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練習: 內向者的氣勢培育, 成功者的後天素養 | 誠品線上

How Confidence Works: The New Science of Confidence, Where It Comes From, How It Can Be Learned and How It Spreads

作者 Ian Robertson
出版社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自信練習: 內向者的氣勢培育, 成功者的後天素養:權威臨床心理醫師10年研究,最全面深入的「自信聖經」!伴你度過低潮、專注目標,蛻變成為理想的自己!「自信」不是與生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權威臨床心理醫師10年研究,最全面深入的「自信聖經」! 伴你度過低潮、專注目標,蛻變成為理想的自己! 「自信」不是與生俱來的氣質, 而是可經由後天培養的能力, 掌握內在運作的關鍵, 你也可以無所畏懼! 不管是猶豫不決的你、平凡低調的你、害羞怕生的你, 都可以成為「自信的人」! 「自信」是每位成功者的必備能力,可以使我們更勇敢、情緒更穩定、大腦運作更靈活,甚至可以讓人突破極限,發揮超常水準。然而,自信是天生的嗎?缺乏自信的我又該怎麼辦? 權威心理醫師伊安.羅伯森歷經十餘年研究,用科學方法探究大腦運作,發現「信心」就像肌肉一樣可以訓練,每一次的挑戰,都會使信心肌肉更強健。當成功超出預期,大腦就會做出正向的反饋,這正是自信的來源,只要不斷挑戰自我,就能有效培養自信。 挑戰看似困難,卻可以循序漸進。當你學會逐步擬定目標,專注執行每個計畫,在達成每個階段時都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環,系統化地累積信心,讓每一次挑戰,都成為超越自我的期待。 自信,是人類面對未知的基礎,為不確定的未來確立方向,驅使我們克服萬難。從個人到社會,從政治到經濟,「信心」都時刻影響著我們的命運。只要用對方法,就能駕馭自信,掌握不斷前行的人生爆發力!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作家 洪培芸 成大教授、《自己的力學》作者 洪瀞 諮商心理師 瑪那熊 認知心理學家 蔡志浩 諮商心理師、作家 蘇予昕 盛讚推薦! 好評推薦: 這本書探究心理、精神科學領域一個有趣而且重要的新課題。——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思想如何理性地運作》作者/史蒂文.平克 對「自信」科學具有啟發性和實用性的全新探索,這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尤其對女性更是至關重要。——愛爾蘭前總統/瑪麗.羅賓遜 一本精采而發人深省的書——它將改變你對自信的看法。——《誰偷走了你的專注力?》作者/約翰.海利 各種實際案例構成的豐富故事,將啟發大眾對自信的全新變革。——英國應用心理學家、《無畏》作者/皮帕.格蘭奇 這本書吸引人之處,在於從神經科學談到政治,都與自信息息相關。——《自然》學術期刊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愛爾蘭國家廣播電台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伊安.羅伯森享譽全球的權威臨床心理醫師、神經科學家。「全球腦健康研究中心」副所長。都柏林三一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創始主任。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腦科學與健康中心」的傑出教授。他撰寫過無數舉足輕重的學術文章,並於《衛報》、《泰晤士報》、《電訊報》、《愛爾蘭時報》、《時代雜誌》和《紐約雜誌》等知名刊物發表評論。目前常在歐洲、美國和亞洲的大型未來學講座與商業研討會中擔任演講者,也曾登上英國廣播公司電台,並參與多部大型電視紀錄片拍攝。著有《心靈雕塑》(Mind Sculpture)、《心靈之眼》(The Mind’s Eye)、《贏家效應》(The Winner Effect)、《壓力測試》(The Stress Test)、《自信練習》等著作。廖亭雲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現為專職自由譯者。翻譯作品包括《內容電力公司》、《上游思維》和《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引言 1 信心是什麼? 2 信心的原理 3 信心低落的原因 4 是什麼讓我們有信心? 5 在失敗時保有信心 6 信心破壞者 7 性別落差 8 學會變得有信心 9 過度自信 10 信心經濟學 11 信心政治學 12 如何駕馭信心 資料來源書註 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自信練習: 內向者的氣勢培育, 成功者的後天素養
作者 / Ian Robertson
簡介 / 自信練習: 內向者的氣勢培育, 成功者的後天素養:權威臨床心理醫師10年研究,最全面深入的「自信聖經」!伴你度過低潮、專注目標,蛻變成為理想的自己!「自信」不是與生俱
出版社 /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181126
ISBN10 / 626718112X
EAN / 9786267181126
誠品26碼 / 2682237654003
頁數 / 33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引言

