凡『想』」廣告,被讚譽為廣告史上最成功,也最有創意的廣告之一。以歷史上著名的反傳統人士的黑白照片為主,包括甘地、舞蹈家瑪莎.葛蘭姆、愛因斯坦和導演亞佛烈德.希區考克,這支激勵人心的廣告幫蘋果公司從銷售慘淡中東山再起,重建為創新中心,提供為創意人士、原創思想家和領先擁抱科技人士量身打造的產品。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史考特.巴瑞.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想像力學會科學總監,研究智力、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測量與發展。所著或所編作品共六本,包括《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他也是「The Creativity Post」網站的共同創辦人、「The Psychology Podcast」主持人,並為科普雜誌《科學人》寫部落格「Beautiful Minds」。目前居住在費城。卡洛琳.葛雷高爾(Carolyn Gregoire)《赫芬頓郵報》的資深記者,報導心理學、心理健康及神經科學。TEDx和哈佛公衛論壇講者,為MSNBC、《今日秀》、歷史頻道,和即時串流網站「HuffPost Live」的來賓。目前居住在紐約市。■譯者簡介蔡裴驊台大外文系畢,教過英文、當過導遊、開過有機咖啡館,在媒體圈混跡十餘年,目前任職於電子媒體,每天都比太陽早起。其實最愛的是翻譯、貓咪、有意思的電影和音樂。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各界好評序導言:混亂的思維創造力的眾多網絡/活得更有創造力/創造力科學的演化高創造力人士做法與眾不同的十件事第一件事 玩想像力遊戲從童年的遊戲,到成年的創造力/認真看待遊戲/想像的世界第二件事 擁抱熱情愛上你的夢想/熱情的兩種路徑/當靈感來敲門/靈感偏愛準備好的人/讓夢想成真第三件事 做白日夢夢想家型的藝術家/睡覺,或許能做夢/讓想法之流暢通/去散步/正念白日夢第四件事 離群獨處孤獨,但不寂寞/大腦的獨處作用/獨處與追尋真理第五件事 重視直覺一種「特別的預感」/兩套心靈模式/瞬間的領悟/激發領悟/創意的領悟第六件事 接受新體驗探索的神經調節物質/以嶄新的目光看待事物第七件事 專注當下留心的藝術/被迫分心/專注當下的腦/用心與分心間的中道/冥想能提升創造力嗎?第八件事 敏銳感受你是個高度敏感的人嗎?/蘭花與蒲公英/感覺活著第九件事 化逆境為優勢失去,帶來收穫/新的可能性/新的眼光/無痛的收穫?第十件事 不同凡「想」對創造力的偏見/順從的文化/當局外人的好處/數字遊戲/敢於對抗同質性/創意生活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我的混亂, 我的自相矛盾, 和我的無限創意: 讓創造力源源不絕的10個密碼
作者 / Scott Barry Kaufman Carolyn Gregoire
簡介 / 我的混亂, 我的自相矛盾, 和我的無限創意: 讓創造力源源不絕的10個密碼:兒時常常把玩具拆解研究,長大後,可能成為數學家?每小時挪出5分鐘做白日夢,可以培養煥然一新的
出版社 / 日月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2486573
ISBN10 / 9862486570
EAN / 9789862486573
誠品26碼 / 2681479350001
頁數 / 32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件事 玩想像力遊戲

你看到一個小孩在玩……那就好像看到一位藝術家在畫畫一樣。因為,小孩在遊戲中,以無聲的方式在訴說一些東西。你可以看到他如何解決問題。你也可以看到出了什麼問題。兒童尤其有巨大的創造力,不管他們內在有什麼,在自在遊戲時就會浮現出來。
──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

