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的30個夢: 心靈大師的自我療癒 | 誠品線上

The Self Healing Journey of C. G. Jung

作者 李孟潮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榮格的30個夢: 心靈大師的自我療癒:我們看到的是花,它會消失,而根,卻一直在。──卡爾.榮格榮格的思想之所以深邃迷人,在於它跨越了心理學與靈性科學,為價值迷失、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看到的是花,它會消失,而根,卻一直在。 ──卡爾.榮格 榮格的思想之所以深邃迷人,在於它跨越了心理學與靈性科學,為價值迷失、人心虛空的當代照見一種心靈尋根的情懷。本書透過榮格的三十個夢境,解析榮格其人其事,將他一生的歷程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地呈現出一代心靈大師的思想底蘊,不僅是領略榮格學說最佳的入門讀本,也幫助我們經由榮格的夢學探索自身,反思生命。 領略大師思想,最好的方式就是從他的生命故事去體會。本書作者李孟潮文采斐然,不從理論入手,而是一面說著榮格的故事,一面剖析榮格與你我共有的內在真實。他筆下的榮格曾有過學渣恐懼,曾經是情場渣男,與父母的關係更糾結到老。這位眾人仰望的心靈開拓者,其實一生受苦於空虛迷惘,心靈湧動著暗黑力量,但他勇於面對,踏上無人走過的蹊徑展開自我療癒,鼓舞著後繼的人。 李孟潮說,榮格之所以沒身不殆,死而不亡,是因為他象徵著追尋靈魂的現代人,也象徵受傷的療癒者。榮格始終沒有超凡脫俗,也正因此,他為凡庸的我們帶來信心和勇氣,讓我們得以在夢境與幻想中,為失根的心靈找到來自靈魂原鄉的成長力量。 本書透過三十個夢來理解榮格的一生,等於是用榮格的理論來寫榮格的心理傳記,這不只是世界不同語言有關榮格的上百本傳記恐怕不曾有過,甚至在其他心理學家的傳記裡,也相當不容易見到。──王浩威 榮格學者李孟潮把分析的利劍指向自己本門宗師,將榮格ㄧ生的故事展演成一個精彩的個案分析,觀點直白、大膽又創意滿滿,絕對值得一讀。──呂旭亞 本書是現代描寫榮格與他的心理學最令人讚嘆的作品,是現代人探尋內在心靈不可忽略的書籍。──蘇絢慧 研究學科,是科學人的職志。與天地相親,是文人的情懷。而治療師就是入情入理、應時應地、洞察生命。閱讀此書,感受到作者在科學、人文和治療三方面交織呈顯的圓滿。──劉慧卿 夢詮釋的原則之一是,若能收集夢主的數個連續夢境再予以詮釋,會更能理解個別夢境當中的個別象徵在連續夢境脈絡下的意涵。本書帶給我們一個機會,以榮格的夢學說來看榮格之夢,以懂榮格其人。──陳宏儒 我毫不懷疑這本作品會成為所有榮格學習者的案頭書。能看見榮格在國內傳記學上的缺漏被如此完整地補足,我的心中的某個遺憾似乎也跟著一起消退。──鐘穎 在作者李孟潮醫師筆下,榮格彷彿走出教科書一般,變得更為真實與完整。──蘇益賢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感動推薦── 王浩威/作家、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陳宏儒/文心診所、心蘊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劉慧卿/精神科醫師、宏慈療養院院長 鐘 穎/諮商心理師、愛智者書窩主持人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依姓氏筆畫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師,1997年從業,出版有文藝評論集《濁眼觀影》、短篇小說集《一生一次的初戀》、《抹殺的解釋》等,亦有多本譯作,包括《榮格文集》第16卷,以及羅傑斯(Carl Rogers)、伯恩斯(David Burns)、薩夫(David Scharff)等心理學家的作品,涉及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認知療法、正念療法等領域。專業方向為焦慮障礙及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錄 【推薦序 1】少見以榮格思想寫成的榮格傳記/王浩威 【推薦序2】發展自己看待榮格的觀點/陳宏儒 【推薦序3】一本給所有榮格學習者的案頭書/鐘穎 【推薦序4】爬梳榮格人生,知其理論所以然/蘇益賢 【台灣版序】修通投射,以求心內無戰/李孟潮 第一章 閱讀榮格的時代意義 第二章 童年:孤獨的小石頭 第三章 少年:鳳凰男,學渣恐懼與青蔥愛情 第四章 青年1:追尋夢想療癒空虛 第五章 青年2:受傷的療癒者 第六章 中年1:殺死師父方能自我超越 第七章 中年2:從白鴿少女到自成一體 第八章 中年3:性、愛、婚姻的整合與重生 第九章 老年1:母親之死與家庭重建 第十章 老年2:旅行與鄉土 第十一章 老年3:死亡是時間之神的恩賜 第十二章 解析:心理發展、夢境與自性化 【後記】最美麗的村莊 附錄 1.情結原型發展表 2.系列夢工作記錄表 3.榮格自我療癒年表 榮格的30個夢列表 夢 1:獨眼肉柱夢 夢 2:教堂上帝夢 夢 3:挖掘古墓夢 夢 4:放射目動物夢 夢 5:小小意識燈火夢 夢 6:死亡父親回家夢 夢 7:地下室頭骨夢 夢 8:官吏幽靈與十字軍幽靈夢 夢 9:白鴿女孩夢 夢10:死者復活夢 夢11:殺死西格弗里德夢 夢12:腓利門鑰匙夢 夢13:冰凍葡萄樹夢 夢14:訓伏阿拉伯王子夢 夢15:死去父親婚姻諮商夢 夢16:魔王狼狗夢 夢17:蟾蜍男孩夢 夢18:黑人理髮師夢 夢19:配樓煉金術圖書館夢 夢20:困在十七世紀夢 夢21:利物浦之夢 夢22:聖杯夢 夢23:瑜伽行者夢 夢24:配樓樂隊夢 夢25:父親聖經夢 夢26:不喜不悲的妻子夢 夢27:亡妻研究聖杯夢 夢28:幽浮投射夢 夢29:狼獾母親夢 夢30:金線樹根夢

