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忠辭典: 不忠是否因愛而生? | 誠品線上

De L'Infidélité

作者 Amanda Sthers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不忠辭典: 不忠是否因愛而生?:戀人絮語,互許唯一,然而這樣的承諾卻在「不忠」的襲擊之下,輕易瓦解……。慾望是愛情發生的要素,但慾望難以圈限也難免衰退,蠢蠢欲動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戀人絮語,互許唯一,然而這樣的承諾卻在「不忠」的襲擊之下,輕易瓦解……。 慾望是愛情發生的要素,但慾望難以圈限也難免衰退,蠢蠢欲動的出軌想望,總在佳侶之間興起波濤。 也許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唐璜或查泰萊夫人。 法國知名作家亞曼達‧斯泰爾斯自身遭受感情背叛的經歷為動機,以一系列探考古今、廣蒐各地的案例,從文學作品、科學論證、社會分析的全方位角度,從A to Z的字典排列方式推敲這個讓所有愛情都失色的「不忠」主題。到底「不忠」是渣男浪女的遊戲?抑或「不忠」是人類本性,而「忠實」只是一種剛好的結果?忠實與否竟與「催產素」分泌的程度有關?古代的斯巴達,女性可以大方出門會見情夫?在今日的換妻俱樂部裡,情與慾的糾結又該如何解釋?今生唯一的許諾,是否有恆常的可能性?在這些反覆探問、旁徵博引的思維中,我們或可見到一絲純愛的可能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亞曼達‧斯泰爾斯(Amanda Sthers)亞曼達.斯泰爾斯Amanda Sthers為專職作者、導演、劇作家。她的第一本書為《影攝我域》(暫譯,原名為Ma place sur la photo),首次的劇本創作《金髮玉女老猶太》(暫譯,原名為Le Vieux Juif blonde)即獲得國際好評,讓她一夕成名。二○○五年的《雞街》(暫譯,Chicken Street),則獲義大利 《共和國報》(La Reppublica)評選為年度最佳書籍,並譯為十多國語言。其他尚有《那些聖地》(Les Terres saintes)和 《瑪德琳與承諾》(Madeleine et Les Promesses)等十餘部作品。曾獲雜誌《浮華世界》(Vanity Fair)選為「世界上最性感的作家」。近年執導作品為《太太麥來亂》(Madame)與改編自原著的同名電影《那些聖地》(Holy Lands)。徐麗松徐麗松台大外文系畢業,世紀交替之際旅居法國多年,陸續於巴黎第七大學、里昂第二大學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修讀語言學及跨文化研究,並在法國及台灣從事英文、法文翻譯及跨界合作工作。譯著包括 《世界之用》、《陪你讀下去》、《父親的失樂園》、《小王子經典珍藏版》、《風沙星辰》、 《小小國》、《夜訪薩德》、《法式誘惑》、《遣悲懷》、《歐洲暗影》、《沒有地圖的旅行》、《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窮人》、《走路,也是一種哲學》、《納粹的孩子》、圖文書 《水果是怎麼長出來的呢?》、 《從前從前有一座森林》等,以及眾多其他作品。 二○一五年以《夜訪薩德》一書獲第一屆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翻譯獎。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亞曼達‧斯泰爾斯(Amanda Sthers) 推薦序——不忠之焦慮、詛咒與曖昧/林思平 推薦序——《不忠辭典》:古典時期到網絡世代千迴百轉的愛慾百科/林郁庭 推薦序——不忠:正面或反面法則?/陳春燕 不忠辭典(按字母次序)

商品規格

書名 / 不忠辭典: 不忠是否因愛而生?
作者 / Amanda Sthers
簡介 / 不忠辭典: 不忠是否因愛而生?:戀人絮語,互許唯一,然而這樣的承諾卻在「不忠」的襲擊之下,輕易瓦解……。慾望是愛情發生的要素,但慾望難以圈限也難免衰退,蠢蠢欲動的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233299
ISBN10 / 9863233293
EAN / 9789863233299
誠品26碼 / 2681841085005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324g

試閱文字

內文 : Alibi 不在場證明

法文的「不在場證明」(alibi)一詞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其他地方」……或許這是法文慣用語「aller voir ailleurs」(到其他地方看看,「到外面尋歡」)的由來?與出軌、劈腿有關的詞彙經常與犯罪的相關用語類似。這是相當自然的事,因為出軌是不遵守規定的表現,就算不是違反明文規定,也違背了配偶之間的默認法則。

以下列舉幾個非常典型的不在場證明:

– 研討會
– 公務聚餐
– 跟人約談公事還沒談完
– 健走(這個理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一回家就要沖澡)

近年來,網路上出現了一些提供不在場證明的服務機構,可以幫助出軌人士不被配偶發現。這種服務是由日本首創,目前世界各地都有這類網路公司存在。這種網站可以製作假的研討會摺頁、假的表演票券,並附帶相關說明,讓人可以假藉參加活動的名義,冠冕堂皇地消失好幾個小時……。