  身為一個在一九五○年代末期和一九六○年代初期,於日本鄉間長大的小男孩,宮本茂用他的想像力創造出迷人的世界。他用木片和繩子打造自己的玩具。宮本也做玩偶,並用它們來表演、畫卡通,以及探索他所居住村莊周圍的山林和河谷,那是在京都西北方的山區。
當小男孩逐漸長大,他愈來愈常流連在大自然裡。在他大約八歲那年的無憂夏日裡,宮本碰巧發現了一個隱藏的洞穴。那年夏天,他在那個黑暗的洞穴中,度過了許多快樂時光,讓他的想像力自由漫遊。在他後來的生命裡,這些戶外的遠足,成為他某些最有影響力作品的靈感──那就是,創作出具有代表性的「超級瑪利歐兄弟」(Super Mario Bros.)電玩遊戲。
這位童年沉浸在他自創的想像世界中的男子,長大後和世界分享那份想像力。常被稱為電玩遊戲界迪士尼(Walt Disney)的宮本,他創作並設計的,不只有「超級瑪利歐兄弟」,還有大為轟動的「大金剛」(Donkey Kong)、薩爾達傳奇(The Legend of Zelda),以及Wii主機,此外還指導了超過四百種任天堂(Nintendo)遊戲的創作。
在美國電玩遊戲龍頭雅達利(Atari)於一九八○年代垮台後,「超級瑪利歐兄弟」復興了現代電玩遊戲產業,這款經典遊戲是要控制一名留著小鬍子,穿著連身工作服的義大利水管工人(瑪利歐),他必須冒險通過蘑菇王國,和他的左右手路易吉(Luigi,瑪利歐之弟)一起救出碧姬公主(Princess Toadstool,在日本名為Princess Peach)。透過「瑪利歐」和其他經典遊戲,宮本受到遊戲玩家以及全球熱血電玩遊戲創作者的崇拜。他的電玩遊戲,如今普遍被視為名列有史以來最偉大(且獲利最豐)的遊戲之列。 
宮本想出全球最受喜愛遊戲的秘訣是什麼?這位任天堂的名人,雖然年紀漸增,卻設法不要失去遊戲之心。根據「模擬市民」(The Sims)遊戲的創作者威爾.萊特(Will Wright)指出:「顯然,他以玩樂的心情面對遊戲;但大部分的人不是這樣。」
對宮本來說,童年的遊戲鋪下了通往成年豐富創作之路。正如記者尼克.波葛頓(Nick Paumgarten)在二○一○年一篇《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的人物簡介中所寫,宮本總是試圖在遊戲中重新創造他童年時所體驗到的驚奇。這種孩童似的好奇與探索精神,在他每一項想像力豐富的創作中都可得見。「當你玩他的遊戲時,你感覺自己好像個孩子,正在後院的泥巴裡玩。」萊特觀察到。
宮本的哲學是,任何東西都可以變得好玩,變成遊戲。雖然他繼續從他的童年汲取創作靈感,但他也將個人的興趣與幻想導向他的作品中──例如:Wii Fit的誕生,就是他企圖將自己努力減重的成果「遊戲化」的結果。宮本發現,將現實轉化為遊戲與樂趣,可以幫助人們從他們的活動中得到更多樂趣,不管是運動、在「薩爾達傳奇」中晉級,或是在學校中學習新的一課。
「任何不實用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玩,」宮本告訴《紐約客》:「那是一件,與繼續以動物之身活著所必需之事,不同的事情。」

