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驅動力: 不需外在獎勵和誘因, 引燃700萬人生命變革的關鍵力量 | 誠品線上

Intrinsic: A Manifesto to Reignite Our Inner Drive

作者 Sharath Jeevan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內在驅動力: 不需外在獎勵和誘因, 引燃700萬人生命變革的關鍵力量:從心力交瘁到重燃熱情,從無利不早起到奮不顧身,內在驅動力帶你發自內心熱愛工作、追求更頂尖的專業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心力交瘁到重燃熱情,從無利不早起到奮不顧身, 內在驅動力帶你發自內心熱愛工作、追求更頂尖的專業成就、 維繫美好的關係、培育出未來真正需要的下一代。 重燃生命熱情、克服倦怠 從根本翻轉世界、社會、組織、個人成長的關鍵指引 「內在驅動力」像肌肉,可以培養並透過訓練來強化! 我們身處的社會深深依賴「外在驅動力」:孩子練一次琴或做一次家事可以獲得十元、認真讀書可以上台領獎;工作是為了支付生活所需、再努力點可以升職加薪、擁有更多權力。金錢、獎勵、地位等誘因,推動了世界,但人常因此不快樂,甚至心力交瘁。 身為「內在驅動力」倡導人,薩拉斯‧吉凡在2012年創立「學校暨教師創新成果網絡」(STiR)教育機構,發起全球推動內在驅動力最大的計畫。英國羅漢普頓大學因為他在此領域的成就,授予榮譽博士學位。薩拉斯以自身經驗與全世界專家的研究和實踐,將如何建立或重燃內在驅動力,加以方法化,至今已影響三萬五千所學校,協助二十萬名教師重新找回教學熱忱,也幫助七百萬學生開始自主學習。 本書擴展這套方法的應用範圍,引導我們運用內在驅動力的三個關鍵要素:使命感、自主權、專精度,重新激發自己的動力,並在工作、親密關係、養育子女和公民等六大領域獲得更持久的成就感和成功。 ★《上游思維》作者丹.希斯:有見解與啟發人心的著作。讀者該趕緊來接受本書的啟發。 ★《專注力協定》作者尼爾.艾歐:重新發現自己內在驅動力和活出更充實人生的重要指南。 ★《瘋潮行銷》作者約拿.博格:本書為許多人長年的不安提供了解脫方法。 ◎美國慈善顧問 張瀞仁──專文推薦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好評推薦◢ 王怡人,「JC財經觀點」創辦人 洪瀞,暢銷書《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大副教授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學院創辦人 鄭婉琪,羽白群學創辦人 作者以教育為志業,透過真實故事、嚴謹的文獻佐證,以及有說服力的論述,為我們重新定義了「內在驅動力」。關注教育和有心成為伯樂者,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你會收穫滿滿! ──洪瀞,暢銷書《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大副教授 本書探討的就是如何透過系統性的方法,重新點燃每個人的內在驅動力。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之一,是作者從頭到尾都很清楚工作成功不代表人生快樂,一個人的成功也不代表一個體制和社會的成功。 ──張瀞仁,美國慈善顧問 我們為了出人頭地而奮力向前,卻不曉得自己的目標與努力的方式,遠遠比走得多遠來得重要。本書以世界各地的實例為佐證,慷慨激昂地進行呼籲,要求重建工作、學校、家庭與政治,提升人生各個領域的價值,進而充實我們的人生。 ──丹尼爾.馬科維茨(Daniel Markovits),耶魯大學法學院法學教授、《菁英體制的陷阱》作者 本書強大又扣人心弦,是我們等待已久的未來路線圖。從職場工作和人際關係,到親職教養和公民身分,作者巧妙地闡述如何運用驅動力的科學,重燃我們的內在驅動力,賦予人生使命感與專精度。 ──娜塔莉.納海(Nathalie Nahai),《商業不尋常》(Business Unusual)作者 本書激發我們對美好未來的樂觀想像,讀來令人愛不釋手,激勵人勇於改變。 ──莎莉.摩根(Sally Morgan),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學院院長、英國教育標準局前主席 作者詳述內在驅動力、使命感和自主權帶來的影響,寫出一本樂觀無比的書,指引我們解決世界、職場和人生的重大難題。 ──希拉蕊.潘寧頓(Hilary Pennington),福特基金會副總裁 本書以最尖端的研究與實務為後盾,以真正接地氣又永續的方式,幫助員工和組織從內部提高參與度與影響力。 ──保羅.皮薩諾(Paulo Pisano),booking.com 人資長 當前的時代充斥著焦慮,本書別開生面地要我們反思,並以思辨的態度採取行動。作者曾激發數十萬教師的教學驅動力,如今不藏私分享誠屬難能可貴。他此次汲取過去成功的心得,幫助我們檢視自己與他人,找到人生變革的火花。 ──東尼.潘特(Anthony Painter),皇家藝術學會(RSA)研究暨影響力總監 作者憑著個人深刻的洞察力,迫使我們重新思考這個動蕩時代中,政治與公民之間的關係。他鼓勵我們解放自我內在驅動力,重拾信心、使命與希望參與政治,好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一切就從家開始,再拓展到社區、國家和全世界。 ──喬治.巴本德里歐(George A. Papandreou),希臘前總理 本書是了不起的人生宣言。作者運用他的觀察與直覺,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論點,點醒讀者要重新關注個人和家庭生活,以及職場上的社群。他指引我們如何點燃燈塔,再讓火焰不斷燃燒。 ──安東尼.李特(Anthony Little),伊頓公學前校長 本書充滿深刻又實用的見解,堪稱各級學校學生與教育工作者必讀之作。 ──珍妮佛.莫斯(Jennifer Moses),布朗大學董事會成員、Caliber 學校共同創辦人 本書背後有十分縝密的研究,明確事實與故事都經過精心挑選。其中三大要素──使命感、自主權和專精度,可以應用於人生的不同情境,進而幫助讀者再度聚焦、重新調整內在驅動力。 ──維迪亞.沙阿(Vidya Shah),Edelweiss 金融服務集團共同創辦人暨 Edelgive 基金會執行主席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薩拉斯.吉凡內在驅動力全球領導先驅薩拉斯.吉凡(Sharath Jeevan)教導世人如何重燃內在驅動力首屈一指的專家。他創辦並領導「學校暨教師創新成果網絡」(STiR)教育機構,發起堪稱全球最大的內在驅動力計畫。STiR重燃了新興國家超過二十萬名教師、三萬五千所學校與七百萬名學童的內在驅動力。成立STiR Education前,薩拉斯是教學領袖(Teaching Leaders)的執行長,此計畫專門培育英國偏遠或低收入地區的優秀教師,以改善當地學生表現,隨後更受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和歐巴馬政府的支持,被引進美國。薩拉斯擁有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學位。