據估計這些網站的男性客戶與女性客戶數量相當。

就我本身而言,我認為如果男方問「妳去哪裡?」,而女方回答「當然是去跟我的情人幽會啊!」這種回答會讓提問者不得不以幽默方式看待回答內容,於是他會回嘴說:「又去跟妳那群閨蜜喝下午茶,對吧?我已經等妳兩個小時了欸!」妳報以微笑——妳真的沒說謊喔。


Allen(Woody) 伍迪‧艾倫

在伍迪‧艾倫所犯的不忠(甚至是背叛)行為中,他的伴侶蜜亞‧法羅(Mia Farrow)無疑是受害最深的當事人。這位舉世聞名的導演將創作能量潑灑在作品之外,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中打造出荒謬詭譎可比拉辛[註2]劇作、甚至宛如神話情節的瘋狂劇碼。

伍迪‧艾倫與蜜亞‧法羅結為愛侶時,宋宜(Soon-Yi)還是個十歲的小女孩。宋宜原是蜜亞與指揮家安德烈‧普列文(André Previn)的養女,後來成為伍迪與蜜亞陸續領養的兩個小孩的姊姊。

伍迪與蜜亞一方面身為家長,一方面又是事業上的親密夥伴,看來互相滋養,佳人才子的結合羨煞世人。她在他的幾乎所有電影中擔綱演出,他則是紐約式慧詰與幽默的化身,兩人琴瑟合鳴,可謂雅痞嬉皮的無上典範。

然而,經過十二年的愛戀人生,蜜亞‧法羅於1992年發現了一疊艷照,照片上呈現一名年輕亞裔女子的胴體。她沒立刻認出那是她的女兒;她花了好一段時間,才真正意識到這個真相中蘊含了多大的暴力。她竭力承受衝擊,但終究不得不承認這個無庸置疑的事實:伍迪‧艾倫與他們兩人視如己出的養女宋宜有染。在爆料媒體一片沸沸揚揚的喧騰中,他們分手了。不過醜聞還沒結束,兩人收養的另一名女兒黛倫(Dylan)指控伍迪‧艾倫有戀童癖,並把她當成性對象。該項訴訟後來撤銷,但現在黛倫對此表示後悔,並持續控訴養父從前的惡行。

當時一般人都認為伍迪‧艾倫的事業完蛋了,可是他卻順利迎娶宋宜,兩人至今仍是一對鴛鴦愛侶。

伍迪‧艾倫語出驚人,不久前甚至宣稱他跟宋宜的結合之所以圓滿,正因為這個婚姻是奠基在最初的「父女關係」模式上。根據他的說法,兩人之間三十五歲的年齡差距,以及一種自然形成的權威,是他們的婚姻幸福美滿的原因。

蜜亞‧法羅再也不曾與女兒宋宜見面。綜觀事態發展,伍迪‧艾倫的才華似乎為他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免責權。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戀人絮語,互許唯一,然而這樣的承諾卻在「不忠」的襲擊之下,輕易瓦解……。

慾望是愛情發生的要素,但慾望難以圈限也難免衰退,蠢蠢欲動的出軌想望,總在佳侶之間興起波濤。

也許每個人都是潛在的唐璜或查泰萊夫人。

試閱文字

自序 : 前言

想要探討「不忠」是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特別是從一個女人的角度來談。刻板印象根深柢固,而不忠當然向來是男性專屬的疆域。這部小小辭典的宗旨絕非讚揚不忠,而是探問、質疑這個現象。

我這個世代以及未來的其他世代如何還能相信獨佔式的愛情,那種可以維持一輩子的愛?在這個網路發達、美貌長駐、禁忌消失的時代,我們豈能想像自己一生只有單一愛侶?假使真是這樣,我們又可能一直對對方忠實嗎?

不忠這個概念源自定居生活的發展。人類脫離游牧生活、改採定居的社會型態以後,必須知道自己是將土地傳給自己的孩子,而不是鄰居的小孩;若想確定這點,唯一的辦法是禁止妻子與其他男人發生關係。不忠這個概念就這樣誕生了。

夠浪漫吧?

單神論宗教的教義是依據這種要求撰寫而成,於是擁有多條手臂、性徵強烈那種女神形象被迫退場,取而代之的是嬌羞、膽怯、不受性愛玷汙的女性。

基於三種因素,我對這個議題產生興趣。

首先是社會層面。我目睹世界快速演變,而伴侶模式必須隨之更新。我有一些非常傑出的女性朋友,她們一直維持單身;我也有些猶豫不決的男性朋友,他們不能做出長久的承諾。這兩方無法再發展出穩定的關係,或者說這件事至少變得越來越困難。親近的朋友圈成為新的情感依靠。在這種局面下,愛情和傳統的伴侶型態將何去何從?