商品規格

書名 / 榮格的30個夢: 心靈大師的自我療癒
作者 / 李孟潮
簡介 / 榮格的30個夢: 心靈大師的自我療癒:我們看到的是花,它會消失,而根,卻一直在。──卡爾.榮格榮格的思想之所以深邃迷人,在於它跨越了心理學與靈性科學,為價值迷失、人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572350
ISBN10 / 9863572357
EAN / 9789863572350
誠品26碼 / 2682145333007
頁數 / 44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推薦序1】
少見以榮格思想寫成的榮格傳記
王浩威 /作家,榮格分析師

1
即使是書寫同一個人,一本傳記可能因為從不同的面向切入寫作,而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在這許多的切入面向裡,透過心理學或心理傳記(psychobiography)理解傳主,是現在傳記學裡面的主流之一,至少是經常被引用的技巧。因為如此,「心理傳記」一詞也在二十世紀以後開始盛行。
然而,如果這本傳記要描述的傳主本身就是心理學家,那又會如何呢?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本身就是心理傳記的先驅之一,他一生的著作,包括《甘地的真理》和《青年路德》這兩本傳記在內,都是相當具代表性的心理傳記作品。然而即使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也少有關於他的心理傳記作品。
有關榮格傳記的數量,在心理學家當中,恐怕只有佛洛伊德才可以跟他相互抗衡。在這眾多作品中,李孟潮醫師所寫的這一本《榮格的30個夢:心靈大師的自我療癒》,顯得特別的有意思。
李孟潮是中國大陸相當具有知名度的心理治療師,不只是臨床實務的能力傑出,他博覽群書的功力也是衆所皆知的。出生於雲南的他,在武漢開始成為一位投入精神分析的精神科醫師,到了上海自行執業以後,更是開始涉獵榮格思想,包括在澳門城市大學心理分析研究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
在這一本有關榮格的論述裡,他透過描寫榮格的三十個夢境,企圖達到兩個目的:一是介紹榮格學派的心理治療,包括他個人的實踐;而另一個目的則是透過這三十個夢,來描繪榮格的一生。

2
對榮格的分析心理學來說,夢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因為無意識比意識更具優先性。透過這三十個夢來理解榮格的一生,等於是用榮格的理論來寫榮格的心理傳記,這是過去所沒有的,不只是世界不同語言有關榮格的上百本傳記恐怕不曾有過,甚至在其他心理學家的傳記裡,也相當不容易見到。
榮格的傳記,最為人所知的,當然就是一直到死後才發表的《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在去世的前五年向來不太喜歡談自己私生活的榮格,終於答應了出版社的要求,在第二年,也就是1957年,開始著手進行這本傳記的寫作。當時已經衰老的他,「正常工作安排得很緊,又很容易疲勞,」然而和最後一任秘書亞菲(Aniela Jaffé,1903 –1991)開始口述以後,「開始時,他有點顧忌,很快地,他便對這工作熱心起來了。他越來越興味盎然地講起他自己,他的成長,他的夢及他的思想。」因為這樣的興緻,他同時也自己親手寫下了〈童年歲月〉、〈中學生活〉與〈大學時代〉的三章。其他的部分則有的是完全口述,有的是口述加上部分的手稿所寫成的。他們兩人的工作,在基本的架構和內容都初步完成時,榮格就忽然在短暫的疾病以後離開了人間。後來的編輯工作又參雜了家族成員不同的意見,使這本書在他去世的那一年年底才終於問世。
自傳總有它獨到的價值,作者怎麼要看他自己,以及作者如何沒有看到他自己,都是十分有趣的事情。譬如榮格學者,也是德國現代思想專家保羅.必夏(Paul Bishop,1967-),在他所寫的榮格傳記裡,一開始就煞有其事地寫起榮格的祖父,也就是卡爾.榮格一世,是如何與歌德有密切的關係──包括他的母親怎麼認識的哥德,兩個人如何在一起,以及榮格一世又是如何在歌德友人照顧下慢慢長大。然而後來筆鋒忽然一轉,提到這些傳說其實都沒有真正的史料支持,開始進一步追問:「隔了兩代以後,這個小男孩日後的孫子對於所謂歌德是他的(非合法的)曾祖父,為什麼如此有興趣呢?」從這個點切入,他開始談到榮格對於父職,特別是父親形象,其實有著相當複雜的態度。然後開始解釋,榮格的父親為什麼讓榮格這麼感到困擾。

