あなたの中の異常心理
作者 | Takashi Okada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怪癖心理學:天才如何為異常心理所苦,又如何因怪癖而成就非凡?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榮格童年逃學,自陳有「雙重人格」;●三島由紀夫有著致命性的「完 |
作者 | Takashi Okada |
---|---|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怪癖心理學:天才如何為異常心理所苦,又如何因怪癖而成就非凡?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榮格童年逃學,自陳有「雙重人格」;●三島由紀夫有著致命性的「完 |
內容簡介 天才如何為異常心理所苦, 又如何因怪癖而成就非凡? 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 ●榮格童年逃學,自陳有「雙重人格」; ●三島由紀夫有著致命性的「完美主義」,自殺前還交了最後一篇稿; ●甘地節食禁欲,是出於罪惡感、近乎「強迫症」的潔癖; ●尼采、叔本華、海明威、王爾德,皆因母親的掌控欲引發身心問題…… 一切怪癖、潛伏於日常的異常行為, 都是內心欲望的投射,起因於得不到愛的孤獨感。 ●完美主義者經常強迫性地追求某個事物,容易陷入嗜癖行為,例如工作狂、酒精成癮、暴食症,無法停止自虐或虐待別人。 ●家暴的目的是在給對方帶來痛苦,同時體會支配的快感。 ●從小被施以暴力的人反而容易沉溺於破壞性的行為,因為過去只有被傷害的經歷,而沒有被愛護和受人尊重的記憶。 ●為什麼有些人,一再因偷窺少女的裙底而被抓?為什麼明星因吸食非法藥物、毒品而被逮捕?為什麼母親會將自己的親生骨肉虐待至死? 完美主義、控制欲、潔癖、強迫症、囤物癖、暴露狂……有些怪癖能讓一個人走上成功的道路,但也可能反成傷害自己的利器。即便是身心健全的人,也會在某一瞬受到「異常心理」的影響,而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舉動。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暢銷作家岡田尊司舉出大量名人案例,分析日常裡無所不在的異常行為,帶領讀者認識其背後的心理機制,了解生而為人的基本欲望,藉此自我覺察、釋放執念。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__專文推薦 王俸鋼(精神科醫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__專業好評
作者介紹 岡田尊司(Takashi Okada)1960年生於香川縣。精神科醫師、作家。東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肄業,京都大學醫學院學士、醫學博士,於京都大學研究所「高級腦科學講座神經生物學教室」與「腦病態生理學講座精神醫學教室」從事研究。曾經任職於京都醫療少年院與山形大學客座教授,目前是岡田診所負責人與大阪心理教育中心顧問。著有《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無法好好愛人,好好愛自己?》、《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什麼突然改變?》、《父親這種病》、《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等。顏靜女,1987年生於山東,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日語系。
產品目錄 目錄 【推薦文】從怪癖中探索人性與自我◎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序言】你的影子操縱著你 第一章 恐怖的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是異常心理的入口 無法接受妥協與模糊 三島由紀夫的完美主義 無法釋放本能 完美主義的悲劇:《黑天鵝》 潛藏在完美主義下的病理 喜歡反覆做同一件事的孩子 優秀的白領為何反覆賣淫? 潔癖和飲食障礙 抹不掉的傷痛 印在心底的心理暗示 禁欲的甘地 完美主義與「不潔恐懼」 導致死亡的病態性完美主義 為何在成功的頂峰選擇死亡? 