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揭開心智運作的真相 | 誠品線上

Mindwise: How We Understand What Others Think, Believe, Feel, and Want

作者 Nicholas Epley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揭開心智運作的真相:芝加哥大學最有趣的心理實驗課!世界頂尖商學院教授、最會說故事的社會心理學家,以20年精采研究和大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芝加哥大學最有趣的心理實驗課! 世界頂尖商學院教授、最會說故事的社會心理學家, 以20年精采研究和大量有趣的科學實驗,帶你真正讀懂人心,得到行事為人的智慧! 「以為」,是這世上最曖昧可怕的一個字眼! 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你以為對親密伴侶無所不知,結果卻發現你給的不是他要的。 你以為手邊的案子八成能順利簽約了,最後關頭卻被客戶擺了一道。 你以為兒女會衷心感謝你為他們所做的,不料他們只想離你遠遠的。 而這樣誤判人心,可能掀起小波瀾,也可能釀出滔天巨禍…… 「這是我近年來讀過最精妙也最有趣的一本書!」──《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李維特 《華爾街郵報》《泰晤士報》《衛報》重量級媒體推薦,突破心智盲點的「真心」科學大冒險! 人類天生具有「讀心術」,但許多苦難和失敗也由此而來。 根據調查,人最想要的超能力是穿越時空和讀心術。 但你其實天生就能「讀心」,了解別人的想法、感受、信念、需求,甚至知道對方知道些什麼。 這種能力讓朋友有默契、讓敵人互相寬恕、讓陌生人產生同理心,讓夫妻、同事甚至社會國家之間得以合作。 遺憾的是,這種能力也常造成誤解與不必要的衝突,導致人際關係決裂、夢想破滅…… 本書為你帶來洞悉的智慧,徹底為你以為的別人,和你以為的自己,架上溝通的橋梁! 艾普利是當今最優秀也最具創意的社會心理學家,他探究了我們「讀心」能力的力量和局限。他的文筆清晰迷人,書中充滿引人入勝的人性洞見。——布隆,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 人生有太多苦難都是來自於誤解別人的想法,以及認定我們所愛的人必然知道(難道不該嗎!)我們內心在想些什麼。 本書由心理學界的一位閃亮新星寫成,是一本讀來充滿樂趣又深富知識性的著作,有助於你少花點時間從事毫無意義的爭論,而多將時間投注於對人有益的人際關係中。本書能夠讓你更懂人心,得到珍貴至極的智慧。——塞勒,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 誤判人心, 有時帶來的是滔天巨禍! 英國首相張伯倫在任期間,相信了希特勒在1938年保證捷克斯洛伐克能夠維持和平的說法,於是建議捷克人不必動員軍隊。 張伯倫表示:「儘管我覺得希特勒的臉上流露出冷酷無情的個性,卻在他做出承諾的時候,認為他會是一個說話可靠的人。」 他錯了。 希特勒其實騙了他,因為當時希特勒已經動員軍隊準備攻打捷克斯洛伐克,只需多爭取一點時間以確保能夠一舉徹底打垮對方。 將近70年後,美國官員學到了不能相信壞蛋。因此,儘管海珊一再聲稱自己沒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他們卻認定他一定是在說謊。 不過,那些官員再次犯了錯。 海珊說了實話,美國人卻因為誤以為他說謊而發動了戰爭…… 〈各界好評〉 身為別人是什麼感覺?我們如何能夠深入別人的腦子裡?這些問題不但對西方哲學界裡最傑出的思想家形成挑戰,也令我們每個人深感著迷,因為我們都必須面對自己的家人、愛人、朋友、敵人、同事與盟友。本書帶領我們踏上一場引人入勝的生動旅程,探究科學界針對我們如何推斷(常常更是推斷不出)別人心中的想法所得到的最新發現。 ——平克,哈佛大學約翰斯通心理學教授,著有《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我們為什麼經常那麼不善於理解別人的想法?艾普利是當今最優秀也最具創意的社會心理學家。在這部非凡的新書當中,他探究了我們「讀心」能力的力量和局限。艾普利的文筆清晰迷人,書中充滿引人入勝的人性洞見。 ——布隆,耶魯大學布魯克斯與拉根心理學教授,著有《嬰兒的是非觀》 「認識你自己」,德爾菲的神諭這麼告誡我們。本書向我們揭露了這點為什麼那麼難以做到,卻又是了解別人所不可或缺的起點。艾普利的文筆帶有科學權威、優雅魅力與深刻的人性。看過這本書之後,你將會了解南非人的「烏班圖」概念:人因為對待別人的方式而成其為人。 ——海德特,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著有《正直的腦袋》 人生有太多苦難都是來自於誤解別人的想法,以及認定我們所愛的人必然知道(難道不該嗎!)我們內心在想些什麼。 本書由心理學界的一位閃亮新星寫成,是一本讀來充滿樂趣又深富知識性的著作,有助於你少花點時間從事毫無意義的爭論,而多將時間投注於對人有益的人際關係中。本書能夠讓你更懂人心,得到珍貴至極的智慧。 ——塞勒,芝加哥大學勞夫與凱勒傑出貢獻經濟學暨行為科學教授,《推力》的共同作者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好評〉 ●身為別人是什麼感覺?