從童年的遊戲,到成年的創造力

  就像宮本一樣,很多藝術及科學界的知名創作者,童年時都忙著玩想像遊戲,並在成年後仍在他們的工作中維持那種年輕人的遊樂之心。心理學家拉瑞莎.夏瓦妮娜(Larisa Shavinina)研究過前途大好的年輕企業家、創新人士和科學家的生平後發現,像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比爾.蓋茲(Bill Gates)這樣的優秀商業革新者,童年時就表現出企業家的作為(例如:布蘭森十二歲時就創辦了一個耶誕樹農場)。她也發現,在科學與創新才能的發展上,家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諾貝爾獎得主的雙親都會鼓勵及支持別人、重視教育、從事科學相關的專業工作,而且家裡充滿書籍與可以在家做實驗的科學玩具。更重要的是,夏瓦妮娜注意到,幾乎每位諾貝爾獎得主,讀書時都「至少有一位很特別的老師」。
由樂高基金會(LEGO Foundation)所進行的研究證實了,這類型的遊戲對創造力與認知發展的重要性。在觀察兒童以物體建造及遊玩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看到兒童往往全心沉浸在尋找個人意義,這是一個了解他們自己以及他們與環境關係的不間斷過程。對兒童來說,藉由運用他們天生的好奇心,將不熟悉的事物轉變為熟悉的事物,遊戲成為一種實驗物品意義的方法。
讓兒童在一個「與成人的互動中,成人會支持他們天生想玩遊戲」這樣的家庭環境長大,是很重要的。研究發現,雙親較常和他們說話、朗讀或說床邊故事,以及會向他們解釋自然或社會議題的兒童,較常玩假扮遊戲。研究也發現,在學校裡,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休息時間鼓勵玩假想遊戲,都能加強想像力與好奇心。
成人也需要這種對白日夢與遊戲的支持。運用許多不同的素材──個人的回憶、幻想和情緒,與實體物品一樣都可以是遊戲的對象──許多高創意人士,展現出充滿豐富想像力的玩興。對這些創意人士來說,創作本身就是一場遊戲。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英文教授布萊恩.博伊德(Brian Boyd),在他二○○九年的著作《故事的根源》(On the Origins of Stories)裡這麼說:「一件藝術創作,作用就像心靈遊樂場,是視覺或聽覺或社會模式的鞦韆、溜滑梯或旋轉木馬。」而詩人史丹利.庫尼茲(Stanley Kunitz)則強調探索情緒在詩歌寫作上的重要性,說道:「詩必須飽含衝動,亦即,要深入經驗本身的肌理。而「衝動」這個元素,怎麼可能從詩歌中消失,卻不稀釋了詩歌呢?」
想像力遊戲尤其是許多藝術家童年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小說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童年的最早回憶是把自己想像成「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thers Circus)的大力士」,而年輕的馬克.吐溫(Mark Twain)會和朋友一起表演他從例如《羅賓漢》(Robin Hood)的書中改編而來的故事。以巨大的日常物品複製品聞名的瑞典公共藝術大師克萊斯.歐登伯格(Claes Oldenburg),甚至宣稱:「我做的一切都是百分之百的原創──當我還是小孩時,我就在創作了。」
在歐登伯格的例子裡,這話可能非常真實。七歲時,他創造了「紐伯恩」,一個位於非洲與南美洲間某處的虛構島嶼。這些早年的經驗帶來更多的想像力,他像玩遊戲一樣,組合原料與物體,把各種尺寸和形狀混合、搭配,直到普通的東西變得巨大而驚人。正如歐登伯格所形容,結果是「一個依照(我的)幻想規則而成的平行世界」。哲學家史坦尼斯勞.萊姆(Stanislaw Lem)、小說家C.S.路易斯(C. S. Lewis)、地質學家納森尼爾.謝勒(Nathaniel Shaler)、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和傑洛米.辛格(Jerome L. Singer),以及神經科醫師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全都說過,他們小時候會在腦中建造幻想王國。
對很多藝術家來說──尤其是作家,這種重要的「連串經歷」來自年輕的時候;而能夠存取深埋的早年記憶與情緒的能力,可以促進他們的創作。美國女作家芙蘭納莉.歐康納(Flannery O’Connor)有句名言說,任何能熬過童年的人,會擁有他們所需的所有人生素材,而作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也說過類似的話:「活在地球上最初的二十年裡的記憶、印象和情緒,是大部分作家的主要素材:在此之後的東西,幾乎無法那麼豐富且能產生共鳴。」
研究告訴我們,想像力遊戲──不論是探索物體、想法、情緒或是幻想──從科學和技術到創作寫作,到音樂,到視覺藝術,對許多學科的創作都很重要。臨床兒童心理學家珊德拉.羅斯(Sandra Russ)說:「許多對創作很重要的認知和表達情感過程,正是發生在童年時的假想遊戲中。」羅斯主張,假想遊戲本身就是一種創作表現,因為「兒童『無中生有』,就像藝術家創作藝術」。同樣地,就如創造力學者米雪兒.魯特.伯恩斯坦(Michele Root-Bernstein)指出,不管你的職業是什麼,「在心靈的私密國度裡,你創造事物原先的樣貌,以及它們可能樣貌的幻象。你進入想像王國,並塑造一個另類的時空。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我們都這麼做。」