請想像一下,有種新發現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富有、更健康、更長壽、更聰明、更寬容、更快樂、更積極也更創新。你也許會心想,太誇張了,但事實上,這種新發現已經成真。
這個萬靈丹究竟是什麼呢?信心。信心之於人的積極進取,就如食物之於人的身體,少了其中一者,我們都會萎靡而死。如果你有信心,就能讓自己具備能力企及超乎想像的高處,反之則可能對你的未來發展造成毀滅性的影響,無論客觀而言你的成就有多高。
網球界傳奇人物大威廉絲(Venus Williams)在十四歲時,當ABC新聞台問她是否有信心在下一場可能會相當膠著的比賽中擊敗對手,她的回答是:「我很有信心。」記者略顯驚訝地追問:「為什麼你可以回答得這麼自然?」「因為我相信自己很有信心。」這位未來的球后用理所當然的口氣說道。
將近二十五年後,二〇一八年大威廉絲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採訪時表示:「我覺得自己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是因為我相信自己,而且我發現這種信心是從學習和培養而來。其實,我每天都會鍛鍊我的自信心,就像去健身房或在球場上訓練一樣。」本書會從科學和精神科學的角度探討信心究竟是能夠後天習得的技能,或必定是與生俱來的天賦。
樂觀、希望和自尊都是很容易和信心混為一談的概念,不過我會在後文說明,這些概念和信心有一項根本上的差異:信心可以驅使行動。你可以是樂觀的人,滿懷所有問題到最後都會迎刃而解的希望,但卻從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影響結果,或者更明確地說,那份樂觀完全沒有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你也可以有很高的自尊心,自我感覺良好,卻沒有自信能達成特定的目標。
未來充滿不確定性,而信心是一種面對未來的心態,因為預期會成功而排除了未來的不確定性。自信指的是經過計算後篤定自己多半會獲勝,而這份篤定是源於過去的表現。信心之所以可以創造未來,是因為行動奠定了基礎。而且就如大威廉絲所說的,信心可以經由學習獲得。
信心的組成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你篤定自己可以做到某件事,也就是所謂的「可以做到」(can do)元素;第二部份則是認為自己做到某件事之後世界會稍有改變的信念,也就是所謂的「可以實現」(can happen)元素。
也許你確信自己可以做更多運動(可以做到),但卻懷疑這是否能真的幫助你減重(無法實現)。或者,也許你認同如果人人都降低化石燃料用量就可以減緩全球暖化(可以實現),卻不認為自己有辦法減少使用量(無法做到)。如果要讓信心發揮百分之百的強大作用,就需要徹底結合內心世界「可以做到」以及外在世界「可以實現」這兩大信念。
因此,實現可能性的關鍵就在於信心。信心是通往未來的橋樑,是人類獨有的能力,可以設想出尚未存在的事物,並且以此為目標努力。數千年以來,信心驅動著全體人類進步,從醫學技術突破讓人類壽命得以延長,到美國太空總署(NASA)將航海家一號(Voyager 1)送上銀河系都是如此。
一九六一年五月二十五日,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向特別舉行的美國國會聯席會議宣佈,美國要在十年之內讓人類登上月球。甘迺迪並不知道達成這項目標的方法──在他發表演說的當下,火箭、所需的技術和知識都還不存在。即便如此,當時蘇聯在太空旅行領域有突出的表現,因此激勵了甘迺迪展望構想中的未來成就,並且展現出可以實現目標的信心。這樣的成就也真的實現了──就在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
這項成就並不是因為單一個人的信心而實現,甘迺迪所激發和展現的其實是整個國家對於共同目標的信念。因此,我在本書中探討的不只是個人層面,抱持信心或缺乏信心都可以是集體的心理狀態。我們會在新聞快報中聽到「消費者信心」、「市場信心」、「企業信心」、甚至是「國民信心」等用詞,那麼個人的信心和這些更宏觀的經濟與政治概念又有何關聯?
經濟和政治可能會深深影響到數百萬名個人的自信,而且反之亦然。舉例來說,研究顯示,成長過程中經歷經濟衰退的十八歲至二十五歲年輕人,比較不相信單靠個人努力就可以成功。
二〇二〇年因為Covid-19疫情而引起的經濟動盪在在證明了這一點;在一份針對兩千名十六歲至二十五歲年輕人的英國研究中,四成一的研究對象表示自己的未來目標似乎「難以企及」,三成八目前覺得自己「永遠不會有成功的人生」。
將近半個世代的信心程度大幅滑落,將會撼動英國和其他國家數十年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在經濟繁榮時期,年輕人比較容易有追求和達成目標的信心。然而,個人的信心對於國家發展的影響實在太過巨大,歷經過年輕人口信心大崩盤的國家會更難重返經濟繁榮的狀態。
信心之所以如此重要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自信的人會活得更久、更快樂也更健康。例如有多項研究顯示,如果伴侶對於你的身體狀況有信心,你在歷經心臟衰竭之後會活得更久。此外,信心有傳染性;家族、社群和整個國家的興衰,都有可能取決於滿懷信心或喪失信心的蔓延程度。美國「鏽帶」(Rust Belt)社群從一九八〇年代開始逐漸式微,不只是因為產業沒落,也因為信心低落有如病毒般四處傳染,逐漸侵蝕當地人的士氣,有雄心壯志想解決問題的人也因此轉身離開。一如個人層面的信心,集體信心也可以經由學習獲得,我們會在本書後半部談到這個主題。
研究證實這種傳染性也會透過家庭、運動、商業、社區和整個國家蔓延,而在信心消長的同時,人的大腦和其他身體部位的生理狀況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舉例來說,只要你有信心能夠面對害怕的事物,就可以有效刺激免疫系統,儘管你還是有恐懼感。因為有信心,你正視自身焦慮的可能性會大幅提升。反之亦然:如果你對於自己面對恐懼的能力沒有信心,成功化解恐懼的機率就會降低。
那麼所謂的「信心」究竟是什麼?我們都以為自己知道信心的樣貌,但唯有透過深入探討近幾十年來的傑出科學研究,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這個概念。信心會以什麼形式顯現在我們的心理、大腦、甚至是身體狀態?信心是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傳播? 信心是普世皆然的狀態,還是會因為文化、性別或階級而有不同的顯現形式?會有信心過剩的情況嗎,這種情況會造成什麼後果?相對的,如果缺乏信心,有辦法學習變得更有信心嗎?還有最重要的問題:不論是在個人、家庭、社群、企業和整個國家的層面,我們要如何在重新理解信心之後,運用這項知識造福全世界?