3
在榮格的自傳裡,有很多關於父親的片段:大家從瀑布裡把撈起屍體以後反應冷漠的父親,小榮格發燒哭鬧而沒法睡覺時唱著兒歌抱著他的父親,和同事用半是惱怒半是恐懼的語調討論耶穌會會士們陰魔活動的父親,半夜將他抱起來看火山爆發的父親……。他寫下很多片段,每個片段裡顯然都有豐富的情感,但從來沒有十分直接地說到他的父親。除了他這麼寫著:「這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裡,『女人』總讓我產生不可靠的感覺,而『父親』這意味著可靠但沒有權利……」
然而到了李孟潮醫師的書裡,他所描述的三十個夢裡頭的第一個,獨眼肉柱夢,也是榮格在自傳裡提到的:

有一個牧師樓孤零零地豎在勞芬城堡附近,教堂司事的院落後面有一大片草場。夢中,我站在這片草地上。突然我發現地面上有一個黑暗的、方形的洞……通向深處的一條石階,我畏首畏尾地走下去。下面有一扇拱門,隔著一道綠簾。簾子又大又沉……我把簾子推到旁邊……台上放著御座,金碧輝煌……上面還有什麼。那是龐然大物,幾乎觸頂……它的直徑五六十釐米,高達四五米。但是這個東西卻稀奇古怪:它由皮膚和鮮活的肌肉組成,而頂上有一種無臉無髮的圓頭;顱頂站著一隻獨眼,眼睛一動不動地往上看著……在這難挨一刻,我突然好像聽到母親從外面上方喊道:「對,可要看好了。這是食人者!」這更加劇了我的恐懼,我驚汗而醒,嚇得半死。

這樣的夢境,到了李孟潮的解釋裡,當然不是只有伊底帕斯情結這樣佛洛伊德式的解釋,而是更多層面的思考,譬如說,地下世界/夢/無意識對榮格心理學的重要性,或者從敘述當中可以看出榮格本身的心理類型:

然後我們可以看到,榮格細緻地描述地下世界第一層的各種細節──拱門、綠簾、穹頂、地磚、紅毯、坐墊、王座。這種捕捉聲物形狀、顏色、觸覺、味道等資訊的心理功能,稱為感覺與知覺功能。但這種功能被運用到外在事物,就稱之為外傾感知覺功能,被運用到內心影像和軀體知覺,就被稱之為內傾感知覺。
我們不難看出,榮格天賦異稟,有著令人吃驚的內傾感知覺功能,所以能夠栩栩如生地記錄夢境的細節。一般來說,兒童在發展的初期,社會是比較鼓勵他發展外傾感知覺能力,比如他要握持乳房、奶瓶、用餐具、走路等等,當然他也要感知身體、運動,也需要內傾感知覺功能的發展。榮格內傾感知覺如此發達,有一部分是創傷後過度補償,更多是因為這是他天生的優勢功能,這種通過描述、觀察內心意象、夢境,從而得到痛苦解脫的方法,一直持續到榮格成年。所以,他成年後也經常使用積極想像、夢境工作、繪畫、雕塑、瑜伽運動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內傾和外傾的感知覺功能,以療癒自己。

當李孟潮開始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觀點討論榮格的夢時,我們可以看到另外一個角度的榮格,甚至可以說是最屬於地下世界的榮格。而這樣的榮格,榮格自身一定知道,卻不習慣讓這一切浮上意識層面。作者李孟潮成為最好的解釋者,讓那些當事人──即便是像榮格這樣的心靈大師也不容易說出口的種種,如今都可以呈現在我們面前,引領著我們進一步沉思:榮格在心靈深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而包括榮格在內,我們所有人所擁有的無意識,究竟構成怎樣的一個世界?甚至,在我們集體的意識之外,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集體無意識,又是如何的?

