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創意美學課: 鍛鍊商業美學力打造改變世界的暢銷商品 | 誠品線上

Creating Things That Matter: The Art and Science of Innovations That Last

作者 David Edwards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哈佛創意美學課: 鍛鍊商業美學力打造改變世界的暢銷商品:培養「創造者七大美學維度」,遵循「創造者循環」,讓創意發光發熱!每一天,我們都在發揮創造力:兒時搭的積木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培養「創造者七大美學維度」, 遵循「創造者循環」,讓創意發光發熱! 每一天,我們都在發揮創造力:兒時搭的積木建築、滿紙充滿創意的塗鴉,早上寫的臉書貼文、編造一個善意的謊言。然而大多數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對世界卻顯得不太重要。本書所談論的,就是如何讓創意在日常生活中順利誕生,創造出能夠改變世界、具有恆久價值的重要事物。 本書介紹九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當代創造者,他們在注重短期獲利的「商業創造路線」與偏向文化及個人目標的「文化創造路線」之外另闢蹊徑,採用有如童年時期孩子般的勇氣犯難與探險精神,追求一條結合兩者的嶄新創造模式:「第三條創造之路」,透過開啟深刻的公共對話,最終創造出重要事物。 要是我什麼想法也沒有,該怎麼辦呢? 本書作者提出「創造者七大美學維度」與「創造者循環」三步驟,帶領你在今日的創意生活中,一步步鍛鍊商業美學思維,運用你源源不絕的創意,發想出改變世界的好設計! ★七大美學維度:熱情.同理心.直覺.天真.謙遜.美學智能.執著 ★創造者循環三步驟:構思 → 實驗 → 展示 【各界好評推薦】 艾德華斯提出一種新的(創新)模式,能創造出展望未來、真正有用的事物,而且在商業上具體可行。 ──《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如何將不同學科領域的人匯聚一堂,共創具有永續價值的事物,艾德華斯提出一個引人矚目的觀點,足以改變你對創新的看法。 ──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作者 偉大的事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能改變世界。本書會激勵你,使你能創造出偉大、美好且重要的事物,以及簡單、深刻又美麗的事物。是的,你能做到! ──唐納.諾曼(Don Norman),《設計的心理學》作者 在這項迷人的研究中,哈佛大學教授暨發明家艾德華斯以一種大膽的創新方法,探索如何創造新產品和服務⋯⋯透過書中充滿啟發的提醒,讓我們對「創新」具有更多同理心,期盼透過眾人合作激發出更多產品。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有別於市面上的自助書籍鼓勵我們要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畢卡索或愛因斯坦,本書側重的是對創造性思維的探討和實踐,能給予創造者與商業主無限啟發。所有學校、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天使投資人和製造商都務必閱讀本書! ──約書亞.格倫(Joshua Glenn),《無聊拜拜》(Unbored)作者 艾德華斯巧妙的將藝術和科學融合在一起,帶領我們進行創造,為世界帶來有意義的創新,更為我們自身帶來深刻而有趣的愉悅。 ──艾倫.南格(Ellen Langer),《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作者 如果你想了解這個時代的創造者和創造性思維,這本書很適合你!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發現7種IQ》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大衛‧艾德華斯 David Edwards創造者、作家和教育家。任教於哈佛大學,同時也是法國巴黎和麻州劍橋「實驗室」(Le Laboratoire)的創辦人。作品橫跨藝術和科學領域,並在國際媒體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國際藝術科學運動的核心人物。目前與妻子和三個兒子定居在美國波士頓。關於作者的創意發想,歡迎瀏覽他的個人網站:http: davidideas.com 許玉意清華大學中文系學士,任職出版社多年,負責商管書編輯,現專事翻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言 第一部 創造的美學 1│用美學創造改變世界 2│在既有世界中創造 第二部 創造者循環 3│構思:要是我什麼想法也沒有,該怎麼辦? 4│實驗:我現在該怎麼辦? 5│展示:專注在溝通與對話 第三部 創造一個人人想要的未來 6│草根文藝復興 7│文藝復興之火 8│文化、改變,以及希望 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哈佛創意美學課: 鍛鍊商業美學力打造改變世界的暢銷商品
作者 / David Edwards
簡介 / 哈佛創意美學課: 鍛鍊商業美學力打造改變世界的暢銷商品:培養「創造者七大美學維度」,遵循「創造者循環」,讓創意發光發熱!每一天,我們都在發揮創造力:兒時搭的積木建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535162
ISBN10 / 9865535165
EAN / 9789865535162
誠品26碼 / 2681898770008
頁數 / 33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用美學創造改變世界(節錄)