我們如何能夠深入別人的腦子裡?這些問題不但對西方哲學界裡最傑出的思想家形成挑戰,也令我們每個人深感著迷,因為我們都必須面對自己的家人、愛人、朋友、敵人、同事與盟友。本書帶領我們踏上一場引人入勝的生動旅程,探究科學界針對我們如何推斷(常常更是推斷不出)別人心中的想法所得到的最新發現。 ——平克,哈佛大學約翰斯通心理學教授,著有《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我們為什麼經常那麼不善於理解別人的想法?艾普利是當今最優秀也最具創意的社會心理學家。在這部非凡的新書當中,他探究了我們「讀心」能力的力量和局限。艾普利的文筆清晰迷人,書中充滿引人入勝的人性洞見。 ——布隆,耶魯大學布魯克斯與拉根心理學教授,著有《嬰兒的是非觀》 ●「認識你自己」,德爾菲的神諭這麼告誡我們。本書向我們揭露了這點為什麼那麼難以做到,卻又是了解別人所不可或缺的起點。艾普利的文筆帶有科學權威、優雅魅力與深刻的人性。看過這本書之後,你將會了解南非人的「烏班圖」概念:人因為對待別人的方式而成其為人。 ——海德特,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著有《正直的腦袋》 ●人生有太多苦難都是來自於誤解別人的想法,以及認定我們所愛的人必然知道(難道不該嗎!)我們內心在想些什麼。 本書由心理學界的一位閃亮新星寫成,是一本讀來充滿樂趣又深富知識性的著作,有助於你少花點時間從事毫無意義的爭論,而多將時間投注於對人有益的人際關係中。本書能夠讓你更懂人心,得到珍貴至極的智慧。 ——塞勒,芝加哥大學勞夫與凱勒傑出貢獻經濟學暨行為科學教授,《推力》的共同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心理學和行為科學教授,2014年美國雜誌選為「世界最頂尖的40大年輕商學院教授」,CNN則評為「世界8大商學院明日之星教授」之一。他曾為《紐約時報》撰稿,也在心理學眾多專業期刊發表了50篇以上的文章。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協會2008年的理論創新獎得主,並且在2011年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心理學傑出青年科學貢獻獎。目前居住於芝加哥。陳信宏 (本書第1~5章及序)專職譯者,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並以《好思辯的印度人》入圍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譯作包括《我愛身分地位》《宗教的慰藉》《無聊的魅力》《新聞的騷動》(以上皆由先覺出版)等。崔宏立 (本書第6~8章及後記)以陪小孩玩耍為業、翻譯為樂,讀書為了休息,費力只求放鬆,日日逐貓暖腳,夜夜揉麵練拳。翻譯作品有《你的身體就是最好的健身房》《第六行者的超能力》《獵殺第四行者》《醫魂:努蘭的醫學故事集》《培養樂觀的小孩:快樂教養、憂鬱bye bye!》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真正的第六感 讀懂人心真難?從一個小故事說起 你,天生就有讀心術 將心比心,可能嗎? 人之異於禽獸者 【第一部分】我們如何了解 & 錯讀人心 最大的問題是,我們對別人的心智,甚至是自己的心智,其實沒有我們自以為的那麼了解。 1 「洞悉人心」的錯覺 你想用「大腦觀測器」窺看誰的心? 我「以為」我最懂你…… 2 你真的懂自己的心? 推翻你的自我認知 大腦有如一棟房屋 視而不察 我為什麼喜歡你? 「我所不知道的自己」之一:習而不察 「我所不知道的自己」之二:編造故事 我沒問題,有偏見的是你 【第二部分】誤用讀心能力 試圖解讀人心時,人會犯的錯有兩種。第一種是誤用讀心能力。該用卻不用,或是不該用而用。 3 我們有時不把人當「人」 「我是人」 距離令人看不見心智 「次等心智」效應 4 我們有時覺得萬物皆有「心」 「有」心智和「沒有心智」之間的爭論 外表上看似擁有心智的個體 捏造心智,好理解其他個體 因為情感連結而設想出來的心智 社會裡的心智:過猶不及 【第三部分】別人的心緒狀態 試圖解讀人心時常犯的第二種錯誤是「推論錯誤」。 想理解別人的心思,我們至少會採三種策略: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在對方身上、利用刻板印象,或是從對方的行為來推論。這三種策略都能帶來洞見,卻也能導致可預見的錯誤。 5 你想的原來跟我不一樣…… 超脫自我觀點的難題 以自我為中心的偏見:脖子問題 高估自己的重要性 身在自我中心的舞臺上 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糟 以自我為中心的偏見:鏡片問題 和我一樣 「專門知識」的濾鏡 6 你們都是那樣想! 圓圈測驗教我們的事 令人難堪的真相 資訊太少,推論太多 差異是定出來的 為什麼是這些人? 7 你的行為說明你的心? 眼不見為淨 史巴克以及刺人的岩塊 錯誤造成的後果 幫不上忙的善心人士 【第四部分】從別人眼中看世界 如何更聰明地理解他人的心? 8 精準讀心的科學 身體會說話,但說的是悄悄話 「角色取替」的限度:設身處地可能誤會更大? 「觀點取得」:直接問,別猜! 取得觀點的障礙:如何真正問清楚、聽明白 更坦率、更開放,更了解彼此 後記 聰明讀懂人心