4
李孟潮寫著榮格的夢,卻也寫出榮格這一個人更深層的一面,同時讓我們透過這樣的閱讀親身體驗了榮格思想讓人著迷的一切。因為如此,這一本書顯得特別──這是一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心理傳記,用榮格的心理學理論來寫成榮格心理傳記,這是過去所沒有的。在作者敘述這個故事同時,也讓讀者不只有理性的理解,更開始體驗到我們所不認識的自己,也就是所謂的無意識,又是如何影響著包括榮格在內的我們每一個人。
這其實是一本重要的作品,作者原本可以把它寫得相當學術的(而就我的認識,李孟潮醫師在這方面是有這樣的學術功力的),但他卻選擇寫成一本讓人可以相當愉悅地閱讀的好書,將讀者帶入到更深層的心理世界。他捨棄了學術的表達,也許就是想要讓更多人真正的體會到榮格的分析心理學重要而迷人之處。無論如何,作者能夠寫出這本書,確實讓我由衷佩服,也因此, 我十分榮幸能夠在這裡向所有讀者作最真誠的推薦!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台灣版序】修通投射,以求心內無戰
早春三月,收到了本書寫序邀請,此時,歐洲上空,正籠罩在戰神陰影之下。
俄烏戰爭帶來的恐慌、緊張、興奮、疑惑,也深深感染了兩岸人民。

一夜之間,我們兩微一抖 BFT (1) 的朋友們,紛紛由抗擊病毒的傳染病專家變形為國際戰略專家和區域軍事專家。一片喧囂中,我看到了 2019 年 12 月 13 日的卦象,在此書寫作之時占卜而得,主卦是蠱卦,變卦為坤卦。

《焦氏易林》的作者,焦延壽,在一片黑暗中,在西漢的一星燭光下,寫下了此卦判詞,「灊灊騑騑,歲暮編敝。寵名棄捐,君衰在位。」

這十六個字可如此翻譯為白話文,「車隊轟轟隆隆地前行,歲月的黃昏即將來臨,一切都偏執不明,一切都七零八落,曾經擁有的寵名被放棄,君王已衰頹空在其位!」(2)

蠱壞時代對我們這代人來說並不陌生,我就出生在上一個蠱壞時代(冷戰)後期。

榮格一生,都在蠱壞時代中度過,他關於戰爭有切膚之痛,論述頗多,以至於勒溫(Nicholas Adam Lewin)專門寫了一本書總結榮格戰爭觀,名為《榮格論戰爭、政治和納粹德國:探索原型理論和集體無意識》(Jung on War, Politics and Nazi Germany: Exploring the Th eory of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簡而言之,榮格認為心內無戰爭,則身外無戰爭,人們之所以有戰爭,是無法整合一系列集體無意識原型的結果。(Lewin, 2009)

海峽兩岸,過去也彼此投射各種集體無意識原型,不出意外的話,未來還會彼此投射下去。在我個人的記憶中,台灣最早是被投射為陰影和魔鬼,它被描述為蔣匪幫巢穴,隨時有可能反攻大陸,與此同時,台灣人民又被投射為棄兒、孤兒,等待我們去解放,去救助。

很快冷戰結束、改革開放,我們開始趴在短波收音機旁邊傾聽鄧麗君、劉文正,青年們喊出了文化解放的口號:「女學鄧麗君,男學劉文正」,他們倆承擔起大陸青年的阿妮瑪和阿尼姆斯投射很多年,儘管報紙上仍然有人批判鄧麗君的歌曲是色情歌曲,有人指責劉文正的衣著服飾是流氓作風。

年少的我情竇還沒有初開,聽不出鄧麗君那氣聲唱法有何色情意味,看不出劉文正那帥氣服飾有何流氓意涵,直到多年後學習了佛洛伊德、《性學三論》,才恍然大悟,暗自佩服那些人敏感的泛性論嗅覺。

到了九○年代,台灣文化幾乎成為大陸文化的主流,從羅大佑到南懷瑾,從滷肉飯到誠品書屋,台灣成為了完美自性原型的投射對象,人們都以為台灣女孩最溫柔善良,台灣男孩最儒雅俊逸,台灣人都博古通今、自成一體、自由自在、自得其樂,自性圓滿。這一類投射雖然誇張,但是有些也有現實基礎,比如大陸第一批心理治療師,就是通過台灣的「蜉蝣論壇」來瞭解歐美心理治療訊息的,迄今為止,台灣的心理治療,也還是有不少方面超過大陸的發展水準。

另外一些就更多是幻想,比如我很長時間都以為台灣是實行美國式民主體制,國民個性自由解放的,後來才知道台灣的軍事集權時期居然比大陸還長,難怪侯德健要跑到大陸,難怪小虎隊那麼整齊劃一的衣服和舞步,更接近日本少年隊那種東亞威權主義,與同時代的街頭頑童(New Kids On the Block)大相徑庭。這幫美國少年,每個人的衣服和舞步都不一樣,隔著五百米都可以認出誰是誰。(許倬雲,2013)

