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創傷: 拆解自我認同迷思, 成為真我的深練習 | 誠品線上

認同創傷: 拆解自我認同迷思, 成為真我的深練習

作者 王曙芳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認同創傷: 拆解自我認同迷思, 成為真我的深練習:,被錯誤的認同綑綁,人生就會陷入重複的困境療癒自我認同創傷,才能成為靈魂所渴望的自己過去的創傷不是你的錯,但此刻,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被錯誤的認同綑綁,人生就會陷入重複的困境 療癒自我認同創傷,才能成為靈魂所渴望的自己 過去的創傷不是你的錯,但此刻,療癒創傷卻是你的責任 ◎什麼是「認同創傷」? 當我們認同了一個「不是自己的自己」,卻以為那是真我時,身心就會產生創傷。 ◎你也有類似的「自我認同」嗎?例如: ‧我必須是好媽媽 好老師 好員工…不然就沒價值 ‧我必須當家人的提款機,不然得不到重視 ‧真正的我沒人喜歡,我必須努力變完美 ‧我必須強悍,不然會被瞧不起 ‧我去哪都是外星人,好孤獨 ‧我愛的人都會傷害我 ‧我無足輕重,到哪都被無視 ‧我不能拒絕別人,否則就會被討厭 ◎什麼時候需要檢查自己的「認同」是否出問題? ‧生活好像被什麼卡住,無法正常運作 ‧自覺陷入某種反覆的模式,卻停不下來 ‧感到對某個身分的依賴,好像自己是因為這個身分才存在 這些認同通常來自童年創傷,每種認同都有核心的恐懼,同時也保護當事人免於某種傷害。但它們會變成強迫性的模式,綁架我們,讓我們誤以為自己就是這樣。 這些認同帶來好處,讓人依賴陷溺;卻也帶來限制,讓人限縮、僵化、失衡:輕則生活無法正常運作,重則出現身心症狀:皮膚病、心臟病、憂鬱、焦慮、自律神經失調、重大疾病等等,四處求醫,卻難以治癒。 ◎從能量心理學入手,精準清理認同創傷 從能量心理學入手,可以精準拆解糾纏我們多年的認同創傷。 國內知名能量心理學講師和治療師王曙芳,擅長結合各種手法,讓個案長年的身心問題迎刃而解。 王曙芳在本書中舉出十二種典型的認同創傷案例,說明每種認同的心理機制。為了讓讀者可以自我療癒,她以生命中心療法(Life Center Therapy)為基礎,輔以TAT(塔帕思穴位指壓療)、FOH(額骨枕骨握持法)、光的導引等方法,設計出簡單明瞭的八個步驟,讓讀者辨識出自己的認同模式,迅速清理能量、自我療癒,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最後,藉由蘇菲學者、榮格心理學者等大師的教導,闡明自性、自我、天賦、靈魂等靈性議題,並提供四個深度的練習,帶領讀者轉化認同,從修復認同創傷,走向靈性覺醒——做真正的你。 靈魂真正害怕的不是平凡,而是無法「活出自己的樣子」。不能「改變自己的狀態」,沒能完成自己來走這一遭的「使命」,無法「學到想學的功課」。——本書作者王曙芳 做你自己;因為其他的人都已經有人做了。——英國劇作家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 真誠推薦 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浩一∣作家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王曙芳早年讓她狂熱的是音樂、劇場和電影;近二十年來醉心的是能量、療癒、冥想,以及生命中所有不可思議的神祕事物。一旦愛上什麼,就會全神貫注,日思夜想,只能做自己著迷的事。台大中文系畢業,英國市立大學藝術評論碩士。在英國居住逾二十年,經營獨立音樂唱片公司,曾獲第十五屆金曲奬最佳製作人。受教於數種能量心理療法的原創者,並成為多種療法的訓練師和治療師。十多年前,開始引進與推廣能量心理學的理論與實作,使得更多人擁有系統化自我療癒的觀念和能力,踏上自我追尋,自我完成的旅程。著有《音樂河》、《滑翔梯》、《原能量:穿梭時空的身心療法》。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認回創傷事實,但不要去認同創傷的標籤 周志建 【推薦序二】 從能量心理學開始,看見我們難以認清的自己 王浩威 【自序】 【第一部】我以為的我,並不是我——敘事篇 楔子 第一章 被忽視的小孩 第二章 身體想告訴我們的事 第三章 受害的陷阱 第四章 永恆少年少女 第五章 不能走自己的路 第六章 想要被喜歡 第七章 無法歸屬的人 第八章 隔絕脆弱 第九章 被前世定調的認同 第十章 我是我的身分 第十一章 以競爭 攻擊掩護脆弱 第十二章 關係中,我們的角色扮演 【第二部】拆.解自我認同——方法篇 第一章 原型認同解密 第二章 拆.解原型認同流程 【第三部】那麼,我是誰?——天問篇 第一章 我是誰 第二章 唯一存在,橡實,我 第三章 靈魂渴望被看見 第四章 關於靈魂,你所不知道的事 第五章 成為自己的深練習 【延伸閱讀】