商品規格

書名 / 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揭開心智運作的真相
作者 / Nicholas Epley
簡介 / 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 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揭開心智運作的真相:芝加哥大學最有趣的心理實驗課!世界頂尖商學院教授、最會說故事的社會心理學家,以20年精采研究和大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371931
ISBN10 / 9861371931
EAN / 9789861371931
誠品26碼 / 2680920150009
頁數 / 28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人心無法觀察測量。
你看不見「信念」,聞不到「態度」,摸不著「感受」,
不會在人行道上遇到「意圖」從身旁經過,也秤不出「需求」的重量。
你察覺朋友「想要」一顆蘋果,和你看見那顆蘋果完全是兩回事。

「洞悉人心」的錯覺

判讀別人的心智雖然不容易,但在日常生活中卻不是太大的問題,原因是大腦對於最熟悉的對象知覺最為敏銳,例如我們最親近的朋友、親戚、同事與配偶。結婚多年的夫妻有時候會說他們對彼此極為了解,甚至能在對方還沒說之前就把話接下去說完。你也許會認為,真正了解一個人能夠讓你和對方心志如一,所以兩人就算一句話也沒說,還是能夠知道彼此心中的想法。朋友、同事與愛人之間,無疑認為自己對彼此內心的了解勝過陌生人。這樣的自信是否禁得起檢驗?我們對朋友與愛人,真的有自己認為的那麼了解嗎?
再一次,答案又是否定的。不過,這個答案必須分成兩部分來看。第一個部分是,相較於陌生人,你讀出好友與愛人心思的精準度確實較高,但差別其實沒那麼大。心智判讀準確度的開創性研究者威廉.伊克斯指出,他在實驗中錄影,事後要求實驗對象報告自己每一刻的想法與感受,結果發現「陌生人判讀彼此心思的準確率平均為百分之二十」,而好友與夫妻「準確率提高到百分之三十五」。所以,你確實會比陌生人更了解自己的配偶或好友的喜好,但其間的差異可能小得令你吃驚。至於這個答案的第二個部分,則是你對於熟識的好友或愛人的心思所懷有的自信,遠遠超出你實際上擁有的能力。熟識一個人,包括在長達一輩子的婚姻生活裡,會讓人產生一種自以為了解對方的錯覺,而且這種錯覺遠遠超越你實際上對他們的了解。
要看出這兩種結果,你可以想像和愛人共同參與一場有如《新婚夫妻大挑戰》那種節目的實驗。你們兩人分別坐在不同的房間裡,實驗人員向你告知你的愛人絕對不會看到你的答案,然後向你提出一長串有關你自己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涉及自我價值,要求你針對若干陳述指出你有多麼同意或者不同意,例如:「我往往會貶低自己」或「我對自己很滿意」。另外有些問題則是要評估自己的能力與特質:你認為自己的智力、體能、社交技巧等能力與別人相比孰優孰劣。最後還有一些問題與偏好有關,尤其是你對二十四種不同活動的喜好或厭惡程度(例如打牌、游泳、拜訪朋友以及洗衣服)。在另一個房間裡,你的愛人則要預測你會怎麼回答這些問題,並且指出自己對於每項預測的準確度懷有多少自信—從百分之零到百分之百。
實驗過程中,情侶實際做了這樣的測驗。然後,實驗人員再把結果列製成表,看看這些情侶有多麼了解對方,同時又自認為有多麼了解對方。
首先談好消息。情侶預測彼此想法的準確度高於隨機猜測。這些情侶的交往時間最高達六年,所以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舉例而言,自我價值問題所使用的量表共有從一到五的五個等級,其中「一」代表非常不同意,「五」則是代表非常同意。由於只有五個選項,因此隨機猜測的正確度會是百分之二十(因為猜對每一個問題的機率為五分之一)。情侶之間的預測準確度遠高於這個水準,他們對於伴侶的自我價值感所提出的預測,正確度達百分之四十四。這是相當不錯的結果。如果你是棒球選手,這樣的結果相當於擊出二壘打。
接下來是不太好的消息。情侶實際上了解對方的程度,與他們認為自己了解對方的程度,這兩者之間的落差,比他們的預測準確度與隨機猜測準確度之間的差別還要大。別忘了,實驗參與者對愛侶自我價值感的預測,每十次之中正確次數只比四次略多一點(平均正確率為百分之四十四)。然而,他們卻認為自己十次當中能夠猜對八次(自認正確率平均達百分之八十二)。從下圖可以看得出來,其他問題也同樣存在著二比一或甚至更高的過度自信率。心智判讀的真正問題,在於這張圖裡的白色長條與灰色長條之間的落差。這些情侶雖然擊出了二壘安打,卻自認為擊出了全壘打。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種過度自信的程度,與兩人交往的時間成正比。情侶的交往時間越長,越認為自己了解對方。實際上,在這項研究裡,情侶的交往時間與正確率「完全不相關」。交往時間越長並不會讓情侶能更準確預測對方的想法,只是讓他們懷有自認為更了解對方的錯覺而已。

你真的懂自己的心?