最近幾年,則兩岸網民又再次陷入了陰影的投射性認同,相互指責對方是井底之蛙,儼然不顧青蛙的表皮下可能隱藏著王子那玉樹臨風的靈魂,只等待著公主的深情一吻就可以感應轉化。

榮格當年把陰影投射當作是戰爭的主要原因,當然是對戰爭的理解過於簡單和片面,不過,當人民陷入偏執-分裂心態,產生大量陰影投射,的確是更加容易被煽動起來支持戰爭。這已在之後的戰爭心理學研究中得到驗證。(LeShan, 1992; Mitsherlich & Mitsherlich, 1977)

心內無戰則身外無戰,心中無爭則身外無可爭,則無偏執-分裂,無陰影投射,這種共時感應的原理說起來不過「天人感應」四個字,但是做起來卻異常困難。榮格自己也跌跌撞撞摸索了一輩子。

本書便是總結了榮格這一輩子的自我療愈經驗,主要是通過榮格從小到大的三十個夢境來考察榮格這一生愛恨情仇,關鍵在於最後一章和附錄,總結了自性化過程的自助工具—通過系列夢記錄表來分析每個人自己的情結發展、原型投射。

這本書當然也幫助了我自己修通了各種投射,其中也包括對「台灣」這個客體的投射,故而也希望它能幫助讀者們修通自己的各種投射,無論是大陸讀者,還是台灣讀者,雖然在這萬物蠱敗萬事蠱壞的時代,時間的箭頭都指向你鎩羽而歸的故鄉,也許你可以做的事情可能只是唏噓感歎,「黃卷清琴總為累,落花流水共添悲。」(李孟潮,2019)

衛禮賢在上一個蠱壞時代,一片喧囂中,在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古堡,一片黑暗中,一星燈光下,看到蠱卦的爻辭,「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孔子的註解,「『不事王侯』,志可則也。」衛禮賢神光內攝,照亮自己無意識中的情結、自體、客體和原型,他寫下如此領悟,「此爻位於頂部,剛健,它處於三爻卦艮卦(山)的最高點。故而它不為處於九五位的君王服務,而是為自己設定了更高目標。它不只為某一時代工作,而是為整個世界,為千秋萬世工作。」

這首止戰之殤被仇恨擦亮在遠方野蠻,「傾城人哭哀聲震,漫地花飛白雪翩。空有如濤傷心淚,神鷹高逝永不還。」

註釋:
1 兩微一抖 BFT:指微信、微博、抖音、嗶哩嗶哩(Billibilli),FaceBook、Twitter 這幾個常用社交媒體。
2 「君衰在位」一句,有些版本寫為「君襄在位」。

試閱文字

內文 : 【內文試閱】
第二章 童年:孤獨的小石頭(節錄)