扔掉完美主義吧 即使滿身泥垢也堅強生存 第二章 潛藏在身上的罪惡快感 被猶如麻醉般的快感控制時 霸凌、家庭暴力或虐待容易上癮 虐待和霸凌是罪惡的溫床 沉迷於怪異行為的兒童 過度飲食症與偷竊癖 快樂電流一旦接通,便持續迴圈 說謊的快感 裸露是舒爽的 一個人的性愛 他人的不幸是蜜味的 罪惡哲學家巴塔耶的色情社會學 顛倒錯亂的孩童經歷 因不被愛而生「惡」 蹂躪弱者的快感 施虐症 擺脫罪惡的反覆迴圈 第三章 從內心走出來的敵人 妒恨招致不幸 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症 「無意義的偶然」不存在 過度敏感造成幻覺 被排擠後的大腦 「大家都在離我遠去……」 絕對自我的陷阱 偏執分裂和憂鬱 自戀性防衛 是性欲,還是支配欲? 只愛朋友妻的羅素 缺愛和自卑感,導致病態的自戀 為什麼無法阻止伴侶虐待孩子? 嫉妒是人類情感中最強烈的心理 支配欲「中毒」 有色眼鏡下的「問題兒童」 第四章 你被反向心理所愚弄 李爾王的悲劇 人會同時持有兩種相反的心理 反向心理 乖孩子常有「邪惡」的想像 與其強迫自己不去想,不如順其自然 何謂倔強、矯情? 就愛唱反調 不聽話的孩子 反向心理容易導致「嗜虐性」和「解離症」 第五章 身體裡的另一個你 脫離自身的另一個自己 從惡魔附身到癔症 「心理分析」的誕生 兩種強迫觀念:「固執觀念」和「固著」 人有情結,情結也擁有我們 無意識現出原形 從自身經歷中學習「心病」的榮格 擁有雙重人格的榮格 第二人格是精神的避風港 改正強迫觀念的方法 消除心理創傷的方法 第六章 被當作玩偶的人們 「玩偶之家」裡的居民們 同一性擴散的時代 被遺棄的「玩偶」叔本華 被母親當作玩偶的孩子 自戀者過於純粹的愛情 自戀的人嫉妒深 被當作女孩養大的王爾德 「好孩子」的危險 為什麼殺掉自己的孩子? 殺掉親生兒子的悲劇 悲劇背後的父母心及責任感 奉獻的對象也是「另一個我」 失去依戀對象的悲傷 無法捨棄的人和物 依賴症 第七章 罪惡感和自我否定的深淵 戀母情結 酒精成癮的背後 尼采為何一定要殺掉上帝? 害怕「黑狗」的海明威 急於求死的衝動 潛藏在異常心理中的罪惡感 為何害怕得到幸福? 埋藏深處的隱情 自我否定的陷阱 試圖用金錢購買友情的心理 痴迷「牛郎」的人 隱藏在依賴欲望背後的愛情飢渴 不惜出賣肉體的心理 半求、半不求的自殺心理 不需要完美的人生 為何完美主義與自我否定有關? 擺脫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 為了幸福的人生 【結語】異常心理的根源
書名 / | 怪癖心理學 |
---|---|
作者 / | Takashi Okada |
簡介 / | 怪癖心理學:天才如何為異常心理所苦,又如何因怪癖而成就非凡?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榮格童年逃學,自陳有「雙重人格」;●三島由紀夫有著致命性的「完 |
出版社 /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4062140 |
ISBN10 / | 986406214X |
EAN / | 9789864062140 |
誠品26碼 / | 2681977181008 |
頁數 / | 272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15X21X1CM |
級別 / | N:無 |
推薦序 : 【推薦序】
從怪癖中探索人性與自我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心理學是一門探索人類行為與心智的科學。而當中,臨床心理學這個學門,特別專注於探究人類行為當中異常的一面,並試著為這些現象找出背後成因,以及有效的處遇方式。這些工作主要由受過訓練的臨床心理師來完成。
在取得執照前,心理師養成路上得接受不少心理學知識與臨床實務的訓練。在受訓的這七年裡,我們其實與「怪癖、怪異」這幾個字,有著分不開的緣分。
好比,引領我們踏入這個領域的第一堂基礎課程就稱為「變態(異常)心理學」。我對這堂課有個特別深刻的印象。在大二剛開學的第一堂課時,教室擠滿了許多「不是」心理系的學生,不少外系學生希望能加簽這堂課。
這種「熱潮」或許透露著,不只有心理學家對變態、異常的人類行為感到好奇,其實許多大眾也對這類人類行為深感興趣。不過,在老師開宗明義解釋了變態的(真正)定義,以及這堂課會討論哪些內容之後,開學第二週的教室就恢復了「常態」,留下的清一色幾乎都是心理系的學生。
在討論變態或本書要談的「怪癖」之前,從原文abnormal一字來思考會有些幫助。此字意指:「非」「常態」。但到底要如何界定常態與非常態呢?