第一章
信心是什麼?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九日下午四點三十五分,識別碼為N155AN的私人灣流(Gulfstream)噴射機在東京羽田機場降落,這款速度最快且最長程的商務噴射機在輪胎接觸跑道時發出刺耳的聲響,遠方略顯蒼白的冬日太陽漸漸滑落東京偌大的地平線之下。
登機梯展開的同時,機上唯一的乘客將視線從平板電腦移開,心不在焉地抬起頭,並透過橢圓形窗戶向外望。一看到白色廂型車停靠在飛機旁,一陣驚慌感竄過他的全身。他看著一大批穿著深色西裝的東京地方檢察廳人馬,衝上階梯將他逮捕。
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是首位非日裔的日本車廠會長,也是促成雷諾(Renault)、日產(Nissan)和三菱(Mitsubishi)史無前例跨國結盟的推手,為這三家陷入困境的企業帶來了始料未及的轉機。戈恩在一九九九年接任日產的營運長時,公司的負債為二百二十九億美元,而八年後,在他擔任日產執行長執行長的第三年,公司有七十億的獲利。
戈恩徹底改造企業和文化規則的方法,就是先出手相救,再把三間位於地球兩端的大型企業合而為一。後來,他更成為倡導個人運輸革新的領頭羊,推出全球銷量數一數二的電動車:Nissan Leaf。
二〇〇四年,科技巨頭Intel的傳奇執行長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對戈恩說,傳統車廠未必有生產電動車的能力。接著到了二〇一一年,在引起廣大迴響的紀錄片《電動車的複仇》(Revenge of the Electric Car)中,《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專欄作家丹.尼爾(Dan Neil)則是向戈恩說了這番話:「你全力發展電動車和Leaf,等於是拿自己的職業生涯和日產的未來打賭。」
儘管如此,戈恩仍懷抱著願景繼續向前,他選擇聆聽另一種聲音,也就是自己的聲音,或者更明確地說,他聆聽的是信心的聲音。他義無反顧的原因如下:
我們以企業的角度進行分析之後判斷,無論如何,零排放汽車都會是未來的趨勢之一。究竟是什麼時候以及到什麼程度都還有討論的空間,但是絕對沒有人可以有把握地說,汽車產業的遠大願景之中沒有零排放運輸的容身之處。因此,從以上種種推導出來的結論,顯然就是如果我們有相關的技術,也能生產出效能良好的平價車款,那麼,我們就必須推出產品。在未來十年內,電動車的市占率會達到一成。