  在我心中,老爸的身影比其他人的爸爸都還要巨大,在成長過程中,他總是讓我驚嘆連連。記憶中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老爸牽著我的手一起走進地下室,花整個下午一同組裝火車軌道,讓玩具火車蜿蜒穿越那五顏六色的村莊。記憶中最好的滋味,莫過於老爸跟我坐在門廊前,由他示範如何邊吃蕃茄邊撒胡椒粉,我們就這樣大快朵頤,任憑紅色汁液從嘴角流下。當老爸看足球比賽時,我喜歡坐在他身旁,學著他對著電視高聲歡呼、瘋狂嘶吼。

  老爸熱愛教學,學生似乎就像是他的第二個家庭,這實在讓我有些擔心。每當他邀請學生來家裡,我總會仔細觀察他們,彷彿繼承老爸品格與言行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因此我總會透過貼身觀察,補足自己缺失的片段,讓自己更符合老爸在我心中的形象。記得我十三歲那年的某一天,老爸與學生在電話中一來一往的熱切討論著化學問題,那時的他就站在廚房中央,平時我媽在那裡做美味的巧克力餅乾時,他總愛在她身後搶麵團給我們。他與學生之間這種與家庭無關的化學談話讓我非常惱火,忍不住大喊:「別說了!」我實在無法忍受將父親分給別人,一點兒也不行。

  他是我老爸,專屬於我,而且無可取代。只要在他身旁,我總感覺充滿能量,但偶爾也會感到孤寂,這就好像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難免被炫目光芒刺得看不清前方。等我長大離家後,和老爸見面的次數愈來愈少。在大學及研究所畢業後,我意外的從原本的社區大學搬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之後,我開啟屬於自己的旅程,嘗試全新的事物,探索老爸所不知道的世界。我來到巴黎,成立一個叫做「實驗室」(Le Laboratoire)的藝文空間,並在此舉辦一些十分特別的展覽,例如和南非藝術家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合作,用藝術來探索「現在」的意義;以及和法國鬼才設計師史塔克(Philippe Starck)合作,以味覺噴霧劑創造全新的感官體驗。

  在辦展期間的某一天,我受邀到電台接受訪問。那天下著雨,我穿著溼漉漉的牛仔褲,心神不寧的來到位於克萊里街(rue de Cléry)的電台。兩位電台工作人員在大門口迎接我,引導我進入一個小小的錄音間,讓我坐在一個大大的麥克風前,並幫我戴上一副沉甸甸的耳機。過不久,我聽到一個低沉又熟悉的聲音。那是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派駐在亞特蘭大的記者,他問我是否願意開口唱歌。我笑了,心想這是什麼問題。我回答:「不了,我完全沒有歌唱天分。」他回我說:「我太太也沒有,但你還不是要求她唱了。」原來他太太剛好人在巴黎,不久前才從戴高樂機場跟他通電話,談到她在「實驗室」體驗一個名為「聲音震動」(Vocal Vibrations)的展覽。

  「這太神奇了,」我說:「我希望她喜歡這個展覽,但我還是不會唱歌給你聽。」於是我們都笑了,笑容化解彼此間的陌生感,我也如他所期待的敞開心扉。

  我們聊著聊著,當記者問到誰是我的創造力啟蒙者,以及我是否想藉這個機會感謝這個人。我想了想,說:「有的,那正是我的父親。」

  他接著問:「令尊是否曾分享任何祕訣給你?」

  「他的確做了一件事,」我回答:「對我影響深遠。」我想起小時候爸爸坐在地上和我一起玩,一起用我的玩具士兵發想遊戲。當一個孩子和他的父親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我們相互合作,共同創造重要的事物。

  說著說著,我哽咽了。受訪時在全然陌生的人面前無法控制情緒,這是以往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狀況。這太瘋狂了!這位記者不知為何問到我的內心深處。坐在狹小的錄音間裡,我彷彿回到那間郊區小房子的地下室,重新經歷與老爸共同創作的時光,以及日後令我傷心欲絕的被迫分離。

  這類回憶往往威力強大,尤其是當我們長大後的創造活動已和童年時期大不相同。當我們還是個孩子時,無論是編一個故事、蓋一間玩具屋,或是為娃娃塑造獨特的個性,根本不知道最後成品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只是全心全意投入其中,盡情馳騁在想像力的世界。然而當我們進入學校,往往會被要求依循當代創造的兩條標準路線:「商業創造路線」與「文化創造路線」,依照它們各自的規則和標準來進行創造。童年時那種大膽又冒險的創造手法:我們可以稱之為「第三條創造之路」,往往就會逐漸被揚棄與遺忘。


第三章 構思:要是我什麼想法也沒有,該怎麼辦?(節錄)

  阿德里亞從小就不喜歡上學,只喜歡踢足球,於是他的父親透過一位泥水匠朋友的介紹,讓他在當地一家海濱餐廳做洗碗工。有了口袋裡的錢,阿德里亞正式終止學業,這是他這輩子第一次參與和廚房有關的工作。