這個問題正是變態心理學這堂課的第一個重點,而答案是,專家至今仍沒有一個完美答案。目前僅存在一個多數專家都能接受的共識:我們不能用「單一」指標來判斷行為是否正常,而須仰賴多種指標來做綜合評估。這些指標好比:
˙偏離常態(Deviance):這個行為是不是「不」符合典型常態分配內多數人的樣貌?
˙喪失功能(Dysfunction):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已讓人失去生活能力,好比無法工作、無法完成課業、自我照顧、人際關係都因此顧不好?
˙個人主觀痛苦(Distress):這種行為本身是否讓當事人自己感覺痛苦不堪?
˙造成危險(Danger):這種行為是否會對當事人自己,或者周遭的他人與社會帶來危險性?
每一個用來判斷異常與否的指標都有限制,不能僅仰賴單一指標做出判斷。好比,新聞上出現的反社會人格特質的殺人犯,可能並不至於「失功能」(他還是可以好好上班),自己也不覺得痛苦(不構成個人主觀痛苦),但他違法的行為確實造成了社會危險。讀者可善用這些指標作為輔助,來觀察、思考本書裡的不同案例。
此外,我對這堂課還留下另一個印象。當時總覺得不少課本裡的描述,好像就是在講自己。後來發現,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會出現在不少修習變態心理學或醫學系的學生身上,被稱為「醫學生症候群」。我們時常看著看著,就不小心「對號入座」了。
也許,讀者您也會在某段文字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其實,我們也和書裡提到的各個主角一樣,身上多少都有些「非典型」的存在,不管你稱為怪癖、異常,或「怪」都好。這些我們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或許正構成了我們每個人自己獨特的樣子。
因此,我們不需要急著替自己貼上任何標籤,反倒是要記得,正常與異常之間的界線真的很模糊。書中不同角色也為我們示範了,他們如何善用自己身上與他人「不一樣」的特質,將之轉化為力量,成就了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這是我想提供讀者,可以輔助您閱讀本書時的第一種觀點。
●
再來我想分享的是,本書以「真實人物」作為書寫主體的這部分。
過往閱讀心理相關書籍時,不免會看到許多「模擬個案」。礙於倫理考量,書籍在介紹個案時,往往必須從真實案例來改寫或改編。有時為了要精確地呈現出症狀的特色,示範的案例有時過於「完美」與「單純」。讀起來總有種隔靴搔癢的「間接感」,常感覺某些案例不夠立體。
本書以真實人物為主角,透過資料回溯,一步步從史實資料分析他們的性格面貌。這種切入角度讀起來別有另一種滋味。畢竟,這些人物都曾經是真實、活生生的人啊!雖然分析起來複雜,也難以用一套簡單的理論來企圖完整歸納他的一生。但這種複雜性,其實更接近人類心理的本質。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理論會如此多元、百花齊放了。在每個行為—不管它是所謂正常或異常—的背後,我們總能找到不同角度與理論去理解與詮釋它。
這也提醒了我們,既然人類行為能用各種理論與觀點去詮釋,那本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心理學分析,也就只是其中的一種詮釋而已。同樣的人物,交到不同專家手中,很可能會寫出不同版本的《怪癖心理學》。
閱讀本書時,偶爾你會覺得作者的分析很有道理;而有些時候,你可能對作者的詮釋不這麼有感覺。這是非常OK的。我們對於作者分析是否認同,背後可能源於每個人自己生命經驗與成長背景的不同。
在探索人性時,這種允許「百花齊放」的開放性是格外重要的。我自己的經驗是,當我們願意放下預設立場,開啟「好奇心模式」,我們的重點就不再是「支持或反對」某些觀點,而是想去知道,這種觀點與理論是如何發展出來的?透過這種觀點,能幫助我們更深入探究出人性的哪些面貌?