接著,戈恩審視自己的思維和動機:
因為到了關鍵的時間點,當必要的技術就位,你在進行充分的分析之後,瞭解到自己有必要往這個方向前進,就必須要有人開口說:「好吧,我們得硬著頭皮做,我們要往前進。」在每一種科技領域,都必須要有人跨出第一步。我們就是在跨出第一步,而且引以為傲,因為我們深信這絕對會帶來不少益處。
Nissan Leaf在二〇一一年獲選為世界年度風雲車(World Car of the Year),到了二〇二〇年更成為將近十年來全球最暢銷的電動車。戈恩大膽預測的一成市占率則是早在二〇一八年就在某個國家成真:挪威有四成五的新車都是電動車。
是什麼讓戈恩有信心像這樣賭上整間公司的未來?他決定將公司二〇〇七年的五十億美元研究預算,半數都投入電動車的開發──就算無視全球各地專家的警告也在所不惜。這股自信究竟從何而來?
遭到逮捕一週後,不知所措的卡洛斯.戈恩身在東京拘置所,盯著四.八平方空尺牢房門上的單閂小窗。這座位在市中心的監獄收容了三千名犯人,還在最近裝設了絞架,一九九五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的主謀麻原彰晃就是在這裡被處以絞刑。
戈恩每天有三十分鐘的運動時間,以及幾乎一模一樣的清淡三餐。在冬季,多數的日本公共建築如學校都沒有暖氣可用,而東京拘置所也不例外。戈恩只能忍受寒冷,還被禁止在白天睡覺。這位全球最知名、最成功的企業高層人物怎麼會落得如此下場?如果說這樣的後果有啟示,我們可以對信心有什麼更進一步的認識──不只是信心的正面影響,還有負面影響?

娜迪雅.穆拉德(Nadia Murad)十九歲那一年,在二〇一四年八月十五日,從一陣不祥的沙漠塵土之中,伊斯蘭國(ISIS)的黑旗出現。大批人馬跟在Toyota Land Cruiser越野車後方,轟隆隆地駛進她的家鄉,位於伊拉克北部且信仰亞茲迪教(Yazidi)的克邱村(Kocho)。數小時之內,穆拉德的母親和六名兄弟遭到屠殺,接著眼神空洞的達伊沙(Daesh)戰士擄走她當作性奴。
他們把穆拉德送往摩蘇爾(Mosul),她在當地遭到強暴和毒打,像牲畜一樣地被買賣,在三個月間落入一雙又一雙污穢的手中,直到有一天她設法從當時「主人」沒鎖好的門逃脫。
在亞茲迪文化中,淪為性暴力受害者是莫大的羞辱,因此大部分和穆拉德一樣遭到俘虜的受害者在重獲自由之後都選擇隱姓埋名,但是娜迪雅不一樣。她抬起胸膛,帶著從內心深處召喚而來的決心和信心,公開說出事實。受到這股看不見卻強大無比的能量驅使,娜迪雅決定為亞茲迪和其他因為宗教而遭到奴役和強暴的女性受害者發聲。她的先驅行動讓極為保守的文化在態度上產生了史無前例的變化,過去如果年輕女性身上背負著禁忌性行為的污點,就會遭到排斥,但現在由於有穆拉德的努力,她們更有可能重新被社會接納。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德尼.穆克維格(Denis Mukwege)推開自家前門的那一瞬間,他看到一把槍指著女兒的頭部。下一秒,他的保鏢──非洲的中產階級通常都會僱用私人保鏢──在他眼前倒地身亡,而朝著穆克維格而來的子彈在他臥倒的同時高速飛過頭頂。身為外科醫師的穆克維格一直致力於治療數以萬計的女性在剛果駭人戰爭期間遭受的性暴力傷害。儘管他的家人逃過歹徒的暴行,穆克維格卻再也無法忍受,決定離開令人痛苦的母國,前往比利時追求安穩的生活。在穆克維格苦心經營的潘茲醫院(Panzi Hospital),員工曾和他並肩照護過將近十萬名傷痕累累的受暴女性,現在卻因為他的離開而陷入絕境。
然而在三個月後,由於穆克維格放不下自己的願景,也就是為重傷受創的患者提供最佳的照護,他選擇回到剛果。迎接穆克維格的是從卡烏姆(Kavumu)機場開始列隊達二十英哩的人龍,盛大歡迎他重回潘茲。他的患者和支持者用販售鳳梨和洋蔥的收入,集資為他支付回程機票。
娜迪雅.穆拉德和德尼.穆克維格在二〇一八年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因為他們的勇氣和對杜絕性暴力作為戰爭手段的貢獻值得讚揚。勇氣指的是克服恐懼後採取行動,就算眼前危機令人陷入動彈不得的混亂狀態,勇氣還是有辦法開花結果。但以事後之明的角度而言,勇氣要能夠持續數天、數個月和數年,還需要另一種要素,卻沒有在對這兩位諾貝爾獎得主的表彰上被提及:信心。儘管面對的是看似無法跨越的重重阻礙,他們卻相信自己可以達到目標。
至於卡洛斯.戈恩,我們會在本書最後一章再回頭談談他的故事結局;話說回來,就算最終沒有帶來諾貝爾獎或國際商界的名聲,由信心驅動的行動還是有其意義。