英國羅漢普頓大學還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表彰他在內在驅動力領域的貢獻。他也受邀擔任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創立、聲譽卓著的全球智庫教育委員會(Education Commission)高階指導小組委員。薩拉斯目前是「內在實驗室」(Intrinsic Labs)執行主席,協助世界各地的組織解決動機相關的深層難題,客戶包括政府單位、一流英國大學和知名企業。《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CNN》《CNBC》《印度斯坦時報》,以及《印度時報》都針對他的事蹟做過專題報導。薩拉斯也是一名出色的演說家,曾在倫敦皇家節日音樂廳、丹麥樂高創意節(Lego Ideas Festival)、德里的「TEDx Shiv Nadar」大會,以及WISE 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等重要場合對廣大觀眾發表演說。林步昇鍾情於綠豆的貓奴,視翻譯為甜蜜的負荷,目前斜槓至配音領域,夢想是錄製個人譯作有聲書,近期譯作包括《極端經濟》《行銷5.0》等趨勢書,以及《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合譯)。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看似庸碌的日常中,重新發現自己的內在驅動力(譯者尤其如此)。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轉動世界的超能力 張瀞仁 好評推薦 第一章 一趟探索內在驅動力之旅:從心力交瘁到重燃熱情 三把鑰匙,打開實現目標的法門 落實內在驅動力思維為何困難? 在人生關鍵領域重燃內在驅動力 找到內在驅動力,無比重要 第二章 工作與內在驅動力:從求取平衡到積極參與 重燃工作的衝勁就像中大獎 新世代員工驅動力低落的主因 大幅提高薪資,未必會產生激勵作用 外在誘因會減損內在驅動力 工作與生活平衡,職業倦怠不減反增 績效達標的壓力,局限自主權 跨領域的專精度 如何在職場上重燃自主權? 自我挑戰的機會對專精度的重要性 擁抱源自內在驅動力的工作 第三章 成功與內在驅動力:從少數菁英到人才輩出 贏家全拿的現象 伯樂與經理人的差異 委託—代理人理論的問題 伯樂如何對抗「贏家全拿」的世界? 重燃人才培育的使命感 睿智的伯樂優先考慮人才的驅動力 第四章 親密關係與內在驅動力:從孤注一擲到高度安心 婚姻是「高度專一」的財務策略 親密關係的真正目的 人際關係的「劑量」與品質無關 因性別刻板印象,落入驅動力陷阱 親密關係中,要發展什麼專精度? 如何重新定義親密關係的使命感? 親密關係裡如何保有自主權? 掌握相伴的能力 親密關係不是非黑即白 第五章 教養與內在驅動力:從直線前進到迂迴曲折 直升機與鏟雪機父母造成孩子莫大傷害 學業成就未必是事業成就的入場券 教養「外包」,父母喪失自主權 如何支持孩子在多元領域發展專精度? 拓展孩子使命感的核心是培養同理心 大自主權 父母對於專精度的心態 幫助孩子享受人生的曲曲折折 第六章 公民與內在驅動力:從各行其是到團結一致 零和政治增加了派系對立 嗆聲文化迫使政治人物握緊權力 解決領導者專精度的難題 團結一心的使命有哪些樣貌? 打造公民所需要的力量 界定共同的使命 第七章 人生與內在驅動力:從逆來順受到掀起革命 內在驅動力不作為的代價 看到內在驅動力的機會 管理外在的不利因素 找到小步驟,按部就班前進 內在驅動力革命,此刻開始 致謝 註釋