商品規格

書名 / 認同創傷: 拆解自我認同迷思, 成為真我的深練習
作者 / 王曙芳
簡介 / 認同創傷: 拆解自我認同迷思, 成為真我的深練習:,被錯誤的認同綑綁,人生就會陷入重複的困境療癒自我認同創傷,才能成為靈魂所渴望的自己過去的創傷不是你的錯,但此刻,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572572
ISBN10 / 9863572578
EAN / 9789863572572
誠品26碼 / 2682295692009
頁數 / 29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推薦序一】
認回創傷事實,但不要去認同創傷的標籤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很多人都把「認回創傷」與「認同創傷」這兩個概念給混淆了。很高興曙芳寫了這本書,讓我有機會把這兩個概念一次說清楚。
多數人都不敢面對自己的創傷,習慣逃避、否認(因為怕痛或愛面子),但我必須說,如果你不面對創傷,你就無法去療癒你的創傷。
要如何面對創傷?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就是「好好說故事」,透過敘說、去「認回」過去自己被暴力虐待的事實與經驗。
但請注意:「認回」你的創傷事實、並不等於要你去「認同」創傷的標籤。這是兩回事。
就如同,認回自己是童年創傷的受害者,但不等於你一輩子都要當受害者。
反之,唯有當你認回創傷,你才能從「受害者」的角色轉身,成為自己生命的「拯救者」。認回創傷、面對真實的自己,才是療傷的第一步。

我很同意本書中所談的「認同與創傷互為因果」概念。
小時候父母、大人等權威者對我們的影響真的很大,他們隨便開口一句話就會把我們搞得天翻地覆、自尊心打落一地,感覺像是世界末日一樣。
想想看,小時候你有沒有被這樣語言中傷過?
「你是一個沒有用的人」、「這輩子你注定沒出息」、「長這麼醜沒有人會喜歡你」、「你這個白癡」、「本來不要生你的、你是多餘的」……。
這些批判語言就像重重的一拳,將年幼的你打得暈頭轉向,不是嗎?
這些暴力語言就像一根「毒針」一樣,不僅深深刺痛你幼小的心靈,更慘的是,這些話(毒針)還會伴隨我們長大,繼續折磨你(因為你一直緊抓這些負向標籤),叫我們痛苦一輩子。

我明白:小時候那個小小孩並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我們只能傻傻待在那裡接受大人的暴力語言。但別忘了,你現在長大了,你是有能力保護自己的。
所以,你現在該做的事是:拔掉那根可惡、不屬於你的毒針,好好為自己療傷。

但我也知道多數人都辦不到。因為我們對毒性語言的「認同」如此頑固。
這意思是,小時候是別人射毒針給你,但長大以後,卻是你拿著那根毒針反覆地刺痛自己。所以我常說:小時候是別人虐待你,但長大後,那個虐待你、對你施暴的人,其實就是你自己。