  在進行心理諮商和治療時,一開始往往有幾次訪談,以瞭解個案的生命發展歷程,治療師通常會問這個問題:「你最早的記憶是什麼?你現在記得起來的最早的一件事情是什麼?」之所以要問這個問題,是因為最早期的記憶奠定了一個人生活方式的基礎,一個人早期記憶可作為預後判斷的指標,判斷這個人好不好治癒。
  那麼,生於 1875 年的榮格,最早記憶是什麼呢?
  他說:「我躺在樹蔭下的一輛童車裡,那是個美好、溫暖的夏日。天空湛藍,金色陽光穿過綠色的樹葉。童車的遮陽罩被打開,我醒在這燦爛美麗的景色中,有一種無以名狀的幸福感。我看著樹葉和花叢中閃爍的陽光,一切都是那麼的神奇美妙、多姿多彩又燦爛。」榮格居然能記起自己在「童車」中的情景,我們可以推測出此人記憶力是非常強的。
  記憶力強既是好事,也是壞事。如果他記憶中的事情比較正向積極,那就意味著這個人比較好治癒一點,但是如果這個人容易「記壞不記好」,治療起來就相對困難一些。顯然,榮格的記憶是「記好不記壞」,非常幸福的感覺。
  榮格的最早記憶中沒有人類,這是令人懷疑,甚至是有點不舒服的。如果在臨床上遇到這樣的個案,他的最早記憶雖然非常美好,但是沒有人類客體出現,治療師就要思考一下這是為什麼了。
  他周圍的人呢?是他記不住了,還是他根本不想記住生命早期遇到的那些人?
  當然在榮格最後一點早期記憶中,也有關於人的,例如他媽媽帶他去看了哪個地方等等,不過他主要的記憶對象仍然是自然界,所以後來,每當犯病時,他透過與大自然相處來解決自己的病症。
  榮格早年另一個記憶,是有關父愛—「我在哭鬧,發著燒,無法入睡。父親把我抱在懷裡,在房間裡踱來踱去,唱著他學生時代的老歌。」
  所以榮格多次對人說:「我總是信任男人,希望得到男人的愛,但是男人們總是讓我失望。我總是不太喜歡女人,不希望跟女人有過多的來往,但是女人們總是用她們的愛和溫暖來包容我。」
  榮格 3 歲時,父母開始鬧離婚。他的媽媽由此開始發病。從那時起,每當人們說到愛,他就會質疑,女人對他來說,在好長時間中都意味著靠不住。而另一方面,父親對他意味著可靠卻無能。經由一個人早期的記憶,尤其是早期記憶中的父母,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兩大人際關係—男人與女人—可能是如何的。父親對兒童代表著男人,母親的兒童代表著女人。所以為人父母者,總難免產生莊嚴使命感,因為我們要對兒童展示人類的美好,在兒童眼裡,我們就代表人類世界的一半。
  而小榮格的世界中,女人是不可靠的,他和女人形成了不安全型依戀關係。另一半世界,男人,儘管是可靠的,是安全型依戀,卻是無能的,所以也不是榮格的理想客體。
  這就奠定了他日後的人格基礎,因此我們看到,在他和佛洛伊德相處的時候,他總能看到佛洛伊德無能、不如他的地方。這也就是為什麼,他時常對人說:「我信任男性朋友,他們卻使我失望;我不信任女人,她們卻沒使我失望。」
  榮格母親的人格分裂,給對他造成非常深遠的的影響。關於媽媽,榮格早期的記憶中有著這樣的一組畫面,他說:「她有一頭黑髮和橄欖色皮膚,與我完全不同,她好像不屬於我們家,而是屬於我,仿佛她以某種方式與一些我不懂的祕密聯繫在一起。這種類型的女性後來構成了我的阿妮瑪。對我來說,她所傳達的那種陌生又始終很熟悉的感覺,成為象徵著女性本質的典型形象。」
  關於這段記憶,榮格是有一些混亂的,後來他糾正說是當媽媽離開他後,家裡女僕對他的影響。
  榮格的媽媽曾經告訴他,有一次他差點兒從萊茵瀑布橋上掉下去。後來榮格做自我分析時認為,這顯示了他無意識中的自殺衝動。可是這個自殺衝動是和母親在一起時出現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也許榮格隱約感受到了母親對他的排斥與嫌棄。父母鬧離婚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嫌棄。
  離婚雖然是現代社會正常狀態,但它仍然是標誌著關係的解體與失敗。離婚兒童無可奈何也無可避免地會覺察到,自己是一樁失敗婚姻的產物,自己身上至少有一些特徵,是被父親或母親嫌棄的。那麼榮格是如何消化母親對自己的嫌棄呢? 我們可以透過考察榮格的夢境來探討,因為夢是人類自帶的心理醫生,通過觀察夢境,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的心靈正在消化什麼心理食物,治療什麼心理創傷。
  這個夢可以被命名為「獨眼肉柱夢」,它是榮格人生的第一個夢,大概是他 3、4 歲的時候做的:


  有一個牧師樓孤零零地豎在勞芬城堡附近,教堂司事的院落後面有一大片草場。夢中,我站在這片草地上。突然我發現地面上有一個黑暗的、方形的洞,砌有磚壁。我之前還從未見過這個洞。我好奇地前進,向下望去,見到通向深處的一條石階,我畏首畏尾地走下去。下面有一扇拱門,隔著一道綠簾。簾子又大又沉,像是針織物或錦緞所製,引起我注意的是,它富麗堂皇。好奇後面大概會藏著什麼,我把簾子推到旁邊,光線朦朧中瞥見大約十米見方的房間。穹頂由石頭砌成,連地面也鋪著地磚。中間一條紅毯從入口鋪到低台。台上放著御座,金碧輝煌,令人稱奇。我不確定,但或許上面有紅色坐墊。椅子盡顯奢華,好似在童話中,不折不扣的王座!上面還有什麼。那是龐然大物,幾乎觸頂。起先,我以為那是高勁的樹幹。它的直徑五、六十釐米,高達四、五米。但是這個東西卻稀奇古怪:它由皮膚和鮮活的肌肉組成,而頂上有一種無臉無髮的圓頭;顱頂站著一隻獨眼,眼睛一動不動地往上看著。雖然無窗無燈,室內亦相對豁亮,但頭上罩著些光暈。那東西不曾動彈,但我感覺,它時刻可能會如蟲子離開其寶座而向我蠕動。我簡直嚇癱了。
  在這難挨一刻,我突然好像聽到母親從外面上方喊道:「對,可要看好了。這是食人者!」這更加劇了我的恐懼,我驚汗而醒,嚇得半死。
(夢 1:獨眼肉柱夢)