商品規格

書名 / 內在驅動力: 不需外在獎勵和誘因, 引燃700萬人生命變革的關鍵力量
作者 / Sharath Jeevan
簡介 / 內在驅動力: 不需外在獎勵和誘因, 引燃700萬人生命變革的關鍵力量:從心力交瘁到重燃熱情,從無利不早起到奮不顧身,內在驅動力帶你發自內心熱愛工作、追求更頂尖的專業成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344058
ISBN10 / 9861344055
EAN / 9789861344058
誠品26碼 / 2682120146004
頁數 / 33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0.8X14.8X1.7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轉動世界的超能力
◎張瀞仁,美國慈善顧問

有一段時間,我擔任PGY講師(PGY全稱為 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指「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長期幫來自不同醫院的年輕醫師上課。可能因為年齡相近,這些都會區的醫生們在課堂上常會聊到職涯,他們當中有些人的話著實刷新我三觀。譬如他們跟我說:「我其實不想當醫生,是因為分數達到/頭已經洗下去了,退出的沉沒成本太高/爸媽會失望……」這跟我小時候對醫者「懸壺濟世」的一廂情願想像差好多。好吧,可能是我電視看太多了,但他們展現出來的些許無奈,配上當醫生要接受的長期高壓訓練,總讓我有種莫名的違和感。
場景移到偏鄉的小醫院,同樣的授課內容,學員是照顧服務員,大多是四十至六十歲的中年女性。他們取得證照前需要受九十小時訓練和實習。對比成為醫生需要的成本,照顧服務員是沒有那麼難進入,前程當然也沒有那麼似錦的職業。但他們對知識的渴求讓我驚訝不已,這些中年婆婆媽媽們每三分鐘就說「我的個案就是這樣,下次趕快來試試看。啊老師,我還有一名個案是那樣,可以怎麼解決?」和她們時薪完全不相稱的是老花眼鏡背後射出的光芒,如此耀眼而奪目,讓我越加無法理解。明明是日本人形容為3K的工作──「骯髒」(汚い,Kitanai)、「危險」(危険,Kiken)、「辛苦」(きつい,Kitsui),他們為什麼做得如此津津有味。
「如果我從小學東西都這麼充滿熱情,現在早就飛黃騰達了。」我一邊反省,一邊想著這種動力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已經進入微中年的平凡人如我,其實也有補救的機會。倒也不是悲觀,只是你我都知道,畢竟人到中年可以補救的東西也愈來愈少了。
讀了這本書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以為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和願景是最大動力(譬如當上醫生後的薪資報酬與社會地位),其實說穿了只是一小部分。作者認為內在驅動力來自於「使命感」「自主權」和「專精度」。
使命感,是清楚知道自己的行動怎麼幫助別人。
自主權,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權利可以改變現況。
專精度,是不斷追求進步、讓自己更好的傾向。
在職場上和不同國籍背景、不同年紀經驗的人相處過後,對照這些經驗,我發現,到最後還是閃閃發亮的人,就是那些一開始眼神就發著光的人。跟學歷、成長背景或許有關係,但重點是他們真心相信並且喜歡自己每天做的事。當然也會有被客戶罵、被主管檢討、或碰到低潮或挫折的時候,但他們總是很快就站起來,笑兩聲後繼續開心的工作。在我眼中,這是極度幸福的生活。但不幸的,這種人其實並不多,這本書探討的就是如何透過系統性的方法,重新點燃每個人的內在驅動力。
把層次再拉高一點,一個有進步力量的社會裡,人們不會將眼光只放在自己身上。除了可以自我驅動的人,書中花了許多篇幅討論「伯樂」──一群孕育人才、幫助他人建立全新的視野、關係與人脈,並樂於給予的人。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地方之一,是作者從頭到尾都很清楚工作成功不代表人生快樂,一個人的成功也不代表一個體制和社會的成功。除了職場之外,作者將討論擴大到人生的其他面向,探討成就與天賦、親密關係、子女教養和公民義務。尤其在政治上,我們已經看過太多在「贏者全拿」體系下取得優勢進而取得權力、最後卻讓人大失所望的例子,這本書更是全面的省思,或許在傳統的贏者全拿體系之外,我們擁有更多以前從未察覺的可能性。
回到開始的例子,心灰意冷的部分醫師和充滿熱情的照顧服務員,究竟何者對社會來說貢獻比較大?我想很難比較、這樣的比較或許也沒什麼意義;但身為和兩者都有過近距離接觸的講師,多年後,後者的溫度和熱忱還是讓我大受啟發,且為他們的付出深深感謝。