人何苦如此自虐呢?
沒辦法啊,誰叫你要過度「認同」以前別人刺在你身上那根毒針(毒性語言)。
當然我也知道,你也想擺脫卻擺脫不了,是不?
那怎麼辦呢?
這本書會教你如何去看清楚你的「原型認同」(就是我所說的「毒針」),去找到那根傷害你的毒針,然後狠狠地、用力地、拔除它。

對了,順便在此提醒讀者一件事:
小時候父母罵你、向你發射毒針,其實那根毒針多數都是父母自己的,不是針對你。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當父母罵你是一個沒有用的人時,其實他是在罵他自己。他內心真正的聲音是:「我很生氣、我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他把他對自己的批判「投射」到你身上了,如此而已。

所以,麻煩你,行行好,別再拿著父母的毒針猛刺自己了,這是自我虐待,
請跟自己說「夠了」。
請記得,你不等於你父母,而且你不需要去認同他們的暴力語言及行為。
看清楚那根毒針,然後拔出來、還給父母。把不屬於你的東西,還給別人,不要隨意承接,否則就會變成書上說的「創傷與認同互為因果」、不斷惡性循環。
認回創傷,但不要認同創傷標籤。不要再拿當年的創傷來懲罰自己了,因為,那不是你的錯。
現在起你可以做的是:好好閱讀這本書、去療癒你的創傷,然後把自己愛回來。
過去的創傷不是你的錯,但此刻,療癒創傷卻是你的責任。

試閱文字

導讀 : 【導讀】
【楔子】

過去幾年,我的工作當中,突然出現大量且密集的個案,這些人所呈現出來的表徵包羅萬象,從腫瘤、癌症、皮膚炎、身體疼痛, 到焦慮、憂鬱、幻聽幻視,乃至被某種觀念或行為桎梏、被無力感癱瘓、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他人的關係極度困難。然而,當我們以能量心理學的方法進行診斷時,他們的問題根源都不約而同指向「認同創傷」。於是,我開始與這個「認同創傷」的模式,展開密集對話。了解它的各種變化,以及對人所造成的深遠影響。
當我伴隨這些人,揭開一個個深刻動人的掙扎和故事,我明白,這些故事雖然是每個人的獨特經歷,然而,它們同時呈現出整體人類心理的困境。可以說,這些臨床上呈現出來的創傷,既是個人獨特的經驗,也是集體遭遇的陷阱。
我覺得宇宙透過我的個案正在教導我一些重要的事。而這些事,如果能夠以文字表達出來,說不定會對更多人有益處。於是我開始動筆,把這些故事記錄並整理出來。逐漸的,我發現有些個案的認同創傷,是可以擺在一起觀看,他們自成一格。他們的故事披露了普遍性的認同創傷主題。
於是,我將這些故事按照主題分為12個篇章,主題當中也有小小變奏。這樣的分類完全是從臨床所累積的案例而來,和現有的其他人格分類體系無關。
為了明辨認同創傷的主題,我在書中特意選擇的都是受創程度比較深的個案,然而,每個主題的變奏,從程度比較輕微,到程度比較嚴重,表現的差異可以很大。有些人可能會在好幾個主題裡,都能夠看到自己的某部分面向,雖然並非全部。譬如第五章〈不能走自己的路〉,文中所舉的案例是比較嚴重的類型,個案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然而,也許你的情況是輕微的:只是當你為自己做決定,違抗父母的時候就會很不安。這時候,你的原型認同可能是:「如果我為自己做決定,我就推開了父母」。
因此,書中的案例是僅供參考。大家閱讀的時候,還是要以每個主題的描述為主,來判斷自己是否有類似的認同困境,並且找出最符合自己情況的「原型認同」。
無論如何,這本書想要提供一個自我觀照的途徑,讓想要深入覺察自我的人,有方法循序漸進。

什麼是「原型認同」創傷?