  當我們拿到一個夢的時候,首先要考察的就是這個夢境發生的時空。夢境的時空代表著它要工作的情結內容。夢境的開頭就對著夢者呈現了一個建築—牧師樓。這是榮格父親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小榮格的家庭所在。
  然後夢中出現了勞芬城堡,這是蘇黎世的文化建築,同樣也是古代蘇黎世貴族的家庭居所,直到 1941 年才被蘇黎世市政府購買,然後開放為旅遊景點。城堡就在萊茵瀑布旁邊,也就是榮格母親告訴小榮格他差點掉下去的地方。榮格的母親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因精神病發作而住院了,因此榮格有一段時間見不到母親,而父親找了一個褓母和姑姑來照顧榮格,褓母和姑姑也常帶著榮格在瀑布周圍眺望山嶺。榮格的父親是勞芬教區的牧師長,榮格在勞芬的農村學校中長大,成績一直名列前矛,而在勞芬,還曾經有一位美麗的勞珍巴克(Rauschenbach)小姐來看望小榮格,這位小姐以後成了榮格的岳母。 所以,勞芬城堡旁邊的牧師樓,可能就代表著榮格要處理的人生主題—這個父親建立之家庭的生機和危機。草地代表著自然、承載和療癒,但是現在,就在這草地的中央,出現了一個黑洞。而且這個洞最奇特之處在於,它是正方形的,一般的洞都是圓形的。正方形象徵著分裂和分割,而圓形象徵著融合和統一。父母關係的不合,母性的缺席,開啟了小榮格的朝向精神深度層次的療癒之路。
  榮格分析師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寫過一本書,名為《夢與幽冥世界》(Th e Dream and the Underworld),其中就提出,夢在地下世界有自己的家,夢反應的本質是地下世界的。
  黑洞也象徵著死亡,榮格的父親作為牧師,經常要主持葬禮,所以小榮格從小對死亡並不陌生。下葬棺材的墓穴,就看起來像是正方形黑洞。
黑洞當然也可以象徵著精神疾病的吞噬感,對榮格來說,母親的缺席留下了心靈的黑洞。榮格家似乎與精神疾病特別有緣,他的外祖父、母親幾代人都患有精神疾病,他的父親也稱為了一家精神病院的牧師。精神疾病,可以理解為無意識佔據了人格。然後我們可以看到,榮格細緻地描述地下世界第一層的各種細節—拱門、綠簾、穹頂、地磚、紅毯、坐墊、王座。這種捕捉聲物形狀、顏色、觸覺、味道等資訊的心理功能,稱為感覺與知覺功能。但這種功能被運用到外在事物,就稱之為外傾感知覺功能,被運用到內心影像和軀體知覺,就被稱之為內傾感知覺。
  我們不難看出,榮格天賦異稟,有著令人吃驚的內傾感知覺功能,所以能夠栩栩如生地記錄夢境的細節。一般來說,兒童在發展的初期,社會比較鼓勵他發展外傾感知覺能力,比如他要握持乳房、奶瓶、用餐具、走路等等,當然他也要感知身體、運動,也需要內傾感知覺功能的發展。榮格內傾感知覺如此發達,有一部分是創傷後過度補償,更多是因為這是他天生的優勢功能,這種通過描述、觀察內心意象、夢境,從而得到痛苦解脫的方法,一直持續到榮格成年。所以,他成年後也經常使用積極想像、夢境工作、繪畫、雕塑、瑜伽運動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內傾和外傾的感知覺功能,以療癒自己。當然,這些細節也有其意義,比如,夢者榮格進入的正方形石洞,裡面有大量的石頭材料。這大概是榮格後來的石頭情結的雛形。石頭象徵著永恆和堅固,石洞也是人類在直立行走後最早的家。夢者小榮格走到石洞底部,看到了十平方米左右的房間,這大約是臥室的象徵,古代大部分臥室都不會超過十平方米,比如故宮的皇帝的臥室,也只是九平方米。據說這是為了「聚氣」,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大概是因為空調發明前,十平方米以下的臥室比較方便用火爐加熱或用冰塊降溫。榮格家臥室中發生故事,是父母分居了。
  最後,夢者榮格看到了王座和獨眼肉柱。單獨地看獨眼肉柱,它具有陰莖的外觀,會讓很多精神分析師想到,這和佛洛伊德說的陰莖羡慕、閹割焦慮、陽具自戀等現象有關,就是小男孩在 3 歲到5 歲之時,會因為自己擁有陰莖而感到自豪和愉快。與此同時,他發現女孩和媽媽沒有陰莖,就會好奇為什麼,有時候他懷疑女人們的陰莖藏在肚子裡,有時候他會懷疑女人們的陰莖因為不聽話而被閹割了,如果成年人曾經嚇唬他—「你再不聽話,就把你小雞雞割了!」,就會更加確認他的懷疑,從而他也害怕自己的陰莖被成年人閹割。