第3件事 做白日夢

只有當你可以看進自己內心時,你的夢想才會變得清晰。看向外界的人,有夢想;看向內心的人,有覺醒。
──榮格(Carl Jung)

  「只有藉由做白日夢或寫作,我才能發掘我的想法嗎?」美國女權作家瓊安.蒂蒂安(Joan Didion)曾這樣問道。
雖然,我們通常不會這麼看,但要「發掘」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做白日夢是無價的寶貴工具。做白日夢的人常被貼上神遊太虛、心不在焉、置身事外和懶散的標籤。即使到了今日,心理學家仍用一些像是「思想入侵」、「恍惚發呆」、「努力思考無關事物」、「漫無目的思考」,還有「神遊」的字句來形容,在我們的注意力從外在環境飄走,轉入我們私人的影像、記憶、幻想和內心獨白的精神帳蓬內時,所出現的想法與影像。一群哈佛心理學家甚至斷言,「漫遊的心靈是不快樂的心靈」。
那些哈佛研究人員所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心神漫遊平均耗去人們清醒時間的百分之四十七。這個說法讓人想問:如果心神漫遊如此耗費我們的心靈健康,那麼,我們到底為什麼那麼樂意把將近一半的生命耗在這種心神狀態裡?
不管父母和師長以前可能說過什麼,有創造力的思想家知道,做白日夢根本不是浪費時間。但不幸的是,很多學生學著壓抑他們做白日夢和想像的本能,反而被教導要符合標準模型,並從書本中學習,以一種可能覺得並不自然,且很可能壓抑他們天生渴望創作的方式。但就如近年兩位著名心理學家指出的──「不是所有神遊的人都迷失方向」,事實上,心神漫遊對想像力與創造性思考是不可或缺的。
將近五十年前,耶魯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傑洛姆.辛格(Jerome L. Singer)證實,做白日夢是人類經驗裡,一種正常而且的確普遍的現象。他發現,很多人是享受內心影像與幻想的「快樂夢想家」。辛格指出,這些夢想家「完全珍視並享受他們的私人經驗,很樂意冒險浪費一些時間在這上面,但顯然也能夠在單調的工作或無聊時,把它們用在有效的規劃與自娛上」。
辛格自創了「積極有建設性的白日夢」(positive-constructive daydreaming)一詞,來形容這種心神漫遊的狀態,他把它與缺乏注意力和焦慮、執著的幻想區隔。透過這些重要的差異,辛格得以突顯白日夢,在正確的條件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所扮演的正向、適性角色。他的研究從一開始就發現,白日夢、想像和幻想與創造力、說故事,甚至延遲獲得滿足的能力有關。
當然,恍神狀態出現在錯誤的時間,可能代價很高,尤其在與閱讀理解力、注意力持續、記憶力以及學業表現有關的事情上。當手上的工作需要你集中注意力時,卻無法控制它,常會帶來挫折,就像全神貫注於令人分神的負面想法,可能帶來痛苦一樣。但當我們仔細思考,事實上,我們大部分重要的人生目標都在遙遠的未來時,就比較容易明白做白日夢為何可能有好處。在我們的內心獨白被引導並與對個人有意義的目標、抱負和夢想做比較時,做白日夢的好處就變得清楚多了。
過去十年來,科學家已採用較新的方法論來調查這些可能的益處。在一篇關於白日夢的最新科學評論中,史考特和同事蕾貝卡.麥克米蘭(Rebecca McMillan)注意到,心神漫遊提供了非常個人的獎勵,包括培養創造力、自我意識、規劃未來、反思自我經驗的意義,甚至還有憐憫。
關於培養創造力,很多人都從經驗得知,最好的點子似乎是在我們的心神漫遊到別的地方時,憑空冒出來的。儘管看起來無所事事,但心神漫遊絕不是不用腦。研究顯示,處在培養期的心神漫遊狀態,能帶來創造性思維的增進。下次當你正埋首於創作計畫或需要高度專注力與創作才能的工作任務時,試試看大約每個小時挪出五分鐘做白日夢,看看它如何影響你的想法和思考。在這段休息時間,進行會讓你的心神漫遊的簡單活動,像散步、塗鴉或打掃。把這當成你的創造力培養期,看看當你回去工作時,是否感覺到一股煥然一新的創作能量。