「原型認同模式」這個語詞是源自於「生命中心療法」(Life Center Therapy)當中的一個深層心理障礙模式。「生命中心療法」是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家安迪.韓(Andy Hahn)所創建的一套診斷治療架構,使用肌肉測試為診斷技巧,採用能量療法為平衡創傷的手法。安迪將創傷的主題區分為模式,歸納出27個心理障礙模式。譬如:暴力的創傷、喪失的創傷、死亡的意願、分離與分裂、被障礙的認同、原型認同……。每個模式都有對症下藥的應對處理。
我們知道,有許多其他的心理學的架構也討論「原型」,最著名的是榮格的十二個人物原型。有的治療系統是把焦點放在一個人長期扮演某個角色而來的創傷,譬如:療癒者、照顧者、統治者……。某些企管訓練把職員的人格以孔雀、獅子、無尾熊、貓頭鷹、變色龍這些動物原型來區分。但是這本書的所指的原型,與這些都無關,出發點不是探討人格,而是探討從認同而來的創傷,進而提升自我的覺察、促成自我療癒和轉化。
因此,本書第一部的篇章,希望藉由不同的認同創傷主題和範例,讓讀者看到創傷所打造的認同,以及認同所造成的創傷。創傷與認同兩者互為因果。
原型認同不是一般的認同,而是帶著某種程度的偏執與強迫行為的「認同」。這樣的認同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幫助我們規避更深層的恐懼;它透過生活的各個層面運作著,發展出自己的生命、價值觀和信仰,讓一個人的其他身分萎縮,生命不再流動。這時候,我們反倒比較像是原型認同的傀儡,按照它的指令對境遇作出特定反應,生產特定情節。
我協助許多人拆解了控制著他們也保護著他們的認同,看到每個當事人都付出了相當可觀的保護費——也就是一個人的真我、自由與生命力。
當我們理解原型認同的作用,就更能夠明白是什麼促使自己或他人重複某些行為和情境,以及讓我們受苦的各種可能性。
發現我們是怎麼扭曲了「對自己的認同」,是一把珍貴的鑰匙,它開啟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大門,改寫我們內在驅動的程式,讓我們更有機會發揮靈魂的使命,成為自己真正而且完整的自己。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第二章】
身體想告訴我們的事

身心症是靈魂想要前行,但身體的創傷把你拉住。
——蘇珊娜.貝爾(Susanna Bair)

我相信,身心症(Psycho-somatic symptom)的真相是有關靈魂的事。當靈魂極力想要前進,然而身體的創傷卻拉住你,導致你困在原地。身心症是這兩者之間產生極大的衝突所導致的結果。
問題在於,我們一直去處理症狀,卻沒有方法探知緣由,於是難以解套。想要吃藥或復健去處理靈魂的事,基本上是不可能。
靈魂的事,要回到心。

靈魂與身體的不協調
靈魂與身體無法協調出一種方式。一個要前進,一個要後退;一個要突破現況、要自由冒險,另一個要安全保障,從而抗拒未知。靈魂極不耐煩這樣停滯不前的生命,然而身體卻凍結原地,以它的方式在保存生命。這使得一個人的生活變得狹窄,生命力枯竭凋零。
到了一個程度,靈魂說:「我受夠了,我在這個身體裡哪裡都去不了,什麼都不能做;我想要完成的事或學習,都無法實現。」於是靈魂拋下身體離開了。

我們所指的身體,還包括身體的知覺,以及操控著身體的意識,也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說的「心智」。想法或思緒對身體的影響,絕對值得省思。
大多數人都跟自己的靈魂很不熟,好像它是一個分離的靈體,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靈魂是自己理所當然的一部分。這個靈魂意識通常很低調,不太受注意。
一般人好像一碰到「靈魂」這個字眼,就把它歸於玄學、神祕學的範疇。我們大腦想要的事物、邏輯,所依賴的分析和理解方式,時常阻絕靈魂的運作。靈魂的願景並不是經過分析而得到的結果。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釋放身體裡因創傷而卡住的能量,我們和自己更深層的內在指引接軌的機會便大大地增加了。靈魂有與生俱來的渴求、傾向,以及誕生於這個世界的目的,需要去履行。然而,如果靈魂的能量被阻絕,無法使用這個身體共同合作去完成一些事,這個人就會陷入深層的絕望。當絕望持續下去,便會出現身心症。
最近這三年,我的個案裡突然出現大量的身心症患者。從我臨床的觀察和陪伴,在身心症出現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很深的焦慮、煩躁不安,那是一種沒有人可以幫助或瞭解的無力感。