若能採用這種方式來閱讀本書,跟著作者一起練習探索人性,相信這趟閱讀之旅,會變得更加樂趣。
祝福您,閱讀愉快!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臉書粉專「心理師想跟你說」共同創辦人,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專長為青少年與成人心理治療、職場員工協助、情緒與壓力管理、正向心理學。
自序 : 【自序】
序言
你的影子操縱著你
每個人都有異常心理
人類是具有兩面性的生物。任何人都有生活中的另一面,我們既有做正確的事情的衝動,也隱藏著想要做壞事的衝動,這就是人類。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自己做正確的事,而忽視自己內心隱藏的另一面,只會讓自己變得怪異。
為什麼有些有社會地位的人,會因偷窺少女的裙底而被抓?又為什麼有些明星因盜竊或服用興奮劑而被逮捕?甚至,一位普通的母親為什麼會將自己的親生骨肉虐待至死呢?
難道這類事件都只是一些發生在特殊人群當中的特殊事件嗎?絕對不是!其實很多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具有危害性的不正常心理。
長期以來,我作為精神科醫生曾經診治過很多這樣的心理病人,他們深陷異常心理狀態而無法自拔,並做出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事情。他們之中,有人從小沒有得到家人的愛,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下長大,因此患上了異常的心理疾病;也有一些人過於要求自己去做正確的事情,反而適得其反,偏離了正常的心理活動和行為。
人類本來就是具有兩面性的生物,有些人沒有真正理解這一點,強迫自己只去做正確的事情,結果適得其反,這樣的事例在生活中不勝枚舉。當你能坦然地接受自己兩面性的本質,兩面性的本性也會逐漸淡化,你會逐漸失去想做惡事的心理。
現實中,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的心理是正常的,往往忽視自己內心的另一面。但是,他們又會在某個瞬間突然意識到自己內心的陰暗面。所以說,一味地要求自己做對的事情、好的事情,而完全忽視自己內心的另一面,有可能遭受到無法想像的困擾。
本書的目的之一,是讓讀者了解每個人心中都會隱藏著的另一面,這一面並非指人內心醜惡的異常一面,而是扎根於人性本質當中的一面,即帶領大家稍微換一種角度去看待人性中的「惡」與「異常」。如果能夠覺察到潛伏在自己內心的異常心理,也能幫助你健康安全地度過人生的低潮。
「異常心理」不等於「精神障礙」
至今很多有關異常心理的書籍,其關注點基本上只是在明確闡述「異常」這一心理狀態,我所讀過的圍繞著異常心理展開論述的書籍,大多也只是在羅列解說各種精神疾病的心理病名而已。
這樣的書籍與其叫作異常心理書籍,倒不如叫精神科症狀學,又或者叫精神科診斷學更為貼切吧。
在有關異常精神醫學的教科書中,無一例外都只是在單純地講述精神醫學,即把異常心理與精神障礙做同一認定。換句話說,這些書籍都將異常心理直接看作精神障礙問題。反過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被看作有異常心理,那麼判斷這一點的前提條件便是這個人存在精神障礙問題。
我認為這種前提相當無厘頭。首先,異常心理並不僅僅是伴隨著精神障礙問題而來的,其次,精神障礙問題所具有的心理特徵也並不只侷限於由異常心理而導致的心理特徵。一個身心健全的人,也經常會在某一瞬間受到「異常心理」的困擾而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異常舉動來。而且,具有精神障礙的人也存在與異常心理無關的其他精神症狀及困擾。
雖然具有異常心理的人,其內心存在一定的心理異常,但他們幾乎不存在精神障礙患者所具有的典型症狀。異常心理症狀也有可能在某種情形下,暫時出現在一個健康的普通人身上。更何況對於異常心理這一概念,就連討論如何給正常和異常這兩種心理狀態劃定界線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這兩種心理狀態之間只有程度與頻率的差別而已。