一位名叫拉皮爾的史丹福大學社會學家,在一輛行駛了將近一萬英里的老舊旅行車裡展開了一場科學之旅,目的在於探究你對自己的心思有多麼了解。
這場旅程的靈感,來自於拉皮爾的一趟旅行經驗:他曾與一對年輕的亞裔夫妻共同走訪一座「以歧視東方人的偏狹心態聞名」的小鎮。說來可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段時期,這種態度在美國大部分地區都相當普遍。於是,在心懷忐忑的情況下,拉皮爾帶著那對夫妻前往鎮上最頂級的旅館投宿。令他意外的是,他們竟然沒有遭遇任何阻撓。他寫道,旅館的接待人員「毫不遲疑地接受了我們的投宿」。那個接待人員顯然沒有那座小鎮的名聲所顯示的那麼心態偏狹。
不到兩個月後,拉皮爾恰巧又來到了同一座小鎮。在一時興起之下,他打電話到同一家旅館,向接待人員說,他在不久的未來可能會和一位「非常重要的華人紳士」共同到鎮上來,因此想要知道這家旅館是否願意讓他們投宿。這一次,那個接待人員同樣毫不遲疑,卻是斷然拒絕了他的要求。
這種前後不一的表現引起了拉皮爾的好奇:懷有種族歧視思想的人,是不是有可能在行為表現上讓人看不出其內心的歧視態度?人是不是有可能不曉得自己的心思?
拉皮爾無法藉單一的例子回答這個問題。不過,他猜想自己若是能夠以同樣的問題詢問數以百計的旅館接待人員—他後來總共問了兩百五十一人—應該能夠從中獲得一些重要發現。於是,在往後兩年間,拉皮爾找了他那兩位華裔朋友,展開一場橫越美國的壯闊公路旅行,向一百八十四家餐廳與六十七家旅館尋求服務。
在這項實驗當中,拉皮爾安排他的友人在不同地方換穿不同的服裝,而且他有時候雖然自己出面,但只要情況允許就讓那對夫妻與店家接洽。他仔細記錄了他們交涉對象的反應。拉皮爾的友人想必對這場旅程感到一頭霧水,因為拉皮爾從頭到尾都沒有讓他們知道他們其實參與了一項實驗—這是「為了他們的感受著想」,但同時也是為了避免他們影響實驗的結果。
說到這裡,在兩百五十一次的嘗試當中,你認為他們有幾次遭到店家拒絕提供服務?
在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應該要知道,拉皮爾一行人走訪的地點都是對東方人敵意很高的區域。在造訪每一個地點的六個月後,他就寄一封信到他們去過的那些地方,詢問對方:「你們是否願意接待華人顧客?」幾乎每個回信的人都提出了否定的答案:百分之九十一的旅館和百分之九十二的餐廳都表示他們拒絕接待華人顧客。由此可見,美國人的偏狹態度確實名不虛傳。
再問一次,你認為那對亞裔夫妻實際上遭拒的次數有多少?所有嘗試次數當中的百分之九十?還是百分之九十二?
錯了。答案其實天差地遠。拉皮爾和他的那對夫妻朋友只有一次遭到拒絕提供服務,「在一座頗為簡陋的汽車營地,當時我們開著一輛非常破舊的車子進去」。只有一次!這項實驗接洽的對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認為他們會表現出偏狹的行為,實際上做出這種行為的人數,卻不到百分之一的一半。
說到這裡,在那兩百五十一次的嘗試當中,你認為他們有幾次遭到店家拒絕提供服務?
在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你應該要知道拉皮爾一行人走訪的地點都是對東方人敵意很高的區域。在造訪每一個地點的六個月後,他就會寄一封信到他們去過的那些地方,詢問對方:「你們是否願意接待華人顧客?」幾乎每個回信的人都提出了否定的答案:百分之九十一的旅館和百分之九十二的餐廳都表示他們拒絕接待華人顧客。由此可見,美國人的偏狹態度確實名不虛傳。
再問一次,你認為那對亞裔夫妻實際上遭到店家拒絕提供服務的次數有多少?所有嘗試次數當中的百分之九十?還是百分之九十二?
錯了。答案其實天差地遠。拉皮爾和他的那對夫妻朋友只有一次遭到拒絕提供服務,「在一座頗為簡陋的汽車營地,當時我們開著一輛非常破舊的車子進去」。只有一次!這項實驗接洽的對象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認為他們會表現出偏狹的行為,實際上做出這種行為的人數卻不到百分之一的一半。