他們的身體出現各種不舒服,就算醫師做了許多檢查,結果也只能告訴他們「你的身體沒有毛病啊」。他們覺得生氣,因為自己的內在分明有地方很不協調,卻無法證明自己是哪裡不對勁。醫師查不出來,看起來好像是自己瘋了,是心理有問題,一切都是自己的幻覺。
最後,醫師會建議患者去看精神科,精神科醫師則會開精神科藥物給他們;或是當成慮病症處理,轉介心理諮商。

身體正透過症狀對你大聲說話
「這一切都是我自己幻想出來的嗎?」許多身心症患者這樣問我,因為醫師都檢查不出毛病。他們懷疑或許自己真的沒有毛病,只是不快樂、只是煩躁、只是因為氣候太熱或太冷……
這時候,我會說:「不是你幻想出來的。你的身體極力想要告訴你一些事,令你自己很不舒服的事,但醫師還沒有找到方法去聆聽身體。」
我們可以使用別的方法來聆聽身體。這些身體的症狀幻化成許多表達:可能是特定部位的疼痛、皮膚發炎、肚子脹氣、喉嚨卡住、想吐、頸椎很緊,或是某一側身體沉重的壓力、窒息的感覺、心跳漏拍,甚至是全身無以復加的疼痛……
身心症患者的症狀,總會在我們進行諮商或對話時突然加劇,好像有人把他說話的音量轉大了,非要你聽到不可。
我觀察到,由於我的陪伴,給了他們的身體意識一個表達的機會。
我們可以把身心症的表徵當成是一種存在,一個有著自己生命的人,這個人透過疼痛、不適或身體的諸般反應來說話,因為這是它唯一能用的語彙。它正透過身體的症狀大聲地説話,希望你注意到它,成為它故事的見證。
問題是,你可以轉譯它的話嗎?你聽懂了嗎?
大多數人都是怕痛的,千方百計要迴避疼痛。尤其是當我們單獨一人的時候,更怕被疼痛所淹沒。在靜坐的時候,許多症狀會浮現,打擾你靜心。你盡量不去管它,把它當作浮雲,回到自己的靜心活動,但有些時候,它就是特別頑強、反覆出現,直到你終於放棄靜坐。
這時候,也許上網或滑手機,把自己的心思占滿,問題彷彿暫時消失,被其他的網路訊息覆蓋,成功地轉移你對身體的注意力。的確,有許多人使用這個伎倆來對付身心症,並轉移疼痛。然而,一旦轉移的對象不在了,疼痛馬上回來,甚至變本加厲。
曾經有幾個特殊的學生,每次來參加靜坐,就會打嗝,或是強烈作嘔。這些都是身體的保護機制在作用。在靜坐時,不堪回首的創傷、尚未被自己內心整合的經驗,就會浮現。潛意識藉由身體的反應來中斷靜坐,阻擋這些事件被回想起來。得要等到我們做了創傷療癒,這幾個學生才能夠靜心。


【故事一】對身體的疼痛上癮

淑美是位畫家,她對身體焦慮到極點。倒不是因為罹患了什麼棘手的大病,而是身體長久的姿勢不良所引發的不適。她的脊椎側彎,椎間盤變形,壓迫到神經,手臂有時因而麻木、疼痛。
她想要改變和自己身體的關係,希望跟身體和平共處。但在這之前,她完全不信賴自己的身體。現在,她每天都將力氣花在關注身體的牽引和反應:肌肉拉力怎樣是適當的、怎樣是不當的?她能不能用力?用多少力?過與不及都困擾著她。她感覺身體很不協調,時刻都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姿勢,認為只要一有些許偏差,她的身體就會有不好的後果,而疼痛就會隨之而來。
她脆弱極了。她的願望很卑微:「讓我跟身體和平相處。」她不敢奢望疼痛會消失。
然而,從能量測試所做的診斷來看,淑美和身體的不協調其實是更深層的自我認同問題所導致的結果。