異常心理中有意思的地方,並不在於正常與異常兩者意義上的差別,而在於兩者的相連性,即正常人的心理有時會演變為極其異常的狀態。我們如果能認識到連結異常與正常中間過渡的這一心理狀態,就能理解很多極其異常的心理狀態是如何產生的,也能幫助我們認識一些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連自己都難以理解的異常行為。
本書的探討點在於,介於正常心理與鮮明的異常心理之間,一種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出現的心理狀態。它與正常心理相鄰近,稍一過度便會演變為異常心理。此外,這本書也會讓你了解到,這種心理狀態絕對不只是潛伏在某些特殊人群身邊,而是同時存在你我的內心之中。
異常心理所傳達的真相
我們之前講到,大多數異常心理的萌芽都是在孩童時代,大多數人在孩童時期都多少存在異常心理的傾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克服它。
也有一些人不斷受這些異常心理的牽引,漸漸走向極端,最終演變成不合常理的極端異常心理。
普通人有時也會因置身於強大的壓力與理不清的糾葛當中,回歸到本來應該已經克服掉的不成熟的心理狀態,因而失去平衡,走向極端的異常心理。這種情況的發生,多數是受孩童時期成長環境的影響。
生活當中經常會有這樣的例子,有些人透過自己的努力,在學業和工作上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看似已經完完全全克服了過去的傷痛,然而一旦遭遇強大的壓力,曾經經歷的創傷又會重新浮現,因而再次陷入不穩定的心理狀態中。
從這種意義上來看,一個人人格基礎的形成,其嬰幼時期到孩童時期的這段生活經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這段時期能夠在相對安定的成長環境中度過,一個人便很難陷入極端的異常心理中,也很難做出危害社會、傷害自己的行為來。
透視各種異常心理的型態,其共通的內在要素會逐漸浮現出來。即異常心理會告訴我們,人類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是什麼。當這個事物受到威脅、被掠奪時,我們為了彌補它的不足,甚至會展開殊死搏鬥。而我們在這個緊要關頭所採取的作戰策略,就是在內心形成某種超越常識的「異常心理」來抵抗這種威脅。
因此,了解異常心理,不僅會幫助我們了解異常心理的內涵及其應對方式,我們還會了解到,讓正常心理跨越界線、踏入異常領域的重要因素是什麼。為了在人生中不迷失自己,幸福地生活下去,我們也要從異常心理中探討一下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東西。
內文 : 【內文試閱】
第一章 恐怖的完美主義
三島由紀夫的完美主義
作家三島由紀夫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這一點可以從他作品中近乎完美的一字一句以及極高的作品完善度上看出來。而實際上,正如人們所知曉的,他本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滲透著強烈的完美主義色彩。
眾所周知,三島先生極其看重約定。不管是寫哪一部作品,他都會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據說他對時間的要求也非常嚴格,自己從來沒有遲到過,也從來沒有等候別人超過十五分鐘。
據說三島先生還是單身的時候,有一次他約女方吃飯,對方遲到了,於是三島先生留下一張字條,上面寫著「請慢用」,在離開之前他甚至連飯錢都付了。從這件事情便可以看出三島先生對於不守約定的人是如何蔑視與諷刺。
還有一次,三島先生與作曲家黛敏郎一起進行歌劇創作。黛敏郎因為沒有按約定時間完成作曲,向三島先生道歉並申請上演時間延期,三島先生卻直接取消了作品的演出。這件事也導致之後兩人關係決裂。如若沒有按最初約定的進行,三島先生寧願放棄也不會有一絲妥協。
這樣的完美主義,大概也是三島最後選擇自殺的淒慘結局原因之一吧。
無法釋放本能
具有完美主義特質的人總是被束縛在正直善良的義務感中,無法將自己的本能隨心所欲地釋放出來。他們認為本能和欲望是汙濁邪惡的。