類似的科學演示還有很多。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一系列實驗,就是米爾格倫針對服從權威的行為所做的研究。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善良人士,所以如果有人在一項實驗裡,要求我們對另一個人施加強度足以致命的電擊,大多數人都認定自己一定會果斷拒絕。米爾格倫針對不同群體的成員進行調查,確實沒有人認為自己會願意對別人施加電壓超過三百伏特的電擊,大多數人更認為,自己會早在電壓達到三百伏特之前就先停手。儘管如此,米爾格倫真正在實驗裡要求實驗對象這麼做的時候,卻發現所有實驗對象都願意對別人施加三百伏特的電擊,而且整整有百分之六十二點六的實驗對象,更在受到告知的情況下,按下了會施放四百五十伏特電力的開關,遠遠超出足以致命的限度。

我們有時不把人當「人」

歷史上有一場你可能從來沒聽說過的驚人訴訟案。
一八七九年五月二日,龐卡族的印地安酋長「站熊」(Standing Bear),被迫在內布拉斯加州的法院裡,起身對滿座的旁聽群眾發言。當時爭訟的重點,是某個許多人看不見的心智是否存在。
酋長「站熊」來到法院的旅程充滿了煎熬。美國政府在先前幾年,決定將七百五十二名龐卡族美洲原住民,強制遷離他們居住在奈厄布拉勒河沿岸的肥沃土地,而將他們重新安置到荒蕪的印地安人保留區,位於今天的奧克拉荷馬州北部。「站熊」放棄自己擁有的一切,集結了他的部族,徒步展開一場長達六百英里的「淚之旅路」。
這場徒步旅程如果沒有要了他們的命(「站熊」的女兒就喪生於這場旅途上),那麼乾燥的印地安人保留區同樣會讓他們活不下去。由於他們所剩的糧食少得可憐,又只有滿是焦乾石礫的土地能夠耕種,龐卡族在第一年就失去了將近三分之一的族人,其中包括「站熊」的兒子。在兒子臨死之際,「站熊」誓言將他的遺骨運回部族的墓園,因為他們的宗教信仰認為,族人必須埋葬在部族的墓園裡,死後才能與祖先同在。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站熊」決定返回他們原本的家園。
他把兒子的骨骸裝在袋子裡,抱在胸前,而在另外二十七人的陪伴下於深冬時節展開歸鄉之旅。行至中途,這場旅程的消息,在他們接近奧馬哈族印地安人保留區之時傳了出去。奧馬哈族人張臂歡迎他們,但政府官員卻將他們逮捕,克魯克將軍奉命將遭到包圍的龐卡族人送回印地安人保留區。
克魯克深感不忍。「在我處置印地安人的經驗裡,已經有好幾次在華府的命令下,做出了最不人道的事情。可是現在我又奉命得做一件比以前更加殘忍的事。」克魯克為人正直,違背直接命令對他而言簡直比登天還難,於是他採取拖延的做法,鼓勵奧馬哈市的一名報社編輯,找來律師代表「站熊」,控告身為美國政府代表的克魯克將軍自己。訴訟爭論點是什麼呢?要求美國政府承認「站熊」是「人」。
