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不上癮: 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 | 誠品線上

上網不上癮: 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

作者 張立人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上網不上癮: 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路,它究竟是帶來更多自由,還是更多束縛?●沒有手機、電腦,你就覺得渾身不自在?●網路遊戲為何讓人深陷網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路,它究竟是帶來更多自由,還是更多束縛?●沒有手機、電腦,你就覺得渾身不自在?●網路遊戲為何讓人深陷網海,難以自拔,甚至犯法犯罪?●當每天上網的時間愈來愈長,「習慣」、「沉迷」與「成癮」如何區隔?●網路成癮是不是一種病? 網路成癮和科技心理學已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南韓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約有兩百萬人有網路成癮現象。美國網路成癮的人口約為6%~14%、芬蘭約4.6%~4.7%、臺灣約10%。 張立人醫師針對新興的網路成癮現象,探討其定義、成因以及治療之道。書中包含自我檢測量表、網路成癮的類型、網路成癮造成的不良後果、醫師及諮商者的專業協助等,加上許多真實案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針對一般人常見的疑惑,完整的加以解說。張醫師並提供五個預防手機成癮方法、九個因應電子書包計畫的技巧、五個與成癮者對談的方式,幫助網友適時離開虛擬網海,走進真實世界,經營美好關係與幸福人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立人台大醫學系暨中國文學系輔系畢業,歷任臺大醫院主治醫師暨主任、臺大醫學系講師、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曾擔任《張老師月刊》專欄作家、台灣心理治療學會電子報主編。張立人熱愛生活與寫作,擅長將臨床感悟及藝術美感冶為一爐,詩人鯨向海讚譽為自然系的音樂心靈醫師。專業興趣包含:網路成癮治療、職場身心醫學、心理治療、整合醫學。著有《上網不上癮》、《大腦營養學全書》、《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在工作中自我療癒》、《生活,依然美好》、《25個心靈處方》、《如何用詩塗抹傷口?》等書,合譯《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學習認知行為治療:實例指引》等。個人部落格:「張立人的祕密書齋」(http: blog.sina.com.tw kaspar )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總序】 視病如親的具體實踐 高淑芬【主編序】 本土專業書籍的新里程 王浩威、陳錫中【自序】 善用,不被利用 張立人【前言】 是自由,還是束縛? 【第一章】 科技成癮的原型——認識網路成癮如飢似渴的「癮」網路成癮的定義有多少人沉溺網海,需要即刻救援? 【第二章】 為何滿街都是低頭族? 全家都愛瘋手機世界知識帶著走的滑世代【第三章】 網路成癮的其他類型資訊超載線上遊戲成癮線上賭博成癮網路性成癮網路關係成癮【第四章】 網路成癮的不良後果衝擊社交倫理造成認同危機延遲發展延遲睡眠症候群網路犯罪造成企業產能下降併發身心疾病【第五章】 為何網路世界讓人沉迷? 網路讓人沉迷的原因遊戲為何讓人上癮? 網路成癮者的心理特質網路成癮的理論【第六章】 網路成癮如何治療? 如何與網路成癮者會談? 醫師如何協助網路成癮者? 實際案例分析:阿嘉的故事【結語】 網路成癮的省思【附錄】 延伸閱讀

商品規格

書名 / 上網不上癮: 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
作者 / 張立人
簡介 / 上網不上癮: 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路,它究竟是帶來更多自由,還是更多束縛?●沒有手機、電腦,你就覺得渾身不自在?●網路遊戲為何讓人深陷網海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112812
ISBN10 / 9866112810
EAN / 9789866112812
誠品26碼 / 2680805870008
頁數 / 20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網路成癮的定義

至今網路成癮的標準仍眾說紛紜。之前,學界多是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裡「病態性賭博」的概念,作為判斷病態性網路上癮的參考標準。2013年5月出版的DSM-5,並未將「網路成癮」列入正式臨床診斷,只有將「網路遊戲疾患」(Internet gaming disorder)的研究準則,列入書中,期許未來有更進一步研究。