  有些人也會假設,巨大的陰莖可能象徵著父親的陰莖,因為小孩第一次見到的陰莖,大多數是父親的陰莖,而這時候具有長期記憶的小孩,大多 2 歲到 3 歲,對他們小小的身體而言,成年人的陰莖是碩大無朋的,有人據此認為這是兒童自卑感的來源。這個假設不無道理,因為在做這個夢之前,小榮格正因為不肯睡覺而和父親產生衝突。加上母親和父親此時不和,從而也可以解釋,何以夢中出現了母親聲音,把這個陰莖描述為「吃人者」。這大概是母親在貶低與攻擊父親。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我們可以說,母親在這個夢中,成為了一個保護兒童,遠離被傷害、被吞食命運的保護者。這可能是和榮格的白天生活形成一定的互補效應,白天生活中,榮格家庭中,可能父親的父愛更多些,母愛則不是太穩定。
  吞噬焦慮,最容易出現於分裂樣人格或內傾直覺功能發達者,此類人往往離群索居,寧願孤獨也不願合群。他們性格內向,直覺發達,不少人聰明絕頂,榮格便是其中一員。
  以上分析,都是在分析榮格的個人無意識。一般來說,我們在對一個夢工作的時候,既要瞭解個人無意識,也要瞭解文化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的內容。 而榮格本人特別注重夢境的集體無意識功能,認為他是夢到了原始人的生殖器崇拜儀式,不少原始部族,都會雕刻一根這樣的陰莖形狀大柱子,大家對它崇拜、祈福。有些部族把這樣的陰莖柱子稱為「石祖」。甚至他還認為,這個夢中的生殖器似乎就是一個隱祕的不願透露姓名的「神」。
  每當有人強調耶穌時,這個夢境就會再現於榮格眼前。榮格隱約感覺,耶穌對他來說,在一定程度上是死神。當然成年後,當榮格開始研究宗教儀式,才發現他自己的這個夢原來與古代好多類似的儀式相符。
  而且在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諾斯替教中,基督也的確被稱呼為「吃人者」。這也的確表明,人類的夢境中,的確會出現一些主題,這些主題和文明發展的歷史是有關的。
  那麼這些主題又是如何進入小榮格的頭腦呢?成人榮格假設,這是通過一種叫做「原型」的心理基因編碼遺傳下來的,後來榮格分析師們更是假設,這種原型基因,應該就是生物學研究的 DNA基因編碼。
  很少有人能夠把充滿愛心的神及上帝,和吞食者這種意象聯想在一起,但是實際上,我們現代人去採訪食人部落,就會發現食人的行為並不僅僅和恨連結,很多時候和愛也有聯繫,例如有些部落族民為了和親屬融為一體而吃食死去親屬的遺體,有些戰士吞食敵人的屍體,則是因為他尊重敵人的勇氣和威力。吞食小孩這種行為,也見於野豬,如果野豬媽媽聞到小野豬身上有人的氣味,它就會吞食小野豬。這種行為也很難以人類社會的愛和恨來判斷。
  食人者帶來的被吞食焦慮、死亡焦慮,看起來不斷縈繞在榮格童年,他記得自己童年會開始迷戀看殺豬、屠宰的各種過程。這是人類除了死亡衝動的一種典型的防禦方式,叫做反恐懼行為,就是自己越怕什麼,就越是去接觸它,透過反覆地接觸,從而恐懼的情緒逐漸平息,在此過程中,智力還可能得到發展。
  人類還有一種處理死亡焦慮的方式,就是性慾勃發,就像那首流行歌曲所言,所謂「死了都要愛」,也像裴多菲(Petőfi Sándor)的詩句所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
  男孩,如果他攜帶的基因是異性戀為主的話,他的性慾總是容易指向母親、姨媽、女老師這些性成熟女性。而榮格對早年生活中的成熟女人的記憶是矛盾性的。他曾談起自己姨媽,認為姨媽是有嚴重性壓抑的人。同時,他又談到了對自己母親的性魅力的記憶,他說,「在我早年對母親的記憶裡,她是穿著一條裙子、苗條的年輕女性,而在我其他的記憶中,她卻是又老又胖的。」從他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榮格母親在中老年後,在兒子眼中完全喪失了女 性的性魅力。
  而榮格本人,一直到中年後期,都有多段情緣,可能也是對抗家族中的性壓抑氛圍。這也大概是他為什麼被佛洛伊德強烈吸引的原因。佛洛伊德在歷史出名,就是因為他曾經提出兒童也有性心理,並提出父母的性活動對兒童心理發展有重大影響。在我們心理治療中,如果一個來訪者生命中有太多的死亡焦慮,有太多死氣沉沉的氛圍,這個來訪者就比較容易出現性慾勃發的行為。比如有個來訪者告訴 我,她之所以每天都要做愛,就是因為一旦沒有性愛這件事情,她就覺得自己會被死氣沉沉地生活拖到地獄裡面去。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由30個夢境串成的生命故事,領略榮格的必備讀本
★史無前例,以榮格理論寫榮格,以榮格夢學解其夢
★融入社會觀察,對照當代文化,撫慰失根空虛的心靈
★實用的夢境記錄與解析示範,洞悉心靈原鄉的成長能量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