我無法掌握我的身體
我發現淑美有個根深柢固的想法,影響了她二十年。這個影響著淑美的原型認同是:「我無法掌握我的身體。」
她感受到的所有不舒服,都只是這個想法影響之下所產生的表徵。說起來很弔詭,很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淑美以為她說的這些,是她的生活日常。然而不是,這個認同其實正在全面掌控著她。
她在這個身體困境裡已經奮鬥二十多年,嚴重的強迫症綁架著她。
請注意,每個人都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然後說出你對自己的描述。這個對自己的認定,如果是攜帶著「原型」一般的力量,它就如同一件我們穿慣了的外衣;我們以為的一切,都繞著這個外層的認同在運作。你的自我不再流動了。
這層外衣包藏著我們無法前進、無法自由的原因。但我們可以藉著這層外衣通往我們最隱密的脆弱。
我問淑美:「如果妳今天能夠掌握妳的身體的話,妳最害怕、擔心什麼?」
淑美回道:「那我就得全力投入要做的事。可是,我不知道我要做什麼、擅長什麼。」
她接著往下說:「而且我一旦能夠投入工作,我就非得成功不可。」
我緊抓著這個線索,一步步探索她最深的恐懼:「如果妳非得成功不可,卻又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擅長什麼,該怎麼辦?」
淑美面有難色,她卡住了。以下是她內在自我形成的邏輯:
「害怕要做決定往哪裡走。一旦做錯決定,就會浪費時間。」
「浪費時間的話,就會一事無成。」
「如果身體是沒毛病的,而自己還是一事無成,別人會怎麼看我、說我、評論我?」
我不放過她,繼續追問:「妳認為別人會怎麼說妳、看妳、評論妳?」
淑美回道:
「我怕自己會被看穿。我也不過如此,沒有才華,沒有能力,樣樣比不過別人。」
「我只不過是個平凡而且普通的人,沒什麼特別。」
「既然不特別,我就沒有什麼價值,不再會有人想要理我。」
淑美就癱倒在這一層層沙盤推演出來的結果,而我們僅僅是將她不自覺的想法與恐懼曝光。
這時候,她身體怎麼擺都不舒服,無比脆弱。她甚至注意到心跳似乎更微弱,不知道哪條肌肉要用力,於是她更加執著於這些細節。
讀到這裡,我們已經看到淑美的疼痛與認同的因果關係。
身體疼痛和不協調成為淑美最主要的關注,這是她用來迴避她最恐懼的事的手段,只是她並沒有自覺。真正的問題來自於,她無法接受自己僅是一個普通的、沒有才華的畫家。對她而言,如果不能是特別卓越的創作者,就毫無價值了。她拒絕這樣的自己。於是,歲月蹉跎,她無法盡力而為,也從來不曾「開始」。
許多人的一生就困在這種「只要不曾開始,就沒有所謂的失敗,也就不會失敗」的荒謬藉口裡。為了屏蔽這個心底最恐懼、也最羞愧的事,我們會採取許多的不自覺行為。
淑美的恐懼其實和她很深的羞愧有關。
淑美困惑地問:「妳說是我自己讓我這麼痛苦的嗎?怎麼會呢?」但是這個問題,在許多人身上上演著。
對於淑美而言,這個「平凡,而且不成功就沒有價值」的恐懼,癱瘓她的創作十幾年。怕做出錯誤的決定會浪費時間,於是什麼也不做。身體的不協調和痛楚,成為她不前進的完美藉口。她的人生卡在這個自我認同所造成的創傷。
忘了在哪裡看到這個譬喻,有人說,選錯了路徑,就像是你爬上了梯子,到了頂端,才發現自己的梯子靠錯了牆,這時候怎麼辦?從梯子上下來嗎?
不是。
既然你已經爬上梯子的高處,至少可以看到不同的視野,這是和你在地面不同的觀看角度。
許多人,因為太害怕梯子靠錯牆,恐懼爬上去之後,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看的視野,於是一直待在梯子下方徘徊。
淑美的故事,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對於自己的「眼高手低」,害怕真正嘗試之後的失敗,擔心發現自己不過爾爾,這樣的擔憂阻擋了許多人的「開始」,人生就如此停滯不前。