  一年後,他到卡塔赫納(Cartagena)服兵役。當兵期間他都在伙房幫軍官做飯,所以不用參與一般的軍事任務與演習。在這裡,他認識日後的巴塞隆納名廚普伊格(Fermí Pui)。隔年夏天,普伊格說服阿德里亞去鬥牛犬餐廳做暑期實習。鬥牛犬餐廳是由來自德國的席林(Schilling)夫婦所創立,當時才剛成立沒幾年。餐廳位於一個海灣旁的蒙霍伊(Cala Montjoi)小鎮,如果你從觀光勝地玫瑰城(Roses)出發,可以騎自行車遊覽沿岸的美麗風景。暑假期間,鬥牛犬餐廳有時會開船至海中央下錨,讓顧客在微微的波浪中享用晚餐。

  一九七○年代,這間餐廳以高級法國料理贏得米其林一星,並在法國名廚維納(Jean-Paul Vinay)的帶領之下,榮獲米其林二星。在維納手下實習的阿德里亞不僅法語水準快速提升,更在兵役服滿後回到鬥牛犬餐廳全職工作。此時,維納與席林夫婦交涉,希望能買下這家餐廳,卻遭席林夫婦拒絕,於是維納斷然決定離開。

  阿德里亞接掌主廚重任,這一年,他才二十五歲。

  席林夫婦十分擔心餐廳的未來,於是決定趁餐廳冬季休息期間,把這位對法國料理文化所知有限的新任主廚派去法國特訓。一九八七年,阿德里亞來到法國尼斯(Nice),參加超級名廚馬克西姆(Jacques Maximin)於內格雷斯科酒店(Hotel Negresco)錢特克勒餐廳(Le Chantecler)舉辦的示範教學。馬克西姆是第一個在酒店內獲得米其林兩星的廚師,當時有人打趣的說:「假如他不用負責客房服務的話,可能早就獲得三星的榮耀。」據說錢特克勒餐廳菜單上的每一道食譜,都是馬克西姆的創意,而且他每年都會更換菜單,這是阿德里亞從沒見過的事。但真是如此嗎?阿德里亞並不確定,因為馬克西姆的食譜全都是傳統法式料理,無論是燉肉和醃料,或是歐芹醬和松露慕斯。

  在馬克西姆示範教學過程中,有人問他:「創意是什麼?」馬克西姆回答:「創意,就是絕不複製。」這句話有如五雷轟頂,喚醒阿德里亞的創造靈魂。

  說穿了,阿德里亞過去在鬥牛犬餐廳做的事,其實就是複製。他之所以來到尼斯,原本也只是想帶回更多可複製的食譜而已。對來自巴賽隆納市郊的阿德里亞而言,模仿法國烹飪大師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他的成長背景中,所謂的烹飪就只是做一些家常便飯。

  然而馬克西姆關於創造的一番話,卻意外解放了阿德里亞。因為對他來說,相較於複製,保持原創性反而是相對容易的事!這樣一來他就不用從頭學習法式料理,只需要從家鄉汲取靈感即可。這也意味著,若想要成為像馬克西姆一樣偉大的廚師,就要重新去發現自己,傳達他在加泰隆尼亞的美好食物體驗,讓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也能體驗從未經歷過的飲食之美。

  因此,當阿德里亞從尼斯回家鄉之後,他立刻丟掉高級料理食譜,開始重新想像經典的加泰隆尼亞醬汁,大膽採用小龍蝦卵、沙丁魚等過去不會出現在高級料理菜單上的食材,創造全新的美食想像。他的創造工作自然也繼承起加泰隆尼亞傑出藝術大師們富於想像和顛覆性的傳統,諸如超凡脫俗的建築師高第(Antoni Gaudí),或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米羅(Joan Miró)和達利(Salvador Dalí)。

  隨著阿德里亞不斷精進,他的廚房陣容也漸漸成長為一個熱情洋溢的加泰隆尼亞家族。一九八○年代末,他的弟弟艾伯特加入行列。艾伯特十五歲時輟學來到哥哥的廚房工作,不久就成為全球最頂尖的糕點師傅之一。安德烈斯(José Andrés)也加入他的廚房。安德烈斯也是在十幾歲時開始接觸廚藝,後來榮獲全美最佳大廚獎,成為美國小盤料理(small plate)的先驅。

  一九八○年代末期,科學正式走進高級料理廚房。牛津大學物理學家庫爾蒂(Nicholas Kurti)和法國物理化學家提斯(Hervé This)開始每年在義大利埃里切(Erice)舉辦﹁分子與物理料理研討會﹂,並吸引布魯門索(Heston Blumenthal)和加尼葉(Pierre Gagnaire)等名廚前來。阿德里亞指出,他不曾參與過這類會議,而且直到二○○○ 年代中期之前,也沒有任何科學家在他身邊工作。然而他在一九九○年代的許多發明,都與分子料理如出一轍,這是他經由直覺和反覆試驗而獨立創造出來的成果。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相信自己能夠創造重要事物,是有朝一日實現夢想的前提

活動