雖然網路成癮並未列為正式的精神疾病,卻是不斷蔓延且無法忽視的臨床與公共衛生問題,許多相關研究已逐漸引起學界和大眾的注意。

金柏莉.楊博士是首位有系統研究「網路成癮」的學者,1996年她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上發表文章,回顧了六百位重度網路成癮者案例,對網路成癮提出以下定義:

1. 非本質性、強迫性的使用:上網程度遠超過特定目的或工作的需求,甚至只是為了想上網而上網。不能上網時會出現「戒斷」症狀,煩躁易怒,為了解除這份不安感,而繼續上網。

2. 對活動或人際往來失去興趣:影響時間管理、健康、學業、職業、人際關係。

3. 線上即時活動佔據了生活:整天都想著上網,上網的慾望愈來愈大,無法滿足,需要上網的時間愈來愈長。

4. 無法控制使用:想戒而戒不掉,甚至對人說謊,隱瞞上癮的程度。



看看身邊俯拾即是的例子:



李經理隨時都在查看電子郵件和訊息,就算週末休假在家,或者和家人到峇里島度假,他還是整天抱著筆記型電腦,完全忽略了老婆和女兒。終於,另一半受不了了, 準備跟他離婚。



博文每隔十五分鐘就在臉書上po文,即使是上班時間,他仍舊隨手發表最新動態、心情感言和三餐點心的照片。如果沒人回應,他會自己按讚、自己回應,讓兩千四百個臉書好友都能夠知道他的最新消息。後來總經理發現,他提出的案子錯誤百出,決定要炒他魷魚。



阿豪每天下午三點起床,就立刻到魔獸世界裡「打怪」,怕離開電腦太久影響戰況,三餐吃泡麵度日,一個禮拜洗一次澡,三年來不願找任何工作,和家人衝突嚴重。有幾次斷線的時候,他很激動地大叫,甚至搥打牆壁。



以上案例很可能已經達到網路上癮的標準!

你網路上癮了嗎?

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關於網路上癮的研究也陸續發表。第一份相關問卷是匹茲堡大學網路成癮症檢測標準問卷(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ADQ), 而第一份具有效度的網路成癮測驗(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則是由兩位英國學者羅拉.維德陽朵和瑪莉. 麥克莫芮博士(Laura Widyanto Ph.D. & Mary McMurren Ph.D.)所設計。

在國內,台灣大學心理系陳淑惠教授所提出的網路成癮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目前也普遍應用。這份量表主要針對近半年來在網路使用上的五個層面來檢測:

1. 強迫性症狀:在想到或看到電腦時,會產生想要上網的欲求或衝動;上網之後難以脫離電腦;渴望有更多時間留在網路上。

2. 戒斷症狀:如果被迫離開電腦,會出現受挫的情緒反應,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

3. 耐受性症狀: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使用時間才能得到滿足。

4. 人際與健康問題:忽略原有的居家與社交活動,包括與家人朋友疏遠;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身體不適,例

如眼乾、眼痠、頭痛、肩膀痠痛、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胃腸問題等。

5. 時間管理問題:耽誤工作。



由於現代人大量使用網路,所以「網路成癮」的判斷標準強調的是「功能受損」。例如有一些案例已經影響課業、工作、社交、親密關係等。

不過,精神疾病也可能導致網路成癮行為,例如有些躁鬱症患者在躁症發作時,拚命上網購物,一旦收到帳單,又變成重度憂鬱想自殺,這是精神疾病所造成的病態性使用,並不屬於真正的「網路成癮」。

網路關係成癮

有人在成長過程中跟異性接觸時屢遭挫折,結果卻在網路世界裡找到一位真心接納他的伴侶─雖然這一切都是虛擬的。如果網路界有諾貝爾獎的話,理當頒給東京這位娶了電玩新娘的男子:

走在東京街頭,11月底才完婚的這名年輕男子,趁放假空檔帶著美嬌娘出門逛街,一路上經常停下腳步拍照留念,走累了,坐下來休息,兩人依然是手牽手,情話綿綿。被男子捧在手心裡的虛擬電玩人物就是他的新婚妻子!這場真人與虛擬人物的另類婚禮,在四十名現場親友以及三千多名網路觀眾的見證之下,順利舉行。