這場官司打了幾天的時間,政府律師試圖把龐卡族描繪成野蠻人,比較像是沒有思考能力的動物或沒有感受力的物品,而不是擁有理性和情感的人。畢竟,當初政府官員就是把龐卡族人視為不具心智的生物,所以才會把他們當成法律下的資產,而不把他們當人看待。這種觀點從政府律師一開頭所提出的問題即明顯可見:他問「站熊」這趟旅程帶領了多少人隨行。「我只是想知道他會不會算數。」那名律師解釋道。
經過幾天的證人詰問之後,審判接近了尾聲。主審法官丹迪知道「站熊」想要依照龐卡族的習俗親自發言,但美國的法律體系不允許在審判終結之際進行直接陳述。丹迪法官決定尊重美洲原住民的習俗,而不惜違反法律慣例。於是,他將法警招到審判臺前,悄聲宣布休庭,藉此暗中終止正式訴訟程序,然後允許「站熊」起身對法庭發言。
所以,最後就是這樣。在晚上十點左右,在漫長的一天結束之際,「站熊」站了起來。不識字、不曾受過教育,也沒有時間準備講稿的他,就這麼靜靜站著,環顧著法院裡的人。過了一分鐘後,他終於開口說道:「我看到現場有很多人,我想其中有很多都是我的朋友。」接著,他試圖呈現自己不只是個沒有頭腦的野蠻人。他說明了自己的部族在印地安人保留區遭遇的困境,提到他從來沒有傷害過一個白人,並且敘述自己多年來曾經在家中收留過不少美國士兵,照顧他們從傷病中恢復健康。接著,他說出了一段令人震驚的話,幾乎可說是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裡主角夏洛克那段著名獨白的翻版。「站熊」舉起一隻手,說:「這隻手的膚色和你們不一樣,可是刺下去會痛,就像你們刺自己的手也會痛。我的手刺傷之後流出的血,和你們的血是一樣的顏色。我是人。」
「站熊」是人。他的智力足以領導族人,在深冬時節踏上一趟長達六百英里的旅程;他心中的愛讓他把兒子的骨骸掛到脖子上,以實現承諾。儘管如此,他卻必須向一群來自遠地的人懇求同情,因為那群人幾乎完全看不見他的心智,而是將他視為一件沒有頭腦的資產。由於那群人對眼前這個具有知覺能力的心智視而不見,「站熊」只好被迫將自己的心智展現出來。
「站熊」的官司是個極端案例,展現了第六感常犯的一種錯誤。就像閉上眼睛,然後說自己面前什麼也沒有,如果不去運用推論人心的能力,不只會導致我們對別人漠不關心,更可能因此把對方當作根本沒有心智。
大多數的極端案例都涉及某種仇恨或偏見,而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納粹以數百年來的反猶太刻板印象,將猶太人說成喪盡天良的鼠輩、掠食無厭的肥豬。盧安達的胡圖人屠殺數十萬圖西人之前,也是把他們描繪成無腦蟑螂。這類極端案例中,如果出現例外人士,通常是遭歧者曾親身遇見過的人。克魯克將軍在辦公室裡與「站熊」及族人面談,他們當面向他吐露煎熬和苦難、希望和夢想、信念和回憶。他不認為龐卡族人是沒有頭腦的野蠻人,所以主動策畫了那場以自己為被告的官司。從這些例子,我們開始懂得人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認知到別人也同樣擁有完全的人類心智,以及如果未能認知到這一點會導致什麼後果。