試閱文字

內文 : ◎一趟探索內在驅動力之旅:從心力交瘁到重燃熱情

我好愛下雨的印度,因為霎時間,雨水混雜泥土的純淨氣味,驅散了肆虐德里的有毒煙霧,使其短暫擺脫地球上污染最嚴重之地的臭名。雨滴啪嗒啪嗒落下,掩蓋了車水馬龍的嘈雜;市區多是狹窄街道,全被嘟嘟車、汽車與摩托車擠得水洩不通。
我、詹姆斯和希德坐在屋頂上,樓下就是公寓改裝的臨時辦公室。這裡是南德里的凱拉什僑民區(Kailash Colony),生活舒適宜人。我們三人全脫得只剩下四角褲,看起來活像工廠化農場上待宰的公雞。辦公室裡掛著一只單獨的衣夾,下頭是我們濕透衣物滴成的小水漥。幸好,我們的女同事妮哈聰明地早早離開公寓了,不必目睹這般邋遢景象。
理論上,倫敦才是我的家。但二○一二年,德里成了我暫時的家。我的兒子當時才十四個月大,所以不難想像,我太太對於搬家一事不大高興。我在東德里最窮的貧民區創辦非政府組織「STiR 教育機構」(STiR Education)(譯按:STiR 全名為Schools and Teachers Innovating for Results,學校暨教師創新成果網絡),該地氣溫動輒破攝氏四十度,STiR成立前幾週格外辛苦。我們走訪了一百多所學校,與四百多位教師談話,設法尋找最具潛力的教學理念。我們認為,透過挑選、發表和傳播這些啟迪人心的「微創新」,全世界的教師和孩子都會從中受惠。印度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學校體系,當然最適合當做旅程的起點。
我們向人力三輪車車伕和清耳屎師傅問路,設法避開路面看得到的各種危險,包括大小坑洞,以及不時絆住腳跟的牛糞。
Google 地圖在當地不大可靠。沒想到連地圖的準確度也與當地所得有關,實在不可思議。蚊子倒是不會令人失望,老是咬我們的腳踝和手臂當早餐或下午茶,甚至害希德數週後確診登革熱。
那天晚上,我們原本應該歡欣鼓舞地慶祝一番才對。早上,我們拜訪完最後一所學校,恭喜最後一位理念獲選發表的教師,加入其他二十四位教師的行列。該週《經濟學人》還引述我的發言──有此肯定,夫復何求?
歷經漫長、炎熱又險惡的數個月,我們真他媽的成功了。但那天晚上我有股不祥的預感,因為我們德里辦公室的電話已整整八天響不停了,全都是教師打來的。當時,我們在德里只有三名工作人員,接電話忽然占據每個人大量的工作時間。
一位教師告訴我們:「先聲明,我不是要來吵為什麼自己的理念沒有獲選,我知道整個評選過程很公平……但是,你們喚醒我心中某種感受,這種感受已經很久沒出現了。你們讓我想起自己當老師的初衷。」
教師們不斷打電話到辦公室,但我抱持保留態度。想當然耳,這些教師一定會說這些溫暖的心靈雞湯語錄吧?身為經濟學家,我基於過去的專業訓練,認為金錢、獎勵、地位、激勵等「外在」驅動力才能推動世界的運作。這些正面的念頭確實了不起,但有何確切的證據足以證明教師會真正致力於改變自身行為呢?
那個陰雨的晚上,為了不負經濟學家的頭銜,我決定進行一項實驗。我叫希德和妮哈去租用當時能找到的最大場地:德里郊區一間看似搖搖欲墜但花哨的婚宴大廳。隨後,我們找來過去數個月來與我們密切互動的四百位教師,邀請他們參與我們口中剛起步的教師網絡。
那場會議安排在週日上午,當天氣溫攝氏四十五度,也是印度與英國板球對抗賽最後一天,可謂緊張刺激的賽事最高潮。
我記得團隊成員都在打賭,各自猜測會有多少教師出席。
最後,將近三百四十位教師出席會議──不是全部準時到場,但仍然前來支持。
最令我大為詫異的是:那天早上參與德里會議的教師並沒有額外補助,多數人反而還克服了重重障礙而來:天氣、交通,還有這一帶保守社區中自家丈夫、父親或兄弟的怒火。這些教師也沒有直接的職涯誘因──我們當然沒有承諾出席有助升遷或爭取加薪。
我想不到任何理由,足以解釋在這個世界上赤貧又艱困之地的所見所聞。
這段時間,我與數百位教師交談後,聽到三個教學觀念上的亮點。接下來九年內,這三點日夜盤據著我的心思:使命感、自主權與專精度。
以下是一些抽象說明:按照我個人的定義,「使命感」是指清楚自己的行動如何幫助與服務他人;「自主權」是指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行動力改善現況;「專精度」是指踏上自我精進的旅程,不斷朝更好的自己邁進,永無止境。
這炎熱難耐的數週內,我親眼目睹這三項觀念都獲得體現。在與我們互動後,這些教師想起教學的使命感,明白自己能替孩子的生命帶來重大的改變,尤其能影響那些父母未受過教育的孩子(令人難過的是,在德里內遭人遺忘的地區中是常態)。另外,全新教學理念的討論與分享,似乎重新點燃了教師的自主權意識。雖然許多人仍然覺得自己只是行政體制巨輪上的小齒輪,但這段腦力激盪的時光激發了深刻的體悟:教師其實能大幅掌控自己的教學方式。藉由與其他人分享實務,教師自身也受到啟發,進而真正專精於教學工作,致力成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師。
我們究竟如何意外地讓這麼多教師重燃幹勁與熱情呢?這個問題就成為我畢生研究和探尋的主軸。