這真是匪夷所思啊,居然娶電玩人物當太太。電玩女主角叫作姐崎寧寧,男主角向她求婚時還能講出「我願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當一個男性在成長過程中遭遇與異性相處的挫折感,對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失去興趣時,只能在網路世界裡尋找可以真心接納他的伴侶,日本的虛擬情人就是在這樣無奈的心情下創造出來了。

「女僕餐廳」也反應了類似的心情。現實生活中,男女雙方的自主性愈來愈強,很容易就起爭執,許多宅男於是夢想擁有一個「女僕」,在他自己的世界裡,女僕可以聽他講話、受他控制,也許是希望像媽媽一樣地溫柔照顧他。

網路關係成癮者多半是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獨的人, 或許是因為個性內向、不擅長言語表達,不知道如何交友,也或許是受限於人際網絡,身邊缺乏志同道合或觀念相近的朋友,所以一頭栽入網路的交友世界。網路世界無遠弗屆,不用出門就可以認識現實生活中絕對碰不到的各種有趣的人,不必在意自己的長相,不必擔心自己說話慢或害羞退縮,很多心事也可以透過鍵盤向網友傾訴,因為彼此見不到面,只以文字交流,感覺上好像對方正在電腦那端默默地傾聽。

有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沈默寡言,在網路世界卻是幽默風趣熱情活潑的花蝴蝶,讓人刮目相看。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在虛擬世界中得到發洩和補償。這是網路交友社群的正向功能之一。

或許因為如此,有些人變得過度沉迷於網路的人際關係,長時間使用網路交友平台,或整天掛在聊天室和其他人交流,將網路上的網友看得比現實生活中的家人、朋友還重要。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更加不願意花心思去改善,或學習溝通表達,於是更加深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受。

如果這份孤獨感跟渴望愛情有關,那就更麻煩了。許多網路族的宅男宅女,因為缺乏現實生活中的愛情經驗, 很容易沉迷在浪漫愛情的想像裡,也容易在網路世界「識人不清」,輕易被愛情騙子所迷惑。



有一位某醫院前副院長的兒子,三十九歲,是經常假冒美國大學教授、律師等身分四處詐騙的通緝犯,他透過網路聊天室搭上一名單親媽媽。這個詐欺犯謊稱是美國軍火商在台代表,專做空軍導航雷達,把單親媽媽迷得團團轉,詐騙對方五百萬元。因台灣最近飛安問題頻傳,他必須四處開會,沒有辦法見面,之後又謊稱皮包遺失,要求被害人幫忙刷卡兩百多萬元,接著盜領被害人存款兩百多萬元,最後又拿走她的電腦、珠寶⋯⋯,一直到情況太誇張了,受害人才去報案。(《蘋果日報》,2011年12月7 日)



愛情的騙子到處都有,在網路上更容易發生:



有一位三十七歲未婚、在國小代課的女老師,在「愛情公寓」交友網站與一名自稱任職三軍總醫院的陳姓男子相識,對方表示工作忙碌,沒空交女友,因此還未結婚。交往時兩人僅見過兩次面,陳姓男子說他在海地協助地震災民,台北的父母卻生急病,希望女老師能匯款相助。女老師不覺有異,共匯五十三萬到陳男指定帳戶。後來女老師上三總網站查看醫師資料,看到照片天差地遠,對方還辯稱因為發生車禍有整形過,最後疑點實在太多才發現是騙局。陳男辯稱,向女老師借貸,但沒騙感情。女老師獲知後難過地說:「當時被愛情沖昏頭」。(《蘋果日報》,2011年 4月15日)



「愛情公寓」這類交友網站是因應社會需求而產生, 上班族工作時間太長,跟人互動或交友的機會相對變少, 許多人只好藉助網路。這類線上交友或紅娘網站的設計非常厲害,可以限定對方的年齡、身高體重、居住地區,並提供照片讓網友搜尋、配對。有人確實從中找到真愛,結成幸福伴侶,但也有小部分人遇上詐騙,遭致人財兩失。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