身體會說話,但說的是悄悄話

我們的身體究竟透露出多少內心思想?當然,沒人想用自己的身體溝通複雜的思想,像是光憑手語描述自己的生平經歷、談戀愛是什麼感覺,或甚至解釋人權法案。身體想必要比思想更能揭露情感,但是與其他溝通管道比起來,例如我們的聲音,有多少情感是身體所能展現的呢?
有個方法可找出答案,那就是讓一個人暫時失聰或暫時失明,然後測驗看看他們評估別人的時候會有多準。幸好並不需實際把耳膜刺破或把眼珠挖出來,只要讓研究的參與者看錄影帶,裡頭有個人描述其情感經驗,然後把聲音或是影像關掉。接下來研究人員把參與者所臆測的影片中說話人的情感,與說話人真正要表達的情感做比較。在一個相關研究中,志願參與者傾聽某人講述十分正面或十分負面的情感經驗。影片裡的敘述者在講話時調整他們眼前的活動式量表,以說明他們的感受有多麼正面或多麼負面。志願者也用同樣的活動量表估量敘述者在各種時刻的感覺。志願者越是能夠正確明瞭敘述者的感受,他們的量表越是幾近對齊。
研究人員計算志願者準確率的時候,發現只能看見敘述者的人,要比只能聽到敘述者的人很明顯較不準確。也就是說,情感主要是以敘述者的聲音傳達。只能看見敘述者的人還是比純粹隨機亂猜來得準確,但也沒有差太多。身體語言會說話,但只會說悄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