在性生活上,完美主義者通常表現得僵硬,動作呆板拘謹,無法做到真正從內心去享受。這也是因為完美主義者的內心太過束縛,無法自由地釋放自己的本能和欲望。這樣的人,理性思維太過發達,壓制了自己真正的感覺和想法,他們常常拘泥於表面形式,太過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原本期待的是什麼了。
完美主義者總是能在虛幻的理想世界中找到自己所憧憬的愛人,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假想世界中,他們才能找到完美無瑕的對象,所以他們也常常會把偶像和明星看成自己理想的另一半。
而當現實中那位異性出現在自己面前時,完美主義者又會覺得眼前這位是如此滑稽、醜陋,愛情的幻想也隨之破滅。完美主義者即使真正遇到了理想中的異性,也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因為對於盡善盡美的追求,使得他們無法如實地坦露自己的欲望。如實說出「我想看到你的肌膚,想和你一起做愛」這樣的話,對於完美主義者來說太傷自尊,因為親口說出這樣的欲望,等於是把自己性的缺乏以及渴望真實地展現出來,這無疑是對自身完美的自我否定。
完美主義的悲劇:《黑天鵝》
由娜塔莉.波曼領銜主演的電影《黑天鵝》講述了一個完美主義者的悲劇,娜塔莉.波曼也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殊榮。
影片講述芭蕾舞演員妮娜作為首席舞者被選拔為《天鵝湖》的天鵝王后,而天鵝王后必須同時出演純真無瑕的白天鵝和魅惑邪惡的黑天鵝。有潔癖的妮娜在白天鵝的表演中無可挑剔,卻始終無法演繹出極具妖媚的黑天鵝。總監湯瑪斯告訴她必須完全釋放自己,真正了解性的喜悅。但是妮娜對親身體驗性的快樂有極大的排斥。不僅如此,完美主義的妮娜也無法接受邪惡的自己,常常有想懲罰不完美的自己的衝動,因此她經常摧殘自己的身體。
為了能夠完美地詮釋「黑天鵝」這一角色,妮娜甚至瀕臨精神崩潰。她不斷節食,身體愈來愈消瘦。為了能完全釋放自己,妮娜甚至開始吸食大麻,放縱於情色肉欲之中。然而,這一切只是讓她的精神更為錯亂,最終陷入充滿幻覺與妄想的世界當中。
影片中還有一位極其重要的人物──妮娜的母親。妮娜的母親也曾夢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員,後來由於懷上了妮娜,不得不放棄夢想,但她又時刻都在憧憬這一天,於是她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託在女兒妮娜身上。和所有精心呵護孩子的母親一樣,她對妮娜一直嬌生慣養。但是,透過電影中的某些片段,我們可以窺視出妮娜母親的異常心理。在得知妮娜被選為首席舞者的時候,她特地準備了一個大蛋糕在家裡等妮娜。而妮娜卻因正在節食表現得很不情願,這時妮娜的母親立刻變了臉色,要把蛋糕扔進垃圾桶裡。
妮娜立刻慌忙上前安慰母親,吃了一口蛋糕。妮娜這完全是在看母親的臉色做事。從這個片段可以看出,表面上好像是妮娜無私奉獻的母親在支撐著一切,實際上一直費盡心機維持這一切的卻是妮娜,妮娜的母親一直是在依賴著妮娜而生存。
總監告訴妮娜,如果要感受到性愛的愉悅,可以嘗試進行自慰。第二天早上,當妮娜醒來想在床上自慰時,突然發現母親正在床後面的椅子上打盹。妮娜母親的目光甚至投向妮娜的性生活,這一幕充分表現出妮娜的生活無時無刻不被母親束縛著,她必須在背負苦痛的同時,做母親眼中純潔無瑕的好孩子。
對於在過度承受父母的期待及愛護的環境下長大的人來說,妮娜的情況絕對不是特例。她可以完美地詮釋白天鵝的純真無瑕,卻無法演繹出黑天鵝的邪惡魅惑;試圖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欲望,適度地追求自身本能的愉悅感,卻時常被無處不在的母親的目光所束縛阻礙著。
「我終於完美地做到了。」妮娜最後雖然嘗到如此的成就感,達到藝術的巔峰,卻付出了無比沉重的代價,不僅失去自己的肉體和靈魂,最後甚至昏死在舞台上。
(未完,完整內文請見本書。)
最佳賣點 :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暢銷作家岡田尊司舉出大量名人案例,分析日常裡無所不在的異常行為,帶領讀者認識其背後的心理機制,了解生而為人的基本欲望,藉此自我覺察、釋放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