◎三把鑰匙,打開實現目標的法門
本書探討的是重燃內在驅動力的方法,進而重新愛上我們的生活與世界。前文提到的三點──使命感、自主權、專精度,就像是三把鑰匙,用來打開實現目標的法門。在後面的章節中,這三點會交織而成核心框架,藉此分析日常生活的關鍵面向,包括個人、身處組織與社會整體。
不妨把人生想像成一趟在印度的漫長公路之旅,收音機播放著寶萊塢的音樂,後座到處都灑著炸印度咖哩餃的金三角碎屑,「使命感」就是你輸入GPS的終點;「自主權」就是你牢牢握著的方向盤(無論後座有多少人喋喋不休想教你如何開車──印度尤其如此);「專精度」代表成為更優秀與有耐心的駕駛,順利躲過刺鼻氣味、摩托車、腳踏車、嘟嘟車,以及(仍會)不時出現的乳牛──最驚悚的莫過於牠們全速從後方朝你撞過來。
驅動力可以看成是幫車子添加的燃料類型。外在獎勵就像柴油,固然能帶你到達目的地,但旅程鮮少會令人開心──沿途排放的濃煙可能嗆得路人受不了。激勵、地位、獎金和報酬,再極端點甚至直接賄賂,在驅動力思維領域中,這些都是所謂的外在驅動力因素;你的行動基本上取決於他人答應給予的好處。
相較之下,內在驅動力是指踏上旅程這件事本身就令人滿足、收穫滿滿又值得開心。
本書中,我會針對時下社會面臨的驅動力亂象(根本可說是危機)直言不諱。我們難以分辨生活中重要的事物,更無法理解當前世界所處的狀態。接下來章節即將說明,無論是千禧世代、銀髮族或兩者之間的世代,無論住在倫敦、紐約、德里、上海、聖保羅或烏干達的坎帕拉(或任何小型城市、村莊),無論是富人或窮人、女性或男性、黑人或白人、異性戀或同性戀,這個亂象千真萬確地存在。
許多人覺得,個人也好、組織也罷,甚至整個社會,我們都只是在做做樣子。我們內心空虛、厭世,不滿意所屬的組織,可能是自己任職的公司或孩子的學校。我們感到自己與社會嚴重疏離。光是看看我們面對的無數社會問題就好,全都沒有簡單或明顯的解決方案。有時還覺得自己無計可施,只剩絕望。
本書希望讀者放心,真的不必如此絕望。我們可以帶來重大突破:從自身做起當然很好,不過也可以鼓勵自己所屬的大型組織和社會群體來實現目標。
雖然如今有充足證據支持內在驅動力的理論,但實際應用於生活、組織和社會的例子相對較少,即使有也過於簡單、缺乏規模。我所創立的非政府組織「STiR 教育機構」,便成為全球最大的內在驅動力計畫,專注於重燃教師的內在衝勁,我們也確實成功了。我看著 STiR一路成長,從那個早上聚集在德里的數百名教師,拓展到二○二○年共有超過三萬五千所學校二十萬名教師參與。德里那個早上影響深遠,經過了八年,已將近七百萬名兒童受惠於這項計畫。STiR 的工作遍及印度三個邦、烏干達四分之一的學校和印尼東部,連遠在衣索比亞、埃及和巴西等國家也躍躍欲試。
那天上午,我們在德里舉行了有史以來首次交流分享會,會中我們開發出影響教學驅動力的內在因素:使命感、自主權和專精度。如今,每個月都有八千場左右分享會,規模比當初較精緻,每場往往有二十至三十名教師參與。
許多全球名列前茅的基金會都贊助了我們的計畫,比如萬事達卡、宜家和瑞銀,連英國和美國等政府也撥款支持。我認識了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等政界名人,另外像比爾.艾克曼(Bill Ackman)和比爾.德瑞普(Bill Draper)等傳奇投資人也慷慨解囊。而為了表彰我在這個領域的貢獻,英國羅漢普頓大學(Roehampton University)授予我榮譽博士學位,我也獲邀加入教育委員會高階指導小組;該委員會是由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創辦,聲譽卓著。