凱西.恩格伯特(Cathy Engelbert)懷有五個月身孕時,辭去了位在紐約市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勤業(Deloitte)的高薪職位。多年後,恩格伯特告訴《富比士》(Forbes)雜誌的記者,當時她缺乏信心。她打算接下比較沒那麼有挑戰性的職位時,有兩位資深同事主動聯絡她,他們對恩格伯特說,她十分有潛力,還問她為何要放棄,並解釋說道男性有責任要協助女性充分發揮潛力。
二〇一五年三月,恩格伯特獲選為勤業史上第一位女性執行長,當然也是美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第一人。身為執行長,她推出引發爭議的家庭假計畫,保證員工可以在小孩出生或家人生病後申請十六週的有薪假──堪稱是美國企業界的一大進展。訪問恩格伯特的《富比士》記者認為此舉需要「一番勇氣」。
同一年,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另一位女性也打破了執行長的玻璃天花板。凱西.恩格伯特在勤業掌權後幾個月內,沙夏.羅曼諾芙奇(Sacha Romanovitch)首位獲指派管理倫敦市大型會計師事務所正大聯合(Grant Thornton)的女性。
羅曼諾芙奇小時候被住在倫敦南部的雙親收養,她和卡洛斯.戈恩及凱西.恩格伯特一樣,有信心在業界促成前所未見的改變。首先,她採取了其他城市高層難以理解的行動,也就是將自己的薪資上限設為全公司平均薪資的二十倍。接著羅曼諾芙奇引進全體員工共享獲利的制度,而不是只有合夥人可以分紅。而她最具爭議性的決策就是重新調整組織策略,將重心放在「有意義的獲利」,意味著她會拒絕不符合道德標準的客戶。
後來有一天,部份同事發佈對羅曼諾芙奇大肆批評的備忘錄,他們公開她的機密績效評估文件,並指控她想要實現「社會主義企圖」(在她的領導下,合夥人的每年平均薪資降至三十六萬五千英鎊)。羅曼諾芙奇告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記者,有些同事無法接受因為她的政策而導致獲利在短期內下降。她深信如果獲利是建立在價值和意義之上,長期而言一定會提升;反之,則會反映在企業的獲利能力上。
二〇一八十月十五日,羅曼諾芙奇卸下執行長職位,但在這之前,她用推特上發布了一則連結,內容是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對於作家瑪雅.安傑羅(Maya Angelou)讚頌自信的詩作〈我依然會奮起〉(Still I Rise)的詮釋。