【故事二】我是個眼高手低的人

阿傑渾身是痛,他來找我尋求止痛的方法。
他的確曾是因為幾次運動意外,在兩年間反覆造成傷害。然而,該治療的毛病都治完了,也做了好一段時間的復健,但疼痛就是沒有消失。醫師很納悶,仔細檢查也找不到身體有任何結構性的問題,於是懷疑阿傑是心因性疼痛。
一開始,我們使用能量心理學的一些介入療法,處理他發生意外的創傷,以及那意外之前的一段情感,他至今仍很在意那個女孩。這些身體和心理的創傷平衡之後,阿傑告訴我,這是多年以來疼痛指數首度下降到一。
雖然好景不常,兩週後阿傑的疼痛又復發了,但這還是令人雀躍的消息。這證明了他的疼痛的確有心因性的成分,而他的身體也正在回應我們的處理方式。
逐漸地,我們發現這個心因性疼痛的根源是個認同創傷。
阿傑對於自己目前的生活,有如槁木死灰,既沒有熱情、也沒有盼望。雖然他正值壯年,才不過三十出頭,但他的火焰全熄滅了,日子得過且過,沒有一絲絲熱情可言。
阿傑的原型認同正是:「我是個眼高手低的人。」
這個自我認同非常普遍,大概控制了世界上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吧!我身邊的個案,被這個想法困住的人就有一打。

阿傑的這個認同全面地控制著他。這個想法所帶來的好處是:
‧永遠可以對未來抱有幻想。
‧彷彿自己擁有尚未發揮的潛力。
‧覺得對自己了解很透徹。
‧不必太掙扎,接受自己就是如此,不用費力改變什麼。

這個想法所帶給他的限制就多了:
‧心境上愈來愈蒼老。
‧常落入悲觀的心境。
‧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無法實現任何夢想。

當我們探討這個認同底下掩飾的恐懼,我們看到的卻是他深深的自我譴責:
‧怕自己其實是個平庸的人,沒有潛力,努力也沒有用。
‧自己冥頑不靈,拒斥新知,沒有親朋好友願意跟他往來。
‧最怕看到自己將要孤獨終老。

因為不想面對令他害怕的事,阿傑使用「疼痛」來補償,進一步成功地脫逃恐懼。疼痛緊抓住他的注意力,就像是先前的兩個案例,疼痛成了阿傑對抗恐懼的藥方。只要注意力放在身體不同部位的疼痛,他就可以暫時忘卻他最害怕的事。
疼痛還帶來一些方便。疼痛理所當然地阻止他出門去做任何社交活動,他有完美的藉口不與人交流。其實,他更害怕的是:如果沒有疼痛了,就更加證明他其實是個不適合相處的人,也不可能有親密關係,沒有人會願意跟這樣的他在一起。
有趣的是,在我使用介入療法平衡了阿傑說出來的這些焦慮之後,阿傑原本傾斜的身體突然就自動校正了,而且下盤變得更加穩固。
阿傑靦腆地表示,希望能在生活當中找到熱情,找到能讓自己快樂的方向與目標。雖然身體偶爾還會疼痛,然而他的眼光不再聚焦於疼痛,他開始想要好好過日子。