◎工作與內在驅動力:從求取平衡到積極參與

身兼講師與作家的艾菲.柯恩(Alfie Kohn)回顧了一九九○年代美國數十個針對績效導向薪資的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績效與驅動力正相關的說法都被嚴重誇大,牽扯到研究方法的問題就更加複雜。舉例來說,這些研究鮮少關注員工生產力的品質(而不僅僅是量化數字),而且幾乎都只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追蹤成效。
我們在 STiR 審視了十八個隨機控制實驗,受試者皆是按績效計酬的開發中國家教師
(即教師班上孩子只要學業成績進步就會獲得獎金)。我們發現,結果好壞參半。即使在少數按績效計酬「有效」的案例中,這些方案也非常昂貴(通常超過教師年薪的一○%),而且鮮少有研究追蹤此類薪資方案兩三年以後的成效。
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史維蘭娜.莎巴渥(Shwetlena Sabarwal)將按績效計酬方案比喻為乙醯胺酚。她說,這類消炎止痛藥當然可以減輕部分短期疼痛,但鮮少能成為教學工作驅動力潛在問題的長期解方。
這點佐證了我們對於激勵當做(或可說濫用成)驅動力因素的研究結果。近來,經濟學家尚.提賀勒(Jean Tirole)和羅蘭.貝納布(Roland Bénabou)表示,從長遠來看,外在誘因幾乎必然會減損內在驅動力。心理學家瑪麗安.普讓柏格(Marianne Promberger)和泰瑞莎.馬托(Theresa Marteau)表示,相較於使用外在誘因,內在驅動力會帶來更有益的長期行為;換句話說,內在驅動力更能永久持續。問題在於,我們愈相信外在誘因,它們就愈容易成為心智模型──也就愈容易成為世界運轉的力量。
理查.萊恩研究了績效計酬的證據,從中得出結論:「外在誘因通常會刺激大家盡量走捷徑到終點,但往往會伴隨著重大傷害。」

◎工作與生活平衡,職業倦怠不減反增

英國旅遊保險企業 Saga 的客戶群幾乎全部由長者組成,其在二○一八年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發現了很有意思的趨勢。絕大多數近六十歲的受訪者都希望繼續工作,而不是選擇退休。Saga 人資主管凱倫.卡迪克(Karen Caddick)的結論是:「對許多年紀較長的員工來說,留在工作崗位對身心都有很大的好處,許多受訪者表示,工作時間愈長,就愈有助於改善他們整體的健康。」
我們現在看到的職場壓力和倦怠,除了反映工作本身時數,也反映了我們工作時缺乏使命感。
瑞典常是世人公認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典範,是當前趨勢中值得玩味的例子。不到一%的瑞典人每週工作超過五十小時,而且幾乎所有工作都附帶超過五週的有薪假。1育嬰假和托兒補貼也幾乎是全民共享──就前文的保健因素來說,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然而,瑞典的員工職業倦怠卻不斷攀升,十分驚人。舉例來說,工作壓力相關的慢性病發生率在年輕族群已然翻倍。根據瑞典社會保險局的統計,「臨床倦怠」占所有年齡組長期缺勤案例的五分之一。瑞典人的工時正在下降,但假如工作缺乏使命感,還是會造成壓力和倦怠。
人類愈活愈久。倫敦商學院教授林達.格拉頓(Lynda Gratton)甚至提到,「百年壽命」得成為我們對平均壽命的全新參考基準。這勢必代表我們的工作年齡也會延長,而退休金制度與退休年齡帶來的壓力,也只會更加強化這點。
以我們待在客廳和臥室工作的時間來看,工作不見得是一般認為的那種劃分清楚、與世隔絕狀態。的確,並非所有人都能在工作中追隨自身真正的天命,但至少希望本章部分觀念有助讓工作更有吸引力,長此以往還可能會激發我們找到個人的天命。