那麼,這種激發了戈恩、穆拉德、穆克維格、恩格伯特和羅曼諾芙奇而且被我們稱之為信心的神秘力量,究竟是什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還是可以學會的技能?信心是從何而來,背後的原理又是什麼?
以上提到的五位人物都有如穿越時空一般,跨過連接兩端的橋樑走向未知的未來,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構想出還不存在的事物:戈恩預見電動車的未來;恩格伯特想營造對家庭友善的企業環境;羅曼諾芙奇要造就更平等的顧問業;穆克維格要讓醫院成為避風港;穆拉德的願景則是推翻高度傳統社會的常規,讓受暴的年輕女性可以重新被接納。
我們每天都在建立並橫越這樣的橋樑,雖然不像上述例子那麼罕見且英勇,但信心確實有和橋樑一樣的功能。以決定減重如此普通的狀況為例,你多有信心自己可以先踏出一小步,選擇比平常健康的午餐,例如吃沙拉?信心的兩大組成要素之一就是信念,例如「如果我吃少一點,體重就會減輕」。在認知心理學,這叫做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tion),是一種對外界的信念,也就是「如果x發生,y就會隨之而來」的觀念。這樣的信念是建立相對於心智的外在世界上;例如,如果我戒菸,就可以活得比較久。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這樣的外在世界觀念。我經常聽到很多過重的人這麼說:「不管我吃多少,都還是會變胖。」至於「我父親一直到八十歲都還在抽菸,而且非常健康,所以戒菸對我沒什麼好處」則是另一個對於世界有錯誤推論的例子。
信心的第二個組成要素涉及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的信念,和事件會不會發生無關。舉例來說,假設你認同少吃可以減重的觀念,很好,但這時懷疑開始浮現:「我有辦法一直只吃沙拉嗎?」在你大腦內的未來模擬器中,你開始預期午餐前會飢腸轆轆,還有午餐後產生的空虛感。你對自身未來的預測並不理想──你想像自己會死盯著冰箱,心想,我的老天,不要再吃沙拉了!
因此,在你做出正確決定之後,關鍵不在於你是不是確信自己的決定會有結果;如果你不認為自己做得到,你就會做不到。這種類型的預測心態在認知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中叫做「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如果你既不相信自己做得到,也不相信結果會隨之而來,信心在產生之前就會消散。
所以,就讓我們把結果預期稱為「可以實現」信念,效能預期則稱為「可以做到」信念。接下來會衍生出四種不同類型的信心,每一種類型背後都有不同的思維、情緒和大腦活動模式:無法做到/無法實現;可以做到/無法實現;無法做到/可以實現;以及可以做到/可以實現。

無法做到/無法實現
第一種心態會導致人陷入不知所措的深淵;假設醫生告訴你,由於血液檢測結果顯示你有前期糖尿病,你必須要運動。腦中浮現運動的景象時,不適和費力的想法逐漸襲來,讓你不禁覺得:不可能,我一定做不到。接著你又想到,母親也患有糖尿病,於是你心想,運動到底有什麼用?反正我還是會生病。隨著你的思緒嚴重偏離醫生的建議,大腦得出的結論就是「無法實現」。
在這種狀態下,大腦會放棄控制,身體則會逆來順受。此時已經沒有必要感到焦慮或沮喪,因為你無能為力。你的腦中只剩下漠不關心,而且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二〇一五年證實,這時在稱為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的大腦皮質區域,動機會大幅下降。沒有可以橫越深淵的橋樑。

無法做到/可以實現
在這種情境下,你會相信醫生的建議。「沒錯,她說得對。」你心想,然而自我懷疑卻在腦中盤旋不去。你的思緒突然跳回過去毫無計畫就嘗試運動的經驗,當時沒過幾分鐘你就因為滿頭大汗的不適感放棄。你又想起自己有幾次計畫要穿上運動服裝去慢跑,卻在最後一分鐘躺回扶手椅。「我做不到。」你絕望地做出結論。
你並沒有因為無能為力的宿命論而覺得心安理得,畢竟你相信醫生,但這也表示你會感到焦慮。你的雙肩拱起,羞愧感如浪潮般襲來,因為儘管你認為運動是可行的方法,你卻不會去做,你不認為自己做得到。於是你的一顆心往下沉,你對自己的評價也一路往下掉。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二〇〇二年發現,此時大腦額葉中段的自我評價系統,會環繞著失敗和自我懷疑的思維。這種情況下橋樑只搭建到一半,還不足以跨越深淵。