其次是我身為作家的身分。對創作想像而言,不忠是一片無比豐饒的沃土。文學、戲劇、電影中充斥著紅杏出牆、拈花惹草的故事,不僅包羅萬象,其中有些甚至具有概念創建的意涵。

第三是我身為女性的身分。我結過婚,也離過婚;我經歷過美好的戀情,也曾遭人劈腿,而且有時我自己也知情。

我曾因伴侶不忠,內心被劃開大大的傷口,不得不學習療傷;而我之所以傷痕累累,有時是因為自戀情結作祟,有時則是因為童年時期所受的羞辱回頭賞了我一記重重的耳光……。

我坦承自己從不曾對別人不忠。這不是因為道德感要求我不能這麼做,而是因為我患有一種主要出現在女人身上的病症:把慾望和愛情混淆。每當我對處於穩定關係的伴侶之外的其他男人產生了慾求,我就會離開我的伴侶。跟大多數我這一代的女人一樣,我一直不懂得釐清這兩者間的不同。或許我曾在「技術層面」不忠,因為我在離開原來的伴侶以前確實已經吻了另一個男人,但那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情況,分手立即隨之發生。對我而言,「採取具體行動」代表一段故事的結束、另一段故事的開始。


年輕女性對這個問題的態度越來越開放,她們不需要把「愛情」的標籤貼在「慾望」這個字眼上。她們似乎擺脫了這一切。在進入愛情狀態以前,她們已經開始進行性愛方面的學習。事物的順序被顛覆了,或者至少說是被重新發明了。

但就我而言,我經常是在慾望後繼無力之際,才驚覺原來那一切不過是慾望而已,可是我卻把愛情套了進去,只因為從小基督教道德觀就這樣教導我。

許多有出軌行為的朋友會對我自白,我也安慰過不少被人劈腿的朋友。他們會依自身係屬被害或加害者的身份,對於背叛行為的嚴重性產生不同的認定。

我經常覺得,那些出軌被逮的人其實內心隱約可能希望自己的行為被人發現。掩飾外遇並不是太困難的事;反之,愛情似乎難以隱藏太久。


經歷幾次情場上的失敗以後,我開始思索問題的關鍵。不忠行為並非我的伴侶關係以失敗告終的唯一因素;由於被迫拒絕人生提供的所有情愛機會而在相互關係中出現的挫折感,必然也是一部分成因。

當我們的生活沒有感情牽掛時,我們會告訴自己,忠實是不可能的事,我們必須想辦法在未來的情感關係中斟酌忠實的「劑量」。也就是說,在自己未遭受實際困擾、也獲得基本的尊重時,對伴侶的出軌行為加以包容,不要企圖知道真相……這也代表為自己賦予投向他人懷抱的權利,無論那是一夜情,或者是一段情感層面控制得當的激情關係。

然後……我們重新戀愛了。於是虛幻的憧憬死灰復燃,隨之而來的是我們以為早已忘記的那種奇異感覺:佔有慾。我們想要屬於我們愛的那個人,同時也希望那個人屬於我們。特別是在一段戀情的初期,慾求另一個身體、另一顆心靈的念頭被視為全然不可能的異端。我們對自己說,這是我們此生唯一想要的愛情,在此之前,我們並不曾真正愛過。我們又作出一些承諾,那都是從前我們已經作過、嘗試過的,但我們又重新相信了這些諾言。

我真心相信愛是構成人性特質的要素。這種全然神祕的感覺使我們依戀另一個人,希望為他帶來喜樂,與他乳水交融,化為一體。但是,伴隨愛情而來的嫉妒,又該如何解釋?在朋友關係中,我們樂於接受的那一切——分享,交友圈擴大等等——到了愛情關係中卻變成絕對不可以的事。

這種情感衝動是源自天性的自然現象嗎?還是人類社會的創造物?我們在孩提時代接受到的模式是否在後來的人生中格式化了我們的情感世界?在實行一夫多妻制的社會中,女性自古以來一直看著母親與其他女人共享自己的父親,她們是不是因此就能免於嫉妒的困擾?

不忠這個議題衍生出無以數計的疑問、幻想、故事……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透過細緻的搜索和爬梳,找出一些深具象徵意義的出軌事件,與讀者們分享。而由於愛不僅只存在於伴侶關係中,我也探討了一些其他形式的欺騙,包括足球界的「轉移」、藝術界的不忠行為等。筆者還列舉出一系列思索愛情背叛這一主題的重要文學作品。最後,我從女性的角度追本溯源,重新審視宗教文獻,試圖釐清一些問題:我們該如何逃脫這個詛咒?如何維持愛情的完好樣貌?說起來,這本書其實浪漫得令人心碎。

──亞曼達‧斯泰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