◎成功與內在驅動力:從少數菁英到人才輩出

在網球界,許多國家的網球協會已建立了繁複到令人咋舌的「人才管理」體系,其中包括英國草地網球協會,由溫布頓的鉅額收益做為基金。這些體系在俱樂部、郡、區域與國家層級挑選優異網球人才,而且極度受到看重。我兒子伊山今年九歲,許多與他同齡的球員每年參賽的數量,甚至超越費德勒和喬科維奇相加,只為了衝高得來不易的青少年排名積分。
這類想法背後都有基本的預設,我稱為「稀缺心態」,因為一般邏輯是只有少數人能名列前茅。而所謂「選手經理人」,無論是地方俱樂部教練、區域星探或國家菁英經理人等,他們的工作是要運用公平機制篩選出最具「天賦」(即夠格)的選手。
若把相同邏輯一路延用到職業水準,就某些方面來說確實有其道理。有鑑於現今有許多娛樂可供選擇,包括參與現場音樂表演、在 Netflix 追劇等,大多數人僅會關注少數職業網球選手。兩位經濟學家愛德華.拉澤爾(Edward Lazear)和薛文.羅森(Sherwin Rosen)便提出精心架構的「錦標賽理論」來說明這類現象。這個理論的要點如下:費德勒這類頂尖選手得到的矚目,遠遠超越第二名的選手,儘管就客觀來說兩位球員的實際表現差別極小。我首次帶嫂子艾拉去看溫布頓網球賽時,便深深體會到這點了。她不算太熱衷於網球,我只好用手指出排名前十的選手──就實際球技來說,她根本無法分辨這些球員的差別。
整個制度的問題是:更助長了普遍存在的「贏家全拿」現象,而且影響遠遠超出了網球比賽的範疇。費德勒可以獲得三億美元的合約,但網球經濟學家(你沒聽錯,真的有這個類型的經濟學家)發現,球員若沒進入世界前一百五十名男子單打排行榜,維持生計的機會就有限。女子網球選手如今也面臨類似的經濟現實。
不論性別為何,都得正視殘酷無情的數字:舉例來說,光是支付差旅與教練費用,每週就可能超過一千美元。現今大約有一千八百名男性職業網球選手,以及數萬名稱不上職業選手的球員。費德勒可以賺進數億美元,但排名第一百七十位的選手,擊球能力幾乎毫不遜色,卻很難在職業巡迴賽中生存。
網球這項風靡全球的個人運動,特別容易出現「贏家全拿」的現象。正如現今許多領域一樣,網球賽事大部分的獎勵都集中於少數人手上。然而,特定運動決定本身的結構與獎勵的方式,旁人肯定無權置喙,對吧?
嗯,不盡然如此。
問題是,運動已成為我們人生的心智模型──也就是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我們愈來愈把世界看成大型錦標賽。「贏家全拿」的心態與伴隨而來的焦慮,已深入滲透到我們的人生觀。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參訪賓州一所學校時,對孩子們說:「各個國家正在與我們進行史上最激烈的競爭,中國北京、印度班加羅爾等世界各地的學生都比以往更加拚命、表現也比以往更加優秀,你們的學業成就不只是決定了個人成就,也會決定美國在二十一世紀的成就。」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引領無數企業突破困境,激勵700萬學生自主學習!
不但如此,薩拉斯推動的內在驅動力計畫
還有蓋茲基金會、歐巴馬政府、英國前首相力挺,
獲得英美政府、知名企業挹注25,000,000美元推廣,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CNN》專題報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