可以做到/無法實現
在這個例子中,你已經準備好要做運動並採納醫生的任何建議,然而你還是罹患了糖尿病,而且病情會每況愈下。太不公平了──你知道自己可以遵守醫囑,但就是不相信會有效果。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學校,師長會說只要你努力用功,就可以通過考試、擁有好工作。你照著他們的話做了,因為你相信他們,但是光鮮亮麗的工作卻從未實現,從此以後你對於專家意見的信任所剩無幾。
如果你抱持的是這種半完工橋樑版的信心,會感到挫折、委屈、憤怒和焦慮。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在二〇一五年證實,在上述準備好要行動的狀態中,人類大腦的獎賞網絡(reward network)會發出痛苦的訊號。儘管你願意遵循醫生的運動建議,卻不真心認為這有助於改善糖尿病。

可以做到/可以實現
看診之後你直接回家,穿上運動服,立刻開始建立運動模式,你絕對可以做到。你查看了知名的醫療網站,瞭解到運動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一環,所以你心想:「沒錯,運動有效果。」在這種狀態下,大腦會積極參與,身體會做足準備,你也會預期成功的到來。二〇一五年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研究人員證實,此時人的大腦會預期有獎勵,且多巴胺活動急劇上升,你的心情會因此振奮,聽到醫生宣佈壞消息之後的焦慮感也會隨之平息。有一條堅固的雙纜橋可以橫越深淵,而你正走在橋上。

這是簡化版本,想當然,人生其實要複雜得多,更遑論有時候以我們要跨過的橋而言,「可以實現」的範圍十分模糊。每一位企業家、運動員和想要擁有戀情的人都會面臨這樣的狀況,不論「可以做到」的部份有多少,都無法保證「可以實現」。大部分的企業都以失敗收場;大部分的運動員從未贏得冠軍;還有大部分追求戀愛的人也無法在第一次就找到真愛,甚至一輩子都找不到。
我們可以推論,卡洛斯.戈恩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大多數時候都是處於「可以做到/可以實現」這類有信心的狀態。戈恩確信自己可以讓兩大企業巨頭雷諾和日產合併(可以做到),他還預測此舉對於兩家企業的財務都有助益(可以實現)。他也認為自己的公司可以針對大眾市場推出電動車(可以做到),而且這項決策會帶來商業上的成功(可以實現)。
凱西.恩格伯特和沙夏.羅曼諾芙奇都自認可以成為執行長(可以做到),也深信自己可以為公司帶來正向的改變(可以實現)。對於恩格伯特來說,她是在與兩位資深同事進行那場「具有啟發性」的對話之後,才認知到這一點。娜迪雅.穆拉德確信自己可以勇敢發聲(可以做到),也認為這麼做可以幫助其他和自己有同樣遭遇的女性(可以實現)。德尼.穆克維格深信自己可以為女性傷患提供醫療照護(可以做到),而且透過這種方式可以造福許多人(可以實現)。
話雖如此,人生中的事件很少會像上述簡潔的摘要一樣清楚明瞭。戈恩不可能有把握合併一定會有益於三家合作企業,他也無法百分之百確定電動車一定會取得商業上的成功。羅曼諾芙奇和恩格伯特不知道自己的推動的變革是否會有效果,最後兩人都被迫離開執行長的職位,因為她們的同事並不相信浴其中的效益會實現。還有穆克維格也不敢肯定,自己成立的醫院一定有辦法在飽受戰爭摧殘的剛果運作。而對穆拉德來說,她的行動可能效果不彰,或者在更糟的情況下,可能會對於他想要幫助的女性造成傷害。
這五位造就改變的人物之所以有信心,並不是因為他們自視甚高,亦即他們的行動不是建立在自尊上。自尊的衡量方式是詢問受試者對於特定敘述的同意程度,例如「整體而言,我對自己感到滿意」或是「我有很高的自尊心」。你越是同意這類敘述,就表示你越有可能對自己的工作還有伴侶感到樂意和滿足,同時也會有其他諸多益處。
自尊是一種回顧,而信心則需要你望向未來,不論是在工作、財務、親密關係、運動或教育領域。自尊無法促使你做到這一點;自尊是你對自身評價的長期摘要,而不是對於你未來表現的預測。信心就是有這樣的預測功能,這頁難怪根據卑爾根大學(University of Bergen)在二〇一四年對兩千名青少年進行的研究,相較於自尊高低,自身的信心程度更能準確預測學童在學校的表現。
信心程度也可以用來預測你是否能適當應對公司改組的情況,以及預估你能在求職往站上收到多少面試和工作邀約。抱持信心還有其他眾多益處,包括會影響到歷經造成骨骼傷害的車禍之後重返職場職場的速度,以及在運動領域的表現。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先相信自己,人生才會相信你。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