改變了認同,就改變了命運
從上面兩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到一些共同點。身心症常常跟認同的創傷有關。
身體的慢性病或長期疼痛,有可能是心因性的。這些症狀的出現,通常是來補償我們更害怕的事物,形成一種自我保護機制。這些人雖然表面上是被身體的疾病或疼痛牽引著,然而真正控制他們身體的是一個強大的自我認同。如果我們僅是針對症狀做處置,永遠無法解套。
一旦開始選擇一條路徑,出發並且走下去,這個旅程將有太多無法預期的結果。對於這些結果,我們如果學習不去執著,就會有承擔的勇氣,以及順應改變的柔軟。如此一來,就永遠可以重新開始。
為了不再滯留原地,我們終究還是必須努力覺察,我們拚命要藏匿的是什麼?我們最深的恐懼,以及對於未來最不堪的想像,究竟是什麼?讓我們這麼痛,也要抵擋、要屏蔽的是什麼?
從上面的三個故事,以及更多我無法在這本書分享的身心症案例來看,一旦這些恐懼被曝曬、被言說,無所遁逃之下,所有人幾乎都在瞬間有了巨大的改變。你終將發現,原來自己最害怕的事並不是真的,僅僅是想像出來的。自己的恐懼是自導自演的小劇場,往往與事實無關。
如果看到自己此刻正在努力,知道還有進步的空間。我們便自由了!俗語說,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更真確地說,命運是寫在自己的認同裡。改變了認同,就改變了命運。
一旦開始願意探討真相,發掘真相,身心症常常就此消失了,而之前為了逃避而採取的種種強迫性行為或上癮症,便也自行瓦解。
我們的靈魂,一直在等待我們回到心中,和祂連結。

為什麼人害怕自己是平凡的?
淑美、阿傑都害怕自己的平凡。
平凡是相對於什麼的平凡?平凡的對面是什麼?是不平凡嗎?是閃耀的星星?是備受矚目?是有勇氣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世俗的認定之下,平凡相對的東西是琳瑯滿目的。譬如:才華洋溢、與眾不同、社會地位、資產豐厚、眾所矚目,以及許多頭銜和斜槓人生……。相對於耀眼、突出、特別和不尋常,平凡似乎就歸於沉寂、不受注意,沒什麼值得誇耀的,是不值得期待的人生。
更往下探索,就會來到一個人更深的自我譴責:無價值感,擔心不受到尊敬,不值得活下去,不會被人接納。
歸根究柢,當我們自視平凡或不平凡,都是依賴「別人的眼光和評價」來看自己。這是把力量交給別人,彷彿別人更有分量來判斷你是平凡或不平凡。
然而,從靈性的角度來看,靈魂真正害怕的不是平凡,而是無法「活出自己的樣子」,不能「改變自己的狀態」,沒能完成自己來走這一遭的「使命」,無法「學到想學的功課」。
只要願意出發,至少過程中,我們已經學到一些啟發。我們前進了,就算繞了路,又何妨?至少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不是嗎?
所以,如果爬上了梯子,發現靠錯牆,你至少學會了爬梯子。既然已經來到高處,不妨張望一下,享受一下上面和底下不同的視野。也說不定你將決定跨過牆,去看看牆的另一邊?
很多人害怕選擇錯誤。然而停滯不前,浪費的不僅是時間、精力,同時更消磨你所有的熱情。
「要樂觀,不要悲觀」這類心戰喊話並沒有太大效果,真正的樂觀需要由心來啟動。淑美、阿傑像是在蛹裡,被自己的繭困住的蝴蝶,幻想著有一天能展翅高飛,卻一直沒有勇氣咬破纏繞自己的繭,出來看看世界的樣子。
他們的心需要被提升。如果能夠練習針對心的向上的呼吸,或許會找到勇氣,走出安全網,張開翅膀飛翔(參考本書第二部第五章的練習一)。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舉出十二種常見的「錯誤的自我認同模式」,揭開身心症、長年痼疾、重複困境、卡關人生的深層原因。
♥結合多種能量心理療法,精煉成八個自我療癒步驟,協助讀者辨認出自我認同模式,精準解除錯誤認同的綑綁,讓身心靈重獲自由。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