夢想家型的藝術家

  白日夢是創造力工具包的要角,原因很多,包括它有助培養創造力、了解自我,甚至了解社會的能力。從長遠來看,積極的白日夢也許有助藝術家在追求具個人意義的創造目標上往前進。
像約翰.藍儂(John Lennon)這樣的藝術家──他寫過經典歌曲《想像》(Imagine)向那些夢想世界可能會更好的人致敬──他們都自認是夢想家。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也說過:「每個人都必定有幻想。」將我們的注意力,從外在世界轉入內在世界──夢想、幻想、故事、個人記事,以及情感──不但建立起一種有意義的感覺和希望,就像藍儂的歌曲所顯示的,也讓我們接近我們最深層的創造力泉源。
為什麼?創作需要和自我內在獨白連結,而正是從這條欲望、情緒,以及讓世界變得有意義的方法之流中,升起了新的點子與嶄新的觀點。美國詩人艾略特(T. S. Eliot)超越同時代的人,看出心神漫遊在培養創造力上的角色,他在一九三三年的作品《詩的作用與批評的作用》(The Use of Poetry and the Use of Criticism)裡,把這稱為「培養想法」。艾略特主張,創造力需要一段「醞釀期」,頭腦在這段期間裡,能無意識地處理先前已有的想法──而且基於這個原因,他相信疾病迫使藝術家臥床,並避開他們每天固定工作中,常有的令人分神的事物,會對創作有驚人的助益。
艾略特說,經過一段時間後,在腦中成形的點子,給人的印象是「經歷一段很長的醞釀,一直要到蛋殼裂開,才會知道我們在孵的是哪一種蛋」。這些頓悟的時刻,他解釋,特徵是「焦慮與恐懼的重擔突然解除,它們一直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上,以致我們並未察覺到,結果是負面的:也就是說,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靈感』,而是強大慣性障礙物的瓦解。」
艾略特的沉思,後來被發現相當有前瞻性。研究已證實,在作白日夢時醞釀的創造力,對創造性思維與成果很關鍵,對深刻解決問題也是(參見第5件事)。但是,白日夢的作用遠不只是給我們的點子時間醞釀而已──它可以強而有力地把我們和我們的人性連結起來。美國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曾把所有的人類都稱為「夢想的生物」,因為,如他所說:「夢把所有的人綁在一起。」辛格與其他人所做的研究顯示,確實,如果我們讓自己沉迷其中,做白日夢這一單獨的活動會透過讓我們更接近內在核心的自我,而可能將我們集合在一起。
研究已發現,「夢想未來」幾乎是所有人天生就會花很多時間做的事。以這樣的方式,它能幫助我們更容易達成目標。活躍的夢想家,往往覺得他們是自己人生的創造者和主角──或者如尼采(Nietzsche)所說,他們「讓人生成為一件藝術品」。藉由規律地進入我們自己的內在意識流,我們自己深思這個世界並看見未來的我們。創造未來自我的第一步,的確是夢想著它。大部分的人都有「可預期的偏見」,意思是當人們花時間反省時,思維自然就會漂向未來。這種偏見有助「自傳計畫」──一個我們想像未來場景的過程,包括我們自己回應精神模擬場景的情緒與身體反應。這些未來場景中,很多都和存在已久、還未實現的欲望有關,例如:可能的關係、人際互動,或想要的工作。這種內省可以幫助我們找出生命的意義,或至少在過程中,碰巧發現某些有趣的想法和領悟。
心理分析家卡爾.榮格,這位內在體驗的佼佼者,也提倡做白日夢是一種和潛意識連結的方式,他相信這樣可以治癒個人的情緒與心理病痛。一九一三年,榮格提出一種有創意的想像技巧,稱為「主動想像」,它藉白日夢來駕馭潛意識思維的智慧,以幫助解決意識思維的問題。榮格聲稱,這種技巧所需的「不受限想像」與「心神漫遊」,透過讓他對自己的情況有新的理解,協助他治好了他當時所經歷的情緒問題。他把這個過程中,潛意識與意識思維間的通訊稱為「超然作用」──超然是因為它讓思維在意識中轉進、轉出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